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42336U - 火炬排放燃烧装置 - Google Patents

火炬排放燃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42336U
CN218442336U CN202222448072.5U CN202222448072U CN218442336U CN 218442336 U CN218442336 U CN 218442336U CN 202222448072 U CN202222448072 U CN 202222448072U CN 218442336 U CN218442336 U CN 2184423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bustion
head
exhaust pipe
discharge
fla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4807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茂梅
张世程
罗俭国
刘金龙
张鑫
谭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Qiyao Thermal Energy Engineering Co ltd
711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Qiyao Thermal Energy Engineering Co ltd
711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Qiyao Thermal Energy Engineering Co ltd, 711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Qiyao Thermal Energy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4807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423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423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423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属于可燃气体排放技术领域,该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包括:第一排放装置,第一排放装置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排气管和第一燃烧头;第二排放装置,第二排放装置包括相连接的第二排气管和第二燃烧头;其中,第一排气管具有支撑面,支撑面连接第二排气管,用以支撑第二排放装置。可以理解的是,该火炬排放燃烧装置设有第一排放装置和第二排放装置,能够用于至少两个生产装置的气体排放,通过在第一排气管上设置支撑面,将第二排气管连接于支撑面,用以通过支撑面对第二排放装置进行支撑,从而无需再为第二排放装置专门制造支撑装置,减少系统的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火炬排放燃烧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可燃气体排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火炬排放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火炬系统是海上油气生产装置中非常重要的安全设施,它将工艺装置正常生产过程中伴生气、低压和平台设施事故工况下的排放气引至火炬燃烧器上燃烧后排放,以确保海上平台或接收站的安全。
在目前的行业技术中,同一个火炬燃烧器无法满足不同生产装置的排气需求,因此,当具有多个生产装置时,往往需要设置多个火炬燃烧器,各火炬燃烧器分别对应不同的生产装置,这样对于每个火炬燃烧器均需要设置支撑装置予以支撑固定,导致制造成本增大,且对于海上应用环境,制造的难度加大。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火炬排放燃烧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需要设置多个支撑装置制造成本和制造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技术方案:本申请所述的一种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包括:
第一排放装置,所述第一排放装置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排气管和第一燃烧头;
第二排放装置,所述第二排放装置包括相连接的第二排气管和第二燃烧头;
其中,所述第一排气管具有支撑面,所述支撑面连接所述第二排气管,用以支撑所述第二排放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气管具有第一出气端,所述第一燃烧头设于所述第一出气端,所述第一燃烧头设有多个火孔,所述火孔与所述第一排气管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燃烧头包括:
燃烧头主体,所述燃烧头主体内设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一排气管连通;
多个燃烧棒,所述多个燃烧棒环绕所述燃烧头主体排布,所述燃烧棒内设有第二腔体,所述火孔间隔排布于所述燃烧棒上,所述火孔通过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燃烧棒上,所述火孔满足:5≤L/d≤15,其中,L为相邻两个所述火孔的中心间距,d为所述火孔的孔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火孔的孔径为2~10mm,相邻两个所述火孔的中心间距为10~15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意两个所述火孔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0~9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火孔为圆孔、多边形孔和拉法尔喷管孔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其中,圆孔为横截面呈圆形的孔,多边形孔为横截面呈多边形的孔,拉法尔喷管孔为拉法尔喷管形状的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燃烧头设有多个,且环绕所述第二燃烧头排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距离所述第二燃烧头最近的所述燃烧棒沿着指向所述管式燃烧口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燃烧头的距离最近的两个所述燃烧棒在同一直线上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排气管具有第二出气端,所述第二燃烧头设于所述第二出气端,所述第二燃烧头设有管式燃烧口,所述管式燃烧口与所述第二排气管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燃烧头包括:
聚火块,所述聚火块设于所述管式燃烧口内,所述聚火块包括多个稳焰孔板,所述多个稳焰孔板沿着所述管式燃烧口的周向依次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助燃装置,所述助燃装置内设有助燃空气通道,所述第一燃烧头和所述第二燃烧头均位于所述助燃空气通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助燃装置包括:
防风罩,所述防风罩围合成所述助燃空气通道,所述防风罩围绕所述第一燃烧头和所述第二燃烧头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助燃装置还包括:
导气装置,所述防风罩具有相对设置的上边沿和下边沿,所述导气装置连接所述下边沿,所述导气装置用于将助燃空气导入所述助燃空气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气装置包括多个旋风板,所述多个旋风板沿着所述下边沿依次排布,相邻所述旋风板之间围合成导气通道,所述导气通道与所述助燃空气通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风板为梯形片状结构。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包括:第一排放装置,第一排放装置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排气管和第一燃烧头;第二排放装置,第二排放装置包括相连接的第二排气管和第二燃烧头;其中,第一排气管具有支撑面,支撑面连接第二排气管,用以支撑第二排放装置。可以理解的是,该火炬排放燃烧装置设有第一排放装置和第二排放装置,能够用于至少两个生产装置的气体排放,通过在第一排气管上设置支撑面,将第二排气管连接于支撑面,用以通过支撑面对第二排放装置进行支撑,从而无需再为第二排放装置专门制造支撑装置,减少系统的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沿第一角度观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区域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俯视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仰视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沿第二角度观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沿图2中A-A线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旋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排放装置;2-第二排放装置;10-第一排气管;110-第一排气主管;111-第一进气端;112-支撑面;120-第一排气副管;121-第一出气端;20-第一燃烧头;210-燃烧头主体;211-第一腔体;220-燃烧棒;221-火孔;222-第二腔体;30-第二排气管;310-第二排气主管;311-第二进气端;320-第二排气副管;321-第二出气端;40-第二燃烧头;410-管式燃烧口;420-聚火块;421-稳焰孔板;422-稳焰孔;50-助燃装置;510防风罩;511-助燃空气通道;512-上边沿;513-下边沿;520-导气装置;521-旋风板;522-导气通道;523-上支撑板;524-下支撑板;60-点火装置;70-动态密封圈;80-排水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至少一个指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申请人注意到,由于火炬气排放组分中多含重烃类气体,若气体燃烧不充分,燃烧后会产生炭黑粒子、CO或NOX等,带来一系列环保甚至是安全问题。目前行业技术中,通常采用蒸汽或强制鼓风的方式对火炬气进行助燃,依靠蒸汽卷吸空气或强制鼓风至燃烧区域,以达到良好的燃烧效果。然而,海上用到火炬的油气生产装置多为海上平台或LNG船,生产主装置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无需用到蒸汽或大量压缩空气,且空间非常有限,因此也不会特地配备蒸汽锅炉或空压站等措施供火炬消烟用。因缺少公用工程条件,目前海上平台上用的火炬燃烧器均为自消烟式,通过自身结构来尽可能地实现无烟燃烧。
申请人还注意到,常用的火炬燃烧头为多个梅花喷嘴型或多个杯状燃烧头组合型。梅花喷嘴上设有多个小圆孔,通过小孔结构提高气体出口流速;而杯状燃烧头的组合,则通过在每个杯状燃烧头部设有弹簧,通过弹簧感受到来自于排放气的压力相应调节流通面积,以达到在一定范围内控制火炬气出口马赫数的目的。对于带弹簧的杯状燃烧器,若无弹簧,则实现不了调节功能;若配弹簧,弹簧为易损件,一旦失效则火炬气排放受阻将导致装置事故或流通面积过大而产生冒黑烟等环保问题。对于梅花喷嘴结构的燃烧器,在排放气压力足够的前提下,火炬可实现无烟燃烧。但在既定开孔面积的情况下,其无烟燃烧也只能是在一定压力范围内可实现。随着生产装置的复杂化,排入火炬处理的可燃气体的压力相差很大,组分也复杂。不同生产装置的排放压力可从15kPaG至150kPaG甚至更高之间变化,依赖同一个火炬燃烧器已经难以满足要求。而设置多个火炬燃烧器需要相应的设置多个支撑装置,增加了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火炬排放燃烧装置,以至少解决上述问题其中一者。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示意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沿第一角度观察的立体结构,图2示意了火炬排放燃烧装置的剖视结构,其中,第一角度为该火炬排放燃烧装置的出口侧(燃烧侧)的某一角度;可以看出,该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包括第一排放装置1和第二排放装置2,其中,第一排放装置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排气管10和第一燃烧头20,第二排放装置2包括相连接的第二排气管30和第二燃烧头40。其中,第一排气管10具有支撑面112,支撑面112连接第二排气管30,用以支撑第二排放装置2。
可以理解的是,该火炬排放燃烧装置设有第一排放装置1和第二排放装置2,能够用于至少两个生产装置的气体排放,通过在第一排气管10上设置支撑面112,将第二排气管30连接于支撑面112,用以通过支撑面112对第二排放装置2进行支撑,从而无需再为第二排放装置2专门制造支撑装置,减少系统的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排气管10和第二排气管30可分别用于排放不同生产装置的排放气,第一排气管10具有第一出气端121,第二排气管30具有第二出气端321,第一燃烧头20设于第一出气端121,用于燃烧第一排气管10排放的气体,第二燃烧头40设于第二出气端321,用于燃烧第二排气管30排放的气体。
请参阅图3,图3示意了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其中,第一燃烧头20设有多个火孔221,火孔221与第一排气管10连通,通过设置多个火孔221将第一排气管10排放的气体分成多个小股气体,提升气流流速,提升气体的动能,使排放气体卷吸空气的能力加强,实现无烟燃烧。其中,第二燃烧头40设有管式燃烧口410,管式燃烧口410与第二排气管30连通,管式燃烧口410大致呈管状,通过第二排气管30排放的气体在管式燃烧口410内受到的阻力小,排放气体的背压可充分利用于其出口流速上,可实现底背压排放气体的无烟燃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火炬排放燃烧装置还包括助燃装置50,助燃装置50内设有助燃空气通道511,第一燃烧头20和第二燃烧头40均位于助燃空气通道511内。
可以理解的是,该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具有两个相互独立的火炬气排放通路;通过将第一燃烧头20设置成多火孔221结构形式,使得经第一排气管10排放的气体被多个火孔221分成许多小股气流而提速,气体动能增大,卷吸空气的能力增强,且多个小股气流增加了气体和空气的接触面积,使两者混合的更充分,从而燃烧的更充分,能实现无烟燃烧,气体压力越大气体动能增大的越明显,因而也使得该火炬气排放通路适合于排放高压气体,高速喷射的气流可有效提高燃烧火焰的刚度,使火焰更稳定,具备更好的抗风性,且高速喷射的气流可使燃烧火焰能抬离第一燃烧头20一定距离形成悬空火焰,对周边环境的热辐射影响更小,延长了火炬的使用寿命;通过将第二燃烧头40设置成管式燃烧口410的形式,使得经第二排气管30排放的气体受到的局部阻力小,排气的背压可充分利用于出口流速上,因而能实现低背压排放火炬气的无烟燃烧,使得该火炬气排放通路适合于排放低压气体;通过将第一燃烧头20和第二燃烧头40设于助燃空气通道511内,当两者同时工作时,第一燃烧头20卷吸的空气也有助于第二燃烧头40的充分燃烧;从而该火炬排放燃烧装置能够满足排放压力差距较大的不同生产装置的排放需求,高、低压火炬气排放通路相互独立,可独立运行,也可联合运行处理不同类型装置泄放的火炬气。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排放装置2用于排放低压气体,使用时震动较小,可以稳定的将其支撑于第一排气管10的支撑面112,无需再制造专门的支撑装置对其进行支撑。
根据前述可知,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中,第一排气管10用于高压气体的排放,第二排气管30用低压气体的排放,均能够达到较佳的燃烧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火炬排放燃烧装置满足:P1:P2=10~1:1,其中,P1为第一排气管10的排气压力,P2为第二排气管30的排气压力,即第一排气管10和第二排气管30的排气压力之比为10~1:1。
进一步的,第一排气管10的排气压力为30~150kPaG,第二排气管30的排气压力为15~30kPaG。从而该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可以满足生产装置背压在15~150kPaG,能够适应排放压力在该范围的不同生产装置的排放需求。
请再次参阅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燃烧头20包括燃烧头主体210和多个燃烧棒220,燃烧头主体210连接于第一出气端121,燃烧头主体210内设有第一腔体211,第一腔体211与第一排气管10连通;多个燃烧棒220环绕燃烧头主体210排布,燃烧棒220内设有第二腔体222,火孔221间隔排布于燃烧棒220上,火孔221通过第二腔体222与第一腔体211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排气管10排放的气体进入第一腔体211后,分流至多个第二腔体222中,这一过程气流会被加速,在经由第二腔体222分流至多个火孔221时,气流再次被加速,经过两次提升后,气体的动能得以大幅提升,卷吸空气的能力加强,使燃烧更充分,实现无烟燃烧。
该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可应用于海上油田生产,在海上油田生产过程中,排放气多为氢气和烷烃等,针对于此类排放气体,本申请实施例对火孔221进行优化设计以提升燃烧效果,具体包括: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每个燃烧棒220上,火孔221满足:5≤L/d≤15,其中,L为相邻两个火孔221的中心间距,d为火孔221的孔径。通过设置火孔221的孔径和中心间距满足上述关系,一方面使得相邻火孔221互不影响空气的分配,每个火孔221喷射的气体均能与空气充分混合;另一方面每个火孔221均有空间卷吸空气,使得空气能够充满火孔221阵列中每个区域,从而提升燃烧效果。
作为优选,在一些实施例中,火孔221的孔径为2~10mm,示例性的,火孔221的孔径可以为2mm、4mm、6mm、8mm、10mm,将火孔221的孔径设置在该范围内,使高压气体穿过火孔221能以合适得速度喷出,提高火焰的稳定性。相应的,将燃烧棒220上相邻两个火孔221的中心间距设置为10~150mm,示例性的,相邻火孔221的中间距可以为10mm、16mm、20mm、30mm、40mm、50mm、60mm、70mm、80mm、90mm、100mm、110mm、120mm、130mm、140mm、150mm。将相邻火孔221的中心间距设置在该范围内,最大化的优化了助燃空气的卷吸效果和空气分配,提升燃烧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意两个火孔221的延伸方向的夹角α为0~90°,需要说明的是,火孔221的延伸方向为其中心轴线所指示的方向,示例性的,该夹角α可以为0°、10°、20°、30°、40°、50°、60°、70°、80°、90°,通过将火孔221之间设置夹角,使得不同火孔221可以向着不同方向延伸,使排放气体在分散为小股火炬气后喷射方向、火焰方向指向多个不同的方向,从而能从各个方向扰动空气,增加排放气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升空气混合效果,无需再通过消耗蒸汽或压缩空气,即可靠自身实现无烟燃烧。
在一些实施例中,火孔221与燃烧棒220的水平喷气面之间的角度为45~90°,使得火孔221喷出的小股气体均向上方或者斜上方喷射,燃烧火焰能抬离喷气面一定距离形成悬空火焰,避免影响第一燃烧头20。
在一些实施例中,火孔221为圆孔、多边形孔和拉法尔喷管孔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可以使经过火孔221喷出的小股气流加速至音速甚至超音速,使得第一燃烧头20的出口马赫数可高达1甚至大于1。其中,多边形孔的横截面具有至少三条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生产装置的排放压力和排放气体的特性,确定火孔221的结构形式、数量配置,例如,火孔221的截面积可以按照下式确定:
Figure BDA0003845319470000091
式中,f为火孔221的截面积,m为火孔221的质量流量,p1为火孔221前压力,p2为火孔221后压力,k为气体的比热比,v为气体比容。
对于同一流体,压力和火孔221的截面积的平方成反比,火孔221的前压力高,则流通能力也随之增大,相同流量下,前压力越大,火孔221则可越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火孔221前压力即第一排气管10的气体排放压力,对于高压气体而言,可以把火孔221设置的更小,提高气体出口流速,卷吸更多空气,使燃烧更加充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火孔221将第一排气管10排放的气体以音速或者超音速喷出,一方面能有效提高火焰的刚度,提升卷吸空气的能力,另一方面,使燃烧火焰抬离第一燃烧头20合适距离,增大第一燃烧头20的寿命。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图4示意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火炬排放燃烧装置的俯视结构,图5示意了火炬排放燃烧装置的仰视结构;可以看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燃烧头20设有多个,且环绕第二燃烧头40排布。从而,第一燃烧头20卷吸的空气能够对中间的第二燃烧头40产生影响,中间供养薄弱区域能够获得更多的氧气,使经由管式燃烧口410的排放气体燃烧的更加充分,提升排放效果。
相应的,第一排气管10也具有多个第一出气端121,第一出气端121与第一燃烧头20一一对应地连接。具体而言,请一并结合图2,第一排气管10包括第一排气主管110和多个第一排气副管120,第一排气主管110设有第一进气端111,该第一进气端111用于连接生产装置,从而接入排放气体;多个第一排气副管120连接第一排气主管110且环绕第一排气主管110间隔排布,每个第一排气副管120上设有一第一出气端12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排气主管110的管径大于第一排气副管120的管径,从而排放气体自第一排气主管110进入至第一排气副管120时速度增大,有利于提升出口速度,进而提升燃烧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距离第二燃烧头40最近的燃烧棒220沿着指向管式燃烧口410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示例性的,图4中黑色粗箭头指示了指向管式燃烧口410中心轴线的方向X,该燃烧棒220为对应第一燃烧头20中距离第二燃烧头40最近的。从而燃烧棒220与管式燃烧口410的距离能够进一步接近,第一燃烧头20和第二燃烧头40能够实现火焰传播,其中某一者因故熄灭时也可被其他临近燃烧头引燃,保障燃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一燃烧头20的距离最近的两个燃烧棒220在同一直线上延伸,示例性的,图4中相邻两个第一燃烧头20的距离最近两个燃烧棒220均沿着直线BB’延伸,从而相邻第一燃烧头20的距离能够进一步接近,两者之间可以实现火焰传播,其中一者因故熄灭时,也可被其他临近燃烧头引燃,保障燃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请再次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管式燃烧口410的口径L1(内径)与第二排气管30的最大管径L2满足:L1:L2=0.5~1:1。具体而言,第二排气管30包括第二排气主管310和第二排气副管320,第二排气主管310设有第二进气端311,第二进气端311用于连接生产装置,以接入排放气体;第二排气副管320连接第二排气主管310,第二出气端321设置于第二排气副管320,且第二排气副管320的管径大于第二排气主管310的管径。从而排放气体从第二排气主管310进入第二排气副管320时先降速,接着经过管式燃烧口410时局部阻力小,排放气体的背压可充分利用于其出口流速上,保障低背压排放气体的无烟燃烧效果。
请再次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燃烧头40包括聚火块420,聚火块420呈环形,设于管式燃烧口410内。聚火块420包括多个稳焰孔板421,多个稳焰孔板421沿着管式燃烧口410的周向依次排列。通过设置聚火块420减缓气体边缘流速,防止气体出口流速过高而发生脱火现象,保证燃烧火焰的稳定。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6,图6是火炬排放燃烧装置沿第二角度观察的立体结构,其中,第二角度是火炬排放燃烧装置进气侧的某一角度;可以看出,助燃装置50包括防风罩510,防风罩510大致呈圆筒状,其围合形成助燃空气通道511,防风罩510围绕第一燃烧头20和第二燃烧头40设置,从而将第一燃烧头20和第二燃烧头40包围在助燃空气通道511内。由于火炬排放燃烧装置使用环境往往为高空,特别是在海洋环境下,风速较大,风直吹火炬头会对燃烧造成影响,因而设置防风罩510挡风,避免气流对燃烧造成影响。
进一步的,防风罩510的上边沿512与第一燃烧头20、第二燃烧头40的出口平面大致平齐,其中大致平齐可以为完全平齐,也可以上下偏差不超过0.5米,使得侧向吹来的风即能够为燃烧补充氧气,又不至于从各个角度对燃烧造成冲击,影响燃烧的稳定性。
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图7是沿图2中A-A线剖切后的结构;助燃装置50还包括导气装置520,导气装置520连接防风罩510的下边沿513,导气装置520用于将助燃空气导入助燃空气通道511,以保证足够的空气进入助燃空气通道511,使各燃烧头的燃烧更加充分。
进一步的,导气装置520包括多个旋风板521,多个旋风板521沿着防风罩510的下边沿513依次排布,相邻旋风板521之间围合成导气通道522,导气通道522与助燃空气通道511连通。可以实现将侧向(一般实施时为水平)吹来的风导流为垂直向上,吹入助燃空气通道511中,补充助燃空气。
具体的,导气装置520包括上支撑板523和下支撑板524,上支撑板523和下支撑板524将旋风板521夹持于两者之间,上支撑板523连接防风罩510的下边沿513,从而将导气装置520与防风罩510连接固定。
请参阅图8,图8示意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旋风板521的结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旋风板521为梯形片状结构,采用该结构的旋风板521形成的导气装置520由下到上直径逐渐增大,有利于将水平的风导流至向上吹入助燃空气通道511中,补充原本供氧薄弱的中心区域,使更多的空气可以参与到燃烧中。
请再次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排气管10具有支撑面112,第二排气管30连接于支撑面112,支撑面112支撑第二排气管30。
具体的,第一排气主管110设置在该火炬排放燃烧装置的中心位置,第二排气主管310设置于其侧方,第二排气副管320则与第一排气主管110同轴设置,在第一排气主管110顶部设置隔板,该隔板的上表面即为支撑面112,通过该支撑面112对第二排气副管320进行支撑,进而实现对整个第二排气管30以及其上的第二燃烧头40的支撑,实现整体结构的整合,无需再专门为第二排气管30和第二燃烧头40设置支架,有利于结构的小型化。
请再次参阅图2和图4,该火炬排放燃烧装置还包括多个点火装置60,点火装置60可以为长明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点火装置60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一燃烧头20之间,和/或,设置于第一燃烧头20和第二燃烧头40之间,从而能点燃任意第一燃烧头20或第二燃烧头40。
请再次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排气管10和/或第二排气管30内设置有动态密封圈70,以根据需要进行密封。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火炬排放燃烧装置还设置有排水孔板80,该排水孔板80设于第一排气管10和/或第二排气管30上,用以排雨水用,减少管道的侵蚀,进一步保证火炬排放燃烧装置的寿命。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排放装置(1),所述第一排放装置(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排气管(10)和第一燃烧头(20);
第二排放装置(2),所述第二排放装置(2)包括相连接的第二排气管(30)和第二燃烧头(40);
其中,所述第一排气管(10)具有支撑面(112),所述支撑面(112)连接所述第二排气管(30),用以支撑所述第二排放装置(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管(10)具有第一出气端(121),所述第一燃烧头(20)设于所述第一出气端(121),所述第一燃烧头(20)设有多个火孔(221),所述火孔(221)与所述第一排气管(10)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燃烧头(20)包括:
燃烧头主体(210),所述燃烧头主体(210)内设有第一腔体(211),所述第一腔体(211)与所述第一排气管(10)连通;
多个燃烧棒(220),所述多个燃烧棒(220)环绕所述燃烧头主体(210)排布,所述燃烧棒(220)内设有第二腔体(222),所述火孔(221)间隔排布于所述燃烧棒(220)上,所述火孔(221)通过所述第二腔体(222)与所述第一腔体(21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燃烧棒(220)上,所述火孔(221)满足:5≤L/d≤15,其中,L为相邻两个所述火孔(221)的中心间距,d为所述火孔(221)的孔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火孔(221)的孔径为2~10mm,相邻两个所述火孔(221)的中心间距为10~150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所述火孔(221)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0~90°。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火孔(221)为圆孔、多边形孔和拉法尔喷管孔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燃烧头(20)设有多个,且环绕所述第二燃烧头(40)排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气管(30)具有第二出气端(321),所述第二燃烧头(40)设于所述第二出气端(321),所述第二燃烧头(40)设有管式燃烧口(410),所述管式燃烧口(410)与所述第二排气管(30)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距离所述第二燃烧头(40)最近的所述燃烧棒(220)沿着指向所述管式燃烧口(410)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10所述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燃烧头(20)的距离最近的两个所述燃烧棒(220)在同一直线上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燃烧头(40)包括:
聚火块(420),所述聚火块(420)设于所述管式燃烧口(410)内,所述聚火块(420)包括多个稳焰孔板(421),所述多个稳焰孔板(421)沿着所述管式燃烧口(410)的周向依次排列。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助燃装置(50),所述助燃装置(50)内设有助燃空气通道(511),所述第一燃烧头(20)和所述第二燃烧头(40)均位于所述助燃空气通道(511)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助燃装置(50)包括:
防风罩(510),所述防风罩(510)围合成所述助燃空气通道(511),所述防风罩(510)围绕所述第一燃烧头(20)和所述第二燃烧头(40)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助燃装置(50)还包括:
导气装置(520),所述防风罩(510)具有相对设置的上边沿(512)和下边沿(513),所述导气装置(520)连接所述下边沿(513),所述导气装置(520)用于将助燃空气导入所述助燃空气通道(511)。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装置(520)包括多个旋风板(521),所述多个旋风板(521)沿着所述下边沿(513)依次排布,相邻所述旋风板(521)之间围合成导气通道(522),所述导气通道(522)与所述助燃空气通道(511)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火炬排放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板(521)为梯形片状结构。
CN202222448072.5U 2022-09-14 2022-09-14 火炬排放燃烧装置 Active CN2184423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48072.5U CN218442336U (zh) 2022-09-14 2022-09-14 火炬排放燃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48072.5U CN218442336U (zh) 2022-09-14 2022-09-14 火炬排放燃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42336U true CN218442336U (zh) 2023-02-03

Family

ID=85104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48072.5U Active CN218442336U (zh) 2022-09-14 2022-09-14 火炬排放燃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423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51454B2 (en) Dual fuel burner for a shortened flame and reduced pollutant emissions
CA1293688C (en) Oxygen jet burner and combustion method
CN103697471B (zh) 一种以乙醇为燃料的环形燃烧室燃气发生器
CN106524152B (zh) 一种分级燃气低氮燃烧器
KR20080029901A (ko) 부분 프리믹스 플래어 버너 및 플래어링 방법
US4188183A (en) Better use of gas discharge energy for smoke suppression
CN202884924U (zh) 地面火炬预混型燃烧器
US5147199A (en) Double fuel jet burner and method for its implementation
CN102901098A (zh) 地面火炬多头高效预混型燃烧系统
US11747014B2 (en) Atmosphere-adjustable multi-staged swirl ammonia burner
CN103836624A (zh) 高效能组合式火炬头
CN206112925U (zh) 一种燃气燃烧器的火焰稳燃装置
CN218442336U (zh) 火炬排放燃烧装置
CN110566983A (zh) 一体式自动点火长明灯
CN101109518A (zh) 一种工业燃烧器点火枪
CN210861130U (zh) 一体式火炬长明灯
CN115539975A (zh) 火炬燃烧系统
CN114034039B (zh) 一种水下火炬燃烧器
CN110207120A (zh) 一种燃气低氮燃烧器
CN212362018U (zh) 一种单喷头多束火焰喷嘴
CN106402865A (zh) 一种高超声速高焓地面模拟设备的加热器点火器
CN219550538U (zh) 一种新型放空火炬头燃烧器
CN214745733U (zh) 一种火炬内焰结构及包含其的火炬
CN218936369U (zh) 一种带双结构燃烧器的开放式地面火炬系统
CN220038490U (zh) 一种高能点火放空火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