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47357U - 接骨板 - Google Patents

接骨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47357U
CN218247357U CN202221833607.4U CN202221833607U CN218247357U CN 218247357 U CN218247357 U CN 218247357U CN 202221833607 U CN202221833607 U CN 202221833607U CN 218247357 U CN218247357 U CN 2182473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groove
bone plate
recess
b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3360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剑晴
朱威威
林建东
向小刚
刘梦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Mindr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Mindr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Mindr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Mindr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3360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473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473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473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接骨板。接骨板包括依次设置的多个固定孔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固定孔之间的弯折部,弯折部包括内表面、外表面和侧表面,内表面面向骨骼,外表面与内表面相对设置,侧表面从内表面延伸至外表面。本申请通过在内表面和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开设第一凹槽,同时在侧表面上开设第二凹槽,即在弯折部的两个方向上同时开设凹槽,使得接骨板在同一个弯折部所在的位置既能够相对内表面和外表面的所在面进行弯折,也能够相对侧表面的所在面进行弯折,从而使得接骨板更易塑形,改善接骨板在使用过程中与骨骼的贴服效果。

Description

接骨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骨板。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骨科植入物在骨科临床已得到普遍应用,以提高患者骨折后的愈合效果,缩短愈合时间。由于人体骨骼的解剖形态存在广泛的个体差异,接骨板通常在植入前需进行预弯曲变形,以贴服个体解剖,提高接骨板的植入效果。但现有接骨板由于不易塑形,使得接骨板无法与人体骨骼有效贴服,或者需要借助其他工具以实现接骨板的有效弯折,从而导致操作过程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接骨板,可以解决现有接骨板不易塑形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接骨板,包括依次设置的多个固定孔,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固定孔之间的弯折部;
所述弯折部包括内表面、外表面和侧表面,所述内表面面向骨骼,所述外表面与所述内表面相对设置,所述侧表面从所述内表面延伸至所述外表面;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侧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表面开设有所述第一凹槽,所述外表面开设有所述第一凹槽;和/或,
所述侧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子侧表面和第二子侧表面,所述第一子侧表面开设有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子侧表面开设有所述第二凹槽。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子侧表面和第二子侧表面;所述第一凹槽自所述第一子侧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子侧表面;和/或,
所述第二凹槽自所述内表面延伸至所述外表面。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表面和/或所述外表面沿所述第一子侧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子侧表面的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凹槽;靠近所述第一子侧表面的第一凹槽延伸至所述第一子侧表面,靠近所述第二子侧表面的第一凹槽延伸至所述第二子侧表面;和/或,
所述第一子侧表面和/或所述第二子侧表面沿所述内表面朝向所述外表面的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凹槽;靠近所述内表面的第二凹槽延伸至所述内表面,靠近所述外表面的第二凹槽延伸至所述外表面。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表面的第一凹槽与所述外表面的第一凹槽在所述内表面朝向所述外表面的方向上对称设置;和/或,
所述第一子侧表面的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子侧表面的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一子侧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子侧表面的方向上对称设置。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表面的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二子侧表面朝向所述第一子侧表面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子侧表面,所述内表面的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子侧表面间隔设置;
所述外表面的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一子侧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子侧表面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子侧表面,所述外表面的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子侧表面间隔设置。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为曲面,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为曲面。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内表面朝向所述外表面的方向上,所述弯折部的厚度的最小值与所述接骨板的厚度的最大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5。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子侧表面和第二子侧表面,在所述第一子侧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子侧表面的方向上,所述弯折部的宽度的最小值与所述接骨板的宽度的最大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5。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骨板在多个所述固定孔的分布方向上具有相对的两个端面,所述第一凹槽底部的最低点和所述第二凹槽底部的最低点与所述接骨板的同一个端面所在平面的最小距离相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接骨板包括依次设置的多个固定孔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固定孔之间的弯折部,弯折部包括内表面、外表面和侧表面,内表面面向骨骼,外表面与内表面相对设置,侧表面从内表面延伸至外表面。本申请通过在内表面和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开设第一凹槽,同时在侧表面上开设第二凹槽,即在弯折部的两个方向上同时开设凹槽,使得接骨板在同一个弯折部所在的位置既能够相对内表面和外表面的所在面进行弯折,也能够相对侧表面的所在面进行弯折,从而使得接骨板更易塑形,改善接骨板在使用过程中与骨骼的贴服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接骨板的俯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接骨板的侧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接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接骨板的内表面一侧的俯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5中接骨板的外表面一侧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Figure BDA00037420689200000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接骨板,以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骨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接骨板100包括依次设置的多个固定孔110,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固定孔110之间的弯折部120,固定孔110用于将接骨板100与骨骼进行固定连接,弯折部120则便于接骨板100在与骨骼固定连接过程中,根据骨骼解剖形态的个体差异,对接骨板100进行弯折,以更好的与骨骼贴合。
弯折部120包括内表面121、外表面122和侧表面124,内表面121面向骨骼,外表面122与内表面121相对设置,侧表面124则从内表面121延伸至外表面122。即在将接骨板100与骨骼进行固定连接时,使接骨板100的内表面121与骨骼贴合,并根据骨骼形态对接骨板100进行弯折,然后通过固定孔110将接骨板100与骨骼进行固定连接。
其中,内表面121和外表面122中的至少一个开设有第一凹槽123,侧表面124开设有第二凹槽125,由于内表面121与外表面122相对设置,侧表面124从内表面121延伸至外表面122,即接骨板100的弯折部120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开设凹槽。例如,将内表面121朝向外表面122的方向定义为厚度方向,侧表面124所在的方向定义为宽度方向,则说明弯折部120同时在厚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开设凹槽,使得接骨板100在同一个弯折部120所在的位置既能够沿厚度方向弯折,也能够沿宽度方向弯折,从而使得接骨板100更易塑形,改善接骨板100在使用过程中与骨骼的贴服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内表面121和外表面122中的至少一个开设有第一凹槽123,是指弯折部120的内表面121开设有第一凹槽123,或者弯折部120的外表面122开设有第一凹槽123,或者弯折部120的内表面121和外表面122同时开设有第一凹槽123,其中,第一凹槽123开设的位置能够根据接骨板100的使用场景,如骨骼的具体形态进行调节,此处不做特殊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接骨板100包括依次设置的多个固定孔110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固定孔110之间的弯折部120,弯折部120包括内表面121、外表面122和侧表面124,内表面121面向骨骼,外表面122与内表面121相对设置,侧表面124从内表面121延伸至外表面122。本申请通过在内表面121和外表面122中的至少一个上开设第一凹槽123,同时在侧表面124上开设第二凹槽125,即在弯折部120的两个方向上同时开设凹槽,使得接骨板100在同一个弯折部120所在的位置既能够相对内表面121和外表面122的所在面进行弯折,也能够相对侧表面124的所在面进行弯折,从而使得接骨板100更易塑形,改善接骨板100在使用过程中与骨骼的贴服效果。
可选的,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120的内表面121开设有第一凹槽123,外表面122也开设有第一凹槽123,通过在内表面121和外表面122同时开设第一凹槽123,能够进一步提高弯折部120的可弯折性,使得接骨板100更易塑形,改善接骨板100在使用过程中与骨骼的贴服效果。
其中,在内表面121和外表面122同时开设第一凹槽123时,能够将内表面121的第一凹槽123与外表面122的第一凹槽123对称设置,使得在将接骨板100相对内表面121和外表面122的所在面进行弯折时,弯折部120的内表面121和外表面122上的应力分布能够得到改善,从而能够避免产生应力集中,降低接骨板100在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风险。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侧表面12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子侧表面1241和第二子侧表面1242,第一子侧表面1241沿内表面121的一侧延伸至外表面122的一侧,第二子侧表面1242沿内表面121的另一侧延伸至外表面122的另一侧。其中,第一子侧表面1241开设有第二凹槽125,第二子侧表面1242也开设有第二凹槽125,通过在第一子侧表面1241和第二子侧表面1242同时开设第二凹槽125,能够进一步提高弯折部120在第一子侧表面1241朝向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方向上的可弯折性,使得接骨板100更易塑形,从而改善接骨板100在使用过程中与骨骼的贴服效果。
其中,在第一子侧表面1241和第二子侧表面1242同时开设第二凹槽125时,能够将第一子侧表面1241的第二凹槽125与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第二凹槽125对称设置,使得在将接骨板100相对第一子侧表面1241和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所在面进行弯折时,弯折部120的第一子侧表面1241和第二子侧表面1242上的应力分布的均匀性能够得到改善,从而能够避免产生应力集中,降低接骨板100在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风险。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120的内表面121和外表面122分别开设第一凹槽123,同时,第一子侧表面1241和第二子侧表面1242分别开设第二凹槽125,且内表面121的第一凹槽123与外表面122的第一凹槽123对称设置,第一子侧表面1241的第二凹槽125与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第二凹槽125对称设置。此种结构设计方式使得接骨板100更易塑形,同时改善接骨板100弯折过程中弯折部120上应力分布的均匀性,进一步降低接骨板100在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风险。
可选的,侧表面12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子侧表面1241和第二子侧表面1242,且第一凹槽123自第一子侧表面1241延伸至第二子侧表面1242,即第一凹槽123沿第一子侧表面1241朝向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方向贯穿内表面121或外表面122的边缘,使得弯折部120在内表面121朝向外表面122的方向上的厚度均被减小,从而使得接骨板100更易塑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凹槽125自内表面121延伸至外表面122,即第二凹槽125沿内表面121朝向外表面122的方向贯穿第一子侧表面1241或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边缘,使得弯折部120在第一子侧表面1241朝向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方向上的宽度均被减小,从而使得接骨板100更易塑形。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23自第一子侧表面1241延伸至第二子侧表面1242,同时第二凹槽125自内表面121延伸至外表面122,即弯折部120在内表面121朝向外表面122的方向上的厚度均被减小,同时弯折部120在第一子侧表面1241朝向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方向上的宽度也均被减小,从而使得接骨板100更易塑形。
可选的,当第一凹槽123自第一子侧表面1241延伸至第二子侧表面1242,第二凹槽125自内表面121延伸至外表面122时,第一凹槽123与第二凹槽125能够相互连通,即当接骨板100相对内表面121和外表面122的所在面进行弯折时,弯折的位置同时位于第二凹槽125开设的区域内,当接骨板100相对第一子侧表面1241和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所在面进行弯折时,弯折的位置同时位于第一凹槽123开设的区域内。
也就是说,当接骨板100在弯折部120沿其中一个方向弯折时,所弯折的位置在另一个方向上的尺寸也进行了减小,例如,当接骨板100在沿内表面121朝向外表面122的厚度方向上弯折时,弯折的位置在第一子侧表面1241朝向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方向上的宽度值也有所减小,从而使得接骨板100更易塑形,改善接骨板100在使用过程中与骨骼的贴服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凹槽123和第二凹槽125连通时,其连通边缘采用倒圆角设计,即第一凹槽123和第二凹槽125的连接边缘采用圆弧过渡,以避免接骨板100弯折过程中在第一凹槽123与第二凹槽125的连接边缘处产生应力集中,从而降低接骨板100在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风险。
可选的,如图4所示,弯折部120的内表面121和/或外表面122沿第一子侧表面1241朝向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凹槽123,即在沿第一子侧表面1241朝向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方向上,第一凹槽123并不是连续设置。也就是说,在相邻的两个第一凹槽123之间,弯折部120在内表面121朝向外表面122的方向上的厚度值能够保持不变,即该区域对应的厚度并未被减小,从而有助于提高弯折部120自身的结构强度,降低接骨板100在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风险。
其中,靠近第一子侧表面1241的第一凹槽123延伸至第一子侧表面1241,靠近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第一凹槽123延伸至第二子侧表面1242,即弯折部120在内表面121朝向外表面122的方向上的厚度值保持不变的区域位于靠近弯折部120中间区域的位置,此种设置方式有利于第一凹槽123与第二凹槽125的连通设计,避免弯折部120边缘位置产生应力集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侧表面1241和/或第二子侧表面1242沿内表面121朝向外表面122的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凹槽125,即在沿内表面121朝向外表面122的方向上,第二凹槽125并不是连续设置。也就是说,在相邻的两个第二凹槽125之间,弯折部120在第一子侧表面1241朝向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方向上的宽度值能够保持不变,即该区域对应的宽度并未被减小,从而有助于提高弯折部120自身的结构强度,降低接骨板100在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风险。
其中,靠近内表面121的第二凹槽125延伸至内表面121,靠近外表面122的第二凹槽125延伸至外表面122,即弯折部120在第一子侧表面1241朝向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方向上的宽度保持不变的区域位于靠近弯折部120中间区域的位置,此种设置方式有利于第二凹槽125与第一凹槽123的连通设计,避免弯折部120边缘位置产生应力集中。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120的内表面121和/或外表面122沿第一子侧表面1241朝向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凹槽123,同时,第一子侧表面1241和/或第二子侧表面1242沿内表面121朝向外表面122的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凹槽125,且位于边缘位置的第一凹槽123与第二凹槽125连通,此种结构设计使得接骨板100易塑形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弯折部120自身的结构强度。
可选的,当弯折部120的内表面121和外表面122沿第一子侧表面1241朝向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方向均开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凹槽123时,内表面121的第一凹槽123与外表面122的第一凹槽123在内表面121朝向外表面122的方向上对称设置,即在当接骨板100相对内表面121和外表面122的所在面进行弯折时,内表面121和外表面122的受力分布相同,从而有助于改善接骨板100弯折时弯折部120的应力分布均匀性。
当弯折部120的第一子侧表面1241和第二子侧表面1242沿内表面121朝向外表面122的方向均开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凹槽125时,第一子侧表面1241的第二凹槽125与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第二凹槽125在第一子侧表面1241朝向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方向上对称设置,即在当接骨板100相对第一子侧表面1241和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所在面进行弯折时,第一子侧表面1241和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受力分布相同,从而有助于改善接骨板100弯折时弯折部120的应力分布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表面121的第一凹槽123与外表面122的第一凹槽123在内表面121朝向外表面122的方向上对称设置,同时,第一子侧表面1241的第二凹槽125与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第二凹槽125在第一子侧表面1241朝向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方向上对称设置,此种结构设计使得无论接骨板100相对内表面121和外表面122的所在面进行弯折,或者相对第一子侧表面1241和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所在面进行弯折,对应的两个面上的受力分布都相同,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接骨板100弯折时弯折部120的应力分布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人体骨骼解剖形态复杂,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在接骨板100使用过程中,接骨板100除在内表面121朝向外表面122的厚度方向上进行弯折,或者在第一子侧表面1241朝向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弯折外,接骨板100还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扭转,以更好的贴合人体骨骼。
对此,如图5和图6所示,当在弯折部120的内表面121和外表面122各开设一个第一凹槽123时,能够使内表面121的第一凹槽123沿第二子侧表面1242朝向第一子侧表面1241的方向延伸至第一子侧表面1241,且内表面121的第一凹槽123与第二子侧表面1242间隔设置,同时,使外表面122的第一凹槽123沿第一子侧表面1241朝向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方向延伸至第二子侧表面1242,且外表面122的第一凹槽123与第一子侧表面1241间隔设置。
也就是说,内表面121的第一凹槽123开设在靠近第一子侧表面1241的位置,外表面122的第一凹槽123开设在靠近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位置,使得内表面121的第一凹槽123和外表面122的第一凹槽123为非对称设置,在对接骨板100进行弯折时,弯折部120上对应内表面121的第一凹槽123的位置与弯折部120上对应外表面122的第一凹槽123的位置之间会产生扭转的趋势,以适应不同的骨骼解剖形态,提高弯折部120的适应性。
同样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在弯折部120的第一子侧表面1241和第二子侧表面1242各开设一个第二凹槽125时,能够使第一子侧表面1241的第二凹槽125沿内表面121朝向外表面122的方向延伸至外表面122,且第一子侧表面1241的第二凹槽125与内表面121间隔设置,同时,使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第二凹槽125沿外表面122朝向内表面121的方向延伸至内表面121,且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第二凹槽125与外表面122间隔设置。此种结构设计使得第一子侧表面1241的第二凹槽125和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第二凹槽125为非对称设置,在对接骨板100进行弯折时,弯折部120上对应第一子侧表面1241的第二凹槽125的位置与弯折部120上对应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第二凹槽125的位置之间会产生扭转的趋势,以提高弯折部120的适应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内表面121和外表面122的第一凹槽123采用上述非对称设置,同时,第一子侧表面1241和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第二凹槽125也采用上述非对称设置,使得接骨板100朝不同方向弯折时都可以产生一定的扭转趋势,以适应使用过程中不同的扭转需求。
其中,在设计第一凹槽123和第二凹槽125的延伸方向以及具体位置时,能够使内表面121的第一凹槽123与第一子侧表面1241的第二凹槽125连通,外表面122的第一凹槽123与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第二凹槽125连通,或者,使内表面121的第一凹槽123与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第二凹槽125连通,外表面122的第一凹槽123与第一子侧表面1241的第二凹槽125连通,或者,使内表面121和外表面122的第一凹槽123与第一子侧表面1241和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第二凹槽125各不连通等,其具体设计方式能够根据骨骼解剖形态以及实际使用需求进行相应调整,此处并不做特殊限定。
可选的,在弯折部120开设第一凹槽123和第二凹槽125时,能够将第一凹槽123的底部设计为曲面,将第二凹槽125的底面也设计为曲面。由于第一凹槽123和第二凹槽125的底部为弯折部120的薄弱区域,使得在对弯折部120进行弯折时,第一凹槽123和第二凹槽125的底部为主要弯折区域,将其设计为曲面能够避免弯折时第一凹槽123和第二凹槽125的底部产生应力集中,从而降低接骨板100弯折时发生断裂的风险。
其中,第一凹槽123和/或第二凹槽125的侧壁与底部能够整体呈曲面,即第一凹槽123和/或第二凹槽125为弧形槽或者球形槽;或者,第一凹槽123和/或第二凹槽125的侧壁为平面,底面为曲面,但侧壁与底面之间采用圆弧过渡,即第一凹槽123和/或第二凹槽125为U形槽;或者,第一凹槽123和/或第二凹槽125的侧壁为平面,底部也为平面,但侧壁与底面之间采用圆弧过渡,即第一凹槽123和/或第二凹槽125为底部呈平面的U形槽。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第一凹槽123和第二凹槽125的形状能够根据骨骼解剖形态及使用需求进行设计调整,只需保证第一凹槽123和第二凹槽125的内壁的面与面之间采用圆弧过渡,以避免弯折时产生应力集中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凹槽123与第二凹槽125相互连通时,第一凹槽123和第二凹槽125的连接边缘处也需要采用圆弧过渡的设计,以避免弯折过程中因应力集中而产生裂纹,甚至导致接骨板100发生断裂。
可以理解的是,当在弯折部120的内表面121和/或外表面122上开设第一凹槽123时,能够改善弯折部120的可弯折性,但弯折部120的自身强度会对应降低。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内表面121朝向外表面122的方向上,将弯折部120的厚度的最小值与接骨板100的厚度的最大值的比值设置为大于或等于0.5,即弯折部120的厚度的最小值大于或等于接骨板100的厚度的最大值的一半,以在改善弯折部120的可弯折性的同时,保证弯折部120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降低接骨板100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风险。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能够将弯折部120的厚度的最小值与接骨板100的厚度的最大值的比值设置为0.5、0.6、0.7或者0.8等,其具体比值大小能够根据对接骨板100的塑形效果以及强度的需求进行综合调整,此处不做特殊限制。
同样的,当在弯折部120的第一子侧表面1241和第二子侧表面1242上开设第二凹槽125时,能够改善弯折部120的可弯折性,但弯折部120的自身强度同样会降低。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子侧表面1241朝向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方向上,弯折部120的宽度的最小值与接骨板100的宽度的最大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5,即弯折部120的宽度最小值大于或等于接骨板100的宽度的最大值的一半,以在改善弯折部120的可弯折性的同时,保证弯折部120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降低接骨板100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风险。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能够将弯折部120的宽度的最小值与接骨板100的宽度的最大值的比值设置为0.5、0.6、0.7或者0.8等,其具体比值大小能够根据对接骨板100的塑形效果以及强度的需求进行综合调整,此处不做特殊限制。
接骨板100在多个固定孔110的分布方向上具有相对的两个端面,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多个固定孔110的分布方向定义为接骨板100的长度方向,将内表面121朝向外表面122的方向定义为接骨板100的厚度方向,将第一子侧表面1241朝向第二子侧表面1242的方向定义为宽度方向。
在对第一凹槽123和第二凹槽125的相对位置进行设计时,能够使第一凹槽123底部的最低点和第二凹槽125底部的最低点与接骨板100的同一个端面所在平面的最小距离相等。由于第一凹槽123底部的最低点和第二凹槽125底部的最低点均为弯折部120较为薄弱的区域,将二者与接骨板100的同一个端面所在平面的最小距离设计为相等,使得弯折部120在厚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进行弯折时,弯折点的所在面为同一个平面,从而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使得接骨板100更易塑形。
可选的,在对接骨板100的整体结构进行设计时,能够在任意相邻的两个固定孔110之间均设置弯折部120,使得接骨板100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随时根据骨骼的解剖形态进行弯折,以保证接骨板100与骨骼的有效贴服,提高接骨板100的植入效果,缩短愈合时间。
在将接骨板100进行植入时,需要通过接骨板100上的固定孔110实现接骨板100与人体骨骼的固定连接,相邻两个固定孔110之间设置有弯折部120,弯折部120上开设有第一凹槽123和/或第二凹槽125,为避免第一凹槽123和/或第二凹槽125对接骨板100的固定造成干扰,需要将第一凹槽123和/或第二凹槽125与固定孔110间隔设置,以保证接骨板100的植入稳定性。
其中,第一凹槽123和/或第二凹槽125与固定孔110之间的间距能够根据接骨板100的弯折需求以及用于固定接骨板100的固定件的具体结构进行设计调节,只需保证第一凹槽123和/或第二凹槽125的设置不会对接骨板100的固定产生干扰即可,此处不做特殊限定。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接骨板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接骨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多个固定孔,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固定孔之间的弯折部;
所述弯折部包括内表面、外表面和侧表面,所述内表面面向骨骼,所述外表面与所述内表面相对设置,所述侧表面从所述内表面延伸至所述外表面;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侧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表面开设有所述第一凹槽,所述外表面开设有所述第一凹槽;和/或,
所述侧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子侧表面和第二子侧表面,所述第一子侧表面开设有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子侧表面开设有所述第二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子侧表面和第二子侧表面;所述第一凹槽自所述第一子侧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子侧表面;和/或,
所述第二凹槽自所述内表面延伸至所述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表面和/或所述外表面沿所述第一子侧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子侧表面的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凹槽;靠近所述第一子侧表面的第一凹槽延伸至所述第一子侧表面,靠近所述第二子侧表面的第一凹槽延伸至所述第二子侧表面;和/或,
所述第一子侧表面和/或所述第二子侧表面沿所述内表面朝向所述外表面的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凹槽;靠近所述内表面的第二凹槽延伸至所述内表面,靠近所述外表面的第二凹槽延伸至所述外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表面的第一凹槽与所述外表面的第一凹槽在所述内表面朝向所述外表面的方向上对称设置;和/或,
所述第一子侧表面的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子侧表面的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一子侧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子侧表面的方向上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表面的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二子侧表面朝向所述第一子侧表面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子侧表面,所述内表面的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子侧表面间隔设置;
所述外表面的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一子侧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子侧表面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子侧表面,所述外表面的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子侧表面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为曲面,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为曲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骨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表面朝向所述外表面的方向上,所述弯折部的厚度的最小值与所述接骨板的厚度的最大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子侧表面和第二子侧表面,在所述第一子侧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子侧表面的方向上,所述弯折部的宽度的最小值与所述接骨板的宽度的最大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5。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骨板在多个所述固定孔的分布方向上具有相对的两个端面,所述第一凹槽底部的最低点和所述第二凹槽底部的最低点与所述接骨板的同一个端面所在平面的最小距离相等。
CN202221833607.4U 2022-07-12 2022-07-12 接骨板 Active CN2182473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33607.4U CN218247357U (zh) 2022-07-12 2022-07-12 接骨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33607.4U CN218247357U (zh) 2022-07-12 2022-07-12 接骨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47357U true CN218247357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61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33607.4U Active CN218247357U (zh) 2022-07-12 2022-07-12 接骨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473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06988B2 (en) Orthopedic plate for use in small bone repair
US9173690B2 (en) Orthopedic plate assembly for a distal radius having re-contouring features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US20190029674A1 (en) Elastic orthopedic impla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US8057520B2 (en) Calcaneal plate
EP1994901A1 (en) Intervertebral support device
US9713485B2 (en) Pelvic bone plate
US20230102016A1 (en) Bone plate
US11992251B2 (en) Clavicle segmental plate system
CN102631238A (zh) 具有模组化骨髓内钉的医疗器材及一种骨髓内钉
CN218247357U (zh) 接骨板
US8449581B2 (en) Sliding plate with reinforced slot
CN104367376A (zh) 一种金属锁定型跟骨接骨板
CN208435755U (zh) 一种应力型加压锁定接骨装置
KR20140022543A (ko) 골 접합용 플레이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골 접합용 플레이트 조립체
CN111388079A (zh) 鸡胸、漏斗胸一体化钢板
CN102551867A (zh) 骨盆弓状线下缘解剖型接骨板
CN219742841U (zh) 一种漏斗胸矫形器
CN214434445U (zh) 一种鸡胸、漏斗胸一体化钢板
CN217593032U (zh) 一种万向锁定掌侧斜头型结构
CN217960266U (zh) 一种锁骨骨折用接骨板
CN218979162U (zh) 一种锁定颌面重建型接骨板
CN211023045U (zh) 一种复合式胸锁关节固定钢板
CN215534929U (zh) 一种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板
EP1990017A1 (en) Sliding plate with reinforced slot
CN216455252U (zh) 一种骨盆内侧壁接骨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