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75137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75137U
CN218275137U CN202221881125.6U CN202221881125U CN218275137U CN 218275137 U CN218275137 U CN 218275137U CN 202221881125 U CN202221881125 U CN 202221881125U CN 218275137 U CN218275137 U CN 2182751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terminals
electrical connector
terminal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8112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文初
唐辉
王晓栋
吕涛
刘振兴
李杭
冯绍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phenol Assembletech Xiam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mphenol Assembletech Xiam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phenol Assembletech Xiam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mphenol Assembletech Xiam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8112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751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751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751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在第一电子器件与第二电子器件之间提供电连接。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第一信号端子、安装在绝缘壳体上的电路板、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芯片、第一信号线缆以及第一信号外接线缆。第一信号线缆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一信号端子的尾部上,第二端连接在电路板上以与芯片导通。第一信号外接线缆的第一端连接到电路板以与芯片导通,第二端被配置成用于连接到第二电子器件的第二相应导电部。第一信号端子、第一信号线缆、芯片、电路板和第一信号外接线缆被配置成用于在第一电子器件与第二电子器件之间传输并处理第一信号。根据本申请,能够提供具有改善的信号传输性能和更多的扩展功能的电连接器。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总体上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用于在不同的电子部件或系统之间提供电连接,从而实现信号和/或功率传输。CEM(Card Electromechanical)连接器被配置成用于在诸如固态驱动器(SSD)、图形处理器(GPU)、网络接口卡(NIC)之类的插卡(Add-in Card)与诸如主板之类的目标电路板之间提供建立电连接。在现有的CEM连接器设计中,信号端子通过表面贴装(SMT)工艺直接焊接在转接卡(Riser Card)的第一相应焊盘上,并且线缆被焊接到转接卡的第二相应焊盘上以通过转接卡与信号端子导通,从而实现信号传输。但是,在这种连接方式中,信号端子在转接卡上的焊点的阻抗稳定性较差,并且插入损耗较大。随着信号传输速率越来越高(例如,在PCIe 4.0规范下信号传输速率高达16GT/s,而在PCIe 5.0规范下信号传输速率则高达32GT/s),这种连接方式难以满足信号传输性能的更高要求。
此外,在现有技术中,用于对电连接器所传输的信号进行处理的芯片通常设置在目标电路板上,挤占了目标电路板上的有限空间。一旦芯片发生损坏,则需要拆下目标电路板来更换芯片,甚至更换整个目标电路板。这导致维修成本高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种缺陷。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在第一电子器件与第二电子器件之间提供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被保持在所述绝缘壳体中的多个第一导电端子,每个第一导电端子包括配合部和尾部,所述配合部被配置成用于与所述第一电子器件的第一相应导电部建立电连接,所述多个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安装在所述绝缘壳体上的电路板;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的芯片;第一信号线缆,所述第一信号线缆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尾部上,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电路板上以与所述芯片导通;以及第一信号外接线缆,所述第一信号外接线缆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路板以与所述芯片导通,第二端被配置成用于连接到所述第二电子器件的第二相应导电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线缆、所述芯片、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第一信号外接线缆被配置成用于在所述第一电子器件与所述第二电子器件之间传输并处理第一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导电端子还包括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第二信号线缆,所述第二信号线缆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尾部上,第二端被配置成用于连接到所述第二电子器件的第三相应导电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线缆被配置成用于在所述第一电子器件与所述第二电子器件之间传输第二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是边带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信号是高速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包括多对第二信号端子,所述多对第二信号端子中的每对形成用于传输差分信号的差分信号对,并且所述第二信号是差分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芯片被配置为以下中的至少一项:用于IO口扩展;用作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以及用于处理传感器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导电端子还包括接地端子,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接地线缆,所述接地线缆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接地端子的尾部上,第二端被配置成用于连接到所述第二电子器件的第四相应导电部,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在所述绝缘壳体中沿着第一方向成排地排列,并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由所述接地端子间隔开,以提高信号完整性,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端子保持机构,所述端子保持机构包括导电构件以及围绕所述导电构件的绝缘保持构件,所述端子保持机构被附接到所述绝缘壳体,以将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保持在所述绝缘壳体中,并且将所述接地端子通过所述导电构件连接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尾部从所述绝缘壳体的第一面伸出,所述端子保持机构被附接到所述第一面,所述绝缘保持构件包括基部,所述基部包括从所述基部的基部表面凹入所述基部中的凹槽,以接收并保持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尾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尾部在被接收在所述凹槽中时部分地突出于所述基部表面,并且所述基部包括突出于所述基部表面的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围绕并保持所述尾部的末端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绝缘保持构件的所述基部中的主体以及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从所述主体延伸到所述凹槽中的用于接收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凹槽中,以接触所述接地端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包括相对的两个侧壁以及在所述两个侧壁之间延伸的底壁,所述两个侧壁由所述基部形成,并且所述底壁由所述接触部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壳体包括从所述第一面延伸到所述绝缘壳体中的第一插槽,以接收所述接地端子,所述导电构件还包括从所述接触部延伸的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在所述端子保持机构被附接到所述绝缘壳体时延伸到所述第一插槽中,以将所述接地端子支撑并保持在所述第一插槽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地端子的与所述第一支撑臂接触的部段形成有凸包,所述凸包被配置成提高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接地端子之间的配合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中的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凹槽包括相对的两个侧壁以及在所述两个侧壁之间延伸的底壁,所述两个侧壁和所述底壁均由所述基部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壳体包括从所述第一面延伸到所述绝缘壳体中的第二插槽,以接收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中的相应信号端子,所述绝缘保持构件还包括从所述基部延伸的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在所述端子保持机构被附接到所述绝缘壳体时延伸到所述第二插槽中,以将所述相应信号端子支撑并保持在所述第二插槽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构件由金属或导电塑胶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壳体包括焊丝定位机构,用以在将所述接地线缆、所述第一信号线缆、所述第二信号线缆的第一端焊接在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相应尾部上时定位和保持焊丝。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壳体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在所述基部的两侧从所述第一面突出于所述绝缘壳体,用以安装所述电路板,所述焊丝定位机构位于所述安装部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尾部对齐,所述焊丝定位机构包括两个卡块,所述两个卡块之间形成焊丝固定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部包括将所述凹槽中的每相邻两个凹槽间隔开的分隔部分,所述分隔部分被部分地移除,以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在设置于所述每相邻两个凹槽中的相应端子之间形成间隔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空间从所述基部的基部表面凹入所述基部中的深度大于所述相应端子的底侧在所述凹槽中所处的深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空间与所述凹槽的一部分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形成横槽,所述横槽沿着所述基部的设置有所述凹槽的整个长度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绝缘的外部模制构件,所述外部模制构件被模制到所述绝缘壳体上,以包覆所述端子保持机构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缆、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线缆以及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接地线缆的连接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壳体包括从所述绝缘壳体的与所述第一面相连的侧面凹入所述绝缘壳体中的燕尾形凹槽,所述外部模制构件填充所述燕尾形凹槽以与所述燕尾形凹槽形成燕尾型卡扣配合,从而将所述外部模制构件固定到所述绝缘壳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壳体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细长的,并且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反的两个侧端部、以及分别从所述第一面突出所述绝缘壳体且邻近所述两个侧端部定位的两个安装部,所述电路板被配置成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面的安装方向上安装到所述绝缘壳体,并且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延伸的横向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安装到所述两个安装部,并且所述横向部分位于所述绝缘壳体的第一侧,所述横向部分在所述安装方向上不与所述外部模制构件交叠,所述第一信号线缆、所述第二信号线缆和所述接地线缆分别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缆、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线缆以及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接地线缆的连接部呈L形弯曲,以邻近所述电路板的背离所述第一面的一侧从所述外部模制构件朝着所述第一侧引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线缆、所述第二信号线缆和所述接地线缆从所述外部模制构件引出的引出位置在所述第一面所处的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横向部分的靠近所述外部模制构件的内边沿在所述平面上的投影之间存在间隔,所述间隔的尺寸被配置成使得能在不损坏所述第一信号线缆、所述第二信号线缆和所述接地线缆中的每个线缆的情况下,将每个线缆从引出位置弯曲为在所述安装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面定向,以允许所述电路板在所述安装方向上移动通过所述引出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被保持在所述绝缘壳体中的多个电源端子,每个电源端子包括配合部和尾部,所述电源端子的配合部被配置成用于与所述第一电子器件的第五相应导电部建立电连接,并且所述电源端子的尾部被安装到所述电路板,以将所述电源端子连接到所述电路板;以及电源外接线缆,所述电源外接线缆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电路板上,第二端被配置成用于连接到所述第二电子器件的第六相应导电部;其中: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电源外接线缆通过所述电路板直接导通;或者所述电源端子通过所述电路板与所述芯片导通,并且所述芯片通过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源外接线缆导通,所述芯片被配置成用于电源转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壳体包括安装部,所述电路板在所述安装部处安装到所述绝缘壳体,所述安装部包括第二面,所述电源端子的尾部包括鱼眼端,并且所述电源端子的尾部的至少所述鱼眼端从所述第二面延伸出来,所述电路板包括被配置成用于接收所述鱼眼端的导电孔,所述鱼眼端压配合到所述电路板的所述导电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端子在所述绝缘壳体中沿着第二方向成排地排列,并且同一排中的相邻两个电源端子的尾部的鱼眼端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错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面基本平行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电源端子还包括在所述配合部与所述尾部之间延伸的中间部,同一排中的电源端子的中间部共面于与所述第二面垂直的第一平面,同一排中的相邻两个电源端子的尾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平面朝着相反的方向弯曲。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端子在所述绝缘壳体中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成两排,所述两排中的一个排中的相邻两个电源端子中的第一电源端子的尾部远离所述两排中的另一个排中弯曲,并且所述相邻两个电源端子中的第二电源端子的尾部朝着所述另一个排中弯曲,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尾部的鱼眼端距离所述第一平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尾部的鱼眼端距离所述第一平面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还包括突出于所述第二面的台阶部,所述台阶部被配置成在将所述电路板安装到所述绝缘壳体以使所述台阶部与所述电路板接触时,限制所述电路板在垂直于所述第二面的安装方向上进一步朝着所述第二面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壳体还包括突出于所述台阶部的引导柱,所述引导柱的末端到所述第二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电源端子的尾部的末端到所述第二面的距离,所述电路板还包括被配置成接收所述引导柱的第一孔,其中,所述引导柱与所述第一孔相互配合,以在将所述电路板安装到所述绝缘壳体时引导和定位所述电路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壳体还包括从所述台阶部的表面沿着所述安装方向凹入所述绝缘壳体中的第二孔,所述第二孔中设置有螺母,所述电路板还包括第三孔,所述第三孔被配置成在将所述电路板安装到所述绝缘壳体时与所述第二孔对准,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螺栓,所述螺栓从所述电路板的与所述台阶部相反的一侧从所述第三孔延伸到所述第二孔中并与所述螺母锁紧,从而将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绝缘壳体固定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导电端子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的第一区段中,并且所述多个电源端子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的第二区段中,所述第一区段邻近所述第二区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导电端子的尾部从所述绝缘壳体的第一面伸出,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彼此基本平行并且面朝同一方向,所述第一面相对于所述第二面向内缩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端子保持机构,所述端子保持机构被附接到所述第一面将所述多个第一导电端子保持在所述绝缘壳体中。
所述第一电子部件是PCIe卡、图形处理器或网络接口卡,并且所述第二电子部件是主板。
根据本申请,能够提供具有改善的信号传输性能和更多的扩展功能的电连接器。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来更彻底地理解并认识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方面。应当注意的是,附图仅为示意性的,并非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分解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俯视图,其中电连接器的外部模制构件被移除;
图5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仰视图,其中电连接器的外部模制构件被移除;
图6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后视图,其中电连接器的外部模制构件被移除;
图7A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主体部分的立体图;
图7B是图7A中的虚线圈出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8是图7A所示的主体部分的分解视图;
图9A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一组电源端子的立体图,其示出了电源端子在电连接器中的示例性排列;
图9B是图9A所示的一组电源端子的侧视图;
图10A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第一导电端子的其中一些第一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其示出了第一导电端子在电连接器中的示例性排列;
图10B是图10A所示的第一导电端子的另一立体图;
图10C是图10A所示的第一导电端子的前视图;
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端子保持机构与第一导电端子组装在一起的组件;
图12是图11所示的组件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1所示的端子保持机构的局部立体图;
图14是图11所示的端子保持机构的导电构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15是图11所示的端子保持机构的绝缘保持构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16示意性地示出了另一种型式的端子保持机构;以及
图17是图16所示的端子保持机构的局部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并不意味着对本申请形成任何限制。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各实施例或示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应理解到,附图中各部件的尺寸、比例关系以及部件的数目均不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1至图17具体描述根据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电连接器1也可被称为电连接器组件。如下文将要具体描述的,电连接器1用于第一电子器件(未示出)与第二电子器件(未示出)之间提供电连接。
如图1至图8所示,电连接器1包括主体部分3(图7A),其包括绝缘壳体5以及被保持在绝缘壳体5中的多个第一导电端子7(图8)。绝缘壳体5可以由绝缘材料制成。适于制造绝缘壳体5的绝缘材料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塑料、尼龙、液晶聚合物(LCP)、聚苯硫醚(PPS)、高温尼龙或聚苯醚(PPO)或聚丙烯(PP)。多个第一导电端子7中的每个由导电材料形成。适于制造第一导电端子7的导电材料可以是金属或金属合金,例如铜或铜合金。
图10A至图10C示意性地示出了多个第一导电端子7的其中一些第一导电端子7的立体图,其示出了第一导电端子在电连接器中的示例性排列。如图10A至图10C所示,每个第一导电端子7包括配合部7a、尾部7b以及在配合部7a与尾部7b之间延伸的中间部7c。第一导电端子7的配合部7a被配置成用于与第一电子器件的第一相应导电部建立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电连接器1的主体部分3可以被配置为插座型式。请返回参见图2、图3和图5,绝缘壳体5的其中一个侧面51可以设置有插口8a,该插口8a延伸到绝缘壳体5中,以使得在多个第一导电端子7被保持在绝缘壳体5中时,第一导电端子7的配合部7a能够经由插口8a触及。该侧面51也可被称为“对接面”。例如,第一电子器件可以是诸如固态驱动器(SSD)、图形处理器(GPU)、网络接口卡(NIC)之类的插卡(Add-in Card)。插卡可以从该对接面与绝缘壳体5对接。插卡的第一相应导电部(通常是在插卡的边缘处或其附近的焊盘)经由插口8a插入绝缘壳体5中,以与第一导电端子7的配合部7a接触,从而建立电连接。又如,第一电子器件也可以是被配置成与主体部分3配合的插头连接器,其插头部分经由插口8a插入绝缘壳体5中,以使得其第一相应导电部与第一导电端子7的配合部7a接触,从而建立电连接。在其它部分示例中,电连接器1的主体部分3也可以被配置为插头型式(未示出)。例如,主体部分3可以包括从绝缘壳体5的侧面51突出于绝缘壳体5的插头部分,并且第一导电端子7的配合部7a可以布置在该插头部分上,以在插头部分的表面上露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电子器件可以是被配置成与主体部分3配合的插座连接器。主体部分3的插头部分可以插入该插座连接器的相应插口中,以使得第一导电端子7的配合部7a与该插座连接器的相应导电部接触,从而建立电连接。应理解到,本申请不限于此。
多个第一导电端子7包括第一信号端子75(如图9和图10A至图10C所示)。如图1至图6所示,电连接器1还包括安装在绝缘壳体5上的电路板9、安装在电路板9上的芯片11、第一信号线缆13和第一信号外接线缆15。第一信号线缆13的第一端13a连接在第一信号端子75的尾部7b上,并且第二端13b连接在电路板9上以与芯片11导通。第一信号外接线缆15的第一端15a连接在电路板9上以与芯片11导通,第二端15b被配置成用于连接到第二电子器件的第二相应导电部。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电子器件可以是转接卡(Riser Card),并且第一信号外接线缆15的第二端15b被连接在该转接卡的相应信号焊盘上。该转接卡又可以被插接到位于诸如主板的目标电路板上的卡边缘连接器(Card Edge Connector)。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前述的第一电子器件连接到目标电路板。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电子器件可以是线缆连接器,并且第一信号外接线缆15的第二端15b被连接在该线缆连接器的相应信号端子上。在又一些示例中,第二电子器件可以是诸如主板之类的目标电路板,并且第一信号外接线缆15的第二端15b被连接在该目标电路板的相应信号焊盘上。应理解到,本申请不限于此。
第一信号端子75、第一信号线缆13、芯片11、电路板9和第一信号外接线缆15被配置成用于在第一电子器件与第二电子器件之间传输并处理第一信号。具体而言,第一信号端子75通过第一信号线缆13和电路板9与芯片11导通,并且芯片11通过电路板9与第一信号外接线缆15导通。芯片11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配置,以对第一信号进行处理。借助于这种配置,电连接器1能够在第一电子器件与第二电子器件之间传输并处理第一信号。与在现有技术中将信号端子直接焊接在诸如转接卡之类的电路板上相比,本申请的电连接器1的第一信号端子75不需要焊接在诸如转接卡之类的电路板上,而是通过第一信号线缆13连接到电路板9,再经由第一信号外接线缆15连接到诸如转接卡之类的电路板。这能够降低插入损耗,减少信号的衰减,并且能够提高信号传输路径上的阻抗稳定性,从而提高电连接器1的信号传输性能。将芯片11设置在电路板9上使得能够取消诸如主板之类的目标电路板上的相应芯片,从而节约目标电路板上的空间。此外,这能够给使用电连接器1的电子系统提供更大的可扩展性。此外,这也能够提高使用电连接器1的电子系统可靠性并降低维修成本。此外,芯片11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配置,以对第一信号进行处理,从而使得电子系统的功能多样化。由此可见,根据本申请,能够提供具有改善的信号传输性能和更多的扩展功能的电连接器。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信号可以是边带信号。芯片11被配置成对边带信号进行处理。将芯片11与边带信号连接在一起,以通过芯片11来控制边带信号的功能和配置,使得电连接器1的功能配置更加灵活和便利。在一些示例中,芯片11被配置为以下中的至少一项:用于IO口扩展;用作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例如以用于更新固件(FW);以及用于处理传感器信号,例如用于处理温度信号。在这些示例中的一个中,芯片11可以包括IO口扩展芯片、EEPROM、传感器芯片或其组合。在其它部分示例中,芯片11可以是单个芯片,并且集成这些功能。
多个第一导电端子7还包括第二信号端子77(如图8和图10A至图10C所示)。如图1至图6所示,电连接器1还包括第二信号线缆16。第二信号线缆16的第一端15a连接在第二信号端子77的尾部7b上。与第一信号外接线缆15的第二端15b类似,第二信号线缆16的第二端15b被配置成用于连接到前述的第二电子器件的第三相应导电部。具体而言,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电子器件可以是转接卡,并且第二信号线缆16的第二端15b被连接到该转接卡的相应信号焊盘上。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电子器件可以是线缆连接器,并且第二信号线缆16的第二端15b被连接到该线缆连接器的相应信号端子。在又一些示例中,第二电子器件可以是诸如主板之类的目标电路板,并且第二信号线缆16的第二端15b被直接连接到该目标电路板的相应信号焊盘上。应理解到,本申请不限于此。
第二信号端子77和第二信号线缆16被配置成用于在前述的第一电子器件与前述的第二电子器件之间传输第二信号。与在现有技术中将信号端子直接焊接在诸如转接卡之类的电路板上相比,本申请的电连接器1的第二信号端子77不需要焊接在诸如转接卡之类的电路板上,而是通过第二信号线缆16连接到第二电子器件。这能够降低插入损耗,减少信号的衰减,并且能够提高信号传输路径上的阻抗稳定性,从而提高电连接器1的信号传输性能。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信号可以是高速信号。高速信号例如是在PCIe Gen3、PCIeGen4、PCIe Gen5、PCIe Gen6、SAS4.0、10G及以上以太网中使用的信号。在一些示例中,第二信号可以是差分信号。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信号端子77包括多对第二信号端子77(如图10A至10C所最佳示出的),该多对第二信号端子77中的每对形成用于传输差分信号的差分信号对。具体而言,每对信号端子77中的第一个信号端子可以由第一电压驱动,而第二个信号端子可以由第二电压驱动。第一个信号端子和第二个信号端子之间的电压差代表信号。
多个第一导电端子7还包括接地端子79(如图10A至图10C所示)。电连接器1还包括接地线缆(未在附图中示出)。与第二信号线缆16类似,接地线缆的第一端连接在接地端子79的尾部7b上,并且第二端被配置成用于连接到第二电子器件的第四相应导电部。具体而言,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电子器件可以是转接卡,并且接地线缆的第二端被连接到该转接卡的相应接地焊盘上。该转接卡又可以被插接到诸如位于目标电路板上的卡边缘连接器。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电子器件可以是线缆连接器,并且接地线缆的第二端被连接到该线缆连接器的相应接地端子。在又一些示例中,第二电子器件可以是诸如主板之类的目标电路板,并且接地线缆的第二端被直接连接到该目标电路板的相应接地焊盘上。应理解到,本申请不限于此。
应理解到,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电子部件是PCIe卡、图形处理器(GPU)、网络接口卡或定制类卡,并且第二电子部件是主板。
如图8和图11所最佳示出的,接地端子79、第一信号端子75和第二信号端子77在绝缘壳体5中沿着第一方向(或者可被称为“排方向”)17成排地排列,使得端子在相应的排中彼此对齐。在一些示例中,如图所示,接地端子79、第一信号端子75和第二信号端子77在绝缘壳体5中沿着第一方向17排列成相互相对且彼此间隔开的两排。应理解到,在其它部分示例中,接地端子79、第一信号端子75和第二信号端子77可以在绝缘壳体5中沿着第一方向17排列成单个排或多于两个排,并且本申请不限于此。
第一信号端子75和第二信号端子77由接地端子79间隔开,以减小信号端子之间的串扰,从而提高信号完整性。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0A至图10C所示,第一信号端子75包括多个单独的第一信号端子75,并且第二信号端子77包括多对第二信号端子77。该多对第二信号端子77中的每对可以形成用于传输差分信号的差分信号对。每个第一信号端子75和每对第二信号端子77均由一个或多个接地端子79间隔开。应理解到,本申请不限于此。例如,第一信号端子75可以包括多对第一信号端子75,并且每对第一信号端子75均由一个或多个接地端子79与其它端子间隔开。又如,第二信号端子77可以包括多个单独的第二信号端子77,并且每个第二信号端子77均由一个或多个接地端子79与其它端子间隔开。
如图3、图5、图6、图7A、图7B和图8所示,电连接器1还包括端子保持机构100。该端子保持机构100包括导电构件101以及围绕导电构件101的绝缘保持构件103。端子保持机构100被附接到绝缘壳体5,以将接地端子79、第一信号端子75和第二信号端子77保持在绝缘壳体5中,并且将接地端子79通过导电构件101连接在一起。将接地端子79通过导电构件101连接在一起,可以在接地端子79之间提供导电性通路,以控制或者抑制在电连接器1的操作期间发生在接地端子79内的不期望共振,从而改善信号完整性。导电构件101可以由金属、导电塑胶或任何其它合适的材料制成。如在本申请中所使用的,“导电塑胶”是指塑胶材质本身具有导电特性,或者于塑胶材质中添加导电介质或于塑胶材质的表面上镀覆导电介质,使塑胶材质具有导电特性。
如图6、图7A和图7B所示,接地端子79、第一信号端子75和第二信号端子77的尾部7b从绝缘壳体5的第一面53a伸出。例如,绝缘壳体5的第一面53a可以与所述绝缘壳体5的侧面51相反且与其平行,或者可以垂直于绝缘壳体5的侧面51。
如图7A、图7B和图8所示,端子保持机构100被附接到绝缘壳体5的第一面53a。例如,绝缘壳体5可以包括从第一面53a突出于绝缘壳体5的定位柱5d,并且端子保持机构100可以包括被配置成用于接收定位柱5d的孔口100a。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端子保持机构100定位和附接到绝缘壳体5的第一面53a。定位柱5d与孔口100a之间可以形成卡扣配合。请转到图11至图15,绝缘保持构件103包括基部103a。基部103a包括从基部103a的基部表面1031和1033凹入基部103a中的凹槽105,用以接收并保持接地端子79、第一信号端子75和第二信号端子77的尾部7b。因此,基部103a包括将凹槽105中的每相邻两个凹槽105间隔开的分隔部分107。如图11和图12所示,接地端子79、第一信号端子75和第二信号端子77的尾部7b在被接收在基部103a的相应凹槽105中时部分地突出于相应的基部表面。基部103a包括突出于基部表面1031和1033的保持部1035,该保持部1035围绕并保持尾部7b的末端部分71b。
如图12、图13和图14所示,导电构件101包括设置在基部103a中的主体101a以及接触部101b。接触部101b从主体101a延伸到凹槽105中的用于接收接地端子79的第一凹槽105a中,以接触接地端子79。通过这种方式,接地端子79被通过接触部101b连接到主体101a,从而使得接地端子79通过导电构件101连接在一起。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凹槽105a包括相对的两个侧壁1051a和1053a、以及在两个侧壁1051a和1053a之间延伸的底壁。两个侧壁1051a和1053a由基部103a形成,并且底壁由接触部101b形成。
如图7B和图8所示,绝缘壳体5包括从第一面53a延伸到绝缘壳体5中的第一插槽55,以接收接地端子79。请转到图12、图13和图14,导电构件101还包括从接触部101b延伸的第一支撑臂101c。第一支撑臂101c被配置成当端子保持机构100被附接到绝缘壳体5时延伸到第一插槽55中,以将接地端子79支撑并保持在第一插槽55中。借助于保持部1035与接地端子79的尾部7b的末端部分71b、以及第一支撑臂101c、接地端子79与第一插槽55的配合,能够将接地端子79可靠地保持就位。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0B和图12所最佳示出的,接地端子79的与第一支撑臂101c接触的部段形成有凸包79a。凸包79a被配置成提高第一支撑臂101c与接地端子79之间的配合力。借助于这种配置,能够提高导电构件101与接地端子79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如图13和图15所示,凹槽105中的用于接收第一信号端子75和第二信号端子77的第二凹槽105b也包括相对的两个侧壁1051b和1053b、以及在两个侧壁1051b和1053b之间延伸的底壁。两个侧壁1051b和1053b和底壁均由基部103a形成。如图7B和图8所示,绝缘壳体5包括从第一面53a延伸到绝缘壳体5中的第二插槽57,以接收第一信号端子75和第二信号端子77中的相应信号端子。绝缘保持构件103还包括第二支撑臂103c。第二支撑臂103c从基部103a延伸到第二插槽57中,以将第一信号端子75和第二信号端子77中的相应信号端子支撑并保持在第二插槽57中。借助于保持部1035与第一信号端子75或第二信号端子77的尾部7b的末端部分71b、以及第二支撑臂103c、第二插槽57与第一信号端子75或第二信号端子77的配合,能够将第一信号端子75或第二信号端子77可靠地保持就位。
接地线缆的第一端、第一信号线缆13的第一端13a、第二信号线缆16的第一端15a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焊接工艺连接在接地端子79、第一信号端子75和第二信号端子77的相应尾部7b上。
例如,可以采用热压熔锡焊接(Hot Bar)工艺焊接线缆。如图7B所最佳示出的,绝缘壳体5包括焊丝定位机构59,用以在将接地线缆、第一信号线缆13、第二信号线缆16的第一端焊接到接地端子79、第一信号端子75和第二信号端子77的相应尾部7b上时定位和保持焊丝。提供焊丝定位机构59能够提高焊接效率和焊接精度。如下文将要描述的,绝缘壳体5包括安装部5a(在图7A中为两个)。如图7A所示,安装部5a在基部103a的两侧从第一面53a突出于绝缘壳体5,用以安装电路板9。在一些示例中,焊丝定位机构59位于安装部5a上,并且在第一方向17上与接地端子79、第一信号端子75和第二信号端子77的尾部7b对齐。焊丝定位机构59可以呈任何合适的形式,只要其能够定位和保持焊丝。在一些示例中,如图7B所最佳示出的,焊丝定位机构59包括两个卡块59a,两个卡块59a之间形成焊丝固定槽59b。
又如,可以采用激光焊接工艺焊接线缆。图16和图17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电连接器1的另一种型式的端子保持机构100’。在图16和图17中,使用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图11至图15中类似的部分,并且在此省略对这些类似部分的详细说明。图16和图17所示的端子保持机构100’与图11至图15所示的端子保持机构100的区别在于:基部103a的分隔部分107被部分地移除,以沿着第一方向17(即,排方向)在设置于每相邻两个凹槽105中的相应端子之间形成间隔空间S,这使得能够在将相应线缆激光焊接在所述相应端子的尾部7b上时防止基部103a碳化而导致所述相应端子短路。在一些示例中,间隔空间S从基部103a的基部表面(即,1031或1033)凹入基部103a中的深度大于相应端子的底侧在凹槽105中所处的深度。在一些示例中,间隔空间S与凹槽105的一部分可以沿着第一方向17形成横槽,横槽沿着基部103a的设置有凹槽105的整个长度延伸。
请返回到图1至图3,电连接器1还包括绝缘的外部模制构件200。适用于外部模制构件200的绝缘材料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塑料、尼龙、液晶聚合物(LCP)、聚苯硫醚(PPS)、高温尼龙或聚苯醚(PPO)或聚丙烯(PP)。外部模制构件200被模制到绝缘壳体5上,以包覆端子保持机构100和第一信号端子75与第一信号线缆13、第二信号端子77与第二信号线缆16以及接地端子79与接地线缆的连接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端子保持机构100、第一信号端子75、第二信号端子77和接地端子79可靠地保持就位,并且提高第一信号端子75与第一信号线缆13之间、第二信号端子77与第二信号线缆16之间以及接地端子79与接地线缆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绝缘壳体5包括从绝缘壳体5的与第一面53a相连的侧面凹入绝缘壳体5中的燕尾形凹槽60。外部模制构件200填充凹槽60以与凹槽60形成燕尾型卡扣配合,从而将外部模制构件200固定到绝缘壳体5。
如图1至图9B所示,电连接器1还包括被保持在绝缘壳体5中的多个电源端子300。应理解,多个电源端子300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被保持在绝缘壳体5中。例如,绝缘壳体5可以绕着多个电源端子300模制,或者多个电源端子300通过另一保持机构安装到绝缘壳体5。多个第一导电端子7设置在绝缘壳体5的第一区段501中,并且多个电源端子300设置在绝缘壳体5的第二区段503中,第一区段501邻近第二区段503。每个电源端子300包括配合部300a、尾部300b以及在配合部300a与尾部300b之间延伸的中间部300c。电源端子300的尾部300b被安装到电路板9,以将电源端子300连接到电路板9。与第一导电端子7的配合部7a类似,电源端子的配合部300a被配置成用于与第一电子器件的第五相应导电部建立电连接。具体而言,在一些示例中,电连接器1的主体部分3可以被配置为插座型式,并且绝缘壳体5的侧面51还可以设置有插口8b。该插口8b延伸到绝缘壳体5中,以使得在电源端子300被保持在绝缘壳体5中时,电源端子300的配合部300a能够经由插口8b触及。例如,在第一电子器件是插卡的情况下,插卡的第五相应导电部(通常是在插卡边缘处或其附近的电源焊盘)经由插口8b插入绝缘壳体5中,以与电源端子300的配合部300a接触,从而建立电连接。又如,在第一电子器件是被配置成与主体部分3配合的插头连接器,其插头部分经由插口8b插入绝缘壳体5中,以使得其第五相应导电部与电源端子300的配合部300a接触,从而建立电连接。再如,在电连接器1的主体部分3被配置为插头型式(未示出)的情况下,电源端子300的配合部300a可以布置在主体部分3的插头部分上,以在该插头部分的表面上露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电子器件可以是被配置成与主体部分3配合的插座连接器。主体部分3的插头部分可以插入该插座连接器的相应插口中,以使得电源端子300的配合部300a与该插座连接器的相应导电部接触,从而建立电连接。应理解到,本申请不限于此。
电连接器1还包括电源外接线缆19,电源外接线缆19的第一端19a连接在电路板9上,第二端19b被配置成用于连接到第二电子器件的第六相应导电部。具体而言,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电子器件可以是转接卡,并且电源外接线缆19的第二端19b被连接到该转接卡的相应电源焊盘上。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电子器件可以是线缆连接器,并且电源外接线缆19的第二端19b被连接到该线缆连接器的相应电源端子。在又一些示例中,第二电子器件可以是诸如主板之类的目标电路板,并且电源外接线缆19的第二端19b被直接连接到该目标电路板的相应电源焊盘上。应理解到,本申请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端子300与电源外接线缆19通过电路板9直接导通。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第一电子器件与第二电子器件之间传输功率。在其它部分示例中,电源端子300通过电路板9与芯片11导通,并且芯片11通过电路板9与电源外接线缆导通。芯片11被配置成用于电源转换。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第一电子器件与第二电子器件之间实现电源转换。芯片11可以包括电源转换芯片。
如上文描述的并且如图3、图6、图7A和图8所示,绝缘壳体5包括安装部5a。安装部5a包括第二面53b。第二面53b和第一面53a彼此基本平行并且面朝同一方向。第一面53a相对于第二面53b向内缩进。第二面53b基本平行于电路板9。电源端子300的尾部300b包括鱼眼端300d,并且电源端子300的尾部300b的至少鱼眼端300d从第二面53b延伸出来。电路板9在安装部5a处安装到绝缘壳体5,并且包括被配置成用于接收鱼眼端300d的导电孔91。当电路板被安装到绝缘壳体5时,电源端子300的尾部300b的鱼眼端300d压配合(Press-Fit)到电路板9的导电孔91中。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电源端子表面贴装到电路板上的方式,利用压配合的工艺,可以便利电路板9与主体部分3的组装。此外,在第一区段501邻近第二区段503,利用压配合的工艺,可以保护外部模制构件200免于熔化,否则外部模制构件200在利用表面贴装工艺的情况下会发生熔化。
如图8、图9A和图9B所示,电源端子300在绝缘壳体5中沿着第二方向21成排地排列(在图中为两排),使得端子在相应的排中彼此对齐。第一方向17与第二方向21可以彼此平行,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同一排中的相邻两个电源端子300的尾部300b的鱼眼端300d在第二方向21上彼此错开。通过这种方式,电源端子300能够以更紧凑的方式排列,以减小电源端子300在电路板9上的占用空间,从而减小电路板9的尺寸并减小整个电连接器1的尺寸。
在一些示例中,同一排中的电源端子300的中间部300c共面于与第二面53b垂直的第一平面A(图9B)。同一排中的相邻两个电源端子300的尾部300b相对于第一平面A朝着相反的方向弯曲。在这些示例中的一个中,如图8、图9A和图9B所示,电源端子300在绝缘壳体5中沿着第二方向21(图9A)排列成两排。两排中的一个排中的相邻两个电源端子300中的第一电源端子的尾部300b远离两排中的另一个排中弯曲,并且相邻两个电源端子300中的第二电源端子的尾部300b朝着另一个排中弯曲,第一电源端子的尾部300b的鱼眼端300d距离第一平面A的距离D1大于第二电源端子的尾部300b的鱼眼端300d距离第一平面A的距离D2。
如图6、图7A和图8所示,安装部5a还可以包括突出于第二面53b的台阶部23。台阶部23被配置成在将电路板9安装到绝缘壳体5以使台阶部23与电路板9接触时,限制电路板9在垂直于第二面53b的安装方向24上进一步朝着第二面53b移动。通过设置台阶部23突出于第二面53b的高度,能够防止电源端子300的尾部300b的鱼眼端300d过度地压入电路板9。
如图6、图7A和图8所示,绝缘壳体5还可以包括突出于台阶部23的引导柱25(图中为三个)。引导柱25的末端25a到第二面53b的距离D3大于电源端子300的尾部300b的末端到第二面53b的距离D4。电路板9还包括被配置成接收引导柱25的第一孔27。引导柱25与第一孔27相互配合,以在将电路板9安装到绝缘壳体5时引导和定位电路板9。由于D3大于D4,在将电路板9安装到绝缘壳体5时,引导柱25先于电源端子300的尾部300b与电路板9配合。这使得可以防止电源端子300的尾部300b由于电路板9与绝缘壳体5的未对准而弯折损坏。
绝缘壳体5可以包括从台阶部23的表面沿着安装方向24凹入绝缘壳体5中的第二孔29。第二孔29中设置有螺母26(图8)。电路板9还包括第三孔31。第三孔31被配置成在将电路板9安装到绝缘壳体5时与第二孔29对准。电连接器1还包括螺栓33。螺栓33从电路板9的与台阶部23相反的一侧从第三孔31延伸到第二孔29中并与螺母锁紧,从而将电路板9与绝缘壳体5固定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绝缘壳体5的强度,并且提高电源端子300到电路板9的连接可靠性。应理解到,电路板9与绝缘壳体5可以通过其它合适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并且本申请不限于此。在一些示例中,在螺栓33与电路板9之间可以设置有垫圈34以保护电路板。
如图1和图4至图6所示,绝缘壳体5是沿着第一方向17细长的,并且包括在第一方向17上相反的两个侧端部511a和511b。安装部5a包括分别从第一面53a突出绝缘壳体5且邻近两个侧端部511a和511b定位的两个安装部5a。保持机构100或100’在两个安装部5a之间附接到绝缘壳体5的第一面53a。电路板9被配置成在垂直于第一面53a的安装方向24上安装到绝缘壳体5。电路板9包括第一部分9a、第二部分9b以及在第一部分9a与第二部分9b之间延伸的横向部分9c。第一部分9a和第二部分9b分别安装到两个安装部5a,并且横向部分9c位于绝缘壳体5的第一侧。电路板9的横向部分9c在安装方向24上不与外部模制构件200交叠。第一信号线缆13、第二信号线缆16和接地线缆(未示出)分别相对于第一信号端子75与第一信号线缆13、第二信号端子77与第二信号线缆16以及接地端子79与接地线缆的连接部呈L形弯曲,以邻近电路板9的背离第一面53a的一侧从外部模制构件200朝着该第一侧引出。电连接器1的这种配置能够最小化其占用空间。应理解到,在其它部分示例中,电路板9可以仅包括彼此分开的第一部分9a和第二部分9b,而没有横向部分9c。
如图4所最佳示出的,第一信号线缆13、第二信号线缆16和接地线缆从外部模制构件200引出的引出位置在第一面53a所处的平面上的投影与电路板9的横向部分9c的靠近外部模制构件200的内边沿93在该平面上的投影之间存在间隔G。间隔G的尺寸被配置成使得能在不损坏第一信号线缆13、第二信号线缆16和接地线缆中的每个线缆的情况下,将每个线缆从引出位置弯曲为在安装方向24上远离第一面53a定向,以允许电路板9在安装方向24上移动通过引出位置。间隔G的尺寸可以是线缆直径的1至10倍。以下将结合电连接器1的示例性组装方法来描述这种间隔G的益处。
在步骤S1,将多个电源端子300保持在绝缘壳体5中,并且利用端子保持机构100或100’将第一信号端子75、第二信号端子77和接地端子79保持在绝缘壳体5中。
接下来,在步骤S2,将接地线缆的第一端、第一信号线缆13的第一端13a、第二信号线缆16的第一端15a连接在接地端子79、第一信号端子75和第二信号端子77的相应尾部7b上。
接下来,在步骤S3,将第一信号线缆13、第二信号线缆16和接地线缆(未示出)分别相对于第一信号端子75与第一信号线缆13、第二信号端子77与第二信号线缆16以及接地端子79与接地线缆的连接部呈L形弯曲,以使线缆在邻近将要被安装的电路板9的背离第一面53a的一侧的位置处朝着绝缘壳体5的第一侧引出。
接下来,在步骤S4,将外部模制构件200模制到绝缘壳体5上,以包覆端子保持机构100或100’和第一信号端子75与第一信号线缆13、第二信号端子77与第二信号线缆16以及接地端子79与接地线缆的连接部。
接下来,在步骤S5,在不损坏第一信号线缆13、第二信号线缆16和接地线缆中的每个线缆的情况下,将每个线缆从引出位置弯曲为在安装方向24上远离第一面53a定向。由于存在间隔G,允许电路板9在安装方向24上移动通过引出位置,从而避免电路板9与线缆发生干涉。
接下来,在步骤S6,将电路板9在安装方向24上安装到绝缘壳体5。
接下来,在步骤S7,将螺栓33从电路板9的与绝缘壳体5相反的一侧从电路板9的第三孔31延伸到绝缘壳体5的第二孔29中并与位于其中的螺母锁紧,以将电路板9与绝缘壳体5固定在一起。
接下来,在步骤S8,将线缆弯折回原位,并且将第一信号线缆13的第二端13b、第一信号外接线缆15的第一端15a和电源外接线缆19的第一端19a连接在电路板9上。
应理解到,在一些示例中,其中一些步骤可以不按上述顺序执行。
还应理解到,尽管在附图中省去了接地线缆,但是接地线缆的构型可以与第二信号线缆16相同,或者接地线缆可以是第二信号线缆16的一部分。
还应理解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仅用于将一个部件或部分与另一个部件或部分区分开来,但是这些部件和/或部分不应受到此类术语的限制。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描述。显然,以上描述以及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均应被理解为是示例性的,而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各种变型或修改,这些变型或修改均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

Claims (35)

1.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在第一电子器件与第二电子器件之间提供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绝缘壳体;
被保持在所述绝缘壳体中的多个第一导电端子,每个第一导电端子包括配合部和尾部,所述配合部被配置成用于与所述第一电子器件的第一相应导电部建立电连接,所述多个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信号端子;
安装在所述绝缘壳体上的电路板;
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的芯片;
第一信号线缆,所述第一信号线缆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尾部上,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电路板上以与所述芯片导通;以及
第一信号外接线缆,所述第一信号外接线缆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路板以与所述芯片导通,第二端被配置成用于连接到所述第二电子器件的第二相应导电部;
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线缆、所述芯片、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第一信号外接线缆被配置成用于在所述第一电子器件与所述第二电子器件之间传输并处理第一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导电端子还包括第二信号端子;
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第二信号线缆,所述第二信号线缆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尾部上,第二端被配置成用于连接到所述第二电子器件的第三相应导电部;
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线缆被配置成用于在所述第一电子器件与所述第二电子器件之间传输第二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是边带信号,并且所述第二信号是高速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包括多对第二信号端子,所述多对第二信号端子中的每对形成用于传输差分信号的差分信号对,并且所述第二信号是差分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被配置为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用于IO口扩展;
用作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以及
用于处理传感器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导电端子还包括接地端子;
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接地线缆,所述接地线缆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接地端子的尾部上,第二端被配置成用于连接到所述第二电子器件的第四相应导电部;
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在所述绝缘壳体中沿着第一方向成排地排列,并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由所述接地端子间隔开,以提高信号完整性;以及
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端子保持机构,所述端子保持机构包括导电构件以及围绕所述导电构件的绝缘保持构件,所述端子保持机构被附接到所述绝缘壳体,以将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保持在所述绝缘壳体中,并且将所述接地端子通过所述导电构件连接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尾部从所述绝缘壳体的第一面伸出,所述端子保持机构被附接到所述第一面,所述绝缘保持构件包括基部,所述基部包括从所述基部的基部表面凹入所述基部中的凹槽,以接收并保持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尾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尾部在被接收在所述凹槽中时部分地突出于所述基部表面,并且所述基部包括突出于所述基部表面的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围绕并保持所述尾部的末端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绝缘保持构件的所述基部中的主体以及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从所述主体延伸到所述凹槽中的用于接收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凹槽中,以接触所述接地端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包括相对的两个侧壁以及在所述两个侧壁之间延伸的底壁,所述两个侧壁由所述基部形成,并且所述底壁由所述接触部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壳体包括从所述第一面延伸到所述绝缘壳体中的第一插槽,以接收所述接地端子;
所述导电构件还包括从所述接触部延伸的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在所述端子保持机构被附接到所述绝缘壳体时延伸到所述第一插槽中,以将所述接地端子支撑并保持在所述第一插槽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的与所述第一支撑臂接触的部段形成有凸包,所述凸包被配置成提高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接地端子之间的配合力。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中的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凹槽包括相对的两个侧壁以及在所述两个侧壁之间延伸的底壁,所述两个侧壁和所述底壁均由所述基部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壳体包括从所述第一面延伸到所述绝缘壳体中的第二插槽,以接收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中的相应信号端子;
所述绝缘保持构件还包括从所述基部延伸的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在所述端子保持机构被附接到所述绝缘壳体时延伸到所述第二插槽中,以将所述相应信号端子支撑并保持在所述第二插槽中。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构件由金属或导电塑胶制成。
16.根据权利要求7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壳体包括焊丝定位机构,用以在将所述接地线缆、所述第一信号线缆、所述第二信号线缆的第一端焊接在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相应尾部上时定位和保持焊丝。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壳体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在所述基部的两侧从所述第一面突出于所述绝缘壳体,用以安装所述电路板;
所述焊丝定位机构位于所述安装部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尾部对齐;以及
所述焊丝定位机构包括两个卡块,所述两个卡块之间形成焊丝固定槽。
18.根据权利要求7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包括将所述凹槽中的每相邻两个凹槽间隔开的分隔部分,所述分隔部分被部分地移除,以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在设置于所述每相邻两个凹槽中的相应端子之间形成间隔空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空间从所述基部的基部表面凹入所述基部中的深度大于所述相应端子的底侧在所述凹槽中所处的深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空间与所述凹槽的一部分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形成横槽,所述横槽沿着所述基部的设置有所述凹槽的整个长度延伸。
21.根据权利要求7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绝缘的外部模制构件,所述外部模制构件被模制到所述绝缘壳体上,以包覆所述端子保持机构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缆、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线缆以及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接地线缆的连接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壳体包括从所述绝缘壳体的与所述第一面相连的侧面凹入所述绝缘壳体中的燕尾形凹槽,所述外部模制构件填充所述燕尾形凹槽以与所述燕尾形凹槽形成燕尾型卡扣配合,从而将所述外部模制构件固定到所述绝缘壳体。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壳体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细长的,并且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反的两个侧端部、以及分别从所述第一面突出所述绝缘壳体且邻近所述两个侧端部定位的两个安装部;
所述电路板被配置成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面的安装方向上安装到所述绝缘壳体,并且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延伸的横向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安装到所述两个安装部,并且所述横向部分位于所述绝缘壳体的第一侧,所述横向部分在所述安装方向上不与所述外部模制构件交叠;以及
所述第一信号线缆、所述第二信号线缆和所述接地线缆分别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缆、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线缆以及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接地线缆的连接部呈L形弯曲,以邻近所述电路板的背离所述第一面的一侧从所述外部模制构件朝着所述第一侧引出。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线缆、所述第二信号线缆和所述接地线缆从所述外部模制构件引出的引出位置在所述第一面所处的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横向部分的靠近所述外部模制构件的内边沿在所述平面上的投影之间存在间隔,所述间隔的尺寸被配置成使得能在不损坏所述第一信号线缆、所述第二信号线缆和所述接地线缆中的每个线缆的情况下,将每个线缆从引出位置弯曲为在所述安装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面定向,以允许所述电路板在所述安装方向上移动通过所述引出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
被保持在所述绝缘壳体中的多个电源端子,每个电源端子包括配合部和尾部,所述电源端子的配合部被配置成用于与所述第一电子器件的第五相应导电部建立电连接,并且所述电源端子的尾部被安装到所述电路板,以将所述电源端子连接到所述电路板;以及
电源外接线缆,所述电源外接线缆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电路板上,第二端被配置成用于连接到所述第二电子器件的第六相应导电部;
其中:
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电源外接线缆通过所述电路板直接导通;或者
所述电源端子通过所述电路板与所述芯片导通,并且所述芯片通过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源外接线缆导通,所述芯片被配置成用于电源转换。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壳体包括安装部,所述电路板在所述安装部处安装到所述绝缘壳体,所述安装部包括第二面;以及
所述电源端子的尾部包括鱼眼端,并且所述电源端子的尾部的至少所述鱼眼端从所述第二面延伸出来,所述电路板包括被配置成用于接收所述鱼眼端的导电孔,所述鱼眼端压配合到所述电路板的所述导电孔中。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在所述绝缘壳体中沿着第二方向成排地排列,并且同一排中的相邻两个电源端子的尾部的鱼眼端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错开。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基本平行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电源端子还包括在所述配合部与所述尾部之间延伸的中间部,同一排中的电源端子的中间部共面于与所述第二面垂直的第一平面,同一排中的相邻两个电源端子的尾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平面朝着相反的方向弯曲。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在所述绝缘壳体中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成两排,所述两排中的一个排中的相邻两个电源端子中的第一电源端子的尾部远离所述两排中的另一个排中弯曲,并且所述相邻两个电源端子中的第二电源端子的尾部朝着所述另一个排中弯曲,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尾部的鱼眼端距离所述第一平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尾部的鱼眼端距离所述第一平面的距离。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还包括突出于所述第二面的台阶部,所述台阶部被配置成在将所述电路板安装到所述绝缘壳体以使所述台阶部与所述电路板接触时,限制所述电路板在垂直于所述第二面的安装方向上进一步朝着所述第二面移动。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壳体还包括突出于所述台阶部的引导柱,所述引导柱的末端到所述第二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电源端子的尾部的末端到所述第二面的距离;以及
所述电路板还包括被配置成接收所述引导柱的第一孔;
其中,所述引导柱与所述第一孔相互配合,以在将所述电路板安装到所述绝缘壳体时引导和定位所述电路板。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壳体还包括从所述台阶部的表面沿着所述安装方向凹入所述绝缘壳体中的第二孔,所述第二孔中设置有螺母;
所述电路板还包括第三孔,所述第三孔被配置成在将所述电路板安装到所述绝缘壳体时与所述第二孔对准;以及
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螺栓,所述螺栓从所述电路板的与所述台阶部相反的一侧从所述第三孔延伸到所述第二孔中并与所述螺母锁紧,从而将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绝缘壳体固定在一起。
33.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导电端子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的第一区段中,并且所述多个电源端子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的第二区段中,所述第一区段邻近所述第二区段。
34.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导电端子的尾部从所述绝缘壳体的第一面伸出,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彼此基本平行并且面朝同一方向,所述第一面相对于所述第二面向内缩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端子保持机构,所述端子保持机构被附接到所述第一面将所述多个第一导电端子保持在所述绝缘壳体中。
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部件是PCIe卡、图形处理器或网络接口卡,并且所述第二电子部件是主板。
CN202221881125.6U 2022-07-20 2022-07-20 电连接器 Active CN2182751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81125.6U CN218275137U (zh) 2022-07-20 2022-07-20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81125.6U CN218275137U (zh) 2022-07-20 2022-07-20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75137U true CN218275137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62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81125.6U Active CN218275137U (zh) 2022-07-20 2022-07-20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751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09170B1 (en) Orthogonal connector system
CN101950864B (zh) 带有电源连接件的正交连接器系统
US6231355B1 (en) Matched impedance connector having retention device on a grounding plane
KR100256935B1 (ko) 일체식 동력 리드를 갖는 표면 장착 커넥터
JP3964353B2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00466399C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US5454734A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system
US799793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with electrical power connection and guide features
US6592407B2 (en) High-speed card edge connector
US9437982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US20120156938A1 (en) Plug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ircuit card to lower cross-talking therein
US20050112952A1 (en) Power jack connector
US2023018787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hybrid connection for conductive terminals
TWM631678U (zh) 整體屏蔽式電纜連接器
CN112072403B (zh) 电连接器
US6132258A (en) Board to 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220416457A1 (en) Plug connector,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power supply function
CN112397950A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US20230047671A1 (en) PCIe/SAS CONNECTOR STRUCTURE
US6435892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supporting mechanism
CN210224464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18275137U (zh) 电连接器
US1199070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0470313B1 (en) Solder ball module for contact assembly of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85498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