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33020U - 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33020U
CN218333020U CN202221277648.XU CN202221277648U CN218333020U CN 218333020 U CN218333020 U CN 218333020U CN 202221277648 U CN202221277648 U CN 202221277648U CN 218333020 U CN218333020 U CN 2183330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layer
display device
display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7764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小霞
张昌
高亮
曾国栋
曾乙伦
王永乐
孙浩
都阿娟
李非凡
杨虎飞
杨恩建
吴易谦
陈伟
黄允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7764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330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330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330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外壳和支撑柱,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中框和电路板,电路板具有导电区,外壳包括第一护板,支撑柱设于中框或导电区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与第一护板之间,支撑柱在电路板与外壳之间形成支撑,若其外壳后面受到外部压力,通过支撑柱来承受外部的压力,提高后壳抗冲击的能力,从而减小或消除外壳产生变形的可能性,有效保护显示装置内的电子元件,提高大尺寸显示装置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装置作为电子设备的显示部件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对于大尺寸的电子设备来说,显示装置的结构设计需要兼顾大尺寸的稳定性。
通常大尺寸的显示装置的稳定性较差,若其外壳受到外部压力,很容易产生变形,尤其是外壳后面,严重时可能会压坏显示装置内的电子元件。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高显示装置外壳的抗冲击能力,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外壳和支撑柱,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中框和电路板,中框设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电路板设于中框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电路板与显示面板之间通过柔性线路板电连接,电路板具有导电区;外壳包括第一护板,第一护板间隔设于电路板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支撑柱设于中框或导电区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与第一护板之间。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电路板与支撑柱之间设有覆盖层组,覆盖层组包括第一绝缘层、电磁屏蔽层和第二绝缘层,第一绝缘层设于电路板远离显示面板的一面;电磁屏蔽层设于第一绝缘层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电磁屏蔽层不透明;第二绝缘层设于电磁屏蔽层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第一绝缘层设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在电路板上的正投影与导电区至少部分交叠,通过第一开口将电磁屏蔽层与导电区导通。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层是透明的,覆盖层组还包括对位标记层,对位标记层设于电磁屏蔽层与第二绝缘层之间,对位标记层包括对位标记部,对位标记部不透明,对位标记部在电路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导电区内,支撑柱排布于对位标记部在第二绝缘层的正投影位置。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对位标记部在电路板上的正投影与导电区的边沿之间相距0.5-2mm。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导电区的数量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导电区错位排列于电路板上。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导电区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电区分别设于电路板的对角线上。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导电区的数量为三个,其中一个导电区设于电路板的一边的中部,另外两个导电区设于电路板与一边相对的另一边的两端。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部为弹性支撑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对位标记部在电路板上的正投影为十字形或圆形。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电磁屏蔽层为铜箔、导电布或铝箔,第一绝缘层为不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第二绝缘层为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对位标记部为不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外壳还包括第二护板,第二护板设于第一护板的边缘,第二护板与第一护板形成容置空间,第二护板远离第一护板的一侧具有第二开口,显示模组设于容置空间内,显示面板的显示面露出第二开口。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本公开一个方面所述的显示装置。
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外壳和支撑柱,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中框和电路板,电路板具有导电区,外壳包括第一护板,支撑柱设于中框或导电区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与第一护板之间,支撑柱在电路板与外壳之间形成支撑,若其外壳后面受到外部压力,通过支撑柱来承受外部的压力,提高后壳抗冲击的能力,从而减小或消除外壳产生变形的可能性,有效保护显示装置内的电子元件,提高大尺寸显示装置的稳定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平面示意图。
图5为图4的A-A剖视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受压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覆盖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电路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另一种覆盖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1-显示面板,101-显示区,102-非显示区,1021-绑定区,1022-第一引脚,1023-弯折区,103-阻挡坝,1031-第一阻挡坝,1032-第二阻挡坝,11-显示基板,1101-第一平直部,1102-弯折部,1103-第二平直部,12-支撑层组,1201-第一背膜,1202-支撑块,1203-支撑板,1204-第一粘接层,1205-第二缓冲层,1206-第二粘接层,1207-第二背膜,13-偏光片,14-第三粘接层,15-盖板,16-保护胶,111-驱动背板,112-第一衬底基板,113-缓冲层,114-薄膜晶体管,1141-有源层,1142-栅绝缘层,1143-栅极,1144-层间绝缘层,1145-层间介质层,1146-第一源极,1147-漏极,1148-保护层,115-数据线,116-第一平坦化层,117-像素界定层,1171-像素开口,118-子像素,1181-第三电极,1182-发光元件,1183-第四电极,119-封装层,1191-第一无机封装层,1192-有机封装层,1193-第二无机封装层,2-中框,3-电路板,31-导电区,32-第二绑定区,4-柔性线路板,5-外壳,51-第一护板,52-第二护板,521-第二开口,6-支撑柱,7-覆盖层组,71-第一绝缘层,711-第一开口,72-电磁屏蔽层,73-第二绝缘层,74-第一绝缘胶层,741-第三开口,75-导电胶层,76-第二绝缘胶层,77-对位标记层,771-对位标记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目前,OLED显示装置作为电子设备的显示部件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手机终端的折叠产品中,而OLED显示装置也逐步开始运用到折叠笔记本电脑中,相对手机产品来说,笔记本电脑的OLED显示装置的尺寸较大,结构设计上也需要兼顾大尺寸的稳定性。图1示出了显示面板背折后OLED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主要通过柔性线路板4(COF)与电路板3(PCB)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装置为具有折叠功能的显示装置,如折叠手机、折叠平板或折叠电脑等。这些具有折叠功能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部分是可折叠的,可以实现显示装置的物理尺寸的切换,极大的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目前,具有折叠功能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通常称为折叠屏。该显示面板通常为柔性显示面板。柔性显示面板可以包括:可折叠部分,以及位于可折叠部分两侧的两个平面部分。当可折叠部分的显示面与平面部分的显示面共面时,柔性显示面板处于展平状态;当两个平面部分的显示面呈预设角度时,柔性显示面板处于折叠状态。
如图2所示,该显示面板1具有显示区101和与显示区101连接的非显示区102,非显示区102具有柔性线路板4的绑定区1021和弯折区1023,显示区101和绑定区1021邻接于弯折区1023两侧,绑定区1021邻接于弯折区1023远离显示部101的一侧,并通过弯折区1023贴合至显示部101背向显示面的一侧。显示区101可以进行显示面板的显示功能,且显示区101内具有显示器件,绑定区1021设有电路板3,电路板3连接有金属走线,金属走线通过弯折区1023延伸至显示区101,与显示器件连接,实现绑定区1021的绑定。
由于柔性显示面板的厚度较薄,因此可以在远离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的一侧设置支撑层组,通过该支撑层组对柔性显示面板进行支撑,降低柔性显示面板在折叠过程中出现损坏的概率。
基于此,该显示面板1包括显示基板11,显示基板1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直部1101、弯折部1102和第二平直部1103,显示基板11的第一平直部1101与第二平直部1103之间设有支撑层组12,为了将显示基板11与支撑层组12紧密贴合,获得良好的显示效果,将仿形后的显示基板11的一端与支撑层组12的一侧粘接,显示基板11的另一端与支撑层组12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贴合。
支撑层组12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背膜1201、支撑块1202、支撑板1203、第一粘接层1204、第二缓冲层1205、第二粘接层1206和第二背膜1207。支撑块1202设于第一背膜1201一侧,支撑板1203设于支撑块1202远离第一背膜1201的一侧,第一粘接层1204设于支撑板1203远离第一背膜1201的一侧,第二缓冲层1205设于第一粘接层1204远离第一背膜1201的一侧,第二粘接层1206设于第二缓冲层1205远离第一背膜1201的一侧,第二背膜1207设于第二粘接层1206远离第一背膜1201的一侧。为了保证支撑强度,支撑板1203和支撑块1202的材质可以采用金属材质。
具体地,支撑层组1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平直部1101粘接于支撑层组12的第一面,第二平直部1103粘接于支撑层组12的第二面。需要说明的是,支撑层组12的第一面指的是第二背膜1207远离第一背膜1201的一面,支撑层组12的第二面指的是与第一背膜1201的上述一面正对的另一面,第一平直部1101粘接于第二背膜1207远离第一背膜1201的一侧,第二平直部1103粘接于与第一背膜1201的一侧正对的另一侧。
显示基板11的第一平直部1101远离支撑层组12的一侧设有偏光片13。偏光片13远离支撑层组12的一侧设有第三粘接层14,第三粘接层14远离支撑层组12的一侧粘接盖板15。盖板15能够与其下表面安装的显示基板11贴合,并有效的保护显示基板11,显示基板11的弯折部1102靠近盖板15的一侧设有保护胶16。
该显示面板1是OLED显示面板。如图3和图4所示,显示面板1包括多个子像素118、多条数据线115、多个第一引脚1022,多个子像素118位于显示区101,多条数据线115位于显示区101和非显示区102,与多个子像素118电连接,多条数据线115与第一引脚1022连接,通常是将柔性线路板4的各引脚与第一引脚1022连接在一起,再将柔性线路板4与电路板3连接。
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1包括驱动背板111、像素层、封装层119,像素层设于驱动背板111的一侧,封装层119设于像素层远离驱动背板111的一侧。
驱动背板111可以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12和多个薄膜晶体管114。薄膜晶体管114可以是顶栅型或底栅型,以顶栅型薄膜晶体管为例,薄膜晶体管114可包括有源层1141、栅绝缘层1142、栅极1143和源漏极,其中:
有源层1141设于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其材料可以是多晶硅、非晶硅等,且有源层1141可包括沟道区和位于沟道区两侧的两个不同掺杂类型的掺杂区。
栅绝缘层1142可覆盖有源层1141和第一衬底基板112,且栅绝缘层1142的材料为氧化硅等绝缘材料。
栅极1143设于栅绝缘层1142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且与有源层1141正对,即栅极1143在第一衬底基板112上的投影位于有源层1141在第一衬底基板112的投影范围内,例如,栅极1143在第一衬底基板112上的投影与有源层1141的沟道区在第一衬底基板112的投影重合。
薄膜晶体管114还包括层间绝缘层1144,层间绝缘层1144覆盖栅极1143和栅绝缘层1142,薄膜晶体管114还包括层间介质层1145,层间介质层1145设于层间绝缘层1144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层间绝缘层1144及层间介质层1145均为绝缘材料,但层间绝缘层1144与层间介质层1145的材料可以不同。
源漏极设于层间介质层1145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表面,且源漏极包括第一源极1146和漏极1147,第一源极1146和漏极1147与有源层1141连接,例如,第一源极1146和漏极1147分别通过过孔与对应的有源层1141的两个掺杂区连接。
在第一源极1146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设保护层1148,保护层1148覆盖第一源极1146和漏极1147。源漏极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设第一平坦化层116,第一平坦化层116设于保护层1148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第一平坦化层116覆盖保护层1148,且第一平坦化层116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表面为平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源漏极还可以包括第二源极(图5中未示出),第二源极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设第二平坦化层(图5中未示出),第二平坦化层覆盖第二源极和第一平坦化层116第二源极通过过孔与第一源极1146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在第一衬底基板112与薄膜晶体管114之间设有缓冲层113。
像素层包括像素界定层117和多个子像素118,像素界定层117和像素层设于驱动背板11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像素界定层117具有多个像素开口1171,多个子像素118分别设于多个像素开口1171内。多个子像素118阵列分布于驱动背板11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具体子像素118可以位于第一平坦化层116或第二平坦化层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子像素118根据发光颜色的不同,可以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
每个子像素118可以包括第三电极1181、发光元件1182和第四电极1183,第三电极1181位于驱动背板11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表面,发光元件1182设于第三电极118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表面,第四电极1183设于发光元件1182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表面。通过第三电极1181和第四电极1183可驱动发光元件1182发光,以显示图像。
第三电极1181与第一源极1146或第二源极连接。当薄膜晶体管114仅包括第一源极1146时,第三电极1181与第一源极1146连接,设置像素界定层117覆盖第三电极1181、第一平坦化层116。当薄膜晶体管114还包括第二源极时,第三电极1181与第二源极连接,设置像素界定层117覆盖第三电极1181和第二平坦化层。
第四电极1183可作为阴极,第三电极1181可作为阳极,可通过向第三电极1181施加信号驱动发光元件1182发光,具体发光原理在此不再详述。发光元件1182可包含电致有机发光材料,例如,发光元件1182可包括依次层叠于第三电极1181上的辅助层和发光层,辅助层通常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一般在掩膜板上设图案区,采用蒸镀等工艺形成不同颜色子像素118的辅助层及不同颜色子像素118的发光层。
封装层119设于像素层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从而将像素层包覆起来,防止水氧侵蚀。封装层119可为单层或多层结构,封装层119的材料可包括有机或无机材料,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封装层119可以包括第一无机封装层1191、有机封装层1192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193,第一无机封装层1191设于像素层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有机封装层1192设于第一无机封装层119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第二无机封装层1193设于有机封装层1192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无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193可以通过气相沉积的方式形式,有机封装层1192可以通过喷墨打印墨水打印流平的方式形成。
在非显示区102设有依次远离显示区的多个阻挡坝104,多个阻挡坝104可以包括第一阻挡坝1041和第二阻挡坝1042,第一阻挡坝1041环绕显示区设置;第二阻挡坝1042环绕第一阻挡坝1041设置。多个阻挡坝104进行封装能防止有机封装材料外溢,还能起到很好的阻挡作用。
图6为显示模组组装的侧视图。如图6所示,显示面板1与中框2贴合,柔性线路板4的一端与显示面板1电连接,另一端反折到中框2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面,并与设于中框2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面的电路板3连接,在显示模组的外侧再加一个外壳5,外壳5包括第一护板51和第二护板52,第一护板51间隔设于电路板3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第二护板52设于第一护板51的边缘,第二护板52与第一护板51形成容置空间,第二护板52远离第一护板51的一侧具有第二开口521,显示模组设于容置空间内,显示面板1的显示面露出第二开口521。
如图7所示,外壳5一般会根据显示装置进行仿形设计,与电路板3在高度上保证一定距离。对于尺寸较大的显示装置,其一体成型后稳定性较差,若外壳5施加一个力,外壳5很容易产生变形,尤其是外壳5后面,严重时可能会压坏显示装置内的电子元件。
基于上述问题,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8至图12所示,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外壳5和支撑柱6,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1、中框2和电路板3,中框2设于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侧,电路板3设于中框2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电路板3与显示面板1之间通过柔性线路板4电连接,电路板3具有导电区31;外壳5包括第一护板51,第一护板51间隔设于电路板3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支撑柱6设于中框2或导电区31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与第一护板51之间。
在中框2或导电区31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与第一护板51之间设支撑柱6,支撑柱6在电路板3与外壳5之间形成支撑,若其外壳5后面受到外部压力,通过支撑柱6来承受外部的压力,提高后壳抗冲击的能力,从而减小或消除外壳5产生变形的可能性,有效保护显示装置内的电子元件,提高大尺寸显示装置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的结构相同,因此不再进行赘述。
显示面板1的一侧设置中框2,中框2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设置电路板3。在显示模组的外侧再加一个外壳5,外壳5包括第一护板51和第二护板52,第一护板51间隔设于电路板3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第二护板52设于第一护板51的边缘,第二护板52与第一护板51形成容置空间,第二护板52远离第一护板51的一侧具有第二开口521,显示模组设于容置空间内,显示面板1的显示面露出第二开口521。
如图8所示,支撑柱6设于中框2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与第一护板51之间,支撑柱6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端与第一护板51接触,支撑柱6靠近显示面板1的一端与中框2接触。
也可以是,电路板3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面设有导电区31,支撑柱6设于导电区31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与第一护板51之间,支撑柱6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端与第一护板51接触,支撑柱6靠近显示面板1的一端与导电区31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导电区31可以为设于电路板3上的漏铜区,支撑部为弹性支撑部。具体地,弹性支撑部为柱状泡棉或柱状橡胶。
通常为了屏蔽信号干扰,需要在电路板3表面贴附覆盖层组7。如图9所示,覆盖层组7包括三层,自远离显示面板的方向依次为:第一绝缘层71、电磁屏蔽层72以及第二绝缘层73,第一绝缘层71与电路板3之间通过第一绝缘胶层74粘接,电磁屏蔽层72与第一绝缘层71之间通过导电胶层75粘接,第二绝缘层73与电磁屏蔽层72之间通过第二绝缘胶层76粘接。
第一绝缘层71设有第一开口711,形成图案化的第一绝缘层71,第一绝缘胶层74设有第三开口741,形成图案化的第一绝缘胶层74,第一开口711在电路板3上的正投影与导电区31至少部分交叠,第三开口741在电路板3上的正投影与导电区31至少部分交叠,第三开口741在电路板3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开口711在电路板3上的正投影重合,因此图案化的第一绝缘层71与图案化的第一绝缘胶层74完全重合,通过第一开口711和第三开口741将电磁屏蔽层72与导电区31导通,起到屏蔽干扰信号的作用。在设置第一开口711和第三开口741时,可以通过同一掩膜板来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绝缘层71为不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PET);第二绝缘层73为不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电磁屏蔽层72为铜箔、导电布或铝箔。需要说明的是,因为黑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成本较低,因此第一绝缘层71和第二绝缘层73均可以采用黑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
如图10所示,因电路板3上的电子元件密布,为了给电池、主板等主要元件提供足够空间,通常会要求将电路板3压缩到极限小的尺寸,且还要设与柔性线路板4连接的第二绑定区32,导致电路板3无多余空间可用于放置支撑柱6,导电区31为电路板3上仅有的平坦区域,电路板3极限小的尺寸与覆盖层组7的不透明性,导致很难准确将找支撑柱6排布于导电区31,在第一护板51变形后,电路板3上的电子元件就存在被支撑柱6压坏的风险。
为避免以上情况出现,需要对覆盖层组7的结构进行优化。如图11所示,覆盖层组7包括三层,自远离显示面板的方向依次为:第一绝缘层71、电磁屏蔽层72以及第二绝缘层73,第一绝缘层71与电路板3之间通过第一绝缘胶层74粘接,电磁屏蔽层72与第一绝缘层71之间通过导电胶层75粘接,第二绝缘层73与电磁屏蔽层72之间通过第二绝缘胶层76粘接。
第一绝缘层71和电磁屏蔽层72不变。第二绝缘层73变为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在电磁屏蔽层72与第二绝缘层73之间设对位标记层77,对位标记层77包括至少两个对位标记部771,对位标记部771在电路板3上的正投影位于导电区31内,支撑柱6排布于对位标记部771在第二绝缘层73的正投影位置处。可以理解的是,所有的对位标记部771形成图案化的对位标记层77,图案化的对位标记层77与图案化的第一绝缘层71为互补关系。因此,形成对位标记层77的掩膜板的图案与形成第一绝缘层71的掩膜板的图案为互补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对位标记部771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正投影包括但不限于十字形或圆形,也可以为长方形或正五边形。可以理解的是,对位标记部771的形状为规则的几何形状,因此可以很容易的确定对位标记部771的几何中心,能够提高对位标记部771的对位精度。对位标记部771不透明,具体对位标记部771可以由不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更为具体地,对位标记部771可以由黑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
如此,在贴完覆盖层组7后,可通过对位标记部771的位置识别导电区31。考虑支撑柱6所需的平坦性以及覆盖层组7的制作的公差和贴服的公差,对位标记部771相对于导电区31的四周内缩0.5-2mm,即对位标记部771在电路板3上的正投影与导电区31的边沿之间相距0.5-2mm。具体地,对位标记部771在电路板3上的正投影与导电区31的边沿之间相距1mm。
如图12所示,因对位标记部771的尺寸较小,可在将第二绝缘层73设为具有粘结性能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直接将支撑柱6粘接于第二绝缘层73上,不用单独附胶,有利于降低成本。
电路板3上导电区31的数量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导电区31错位排列于电路板3上。举例说明,导电区3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导电区31分别设于电路板3的对角线上。导电区31的数量也可以为三个,其中一个导电区31设于电路板3的一边的中部,另外两个导电区31设于电路板3与一边相对的另一边的两端。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显示装置,终端设备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考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装置还包括其他必要的部件和组成,以显示器为例,具体例如电源线,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装置的具体使用要求进行相应地补充,在此不再赘述。
显示装置可以是传统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电脑、电视和摄录放影机,也可以是新兴的穿戴设备,例如VR眼镜,在此不一一进行列举。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3)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中框和电路板,所述中框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中框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通过柔性线路板电连接,所述电路板具有导电区;
外壳,包括第一护板,所述第一护板间隔设于所述电路板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支撑柱,设于所述中框或所述导电区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护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支撑柱之间设有覆盖层组,所述覆盖层组包括:
第一绝缘层,设于所述电路板远离显示面板的一面;
电磁屏蔽层,设于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电磁屏蔽层不透明;
第二绝缘层,设于所述电磁屏蔽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所述第一绝缘层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导电区至少部分交叠,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将所述电磁屏蔽层与所述导电区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是透明的,所述覆盖层组还包括:
对位标记层,设于所述电磁屏蔽层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所述对位标记层包括对位标记部,所述对位标记部不透明,所述对位标记部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导电区内,所述支撑柱排布于所述对位标记部在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正投影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标记部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导电区的边沿之间相距0.5-2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区的数量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导电区错位排列于所述电路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区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导电区分别设于所述电路板的对角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区的数量为三个,其中一个所述导电区设于所述电路板的一边的中部,另外两个所述导电区设于所述电路板与所述一边相对的另一边的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为弹性支撑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部为柱状泡棉或柱状橡胶。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屏蔽层为铜箔、导电布或铝箔,所述第一绝缘层为不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为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标记部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正投影为十字形或圆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
第二护板,所述第二护板设于所述第一护板的边缘,所述第二护板与所述第一护板形成容置空间,所述第二护板远离所述第一护板的一侧具有第二开口,所述显示模组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露出所述第二开口。
13.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2221277648.XU 2022-05-25 2022-05-25 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Active CN2183330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77648.XU CN218333020U (zh) 2022-05-25 2022-05-25 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77648.XU CN218333020U (zh) 2022-05-25 2022-05-25 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33020U true CN218333020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66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77648.XU Active CN218333020U (zh) 2022-05-25 2022-05-25 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330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06276B2 (en) Flexible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108782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80005328A (ko)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80005779A (ko)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218601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5454872B2 (ja) 液晶装置、電子機器
US20240032350A1 (en) Flexibl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8330724B2 (en) Multifunction key pad display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180356696A1 (en)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a backlight assembly
US20220293692A1 (en) Array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010648B (zh) 电致发光显示器件
CN211506123U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1125656U (zh) 显示母板、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US11683970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2269488B (zh)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117312B (zh)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218333020U (zh) 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9709731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KR101667055B1 (ko)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1526043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DAM pattern with trench
CN111341744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4690487A (zh) 液晶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220078380A (ko) 표시장치
CN112327535A (zh) 彩膜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US11625132B2 (en) Touch pa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ouch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