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83563U - 一种边缘加厚的偏光片、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边缘加厚的偏光片、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83563U
CN218383563U CN202222251257.7U CN202222251257U CN218383563U CN 218383563 U CN218383563 U CN 218383563U CN 202222251257 U CN202222251257 U CN 202222251257U CN 218383563 U CN218383563 U CN 2183835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thickness
polarizer
display panel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5125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春平
樊劼
李山萌
康飞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li Photoelectric Rens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li Photoelectric Rens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li Photoelectric Rens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li Photoelectric Rens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5125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835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835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835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边缘加厚的偏光片,包括内部区域和边缘区域,所述边缘区域环绕在所述内部区域的外围上;所述内部区域具有第一厚度,所述边缘区域具有第二厚度,第二厚度大于第一厚度,以使所述内部区域和边缘区域共同围合出用于容纳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的一凹槽结构。该偏光片,其边缘加厚,以对显示装置的边缘侧面形成缓冲保护。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偏光片。

Description

一种边缘加厚的偏光片、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边缘加厚的偏光片、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广泛应用在手机、电脑、IPAD、大型显示屏等电子设备中,通常结构包括背光源、显示面板以及相应的边框等。随着人们对厚度的严格要求,显示装置的厚度越来越小,显示面板内的玻璃基板厚度已从传统的0.3mm减小至0.045mm,再加上玻璃材质本身就比较脆,显示面板的侧面在收到碰撞时容易产生边蹦的问题,进而影响显示面板的品质和使用。
专利号为CN201922079419.1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结构,包括背光模组、液晶显示面板,以及形成在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用于固定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面板的金属架,所述金属架包括一水平架体和由水平架体向下弯折延伸的竖直架体,所述水平架体形成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下端面外周与背光模组的上端面外周之间,所述竖直架体形成在背光模组的外侧并与背光模组固定连接,所述竖直架体还向上延伸有若干个用于限位液晶显示面板的挡壁,所述挡壁朝向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侧表面还设有弹性缓冲层。该液晶显示模组结构通过将限位液晶显示面板的金属架设置成若干个挡壁的形式,与现有技术中的整个环形金属架相比,降低了金属架对液晶显示面板的影响,同时在挡壁朝向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侧设置弹性缓冲层,进一步降低金属架对液晶显示面板的影响,有效避免了液晶显示面板的边蹦问题。
但是,上述结构仅能对已经与背光模组装配在一起的液晶显示面板进行防撞保护,液晶显示面板在与背光模组装配之前的加工、搬运和拿取等过程中同样存在碰撞边蹦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偏光片,其边缘加厚,以对显示装置的边缘侧面形成缓冲保护。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偏光片。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边缘加厚的偏光片,包括内部区域和边缘区域,所述边缘区域环绕在所述内部区域的外围上;所述内部区域具有第一厚度,所述边缘区域具有第二厚度,第二厚度大于第一厚度,以使所述内部区域和边缘区域共同围合出用于容纳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的一凹槽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边缘区域的宽度在0.05~0.1mm。
进一步地,第二厚度=第一厚度+A,A为衬底基板的厚度。
进一步地,包括偏光基膜以及贴合于所述偏光基膜一表面上的压敏胶,所述偏光基膜在所述边缘区域处的厚度大于其在所述内部区域处的厚度,以使该偏光片的内部区域具有第一厚度,该偏光片的边缘区域具有第二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偏光基膜包括第一偏光膜以及贴合于所述第一偏光膜上的至少一第二偏光膜,所述第一偏光膜同时覆盖所述内部区域和边缘区域,所述第二偏光膜仅覆盖所述边缘区域,以露出在所述内部区域内的第一偏光膜。
进一步地,包括偏光基膜以及设置于所述偏光基膜一表面上的压敏胶,所述压敏胶在所述边缘区域处的厚度大于其在所述内部区域处的厚度,以使该偏光片的内部区域具有第一厚度,该偏光片的边缘区域具有第二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压敏胶包括第一胶层以及涂覆于所述第一胶层上的至少一第二胶层,所述第一胶层同时覆盖所述内部区域和边缘区域,所述第二胶层仅覆盖所述边缘区域,以露出在所述内部区域内的第一胶层。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上偏光片、上衬底基板、液晶材料、下衬底基板和下偏光片,所述上偏光片和下偏光片中的至少一个为上述的偏光片。
进一步地,还包括背光源和金属架,所述金属架形成于所述背光源和显示面板之间,以分别固定所述背光源和显示面板;所述金属架包括一水平架体以及由所述水平架体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竖直架体,所述水平架体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下表面边缘与所述背光源的上表面边缘之间,所述竖直架体位于所述背光源的边缘外侧并与所述背光源固定连接;所述竖直架体还向上延伸形成有用于限位显示面板的若干挡壁。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源包括发光组件和导光组件。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偏光片的边缘区域经过加厚处理,在使用时,将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容纳于所述凹槽结构内,所述内部区域与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的表面贴合,所述边缘区域延伸至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外,由于经过加厚处理,所述边缘区域会抵住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的侧面,进而将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的侧面包裹住,以对衬底基板的侧面形成缓冲保护,以防止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的侧面因碰撞而破裂,也可避免手指或机械手在抓取时与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的侧面直接接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偏光片与衬底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偏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偏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边缘加厚的偏光片1,包括内部区域11和边缘区域12,所述边缘区域12环绕在所述内部区域11的外围上;所述内部区域11具有第一厚度,所述边缘区域12具有第二厚度,第二厚度大于第一厚度,以使所述内部区域11和边缘区域12共同围合出用于容纳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2的一凹槽结构。
该偏光片1的边缘区域12经过加厚处理,在使用时,将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2容纳于所述凹槽结构内,所述内部区域11与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2的表面贴合,所述边缘区域12延伸至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2外,由于经过加厚处理,所述边缘区域12会抵住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2的侧面,进而将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2的侧面包裹住,以对衬底基板2的侧面形成缓冲保护,以防止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2的侧面因碰撞而破裂,也可避免手指或机械手在抓取时与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2的侧面直接接触。
所述内部区域11的长宽尺寸与衬底基板2的长宽尺寸相对应,所述边缘区域12的宽度在0.05~0.1mm左右,即该偏光片1向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2外延伸出0.05~0.1mm左右;第二厚度=第一厚度+A,A为衬底基板2的厚度。
该偏光片1具有相对的两表面,其中一表面的内部区域11和边缘区域12之间平整,另外一表面的内部区域11和边缘区域12之间由于厚度差形成凹凸。
实施例二
作为实施例一的优化方案,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该偏光片1包括偏光基膜13以及设置于所述偏光基膜13一表面上的压敏胶14,所述偏光基膜13在所述边缘区域12处的厚度大于其在所述内部区域11处的厚度,以使该偏光片1的内部区域11具有第一厚度,该偏光片1的边缘区域12具有第二厚度。
该偏光片1通过所述压敏胶14与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2相贴合。
具体的,所述偏光基膜13可通过多次贴合方式形成,即先准备一张第一偏光膜131,所述第一偏光膜131的膜厚均匀且长宽尺寸需同时覆盖所述内部区域11和边缘区域12,再根据第二厚度的大小,在所述第一偏光膜131的边缘区域12上贴合至少一张第二偏光膜132,所述第二偏光膜132的膜厚也均匀但长宽尺寸仅需覆盖所述边缘区域12;所述第二偏光膜132由长宽尺寸与所述第一偏光膜131相同的整片偏光膜经过裁切形成,整体形状成呈框形或环形,以露出在所述内部区域11内的第一偏光膜131;最后在所述第一偏光膜131和第二偏光膜132上均匀涂覆所述压敏胶14。
实施例三
作为实施例一的另一优化方案,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偏光片1包括偏光基膜13以及设置于所述偏光基膜13一表面上的压敏胶14,所述压敏胶14在所述边缘区域12处的厚度大于其在所述内部区域11处的厚度,以使该偏光片1的内部区域11具有第一厚度,该偏光片1的边缘区域12具有第二厚度。
该偏光片1通过所述压敏胶14与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2相贴合。
具体的,所述压敏胶14可通过多次涂胶方式形成,即先在膜厚均匀的偏光基膜13的内部区域11和边缘区域12上均匀涂覆一层第一胶层141,再根据第二厚度的大小,在所述第一胶层141的边缘区域12上均匀涂覆至少一层第二胶层142;所述第二胶层142的整体形状呈框形或环形,以露出在所述内部区域11内的第一胶层141。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上偏光片1a、上衬底基板2a、液晶材料3、下衬底基板2b和下偏光片1b,所述上偏光片1a和下偏光片1b中的至少一个为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中所述的偏光片1。
该显示面板通过所述上偏光片1a上加厚的边缘区域12a将所述上衬底基板2a的侧面包裹住形成缓冲保护,以及通过所述下偏光片1b上加厚的边缘区域12b将所述下衬底基板2b的侧面包裹住形成缓冲保护,在装配时,先将所述上偏光片1a和下偏光片1b分别贴合在所述上衬底基板2a和下衬底基板2b上,再进行后续的涂密封胶、液晶滴注、成盒等装配工序,以防止所述上衬底基板2a和下衬底基板2b的侧面在后续的装配工序中因与设备、治具等碰撞而破裂,也可避免手指或机械手在抓取时与所述上衬底基板2a和下衬底基板2b的侧面直接接触。
优选地,所述上偏光片1a和下偏光片1b均为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中所述的偏光片1,以同时对所述上衬底基板2a和下衬底基板2b的侧面形成防撞保护。
实施例五
如图5所示,一种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源4、实施例四中所述的显示面板5和金属架6,所述金属架6形成于所述背光源4和显示面板5之间,以分别固定所述背光源4和显示面板5;所述金属架6包括一水平架体61以及由所述水平架体61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竖直架体62,所述水平架体61位于所述显示面板5的下表面边缘与所述背光源4的上表面边缘之间,所述竖直架体62位于所述背光源4的边缘外侧并与所述背光源4固定连接;所述竖直架体62还向上延伸形成有用于限位显示面板5的若干挡壁63。
本实施例中,所述挡壁63的长度优选为5-10mm,数量可以依据所述显示面板5的尺寸而定,当所述显示面板5为中大型尺寸时(7寸及以上),每侧边缘的挡壁63数量可以大于3个,当所述显示面板5为小型尺寸时(7寸以下),每侧边缘的挡壁63的数量可以小于或者等于3个,其中长侧边缘的挡壁63的数量可以多于短侧边缘的挡壁63的数量。
所述背光源4包括背板41和设置在背板41内的发光组件42和导光组件43,其中所述背板41包括底板411及由所述底板411的外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侧板412,所述金属架6的竖直架体62与所述背板41的侧板412扣合固定。所述导光组件43可以包括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等,该结构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结构,不作具体限定和赘述。所述显示面板5的上方还设有盖板。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边缘加厚的偏光片,包括内部区域和边缘区域,所述边缘区域环绕在所述内部区域的外围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区域具有第一厚度,所述边缘区域具有第二厚度,第二厚度大于第一厚度,以使所述内部区域和边缘区域共同围合出用于容纳显示装置的衬底基板的一凹槽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缘加厚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区域的宽度在0.05~0.1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缘加厚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第二厚度=第一厚度+A,A为衬底基板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缘加厚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偏光基膜以及贴合于所述偏光基膜一表面上的压敏胶,所述偏光基膜在所述边缘区域处的厚度大于其在所述内部区域处的厚度,以使该偏光片的内部区域具有第一厚度,该偏光片的边缘区域具有第二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边缘加厚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基膜包括第一偏光膜以及贴合于所述第一偏光膜上的至少一第二偏光膜,所述第一偏光膜同时覆盖所述内部区域和边缘区域,所述第二偏光膜仅覆盖所述边缘区域,以露出在所述内部区域内的第一偏光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缘加厚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偏光基膜以及设置于所述偏光基膜一表面上的压敏胶,所述压敏胶在所述边缘区域处的厚度大于其在所述内部区域处的厚度,以使该偏光片的内部区域具有第一厚度,该偏光片的边缘区域具有第二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边缘加厚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敏胶包括第一胶层以及涂覆于所述第一胶层上的至少一第二胶层,所述第一胶层同时覆盖所述内部区域和边缘区域,所述第二胶层仅覆盖所述边缘区域,以露出在所述内部区域内的第一胶层。
8.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上偏光片、上衬底基板、液晶材料、下衬底基板和下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偏光片和下偏光片中的至少一个为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偏光片。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背光源、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显示面板和金属架,所述金属架形成于所述背光源和显示面板之间,以分别固定所述背光源和显示面板;所述金属架包括一水平架体以及由所述水平架体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竖直架体,所述水平架体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下表面边缘与所述背光源的上表面边缘之间,所述竖直架体位于所述背光源的边缘外侧并与所述背光源固定连接;所述竖直架体还向上延伸形成有用于限位显示面板的若干挡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包括发光组件和导光组件。
CN202222251257.7U 2022-08-25 2022-08-25 一种边缘加厚的偏光片、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83835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51257.7U CN218383563U (zh) 2022-08-25 2022-08-25 一种边缘加厚的偏光片、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51257.7U CN218383563U (zh) 2022-08-25 2022-08-25 一种边缘加厚的偏光片、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83563U true CN218383563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69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51257.7U Active CN218383563U (zh) 2022-08-25 2022-08-25 一种边缘加厚的偏光片、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835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29576B1 (ko) 표시 패널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8553171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2301094B1 (ko) 표시 장치
EP2153273B1 (en) Display device
US9810935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2494868B1 (ko) 표시 장치
US11782300B2 (en) Display device
US9983426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display module
KR102555995B1 (ko) 표시 장치
CN201583678U (zh) 偏光片和液晶显示模组
WO2016078119A1 (zh) 背光模组光学膜定位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JP2019125504A (ja) 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218383563U (zh) 一种边缘加厚的偏光片、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0310312B2 (en) Display apparatus
JP2008158268A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
CN112270890B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装置
US20150098030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0908352B1 (en) Back plate including receiving slots back plate assembly,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6176924A1 (zh) 光源组件及背光模块
KR20150069946A (ko) 백라이트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87203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212723599U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1820282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493616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1101254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