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71300U - 一种基于串口透传的隔离通讯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串口透传的隔离通讯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71300U
CN218471300U CN202222111903.XU CN202222111903U CN218471300U CN 218471300 U CN218471300 U CN 218471300U CN 202222111903 U CN202222111903 U CN 202222111903U CN 218471300 U CN218471300 U CN 2184713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cu
serial port
communication
isolation circuit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1190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有财
孔腾
邓秉杰
王伟平
刘汤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Nebula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Nebul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Nebula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Nebul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1190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713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713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713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通讯电路技术领域的一种基于串口透传的隔离通讯电路,包括一第一MCU、一第二MCU、一第三MCU、一第一通讯隔离电路以及一第二通讯隔离电路;所述第一MCU设有一第一串口;所述第二MCU设有一第二串口以及一第三串口;所述第三MCU设有一第四串口;所述第一通讯隔离电路的一端与第一串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串口连接;所述第二通讯隔离电路的一端与第三串口连接,另一端与第四串口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极大的提升了串口通讯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串口透传的隔离通讯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讯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指一种基于串口透传的隔离通讯电路。
背景技术
单片机串口因为电路简单、稳定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等众多领域。由于单片机串口使用的是ttl电平,只适合一对一的双机通讯,在实际场合中由于资源有限,通常需要一个单片机串口通讯多个设备,即实际应用场合往往有一对二、或者一对多的多机通讯需求。
传统上,为了实现多机通讯,一般将ttl电平转换成其他通讯方式,但需要增加转换芯片,导致电路复杂,并增加成本,因此基于二极管的串口并联方式逐渐成为主流,但还是存在以下问题:1、串口间未进行隔离,导致传输的信号容易受到干扰;2、串口直接并联容易造成通讯混乱;3、基于二极管的串口并联需要外接偏置电源,容易引入串扰信号。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基于串口透传的隔离通讯电路,实现提升串口通讯的稳定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串口透传的隔离通讯电路,实现提升串口通讯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串口透传的隔离通讯电路,包括一第一MCU、一第二MCU、一第三MCU、一第一通讯隔离电路以及一第二通讯隔离电路;
所述第一MCU设有一第一串口;所述第二MCU设有一第二串口以及一第三串口;所述第三MCU设有一第四串口;
所述第一通讯隔离电路的一端与第一串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串口连接;所述第二通讯隔离电路的一端与第三串口连接,另一端与第四串口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MCU、第二MCU、第三MCU、第一通讯隔离电路以及第二通讯隔离电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通过设置第一通讯隔离电路用于隔离第一MCU和第二MCU的串口,设置第二通讯隔离电路用于隔离第二MCU和第三MCU的串口,第一MCU的数据依次通过第一通讯隔离电路、第二MCU、第二通讯隔离电路透传到第三MCU,由于采用串行的结构不需要额外增加外部器件,相对于并行的抗干扰性能强,且第一MCU、第二MCU和第三MCU不用区别主次的通讯电路,最终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极大的提升了串口通讯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串口透传的隔离通讯电路的电路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基于串口透传的隔离通讯电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将ttl电平转换成其他通讯方式增加成本,基于二极管的串口并联,串口间未进行隔离容易受到干扰,串口直接并联容易造成通讯混乱,需要外接偏置电源容易引入串扰信号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极大的提升了串口通讯的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总体思路如下:采用串行的结构,并设置第一通讯隔离电路和第二通讯隔离电路用于隔离各串口,以提升串口通讯的稳定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串口透传的隔离通讯电路的较佳实施例,包括一第一MCU、一第二MCU、一第三MCU、一第一通讯隔离电路以及一第二通讯隔离电路;所述第一MCU、第二MCU以及第三MCU均用于控制所述通讯电路的工作,即进行通讯,在具体实施时,只要从现有技术中选择能实现此功能的MCU即可,并不限于何种型号,例如ST公司的STM32F103系列的MCU,且控制程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获得的;所述第一通讯隔离电路以及第二通讯隔离电路均用于隔离串口间的信号干扰,在具体实施时,只要从现有技术中选择能实现此功能的隔离电路即可,并不限于何种型号,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获得的;
所述第一MCU设有一第一串口;所述第二MCU设有一第二串口以及一第三串口;所述第三MCU设有一第四串口;
所述第一通讯隔离电路的一端与第一串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串口连接;所述第二通讯隔离电路的一端与第三串口连接,另一端与第四串口连接。
还包括一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MCU、第二MCU、第三MCU、第一通讯隔离电路以及第二通讯隔离电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所述第一MUC需要传送数据时,由所述第一MUC的第一串口发送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一通讯隔离电路的隔离以提高抗干扰能力;所述第二MUC的第二串口接收到第一MCU发送的数据后,再通过所述第三串口对数据进行转发,通过所述第二通讯隔离电路的隔离以提高抗干扰能力;所述第三MUC的第四串口接收第二MCU转发的数据,并接收的数据进行解析和执行,以实现数据的串行透传。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通过设置第一通讯隔离电路用于隔离第一MCU和第二MCU的串口,设置第二通讯隔离电路用于隔离第二MCU和第三MCU的串口,第一MCU的数据依次通过第一通讯隔离电路、第二MCU、第二通讯隔离电路透传到第三MCU,由于采用串行的结构不需要额外增加外部器件,相对于并行的抗干扰性能强,且第一MCU、第二MCU和第三MCU不用区别主次的通讯电路,最终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极大的提升了串口通讯的稳定性。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2)

1.一种基于串口透传的隔离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MCU、一第二MCU、一第三MCU、一第一通讯隔离电路以及一第二通讯隔离电路;
所述第一MCU设有一第一串口;所述第二MCU设有一第二串口以及一第三串口;所述第三MCU设有一第四串口;
所述第一通讯隔离电路的一端与第一串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串口连接;所述第二通讯隔离电路的一端与第三串口连接,另一端与第四串口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串口透传的隔离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MCU、第二MCU、第三MCU、第一通讯隔离电路以及第二通讯隔离电路连接。
CN202222111903.XU 2022-08-11 2022-08-11 一种基于串口透传的隔离通讯电路 Active CN2184713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11903.XU CN218471300U (zh) 2022-08-11 2022-08-11 一种基于串口透传的隔离通讯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11903.XU CN218471300U (zh) 2022-08-11 2022-08-11 一种基于串口透传的隔离通讯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71300U true CN218471300U (zh) 2023-02-10

Family

ID=85138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11903.XU Active CN218471300U (zh) 2022-08-11 2022-08-11 一种基于串口透传的隔离通讯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713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41491B (zh) 一种实现自发自收的rs485通讯电路及方法
CN210072603U (zh) 一种usb2.0转多通道串口输出装置
CN208061193U (zh) 集群控制装置
CN201204574Y (zh) 一种rs232信号电平转换电路
CN102055634B (zh) 一种基于光纤的can节点互联装置
CN203324975U (zh) 串口通讯调试工具
CN101188488B (zh) 半双工通讯收发控制方法及装置
CN218471300U (zh) 一种基于串口透传的隔离通讯电路
CN103049410A (zh) 服务器及其串口切换电路
CN205880862U (zh) 串口通信扩展板
AU2008200997B2 (en) A conversion circuit
CN109412575B (zh) 一种传输方向可选的高速数字型光电耦合器
CN210804414U (zh) 一种通讯接口可复用的电路
CN213960082U (zh) 隔离电路和通讯电路
CN213754803U (zh) 一种红外转rs485和rs232通讯电路
CN209447019U (zh) Rs485设备连接电路和系统
CN108880826B (zh) 一种rs232与rs485组合式接口
CN220962207U (zh) 具有自动收发功能的数据监测系统
CN220171538U (zh) 一种隔离串口电路
CN219780134U (zh) 一种北斗报文分发装置
CN220399820U (zh) 一种多路开关量输入模块
CN214900831U (zh) 基于uart通讯的硬件复用电路
CN221042892U (zh) 一种数字总线通讯设备
CN213213461U (zh) 一种可收发的单线通讯电路
CN103868874A (zh) 一种紫外分光光度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