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83711U - 一种连接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83711U
CN218383711U CN202222522081.4U CN202222522081U CN218383711U CN 218383711 U CN218383711 U CN 218383711U CN 202222522081 U CN202222522081 U CN 202222522081U CN 218383711 U CN218383711 U CN 2183837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resistor
circuit
diode
contro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2208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伟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rrow Hom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rrow Hom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rrow Hom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Arrow Hom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2208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837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837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837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电路,涉及但不限于家居技术领域,连接电路包括电源模块、防反接电路和控制电路,其中,控制电路根据防反接电路的第一二极管两侧的电压差,判断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当电源模块处于反接状态时,第一二极管截止,断开电源模块的连接,当电源模块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控制电路输出低电平控制防反接电路的第一开关导通,第一二极管短路。本实施例在反接状态利用第一二极管的截止状态断开电源模块的连接,实现防反接功能。在正常工作状态利用第一开关导通将第一二极管短路,避免防反接电路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较大能耗,在实现防反接功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防反接电路的功耗,提升电器产品的使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电路。
背景技术
现如今很多家具电器产品的连接电路都包含防反接单元,以避免安装错误导致电源输入接反的情况,损坏相应的电器产品。
相关技术中,为了防止电源模块接反,在电器产品的连接电路上安装防反接电路,但是防反接电路在电源正常连接,电器产品正常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功耗,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降低电器产品的使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电路,根据第二柜体的使用状态自适应控制感应光源进行步进开断,实现按需照明,在不降低用户照明体验的同时降低感应光源的能耗,从而实现节能效果。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电路,包括:
电源模块;
防反接电路,所述防反接电路包括并联的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开关,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模块,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负载后接地;
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一开关连接,用于获取所述第一二极管两侧的电压差,根据所述电压差判断所述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所述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包括:反接状态和正常工作状态;
当所述电源模块处于反接状态时,所述第一二极管截止,用于断开所述电源模块的连接;
当所述电源模块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所述控制电路输出低电平以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导通,所述第一二极管短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电压检测支路和MCU控制单元;
所述电压检测支路连接在所述第一二极管的两侧,用于将所述第一二极管两侧的电压分别送入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引脚和第二输入引脚,以使得所述MCU控制单元能够根据所述电压差判断所述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当所述电源模块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引脚输出低电平以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导通,所述第一二极管短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压检测支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反接电路还包括第二开关支路和第三开关支路;
所述第二开关支路包括:第二开关、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第二开关为三极管;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引脚,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基极,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基极,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开关的发射级接地;
所述第三开关支路包括:第三开关、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所述第三开关为三极管;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集电极,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基极,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基极,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发射级,所述第三开关的集电极接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开关为场效应管,所述第一开关的栅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的发射级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漏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源级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
防浪涌电路,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
浪涌保护支路,所述浪涌保护支路包括第四开关,所述第四开关与所述防浪涌电路和所述MCU控制单元连接;
在所述电源模块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引脚6输出低电平以控制所述第四开关导通,所述防浪涌电路短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浪涌电路包括:热敏电阻和保险丝,所述热敏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极连接,所述热敏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保险丝的一端连接,所述保险丝的另一端与负载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浪涌保护支路还包括:第五开关支路、第六开关支路、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和第一电容;
所述第五开关支路包括:第五开关、第十二电阻和第十三电阻,所述第五开关为三极管;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引脚,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和第五开关的基极;所述第五开关的集电极和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六开关支路包括:第六开关、第十四电阻和第十五电阻,所述第六开关为三极管;所述第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的发射级,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一端和第六开关的基极;所述第六开关的集电极、所述第十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的发射级;所述第十电阻和所述第一电容并联后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的发射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四开关为场效应管,所述第六开关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的源级接地,所述第四开关的漏极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MCU供电支路;
所述MCU供电支路包括:第七开关、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一稳压二极管;
所述第七开关为三极管,所述第十七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开关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十八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七开关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开关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七开关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正极接地,所述第七开关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三电容接地,所述第七开关的发射级与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电源引脚连接,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电源引脚通过所述第四电容接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连接电路,包括电源模块、防反接电路和控制电路,其中,防反接电路包括并联的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开关,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电源模块,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负载后接地;控制电路与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开关连接,用于获取第一二极管两侧的电压差,根据电压差判断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包括:反接状态和正常工作状态;当电源模块处于反接状态时,第一二极管截止,用于断开电源模块的连接,当电源模块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控制电路输出低电平以控制第一开关导通,第一二极管短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根据第一二极管两测的电压差判断当前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在反接状态时,利用第一二极管的截止状态断开电源模块的连接,以实现防反接功能。同时在正常工作状态时,利用第一开关导通将第一二极管短路,避免防反接电路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较大能耗,在实现防反接功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防反接电路的功耗,提升电器产品的使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应了解,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如干个的含义为一个以上,多个(或多项)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等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现如今很多家具电器产品的连接电路都包含防反接单元,以避免安装错误导致电源输入接反的情况,损坏相应的电器产品。例如常用的浴室家具电器产品,一般采用AC-DC隔离电源给各个负载和控制模块供电,电源模块和各个负载、控制模块之间一般是采用连接电路进行对接以实现供电。
由于电源模块有正负极性之分,采用连接电路进行对接很容易造成电源模块反接,导致烧毁电器产品的控制芯片和负载。相关技术中,为了防止电源模块反接,在电器产品的连接电路上安装防反接电路,但是防反接电路在电源正常连接时,电器产品正常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功耗,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降低电器产品的使用性能。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电路,如图所示,该连接电路包括:电源模块100、防反接电路200、负载300和控制电路400。
其中,电源模块100的正极与防反接电路200连接,防反接电路200与负载300连接,负载300的另一端与电源模块100的负极连接,防反接电路200与控制电路400连接,当电源模块100反接时,防反接电路200接收控制电路400发送的截断信号,该回路断开,无法工作,起到防反接的作用。
由于防反接电路200中的防反接器件在正常连接电源模块100时,在电路中会产生较高的能耗,因此本实施例中,利用控制电路400与防反接电路200连接,接收防反接电路200两侧的电压差,根据电压差判断电源模块100的工作状态,该实施例中,电源模块100的工作状态包括:反接状态和正常工作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当电源模块100处于反接状态时,防反接电路200截止,用于断开电源模块100的连接;当电源模块100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控制电路400输出低电平(即截断信号)以控制防反接电路200短路。使得在正常工作时,防反接电路200处于短路状态,从而避免防反接电路200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较大能耗,在实现防反接功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防反接电路的功耗,提升电器产品的使用性能。
下面详细描述各部件。
参照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连接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电路400包括MCU控制单元410。在一实施例中,MCU控制单元410为一MCU芯片,例如可以是BF7612CM16芯片,本实施例对MCU控制单元410的芯片类型不做具体限定,主要能实现对应的功能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防反接电路200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一开关Q1、第二开关支路210和第三开关支路220。
其中,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开关Q1并联,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电源模块100的正极VCC,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负载300后接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二极管D1为整流二极管。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电路400与防反接电路200的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开关Q1连接,用于获取第一二极管D1两侧的电压差,并根据电压差判断电源模块100的工作状态。当电源模块100处于反接状态时,由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电压高于正极电压,因此第一二极管D1截止,能够断开电源模块100的连接。当电源模块100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控制电路400输出低电平至防反接电路200,以控制第一开关Q1导通,第一二极管D1短路,从而避免第一二极管D1在正常电源模块100工作时产生较大能耗,在实现防反接功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防反接电路的功耗,提升电器产品的使用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开关支路210包括:第二开关Q2、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该实施例中,第二开关Q2为三极管,例如可以是NPN型三极管。
参照图2,第二开关支路210中,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MCU控制单元410的第一输出引脚(引脚2),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开关Q2的基极,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第二开关Q2的基极,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和第二开关Q2的发射级接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开关支路220包括:第三开关Q3、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该实施例中,第三开关Q3为三极管,例如可以是NPN型三极管。
参照图2,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二开关支路210的第二开关Q2的集电极,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开关Q3的基极,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第三开关Q3的基极,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开关Q3的发射级,第三开关Q3的集电极接地。
参照图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开关Q1为场效应管,其中,第一开关Q1的栅极与第三开关Q3的发射级连接,第一开关Q1的漏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一开关Q1的源级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防反接电路200还包括外围电路元件,例如第十六电阻R16、第二稳压二极管ZD2和第二电容C2,其中,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电源模块100的正极VCC,另一端连接第一开关Q1的栅极;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的负极连接第一开关Q1的栅极,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的正极接地;MCU控制单元410的第一输出引脚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第二电容C2是一种滤波电容,用于对MCU控制单元410的第一输出引脚的输出信号进行滤波。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控制电路400还包括:电压检测支路420。
其中,电压检测支路420连接在第一二极管D1的两侧,用于将第一二极管D1两侧的电压分别送入MCU控制单元410的第一输入引脚(引脚4)和第二输入引脚5(引脚5),以使得MCU控制单元410能够根据两个输入引脚获取的电压差判断电源模块100的工作状态,当电源模块100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MCU控制单元410的第一输出引脚(引脚2)输出低电平至第二开关支路210的第五电阻R5的一端,以实现控制第一开关Q1导通,第一二极管D1短路。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电压检测支路420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该实施例中,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均作为分压电阻。
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也是电源模块100的正极VCC)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MCU控制单元410的第二输入引脚(引脚5)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MCU控制单元410的第一输入引脚(引脚4)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MCU控制单元410唤醒启动工作流程如下:
根据第一二极管D1两侧的电压差状态得知,MCU控制单元410的第二输入引脚(引脚5)的电压高于第一输入引脚(引脚4)的电压时,MCU控制单元410的第一输出引脚(引脚2)输出高电平信号至第二电容C2的正极,第二开关支路210的第五电阻R5作为限流电阻,其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正极,另一端连接第二开关Q2的基极,第二开关支路210的第六电阻R6作为偏置电阻,其一端接第二开关Q2的基极,另一端连接MCU控制单元410的接地引脚(引脚8)。此时第六电阻R6给第二开关Q2提供偏置电流,当第二开关Q2的基极接收到高电平驱动信号时候,第六电阻R6为第二开关Q2提供正压电压的偏置电流,使第二开关Q2导通。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第二开关Q2的基极没有接收到高电平驱动信号时候,第六电阻R6为第二开关Q2提供负压电压的偏置电流,第二开关Q2保持稳定的截止状态。可以理解的是,MCU控制单元410的接地引脚(引脚8)与GND连接,作为系统的虚地端。
进一步地,第三开关支路220的第七电阻R7作为限流电阻,第八电阻R8作为偏置电阻。其中第七电阻R7的一端与第二开关Q2的集电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三开关Q3的基极相连。此时,MCU控制单元410的第一输出引脚(引脚2)输出高电平信号驱动第二开关Q2导通时,第二开关Q2的集电极电平被拉低,由于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三开关Q3的基极相连,第八电阻R8的一端也与第三开关Q3的基极相连,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三开关Q3的发射极相连,给第三开关Q3提供高电平的截止信号。由于第二开关Q2的集电极接收到低电平,因此将第三开关Q3的基极电平拉低,第三开关Q3导通,第三开关Q3的集电极的高电平被拉低。又由于第三开关Q3的发射级和第一开关Q1的栅极相连,第一开关Q1的漏极和源极分别和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和正极相连,被拉低的第三开关Q3的集电极高电平传输至第一开关Q1的栅极,因此,第一开关Q1的漏极和源极导通,第一二极管D1短路。由于第一开关Q1具有低电阻导通特性,电源模块100的电流经过第一开关Q1的漏极和源极给控制电路400和负载300供电。
由上述可知,如果没有上述防反接电路200,当电源模块100的输入电压反接,此时负极流入正电压电流,通过控制电路400和负载300回到正极,由于控制电路400中MCU控制单元410的芯片内部是模拟和数字结合的小信号集成电路,电源模块100反向输入后容易产生大的功耗电流,极容易产生较大功耗,并且损坏电路器件。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利用防反接电路进行电源保护,加入起整流二极管作用的第一二极管D1作为防反接器件,如果电源模块100反接,负极流入正电压电流,通过控制电路400和负载300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由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电压高于正极电压,因此第一二极管D1截止,反接的电源模块100不能形成回路,无法工作,起到反接不能工作的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由于二极管本身的特性,作为防反接器件的第一二极管D1中存在PN结,存在导通电压,当经过较大电流时候,会产生较大功耗。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控制电路400获取第一二极管D1两侧的电压差,根据电压差判断电源模块100的工作状态,当电源模块100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控制电路400的MCU控制单元410的第一输出引脚(引脚2)输出低电平以控制第一开关Q1导通,从而使得第一二极管D1短路,避免防反接电路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较大能耗,在实现防反接功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防反接电路的功耗,提升电器产品的使用性能。
申请人还发现,现如今电器产品的负载数量越来越多,并且负载种类多样,另外负载都是偏感性负载,如果电源模块接通的瞬间会产生比较大启动电流,因此容易对电器产品及相关芯片产生较大损坏。相关技术中为了防止开关时瞬间产生的大电压和大电流,在电器产品的连接电路上安装防浪涌电路,但是防浪涌电路在电源正常连接,电器产品正常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功耗,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降低电器产品的使用性能。
因此,参照图3,本申请实施例的连接电路还包括:防浪涌电路500和浪涌保护支路600。
其中,防浪涌电路500一端与电源模块100连接,另一端与负载300连接构成回路,同时防浪涌电路500还与浪涌保护支路600连接,浪涌保护支路600的另一端连接控制电路400。当电源模块100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控制电路400输出低电平以控制浪涌保护支路600导通,使得防浪涌电路500短路,从而避免防浪涌电路500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较大能耗,在实现防浪涌功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防浪涌电路的功耗,提升电器产品的使用性能。
下面详细描述各部件。
参照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连接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防浪涌电路500包括:热敏电阻RT1和保险丝F1,其中,热敏电阻RT1的一端与电源模块100的负极连接,热敏电阻RT1的另一端与保险丝F1的一端连接,保险丝F1的另一端与负载300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当电源模块100接通时,可能瞬间产生较大的电压和电流,此时保险丝F1和热敏电阻RT1分别吸收较大的电压和电流,能有有效的保护电器产品和MCU控制单元的相关芯片。但是由于保险丝F1和热敏电阻RT1的电阻较大,因此在正常工作时存在功耗较大的问题,为此,参照图4,本申请实施例还利用浪涌保护支路600接收控制电路400的MCU控制单元410输出的低电平信号,以使浪涌保护支路600所在的电路导通,导致保险丝F1和热敏电阻RT1短路,降低防浪涌电路500的功耗。
参照图4,浪涌保护支路600包括:第四开关Q4,其中第四开关Q4与防浪涌电路500和MCU控制单元410连接,在电源模块100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MCU控制单元410的第二输出引脚(引脚6)输出低电平以控制第四开关Q4导通,使得防浪涌电路500短路。从而避免防浪涌电路500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较大能耗,在实现防浪涌功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防浪涌电路的功耗,提升电器产品的使用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浪涌保护支路600还包括:第五开关支路610、第六开关支路620、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和第一电容C1。
在一实施例中,第五开关支路610包括:第五开关Q5、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该实施例中,第五开关Q5为三极管,例如可以是NPN型三极管。
参照图4,其中,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连接MCU控制单元410的第二输出引脚(引脚6),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和第五开关Q5的基极,第五开关Q5的集电极和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地。
在一实施例中,第六开关支路620包括:第六开关Q6、第十四电阻R14和第十五电阻R15,该实施例中,第六开关Q6为三极管,例如可以是NPN型三极管。
参照图4,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连接第五开关Q5的发射级,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和第六开关Q6的基极;第六开关Q6的集电极、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均与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接地。
参照图4,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第五开关Q5的发射级;第十电阻R10和第一电容C1并联后的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另一端连接第六开关Q6的发射级,可以理解的是,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也与第四开关Q4的栅极连接,其中,第十电阻R10和第十一电阻R11作为分压电阻。
在一实施例中,第四开关Q4为场效应管,其中,第六开关Q6的集电极与第四开关Q4的栅极连接,第四开关Q4的源级接地,第四开关Q4的漏极与电源模块100的负极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浪涌保护支路600还包括外围电路元件,例如第五电容C5,MCU控制单元410的第二输出引脚(引脚6)通过第五电容C5接地,第五电容C5是一种滤波电容,用于对MCU控制单元410的第二输出引脚的输出信号进行滤波。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MCU控制单元410唤醒启动工作流程如下:
当MCU控制单元410的第一输入引脚(引脚4)和第二输入引脚5(引脚5),读取第一二极管D1的两侧前后通断的电压差,MCU控制单元410的第二输出引脚(引脚6)输出低电平至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第十二电阻R12作为限流电阻,第五电容C5作为滤波电容,其正极和MCU控制单元410的第二输出引脚(引脚6)相连,对MCU控制单元410输出的信号进行滤波,第五电容C5的负极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和第五开关Q5的基极相连,第十三电阻R13一端和第五开关Q5的基极相连,另一端接地。可以理解的是,当第十三电阻R13为第五开关Q5提供基极无驱动信号时候,提供的是负压信号,能够使第五开关Q5保持稳定的截止状态。
进一步地,当MCU控制单元410的第二输出引脚(引脚6)输出低电平通过第十二电阻R12送至第五开关Q5的基极,使第五开关Q5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导通,由于第五开关Q5的集电极与第九电阻R9相连,第九电阻R9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因此当第五开关Q5导通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的高电平通过第九电阻R9后被拉低,通过第十四电阻R14至第六开关Q6的基极,驱动第六开关Q6导通。该实施例中,第四开关Q4的源极和漏极分别接虚地端和电源模块100的负极,当第六开关Q6导通后,高电平信号添加至第四开关Q4的栅极,驱动第四开关Q4导通,使得防浪涌电路500短路。
由上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利用浪涌保护支路600对浪涌电流进行钳制,由于启动浪涌发生时间是启动后较短时间内发生,因此通过MCU控制单元410的第一输入引脚(引脚4)和第二输入引脚5(引脚5)检测第一二极管D1两端电压通断后电压差,检测启动浪涌的发生,然后输出第二输出引脚(引脚6)输出低电平以控制第四开关Q4导通,降低电路正常工作时候防浪涌电路带来的功耗,提升产品可靠性,在实现防浪涌功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防浪涌电路的功耗,进一步提升电器产品的使用性能。
参照图5,为了给MCU控制单元供电,控制电路400还包括:MCU供电支路430。
在一实施例中,MCU供电支路430包括:第七开关Q7、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和第一稳压二极管ZD1;
该实施例中,第七开关Q7为三极管,例如可以是NPN型三极管。参照图5,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与第七开关Q7的集电极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与第七开关Q7的集电极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与第七开关Q7的基极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与第七开关Q7的基极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接地,第七开关Q7的基极通过第三电容C3接地,第七开关Q7的发射级与MCU控制单元410的电源引脚(引脚12)连接,MCU控制单元410的电源引脚通过第四电容C4接地。
由上述可知,MCU供电支路430能够为MCU控制单元410(芯片)提供工作电源,保证芯片的正常工作。可以理解的是,图中示出了芯片的部分引脚连接关系,其他引脚的连接关系根据实际需求实现正常功能连接即可,不代表其他引脚不能使用。
参照图5,本申请实施例的连接电路包括:电源模块100、防反接电路200、负载300、控制电路400、防浪涌电路500和浪涌保护支路600。
其中,电源模块100的正极与防反接电路200连接,防反接电路200与负载300连接,负载300的另一端与电源模块100的负极连接,防反接电路200与控制电路400连接,防浪涌电路500一端与电源模块100连接,另一端与负载300连接构成回路,同时防浪涌电路500还与浪涌保护支路600连接,浪涌保护支路600的另一端连接控制电路400。
本申请实施例利用控制电路400与防反接电路200连接,接收防反接电路200两侧的电压差,根据电压差判断电源模块100的工作状态,当电源模块100处于反接状态时,防反接电路200截止,用于断开电源模块100的连接;当电源模块100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控制电路400输出低电平以控制防反接电路200短路。同时,当电源模块100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控制电路400输出低电平以控制浪涌保护支路600导通,使得防浪涌电路500短路。使得在正常工作时,防反接电路200和防浪涌电路500同时处于短路状态,从而避免防反接电路200和防浪涌电路500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较大能耗,在实现防反接功能和防浪涌功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电路的功耗,提升电器产品的使用性能和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连接电路可应用于浴室镜相关电器产品中,但不限于浴室镜相关产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连接电路利用控制电路与防反接电路连接,接收防反接电路两侧的电压差,根据电压差判断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当电源模块处于反接状态时,防反接电路截止,用于断开电源模块的连接;当电源模块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控制电路输出低电平以控制防反接电路和防浪涌电路同时短路。从而避免防反接电路和防浪涌电路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较大能耗,在实现防反接功能和防浪涌功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电路的功耗,提升电器产品的使用性能和可靠性。
还应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任意进行组合,以实现不同的技术效果。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共享条件下还可作出种种等同的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连接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源模块;
防反接电路,所述防反接电路包括并联的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开关,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模块,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负载后接地;
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一开关连接,用于获取所述第一二极管两侧的电压差,根据所述电压差判断所述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所述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包括:反接状态和正常工作状态;
当所述电源模块处于反接状态时,所述第一二极管截止,用于断开所述电源模块的连接;
当所述电源模块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所述控制电路用于输出低电平以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导通,所述第一二极管短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电压检测支路和MCU控制单元;
所述电压检测支路连接在所述第一二极管的两侧,用于将所述第一二极管两侧的电压分别送入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引脚和第二输入引脚,以使得所述MCU控制单元能够根据所述电压差判断所述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当所述电源模块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引脚输出低电平以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导通,所述第一二极管短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检测支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反接电路还包括第二开关支路和第三开关支路;
所述第二开关支路包括:第二开关、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第二开关为三极管;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引脚,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基极,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基极,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开关的发射级接地;
所述第三开关支路包括:第三开关、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所述第三开关为三极管;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集电极,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基极,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基极,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发射级,所述第三开关的集电极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连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为场效应管,所述第一开关的栅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的发射级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漏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源级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连接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防浪涌电路,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
浪涌保护支路,所述浪涌保护支路包括第四开关,所述第四开关与所述防浪涌电路和所述MCU控制单元连接;
在所述电源模块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引脚输出低电平以控制所述第四开关导通,所述防浪涌电路短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连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浪涌电路包括:热敏电阻和保险丝,所述热敏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极连接,所述热敏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保险丝的一端连接,所述保险丝的另一端与负载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连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浪涌保护支路还包括:第五开关支路、第六开关支路、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和第一电容;
所述第五开关支路包括:第五开关、第十二电阻和第十三电阻,所述第五开关为三极管;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引脚,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和第五开关的基极;所述第五开关的集电极和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六开关支路包括:第六开关、第十四电阻和第十五电阻,所述第六开关为三极管;所述第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的发射级,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一端和第六开关的基极;所述第六开关的集电极、所述第十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的发射级;所述第十电阻和所述第一电容并联后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的发射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连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开关为场效应管,所述第六开关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的源级接地,所述第四开关的漏极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连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MCU供电支路;
所述MCU供电支路包括:第七开关、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一稳压二极管;
所述第七开关为三极管,所述第十七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开关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十八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七开关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开关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七开关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正极接地,所述第七开关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三电容接地,所述第七开关的发射级与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电源引脚连接,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电源引脚通过所述第四电容接地。
CN202222522081.4U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连接电路 Active CN2183837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22081.4U CN218383711U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连接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22081.4U CN218383711U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连接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83711U true CN218383711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56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22081.4U Active CN218383711U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连接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837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46256B2 (en) Alternating current solid-state relay
CN111725857B (zh) 开关驱动电路及电池控制电路
CN215934520U (zh) 电源切换系统及双电源供电设备
CN113752838A (zh) 一种驱动电路
CN115882580A (zh) 电源切换系统及双电源供电设备
CN218383711U (zh) 一种连接电路
CN111739458B (zh) 驱动电路和显示驱动芯片
CN109217856B (zh) 一种功率电子开关
CN219204076U (zh) 高边驱动输出电路
CN112751410B (zh) 低压直流电路供电控制电路
CN110942747B (zh) Oled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10469110U (zh) 一种分立式高边驱动电路系统
US5745327A (en) Device for preventing surge noise in connecting computers and peripherals thereof
CN212304866U (zh) 交直流电源共同供电的自动切换电路
CN112698604A (zh) 一种低待机控制电路
CN112271703A (zh) 一种短路保护电路及电器设备
CN107910849B (zh) 过压、反接及掉电保护电路
CN108736877B (zh) 驱动电路
CN113556119B (zh) 一种防误接可切换式隔离型数字输入电路
CN219068180U (zh) 一种Vce阀值可调IGBT驱动保护电路
CN219066134U (zh) 一种板级通信总线电路及家电设备
CN212258390U (zh) 输入保护电路及装置
CN221042816U (zh) 一种短路保护电路及储能电源
CN220043050U (zh) 一种供电切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19678103U (zh) 一种防ptc损坏的电源控制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