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74917U - 电池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池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74917U
CN218274917U CN202222718442.2U CN202222718442U CN218274917U CN 218274917 U CN218274917 U CN 218274917U CN 202222718442 U CN202222718442 U CN 202222718442U CN 218274917 U CN218274917 U CN 2182749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board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rotection
termin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1844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瑞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1844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749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749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749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电池及终端设备,电池包括电池模组、第一电池保护板和第二电池保护板,第一电池保护板和第二电池保护板分设于电池模组的两侧;其中,电池模组通过第一电池保护板与终端设备的主板连接,电池模组通过第二电池保护板与终端设备的副板连接;电池还包括无线充电部,无线充电部设置于副板的远离电池模组的一侧,并与副板连接。本公开中的无线充电部与电池模组设置于副板的两侧,省了厚度堆叠所占的空间,利于实现终端设备的薄型化设计,且电池模组的两侧均设置电池保护板,并通过电池电路板与主板、副板连接,充电状态下,电流可以由主板或者副板直接流入电池模组内,缩短了充电路径,提高了充电效率,减少了发热面积。

Description

电池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电子产品所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增加了电池的耗电量,缩短电子产品的待机时间,影响用户的使用。
为了满足用户对充电速度的需求,充电功率也在与日俱增。其中,兼具无线充电模式和有线充电模式的电子产品,沿厚度方向堆叠无线充电线圈和电池模组,其占用空间较大,不利于实现终端设备的薄型化设计。且充电过程中,充电路径较长,机身发热愈加严重,用户体验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池及终端设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安装于终端设备,所述电池包括电池模组、第一电池保护板和第二电池保护板,所述第一电池保护板和所述第二电池保护板分设于所述电池模组的两侧;
其中,所述电池模组通过所述第一电池保护板与所述终端设备的主板连接,所述电池模组通过所述第二电池保护板与所述终端设备的副板连接;
所述电池还包括无线充电部,所述无线充电部设置于所述副板的远离所述电池模组的一侧,并与所述副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无线充电部包括活性电极单元,所述活性电极单元与无线充电器内的电极耦合,产生感应电场并传输电力,为所述电池模组充电。
可选地,所述无线充电部还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活性电极单元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副板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
所述第一电池保护板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池保护板通过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副板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池模组包括本体、第一极耳单元和第二极耳单元;
所述本体通过所述第一极耳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池保护板电连接,所述本体通过所述第二极耳单元与所述第二电池保护板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极耳单元包括第一正极耳体和第一负极耳体,所述第一正极耳体和所述第一负极耳体分别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极耳单元包括第二正极耳体和第二负极耳体,所述第二正极耳体和所述第二负极耳体分别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主板、副板以及如上所述的电池;
沿所述终端设备的长度方向,所述主板和所述副板设置于所述电池的电池模组的两侧,所述主板和所述副板分别与所述电池连接。
可选地,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充电端部,沿所述终端设备的宽度方向,所述充电端部设置于所述终端设备的侧部,并与所述主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设备本体,所述主板、所述副板和所述电池模组安装于所述设备本体;其中,所述充电端部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中的无线充电部与电池模组设置于副板的两侧,省了厚度堆叠所占的空间,利于实现终端设备的薄型化设计,且电池模组的两侧均设置电池保护板,并通过电池电路板与主板、副板连接,充电状态下,电流可以由主板或者副板直接流入电池模组内,缩短了充电路径,提高了充电效率,减少了发热面积。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相关技术中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相关技术中,终端设备的主要充电方式包括无线充电模式和有线充电模式。每一种充电方式,需要配置相应的电子元器件,并为了降低终端设备的热量,提升充电时的安全性,终端设备内设置了较多的散热材料,影响终端设备的布局,不利于实现终端设备的薄型化设计。
一个示例中,如图1、图2所示,终端设备包括电池模组1’、电池保护板2’、主板3’、副板4’、无线充电线圈5’、柔性电路板6’(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简称FPC),电池模组1’通过电池保护板2’与主板3’连接,无线充电线圈5’层叠于电池模组1’,并与主板3’连接,副板4’通过柔性电路板6’与主板3’连接,副板4’的远离电池模组1’的一侧设置充电端部7’,以便于为电池模组1’进行充电。
无线充电模式中,采用的是电磁感应式充电,即充电器中的初级线圈具有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次级线圈即终端设备的无线充电线圈5’,实现了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其中,参照图2所示的箭头指向,箭头表示为电流的流动方向,由无线充电模式中的充电路径,可以看出电流流经了终端设备的半个机身,充电路径较长,终端设备发热明显。且无线充电线圈5’层叠于电池模组1’,会增加终端设备的机身的厚度,不利于实现终端设备的薄型化设计。
有线充电模式中,充电电流通过充电端部7’依次流经副板4’、柔性电路板6’、主板3’,主板3’与电池保护板2’连接,由电池保护板2’转换存储至电池模组1’内,直至电池模组1’蓄满。其中,参照图1所示的箭头指向,箭头表示为电流的流动方向,由有线充电模式中的充电路径,可以看出电流几乎流经了整个终端设备的机身,充电过程中,终端设备发热明显,且发热面积较大,影响终端设备的性能,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改善终端设备的发热问题,会增设一些散热材料,辅助终端设备降温。但是,终端设备的尺寸有限,若设置少量的散热材料,散热效果并不明显,若设置过多的散热材料,则会占用机身面积,留给其他电子元器件的空间就越来越少,不利于空间布局。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池,安装于终端设备,电池包括电池模组、第一电池保护板和第二电池保护板,第一电池保护板和第二电池保护板分设于电池模组的两侧;其中,电池模组通过第一电池保护板与终端设备的主板连接,电池模组通过第二电池保护板与终端设备的副板连接;电池还包括无线充电部,无线充电部设置于副板的远离电池模组的一侧,并与副板连接。本公开中的无线充电部与电池模组设置于副板的两侧,省了厚度堆叠所占的空间,利于实现终端设备的薄型化设计,且电池模组的两侧均设置电池保护板,并通过电池电路板与主板、副板连接,充电状态下,电流可以由主板或者副板直接流入电池模组内,缩短了充电路径,提高了充电效率,减少了发热面积。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一种电池1,安装于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比如是手机、平板电脑、便携式电脑、便携式穿戴设备等,为终端设备进行供电,支持终端设备的正常工作。
电池1包括电池模组11、第一电池保护板12和第二电池保护板13,沿电池1的长度方向(参照图3或图4所示的Y轴),第一电池保护板12和第二电池保护板13分设于电池模组11的两侧。其中,第一电池保护板12和第二电池保护板13起过压和过流保护的作用,避免充电时瞬时电流或者电压过大,引起爆炸等,提升充电时的安全性。
电池模组11通过第一电池保护板12与终端设备的主板2连接,电池模组11通过第二电池保护板13与终端设备的副板3连接,导通电池模组11、主板2和副板3。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电池1还包括第二连接部14,第一电池保护板12通过第二连接部14与主板2电连接,导通电池模组11和主板2。其中,第二连接部14比如是连接器(Board-to-Board Connectors,简称BTB),具有超强的电气传输功能,连接稳定可靠。且易于维修和拆卸,失效时可以快速进行更换,提升维修效率。抗冲击性能好,受到外力撞击时,不会轻易脱落或者损坏,保证第二电池保护板13与主板2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电池1还包括第三连接部15,第二电池保护板13通过第三连接部15与副板3电连接。第三连接部15的结构、功能和作用与上述第二连接部14的结构、功能和作用相同,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电池1还包括无线充电部16,无线充电部16设置于副板3的远离电池模组11的一侧,无线充电部16与副板3连接。其中,无线充电部16包括活性电极单元161,性电极单元161作为耦合极子,其又小又薄,不会占用过多空间。
活性电极单元161作为接收端(ReceiveX,简称RX)。无线充电器(图中未示出)内的电极作为发射端(TransmitR,简称TX),活性电极单元161与无线充电器内的电极耦合,实现电场耦合式无线充电。活性电极单元161与充电器内的电极沿垂直方向非对称设置,形成电场耦合作用,耦合极子而产生感应电场并传输电力,实现了为电池模组11充电。
参照图3所示的箭头指向,箭头指向为电流流动方向。充电状态下,电流依次流经副板3、第二电池保护板13,由第二电池保护板13转换,进入电池模组11内,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无线充电模式,无线充电路径明显缩短,只流经终端设备的下半局部区域,大幅度提升了充电效率,减少发热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无线充电部16还包括第一连接部162,活性电极单元161通过第一连接部162与副板3电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部162比如是连接器,其作用原理与上述第二连接部14的作用原理相同,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电池模组11包括本体111和第一极耳单元112,本体111通过第一极耳单元112与第一电池保护板12电连接。其中,第一极耳单元112比如可以焊接于第一电池保护板12,提升第一极耳单元112与第一电池保护板12之间的连接效果,避免脱落,影响电池1的正常使用。
第一极耳单元112包括第一正极耳体1121和第一负极耳体1122,第一正极耳体1121的第一端和第一负极耳体1122的第一端分别与本体111固定连接,第一正极耳体1121的第二端和第一负极耳体1122的第二端分别焊接于第一电池保护板1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电池模组11还包括第二极耳单元113,本体111通过第二极耳单元113与第二电池保护板13电连接。其中,第二极耳单元113比如可以焊接于第二电池保护板13,提升第二极耳单元113与第二电池保护板13之间的连接效果,避免脱落,影响电池1的正常使用。
第二极耳单元113包括第二正极耳体1131和第二负极耳体1132,第二正极耳体1131的第一端和第二负极耳体1132的第一端分别与本体111固定连接,第二正极耳体1131的第二端和第二负极耳体1132的第二端分别焊接于第二电池保护板13。
本公开所提出的电池,去掉了相关技术中的柔性电路板和无线充电线圈,节省了厚度堆叠所占的空间,薄化了电池。且电池模组的两侧设置了第一电池保护板和第二电池保护板,通过第一电池保护板与主板电连接以及通过第二电池保护板与副板电连接,终端设备的充电电流可以由主板或者副板直接进入电池模组,缩短了充电路径,降低了充电过程中的传输损失,提高了充电效率,减少了发热面积,可以简化散热材料,节省终端设备的占用空间,合理化空间布局,利于实现终端设备的薄型化设计。
本公开还提出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主板、副板以及如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沿终端设备的长度方向,主板和副板设置于电池的电池模组的两侧,主板和副板分别与电池连接,实现为终端设备的供电。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主板2、副板3和电池。沿终端设备的长度方向(参照图3或图4所示的Y轴),主板2和副板3设置于电池的电池模组11的两侧,主板2与电池的第一电池保护板12连接,副板3与电池的第二电池保护板13连接。
终端设备还包括充电端部4,沿终端设备的宽度方向(参照图3或图4所示的X轴),充电端部4设置于终端设备的侧部,并与主板2连接。其中,充电端部4比如是Type-C充电端口,方便快捷,实现正、反两面可插,用户使用起来比较省心。且Type-C充电端口供电能力强,可以双向充电,既可以给终端设备自身充电,也可以给外接设备供电;外接设备比如是无线耳机,外置音箱等。Type-C充电端口的拓展能力强,可充电可数据传输。且Type-C充电端口速度更快,最大数据传输速度可以达到10Gbps/秒,传输速度是传统USB3.0的2倍之多。
一个示例中,终端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部51、第二侧部52、第三侧部53和第四侧部54。其中,沿终端设备的长度方向,第一侧部51和第三侧部53相对设置,沿终端设备的宽度方向,第二侧部52和第四侧部54相对设置。
其中,充电端部4设置于第一侧部51,第一侧部51与电池1的第二连接部14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侧部53与第二连接部14之间的距离。
参照图4所示的箭头指向,箭头指向为电流流动方向。充电状态下,电流通过充电端部4依次流经主板2、第一电池保护板12,由第一电池保护板12转换进入电池模组11,实现充电。有线充电模式下,充电路径明显短于相关技术中的充电路径,只流经终端设备上半局部区域,大幅度提高了充电效率,减少了发热面积。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充电端部4设置于第一侧部51仅为示例性说明性,充电端部4也可以设置于第二侧部52或者第三侧部53,与主板2连接。具体以第二连接部14的位置以及终端设备的整体布局设计为准,只要保证最短充电路径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终端设备还包括设备本体5,主板2、副板3和电池模组11安装于设备本体5。其中,充电端部4设置于设备本体5的侧部,实现终端设备的装配,保证各个部位的稳定连接。
本公开还提出了终端设备,基于电池,缩短充电路径,提升了充电效率,减少了发热面积。且随着发热面积的减少,可以减少散热材料的设置,简化了终端设备的内部结构,利于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少终端设备的机身厚度方向的堆叠,利于实现电子设备的薄型化设计。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施方案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安装于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电池模组、第一电池保护板和第二电池保护板,所述第一电池保护板和所述第二电池保护板分设于所述电池模组的两侧;
其中,所述电池模组通过所述第一电池保护板与所述终端设备的主板连接,所述电池模组通过所述第二电池保护板与所述终端设备的副板连接;
所述电池还包括无线充电部,所述无线充电部设置于所述副板的远离所述电池模组的一侧,并与所述副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部包括活性电极单元,所述活性电极单元与无线充电器内的电极耦合,产生感应电场并传输电力,为所述电池模组充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部还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活性电极单元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副板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
所述第一电池保护板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池保护板通过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副板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本体、第一极耳单元和第二极耳单元;
所述本体通过所述第一极耳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池保护板电连接,所述本体通过所述第二极耳单元与所述第二电池保护板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单元包括第一正极耳体和第一负极耳体,所述第一正极耳体和所述第一负极耳体分别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耳单元包括第二正极耳体和第二负极耳体,所述第二正极耳体和所述第二负极耳体分别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
8.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主板、副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池;
沿所述终端设备的长度方向,所述主板和所述副板设置于所述电池的电池模组的两侧,所述主板和所述副板分别与所述电池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充电端部,沿所述终端设备的宽度方向,所述充电端部设置于所述终端设备的侧部,并与所述主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设备本体,所述主板、所述副板和所述电池模组安装于所述设备本体;其中,所述充电端部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
CN202222718442.2U 2022-10-17 2022-10-17 电池及终端设备 Active CN2182749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18442.2U CN218274917U (zh) 2022-10-17 2022-10-17 电池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18442.2U CN218274917U (zh) 2022-10-17 2022-10-17 电池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74917U true CN218274917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53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18442.2U Active CN218274917U (zh) 2022-10-17 2022-10-17 电池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749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35949A1 (zh) 终端设备
CN103683365A (zh) 电子设备的充电系统和充电底座
WO2021129492A1 (zh) 用于终端设备的电池组件和具有其的终端设备
TWM513505U (zh) 行動電源及其保護殼
US20170162339A1 (en) Ultra-capacitor structures and electronic systems with ultra-capacitor structures
CN202906511U (zh) 电子设备的充电系统和充电底座
CN111969168B (zh) 电池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05119357B (zh) 一种远距离无线充电设备
CN218274917U (zh) 电池及终端设备
US20140167690A1 (en) Wireless charging battery module and charging structure of the same
KR20140067185A (ko) 엔에프씨통신회로부와 무선충전회로부를 포함하는 이동통신장치
WO2023124966A1 (zh)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装置、接收装置及其系统
EP3916903A1 (en) Battery cell structure and battery
KR20140083450A (ko) 다용도 무선충전 배터리 케이스
CN209217768U (zh) 无线充电宝
CN214314739U (zh) 充电模组结构及终端设备
CN204497854U (zh) 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KR20140056606A (ko) 엔에프씨통신회로부와 무선충전회로부를 포함하는 무선충전 배터리팩
CN216213669U (zh) 电池保护板、封装结构、电池及电子设备
CN214707215U (zh) 磁吸式充电设备
CN215989112U (zh) 电池包及电子设备
CN215417767U (zh) 一种手机快充充电器变压器
US20210296740A1 (en) Battery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214045107U (zh) 一种可组装可拆分的多功能无线充电器
CN202495554U (zh) 一种无线感应充电锂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