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36300U - 音响装置及电器设备 - Google Patents

音响装置及电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36300U
CN218336300U CN202221870156.1U CN202221870156U CN218336300U CN 218336300 U CN218336300 U CN 218336300U CN 202221870156 U CN202221870156 U CN 202221870156U CN 218336300 U CN218336300 U CN 2183363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tion member
audio
sound
acoustic
box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7015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鹏江
陈新颖
李洋
牛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Didi Infinity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7015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363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363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363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btaining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In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音响装置及电器设备。该音响装置安装于电器设备的内饰板中,所述音响装置包括:音响箱体,设置于所述内饰板中,所述音响箱体具有安装表面,所述音响箱体的安装表面与所述内饰板的内壁之间存在预设间距;音响组件,设置于所述音响箱体的安装表面,并伸入所述音响箱体中;以及分隔部件,设置于所述音响箱体的安装表面与所述内饰板之间,并抵接所述安装表面及所述内饰板,所述分隔部件围设于所述音响组件的外侧。使得音响组件所处位置的音响箱体的外壁、内饰板的内壁及分隔部件围设成预设空腔,减小声学狭缝的存在,避免在频响中产生明显的波峰波谷,远离音响组件的工作频率范围,便于后期的分频操作,保证低频声音的效果。

Description

音响装置及电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声音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音响装置及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车以及自动辅助驾驶技术的发展,人们会在驾驶之余有越来越多的空闲时间娱乐享受,而车载音响是作为汽车上使用频率最高的信息娱乐系统,其效果已经成为提升智能座舱体验的重要一环。低频是一个扬声器系统的基础,从人的生理听觉研究发现,人耳对低频响应不是很敏感,需要更多的低频能量。
为了进一步让低频下潜的更深,电声工程师从最初的闭箱设计换成了目前比较流行的倒相式音箱设计,它利用了箱体和倒相管形成的声学共振,在腔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扩展了低频,可至扬声器共振频率的0.7倍。目前常用的低频拓展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均衡电路来直接增加信号的低频能力,不过会导致扬声器效率降低、信号畸变,甚至会损坏扬声器!
随着新材料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多孔结构球形颗粒,可用它来填满腔体,能够让有效体积变为原来的2倍左右。目前低音炮常用的摆放位置就是后备箱的一侧,能够较好的耦合出矩形空间的纵向共振模态,对低频会自然增强。倒相式音箱是在面板上开有孔,使得扬声器背面的声波经过倒相管后辐射到前方,相位一致,与扬声器前面的声波叠加,然后共同向前辐射,故发射面不仅是扬声器还需包括倒相管。
但是,目前倒向式音响中,内饰板与低音炮存在一定的间隙相当于声学狭缝的存在,且该狭缝长度较大,对应着在150Hz附近的驻波,从而会在频响中产生明显的波峰和波谷,接近低音炮的有效工作频段,不利于后期的分频,影响低频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倒向式音响会在150HZ附近产生驻波以压缩有效工作频段,不利于后期分频的问题,提供一种避免压缩有效频段、便于后期分频的音响装置及电器设备。
一种音响装置,安装于电器设备的内饰板中,所述音响装置包括:
音响箱体,设置于所述内饰板中,所述音响箱体具有安装表面,所述音响箱体的安装表面与所述内饰板的内壁之间存在预设间距;
音响组件,设置于所述音响箱体的安装表面,并伸入所述音响箱体中;以及
分隔部件,设置于所述音响箱体的安装表面与所述内饰板之间,并抵接所述安装表面及所述内饰板,所述分隔部件围设于所述音响组件的外侧。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部件在所述内饰板与所述音响箱体之间的压缩量的范围为30%~60%。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音响装置还包括粘接件,所述粘接件设置于所述分隔部件的侧面,所述分隔部件通过所述粘接件粘接所述音响箱体及所述内饰板。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部件靠近所述音响组件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部件为泡棉。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音响组件包括扬声器以及倒相管,所述扬声器与倒相管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音响箱体的安装表面,所述扬声器及所述倒相管间隔设置,所述分隔部件围设于所述倒相管与所述扬声器所处空间的外侧。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音响组件还包括网罩,所述音响箱体具有安装孔,所述网罩安装于所述安装孔中,并对应所述扬声器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网罩罩设所述扬声器,或者,所述网罩罩设所述扬声器及所述倒相管。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网罩的边缘位于所述分隔部件的内侧,所述分隔部件密封连接所述网罩。
一种电器设备,包括设备主体以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音响装置,所述音响装置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的内饰板中;
所述电器设备为汽车。
本公开的音响装置及电器设备,该音响装置包括音响箱体、音响组件以及分隔部件,音响组件设置在音响箱体的表面,并伸入到音响箱体中,音响箱体设置在电器设备的内饰板中,分隔部件位于内饰板的顶部,并设置在音响箱体与内饰板之间,分隔部件能够抵接音响箱体的外壁及内饰板的内壁,并围设在音响组件的周侧。
这样,分隔部件能够分隔内饰板与音响组件之间的空间,使得音响组件所处位置的音响箱体的外壁、内饰板的内壁及分隔部件围设成预设空腔,以减小声音在内饰板与音响箱体之间的传播空间,减小声学狭缝的存在,避免在频响中产生明显的波峰波谷,使得工作频率进一步下潜,其低频感度会受到一定衰减,其驻波的频率会向高频移动,远离音响组件的工作频率范围,便于后期的分频操作,保证低频声音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音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音响装置中在位置A增加分隔部件;
图3为图2所示的音响装置的仿真模拟图;
图4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音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音响装置的仿真模拟图。
其中:100、音响装置;110、音响箱体;120、音响组件;121、扬声器;122、倒相管;130、分隔部件;140、网罩;200、内饰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是本公开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公开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公开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5,本公开提供一种音响装置100。该音响装置100应用于电器设备中,电器设备通过音响装置100进行发声,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这里的电器设备为需要使用发声装置的设备、装置等等。本公开中电器设备指车辆,示例性地,该电池设备为电动汽车。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该音响装置100也可应用于其他需要发声的设备中。
目前倒向式音响中,内饰板200与低音炮存在一定的间隙相当于声学狭缝的存在,且该狭缝长度较大,对应着在150Hz附近的驻波,从而会在频响中产生明显的波峰和波谷,接近低音炮的有效工作频段,不利于后期的分频,影响低频效果。
为此,本公开提供一种新型的音响装置100,该音响装置100能够减小狭缝的存在,避免在频响中产生明显的波峰波谷,使得工作频率进一步下潜,其低频感度会受到一定衰减,其驻波的频率会向高频移动,便于后期的分频操作,保证低频声音的效果。以下介绍音响装置100的具体结构。本公开中的参见图1、图2和图4,为音响装置切开后的示意图,以便于看到音响装置100内部的结构,而且,音响装置100是在中间位置切开的,分成两个对称的部分。
参见图1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音响装置100包括音响箱体110、音响组件120以及分隔部件130。音响箱体110设置于所述内饰板200中,所述音响箱体110具有安装表面,所述音响箱体110的安装表面与所述内饰板200的内壁之间存在预设间距。音响组件120设置于所述音响箱体110的安装表面,并伸入所述音响箱体110中。分隔部件130设置于所述音响箱体110的安装表面与所述内饰板200之间,并抵接所述安装表面及所述内饰板200,所述分隔部件130围设于所述音响组件120的外侧。
音响箱体110为音响装置100的外壳,音响装置100的各个部件均设置在音响箱体110中。通过音响箱体110起防护作用,避免外界灰尘杂物等进入到音响箱体110中,同时也避免用户误触到音响箱体110内的器件,保证音响装置100的使用性能。音响箱体110具有安装表面,该安装表面安装音响组件120的一端,音响组件120的主体部分位于音响箱体110中。
本公开的音响装置100安装到电器设备的内饰板200中,可以理解的,内饰板200的底部具有开口,内饰板200通过底部的开口罩设在音响装置100的外侧。可选地,该内饰板200与电器设备的设备主体为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分体设置的。音响箱体110的安装表面对准内饰板200的顶部,安装表面与内饰板200的顶部内壁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
音响装置100安装到内饰板200后,音响箱体110的安装表面与内饰板200的顶部相对设置,进而安装表面上的音响组件120对应内饰板200的顶部设置。以图1所示的方向为基准,内饰板200的开口位于底部,音响组件120朝向顶部,并通过内饰板200的顶部发出声音。
为了实现声音的分频,本公开在音响箱体110与内饰板200之间设置分隔部件130。分隔部件130设置在安装表面,并围设于音响组件120的外侧,而且,分隔部件130还与内饰板200的内壁抵接。此时,安装表面、分隔部件130以及内饰板200围设成声音的预设空腔,音响组件120的一端位于该预设空腔中。
这样,音响组件120的声音通过音响箱体110传送预设空腔后,由于分隔部件130的阻挡,声音不会进入到内饰板200与音响箱体110的侧面,只会在预设空腔中通过内饰板200传出,以减小声音在内饰板200与音响箱体110之间的传播空间,进而减小声学狭缝的存在,使得音响装置100的声学效果,尽量贴合预期,尽量不影响后续的有效分频。
上述实施例的音响装置100,通过分隔部件130能够分隔内饰板200与音响组件120之间的空间,使得音响组件120所处位置的音响箱体110的外壁、内饰板200的内壁及分隔部件130围设成预设空腔,以减小声音在内饰板200与音响箱体110之间的传播空间,减小声学狭缝的存在,避免在150HZ附近产生驻波,进而避免在频响中产生明显的波峰波谷,使得工作频率进一步下潜,其低频感度会受到一定衰减,其驻波的频率会向高频移动,远离音响组件120的工作频率范围,便于后期的分频操作,保证低频声音的效果。
参见图1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部件130在所述内饰板200与所述音响箱体110之间的压缩量的范围为30%~60%。也就是说,分隔部件130安装在内饰板200与音响箱体110后,具有一定的压缩量,即分隔部件130是压缩设置在内饰板200与音响箱体110之间的。
这样,分隔部件130压缩后能够保证其密封效果,进而保证隔音效果,以在内饰板200与音响箱体110之间形成声学硬边界,以减小声学狭缝,避免在驻波处产生明显的波峰波谷,使得驻波的频率远离音响组件120的工作频率范围,便于后期的分频。
较佳地,分隔部件130在内饰板200与音响箱体110之间的压缩量为50%。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分隔部件130在内饰板200与音响箱体110之间的压缩量也可为40%、60%或者其他数值。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音响装置100还包括粘接件,所述粘接件设置于所述分隔部件130的侧面,所述分隔部件130通过所述粘接件粘接所述音响箱体110及所述内饰板200。
粘接件用于保证分隔部件130可靠固定在内饰板200与音响箱体110之间,避免分隔部件130受到振动或者其他外力等在内饰板200与音响箱体110之间发生窜动,保证分隔部件130的位置固定,进而保证音响装置100的声学表现贴近与其,不影响其在后期的有效分频。
而且,粘接件分设于分隔部件130的两侧,以此保证分隔部件130通过两侧的粘接件分别固定到内饰板200与音响箱体110。可选地,粘接件为压敏胶。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粘接件还可为其他能够实现分隔部件130粘贴固定的结构。可选地,分隔部件130一侧的粘接件可以为一个整体,当然,也可分段设置,只要保证分隔部件130通过粘接件可靠固定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部件130靠近所述音响组件120设置。分隔部分在安装表面围设在音响组件120的周侧,并且,分隔组件尽可能的靠近音响组件120,这样能够减小预设空腔的体积,增加声音负载,下潜工作频率,衰减低频感度,使得其驻波频率大大向高频移动,远离音响组件120的工作频率范围,便于后期的分频。
可选地,分隔部件130与音响组件120的外壁之间的距离为0.2mm~3mm。
对分隔部件130在安装表明的两个位置进行仿真分析,以分隔部件130在安装表面的边缘位置记为分隔部件130处于位置A,以分隔部件130在安装表面靠近音响组件120的位置记为分隔部件130处于位置B。
将分隔部件130在这两个位置进行仿真分析,如图2和图3所示:理想情况下的声学曲线为平滑曲线,传统设计的声学曲线具有较大的波峰波谷。本公开的音响装置100在其中增加分隔部件130后,会减小声学曲线的波动。而且,分隔部件130在位置A时,声学曲线还是具有一定的波动,但是相较于传统设计要小得多,当分隔部件130处于位置A时,分隔部件130的曲线要平滑的多。
由此可知,分隔部件130从位置A逐渐移动到位置B时,即分隔部件130向音响组件120靠近时,其声音负载慢慢变大,工作频率会进一步下潜,其低频感度会受到一定衰减,不过其驻波的频率会大大向高频移动,远离音响组件120的工作频率范围,这里的最佳位置要取决于实际的音响组件120工作频段和所能承受的最大低频增益。
所以,增加分隔部件130后,能够避免因组装过程造成音响组件120工作频率降低,且低频感度不会有很大的牺牲,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低频下潜的深度,使得音响组件120的声学表现尽量贴近预期,不影响其在后期的有效分频。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部件130为泡棉。也就是说,本公开在音响箱体110与内饰板200之间设置泡棉墙,通过泡棉墙使得音响组件120的声学表现尽量贴近与其,不影响其在后期的有效分频。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分隔部件130也可为其他可压缩并保证密封效果的部件。
参见图1、图2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音响组件120包括扬声器121以及倒相管122,所述扬声器121与倒相管122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音响箱体110的安装表面,所述扬声器121及所述倒相管122间隔设置,所述分隔部件130围设于所述倒相管122与所述扬声器121所处空间的外侧。
扬声器121为音响组件120的主体结构,通过扬声器121实现音响装置100的发声。可选地,扬声器121为低音炮。扬声器121的一端安装到音响箱体110的安装表面,扬声器121的其余部分位于音响箱体110中。倒相管122的一端位于安装表面,倒相管122的其余部分位于音响箱体110中。倒相管122与扬声器121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
扬声器121发出的声波,分成前方和后方。前方的部分直接传播到预设空腔中,后方部分在音响箱体110中,通过倒相管122冲出,这样,扬声器121前方和后方的声波都得到了利用,提高音响装置100的音质。
分隔部件130围设在倒相管122与扬声器121所处空间的外侧,也就是说,分隔部件130部分位于倒相管122的外侧,部分位于扬声器121的外侧,形成完整的分隔部件130。这里的分隔部件130围设在倒相管122与扬声器121的外侧,不是分别围设在倒相管122与扬声器121的外侧,而是围设在倒相管122与扬声器121的共同外侧。当分隔部件130与内饰板200及音响箱体110围设成预设空腔后,倒相管122与扬声器121处于同于预设空腔中。
值得说明的是,分隔部件130围设的形状原则上不受限制,只要位于倒相管122与扬声器121的外侧即可。比如说,分隔部件130与扬声器121及倒相管122的外侧边缘贴合设置或者类似的形状。当然,分隔部件130也可呈矩形设置,如图所示,这样能够增加分隔部件130的适应性,便于生产加工。
参见图1、图2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音响组件120还包括网罩140,所述音响箱体110具有安装孔,所述网罩140安装于所述安装孔中,并对应所述扬声器121设置。内饰板200具有贯通设置的安装孔,该安装孔与预设空腔连通。网罩140安装到该安装孔中。扬声器121发出的声音穿过预设空腔后,通过网罩140传出,以保证音响设备的使用性能。
参见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网罩140罩设所述扬声器121。也就是说,网罩140的大小与扬声器121的横截面尺寸相适配,网罩140正对扬声器121设置。即网罩140仅覆盖扬声器121。这样,能够避免因组装过程造成扬声器121工作频率减小的有效手段,且低频感度不会有很大的牺牲,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低频下潜的深度,使得音响组件120的声学表现尽量贴近预期,不影响其在后期的有效分频。
参见图4和图5,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网罩140罩设所述扬声器121及所述倒相管122。也就是说,网罩140的尺寸增加,能够覆盖扬声器121和倒相管122。即网罩140同时把扬声器121与倒相管122涵盖在内,形成理想的声学环境。这样能够使得声学曲线平滑,保证声学表现尽量贴近理想情况,不影响其在后期的有效分频。在图5的仿真模拟中,增加分隔部件130的声学曲线和理想曲线基本重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网罩140的边缘位于所述分隔部件130的内侧,所述分隔部件130密封连接所述网罩140。也就是说,网罩140的横截面积小于分隔部件130围设的预设空腔的横截面积,而且,分隔部件130的边缘直接利用分隔部件130进行密封,形成理想的声学环境,保证声音质量。
参见图1至图5,本公开的音响装置100在内饰板200与音响箱体110的安装表面之间设置分隔部件130,通过分隔部件130与内饰板200及安装表面之间形成预设空腔,音响组件120位于该预设空腔中。设置分隔部件130后,能够减小声学狭缝的存在,使得低频感度有一定衰减,但不会有很大牺牲,其驻波大大往高频移动,远离音响组件120的工作频率,能够进一步拓展低频下潜的深度,便于后期分频操作。
而且,本公开的音响装置100还可以改变网罩140的尺寸,网罩140可以只覆盖扬声器121,也可以覆盖扬声器121和倒相管122,以改变声学环境,使得声学环境接近理想环境,进而保证音响装置100的声学表面接近理想情况。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电器设备,包括设备主体以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音响装置100,所述音响装置100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本公开的电器设备采用上述实施例的音响装置100后,音响装置100具有较好的低频声音,保证用户的使用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器设备为汽车。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电器设备还可为其他需要使用音响装置100的设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公开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公开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公开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音响装置,其特征在于,安装于电器设备的内饰板中,所述音响装置包括:
音响箱体,设置于所述内饰板中,所述音响箱体具有安装表面,所述音响箱体的安装表面与所述内饰板的内壁之间存在预设间距;
音响组件,设置于所述音响箱体的安装表面,并伸入所述音响箱体中;以及
分隔部件,设置于所述音响箱体的安装表面与所述内饰板之间,并抵接所述安装表面及所述内饰板,所述分隔部件围设于所述音响组件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件在所述内饰板与所述音响箱体之间的压缩量的范围为30%~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响装置还包括粘接件,所述粘接件设置于所述分隔部件的侧面,所述分隔部件通过所述粘接件粘接所述音响箱体及所述内饰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件靠近所述音响组件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件为泡棉。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音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响组件包括扬声器以及倒相管,所述扬声器与倒相管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音响箱体的安装表面,所述扬声器及所述倒相管间隔设置,所述分隔部件围设于所述倒相管与所述扬声器所处空间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音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响组件还包括网罩,所述音响箱体具有安装孔,所述网罩安装于所述安装孔中,并对应所述扬声器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音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罩罩设所述扬声器,或者,所述网罩罩设所述扬声器及所述倒相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音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罩的边缘位于所述分隔部件的内侧,所述分隔部件密封连接所述网罩。
10.一种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音响装置,所述音响装置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的内饰板中;
所述电器设备为汽车。
CN202221870156.1U 2022-07-20 2022-07-20 音响装置及电器设备 Active CN2183363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70156.1U CN218336300U (zh) 2022-07-20 2022-07-20 音响装置及电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70156.1U CN218336300U (zh) 2022-07-20 2022-07-20 音响装置及电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36300U true CN218336300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70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70156.1U Active CN218336300U (zh) 2022-07-20 2022-07-20 音响装置及电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363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21501U (zh) 扬声器箱
CN108551639B (zh) 扬声器模组及便携终端
JP6833284B2 (ja) 車両用ラウドスピーカ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のラウドスピーカシステムを備えた車両構造物
CN107396257B (zh) 扬声器箱
CN109040926B (zh) 发声器件及便携终端
CN211321488U (zh) 扬声器箱
CN214901292U (zh) 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321489U (zh) 扬声器箱
CN107690106B (zh) 扬声器箱
CN111149371A (zh) 一种扬声器以及移动终端
CN210986334U (zh) 扬声器箱
CN216960110U (zh) 扬声器箱
CN218336300U (zh) 音响装置及电器设备
CN111641895B (zh) 扬声器箱
CN107396259B (zh) 扬声器箱
CN216414550U (zh) 一种耳机
CN212628371U (zh) 发声器件
CN211531305U (zh) 扬声器箱
CN101707731B (zh) 一种阵列传输线有源车载音响系统
CN114567842A (zh) 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CN107682778B (zh) 电声装置及移动终端
CN215187262U (zh) 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6391376U (zh) 一种入耳式降噪耳机
CN111935619A (zh) 扬声器模组及发声装置
CN218277108U (zh) 一种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29

Address after: B404, 4th Floor, Building 2, No. 28 Shangdi We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9

Patentee after: BEIJING DIDI INFINITY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131 Part 317, third floor, building 1, No. 526, Fute East Third Road,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BEIJING DIDI INFINITY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3980048854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Sound equipment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30117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31128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