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52926U - 可穿戴姿势监测器及其壳体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姿势监测器及其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52926U
CN218352926U CN202222778131.5U CN202222778131U CN218352926U CN 218352926 U CN218352926 U CN 218352926U CN 202222778131 U CN202222778131 U CN 202222778131U CN 218352926 U CN218352926 U CN 2183529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shell
socket
limit position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7813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尚尚
王振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Microport Orthopedic Instrum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Microport Orthopedic Instrum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Microport Orthopedic Instrum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Microport Orthopedic Instrum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7813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529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529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529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穿戴姿势监测器及其壳体,壳体包括主体和外壳,主体设有插口,连接件用于将外壳可转动地连接于主体,且外壳相对主体能够转动至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当外壳在第一极限位置时,外壳遮挡插口,当外壳在第二极限位置时,插口外露于外壳。本实用新型的可穿戴姿势监测器及其壳体,利用连接件将外壳可转动地与主体相连接,并且能够使得外壳相对主体旋转定位到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既满足了携带使用需要,同时提升了壳体外观整体美感。

Description

可穿戴姿势监测器及其壳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穿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穿戴姿势监测器及其壳体。
背景技术
姿势监测器可实时检测佩戴者的姿势,佩戴者可将其夹在靠在背部脊椎的衣服上,佩戴者在平常坐着,或者是站立、走路、驾驶的时候都可以佩戴它。
相关技术中,姿势监测器的例如充电口、数据端口等功能插口暴露在壳体外,影响整体美感。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提供一种可穿戴姿势监测器及其壳体,以解决如何避免功能插口对外观美感造成的不良影响的问题。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体,包括:
主体,设有插口;
外壳;
连接件,用于将所述外壳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且所述外壳相对所述主体能够转动至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当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外壳遮挡所述插口,当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插口外露于所述外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和覆盖部,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连接部,当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覆盖部遮挡所述插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覆盖部围合形成有收容空间,当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主体设有所述插口的一端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覆盖部呈U形弯折,以形成所述收容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设有相互连通的螺纹孔及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螺纹孔的直径,所述连接件包括螺纹轴和弹性臂,所述螺纹轴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弹性臂与所述螺纹轴固定连接,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安装孔内并限制所述螺纹轴脱离所述螺纹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腔壁和第二腔壁,所述螺纹孔贯穿至所述第一腔壁,当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腔壁和所述第二腔壁的其中一个与所述弹性臂相抵,当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腔壁和所述第二腔壁的另一个与所述弹性臂相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所述螺纹轴相连接,所述支撑柱位于所述螺纹轴和所述弹性臂之间。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穿戴姿势监测器,包括检测模块以及如上述的壳体,所述检测模块设置在所述主体内,并用于检测穿戴者的姿势,所述检测模块具有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插口相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模块包括电路板、电池和加速度传感器,所述电池用于为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加速度传感器供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模块还包括按键,所述按键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用于对所述检测模块进行开关操作,和/或
所述检测模块与信号输出装置相连,所述信号输出装置用于输出检测到的穿戴者的姿势信号
上述的可穿戴姿势监测器及其壳体,利用连接件将外壳可转动地与主体相连接,并且能够使得外壳相对主体旋转定位到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以满足携带使用需要的同时提升壳体外观整体美感,具体地,外壳在第一极限位置时,外壳遮挡插口,从而使得插口不外露,避免插口对外观美感造成不良影响;外壳在第二极限位置时,插口外露于外壳,从而使得插口能够满足与外部器件(例如用于充电的USB数据线)的插接功能需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壳体,外壳相对主体处于第一极限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方式的壳体,外壳相对主体处于第二极限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方式的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方式的可穿戴姿势监测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方式的壳体中,外壳与主体通过连接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主体;20、外壳;30、连接件;40、检测模块;10a、插口;10b、通孔;10c、螺纹孔;10d、安装孔;20a、连接部;20b、覆盖部;20c、收容空间;11、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31、螺纹轴;32、弹性臂;33、支撑柱;101、第一腔壁;102、第二腔壁;40a、充电接口;40b、按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壳体,包括主体10和外壳20。其中,主体10设有插口10a,该插口10a可以是充电口、数据端口等功能插口,在此不做限定。
该实施方式中,外壳20可以相对主体10转动以遮挡插口10a或从遮挡插口10a的位置移开,如此便可以在不使用插口10a时,利用外壳20将插口10a隐藏起来,以维持壳体整体的外观美感,在需要使用插口10a时,只需要将外壳20相对主体10转动以从遮挡插口10a的位置移开即可。
具体地,结合图3所示,壳体包括连接件30,连接件30用于将外壳20可转动地连接于主体10。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30不仅在外壳20和主体10之间起到连接作用,还能够约束外壳20相对主体10的转动行程,即达到旋转定位效果,使得外壳20相对主体10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分别具有一个极限位置。可理解地,外壳20相对主体10顺时针转动到极限位置时,不能继续顺时针转动,外壳20相对主体10逆时针转动到极限位置时,不能继续逆时针转动。
无论是外壳20相对主体10顺时针旋转的极限位置对应第一极限位置,还是外壳20相对主体10逆时针旋转的极限位置对应第一极限位置,只要外壳20相对主体10的转动行程被约束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并在第一极限位置遮挡插口10a,在第二极限位置使得插口10a露出即可。
为了便于理解,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下面将外壳20相对主体10逆时针旋转的极限位置对应于上述的第一极限位置,将外壳20相对于主体10顺时针旋转的极限位置对应于上述的第二极限位置。
如图1所示,当外壳20在第一极限位置时,外壳20遮挡插口10a。结合图2所示,当外壳20在第二极限位置时,插口10a外露于外壳20。如此便可以在不使用插口10a时,将外壳20相对主体10逆时针转动至第一极限位置,以利用外壳20将插口10a隐藏起来,从而维持壳体整体的外观美感。在需要使用插口10a时,只需要将外壳20相对主体10顺时针转动至第二极限位置,这样,外壳20从遮挡插口10a的位置移开,从而使得插口10a能够满足与外部器件(例如用于充电的USB数据线)的插接功能需要。
继续参阅图1和图2所示,外壳20包括连接部20a和覆盖部20b,连接部20a和覆盖部20b相连接,连接件30连接于连接部20a,在外壳20相对主体10转动时,连接件30在连接部20a带动下相对主体10转动。当外壳20在第一极限位置时,覆盖部20b遮挡插口10a。该实施方式中,连接部20a可以满足连接件30的连接需要,例如,连接件30的部分结构一体成型于连接部20a,或者,连接件30的部分结构通过焊接或胶水粘接等方式与连接部20a相连接。覆盖部20b则可以设置成需要的形状,以对插口10a进行遮挡或从遮挡插口10a的位置移开。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覆盖部20b呈U形弯折,以形成收容空间20c。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覆盖部20b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V形或L形。在此不做限定。相应的,覆盖部20b形成收容空间20c的方式不限于U形弯折的方式,例如,覆盖部20b也可以是通过切割的方式形成收容空间20c。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覆盖部20b围合形成有收容空间20c的实施方式中,当外壳20在第一极限位置时,主体10设有插口10a的一端收容于收容空间20c,从而使得插口10a能够完全被覆盖部20b完全包覆,从而维持壳体整体的外观美感。
结合图2和图3所示,主体10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连接,并共同围合形成收容腔,以便利用该收容腔设置其他功能器件。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可以通过卡扣连接,也可以通过螺钉或胶水连接在一起,还可以是焊接在一起。
对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做限定,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还可以采取其他连接方式,例如,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通过超声波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结合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可穿戴姿势监测器,包括检测模块40以及如上述的壳体,检测模块40设置在主体10的收容腔内,检测模块40用于检测穿戴者的姿势,检测模块40具有充电接口40a,充电接口40a与插口10a相对,从而使得外部器件(例如用于充电的USB数据线)能够插入插口10a以与充电接口40a电性连接。
检测模块40包括电路板、电池和加速度传感器,电池用于为电路板和加速度传感器供电。该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口40a与电池之间电性连接,从而外部电源可以通过充电接口40a为电池充电。在检测模块40对穿戴该可穿戴姿势监测器的用户进行姿势检测时,加速度传感器可以准确地获悉姿势的变化。可理解地,在使用者佩戴好可穿戴姿势监测器后,在启用可穿戴姿势监测器的检测功能前,加速度传感器会对检测模块40的空间位置进行记录,在这个数据基础上检测使用者的姿势变化,使得反馈数据更加准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检测模块40与显示器相连接,从而利用显示器显示检测模块40所检测的姿势信息,以便从显示器直观的贯穿到穿戴该可穿戴姿势监测器的用户的姿势。容易理解的,检测模块40也可以和其他信号输出装置连接,例如灯光提示装置、声音提示装置、震动提示装置等,只要能输出人体能感知的信号即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检测模块40包括按键40b,按键40b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用于对检测模块40进行开关操作。例如,在需要启用检测模块40的检测功能时,可以通过按压按键40b来触发检测模块40的检测功能。对于按键40b的操作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长按压(如持续按压至少3s)、单击按压或双击按压。对于按键40b的操作方式,在此不做限定。该实施方式中,按键40b的按压面可以是外露于壳体的主体10,例如,主体10开设有通孔10b,按键40b与通孔10b相对以从通孔10b露出,从而满足用户对按键40b进行按压的操作需要。需要说明的是,按键40b并非必要的,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检测模块40是通过声控或红外遥感控制的方式来执行相应的检测功能。
下面将结合图5对壳体的结构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5所示,主体10设有螺纹孔10c及安装孔10d,螺纹孔10c和安装孔10d相互连通。安装孔10d的直径大于螺纹孔10c的直径。连接件30包括螺纹轴31和弹性臂32,螺纹轴31与螺纹孔10c螺纹连接,弹性臂32与螺纹轴31固定连接,弹性臂32位于安装孔10d内并限制螺纹轴31脱离螺纹孔10c。可理解地,基于连接件30将外壳20与主体10相连接后,外壳20能够相对主体10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转动,因此,螺纹轴31在外壳20的带动下能够相对主体10转动,这样,螺纹轴31将沿着螺纹孔10c移动,同时,弹性臂32也将在螺纹轴31的带动下在安装孔10d内转动并沿螺纹轴31的移动方向移动。由于弹性臂32位于直径大于螺纹孔10c的安装孔10d内,从而弹性臂32从螺纹孔10c进入安装孔10d后,弹性臂32无法从螺纹孔10c退出,即弹性臂32限制螺纹轴31脱离螺纹孔10c,继而使得外壳20与主体10之间稳定地转动连接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弹性臂32具有弹性变形能力,从而弹性臂32能够从螺纹孔10c穿过以进入安装孔10d。在弹性臂32穿过螺纹孔10c的过程中,弹性臂32能够在螺纹孔10c的孔壁的挤压下相对螺纹轴31弹性变形,当弹性臂32装入安装孔10d后,弹性臂32恢复初始状态并限制螺纹轴31脱离主体10。
继续参阅图5所示,安装孔10d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腔壁101和第二腔壁102,螺纹孔10c贯穿至第一腔壁101。当外壳20在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腔壁101和第二腔壁102的其中一个与弹性臂32相抵,当外壳20在第二极限位置时,第一腔壁101和第二腔壁102的另一个与弹性臂32相抵。更为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外壳20在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腔壁101与弹性臂32相抵,当外壳20在第二极限位置时,第二腔壁102与弹性臂32相抵。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外壳20在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二腔壁102与弹性臂32相抵,当外壳20在第二极限位置时,第一腔壁101与弹性臂32相抵。
基于连接件30随外壳20相对主体10转动时,弹性臂32随螺纹轴31沿螺纹孔10c的轴向移动,而第一腔壁101和第二腔壁102限制了弹性臂32沿螺纹孔10c的轴向移动的行程,即弹性臂32只能在第一腔壁101和第二腔壁102之间移动,这样,弹性臂32与第一腔壁101和第二腔壁102中的任意一个相抵时,弹性臂32就会对螺纹轴31的轴向移动起到抵持限位的作用,由此便限制了螺纹轴31在螺纹孔10c中的转动行程,即,螺纹轴31只能在转动行程范围内在螺纹孔10c中转动,确切的说,螺纹轴31在螺纹孔10c中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转动都存在极限位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壳20相对主体10由第一极限位置转动至第二极限位置的转动角度小于或等于60°,例如,外壳20相对主体10由第一极限位置顺时针转动15°时,便无法继续转动而达到第二极限位置,此时,外壳20相对主体10的最大转动角度(即转动行程)为15°。再例如,外壳20相对主体10由第一极限位置顺时针转动45°时,便无法继续转动而达到第二极限位置,此时,外壳20相对主体10的最大转动角度为45°。或者,外壳20相对主体10由第一极限位置顺时针转动60°时,便无法继续转动而达到第二极限位置,此时,外壳20相对主体10的最大转动角度为60°。
该实施方式中,由于螺纹轴31是随外壳20相对主体10转动,因此,螺纹轴31在螺纹孔10c中转动到极限位置与外壳20相对主体10转动的极限位置(即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相对应,以将外壳20相对主体10的转动行程限制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由于外壳20在第一极限位置时,外壳20遮挡插口10a,从而使得插口10a不外露,避免插口10a对外观美感造成不良影响,且外壳20在第二极限位置时,插口10a外露于外壳20,这样,插口10a能够满足与外部器件(例如用于充电的USB数据线)的插接功能需要。如此设置,便可以在保留插口10a以满足功能需要的情况下,避免了插口10a对外观美感造成的不良影响。
外壳20相对主体10的转动行程限制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可以快速实现对插口10a的露出和关闭,具体地说,当插口10a时露出,只要令外壳20相对主体10转动即可准确地遮挡插口10a,无需人为地瞄准对齐,更易操作。并且,通过弹性臂32对螺纹轴31的轴向移动抵持限位的方法,使得外壳20处于第一极限位置或第二极限位置时,能够一定程度上定位在第一极限位置或第二极限位置,不受一定大小的外力干预就不会轻易地移动,可以防止穿戴在人体上时随着人体活动而开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件30包括支撑柱33,支撑柱33与螺纹轴31相连接,支撑柱33位于螺纹轴31和弹性臂32之间。可以理解地,由于弹性臂32可以穿过螺纹孔10c而进入安装孔10d,因此,位于弹性臂32内侧(即弹性臂32的靠近螺纹轴31中心的一侧)的支撑柱33也可以穿过螺纹孔10c,支撑柱33的设置则限制弹性臂32被过渡压缩,从而避免弹性臂32穿过螺纹孔10c时受损。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30的各部分结构可以是一体成型,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件30和外壳20均为塑料材质,连接件30与外壳20通过注塑一体成型。
连接件30的螺纹轴31和弹性臂32可以是注塑一体成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螺纹轴31和弹性臂32也可以是分体设置,例如,弹性臂32为金属弹片,将金属弹片与螺纹轴31固定连接。
虽然图5中示出的连接件30的结构中,只示出了2个弹性臂32和2个支撑柱33,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可以确定的是,弹性臂32也可以是3个或3个以上,当然,也可以只设置一个弹性臂32。相应地,支撑柱33的数量可以为1个或1个以上,对于弹性臂32和支撑柱33的数量,在此不做限定。
在弹性臂32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时,这些弹性臂32可以是等间隔地围绕螺纹轴31的中心轴线设置,以进一步提升连接件30的结构强度以及连接件30对外壳20相对主体10旋转定位的稳定性。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设有插口;
外壳;
连接件,用于将所述外壳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且所述外壳相对所述主体能够转动至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当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外壳遮挡所述插口,当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插口外露于所述外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和覆盖部,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连接部,当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覆盖部遮挡所述插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部围合形成有收容空间,当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主体设有所述插口的一端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部呈U形弯折,以形成所述收容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设有相互连通的螺纹孔及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螺纹孔的直径,所述连接件包括螺纹轴和弹性臂,所述螺纹轴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弹性臂与所述螺纹轴固定连接,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安装孔内并限制所述螺纹轴脱离所述螺纹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腔壁和第二腔壁,所述螺纹孔贯穿至所述第一腔壁,当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腔壁和所述第二腔壁的其中一个与所述弹性臂相抵,当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腔壁和所述第二腔壁的另一个与所述弹性臂相抵。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所述螺纹轴相连接,所述支撑柱位于所述螺纹轴和所述弹性臂之间。
8.一种可穿戴姿势监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模块以及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壳体,所述检测模块设置在所述主体内,并用于检测穿戴者的姿势,所述检测模块具有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插口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穿戴姿势监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包括电路板、电池和加速度传感器,所述电池用于为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加速度传感器供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穿戴姿势监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还包括按键,所述按键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用于对所述检测模块进行开关操作,和/或
所述检测模块与信号输出装置相连,所述信号输出装置用于输出检测到的穿戴者的姿势信号。
CN202222778131.5U 2022-10-21 2022-10-21 可穿戴姿势监测器及其壳体 Active CN2183529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78131.5U CN218352926U (zh) 2022-10-21 2022-10-21 可穿戴姿势监测器及其壳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78131.5U CN218352926U (zh) 2022-10-21 2022-10-21 可穿戴姿势监测器及其壳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52926U true CN218352926U (zh) 2023-01-20

Family

ID=84897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78131.5U Active CN218352926U (zh) 2022-10-21 2022-10-21 可穿戴姿势监测器及其壳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529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78829B1 (en) Docking apparatus of electronic apparatus
KR102517173B1 (ko) 거치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102397076B1 (ko) 힌지 구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102518970B1 (ko) 스타일러스 펜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마이크로 폰의 제어 방법
CN111965841B (zh) 眼镜的转动机构、眼镜和智能眼镜
US20100222101A1 (en) Terminal conversion adaptor and mobile apparatus
CN107968448B (zh) 移动电源充电装置
US12044901B2 (en) System for charging embedded battery in wireless head-worn personal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08489922U (zh) 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1628553A (zh) 耳机充电盒
CN218352926U (zh) 可穿戴姿势监测器及其壳体
KR20210014030A (ko) 스피커 어셈블리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0325445B (zh) 云台手柄和具有其的云台
US1175675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KR100943031B1 (ko) 휴대단말기 부착용 입력장치
CN112486250B (zh) 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
CN110708900B (zh) 一种电子设备
KR20210004755A (ko) 폴더블 전자 장치의 케이스
KR102575671B1 (ko)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212752307U (zh) 电子设备及其功能组件
EP3439321A1 (en) Portable sound device
CN112291667A (zh) 一种充电盒
CN218768096U (zh) 笔式鼠标
CN215770524U (zh) 带蓝牙耳机收纳功能的播放器
CN109742603A (zh) 充电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