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14879U - 一种安装于电表上的拼装式连体电池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安装于电表上的拼装式连体电池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414879U CN218414879U CN202222736491.9U CN202222736491U CN218414879U CN 218414879 U CN218414879 U CN 218414879U CN 202222736491 U CN202222736491 U CN 202222736491U CN 218414879 U CN218414879 U CN 2184148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vity
- piece
- clamping
- power supply
- supply batt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安装于电表上的拼装式连体电池盒,包括前半盖体、后半盖体、供电电池、正极导电件、负极导电件、以及压缩弹簧,前半盖体与后半盖体拼装连接配合并形成连通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在正极导电件的上端对应供电电池的正极柱位置处设有通孔,通孔的内周壁上向下延伸形成夹持片和抵压片,夹持片至少设有一个、且其下端沿背向通孔轴向弯曲,抵压片至少设有一个、且其下端沿朝向通孔轴向弯曲,抵压片弹性抵压于供电电池的正极柱上,第一腔体内还设有配合供电电池、夹持片的抵靠结构。本实用新型能缓解拼装式连体电池盒电连接稳定性差问题,整体安装效率也更高,且通电配合位置不会暴露于外界,通电也更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表上的拼装式连体电池盒。
背景技术
电池盒作为电源与电器之间的电连接部件,已经被广泛用于表计、智能设备、小家电等需要进行电气和信号连接的设备中,但是现有的拼装式连体电池盒中存在较大问题,电池正极端上的柱形接头与正极导电片的内端保持一个抵接,由于正极导电片长期使用后容易发生形变,因此上述仅这样一个抵接接触,连接不够可靠,易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于电表上、且能缓解电连接稳定性差问题的拼装式连体电池盒。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安装于电表上的拼装式电池盒,包括前半盖体、后半盖体、供电电池、正极导电件、负极导电件、以及压缩弹簧,所述前半盖体与所述后半盖体拼装连接配合并形成连通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供电电池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正极导电件与所述第二腔体配合固定,所述正极导电件的上端与所述供电电池的正极柱电连接配合、其下端伸至所述第三腔体内,所述负极导电件与所述第三腔体配合固定,所述负极导电件的上端通过所述压缩弹簧与所述供电电池的负极端形成抵靠,所述负极导电件的下端对应所述正极导电件下端设置,所述正极导电件的上端对应所述供电电池的正极柱位置处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周壁上向下延伸形成夹持片和抵压片,所述夹持片至少设有一个、且其下端沿背向所述通孔轴向弯曲,所述抵压片至少设有一个、且其下端沿朝向所述通孔轴向弯曲,所述抵压片弹性抵压于所述供电电池的正极柱上,所述第一腔体内还设有配合所述供电电池、所述夹持片的抵靠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电池盒采用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的拼装式连体结构,使得正极导电件、负极导电件、供电电池、以及接插座的通电位置均不会暴露于外界中,供电更安全,安装也更为方便,安装效率更高,采用正极导电件的内端通过夹持片和抵压片来与供电电池的正极柱上进行接触连接的结构设计、以及第一腔体内抵靠结构的设计,不仅实现了多重全方位的接触连接,也保证了接触连接的弹性效果佳,供电电池的供电连接更为稳定可靠,电池盒供电更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抵靠结构包括抵靠板,所述抵靠板形成于所述第一腔体对应所述前半盖体的壁面上,所述夹持片位于所述通孔的前半环内,所述抵靠板前端面与所述夹持片外侧面相贴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通过抵靠板抵住夹持片,避免夹持片在与供电电池的正极柱配合发生过度弯曲变形,保证了两者接触的稳定性,结构合理,成型也简单。
进一步的,所述抵靠结构还包括抵靠筋,所述抵靠筋形成于所述第一腔体对应所述后半盖体的壁面上,所述抵靠筋至少设有两组且上下设置,所述抵靠筋前端面与所述供电电池外表面相贴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通过在后半盖体上设置抵靠筋,使得后半盖体与前半盖体配合后能够将供电电池压紧于第一腔体的空腔内,避免了供电电池晃动现象的发生,使得供电电池与正极导电件、负极导电件的接触更稳定,结构更合理。
进一步的,所述正极导电件的下端设有正极插脚,所述负极导电件的下端设有负极插脚,所述正极插脚和所述负极插脚均为圆形柱结构或方形柱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将正极插脚和负极插脚均设为圆形柱结构或方形柱结构,使得正极导电件、负极导电件在与外部接插座配合时实现了多点接触,导电更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正极插脚与所述正极导电件的下端之间、所述负极插脚与所述负极导电件之间均设为铆压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通过采用铆接连接的方式,使得正极导电件和正极插脚、以及负极导电件和负极插脚的连接稳定性佳,强度高,不易分离和断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腔体对应所述前半盖体的下端内壁形成有弹簧放置板,所述压缩弹簧的弯折固定段配合于所述弹簧放置板前端面中部的固定凹槽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采用压缩弹簧通过弹簧放置板固定的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压缩弹簧与负极导电件V形接触端配合的方式,压缩弹簧能更好的作用于负极导电件上,使得通电更稳定,不易发生接触不良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于所述后半盖体的对接端面处分别形成两个第一凹位、两个第二凹位,所述第一凹位和所述第二凹位的内侧分别设有第一卡勾和第二卡勾,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于所述前半盖体的对接端面处分别凸设第一嵌装板、第二嵌装板,所述第一嵌装板卡置于所述第一凹位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嵌装板下方的侧壁上设有供所述第一卡勾的卡部卡入的第一卡口,所述第二嵌装板卡置于所述第二凹位内,且位于所述第二嵌装板下方的侧壁上设有供所述第二卡勾的卡部卡入的第二卡口,所述第三腔体于所述前半盖体的对接端面左右处分别形成第三凹位,所述第三凹位内设有卡块,所述第三腔体于所述后半盖体的对接端面左右处分别形成第三嵌装板,所述第三嵌装板卡置于所述第三凹位内并设有供所述卡块卡入的第三卡口。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通过第一凹位和第一嵌装板的配合、第二凹位和第二嵌装板的配合、以及第三凹位和第三嵌装的配合实现了对前半盖体、后半盖体位置的限定,避免前半盖体相对后半盖体发生移位,通过第一卡口和第一卡勾、第二卡口和第二卡勾、以及卡块和第三卡口的配合,实现前半盖体和后半盖体卡装,整体安装方式简单、合理,也便于拆卸,且此配合方式,使得表面无凸出的安装部件,提高产品的整体美观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嵌装板之间的对接端面外侧壁内凹形成限位凹腔,所述限位凹腔的上端面与所述前半盖体上的平放腔上端面高度齐平,所述后半盖体对应所述限位凹腔形成限位嵌装板,所述限位嵌装板的内壁面上设有加厚层,所述加厚层的前端面与所述限位凹腔的上端面相抵靠。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通过限位凹腔和限位嵌装板的配合设置,使得前半盖体和后半盖体的安装更稳定简单,也便于拆卸,加厚层的设置,提高了限位嵌装板的强度,在拆卸过程中,限位嵌装板不易受力发生损坏现象,产品使用寿命更长,结构合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前半盖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后半盖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的正极导电件、正极插脚结构示意图;
图6为正极导电件和正极插脚、负极导电件和负极插脚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的安装压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前半盖体、2-后半盖体、3-供电电池、4-正极导电件、5-负极导电件、6-压缩弹簧、7-第一腔体、8-第二腔体、9-第三腔体、10-通孔、11-夹持片、12-抵压片、13-抵靠板、14-抵靠筋、15-正极插脚、16-负极插脚、17-弹簧放置板、18-第一凹位、19-第二凹位、20-第一卡勾、21-第二卡勾、22-第一嵌装板、23-第二嵌装板、24-第一卡口、25-第二卡口、26-第三凹位、27-卡块、28-第三嵌装板、29-第三卡口、30-限位凹腔、31-平放腔、32-限位嵌装板、33-加厚层、34-夹持板、35-安装座、36-第一正极插脚限位槽、37-第一负极插脚限位槽、38-安装压板、39-第二正极插脚限位槽、40-第二负极插脚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另涉及方位的属于仅表示各部件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不是绝对位置关系。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一种安装于电表上的拼装式电池盒,主要包括前半盖体1、后半盖体2、供电电池3、正极导电件4、负极导电件5、以及压缩弹簧6。
在本实施例中,前半盖体1与后半盖体2拼装连接配合并形成连通的第一腔体7、第二腔体8和第三腔体9,供电电池3放置于第一腔体7内,正极导电件4与第二腔体8配合固定,且正极导电件4的上端与供电电池3的正极柱电连接配合、其下端伸至第三腔体9内,负极导电件5与第三腔体9配合固定,且负极导电件5的上端通过压缩弹簧6与供电电池3的负极端形成抵靠,负极导电件5的下端对应正极导电件4下端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腔体8形成于第一腔体7的外周壁上,第三腔体9形成于第一腔体7的底端、且用于安装外部的接插座,因此电池盒采用第一腔体7、第二腔体8和第三腔体9的拼装式连体结构设计,使得正极导电件4、负极导电件5、供电电池3、以及接插座的通电位置均不会暴露于外界中,供电更安全,安装也更为方便,安装效率更高,
在本实施例中,正极导电件4的上端对应供电电池3的正极柱位置处设有通孔10,通孔10的内周壁上向下延伸形成夹持片11和抵压片12,夹持片11至少设有一个、且其下端沿背向通孔10轴向弯曲,抵压片12至少设有一个、且其下端沿朝向通孔10轴向弯曲,抵压片12弹性抵压于供电电池3的正极柱上,且抵压片12上还可以形成豁口来增强其弹力,采用正极导电件4的内端通过夹持片11和抵压片12来与供电电池3的正极柱上进行接触连接的结构设计,从而实现了多重全方位的接触连接,也保证了接触连接的弹性效果佳,相对于传统的抵接方式,本实施例的供电电池3的供电连接更为稳定可靠,电池盒供电更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7内还设有配合供电电池3、夹持片11的抵靠结构,更具体的说,抵靠结构包括抵靠板13和抵靠筋14,抵靠板13形成于第一腔体7对应前半盖体1的壁面上,抵靠筋14形成于第一腔体7对应后半盖体2的壁面上,抵靠筋14至少设有两组且上下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方案中,夹持片11设有两个、抵压片12设有一个且分别位于通孔10的前半环和后半环内,抵靠板13前端面对应形成一弧形凹部,该弧形凹部与夹持片11外侧面相贴合,这样的话,即可抵住夹持片11,避免夹持片11在与供电电池3的正极柱配合发生过度弯曲变形,保证了两者接触的稳定性,结构合理,且将夹持片11成型位置位于通孔10的前半环内的方式设计,可达到与抵靠板13稳定接触的目的,成型位置合理,抵靠筋14的设置,使得后半盖体2与前半盖体3配合后能够将供电电池3压紧于第一腔体7的空腔内,避免了供电电池3晃动现象的发生,使得夹持片11与供电电池3的正极柱能够始终保持接触,因此抵靠结构的设置进一步保证接触连接的弹性效果和供电连接稳定性,使得供电电池3与正极导电件4、负极导电件5的接触更稳定,结构更合理。
在本实施例中,前半盖体1上端内壁面上固设有夹持板34,正极导电件4的上端通过夹持板34形成位置限定,夹持板34的设计,进一步保证了夹持片11和抵压片12与供电电池3正极柱的接触稳定性,同时还将抵靠板13设置成凹形结构,凹形结构的抵靠板13的两端一体连接于夹持板34底面上,这样的话,抵靠板13整体的强度也高。
在本实施例中,正极导电件4的下端设有正极插脚15,负极导电件5的下端设有负极插脚16,且正极插脚15和负极插脚16均为环状结构,通过设置环状结构的正极插脚15和负极插脚16,环状结构的正极插脚15和负极插脚16与外部接插座配合时采用冠簧配合,因此,此结构实现了多点接触,导电更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正极导电件4的下端与正极插脚15、负极导电件5的下端与负极插脚16之间均可连体式结构,也就是说,正极插脚15与正极导电件4、负极插脚16与负极导电件5均采用一体冲压成型工艺;当然,正极导电件4的下端与正极插脚15、负极导电件5的下端与负极插脚16之间也可均采用铆压固定连接的方式,通过采用铆接连接的方式,正极导电件4和正极插脚15、以及负极导电件5和负极插脚16的连接稳定性佳,强度高,也不易分离和断开。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7对应前半盖体1的下端内壁形成有弹簧放置板17,弹簧放置板17的前端面中部设有固定凹槽,压缩弹簧8设有弯折固定段,弯折固定段配合于固定凹槽内,采用压缩弹簧6通过弹簧放置板17固定的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压缩弹簧6与负极导电件5的V形接触端配合的方式,压缩弹簧6能更好的作用于负极导电件5上,使得通电更稳定,不易发生接触不良现象,且弯折固定段、固定凹槽的配合设计,压缩弹簧6的安装更方便,固定效果更佳。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7、第二腔体8于后半盖体2的对接端面处分别形成两个第一凹位18、两个第二凹位19,第一凹位18和第二凹位19的内侧分别设有第一卡勾20和第二卡勾21,第一腔体7、第二腔体8于前半盖体1的对接端面处分别凸设第一嵌装板22、第二嵌装板23,第一嵌装板22卡置于第一凹位18内,且位于第一嵌装板22下方的侧壁上设有供第一卡勾20的卡部卡入的第一卡口24,第二嵌装板23卡置于第二凹位19内,且位于第二嵌装板23下方的侧壁上设有供第二卡勾21的卡部卡入的第二卡口25,第三腔体9于前半盖体1的对接端面左右处分别形成第三凹位26,第三凹位26内还设有卡块27,第三腔体9于后半盖体2的对接端面左右处分别形成第三嵌装板28,第三嵌装板28卡置于第三凹位26内并设有供卡块27卡入的第三卡口29,通过第一凹位18和第一嵌装板22的配合、第二凹位19和第二嵌装板23的配合、以及第三凹位26和第三嵌装30的配合实现了对前半盖体1、后半盖体2位置的限定,避免前半盖体1相对后半盖体2发生移位,通过第一卡口24和第一卡勾20、第二卡口25和第二卡勾21、以及卡块27和第三卡口29的配合,实现前半盖体1和后半盖体2卡装,整体安装方式简单、合理,且此配合方式,使得表面无凸出的安装部件,提高产品的整体美观度,更具体的说,此方式的形成,在需要拆装时,只需接解除第一卡勾20与第一卡口24、第二卡勾21与第二卡口25、以及第三卡口29与卡块27的卡扣配合,即可实现前半盖体1和后半盖体2的拆卸,拆卸也比较方便。
在本实施中,第二卡勾21与第二凹位19相对侧壁之间连接有加强板,在加强板上形成有U形豁口,加强板和U性豁口的设置,提高了第二卡勾21的强度和弹性性能,使得第二卡勾21不易发生损坏。
在本实施中,前半盖体1于两个第二嵌装板23之间的对接端面外侧壁内凹形成限位凹腔30,且该限位凹腔30的上端面与前半盖体1上的平放腔31上端面高度齐平,在后半盖体2对应限位凹腔30形成限位嵌装板32,限位嵌装板32卡置于限位凹腔30内,安装时,先将限位嵌装板32对准限位凹腔30,只需将两者配合到位,第一凹位18和第一嵌装板22、第二凹位19和第二嵌装板23、以及第三凹位26和第三嵌装30的配合也会同步完成,前半盖体1和后半盖体2即可完成拼装,因此,该结构的设置,便于操作者对前半盖体1和后半盖体2组装,前半盖体1和后半盖体2的安装也更稳定简单,同时,限位嵌装板32还可为操作者提供手持作用,在拆卸安装时,操作者可通过限位嵌装板32对后半盖体2进行取放。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限位嵌装板32的强度,在限位嵌装板32的内壁面上设有加厚层33,且加厚层33的前端面与限位凹腔30的上端面相抵靠,加厚层33的设置,使得限位嵌装板32不易受力发生损坏现象,产品使用寿命更长,结构合理。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腔体9对应前半盖体1的内壁面上形成安装座35,安装座35上对应正极插脚15、负极插脚16形成第一正极插脚限位槽36、第一负极插脚限位槽37,还包括配合安装座35的安装压板38,安装压板38对应第一正极插脚限位槽36、第一负极插脚限位槽37形成第二正极插脚限位槽39、第二负极插脚限位槽40,通过安装座35上的第一正极插脚限位槽36、第一负极插脚限位槽37与安装压板38上的第二正极插脚限位槽39、第二负极插脚限位槽40的配合,从而避免正极插脚15、负极插脚16随意晃动。
在本实例中,安装座35上设置有插销,安装压板38上开设有与插销适配的通孔,在对安装压板38进行安装时,工作人员将安装压板38的通孔与插销对应,从而将安装压板38安装在安装座28上,从而对正极插脚15和负极插脚16进行固定。
在本实例中,正极导电件4的固定段呈叠层结构且平放配合于平放腔31内,由于现有技术中正极导电件4的厚度过薄,安装时极易发生扭曲变形,因此本设计中,正极导电件4的固定段采用叠层结构,使得正极导电件4的固定段强度高,不易发生扭曲变形,同时采用正极导电件4的固定段平放于平放腔31内的配合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侧插配合的方式,能达到便于安装正极导电件4的目的,安装稳定性也更佳。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安装于电表上的拼装式连体电池盒,包括前半盖体(1)、后半盖体(2)、供电电池(3)、正极导电件(4)、负极导电件(5)、以及压缩弹簧(6),所述前半盖体(1)与所述后半盖体(2)拼装连接配合并形成连通的第一腔体(7)、第二腔体(8)和第三腔体(9),所述供电电池(3)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7)内,所述正极导电件(4)与所述第二腔体(8)配合固定,所述正极导电件(4)的上端与所述供电电池(3)的正极柱电连接配合、其下端伸至所述第三腔体(9)内,所述负极导电件(5)与所述第三腔体(9)配合固定,所述负极导电件(5)的上端通过所述压缩弹簧(6)与所述供电电池(3)的负极端形成抵靠,所述负极导电件(5)的下端对应所述正极导电件(4)下端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导电件(4)的上端对应所述供电电池(3)的正极柱位置处设有通孔(10),所述通孔(10)的内周壁上向下延伸形成夹持片(11)和抵压片(12),所述夹持片(11)至少设有一个、且其下端沿背向所述通孔(10)轴向弯曲,所述抵压片(12)至少设有一个、且其下端沿朝向所述通孔(10)轴向弯曲,所述抵压片(12)弹性抵压于所述供电电池(3)的正极柱上,所述第一腔体(7)内还设有配合所述供电电池(3)、所述夹持片(11)的抵靠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于电表上的拼装式连体电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结构包括抵靠板(13),所述抵靠板(13)形成于所述第一腔体(7)对应所述前半盖体(1)的壁面上,所述夹持片(11)位于所述通孔(10)的前半环内,所述抵靠板(13)前端面与所述夹持片(11)外侧面相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安装于电表上的拼装式连体电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结构还包括抵靠筋(14),所述抵靠筋(14)形成于所述第一腔体(7)对应所述后半盖体(2)的壁面上,所述抵靠筋(14)至少设有两组且上下设置,所述抵靠筋(14)前端面与所述供电电池(3)外表面相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于电表上的拼装式连体电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导电件(4)的下端设有正极插脚(15),所述负极导电件(5)的下端设有负极插脚(16),所述正极插脚(15)和所述负极插脚(16)均为圆形柱结构或方形柱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安装于电表上的拼装式连体电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插脚(15)与所述正极导电件(4)的下端之间、所述负极插脚(16)与所述负极导电件(5)之间均设为铆压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于电表上的拼装式连体电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7)对应所述前半盖体(1)的下端内壁形成有弹簧放置板(17),所述压缩弹簧(6)的弯折固定段配合于所述弹簧放置板(17)前端面中部的固定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于电表上的拼装式连体电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7)、所述第二腔体(8)于所述后半盖体(2)的对接端面处分别形成两个第一凹位(18)、两个第二凹位(19),所述第一凹位(18)和所述第二凹位(19)的内侧分别设有第一卡勾(20)和第二卡勾(21),所述第一腔体(7)、所述第二腔体(8)于所述前半盖体(1)的对接端面处分别凸设第一嵌装板(22)、第二嵌装板(23),所述第一嵌装板(22)卡置于所述第一凹位(18)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嵌装板(22)下方的侧壁上设有供所述第一卡勾(20)的卡部卡入的第一卡口(24),所述第二嵌装板(23)卡置于所述第二凹位(19)内,且位于所述第二嵌装板(23)下方的侧壁上设有供所述第二卡勾(21)的卡部卡入的第二卡口(25),所述第三腔体(9)于所述前半盖体(1)的对接端面左右处分别形成第三凹位(26),所述第三凹位(26)内设有卡块(27),所述第三腔体(9)于所述后半盖体(2)的对接端面左右处分别形成第三嵌装板(28),所述第三嵌装板(28)卡置于所述第三凹位(26)内并设有供所述卡块(27)卡入的第三卡口(29)。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安装于电表上的拼装式连体电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嵌装板(23)之间的对接端面外侧壁内凹形成限位凹腔(30),所述限位凹腔(30)的上端面与所述前半盖体(1)上的平放腔(31)上端面高度齐平,所述后半盖体(2)对应所述限位凹腔(30)形成限位嵌装板(32),所述限位嵌装板(32)的内壁面上设有加厚层(33),所述加厚层(33)的前端面与所述限位凹腔(30)的上端面相抵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36491.9U CN218414879U (zh) | 2022-10-18 | 2022-10-18 | 一种安装于电表上的拼装式连体电池盒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36491.9U CN218414879U (zh) | 2022-10-18 | 2022-10-18 | 一种安装于电表上的拼装式连体电池盒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414879U true CN218414879U (zh) | 2023-01-31 |
Family
ID=85002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736491.9U Active CN218414879U (zh) | 2022-10-18 | 2022-10-18 | 一种安装于电表上的拼装式连体电池盒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414879U (zh) |
-
2022
- 2022-10-18 CN CN202222736491.9U patent/CN21841487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000944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977761U (zh) | 一种按压式导线连接器 | |
CN218414879U (zh) | 一种安装于电表上的拼装式连体电池盒 | |
CN201213166Y (zh) | 一种电源插座 | |
CN109659737B (zh) | 一种电阻可拆卸式防火花电连接件 | |
CN208045579U (zh) | 一种插接式电池盒 | |
CN215816204U (zh) | 一种快拆电池盒 | |
CN216488628U (zh) | 一种大电流充电插座 | |
CN212342861U (zh) | 电源转换器的电连接构造 | |
CN209876823U (zh) | 一种隔离型灯座 | |
CN210692840U (zh) | 一种可限位结构的电池插座 | |
CN218599671U (zh) | 一种免焊接接线头及灯具 | |
CN220672785U (zh) | 一种电池盒 | |
CN219998438U (zh) | 一种导电稳定的电表用电池盒 | |
CN215933877U (zh) | 一种插套和插座 | |
CN218849880U (zh) | 一种座式连接的电连接器 | |
CN216698843U (zh) | 弹片式的led灯座电连接器 | |
CN221176793U (zh) | 带有斜边槽的稳固型连接器 | |
CN215933878U (zh) | 一种插套和插座 | |
CN219144411U (zh) | 一种电表用电池盒及其接触稳定的正极导电片 | |
CN221708990U (zh) | 一种带双耳外壳接地焊线式dc座 | |
CN201449913U (zh) | 便于更换的开关与接头 | |
CN210717417U (zh) | 一种便于安装的新型支架灯 | |
CN221102520U (zh) | 一种电连接器基座 | |
CN220062161U (zh) | 壁挂机的安装结构和壁挂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