CN218472850U -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72850U
CN218472850U CN202222033361.9U CN202222033361U CN218472850U CN 218472850 U CN218472850 U CN 218472850U CN 202222033361 U CN202222033361 U CN 202222033361U CN 218472850 U CN218472850 U CN 2184728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harging
charging device
bracket
circuit board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3336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龙扣
张燕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3336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728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728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728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无线充电装置,该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底壳、线圈组件、电路板和纳米胶层,所述底壳内具有空腔,所述底壳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开口;所述线圈组件设置在所述空腔内以对待充电设备充电;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空腔的内部与所述线圈组件电连接;所述纳米胶层封闭所述开口,以固定所述待充电设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底壳的一端开口并由纳米胶层封闭,纳米胶层外侧直接与待充电设备吸附,提升了吸附固定待充电设备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装置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充电的设备。在无线充电装置中设置初级线圈(发射端),待充电设备中设置次级线圈(接收端),在进行充电过程中,初级线圈连接市电从而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初级线圈,初级线圈中通过的变化的电流在初级线圈周围产生变化的磁场,次级线圈也处于该磁场内,由于产生磁通量的变化从而在次级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达到无线充电的目的。
相关的无线充电装置在充电时需要将待充电设备放置在桌面上与无线充电装置贴合使用,使得待充电设备充电时只能局限在桌面使用。并且相关的无线充电装置中的发射端和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端需要对准才能实现充电,相关无线充电装置由于不能与待充电设备稳定固定进而影响对准精度,从而造成较多的能量损失,并导致发热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以解决如何使得无线充电装置和待充电设备稳定吸附固定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底壳,所述底壳内具有空腔,所述底壳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开口;线圈组件,设置在所述空腔内以对待待充电设备充电;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空腔的内部,与所述线圈组件电连接;纳米胶层,封闭所述开口,以固定所述待充电设备。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支架,设置在所述空腔内,所述支架内具有容纳空间;磁铁,设置在所述支架的容纳空间内;其中,所述纳米胶层与所述磁铁和/或所述支架粘接。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支架绕所述线圈组件沿周向封闭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容纳空间沿所述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每个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对应的所述磁铁。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容纳空间向朝向所述纳米胶层的一侧敞口;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支架远离所述纳米胶层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支架开设用于接口连接线通过的通道,所述接口连接线连接所述电路板与外部电源。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线圈组件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表面有一凸起;线圈,环绕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固定件的所述表面;其中,所述固定件与支架抵接。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支架、所述纳米胶层和所述线圈具有相同的对称轴。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支架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均垂直所述对称轴,所述第一表面与磁铁的外表面平齐,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电路板的外表面平齐。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底壳包括:底壁,沿第一方向延伸;侧壁,绕所述底壁的边缘设置并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形成所述空腔,所述开口与所述底壁相对;其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底壁相邻设置,所述线圈组件设置在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纳米胶层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底壳、线圈组件、电路板和纳米胶层,底壳内具有空腔,底壳的一端具有与空腔连通的开口;线圈组件设置在空腔内以对待充电设备充电;纳米胶层封闭开口以固定待充电设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底壳的一端开口并由纳米胶层封闭,使得纳米胶层直接作为底壳的表面与待充电设备接触,由于纳米胶层表面密布的大量纳米级微孔,使纳米胶层具有较强的吸附力,从而可以稳定吸附固定待充电设备,有利于扩展无线充电装置的使用场景以及提升无线充电装置的发射端与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端的对准精度,减少发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装置与待充电设备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与线圈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与电路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壳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壳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无线充电装置;11、底壳;111、空腔;112、开口;113、底壁;114、侧壁;12、线圈组件;121、固定件;1211、凸起;122、线圈;2、待充电设备;13、电路板;14、纳米胶层;15、支架;151、容纳空间;152、通道;153、第一表面;154、第二表面;155、内壁;156、外壁;157、平板;16、磁铁;17、接口连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各对象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外”、“内”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左”、“右”方向表示在具体对应的示意图中所示意的左右方向,可以为正常使用状态的左右方向也可以不是。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术语“连接”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既包括直接连接也包括间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中,无线充电装置可以分为桌面无线充电装置和便携无线充电装置。桌面无线充电装置放置在桌面上,并且带有接口连接线连接外部电源,使用时需要将待充电设备放置在桌面上才能与桌面无线充电装置贴合使用。便携无线充电装置内部自带电芯给待充电设备供电,使用时需要将待充电设备与便携无线充电装置贴合使用,但无法较好地吸附固定待充电设备。以下以无线充电装置为桌面无线充电装置为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无线充电装置具有下述结构的基础上,其也可以是便携无线充电装置。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装置1包括底壳11,线圈组件12,电路板13和纳米胶层14。其中,底壳11内具有空腔111,底壳11内部中空形成空腔111,底壳11的一端具有与空腔111连通的开口112,例如,如图1所示,开口112为底壳11的整个上部,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底壳11的上部也可以部分为开口而另外的部分属于底壳;通过开口112可在底壳11的空腔111内设置线圈组件12和电路板13。纳米胶层14封闭开口112,从而,纳米胶层14与底壳11形成无线充电装置1的整体外壳。如图2所示,无线充电装置1通过纳米胶层14外侧直接与待充电设备2吸附,从而可以吸附固定待充电设备2。纳米胶层14通过材料表面密布的大量纳米级微孔,使纳米胶层14具有较强的吸附力,可轻松粘附在各种物体表面上且稳定固定所吸附的物体。此外,纳米胶层14表面有一层纳米涂料膜层,这个涂层表面的孔径远小于水分子,导致水分子无法自然渗入,因此具有防水防潮的效果。纳米胶层表面密布的大量纳米级微孔可以吸附外来原子,使得无线充电装置可与待充电设备固定,待充电设备无需放置在固定位置使用,方便了用户使用,并且纳米胶层的吸附是无痕的,不会对待充电设备的表面造成影响。
如图1所示,电路板13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线圈组件12与电路板13电连接,电路板13用于控制电压,并给线圈组件12供电。线圈122通常指呈环形的导线绕组,是指导线一根一根绕起来,导线彼此互相绝缘。当无线充电装置1连通外部电源时,与无线充电装置1连通的外部电源为交流电,线圈组件12通入交流电,根据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的原理,由于交流电是一个交变的电动势,所以使线圈组件12所缠绕的闭合的铁芯内部产生一个交变的磁场,这一过程就是“电生磁”。与此同时在待充电设备2的次级线圈贴近线圈组件12,次级线圈就会由于磁场是交变的,因此按照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在导体上就会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对待充电设备充电。线圈组件12设置在空腔111内作为初级线圈以用于对待充电设备2充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纳米胶层使得无线充电装置可以较好地与待充电设备吸附固定,待充电设备可以较好的接收无线充电装置的磁场能量,因此不会造成较多的能量损失,以及有利于减少充电过程中的发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无线充电装置1还包括支架15,支架15设置在空腔111内,支架15内具有容纳空间151,容纳空间151为内部中空、一端敞口的结构,容纳空间151内设置磁铁16;其中,纳米胶层14与磁铁16和/或支架15粘接。例如,支架15在图3所示的环形状态下,支架15的内壁155和外壁156之间形成容纳空间151,支架15的内壁155与外壁156间的间隔宽度是可以容纳磁铁16的。对于部分带有磁铁的待充电设备,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磁铁能够利用磁铁之间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加对待充电设备的固定稳定性,并且通过设置支架来容纳磁铁可使得磁铁不易在空腔内散落,有利于增加结构的紧凑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支架15绕线圈组件12沿周向封闭设置,也就是说,支架呈首尾连接的状态。例如,支架可以是圆环形,椭圆形,矩形等,只要其沿周向是首尾相接即可。通过支架的周向封闭设置,一方面有利于磁铁的分布均匀以提升固定待充电设备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支架整体的内侧形成孔形可容纳线圈组件以节约空间。如图3和图4所示,在支架15在环形状态下,线圈组件12位于支架15的内壁155的内侧,支架15的内部具有突设于内壁155的平板157支撑线圈组件12,使得线圈组件12可以稳定设置在支架15上。本实施例通过将支架周向封闭设置且线圈组件设置在支架内壁的内侧使得线圈在空腔内不易散落,设置在支架内使得线圈组件不会因为晃动而移位,从而有利于提升线圈组件位置的稳定性,提升线圈组件与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端对准的稳定性以提升充电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线圈组件12包括固定件121,固定件121的表面有一凸起1211,线圈122设置在固定件121的具有凸起1211的表面,例如,线圈122呈环形的导线绕组,导线绕组是不平整的。环形的线圈122的内尺寸与固定件121的凸起1211的尺寸是适配的,使得线圈122可以套设在固定件121的凸起1211的外侧并与固定件121固定。其中,线圈122与固定件121组成线圈组件2与支架15抵接,固定件121位于支架15与线圈122之间,线圈组件12整体设置在支架15的内部,固定件121与支架15直接接触是平整的。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固定件,避免支架与线圈直接接触而导致存在较大的贴合间隙,使得线圈可以更好地设置在支架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容纳空间151沿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每个容纳空间151内设置对应的磁铁16。例如,容纳空间151可以是平均间隔设置的,使得磁铁16在支架15上平均间隔设置,因此磁铁16对待充电设备的吸附力是平均分布的,待充电设备可以较好地与无线充电装置接触,充电效果会更好。容纳空间151也可以是在支架15上环形的一圈,容纳空间151环形一圈设置磁铁使得无线充电装置磁铁吸附固定的效果更好。本实施例通过容纳空间151间隔设置多个可以节省磁铁的用量,节约制造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容纳空间151为内部中空,一端敞口,容纳空间151向朝向纳米胶层14的一侧敞口,容纳空间151敞口的一端设置磁铁16,其中,纳米胶层14与磁铁16和/或支架15在容纳空间151敞口的一端粘接。电路板13设置在支架15远离纳米胶层14的一侧。
如图4和图5所示,电路板13位于支架15内,并且位于与磁铁16相反的一侧,例如,如图4所示,支架15内部的容纳空间151上端开口,磁铁16位于容纳空间151的底部的上侧,而电路板13位于容纳空间151的底部的下侧。并且,电路板13与线圈组件12相邻设置。例如,支架15在环形状态下,电路板13位于支架15的内壁155内侧,支架15的内部具有突设于内壁155的平板157支撑电路板13和线圈组件12,使得电路板13和线圈组件12可以稳定设置在支架15上,并且线圈组件12和电路板13通过平板157部分隔开,使得线圈组件和电路板不会产生干涉。本实施例通过将磁铁与纳米胶层相邻设置使得无线充电装置可以较好地固定待充电设备,并且以支架为载体,将磁铁、电路板以及线圈组件均设置在支架的整体空间内使得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接口连接线17一端与电路板13电连接,接口连接线17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外部电源以给电路板13供电,电路板13设置在支架15的内部,支架15整体上是周向封闭设置的,支架15在电路板13与接口连接线17连接的直线方向上开设用于接口连接线17通过的通道152,接口连接线17通过通道152与电路板13电连接并穿透底壳11延伸到无线充电装置1的外部与外部电源连接。支架15在底壳11内是固定的,可以减小支架15相对底壳11做相对运动时对接口连接线17产生的干涉。本实施例通过在支架上设置通道使得支架内的电路板可以通过接口连接线与外部电源连接,接口连接线不会占用较多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支架15、纳米胶层14和线圈组件12具有相同的对称轴,对称轴为图1所示的L,支架15和线圈组件12均设置在空腔111内,纳米胶层14封闭空腔111的开口112,支架15、线圈组件12和纳米胶层14均为轴对称结构,可以理解,这里所指的轴对称结构并不要求是绝对的轴对称结构,即不要求支架15、线圈组件12和纳米胶层14的各个部分都具有相对于对称轴的对称部分,而只要是支架15、线圈组件12和纳米胶层14从整体外形上或者主体上近似可以看成轴对称结构即可。例如支架15、线圈组件12和纳米胶层14的表面有细微的凹槽或凸出,外轮廓有细微的不对称,可以称为轴对称结构,和/或,支架15、线圈组件12和纳米胶层14内部的零件不是对称设置的,但是不影响喇叭外轮廓的对称,也可以称为轴对称结构。轴对称的结构设计使得支架15、线圈组件12和纳米胶层14可以更精确地设计为同轴结构,并且所占用的空间相对更小。本实施例通过在底壳的空腔内同轴线设置支架、纳米胶层和线圈组件,从而可以在吸附待充电设备的相同位置产生磁场并对待充电设备充电,吸附的位置待充电设备与无线充电装置是较好地贴合的,因此同轴设置使得无线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较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支架15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53和第二表面154,第一表面153是支架15具有的容纳空间151敞口的表面,第一表面153和第二表面154均垂直对称轴,因此支架15整体上是垂直对称轴的,对称轴如图3所示的L。磁铁16的厚度与容纳空间151的深度是一致的,因此磁铁16设置在支架15的容纳空间151后,支架15的第一表面153可以与磁铁16的外表面平齐。线圈组件12设置在支架15具有第一表面153的一侧,电路板13设置在支架15与线圈组件12相背的一侧,电路板13和线圈组件12用平板157隔开,第二表面154到平板157间的深度与电路板13的厚度是一致的,因此电路板13设置在支架15的内部后,第二表面154可以与电路板13的外表面平齐。本实施例通过给支架合适的深度,使得电路板和磁铁设置在支架的内部后,支架整体的表面仍是平整的,支架与相邻的部件连接不易出现贴合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底壳11包括底壁113,底壁113沿第一方向延伸,如图6所示,第一方向为垂直于底壳11的对称轴L的方向,可以理解,第一方向并不是仅指一条直线的方向,而是平行于L1的一束直线的方向。侧壁114绕底壁113的边缘设置并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中,侧壁114绕底壁113的外缘即侧壁114在底壁112的外缘处与底壁113连接固定并且环绕底壁113。第二方向是图6所示的平行于L的方向,也就是垂直于第一方向,侧壁114沿第二方向延伸并不要求侧壁114的所有部分都在平行于L的平面内,只要侧壁114整体的延伸方向是沿第二方向即可。例如,底壁113厚度较薄可以是近似看成水平方向(第一方向)延伸的水平面,侧壁114厚度较薄可以是近似看成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圆筒面,其中,圆筒面不一定是光滑的严格圆柱面,也可以设置一些凸起或台阶等,只要整体上呈现竖直方向延伸的筒体即可。如图1所示,侧壁114与底壁113形成空腔111,该空腔111在第二方向的一端是敞口的,开口112与底壁113相对,以利于设置支架15及支架15内的部件到空腔111。其中,在第二方向上,如图1所示,电路板13与底壁113、支架15均相邻设置,电路板13抵接在支架15与底壁113之间,线圈组件12设置在电路板13和纳米胶层14之间。如1、图3和图5所示,线圈组件12和电路板13集成在支架15内,支架15的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53和第二表面154分别与纳米胶层14、底壁113抵接。本实施例通过使无线充电装置内的部件均相邻设置,使得无线充电装置结构紧凑,支架不易在底壳内晃动,并且整体结构较小且美观,方便用户携带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壳,所述底壳内具有空腔,所述底壳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开口;
线圈组件,设置在所述空腔内以对待充电设备充电;
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空腔的内部,与所述线圈组件电连接;
纳米胶层,封闭所述开口,以固定所述待充电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架,设置在所述空腔内,所述支架内具有容纳空间;
磁铁,设置在所述支架的容纳空间内;
其中,所述纳米胶层与所述磁铁和/或所述支架粘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绕所述线圈组件沿周向封闭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沿所述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每个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对应的所述磁铁。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向朝向所述纳米胶层的一侧敞口;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支架远离所述纳米胶层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开设用于接口连接线通过的通道,所述接口连接线连接所述电路板与外部电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组件包括: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表面有一凸起;
线圈,环绕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固定件的所述表面;
其中,所述固定件与支架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所述纳米胶层和所述线圈具有相同的对称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均垂直所述对称轴,所述第一表面与磁铁的外表面平齐,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电路板的外表面平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包括:
底壁,沿第一方向延伸;
侧壁,绕所述底壁的边缘设置并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形成所述空腔,所述开口与所述底壁相对;
其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底壁相邻设置,所述线圈组件设置在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纳米胶层之间。
CN202222033361.9U 2022-08-03 2022-08-03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Active CN2184728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33361.9U CN218472850U (zh) 2022-08-03 2022-08-03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33361.9U CN218472850U (zh) 2022-08-03 2022-08-03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72850U true CN218472850U (zh) 2023-02-10

Family

ID=85138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33361.9U Active CN218472850U (zh) 2022-08-03 2022-08-03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728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52970B2 (ja) 給電システム
KR102644869B1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CN113055795B (zh) 发声装置和耳机
JP2012010533A (ja)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該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の給電装置及び携帯機器
CN109215992A (zh) 磁性组件及包含该磁性组件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CN215070172U (zh) 电池以及具有电池的耳机
JPH06303697A (ja) ボイスコイル及びスピーカの構造
KR102579078B1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TW201322581A (zh) 無線充電式可攜式電子裝置及相配套的充電裝置
CN218472850U (zh)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CN104868569A (zh) 用于无线充电的电磁组件
CN106655698B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KR20180083773A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JP5700289B2 (ja) 伝送コイル装置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受電装置及び給電装置
CN207853724U (zh) 线性振动马达
CN106487196B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209948722U (zh) 一种多定位无线充电壳
WO2024007509A1 (zh) 一种双振膜受话器及电子设备
JP2014039437A (ja) 充放電装置
CN215647710U (zh) 一种电磁波的能量发生器
CN206349905U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214590783U (zh) 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CN112701743B (zh) 磁吸机构及无线充电座
KR20190109808A (ko) 벽체를 이용한 무선 전력전송 시스템
JP3244723U (ja) 無線伝送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