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58469U - 一种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58469U
CN218358469U CN202222487235.0U CN202222487235U CN218358469U CN 218358469 U CN218358469 U CN 218358469U CN 202222487235 U CN202222487235 U CN 202222487235U CN 218358469 U CN218358469 U CN 2183584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alytic
module
electrode
air inlet
catalyst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8723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兆瑞
侯正奇
贺汇流
姚洪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ho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ho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ho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ho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8723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584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584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584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属于污染气体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介质电极(1)与催化模块(2)间隔并正对设置,并在介质电极(1)与催化模块(2)之间形成进气通道,进气通道的一侧封闭,另一侧为进气口,催化模块(2)的催化剂载体为导电材质,催化剂载体上设置有若干排气通道,电源的两极分别与介质电极(1)和催化剂载体导通。本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通过增加介质电极和催化模块的长度,即可增加进气通道的长度,进而增加了污染气体的输送速度和处理速度,且直接以催化剂载体作为一个电极,使放电更加稳定,且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能够直接与催化模块的催化剂作用,保证污染气体的处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
技术领域
一种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属于污染气体处理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工厂及各式设备孕育而生,但与此同时各类有毒害的气体,比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NOx、SO2等的排放量也因此迅速增加,严重危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维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有效处理这些毒害气体成为现在的当务之急。目前传统的处理方法有燃烧法、冷凝法和吸附法等。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低温等离子体和催化剂协同作用技术具备低温等离子技术和催化氧化技术的优势,能高效便捷地处理污染气体,目前已成为处理污染气体的热门研究领域。
低温等离子体和催化剂协同作用的反应器种类各式各样,但是其催化剂通常是设置在两电极之间,污染气体经过催化剂时,在两电极之间放电的作用下,实现了污染气体的放电协同催化处理。但是现有的反应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催化剂设置在两圆筒状的电极之间,为了保证两电极之间能够顺畅的放电,两电极的距离不能过大,而在两电极之间形成的供污染气体通过的环形通道,由于环形通道较小,导致污染气体的处理速度慢,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如果要增大气体通道,就需要增大电极的间距,这会导致两电极之间的放电很不稳定,导致污染气体的处理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保证放电间距的前提下,增加了气体流量,进而提高了污染气体处理速度的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介质电极、催化模块以及电源,介质电极与催化模块间隔并正对设置,并在介质电极与催化模块之间形成进气通道,进气通道的一侧封闭,另一侧为进气口,催化模块的催化剂载体为导电材质,催化剂载体上设置有若干排气通道,电源的两极分别与介质电极和催化剂载体导通。
优选的,所述的催化剂载体为泡沫镍或泡沫钛。
优选的,所述的催化模块有对称设置在介质电极两侧的两块,并在介质电极的两侧均形成进气通道。
优选的,还包括封槽,封槽的开口朝上设置,封槽的两侧分别与对应侧的催化模块相连。
优选的,还包括模块支架,各催化模块与封槽的对应侧之间均设置有模块支架,模块支架与封槽的对应侧相连,模块支架的顶部设置有水平的支撑部,催化模块安装在支撑部上侧。
优选的,所述的介质电极为沿催化模块的宽度方向设置的扁平状。
优选的,所述的介质电极包括导电管以及绝缘管,绝缘管套设在导电管外,导电管与电源对应的电极导通。
优选的,所述的介质电极还包括导电粉末填层,导电管和绝缘管间隔设置,在绝缘管和导电管之间填充有导电粉末,形成导电粉末填层。
优选的,在所述的绝缘管和导电管之间设置有封胶。
优选的,所述的介质电极还包括接管,绝缘管和导电管的同一端封闭,接管设置在绝缘管的封闭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有益效果是:
本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以催化剂载体作为电极,介质电极与催化模块之间间隔设置,形成了进气通道,污染气体由进气通道的一侧进入到催化模块与介质电极之间,并通过催化剂载体后排出,通过增加介质电极和催化模块的长度,即可增加进气通道的长度,进而增加了污染气体的输送速度和处理速度,且直接以催化剂载体作为一个电极,使放电更加稳定,且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能够直接与催化模块的催化剂作用,保证污染气体的处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2为介质电极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3为介质电极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中:1、介质电极 101、绝缘管 102、导电粉末填层 103、导电管 104、接管 105、封胶 106、接电引线 2、催化模块 3、封槽 301、竖直部 4、模块支架 401、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的人们应当了解,在这里结合附图给出的详细说明是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必然超出了有限的这些实施例,而对于一些等同替换方案或常见手段,本文不再做详细叙述,但仍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3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包括介质电极1、催化模块2以及电源,介质电极1与催化模块2间隔并正对设置,并在介质电极1与催化模块2之间形成进气通道,进气通道的一侧封闭,另一侧为进气口,催化模块2的催化剂载体为导电材质,催化剂载体上设置有若干排气通道,电源的两极分别与介质电极1和催化剂载体导通。本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以催化剂载体作为电极,介质电极1与催化模块2之间间隔设置,形成了进气通道,污染气体由进气通道的一侧进入到催化模块2与介质电极1之间,并通过催化剂载体后排出,通过增加介质电极1和催化模块2的长度,即可增加进气通道的长度,进而增加了污染气体的输送速度和处理速度,且直接以催化剂载体作为一个电极,使放电更加稳定,且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能够直接与催化模块2的催化剂作用,保证污染气体的处效果好。
具体的: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催化模块2有设置在介质电极1两侧的两块,两块催化模块2间隔设置,介质电极1设置在两催化模块2的中部,介质电极1的两侧分别与对应侧的催化模块2正对设置,介质电极1为扁平状,以增加介质电极1与催化模块2的正对面积。催化模块2与介质电极1均水平设置,催化模块2与介质电极1的长度根据需要设置,催化模块2与介质电极1的长度越长,则进气通道的长度越长,污染气体的进气量和处理速度越快。催化模块的催化剂载体为泡沫镍或泡沫钛,既能够实现导电,又能够供气体通过并与催化模块2的催化剂接触。
本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还包括封槽3以及模块支架4,封槽3的开口朝上设置,封槽3平行于介质电极1设置。各催化模块2与封槽3对应侧的竖直部301之间均设置有模块支架4,模块支架4为角钢,模块支架4与封槽3对应侧的竖直部301固定连接,模块支架4的顶部水平设置,并在模块支架4的顶部形成支撑部401,支撑部401低于竖直部301的顶部设置,各催化模块2均安装在支撑部401的上侧,催化模块2的底部支撑在支撑部401上,外侧支撑在对应侧的竖直部301内侧。
模块支架4与封槽3之间即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也可以采用螺栓连接或铆接的方式连接。
如图2~3所示:介质电极1包括绝缘管101以及导电管103,绝缘管101和导电管103的截面均为椭圆形,以增大介质电极1与两侧的催化模块2的正对面积。绝缘管101和导电管103均一端封闭设置,绝缘管101为无机材料介质管,导电管103为金属管。导电管103设置在绝缘管101内,且导电管103的封闭端与绝缘管101的封闭端位于同一侧。
介质电极1还包括导电粉末填层102,绝缘管101的内壁与导电管103的外壁间隔设置,导电管103的封闭端与绝缘管101的封闭端也间隔设置,在绝缘管101与导电管103之间填充有导电粉末,形成导电粉末填层102。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粉末为金属粉末。
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管103的敞口端也位于绝缘管101内,导电管103的敞口端与绝缘管101内壁之间设置有封胶105,从而将导电粉末封在绝缘管101和导电管103之间。
介质电极1还包括接电引线106,接电引线106的一端与导电管103的敞口端连接并导通,另一端伸出绝缘管101,以方便与电源连接。
介质电极1还包括接管104,接管104设置在绝缘管101的封闭端,接管104的与绝缘管101的封闭端连接,从而方便介质电极1的安装。
本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的工作过程如下:在本实施例中,电源为高频高压电极。电源的一个电极与催化模块2的催化剂载体导通,另一个电极与接电引线106导通。污染气体由介质电极1与催化剂模块2进入到进气通道内,催化剂载体与介质电极1之间放电并产生等离子体,产生的等离子体直接与催化模块2的催化剂协同处理污染气体,污染气体穿过催化模块2并处理后,由催化模块2的另一侧排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介质电极(1)、催化模块(2)以及电源,介质电极(1)与催化模块(2)间隔并正对设置,并在介质电极(1)与催化模块(2)之间形成进气通道,进气通道的一侧封闭,另一侧为进气口,催化模块(2)的催化剂载体为导电材质,催化剂载体上设置有若干排气通道,电源的两极分别与介质电极(1)和催化剂载体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催化剂载体为泡沫镍或泡沫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催化模块(2)有对称设置在介质电极(1)两侧的两块,并在介质电极(1)的两侧均形成进气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槽(3),封槽(3)的开口朝上设置,封槽(3)的两侧分别与对应侧的催化模块(2)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模块支架(4),各催化模块(2)与封槽(3)的对应侧之间均设置有模块支架(4),模块支架(4)与封槽(3)的对应侧相连,模块支架(4)的顶部设置有水平的支撑部(401),催化模块(2)安装在支撑部(401)上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介质电极(1)为沿催化模块(2)的宽度方向设置的扁平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介质电极(1)包括导电管(103)以及绝缘管(101),绝缘管(101)套设在导电管(103)外,导电管(103)与电源对应的电极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介质电极(1)还包括导电粉末填层(102),导电管(103)和绝缘管(101)间隔设置,在绝缘管(101)和导电管(103)之间填充有导电粉末,形成导电粉末填层(10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绝缘管(101)和导电管(103)之间设置有封胶(105)。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介质电极(1)还包括接管(104),绝缘管(101)和导电管(103)的同一端封闭,接管(104)设置在绝缘管(101)的封闭端。
CN202222487235.0U 2022-09-20 2022-09-20 一种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 Active CN2183584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87235.0U CN218358469U (zh) 2022-09-20 2022-09-20 一种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87235.0U CN218358469U (zh) 2022-09-20 2022-09-20 一种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58469U true CN218358469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53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87235.0U Active CN218358469U (zh) 2022-09-20 2022-09-20 一种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584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02023U (zh) 一种排极式低温等离子体放电工业废气处理装置
CN103480261B (zh) 气态污染物一体化净化装置
CN101934190A (zh) 矩阵式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异味气体装置
CN104128077A (zh) 一种双层套筒式电晕等离子体发生装置
CN106925085A (zh) 紧凑型低浓度有机废气处理装置
CN209809866U (zh) 活性炭吸附脱附有机废气处理装置
CN203370462U (zh) 基于低温等离子技术的隧道空气净化装置
CN203874761U (zh) 一种嵌入式等离子体吸附催化处理VOCs的反应器
CN218358469U (zh) 一种放电协同催化处理结构
CN103752412B (zh) 一种等离子体催化反应器用突刺电极及包含该突刺电极的等离子体催化反应器
CN110624358A (zh) 一种有机废气处理系统和方法
CN203610027U (zh) 一种气态污染物一体化净化装置
CN201823455U (zh) 矩阵式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异味气体装置
NL2033965B1 (en) Low-temperature plasma device for treating dioxin
CN218358471U (zh) 一种抽屉式放电协同催化模块
CN218358470U (zh) 一种放电协同催化处理装置
CN207153476U (zh) 一种处理高温含油、含尘有机恶臭废气的净化设备
CN204485610U (zh) 一种带防火阀的低温等离子工业废气处理装置
CN115253675B (zh) 一种等离子放电协同催化废气处理装置
CN103127810A (zh) 非均匀场强等离子体废气处理装置及处理系统
CN203108410U (zh) 非均匀场强等离子体废气处理装置及处理系统
CN206867962U (zh) 高压电离分解净化塔
CN210448664U (zh) 一种长寿命低温等离子活性炭一体机
CN203663673U (zh) 烟气污染物处理装置
CN110772990A (zh) 一种低温等离子发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