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43279U - 充电终端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充电终端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43279U
CN218343279U CN202222649261.9U CN202222649261U CN218343279U CN 218343279 U CN218343279 U CN 218343279U CN 202222649261 U CN202222649261 U CN 202222649261U CN 218343279 U CN218343279 U CN 2183432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valve
heat exchange
heat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4926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佩兰
尹斌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4926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432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432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432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包括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第一回路包括第一管线、第二管线、液泵和第一换热部;第二回路包括流路切换装置、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和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和第二换热部串联,压缩机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进气口和排气口中,其中一者通过流路切换装置能够与第二换热部连通,另一者通过流路切换装置能够与第一换热器连通;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具有散热工作状态和加热工作状态,在散热工作状态下,排气口通过流路切换装置与第一换热器连通;在加热工作状态下,排气口通过流路切换装置与第二换热部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流路切换装置能实现对充电终端的散热和加热功能,无需增设加热器,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充电终端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电桩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充电终端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通过在充电枪线缆中设置回路来吸收充电过程中线缆散发的热量,从而降低充电过程中的温升,实现缩短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
当电动汽车在冬季进行充电时,若环境温度较低,充电枪温度也会过低,从而会影响其工作状态和充电时间,所以此时需要对充电枪进行预热。现有技术一般是在回路中连接一个加热器,通过加热器加热换热介质,利用回路实现对充电枪的预热。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终端换热系统,成本降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包括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
所述第一回路包括第一管线、第二管线、液泵和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一管线、第二管线、液泵和第一换热部串联;
所述第二回路包括流路切换装置、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和第二换热部串联,所述压缩机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进气口和排气口中,其中一者通过流路切换装置能够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另一者通过流路切换装置能够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
所述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具有散热工作状态和加热工作状态,在散热工作状态和加热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换热;在散热工作状态下,所述排气口通过流路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在加热工作状态下,所述排气口通过流路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终端换热系统,通过流路切换装置就能实现对充电终端的散热和加热功能,无需增设加热器,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中管线与线缆的一种断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管线与线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至图8为本实施例中管线与线缆的其他断面示意图;
图9和图11为本实施例中一种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在散热工作状态下的不同实施方式的系统原理图;
图10和图12为本实施例中一种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在加热工作状态下的不同实施方式的系统原理图;
图13为本实施例中线缆与接线部连接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施例中转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9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终端换热系统,用于对充电终端换热,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包括第一回路10和第二回路20。其中,第一回路10用于流通载冷剂,载冷剂由水和乙二醇以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第二回路20用于流通制冷剂。第一回路10包括第一管线1、第二管线2、液泵8和第一换热部91,第一管线1、第二管线2、液泵8和第一换热部91串联,其中“串联”并不包括顺序,例如第一管线1、第二管线2、液泵8和第一换热部91可以以不同的顺序在第一回路10中进行排布。第一回路10中的各部件与部件之间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各部件与部件之间间接连接,比如通过管路等进行连接;还可以部分部件与部件之间直接连接,部分部件与部件之间通过管路进行连接。第二回路20包括流路切换装置3、压缩机4、第一换热器5、节流装置6和第二换热部92,第一换热器5、节流装置6和第二换热部92串联,压缩机4具有进气口41和排气口42,进气口41和排气口42中,其中一者通过流路切换装置3能够与第二换热部92连通,另一者通过流路切换装置3能够与第一换热器5连通。同样地,第二回路20中的各部件与部件之间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各部件与部件之间通过管路进行连接,还可以部分部件与部件之间直接连接,部分部件与部件之间通过管路进行连接。例如,节流装置6与第一换热器5连接为一体。
本实施例中“连通”指回路在使用状态下连通,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是通过关通阀等间接连通,比如第一回路10中的各部件与部件之间可以设置关通阀,关通阀在第一回路流通使用的状态下处于开通状态;同样的,第二回路20中的各部件与部件之间也可以设置关通阀,关通阀在第二回路流通使用的状态下处于开通状态。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具有散热工作状态和加热工作状态,在散热工作状态和加热工作状态下,第一换热部91与第二换热部92换热。其中,在散热工作状态下,排气口42通过流路切换装置3与第一换热器5连通;在加热工作状态下,排气口42通过流路切换装置3与第二换热部92连通。本实施例用于对充电终端换热的换热系统,通过流路切换装置3就能实现切换至散热工作状态或加热工作状态,无需在回路中额外增加加热器,通过流路切换装置3既能实现对充电终端的散热功能,又能实现对充电终端的加热功能,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在回路中增设加热器,系统零部件减少,节省了空间,同时降低了系统成本,系统能效更高。
本实施例中,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90,第二换热器90包括第一换热部91和第二换热部92,第一换热部91具有第一流道,第二换热部92具有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不连通。第二换热器90包括第一连接端90a、第二连接端90b、第三连接端90c和第四连接端90d,第一连接端90a和第二连接端90b与第一流道连通,第三连接端90c和第四连接端90d与第二流道连通。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换热器90可以是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板壳式换热器中的一种。此外,第一换热器5具有第一连接口51和第二连接口52,进气口41和排气口42中,其中一者通过流路切换装置3与第一换热器5的第一连接口51连通,另一者通过流路切换装置3与第二换热部92的第三连接端90c连通,节流装置6连接于第一换热器5的第二连接口52与第二换热部92的第四连接端90d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5具有换热通道,第一连接口51和第二连接口52通过换热通道连通。
在散热工作状态和加热工作状态下,第一回路10中流通载冷剂,第二回路20中流通制冷剂,第一回路10中的液泵8为载冷剂提供动力,使载冷剂能在第一回路10中循环流动,当载冷剂流动至第一换热部91时,载冷剂与第二换热部92中的制冷剂进行换热,当载冷剂流动至第一管线1和第二管线2时,第一管线1和第二管线2内的载冷剂与充电终端的至少部分进行换热。
请再次参阅图9和图11,当充电枪在充电时,充电终端(比如线缆等)会发热,如果发热过多,从而可能导致电缆熔断、着火等安全隐患。此时系统开启散热模式。在散热工作状态下,排气口42通过流路切换装置3与第一换热器5的第一连接口51连通,进气口41通过流路切换装置3与第二换热部92的第三连接端90c连通。压缩机4通过压缩制冷剂,使其变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从压缩机4的排气口42排出,并输送制冷剂经流路切换装置3后从第一连接口51进入第一换热器5内,此时第一换热器5作为冷凝器,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经过冷凝器的冷凝将热量向环境空气散发,成为制冷剂液体,从第二连接口52流出第一换热器5,经过节流装置6的节流后成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然后经第四连接端90d进入第二流道中,在第二换热器90内部,制冷剂从载冷剂侧(即第一换热部91的第一流道中的载冷剂)吸热,对载冷剂进行降温,降温后的载冷剂在液泵8提供的动力下进入第一管线1和第二管线2,第一管线1和第二管线2中的载冷剂冷量传导给充电终端,充电终端在充电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第一管线1和第二管线2中的载冷剂,载冷剂对充电终端进行冷却后重新回到第一换热部91,与第二换热部92中的制冷剂进行换热,由此不断实现对充电终端的冷却散热,第二流道中的制冷剂经第三连接端90c流出,经进气口41回到压缩机4中。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可以对大功率充电终端进行冷却,降低充电过程中的温升,从而降低电缆熔断、着火等风险,同时可以缩短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提升用户体验满意度。
请再次参阅图10和图12,当冬季环境温度较低时,充电终端的温度也会过低,此时充电会影响其工作状态和延长充电时间,所以充电终端换热系统需提前开启加热模式对充电终端进行预热,此外,充电终端中的线缆具有高的刚性,高的刚性增强了对线缆重量的影响,尤其是环境温度较低时,导致充电终端中线缆的可移动性及可选转性很差。因此,为了方便在低温环境下将充电终端能够与电动汽车精准对接,且降低对线缆的机械损坏,需对充电终端进行预热。在加热工作状态下,排气口42通过流路切换装置3与第二换热部92的第三连接端90c连通,进气口41通过流路切换装置3与第一换热器5的第一连接口51连通。压缩机4通过压缩制冷剂,使其变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从压缩机4的排气口42排出,并输送制冷剂经流路切换装置3后从第三连接端90c进入第二流道中,在第二换热器90内部,载冷剂侧(即第一换热部91第一流道中的载冷剂)从第二流道中的制冷剂吸热,对载冷剂进行加热,升温后的载冷剂在液泵8提供的动力下进入第一管线1和第二管线2,第一管线1和第二管线2中的载冷剂热量传导给充电终端,充电终端的冷量传导给第一管线1和第二管线2中的载冷剂,载冷剂对充电终端进行加热后重新回到第一换热部91,与第二换热部92中的制冷剂进行换热,由此不断实现对充电终端的加热,第二流道中的制冷剂经第四连接端90d流出,经过节流装置6的节流后经第二连接口52进入第一换热器5内,此时第一换热器5作为蒸发器,然后从第一连接口51流出第一换热器5,经进气口41回到压缩机4中。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可以在冬季低环温时对充电终端进行预热,使其工作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提高工作可靠性。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终端换热系统,通过流路切换装置3就能实现散热功能和加热功能,无需在回路中增设加热器,系统成本降低,能效提高。
请再次参阅图9和图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流路切换装置3包括四通换向阀31,四通换向阀31包括第一接口31a、第二接口31b、第三接口31c和第四接口31d,第一接口31a与排气口42连通,第二接口31b与第一换热器5连通,第三接口31c与进气口41连通,第四接口31d与第二换热部92连通。
如图9所示,在散热工作状态下,第一接口31a与第二接口31b连通,第三接口31c与第四接口31d连通。从压缩机4的排气口4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从第一接口31a进入四通换向阀31,然后从第二接口31b流出四通换向阀31,从第一连接口51进入第一换热器5的换热通道,后从第二连接口52流出第一换热器5进入节流装置6,经节流装置6节流后从第四连接端90d进入第二换热部92的第二流道,再从第三连接端90c流出,然后从第四接口31d进入四通换向阀31,后从第三接口31c流出四通换向阀31,从进气口41回到压缩机4,由此不断循环实现散热功能。在散热工作状态下,四通换向阀31内连通第一接口31a与第二接口31b的通道和连通第三接口31c与第四接口31d的通道相互之间不连通。
如图10所示,在加热工作状态下,第一接口31a与第四接口31d连通,第二接口31b与第三接口31c连通。从压缩机4的排气口4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从第一接口31a进入四通换向阀31,然后从第四接口31d流出四通换向阀31,后从第三连接端90c进入第二换热部92的第二流道,再从第四连接端90d流出进入节流装置6,经节流装置6节流后从第二连接口52进入第一换热器5的换热通道,后从第一连接口51流出第一换热器5,流出第一换热器5的制冷剂从第二接口31b进入四通换向阀31,然后从第三接口31c流出四通换向阀31,从进气口41回到压缩机4,由此不断循环实现加热功能。在加热工作状态下,四通换向阀31内连通第一接口31a与第四接口31d的通道和连通第二接口31b与第三接口31c的通道相互之间不连通。
请再次参阅图11和图12,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流路切换装置3包括阀组件32,阀组件32包括第一阀32a、第二阀32b、第三阀32c和第四阀32d,第一阀32a、第二阀32b、第三阀32c和第四阀32d均具有两个连接头,第一阀32a的其中一个连接头与排气口42连通,第一阀32a的另一个连接头与第一换热器5的第一连接口51连通,第二阀32b的其中一个连接头与第二换热器90的第三连接端90c连通,第二阀32b的另一个连接头与进气口41连通,第三阀32c的其中一个连接头与排气口42连通,第三阀32c的另一个连接头与第二换热器90的第三连接端90c连通,第四阀32d的其中一个连接头与第一换热器5的第一连接口51连通,第四阀32d的另一个连接头与进气口41连通。
如图11所示,在散热工作状态下,第一阀32a和第二阀32b处于导通状态,第三阀32c和第四阀32d处于截断状态。从压缩机4的排气口4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流经第一阀32a从第一连接口51进入第一换热器5的换热通道,后从第二连接口52流出第一换热器5进入节流装置6,经节流装置6节流后从第四连接端90d进入第二换热部92,后从第三连接端90c流出,经第二阀32b流向压缩机4,从进气口41回到压缩机4,由此不断循环实现散热功能。
如图12所示,在加热工作状态下,第三阀32c和第四阀32d处于导通状态,第一阀32a和第二阀32b处于截断状态。从压缩机4的排气口4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流经第三阀32c后从第三连接端90c进入第二换热部92,后从第四连接端90d流出进入节流装置6,经节流装置6节流后从第二连接口52进入第一换热器5的换热通道,后从第一连接口51流出第一换热器5,流出第一换热器5的制冷剂经第四阀32d后流向压缩机4,从进气口41回到压缩机4,由此不断循环实现加热功能。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回路10包括储液器103,储液器103与液泵8串联,储液器103与液泵8串联也不包含连接顺序,储液器103用于储存载冷剂,对第一回路10中的载冷剂容量进行调节和补充。此外,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包括风机7,风机7能够变频调节,风机7用于引导自然环境空气穿过第一换热器5,第一换热器5为空冷换热器,包括微通道换热器。另外,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检测装置101和第二检测装置102,第一检测装置101设于第一回路10且靠近第一管线1。第一管线1和第二管线2其中一者作为供液管,另一者作为回液管。本实施例以第二管线2作为供液管、第一管线1作为回液管进行说明,第一检测装置101用于检测流出第一管线1的载冷剂的温度;第二检测装置102设于第一回路10且靠近第二管线2,第二检测装置102用于检测流进第二管线2的载冷剂的温度。本实施例中,压缩机4、液泵8能够变频调节,节流装置6为膨胀阀,膨胀阀的开度可调节,充电终端换热系统的制冷量和制热量可根据充电终端的散热和加热需求进行相应调节。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终端换热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无论是在散热工作状态下还是在加热工作状态下,控制器能够通过第一检测装置101和第二检测装置102的检测信号得到供回液温差,通过供回液温差的大小对液泵8的转速进行调节。例如,当供回液温差大的时候,增大液泵8的转速。同时,第二检测装置102也能监测到流进第二管线2的载冷剂温度。在散热工作状态下,当控制器通过第二检测装置102的检测信号得到的供液温度超过设定的供液温度时,通过调控压缩机4和/或节流装置6使得第一回路10从第二回路20中获得的冷量增加,进而达到给充电终端散热的目的。同理,在加热工作状态下,当控制器通过第二检测装置102的检测信号得到的供液温度低于设定的供液温度时,通过调控压缩机4和/或节流装置6使得第一回路10从第二回路20中获得的热量增加,进而达到加热充电终端的目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充电终端包括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在散热工作状态和加热工作状态下,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一管线1换热,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二管线2换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一线缆与一管线相适配,比如线缆与管线通过表面进行接触,或者线缆位于管线内(即管线与线缆沿着一致的方向延伸)。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第一管线1同时与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接触,第二管线2同时与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接触。
请再次参阅图9至图12,并结合图1至图8,通过表面接触的状态下,为了提高线缆与管线之间的换热面积,沿着正极线缆10a的走线方向,第一管线1和第二管线2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平面100,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平面200;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一管线1通过第二平面200与第一平面100接触配合,和/或,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二管线2通过第二平面200与第一平面100接触配合。本实施例中,线缆和管线通过平面与平面接触的方式配合,增大了线缆与管线之间的接触面积。应用于充电桩配置于给电动汽车充电的过程中,管线内流通载冷剂,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会发出大量的热量,尤其是充电速率要求较高的快速充电桩/充电站,充电时线缆的铜导线产生的焦耳热越来越大,为了能将产生的焦耳热及时散走,对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及时降温,不让热量堆积引发安全事故,本实施例通过线缆和管线采用平面与平面接触的配合方式,改善了线缆与管线之间的接触面积,管线与线缆的导热面积增大,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圆柱状的管线与圆柱状的线缆,同样的散热量,本实施例所需的液体流量大大降低,若以同样的液体流量进行散热,则换热效率大大提高。因此本实施例中线缆和管线采用平面与平面接触的配合方式,增加了换热能力,能通过较小的载冷剂流量就能满足散热需求。另外,在低温环境下,在加热状态下对充电终端进行预热的过程中,通过平面与平面接触的配合方式能提高预热效率。本实施例中,“接触配合”、“接触”包括线缆和管线直接接触配合,也包括线缆和管线间接接触配合,例如在线缆和管线之间设置垫片等间接接触也属于接触配合。
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8,为了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第一管线1具有至少两个第一平面100,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均与第一管线1接触,第一管线1位于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之间,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朝向第一管线1的一侧具有第二平面200,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均与第一管线1通过第二平面200与第一平面100接触;第二管线2具有至少两个第一平面100,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均与第二管线2接触,第二管线2位于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之间,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朝向第二管线2的一侧具有第二平面200,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均与第二管线2通过第二平面200与第一平面100接触。换言之,第一管线1同时与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通过平面接触,第二管线2同时与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通过平面接触。本实施例中,第一管线1上的第一平面100、第二管线2上的第一平面100、正极线缆10a上的第二平面200以及负极线缆10b上的第二平面200均沿着充电终端线缆的走线方向延伸(即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的走线方向)。第一管线1、第二管线2、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呈“田”字形或类“田”字形分布,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均能同时接触到第一管线1和第二管线2,并且以平面的方式接触,大大提高了线缆与管线之间的换热能力,提高换热效果。
更进一步地,第一管线1、第二管线2、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的截面形状各为方形、扇形、菱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的一种。即第一管线1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扇形、菱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的一种,第二管线2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扇形、菱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的一种,正极线缆10a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扇形、菱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的一种,负极线缆10b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扇形、菱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的一种。换言之,第一管线1、第二管线2、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的截面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也可以其中几者的截面形状相同。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管线1、第二管线2、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的截面形状均为方形。如图3所示,第一管线1、第二管线2、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的截面形状均为扇形。如图4所示,第一管线1、第二管线2、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的截面形状均为菱形。如图5所示,第一管线1和第二管线2为扇形,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的截面形状为菱形。如图6所示,第一管线1和第二管线2为扇形,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的截面形状为方形。如图7所示,第一管线1和第二管线2为方形,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的截面形状为扇形。还可以第一管线1、第二管线2、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的截面形状互不相同,比如分别为方形、扇形、菱形、三角形,由于可实施方式较多,此处不做一一例举。本实施例中,第一管线1、第二管线2、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的边角处可以是尖角,也可以是圆角,如图8所示。
本实施例中,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均包括线芯10h和绝缘层10i,绝缘层10i包覆于线芯10h的外侧,线芯10h的截面形状也为方形、扇形、菱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的一种,线芯10h的边角处可以是尖角,也可以是圆角。
为了保证第二平面200能与第一平面100有效接触,相接触的第一平面100和第二平面200中,第一平面100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平面200的宽度,减少第二平面200出现部分与第一平面100未接触的情况,保证接触面积进而保证换热效果。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第一平面100的宽度小于第二平面200的宽度。
请再次参阅图1、图3至图8,充电终端包括护套10c,第一管线1、第二管线2、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至少部分位于护套10c内,护套10c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另外,充电线还包括填充层10g,填充层10g位于护套10c的内侧。
请再次参阅图9至图12,并结合图13和图14,在上述实施例中,充电终端包括枪头壳体10d、转接部10e和接线部10f,第一管线1通过转接部10e与第二管线2连通,转接部10e位于枪头壳体10d内,第一管线1和第二管线2延伸至枪头壳体10d内。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与接线部10f连接,具体地,接线部10f包括支架和端子,端子安装于支架,正极线缆10a和负极线缆10b穿过转接部10e后与端子对应连接,充电终端的端子在充电时需要与电动汽车的插口对接,充电过程中端子会发热,转接部10e和接线部10f绝缘接触,在散热工作状态和加热工作状态下,转接部10e和接线部10f换热。在散热工作状态下,转接部10e内也会流通载冷剂,载冷剂流动至转接部10e时能与接线部10f进行换热,充电过程中端子产生的热量能够传导给转接部10e的载冷剂,载冷剂的冷量也能传导给端子以进行降温。在加热工作状态下,转接部10e内流通的载冷剂的热量能传导给端子以进行加热,使得充电终端可以容易地与电动汽车连接和分离。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管线1和第二管线2的材料包括导热绝缘材料,比如绝缘橡胶等。另外,充电终端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接头300和第二接头400,第一管线1远离枪头壳体10d的一端通过第一接头300与第一回路10中的其中一个部件(比如第一换热部91)连接,或者第一管线1远离枪头壳体10d的一端通过第一接头300与管路连接,再由管路与第一回路10中的其中一个部件(比如第一换热部91)连接。同样的,第二管线2远离枪头壳体10d的一端通过第二接头400与第一回路10中的其中一个部件(比如液泵8)连接,或者第一管线1远离枪头壳体10d的一端通过第二接头400与管路连接,再由管路与第一回路10中的其中一个部件(比如液泵8)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部分技术实施方式可以组合或者替换。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并非限制本申请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物件之间的关系,非实质性限定,“多个”,是指至少两个以上。
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申请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申请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
所述第一回路包括第一管线、第二管线、液泵和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一管线、第二管线、液泵和第一换热部串联;
所述第二回路包括流路切换装置、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和第二换热部串联,所述压缩机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进气口和排气口中,其中一者通过流路切换装置能够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另一者通过流路切换装置能够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
所述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具有散热工作状态和加热工作状态,在散热工作状态和加热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换热;在散热工作状态下,所述排气口通过流路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在加热工作状态下,所述排气口通过流路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切换装置包括四通换向阀,所述四通换向阀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第一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
在散热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第四接口连通;
在加热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接口与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切换装置包括阀组件,所述阀组件包括第一阀、第二阀、第三阀和第四阀,所述第一阀、第二阀、第三阀和第四阀均具有两个连接头,所述第一阀的其中一个连接头与所述排气口连通,第一阀的另一个连接头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二阀的其中一个连接头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第二阀的另一个连接头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三阀的其中一个连接头与所述排气口连通,第三阀的另一个连接头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所述第四阀的其中一个连接头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第四阀的另一个连接头与所述进气口连通;
在散热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阀和第二阀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第三阀和第四阀处于截断状态;
在加热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三阀和第四阀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第一阀和第二阀处于截断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路用于流通载冷剂,所述第二回路用于流通制冷剂;
所述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具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换热部具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不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路包括储液器,所述储液器与所述液泵串联;
所述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包括风机,所述风机用于引导自然环境空气穿过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为空冷换热器;
所述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设于第一回路且靠近第一管线,所述第二检测装置设于第一回路且靠近第二管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终端包括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在散热工作状态和加热工作状态下,所述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一管线换热,所述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二管线换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沿着正极线缆的走线方向,所述第一管线和第二管线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平面,所述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平面;
所述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一管线通过第二平面与第一平面接触配合,和/或,所述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二管线通过第二平面与第一平面接触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线具有至少两个第一平面,所述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均与所述第一管线接触,所述第一管线至少部分位于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之间,所述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朝向第一管线的一侧具有所述第二平面,所述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均与所述第一管线通过第二平面与第一平面接触;
所述第二管线具有至少两个第一平面,所述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均与所述第二管线接触,所述第二管线至少部分位于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之间,所述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朝向第二管线的一侧具有所述第二平面,所述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均与所述第二管线通过第二平面与第一平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线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扇形、菱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的一种,所述第二管线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扇形、菱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的一种,所述正极线缆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扇形、菱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的一种,所述负极线缆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扇形、菱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的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终端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终端包括护套,所述第一管线、第二管线、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护套内;
所述充电终端包括枪头壳体、转接部和接线部,所述第一管线通过转接部与所述第二管线连通,所述转接部位于所述枪头壳体内;所述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与接线部连接,所述转接部和接线部绝缘接触,在散热工作状态和加热工作状态下,所述转接部和接线部换热;
所述第一管线和第二管线的材料包括导热绝缘材料。
CN202222649261.9U 2022-09-30 2022-09-30 充电终端换热系统 Active CN2183432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49261.9U CN218343279U (zh) 2022-09-30 2022-09-30 充电终端换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49261.9U CN218343279U (zh) 2022-09-30 2022-09-30 充电终端换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43279U true CN218343279U (zh) 2023-01-20

Family

ID=84894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49261.9U Active CN218343279U (zh) 2022-09-30 2022-09-30 充电终端换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432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03850A (zh) 一种动力电池液冷动态热管理系统
CN102832425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及其热管理方法
CN111319514B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和新能源汽车
CN108470959A (zh) 一种动力电池包热管理总成
US11702143B2 (en) Hood
CN107704054A (zh) 对电子元件进行冷却的散热系统
CN218343279U (zh) 充电终端换热系统
CN101184971B (zh) 加热系统
CN116639008A (zh) 一种控温装置及大功率充电站冷却设备
CN210463644U (zh) 制冷系统以及空调器
CN116844776A (zh) 充电线
CN216184552U (zh) 用于充电枪的冷却机构、充电枪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CN209857251U (zh) 空气调节系统和空气调节装置
CN116834570A (zh) 充电终端换热系统
WO2019062970A1 (zh) 车辆的充电装置以及车辆
CN115352295A (zh) 充电终端
CN113258639A (zh) 移动充电机器人
CN115377564A (zh) 电池模组冷却系统、电池箱及储能设备
CN109959181B (zh) 制冷系统以及空调器
CN209298304U (zh) 一种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3192667A (zh) 电能传输装置及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CN218661439U (zh) 充电桩加热装置及充电桩
KR102498473B1 (ko) 전기자동차 충전 열관리 시스템
CN211182455U (zh) 电池液冷装置
CN217719755U (zh) 一种锂电池模组热管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