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12197U - 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12197U
CN218412197U CN202222412707.6U CN202222412707U CN218412197U CN 218412197 U CN218412197 U CN 218412197U CN 202222412707 U CN202222412707 U CN 202222412707U CN 218412197 U CN218412197 U CN 2184121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communicated
pipeline
constant temperatur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1270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允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bthink Instrum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bthink Instrum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bthink Instrum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bthink Instrum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1270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121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121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121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sting Resistance To Weather,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etho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及系统,至少包括:恒温水浴循环器、恒温箱、测试腔体、干气流量控制器、湿气流量控制器和湿度发生器;湿度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干气流量控制器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汇接后再通过管路经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湿度发生器位于恒温箱内部,恒温水浴循环器的第一端口通过恒温管路与恒温箱外壁的中空腔体、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第二腔体的中空空间和恒温水浴循环器的第二端口连通;第二腔体上开有与第二凹槽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三通孔,第二凹槽的内部空间经第三通孔通过管路依次与真空度传感器、第一电磁阀和真空泵连通;本实用新型能够更方便、高效和准确地测定薄膜或片材的水蒸气透过率。

Description

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蒸气透过率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技术,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目前进行薄膜或片材的水蒸气透过率测试时通常使用等圧法来进行测试。其原理是使试样两侧形成稳定的湿度差,水蒸气会从高湿侧穿过试样扩散到低湿侧;在低湿侧,透过的水蒸气被流动的干燥氮气携带至传感器,不同湿度的氮气会使传感器发出相应的电信号;通过分析计算即可得出试样的水蒸气透过率。
由于水蒸气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被测试样,对于阻隔性较高的试样,试验时间会大大增加;而且对于部分试样,该测试方法不符合试样的使用工况,测试的水蒸气透过率与试样在实际应用时的水蒸气透过率会存在一定差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及系统,能够更方便、高效和准确地测定薄膜或片材的水蒸气透过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
一种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至少包括:恒温控制器、恒温箱、测试腔体、干气管路、湿气管路和湿度发生器;
测试腔体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的第一凹槽开口与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开口位置相对且用于放置待测试样,第一腔体上开有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内设有用于支撑试样的支撑件;
干气管路的输入端和湿气管路的输入端分别用于与气体供给装置连通,湿气管路的输出端与湿度发生器的输入端连通,湿度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干气管路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汇接后再通过管路经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第二通孔与排空管路连通;
湿度发生器位于恒温箱内部,恒温控制器的第一端口通过恒温管路与恒温箱外壁的中空腔体、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第二腔体的中空空间和恒温控制器的第二端口连通;
第二腔体上开有与第二凹槽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三通孔,第二凹槽的内部空间经第三通孔通过管路依次与真空度传感器、第一电磁阀和真空泵连通。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湿度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干气管路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汇接后与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连通,再经第一通孔通过管路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位于恒温箱内部。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湿度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干气管路的输出端汇接后的管路输出端分成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与压力传感器连通,第二支路与湿度传感器连通,湿度传感器通过管路经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且第二支路穿过恒温箱外壁的中空腔体与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之间的恒温管路后经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位于恒温箱内部。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干气管路的输入端和湿气管路的输入端通过管路汇接为一条管路,汇接后的管路用于与气体供给装置连通。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腔体的第一凹槽开口一侧与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开口一侧相对的面上设有用于试样密封的密封件或者密封组件。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排空管路上设有第二电磁阀。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干气管路和湿气管路均设有流量控制元件或者流量控制组件。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支撑件为疏松多孔且不吸水的刚性件,包括但不限于多孔陶瓷片、多孔塑料片和金属烧结片。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恒温控制器为恒温水浴循环器。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测试腔体设置在恒温箱内。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恒温箱和测试箱体均设置在恒温罩内,恒温罩外壁内的中空腔体与恒温控制器连通。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包括外部防护罩,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所包含的各部件和管路均设置在外部防护罩内,且外部防护罩外壁内的中空腔体与恒温控制器连通。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系统。
一种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系统,至少包括:恒温控制器、恒温箱、依次串联连接的至少两个测试腔体、干气管路、湿气管路以及湿度发生器;
各测试腔体均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的第一凹槽开口与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开口位置相对且用于放置待测试样,第一腔体上开有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内设有用于支撑试样的支撑件;
干气管路的输入端和湿气管路的输入端分别用于与气体供给装置连通,湿气管路的输出端与湿度发生器的输入端连通,湿度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干气管路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汇接后,通过管路经其中一个第一腔体的第一通孔与对应的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
湿度发生器位于恒温箱内部,恒温控制器的第一端口通过恒温管路与恒温箱外壁的中空腔体、各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各测试腔体的第二腔体的中空空间、恒温控制器的第二端口连通;
各测试腔体的第二腔体上均开有与第二凹槽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三通孔,第二凹槽的内部空间经第三通孔通过管路依次与真空度传感器、第一电磁阀和真空泵连通;
相邻的其中一个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第二通孔与另一个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第一通孔连通,且连通管路设置在用于两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连通的恒温管路中,最末端的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第二通孔与排空管路连通;
最末端的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与第二腔体的中空空间通过恒温管路连通。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湿度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干气管路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汇接后与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连通,再经第一通孔通过管路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位于恒温箱内部。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湿度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干气管路的输出端汇接后的管路输出端分成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与压力传感器连通,第二支路与湿度传感器连通,湿度传感器通过管路经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
第二支路穿过恒温箱外壁的中空腔体与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之间的恒温管路后经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位于恒温箱内部。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干气管路的输入端和湿气管路的输入端通过管路汇接为一条管路,汇接后的管路用于与气体供给装置连通。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腔体的第一凹槽开口一侧与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开口一侧相对的面上设有用于试样密封的密封件或者密封组件。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排空管路上设有第二电磁阀。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干气管路和湿气管路均设有流量控制元件或者流量控制组件。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支撑件为疏松多孔且不吸水的刚性件,包括但不限于多孔陶瓷片、多孔塑料片和金属烧结片。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恒温控制器为恒温水浴循环器。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测试腔体设置在恒温箱内。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恒温箱和测试箱体均设置在恒温罩内,恒温罩外壁内的中空腔体与恒温控制器连通。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包括外部防护罩,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所包含的各部件和管路均设置在外部防护罩内,且外部防护罩外壁内的中空腔体与恒温控制器连通。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系统。
一种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系统,至少包括:恒温控制器、恒温箱、依次并联连接的至少两个测试腔体、干气管路、湿气管路以及湿度发生器;
各测试腔体均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的第一凹槽开口与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开口位置相对且用于放置待测试样,第一腔体上开有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内设有用于支撑试样的支撑件;
干气管路的输入端和湿气管路的输入端分别用于与气体供给装置连通,湿气管路的输出端与湿度发生器的输入端连通,湿度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干气管路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汇接后再通过管路经各第一腔体的第一通孔与对应的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
湿度发生器位于恒温箱内部,恒温控制器的第一端口通过恒温管路与恒温箱外壁的中空腔体、各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各测试腔体的第二腔体的中空空间、恒温控制器的第二端口连通;
各测试腔体的第二腔体上均开有与第二凹槽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三通孔,第二凹槽的内部空间经第三通孔通过管路依次与真空度传感器、第一电磁阀和真空泵连通;
相邻的其中一个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第一通孔与另一个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第一通孔连通,且连通管路设置在用于两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连通的恒温管路中,各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第二通孔与排空管路连通;
最末端的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与第二腔体的中空空间通过恒温管路连通。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湿度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干气管路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汇接后与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连通,再经第一通孔通过管路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位于恒温箱内部。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湿度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干气管路的输出端汇接后的管路输出端分成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与压力传感器连通,第二支路与湿度传感器连通,湿度传感器通过管路经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
第二支路穿过恒温箱外壁的中空腔体与各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之间的恒温管路后,经各第一腔体的第一通孔与对应的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干气管路的输入端和湿气管路的输入端通过管路汇接为一条管路,汇接后的管路用于与气体供给装置连通。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腔体的第一凹槽开口一侧与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开口一侧相对的面上设有用于试样密封的密封件或者密封组件。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排空管路上设有第二电磁阀。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干气管路和湿气管路均设有流量控制元件或者流量控制组件。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支撑件为疏松多孔且不吸水的刚性件,包括但不限于多孔陶瓷片、多孔塑料片和金属烧结片。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恒温控制器为恒温水浴循环器。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测试腔体设置在恒温箱内。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恒温箱和测试箱体均设置在恒温罩内,恒温罩外壁内的中空腔体与恒温控制器连通。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包括外部防护罩,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所包含的各部件和管路均设置在外部防护罩内,且外部防护罩外壁内的中空腔体与恒温控制器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及系统,采用压差法测试水蒸气的透过率,能够更方便、更高效、更准确地测定薄膜或片材的水蒸气透过率。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及系统,采用恒温水浴循环器,使得恒温水在恒温箱、恒温管路、各测试腔体中空空间之间不停循环,使湿气从生成至输送到高压腔的过程中都可以处于恒温的环境中,从而使得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湿度均能保持稳定。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及系统,相较于传统的控制湿度的方法,具有控湿效率高、控湿精度高、控湿结构简单的特点。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系统,能够在保持湿度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多试样联合测试,提高了测试效率。
本实用新型附加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系统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系统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系统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系统示意图二。
其中,1、气体供给装置;2、湿气流量控制器;3、干气流量控制器;4、恒温箱;5、湿度发生器;6、湿度传感器;7、压力传感器;8、第二电磁阀;9、高压腔体;10、试样;11、试样密封结构;12、恒温水浴循环器;13、恒温管路;14、低压腔体;15、真空度传感器;16、第一电磁阀;17、真空泵;18、恒温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如“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侧”、“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只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各部件或元件结构关系而确定的关系词,并非特指本实用新型中任一部件或元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如“固接”、“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表示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相关科研或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至少包括:恒温水浴循环器12、恒温箱4、测试腔体、干气流量控制器3、湿气流量控制器2和湿度发生器5;
测试腔体包括高压腔体9(即第一腔体)和低压腔体14(即第二腔体),高压腔体9的第一凹槽开口与低压腔体14的第二凹槽开口位置相对且用于放置待测试样,高压腔体9上开有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内设有用于支撑试样的支撑件;
干气流量控制器3的输入端和湿气流量控制器2的输入端分别用于与气体供给装置1连通,湿气流量控制器2的输出端与湿度发生器5的输入端连通,湿度发生器5的输出端与干气流量控制器3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汇接后再通过管路经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第二通孔与排空管路连通;
湿度发生器5位于恒温箱4内部,恒温水浴循环器12的第一端口通过恒温管路13依次与恒温箱4外壁的中空腔体、高压腔体9的中空空间、低压腔体14的中空空间以及恒温水浴循环器12的第二端口连通;
第二腔体上开有与第二凹槽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三通孔,第二凹槽的内部空间经第三通孔通过管路依次与真空度传感器15、第一电磁阀16和真空泵17连通。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干气流量控制器3和湿气流量控制器2均可以采用干气管路和湿气管路代替,只要使得干气管路和湿气管路具备一定的流量调节功能即可,例如设置流量控制元件或者流量控制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工况进行选择,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湿度发生器5的输出端与干气流量控制器3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汇接后与湿度传感器6和压力传感器7连通,再经第一通孔通过管路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湿度传感器6和压力传感器7位于恒温箱内部。
本实施例中,湿度发生器5的输出端与干气流量控制器3的输出端汇接后的管路输出端分成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与压力传感器7连通,第二支路与湿度传感器6连通,湿度传感器6通过管路经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
本实施例中,第二支路穿过恒温箱外壁的中空腔体与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之间的恒温管路后经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
本实施例中,干气流量控制器3的输入端和湿气流量控制器2的输入端通过管路汇接为一条管路,汇接后的管路用于与气体供给装置1连通。
本实施例中,高压腔体9的第一凹槽开口一侧与低压腔体14的第二凹槽开口一侧相对的面上设有用于试样密封的试样密封结构(可以是密封件或者密封组件,例如单个的环状密封圈,或者多层嵌套的多个密封圈,密封圈可以设置在高压腔体9上也可以设置在低压腔体14上,也可以两者共存且间隔嵌套设置)。
本实施例中,排空管路上设有第二电磁阀8。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高压腔体9和低压腔体14均设有内部空间(用于进行恒温水浴循环),高压腔体9开设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与第一凹槽所在空间连通,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与对应的管路密封连接,低压腔体14开设的第三通孔与第二凹槽所在空间连通,第三通孔与对应的管路密封连接。
具体的,工作方法如下:
启动恒温水浴循环器12,设定试验所需温度,使恒温水经恒温箱4、高压腔体9中空腔体、恒温管路13、低压腔体14中空腔体再回到恒温水浴循环器12;经过一定时间的循环,可使上述恒温水流经的组件保持恒定的测试温度;进而使试验气体在输送至高压腔体9的第一凹槽所在空间直至排出的过程中得以保持恒定的试验温度;同时使密封在高压腔体9与低压腔体14之间的试样10处于同一试验温度下;
启动恒温水浴循环器12运行一段时间达到设定的试验温度之后,第二电磁阀8开启,然后开启气体供给装置1,提供完全干燥的且具有一定压力的试验气体至湿气流量控制器2与干气流量控制器3;按照试验所需的试验气体流量和湿度设定湿气流量控制器2与干气流量控制器3的流量比例;其中湿气流量控制器2释出的试验气体经由湿度发生器5加湿后得到了相对湿度为100%试验气体;再经过与干气流量控制器3释出的干燥试验气体按照预先设定比例混合后得到试验所需的具有一定湿度的试验气体;
具有一定湿度的试验气体经压力传感器7与湿度传感器6分别测定压力与湿度后送入高压腔体9的第一凹槽的空间,最后经第二电磁阀8排出;使上述过程持续一定时间,可使试验气体的温度、湿度、压力保持稳定;
确认试验气体的温度、湿度、压力保持稳定后,开启第一电磁阀16,再开启真空泵17,对低压腔体14的第二凹槽的空间进行抽真空;当真空度传感器15监测到真空度达到设定值时,即关闭第一电磁阀16与真空泵17;此时由于试样10两侧存在湿度差与压力差,水蒸气同试验气体会透过试样渗透进低压腔体14的第二凹槽的空间中;
与此同时真空度传感器15会监测到在一定时间内低压腔体14的第二凹槽的空间中的真空度的变化率,再结合压力传感器7与湿度传感器6测定的试验气体的压力与湿度,即可计算出试样的水蒸气透过率。
本实施例中,支撑件为疏松多孔且不吸水的刚性件,包括但不限于多孔陶瓷片、多孔塑料片和金属烧结片。
可选的,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所述的恒温水浴循环器也可以采用其他恒温控制器,例如其他具备保温功能的液体循环控制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工况进行选择,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测试腔体设置在恒温箱内。
可选的,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恒温箱和测试箱体均设置在恒温罩18内,恒温罩18外壁内的中空腔体与恒温控制器连通,如图2所示。
可选的,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包括外部防护罩,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所包含的各部件和管路均设置在外部防护罩内,且外部防护罩外壁内的中空腔体与恒温控制器连通。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系统,至少包括:恒温水浴循环器12、恒温箱4、依次串联连接的至少两个测试腔体(本实施例以两个测试腔体为例,包括第一测试腔体和第二测试腔体)、干气流量控制器、湿气流量控制器以及湿度发生器;
各测试腔体均包括高压腔体9(即第一腔体)和低压腔体14(即第二腔体),高压腔体9的第一凹槽开口与低压腔体14的第二凹槽开口位置相对且用于放置待测试样,高压腔体9上开有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内设有用于支撑试样的支撑件;
干气流量控制器3的输入端和湿气流量控制器2的输入端分别用于与气体供给装置1连通,湿气流量控制器2的输出端与湿度发生器5的输入端连通,湿度发生器5的输出端与干气流量控制器3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汇接后,通过管路经其中一个测试腔体(本实施例优选第一测试腔体)的第一通孔与对应的第一凹槽(即第一测试腔体的高压腔体对应的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
湿度发生器5位于恒温箱4内部,恒温水浴循环器12的第一端口通过恒温管路13依次与恒温箱4外壁的中空腔体、各测试腔体的高压腔体9的中空空间(依次经过各测试腔体的高压腔体9的中空空间)、各测试腔体的低压腔体14的中空空间(依次经过各测试腔体的低压腔体14的中空空间)以及恒温水浴循环器的第二端口连通,最末端的测试腔体(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为第二测试腔体)的高压腔体9的中空空间与低压腔体14的中空空间通过恒温管路连通。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干气流量控制器3和湿气流量控制器2均可以采用干气管路和湿气管路代替,只要使得干气管路和湿气管路具备一定的流量调节功能即可,例如设置流量控制元件或者流量控制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工况进行选择,这里不再赘述。
各测试腔体(本实施例优选的指代第一测试腔体和第二测试腔体)的低压腔体14上开有与第二凹槽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三通孔,第二凹槽的内部空间经第三通孔通过管路依次与真空度传感器15、第一电磁阀16和真空泵17连通;
相邻的其中一个测试腔体(本实施例优选的指代第一测试腔体)的高压腔体9的第二通孔与另一个测试腔体(本实施例优选的指代第二测试腔体)的高压腔体9的第一通孔连通,且连通管路设置在用于两测试腔体(本实施例优选的指代第一测试腔体和第二测试腔体)的高压腔体9的中空空间连通的恒温管路(此恒温管路为单独设置的恒温管路,可以理解的,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这里的恒温管路也可以共用前述恒温水浴循环时采用的恒温管路)中,最末端的测试腔体(本实施例优选的指代第二测试腔体)的高压腔体9的第二通孔与排空管路连通。
本实施例中,湿度发生器5的输出端与干气流量控制器3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汇接后与湿度传感器6和压力传感器7连通,再经第一通孔通过管路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湿度传感器6和压力传感器7位于恒温箱内部。
本实施例中,湿度发生器5的输出端与干气流量控制器3的输出端汇接后的管路输出端分成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与压力传感器7连通,第二支路与湿度传感器6连通,湿度传感器6通过管路经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
本实施例中,第二支路穿过恒温箱外壁的中空腔体与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之间的恒温管路后经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
本实施例中,干气流量控制器3的输入端和湿气流量控制器2的输入端通过管路汇接为一条管路,汇接后的管路用于与气体供给装置1连通。
本实施例中,高压腔体9的第一凹槽开口一侧与低压腔体14的第二凹槽开口一侧相对的面上设有用于试样密封的试样密封结构(可以是密封件或者密封组件,例如单个的环状密封圈,或者多层嵌套的多个密封圈,密封圈可以设置在高压腔体9上也可以设置在低压腔体14上,也可以两者共存且间隔嵌套设置)。
本实施例中,排空管路上设有第二电磁阀8。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高压腔体9和低压腔体14均设有内部空间(用于进行恒温水浴循环),高压腔体9开设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与第一凹槽所在空间连通,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与对应的管路密封连接,低压腔体14开设的第三通孔与第二凹槽所在空间连通,第三通孔与对应的管路密封连接。
本实施例中,支撑件为疏松多孔且不吸水的刚性件,包括但不限于多孔陶瓷片、多孔塑料片和金属烧结片。
可选的,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所述的恒温水浴循环器也可以采用其他恒温控制器,例如其他具备保温功能的液体循环控制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工况进行选择,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测试腔体设置在恒温箱内。
可选的,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恒温箱和测试箱体均设置在恒温罩18内,恒温罩18外壁内的中空腔体与恒温控制器连通,如图4所示。
可选的,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包括外部防护罩,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所包含的各部件和管路均设置在外部防护罩内,且外部防护罩外壁内的中空腔体与恒温控制器连通。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系统,至少包括:恒温水浴循环器12、恒温箱4、并联连接的至少两个测试腔体(本实施例以两个测试腔体为例,包括第一测试腔体和第二测试腔体)、干气流量控制器3、湿气流量控制器2以及湿度发生器5;
各测试腔体均包括高压腔体9(即第一腔体)和低压腔体14(即第二腔体),高压腔体9的第一凹槽开口与低压腔体14的第二凹槽开口位置相对且用于放置待测试样,高压腔体9上开有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内设有用于支撑试样的支撑件;
干气流量控制器3的输入端和湿气流量控制器2的输入端分别用于与气体供给装置1连通,湿气流量控制器2的输出端与湿度发生器5的输入端连通,湿度发生器5的输出端与干气流量控制器3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汇接后,通过管路经其中一个测试腔体(本实施例优选第一测试腔体)的第一通孔与对应的第一凹槽(即第一测试腔体的高压腔体对应的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
湿度发生器5位于恒温箱4内部,恒温水浴循环器12的第一端口通过恒温管路13依次与恒温箱4外壁的中空腔体、各测试腔体的高压腔体9的中空空间(依次经过各测试腔体的高压腔体9的中空空间)、各测试腔体的低压腔体14的中空空间(依次经过各测试腔体的低压腔体14的中空空间)以及恒温水浴循环器的第二端口连通,最末端的测试腔体(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为第二测试腔体)的高压腔体9的中空空间与低压腔体14的中空空间通过恒温管路连通。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干气流量控制器3和湿气流量控制器2均可以采用干气管路和湿气管路代替,只要使得干气管路和湿气管路具备一定的流量调节功能即可,例如设置流量控制元件或者流量控制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工况进行选择,这里不再赘述。
各测试腔体(本实施例优选的指代第一测试腔体和第二测试腔体)的低压腔体14上开有与第二凹槽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三通孔,第二凹槽的内部空间经第三通孔通过管路依次与真空度传感器15、第一电磁阀16和真空泵17连通。
相邻的其中一个测试腔体(本实施例优选的指代第一测试腔体)的高压腔体9的第一通孔与另一个测试腔体(本实施例优选的指代第二测试腔体)的高压腔体9的第一通孔连通,且连通管路设置在用于两测试腔体(本实施例优选的指代第一测试腔体和第二测试腔体)的高压腔体9的中空空间连通的恒温管路(此恒温管路为单独设置的恒温管路,可以理解的,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这里的恒温管路也可以共用前述恒温水浴循环时采用的恒温管路)中,各测试腔体的高压腔体9的第二通孔与排空管路连通。
本实施例中,湿度发生器5的输出端与干气流量控制器3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汇接后与湿度传感器6和压力传感器7连通,再经第一通孔通过管路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湿度传感器6和压力传感器7位于恒温箱内部。
本实施例中,湿度发生器5的输出端与干气流量控制器3的输出端汇接后的管路输出端分成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与压力传感器7连通,第二支路与湿度传感器6连通,湿度传感器6通过管路经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
本实施例中,第二支路穿过恒温箱4外壁的中空腔体与各高压腔体9的中空空间之间的恒温管路后,经各高压腔体9的第一通孔与对应的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湿度传感器6和压力传感器7位于恒温箱4内部。
本实施例中,干气流量控制器3的输入端和湿气流量控制器2的输入端通过管路汇接为一条管路,汇接后的管路用于与气体供给装置1连通。
本实施例中,高压腔体9的第一凹槽开口一侧与低压腔体14的第二凹槽开口一侧相对的面上设有用于试样密封的试样密封结构(可以是密封件或者密封组件,例如单个的环状密封圈,或者多层嵌套的多个密封圈,密封圈可以设置在高压腔体9上也可以设置在低压腔体14上,也可以两者共存且间隔嵌套设置)。
本实施例中,排空管路上设有第二电磁阀8。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高压腔体9和低压腔体14均设有内部空间(用于进行恒温水浴循环),高压腔体9开设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与第一凹槽所在空间连通,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与对应的管路密封连接,低压腔体14开设的第三通孔与第二凹槽所在空间连通,第三通孔与对应的管路密封连接。
本实施例中,支撑件为疏松多孔且不吸水的刚性件,包括但不限于多孔陶瓷片、多孔塑料片和金属烧结片。
可选的,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所述的恒温水浴循环器也可以采用其他恒温控制器,例如其他具备保温功能的液体循环控制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工况进行选择,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测试腔体设置在恒温箱内。
可选的,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恒温箱和测试箱体均设置在恒温罩18内,恒温罩18外壁内的中空腔体与恒温控制器连通,如图6所示。
可选的,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包括外部防护罩,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所包含的各部件和管路均设置在外部防护罩内,且外部防护罩外壁内的中空腔体与恒温控制器连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包括:恒温控制器、恒温箱、测试腔体、干气管路、湿气管路和湿度发生器;
测试腔体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的第一凹槽开口与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开口位置相对且用于放置待测试样,第一腔体上开有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内设有用于支撑试样的支撑件;
干气管路的输入端和湿气管路的输入端分别用于与气体供给装置连通,湿气管路的输出端与湿度发生器的输入端连通,湿度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干气管路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汇接后再通过管路经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第二通孔与排空管路连通;
湿度发生器位于恒温箱内部,恒温控制器的第一端口通过恒温管路与恒温箱外壁的中空腔体、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第二腔体的中空空间和恒温控制器的第二端口连通;
第二腔体上开有与第二凹槽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三通孔,第二凹槽的内部空间经第三通孔通过管路依次与真空度传感器、第一电磁阀和真空泵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湿度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干气管路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汇接后与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连通,再经第一通孔通过管路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位于恒温箱内部;
或者,
湿度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干气管路的输出端汇接后的管路输出端分成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与压力传感器连通,第二支路与湿度传感器连通,湿度传感器通过管路经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
第二支路穿过恒温箱外壁的中空腔体与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之间的恒温管路后经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位于恒温箱内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干气管路的输入端和湿气管路的输入端通过管路汇接为一条管路,汇接后的管路用于与气体供给装置连通;
或者,
第一腔体的第一凹槽开口一侧与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开口一侧相对的面上设有用于试样密封的密封件或者密封组件;
或者,
排空管路上设有第二电磁阀;
或者,
干气管路和湿气管路均设有流量控制元件或者流量控制组件;
或者,
支撑件为疏松多孔且不吸水的刚性件,包括但不限于多孔陶瓷片、多孔塑料片和金属烧结片;
或者,
恒温控制器为恒温水浴循环器;
或者,
测试腔体设置在恒温箱内;
或者,
恒温箱和测试箱体均设置在恒温罩内,恒温罩外壁内的中空腔体与恒温控制器连通;
或者,
包括外部防护罩,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所包含的各部件和管路均设置在外部防护罩内,且外部防护罩外壁内的中空腔体与恒温控制器连通。
4.一种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至少包括:恒温控制器、恒温箱、依次串联连接的至少两个测试腔体、干气管路、湿气管路以及湿度发生器;
各测试腔体均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的第一凹槽开口与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开口位置相对且用于放置待测试样,第一腔体上开有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内设有用于支撑试样的支撑件;
干气管路的输入端和湿气管路的输入端分别用于与气体供给装置连通,湿气管路的输出端与湿度发生器的输入端连通,湿度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干气管路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汇接后,通过管路经其中一个第一腔体的第一通孔与对应的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
湿度发生器位于恒温箱内部,恒温控制器的第一端口通过恒温管路与恒温箱外壁的中空腔体、各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各测试腔体的第二腔体的中空空间、恒温控制器的第二端口连通;
各测试腔体的第二腔体上均开有与第二凹槽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三通孔,第二凹槽的内部空间经第三通孔通过管路依次与真空度传感器、第一电磁阀和真空泵连通;
相邻的其中一个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第二通孔与另一个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第一通孔连通,且连通管路设置在用于两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连通的恒温管路中,最末端的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第二通孔与排空管路连通;
最末端的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与第二腔体的中空空间通过恒温管路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湿度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干气管路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汇接后与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连通,再经第一通孔通过管路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位于恒温箱内部;
或者,
湿度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干气管路的输出端汇接后的管路输出端分成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与压力传感器连通,第二支路与湿度传感器连通,湿度传感器通过管路经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
第二支路穿过恒温箱外壁的中空腔体与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之间的恒温管路后经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位于恒温箱内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干气管路的输入端和湿气管路的输入端通过管路汇接为一条管路,汇接后的管路用于与气体供给装置连通;
或者,
第一腔体的第一凹槽开口一侧与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开口一侧相对的面上设有用于试样密封的密封件或者密封组件;
或者,
排空管路上设有第二电磁阀;
或者,
干气管路和湿气管路均设有流量控制元件或者流量控制组件;
或者,
支撑件为疏松多孔且不吸水的刚性件,包括但不限于多孔陶瓷片、多孔塑料片和金属烧结片;
或者,
恒温控制器为恒温水浴循环器;
或者,
测试腔体设置在恒温箱内;
或者,
恒温箱和测试箱体均设置在恒温罩内,恒温罩外壁内的中空腔体与恒温控制器连通;
或者,
包括外部防护罩,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所包含的各部件和管路均设置在外部防护罩内,且外部防护罩外壁内的中空腔体与恒温控制器连通。
7.一种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至少包括:恒温控制器、恒温箱、依次并联连接的至少两个测试腔体、干气管路、湿气管路以及湿度发生器;
各测试腔体均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的第一凹槽开口与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开口位置相对且用于放置待测试样,第一腔体上开有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内设有用于支撑试样的支撑件;
干气管路的输入端和湿气管路的输入端分别用于与气体供给装置连通,湿气管路的输出端与湿度发生器的输入端连通,湿度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干气管路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汇接后再通过管路经各第一腔体的第一通孔与对应的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
湿度发生器位于恒温箱内部,恒温控制器的第一端口通过恒温管路与恒温箱外壁的中空腔体、各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各测试腔体的第二腔体的中空空间、恒温控制器的第二端口连通;
各测试腔体的第二腔体上均开有与第二凹槽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三通孔,第二凹槽的内部空间经第三通孔通过管路依次与真空度传感器、第一电磁阀和真空泵连通;
相邻的其中一个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第一通孔与另一个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第一通孔连通,且连通管路设置在用于两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连通的恒温管路中,各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第二通孔与排空管路连通;
最末端的测试腔体的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与第二腔体的中空空间通过恒温管路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湿度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干气管路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汇接后与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连通,再经第一通孔通过管路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位于恒温箱内部;
或者,
湿度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干气管路的输出端汇接后的管路输出端分成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与压力传感器连通,第二支路与湿度传感器连通,湿度传感器通过管路经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
第二支路穿过恒温箱外壁的中空腔体与各第一腔体的中空空间之间的恒温管路后,经各第一腔体的第一通孔与对应的第一凹槽内部空间连通,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位于恒温箱内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干气管路的输入端和湿气管路的输入端通过管路汇接为一条管路,汇接后的管路用于与气体供给装置连通;
或者,
第一腔体的第一凹槽开口一侧与第二腔体的第二凹槽开口一侧相对的面上设有用于试样密封的密封件或者密封组件。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排空管路上设有第二电磁阀;
或者,
干气管路和湿气管路均设有流量控制元件或者流量控制组件;
或者,
支撑件为疏松多孔且不吸水的刚性件,包括但不限于多孔陶瓷片、多孔塑料片和金属烧结片;
或者,
恒温控制器为恒温水浴循环器;
或者,
测试腔体设置在恒温箱内;
或者,
恒温箱和测试箱体均设置在恒温罩内,恒温罩外壁内的中空腔体与恒温控制器连通;
或者,
包括外部防护罩,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所包含的各部件和管路均设置在外部防护罩内,且外部防护罩外壁内的中空腔体与恒温控制器连通。
CN202222412707.6U 2022-09-09 2022-09-09 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2184121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12707.6U CN218412197U (zh) 2022-09-09 2022-09-09 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12707.6U CN218412197U (zh) 2022-09-09 2022-09-09 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12197U true CN218412197U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31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12707.6U Active CN218412197U (zh) 2022-09-09 2022-09-09 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121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948604A (en) Alcoholic breath simulation system
CN107655805B (zh) 一种低渗岩矿颗粒的渗透率测量系统及方法
CN102978112B (zh) 高压细胞培养箱、其温度控制方法及压强控制方法
CN106769667B (zh) 纳米尺度气体流动规律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EP0224541A1 (en) Apparatus for testing liquids
CN218412197U (zh) 压差法测试水蒸气透过率的装置及系统
CN101498713A (zh) 血液-气体反应监测与控制装置
US11047778B2 (en) Sample preparation device
CN111289503A (zh) 一种用于深海溶解态硫化物原位检测的仪器及检测方法
RU2587628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автоматизированного поддержания концентрации растворенных газов в культуральной среде в микрофлюидной системе
CN109030783A (zh) 一种岩石-流体交互作用模拟实验系统及方法
CN215985074U (zh) 一种蜂巢培养箱泄漏检测装置
CN210961988U (zh) 血气分析仪校准试验气体张力平衡装置
CN107422754B (zh) 一种微量气体流速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14887619U (zh) 一种水泵测试系统
CN210401006U (zh) 一种制备饱和溶氧水装置
CN210603772U (zh) 全自动化检测燃料电池电堆气密性的装置
CN210136149U (zh) 降低储油罐呼吸损耗的试验系统
CN103969302B (zh) 一种测定生物膜内溶氧扩散系数的方法
JPH08108061A (ja) 混合ガスの成分調整方法およびこの混合ガスを用いた培養液の供給方法
CN112903561A (zh) 透水路面砖透水率检测装置
CN110672346A (zh) 一种可调节海拔高度焓差实验室
CN216935942U (zh) 一种高精度渗透标准气体发生装置
JPH04329337A (ja) フイルムの気体透過率の測定方法
CN109294909A (zh) 一种细胞观察培养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