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48536U - 一种双头接触端子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头接触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48536U
CN218448536U CN202222951520.3U CN202222951520U CN218448536U CN 218448536 U CN218448536 U CN 218448536U CN 202222951520 U CN202222951520 U CN 202222951520U CN 218448536 U CN218448536 U CN 2184485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ed
cantilever
shell
hanging
bas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5152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亚东
王国堂
陈俊明
翟世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THB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THB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THB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an THB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5152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485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485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485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头接触端子,包括簧片和挂接式外壳,簧片插接在挂接式外壳内,所述挂接式外壳为U型壳体结构,U型壳体结构的开口侧通过第一挂接机构连接,所述簧片包括呈上下排布形成有插槽的上簧片和下簧片,上簧片和下簧片通过第二挂接结构连接,上簧片和下簧片均包括簧片基体和悬臂,簧片基体的两侧均设有若干悬臂,相邻两个悬臂之间的间隙小于悬臂厚度。在簧片基体的宽度不变的情况下,将悬臂之间的间隙减小,且间隙小于悬臂的厚度,悬臂的数量大大增多,接触点增多,导电性能提高,解决了现有的接触端子中,簧片基体的宽度不增加,悬臂数量相比较加宽的簧片基体而言就比较少,悬臂接触点少,导致导电性能相对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双头接触端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高压连接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双头接触端子。
背景技术
接触件是电连接器的关键部件,而插针与插座是电连接器中常见的组合。随着导线线径不断加大,端子和导线连接方式越来越多的采用超声波焊接方式。这种组合中,插针的端子一般为简单的单片结构,插座端子为带簧片的结构。为了避免超声波焊接对簧片端子的影响,需要将插座端子放置在连接器板端内,但是连接器板端同时要伸出铜排与设备内部铜排连接,所以需要一个可以双头插入的接触端子。
公开号为CN21564510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小电流双头片式插孔结构,包括外部支撑件,安装在外部支撑件内且两端均用于与适配片式插针插接配合的内部簧片,外部支撑件上设置有固定部件,固定部件与外部壳体配合实现对整体插孔结构的限位。该公开专利可实现两头都可与插针对插,簧片基体上悬臂的数量和两个悬臂之间的间隙为现有技术设置。
现有的接触端子中簧片基体上悬臂之间的间隙不变且都大于悬臂的厚度,都是增加簧片基体的宽度,以增加悬臂的数量,有一些情况,簧片基体的宽度不能加宽,簧片基体加宽前后对比,簧片基体的宽度不增加,悬臂数量相比较加宽的簧片基体而言就比较少,悬臂接触点少,导致导电性能相对较低,因此急需一种能够增加悬臂数量的方案,以提高不加宽簧片基体的导电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头接触端子,解决了现有的接触端子中,簧片基体的宽度不增加,悬臂数量相比较加宽的簧片基体而言就比较少,悬臂接触点少,导致导电性能相对较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头接触端子,包括簧片和挂接式外壳,簧片插接在挂接式外壳内,所述挂接式外壳为U型壳体结构,U型壳体结构的开口侧通过第一挂接机构连接,所述簧片包括呈上下排布形成有插槽的上簧片和下簧片,上簧片和下簧片通过第二挂接结构连接,上簧片和下簧片均包括簧片基体和悬臂,簧片基体的两侧均设有若干悬臂,相邻两个悬臂之间的间隙小于悬臂厚度。
所述悬臂厚度为0.2~0.8毫米,悬臂远离处簧片基体的一端设有折弯,悬臂包括长悬臂和短悬臂,相邻两个长悬臂之间设有一个短悬臂,短悬臂与长悬臂处于相同高度平面。
所述簧片基体一端连接第一卡紧折弯板,簧片基体另一端连接第二卡紧折弯板;所述第二挂接结构包括挂口和挂扣,所述挂口设置在第一卡紧折弯板上,挂扣设置在第二卡紧折弯板上,上簧片上的挂扣和下簧片上的挂口的扣合实现上簧片和下簧片挂接。
所述挂接式外壳包括外壳基体和外壳悬臂,所述外壳基体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悬臂接触且为悬臂提供正压力的外壳悬臂,外壳悬臂与悬臂一一对应。
所述外壳基体包括呈上下排布的上外壳基体和下外壳基体,上外壳基体侧面设有内层折弯,下外壳基体侧面设有外层折弯;所述第一挂接机构包括挂接凸块和缺口,缺口设置在内层折弯上,挂接凸块设置在外层折弯上,上外壳基体和下外壳基体通过挂接凸块和缺口的扣合实现挂接。所述内层折弯上设有至少两个缺口,外层折弯上设有至少两个挂接凸块。
所述外壳基体一端的上外壳基体和下外壳基体分别连接上挡板和下挡板,上挡板和下挡板构成限位口,簧片一端悬臂经过外壳悬臂限位后穿过限位口,簧片另一端悬臂经过外壳悬臂限位后伸出。
所述外壳基体上设有防止簧片在挂接式外壳中前后窜动的卡接口。所述卡接口包括第一卡接口和第二卡接口,第一卡接口和第二卡接口分别设置在外壳基体两侧,第一卡接口配合卡紧第一卡紧折弯板,第二卡接口配合卡紧第二卡紧折弯板。
本实用新型相邻两个悬臂之间的间隙小于悬臂厚度,悬臂厚度优选为0.6毫米,在簧片基体宽度不变的情况下,将悬臂之间的间隙减小,且本实用新型的间隙小于悬臂厚度,悬臂数量大大增多,接触点增多,导电性能提高,提高了导电性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簧片基体的宽度不增加,悬臂数量相比较加宽的簧片基体而言就比较少,悬臂接触点少,导致导电性能相对较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悬臂经过外壳悬臂限位后穿过限位口,簧片另一端悬臂经过外壳悬臂限位后自由伸出,自由伸出的悬臂可以插接与悬臂呈90°的插针,两端插入的插针之间呈90°或180°,解决了部分现有技术中不能够实现两个插针呈90°的插接双头接触端子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挂接式外壳为U型壳体结构,两个U型壳体结构的开口侧挂接形成挂接式外壳,方便挂接式外壳的组装形成和挂接式外壳的后期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短悬臂和长悬臂的折弯在沿悬臂延伸方向分为两层,在插针插入时可有效减小插入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簧片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挂接式外壳立体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挂接式外壳立体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180°插入插针工作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90°插入插针工作示意图。
图中,1挂接式外壳、101外壳基体、102外壳悬臂、103第一卡接口、104第二卡接口、105内层折弯、106外层折弯、107缺口、108挂接凸块、1011上外壳基体、1012下外壳基体、1013上挡板、1014下挡板、2簧片、201簧片基体、202悬臂、2021长悬臂、2022短悬臂、203挂口、204挂扣、205第一卡紧折弯板、206第二卡紧折弯板、3插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实施例1,一种双头接触端子,包括簧片2和挂接式外壳1,簧片2插接在挂接式外壳1内,所述挂接式外壳1为U型壳体结构,U型壳体结构的开口侧通过第一挂接机构连接,所述簧片2包括呈上下排布形成有插槽的上簧片和下簧片,上簧片和下簧片通过第二挂接结构连接,上簧片和下簧片均包括簧片基体201和悬臂202,簧片基体201的两侧均设有若干悬臂202,通过折弯或者撕裂工艺,实现相邻两个悬臂202之间的间隙小于悬臂202厚度。簧片基体201的宽度不增加的情况下,将簧片基体201上将悬臂202之间的间隙减小,减小至间隙小于悬臂202的厚度,以达到增加悬臂202数量的目的,悬臂202的数量增多,接触点增多,导电性能提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簧片基体201的宽度不增加,悬臂202数量相比较加宽的簧片基体201而言就比较少,悬臂202接触点少,导致导电性能相对较低的问题。
如图2和3所示,悬臂202厚度优选为0.6毫米,悬臂202为弧形板,悬臂202上设有折弯207,悬臂202包括长悬臂2021和短悬臂2022,长悬臂2021和短悬臂2022宽度相同,相邻两个长悬臂2021之间设有一个短悬臂2022,短悬臂2022与长悬臂2021处于相同高度平面。短悬臂2022与长悬臂2021之间的间距小于悬臂202厚度,悬臂202厚度优选为0.6毫米。短悬臂2022和长悬臂2021的折弯207在沿悬臂延伸方向分为两层,在插针3插入时可有效减小插入力。短悬臂2022和长悬臂2021的折弯207处于相同高度平面,避免了插针3插入时阻碍插针3的插入。
如图3所示,所述簧片基体201一端连接第一卡紧折弯板205,簧片基体201另一端连接第二卡紧折弯板206;所述第二挂接结构包括挂口203和挂扣204,所述挂口203设置在第一卡紧折弯板205上,挂扣204设置在第二卡紧折弯板206上,上簧片上的挂扣204和下簧片上的挂口203的扣合实现上簧片和下簧片挂接。扣紧连接,上簧片和下簧片结构相同,直接冲压成型上簧片结构,然后将两个冲压成型的上簧片扣合卡紧形成簧片2,挂扣204和挂口203扣紧连接,方便簧片2的组装形成和簧片2的后期拆卸。
如图4所示,所述挂接式外壳1包括外壳基体101和外壳悬臂102,所述外壳基体101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悬臂202接触且为悬臂202提供正压力的外壳悬臂102,外壳悬臂102与悬臂202一一对应。每一个外壳悬臂102接触压紧一个悬臂202,外壳悬臂102内侧接触悬臂202,外壳悬臂102向内压紧悬臂202,外壳悬臂102的长度与悬臂202的长度配合,外壳悬臂102的长度分别根据短悬臂2022与长悬臂2021的长度自由选择,保证每一个外壳悬臂102提供相对应短悬臂2022或长悬臂2021的正压力,使得每一个外壳悬臂102接触压紧对应的短悬臂2022或长悬臂2021。
如图4所示,所述外壳基体101包括呈上下排布的上外壳基体1011和下外壳基体1012,上外壳基体1011侧面设有内层折弯105,下外壳基体1012侧面设有外层折弯106;所述第一挂接机构包括挂接凸块108和缺口107,缺口107设置在内层折弯105上,挂接凸块108设置在外层折弯106上,上外壳基体1011和下外壳基体1012通过挂接凸块108和缺口107的扣合实现挂接。凸块108和缺口107的扣合连接,方便挂接式外壳1的组装形成和挂接式外壳1的后期拆卸。
如图5所示,所述内层折弯105上优选设有两个缺口107,外层折弯106上对应优选设有两个挂接凸块108。凸块108和缺口107的配合,使得挂接式外壳1更加牢固扣合,另外凸块108和缺口107的数量相对应。
如图5所示,所述外壳基体101一端的上外壳基体1011和下外壳基体1012分别连接上挡板1013和下挡板1014,上挡板1013和下挡板1014构成限位口,簧片2一端悬臂202经过外壳悬臂102限位后穿过限位口,簧片2另一端悬臂202经过外壳悬臂102限位后伸出。经过外壳悬臂102限位后直接伸出的悬臂202可以插接与悬臂202呈90°的插针3,簧片2两端插入的插针3之间呈90°或180°,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部分不能够实现两个插针3呈90°的插接双头接触端子的问题。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外壳基体101上设有防止簧片2在挂接式外壳1中前后窜动的卡接口。所述卡接口包括第一卡接口103和第二卡接口104,第一卡接口103和第二卡接口104分别设置在外壳基体101两侧,第一卡接口103配合卡紧第一卡紧折弯板205,第二卡接口104配合卡紧第二卡紧折弯板206。簧片2的第一卡紧折弯板205和第二卡紧折弯板206分别卡在挂接式外壳1的第一卡接口103和第二卡接口104中,将簧片2固定在挂接式外壳1中,防止簧片2在挂接式外壳1中前后窜动。
实施例1实施时,分别冲压一体成型多个上簧片、上外壳基体1011和下外壳基体1012,然后将两个上簧片扣合卡紧形成簧片2,将簧片2放入到一个上外壳基体1011上,此时簧片2的第一卡紧折弯板205和第二卡紧折弯板206分别卡在挂接式外壳1的第一卡接口103和第二卡接口104中。然后将一个下外壳基体1012扣合和上述上外壳基体1011扣合,即可完成本实用新型的组装。此时簧片2与挂接式外壳1之间存在限位,簧片2的第一卡紧折弯板205和第二卡紧折弯板206分别卡在挂接式外壳1的第一卡接口103和第二卡接口104中,防止簧片2在挂接式外壳1中前后窜动,挂接式外壳1上限制簧片2沿簧片2插入方向移动,组装完成该双头接触端子后,如图6和图7所示,沿簧片2插入方向插入插针3即可,簧片2两端插入的插针3之间呈90°或180°,分别如图6和图7所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双头接触端子,包括簧片(2)和挂接式外壳(1),簧片(2)插接在挂接式外壳(1)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接式外壳(1)为U型壳体结构,U型壳体结构的开口侧通过第一挂接机构连接,所述簧片(2)包括呈上下排布形成有插槽的上簧片和下簧片,上簧片和下簧片通过第二挂接结构连接,上簧片和下簧片均包括簧片基体(201)和悬臂(202),簧片基体(201)的两侧均设有若干悬臂(202),相邻两个悬臂(202)之间的间隙小于悬臂(202)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头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202)厚度为0.2~0.8毫米,悬臂(202)远离处簧片基体(201)的一端设有折弯(207),悬臂(202)包括长悬臂(2021)和短悬臂(2022),相邻两个长悬臂(2021)之间设有一个短悬臂(2022),短悬臂(2022)与长悬臂(2021)处于相同高度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双头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基体(201)一端连接第一卡紧折弯板(205),簧片基体(201)另一端连接第二卡紧折弯板(206);
所述第二挂接结构包括挂口(203)和挂扣(204),所述挂口(203)设置在第一卡紧折弯板(205)上,挂扣(204)设置在第二卡紧折弯板(206)上,上簧片上的挂扣(204)和下簧片上的挂口(203)的扣合实现上簧片和下簧片挂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双头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接式外壳(1)包括外壳基体(101)和外壳悬臂(102),所述外壳基体(101)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悬臂(202)接触且为悬臂(202)提供正压力的外壳悬臂(102),外壳悬臂(102)与悬臂(202)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双头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基体(101)包括呈上下排布的上外壳基体(1011)和下外壳基体(1012),上外壳基体(1011)侧面设有内层折弯(105),下外壳基体(1012)侧面设有外层折弯(106);
所述第一挂接机构包括挂接凸块(108)和缺口(107),缺口(107)设置在内层折弯(105)上,挂接凸块(108)设置在外层折弯(106)上,上外壳基体(1011)和下外壳基体(1012)通过挂接凸块(108)和缺口(107)的扣合实现挂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双头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折弯(105)上设有至少两个缺口(107),外层折弯(106)上设有至少两个挂接凸块(10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双头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基体(101)一端的上外壳基体(1011)和下外壳基体(1012)分别连接上挡板(1013)和下挡板(1014),上挡板(1013)和下挡板(1014)构成限位口,簧片(2)一端悬臂(202)经过外壳悬臂(102)限位后穿过限位口,簧片(2)另一端悬臂(202)经过外壳悬臂(102)限位后伸出。
8.根据权利要求4~7任一项所述双头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基体(101)上设有防止簧片(2)在挂接式外壳(1)中前后窜动的卡接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双头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口包括第一卡接口(103)和第二卡接口(104),第一卡接口(103)和第二卡接口(104)分别设置在外壳基体(101)两侧,第一卡接口(103)配合卡紧第一卡紧折弯板(205),第二卡接口(104)配合卡紧第二卡紧折弯板(206)。
CN202222951520.3U 2022-11-07 2022-11-07 一种双头接触端子 Active CN2184485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51520.3U CN218448536U (zh) 2022-11-07 2022-11-07 一种双头接触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51520.3U CN218448536U (zh) 2022-11-07 2022-11-07 一种双头接触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48536U true CN218448536U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74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51520.3U Active CN218448536U (zh) 2022-11-07 2022-11-07 一种双头接触端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485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8733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700521B (zh) 电路板用连接器端子
US7311561B2 (en) Connecting terminal
KR20020048873A (ko) 전기커넥터
KR870001865B1 (ko) 리브 케이지형 단자
CN105932459B (zh) Usb c型插头连接器
CN218448536U (zh) 一种双头接触端子
NO844310L (no) Elektrisk kontaktanordning.
CN215497212U (zh) 一种新型连接器
KR100780735B1 (ko) 저가형 커넥터
CN115693236A (zh) 一种接触件
CN216850441U (zh) 一种双面插接接触的排线连接器
CN217468820U (zh) 一种电连接快速插接端子
CN215933878U (zh) 一种插套和插座
CN219017947U (zh) 带有护套的接插转接端子及相应的连接器
CN216903419U (zh) 插接件及插座
CN214797836U (zh) 二次锁入压接式连接器
CN215933877U (zh) 一种插套和插座
CN214227206U (zh) 一种组装方便的防斜插连接器
CN218940049U (zh) 导电端子
CN216214266U (zh) 一种多触点端子组件
CN220475034U (zh) 一种连接器母端导电件锁止机构
CN214957451U (zh) 连接器端子及连接器
CN218731917U (zh) 连接器端子以及连接器
CN219458081U (zh) 母端子及电信号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