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41212U - 显示模组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41212U
CN218241212U CN202221193923.XU CN202221193923U CN218241212U CN 218241212 U CN218241212 U CN 218241212U CN 202221193923 U CN202221193923 U CN 202221193923U CN 218241212 U CN218241212 U CN 2182412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bending region
bending
thickness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9392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玉军
李玉良
袁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9392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412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412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412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柔性显示屏领域,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终端,显示模组包括盖板、显示层、背板、保护层、第一支撑膜及第二支撑膜,盖板、显示层及背板依次层叠设置,背板具有由第一支撑膜支撑的非弯折区、由第二支撑膜支撑的延伸区及设于非弯折区与弯折区之间的弯折区,显示层位于非弯折区,盖板的边缘部分与背板之间形成槽状空间,保护层覆盖弯折区,并包括相连的第一保护部及第二保护部,第一保护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槽状空间内,且该部分的厚度小于或等于盖板到背板的距离,从而避免保护层与盖板之间发生干涉,第二保护部至少覆盖弯折区的中部区域及弯折区的远离非弯折区的边缘区域,且厚度大于第一保护部的厚度,以保证弯折区上的走线不断裂。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柔性显示屏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等终端产品的发展,为提升用户体验,终端的屏占比不断提高,为了兼顾终端轻薄化的需求,基于柔性显示技术的折叠屏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对于折叠屏上的显示模组,其边缘部分能够朝向显示区域的背面弯折,从而增大屏占比。折叠屏上的显示模组包括背板、显示层、盖板、第一支撑膜、第二支撑膜及保护层,背板为柔性板,背板的延伸端连接有柔性电路板,显示层及第一支撑膜设于背板的相背对的两侧,盖板设置于显示层的背离背板的一侧,第二支撑膜与第一支撑膜设于背板的同一侧,且第二支撑膜位于第一支撑膜的靠近柔性电路板的一侧,第一支撑膜与第二支撑膜之间形成有间隔区域,背板在该间隔区域形成弯折区。显示模组在装配过程中,需要将背板在弯折区弯折,以将柔性电路板弯折至显示层的下方。然而背板上的弯折区上的走线会由于受到弯折应力作用而折断,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一般会在弯折区上设置一定厚度的保护层,以覆盖走线,从而缓冲走线在弯折区受到的应力。
但是随着显示层的逐步减薄,盖板与背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这可能会造成盖板与保护层之间产生干涉,导致盖板不平整。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终端,解决了现有显示模组中的盖板与保护层之间会产生干涉,导致盖板不平整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盖板、显示层及背板,背板具有弯折区及非弯折区,显示层设于所述背板一侧,并位于所述非弯折区;盖板设于所述显示层的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盖板的边沿凸出于所述显示层的边沿,并与所述背板之间形成槽状空间;背板的设有显示层的同一侧上还设有保护层,保护层具有弹性,所述保护层包括第一保护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保护部远离所述显示层一侧的第二保护部,所述第一保护部及所述第二保护部共同覆盖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一保护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槽状空间内,所述第一保护部的位于所述槽状空间内的部分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盖板到所述背板的距离,从而避免了保护层的位于槽状空间内的部分与盖板之间发生干涉,从而保证了盖板的平整度,防止盖板上出现弯折印迹。所述第二保护部至少覆盖所述弯折区的中部区域及所述弯折区的位于所述中部区域的背离所述第一保护部一侧的区域,所述第二保护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保护部的厚度,以使得保护层能够为弯折区上受力最大的中部区域上的走线提供足够大的缓冲,从而保证弯折区上的所有走线不损伤。
本显示模组通过将保护层设置为包括厚度不同的第一保护部与第二保护部,来吸收和分担背板弯折区不同区域的弯折应力,这样保护层不仅通过第一保护部满足了不与盖板发生干涉的要求,而且通过第二保护部提高了对整个弯折区上的走线保护的可靠性,保证了走线的电性能,确保显示层正常显示。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与所述显示层及所述盖板均间隔设置,以避免与显示层及盖板之间产生干涉,防止显示模组不平整,导致出现弯折印迹。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护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非弯折区,以保证第一标互补覆盖弯折区与非弯折区的相接处。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护部的厚度沿非弯折区到弯折区的方向保持不变,以便于加工。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护部的厚度为45±15um,以保证第一保护部所覆盖的走线的与第二保护部相接处不损伤。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护部的背离所述背板的表面呈倾斜平面状、弧面状或台阶状,所述第一保护部的靠近所述第二保护部的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保护部的远离所述第二保护部的部分的厚度,以使得第一保护部的不同区域的厚度随着其覆盖的走线所受的弯折应力的不同而变化,并在满足不同区域走线的抗损伤需要的情况下节约保护层的用料。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保护部的厚度沿非弯折区到弯折区的方向保持不变,以便于加工。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保护部的厚度为80±20um,以保证第二保护部所覆盖的走线的与第二保护部相接处不损伤。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保护部的背离所述背板的表面呈倾斜平面状、弧面状或台阶状,所述第二保护部的正对所述弯折区中部区域的部分厚度最大,以使得第二保护部的不同区域的厚度随着其覆盖的走线所受的弯折应力的不同而变化,并在满足不同区域走线的抗损伤需要的情况下节约保护层的用料。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保护部包括中间分部及边缘分部,所述中间分部覆盖所述弯折区中部区域,所述边缘分部连接于所述中间分部的背离所述第一保护部一侧,并覆盖所述弯折区的位于所述中部区域的远离所述第一保护部一侧的区域,所述中间分部沿所述非弯折区到所述弯折区方向的延伸长度大于或等于100um,以保证中间分部覆盖弯折区中部区域,从而保证弯折区的中部区域上的走线不损伤。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边缘分部的厚度与所述第一保护部的厚度相同,以便于加工,不仅满足了其覆盖的走线对弯折应力缓冲的需要,并且节省了第二保护部的用料。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分部相对于所述弯折区的中心法平面呈镜像对称设置,以使得弯折区中部区域上的走线受力均匀。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相对于所述弯折区的中心法平面呈镜像对称设置,此时保护层对弯折应力的吸收分布均匀对称,以使得弯折区上的走线得到均匀缓冲。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一支撑膜,所述第一支撑膜设于所述背板的背离所述显示层的一侧,并位于所述非弯折区,所述第一支撑膜用于支撑所述非弯折区的至少部分区域,以防止非弯折区弯折,导致显示层出光部均匀或盖板出现弯折印迹。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背板还包括设于所述弯折区的远离所述非弯折区一侧的延伸区,以便于显示模组在延伸区上连接元器件。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保护部的部分位于所述延伸区,以保证第二保护部覆盖弯折区与延伸区的相接处。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二支撑膜,所述第二支撑膜设于所述背板的背离显示层的一侧,并位于所述延伸区。第二支撑膜用于支撑起延伸区,所述第二支撑膜用于支撑所述延伸区的至少部分区域,以避免被支撑的延伸区的至少部分平整,便于在延伸区上安装元器件。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膜用于支撑所述背板,并使得所述背板形成所述非弯折区,所述第二支撑膜用于支撑所述背板,并使得所述背板形成所述延伸区,所述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膜与所述第二支撑膜之间,当所述背板处于弯折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膜平行于所述第二支撑膜,以使得弯折区的弯折角度为180°,同时保证弯折后的显示模组的厚度最小。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实施例中,当所述弯折区处于弯折状态时,所述弯折区弯折为弧状结构,该弧状结构能够使得弯折区上的走线的受力变化平缓,其受力先逐渐变大在逐渐变小,并在弧状结构的最凸点受力最大,所述弯折区的中部区域覆盖所述弧状结构的最凸点,以保证该弯折区中部区域上的走线不损伤。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终端,包括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该终端不仅屏占比大,而且显示状态稳定,显示面板上无弯折印迹,用户体验佳。
附图说明
图1为当前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当前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保护层与改进后的显示模组的盖板之间产生干涉;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显示模组处于装配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背板的弯折区处于弯折状态;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支撑膜的边沿凸出于盖板的边沿,第一保护部全部位于非弯折区;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支撑膜的边沿凸出于盖板的边沿,第一保护部部分位于非弯折区;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保护部全部位于弯折区;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保护部的一部分位于弯折区,另一部分位于非弯折区;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保护部包括中间分部及边缘分部;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保护部延伸至临近盖板的边沿,且第一保护部的厚度及第二保护部的厚度均保持不变;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保护部及第二保护部的背离所述背板的表面呈倾斜平面状;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保护部及第二保护部的背离所述背板的表面呈弧面状;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保护部及第二保护部的背离所述背板的表面呈台阶状;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为边缘分部的厚度与第一保护部的厚度相同,且边缘分部与第一保护部呈轴对称设置;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装配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盖板具有翻边;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保护层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点胶方式,其中,保护层通过5道胶进行涂布;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保护层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点胶方式其中,保护层通过层叠的两层胶进行涂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例如,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仅仅是为了区分不同的限位部,并不对其先后顺序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随着手机等终端产品的发展,为提升用户体验,增大终端的屏占比,柔性显示技术的应用愈加广泛,推动了折叠屏的研发使用。当前应用折叠屏的终端在装配时,需要将其显示模组100’的边缘部分朝向该终端显示区域的背面弯折,显示模组100’的弯折部分贴近终端的边框,从而增大屏占比。
请参阅图1,传统的显示模组1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盖板10’、显示层20’及背板30’,显示层20’沿背板30’到盖板10’的方向依次包括发光层21’(Electroluminescence,EL)、薄膜封装层22’(Thin-Film Encapsulation,TFE)、触控层23’(Touch senser On EL,TOE)、偏光层24’(Polarizer,POL)及粘胶层25’(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发光层21’设于背板30’的一侧,并用于朝向盖板10’方向出射光线,薄膜封装层22’用于防止外界污染,触控层23’用于实现用户的触摸控制,偏光层24’用于减小外部光的反射,粘胶层25’用于连接盖板10’及偏光层24’。该显示层20’的厚度大约为130um。背板30’为柔性板,背板30’的背离显示层20’的一侧设有相间隔的第一支撑膜40’及第二支撑膜50’,背板30’在正对第一支撑膜40’与第二支撑膜50’之间的间隔区域的部分形成背板30’的弯折区301’。第一支撑膜40’用于通过背板30’支撑显示层20’。显示模组100’在装配过程中,需要将背板30’在弯折区301’弯折,以将第二支撑膜50’弯折至正对第一支撑膜40’,此时连接于背板30’的柔性电路板得以被折叠至终端的显示区域的背面,该弯折区301’正对终端的边框。弯折区301’上设有用于连接显示层20’及柔性电路板的走线,背板30’的弯折区301’进行弯折后,该弯折区301’上的走线由于受到弯折应力作用易发生断裂等损伤,导致走线的电性能下降或失效,进而造成显示层20’的显示功能异常。对此,通常在弯折区301’上设置一定厚度的保护层60’(BPL),保护层60’具有弹性,并覆盖弯折区301’上的走线,该保护层60’能够在弯折区301’处于弯折状态下时吸收和分担弯折区301’上走线的弯折应力,从而缓解弯折区301’上的走线的受力,避免走线损伤。该保护层60’的厚度一般需要设置为80±20um,以满足弯折区301’走线不损伤的需要。而盖板10’的边沿凸出于显示层20’的边沿,以遮挡弯折后的弯折区301’,由于该盖板10’边沿到背板30’之间的距离为显示层20’的厚度,即为130um,因此保护层60’的厚度小于盖板10’到背板30’之间的距离,这样保护层60’的上表面便能够与盖板10’的下表面相间隔,以避免保护层60’与盖板10’之间出现干涉。
但是折叠屏手机等终端过于厚重一直被用户所诟病,因此显示模组100’的减薄成为如今一个可持续的研究方向。随着COE(Color On Encapsulation)技术的出现,请参阅图2,当前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显示模组100”中,显示层20”去除了偏光层,即,请参阅图4,显示层20”沿背板30”到盖板10”的方向依次包括发光层21”、薄膜封装层22”、触控层23”及粘胶层24”,该显示层20”的厚度变为65um左右,即盖板10”的边沿到背板30”的距离变为65um。此时保护层60”的80±20um的厚度可能会造成保护层60”与盖板10”之间出现干涉,影响显示模组100”的平整度。而若为了避免保护层60”与盖板10”的干涉将保护层60”整体减薄,则需要将保护层60”的厚度管控在30-60um,但是在这种统一厚度下,弯折区301”的中部区域的走线的断裂风险相较于减薄前升高了81.6%,而对于弯折区301”的边沿的走线则几乎无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请参阅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100,该显示模组100包括盖板10、显示层20及背板30。其中,盖板10、显示层20及背板30依次层叠设置,按照图3中的摆放方向,盖板10位于最上层,背板30位于最下层,显示层20位于盖板10与背板30之间。盖板10用于保护显示层20免受磨损,显示层20用于朝向盖板10方向出射光线,以显示图像或文字信息,背板30用于安装显示层20,并连接元器件。
背板30具有非弯折区301及弯折区302(bending)。弯折区302能够进行弯折,非弯折区301用于设置显示层20。
显示层20沿背板30到盖板10的方向依次包括发光层21、薄膜封装层22、触控层23及粘胶层24。发光层21用于朝向盖板10方向出射光线,薄膜封装层22用于防止外界污染,触控层23用于实现用户的触摸控制,粘胶层24用于连接盖板10及触控层23。
盖板10的边沿凸出于显示层20的边沿,并与背板30之间形成槽状空间1001。
保护层40设于背板30的设有显示层20的一侧,并具有弹性。保护层40包括第一保护部41及连接于第一保护部41背离显示层20一侧的第二保护部42。第一保护部41及第二保护部42共同覆盖弯折区302。
第一保护部41的至少部分位于槽状空间1001内,也就是说,盖板10的凸出于显示层20的边缘部分朝向背板30的投影覆盖第一保护部41的部分或覆盖第一保护部41的全部。第一保护部41的位于槽状空间1001内的部分的厚度小于或等于盖板10到背板30的距离,即第一保护部41的上表面与盖板10的下表面相间隔,或相贴合且不施力。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保护部41的厚度能够保证其覆盖的走线不损伤。其中,第一保护部41的位于槽状空间1001内的部分的厚度为第一保护部41的位于槽状空间1001内的部分的最大厚度。
第二保护部42至少覆盖弯折区302的中部区域及弯折区302的远离第一保护部41的边缘区域,该边缘区域为弯折区302的位于中部区域的背离第一保护部41一侧的区域,第二保护部42的厚度大于第一保护部41的厚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保护部42的厚度能够保证其覆盖的走线不损伤。其中,第二保护部42的厚度为第二保护部42的最大厚度。
本显示模组100通过将保护层40设置为包括厚度不同的第一保护部41与第二保护部42,来吸收和分担背板30上弯折区302不同区域的弯折应力。通过将第一保护部41的位于槽状空间1001内的部分的厚度设置为小于或等于盖板10到背板30的距离,避免了保护层40的位于槽状空间1001内的部分与盖板10之间发生干涉,从而保证了盖板10的平整度,防止盖板10上出现弯折印迹。通过将厚度大于第一保护部41的第二保护部42设置为至少覆盖弯折区302的中部区域及弯折区302的位于中部区域的背离第一保护部41一侧的区域,使得保护层40能够为弯折区302上受力最大的中部区域上的走线提供足够大的缓冲,从而保证弯折区302上的走线均不受损伤。这样保护层40不仅通过第一保护部41满足了不与盖板10发生干涉的要求,而且通过第二保护部42提高了对整个弯折区302上的走线保护的可靠性,保证了走线的电性能,确保显示层20正常显示。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非弯折区301位于背板30的中部区域,背板30还具有位于背板30边缘区域的延伸区303,弯折区302位于非弯折区301与延伸区303之间。第一保护部41覆盖弯折区302的靠近非弯折区301部分的区域,第二保护部42覆盖弯折区302中部区域及位于弯折区302中部区域与延伸区303之间的边缘区域。背板30的延伸区303可用于连接元器件,如柔性电路板或芯片等。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显示模组100还包括第一支撑膜50及第二支撑膜60,第一支撑膜50与第二支撑膜60均设于背板30的背离显示层20的一侧,显示层20及第一支撑膜50均设于非弯折区301,第二支撑膜60位于延伸区303。以背板30的设有显示层20的一侧为背板30的第一侧3001,以背板30的设有第一支撑膜50的一侧为背板30的第二侧3002,在图3中所示方向为例,背板30的非弯折区301的第一侧3001朝上,第二侧3002朝下。背板30于弯折区302的第一侧3001上设有电连接显示层20及元器件的走线。
请参阅图4,背板30至少于弯折区302处能够实现弯折,背板30在装配时,可通过弯折背板30使得背板30的延伸区303能够被收拢至非弯折区301下方,以减小显示模组100所占用的空间,此时背板30的延伸区303的第一侧3001朝下,第二侧3002朝上,背板30的非弯折区301的第二侧3002正对背板30的延伸区303的第二侧3002。其中,背板30可整体均由柔性材料制成,并具有良好的可变形及可弯曲的性能,上述柔性材料可以为PI(Polyimide、聚酰亚胺)、PA(Polyamide,聚酰胺)、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VA(polyvinylalcohol,聚乙烯醇)、PEEK(Poly ether ether ketone,聚醚醚酮)或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等耐弯折材料。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盖板10具有透光的显示区101及不透光的非显示区102,其中,显示区101位于盖板10的中部区域,非显示区102位于盖板10的边缘区域。显示层20对应盖板10的显示区101,该显示层20用于朝向盖板10方向出射光线,以透过显示区101显示图像,形成终端上的显示区域。显示层20可与盖板10非显示区102相错位,也可具有至少一部分交叠区域。该非显示区102上可设有油墨层,以对背板30上延伸出显示层20的走线及弯折后的弯折区302起到遮挡作用。
其中,请参阅图3,盖板10的边沿沿非弯折区301到弯折区302的方向凸出于显示层20的边沿,此时盖板10的凸出于显示层20的部分均为非显示区102,该盖板10的凸出于显示层20的部分的下表面、显示层20的侧表面及背板30的第一侧表面共同形成槽状空间1001。
请参阅图3,第一支撑膜50位于背板30的第二侧3002,以支撑背板30的非弯折区301的至少部分区域。可选的,第一支撑膜50的大小与非弯折区301的大小适配,也就是说,背板30的非弯折区301实际为通过第一支撑膜50的支撑形成,此时,第一支撑膜50支撑背板30在非弯折区301的全部区域。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背板30的延伸区303的第二侧3002可设有第二支撑膜60,以支撑背板30的延伸区303的至少部分区域。第二支撑膜60的靠近弯折区302的边沿可与延伸区303的靠近弯折区302的边沿平齐,也就是说,背板30的延伸区303与弯折区302的分界线实际由第二支撑膜60的边沿形成。可选的,第二支撑膜60的大小可与延伸区303的大小相同,以支撑延伸区303的全部区域,即背板30通过第二支撑膜60的支撑形成延伸区303。第二支撑膜60的大小也可延伸区303的大小不同,以支撑延伸区303的部分区域。
第一支撑膜50与第二支撑膜60均可由硬质材料制成,如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等。
请参阅图4,背板30在装配状态下,延伸区303由于弯折区302的弯折位于非弯折区301下方,第二支撑膜60可与第一支撑膜50相正对,第一支撑膜50与第二支撑膜60之间可通过一定厚度的连接层70相连,以增大第一支撑膜50与第二支撑膜60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小弯折区302的弯曲弧度。该连接层70的材质可以为泡棉或胶体。
其中,请参阅图4,当弯折区302处于弯折状态时,第一支撑膜50与第二支撑膜60相平行,此时弯折区302弯折为弧状结构,以使得弯折区302上的走线受力变化幅度平缓,该弧状结构上的走线沿非弯折区301到延伸区303的方向先逐渐变大后逐渐变小,且在弧状结构的最凸点受力最大。此时该弧状结构的整体弯折角度为180°,对于弯折状态的背板30,其非弯折区301与延伸区303之间的距离一般为0.25-0.3mm,此时弯折区302呈自然弯曲状态,即弯折区的剖面呈轴对称的弧线状,该剖面的对称轴线为弯折区302剖面上的中心法线,该中心法线穿过弯折区302剖面的中点。弯折区302的各剖面上的中心法线共同形成弯折区302的中心法平面L(如图3所示),弯折区302相对于该中心法平面L呈镜像对称设置,中心法平面L穿过弧状结构的最凸点。非弯折区301与弯折区302的分界线及弯折区302与延伸区303的分界线所在的平面与弯折区302的中心法平面L相垂直。
在弯折区302水平时,该中心法平面L垂直于弯折区302所在平面;在弯折区302弯折时,该中心法平面L平行于非弯折区301所在平面及延伸区303所在平面,且该中心法平面L到非弯折区301的距离等于该中心法平面L到延伸区303的距离。弯折区302的中部区域覆盖所述弧状结构的最凸点。
请参阅图4,弯折区302在弯折状态下,弯折区302与非弯折区301的相接处以及弯折区302与延伸区303的相接处均圆滑过渡,即弯折区302的与非弯折区301的相接处的切线平行于非弯折区301所在平面,弯折区302的与延伸区303的相接处的切线平行于延伸区303所在平面。弯折区302上各点均受到弯折应力的作用,且各点受到的弯折应力由弯折区302中部区域到弯折区302的边沿逐渐减弱,即弯折区302的中部区域所受到的弯折应力最大,弯折区302的靠近非弯折区301的边沿及弯折区302的靠近延伸区303的边沿所受到的弯折应力最小,且均接近于零。
保护层40设于弯折区302的第一侧3001。其中,该保护层40可以由紫外光固化胶或热固化胶形成。
请参阅图3,该保护层40可覆盖弯折区302,上述覆盖指的是弯折区302位于保护层40在背板30上的投影内,保护层40的靠近显示层20的边沿至少和弯折区302与非弯折区301的分界线平齐,保护层40的远离显示层20的边沿至少和弯折区302与延伸区303的分界线平齐。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保护层40可覆盖部分非弯折区301,即保护层40的边缘部分可与非弯折区301的边缘部分重叠。
其中,保护层40的厚度与保护层40所能吸收和分担的弯折应力呈正相关,也就是说,保护层40的厚度越大,保护层40所能吸收和分担的弯折应力越多,也就越能够缓解弯折区302上的走线的受力,而弯折区302在弯折状态下,其中部区域的走线受力最大,最易损伤,上述弯折区302中部区域可以位于弯折区302的中心法平面L的交线上,也可以为弯折区302的中心法平面L附近,因此,对保护层40的厚度设置需要至少能够满足保证弯折区302中部区域的走线不损伤的要求,即保护层40的厚度大于能够保证弯折区302中部区域的走线不损伤的最小值。一般来说,该最小值为60um。
需要说明的是,保护层40需要与显示层20及盖板10均相间隔,或相贴合且不施力,以防止保护层40对显示层20或盖板10造成挤压,导致显示模组100表面不平整。因此显示层20的边沿与弯折区302相间隔,以保证覆盖弯折区302的边沿的保护层40与显示层20相间隔。
请参阅图3,第一保护部41的部分区域位于槽状空间1001内,即盖板10在背板30上的投影与第一保护部41在背板30上的投影具有一部分重叠区域。此时第一保护部41的上表面需要与盖板10的下表面相间隔,或相贴合且不施力,因此第一保护部41的厚度需小于或等于盖板10到背板30的距离,以避免保护层40与盖板10出现干涉,导致保护层40向上抵顶盖板10的边缘部分,造成盖板10表面不平整或出现弯折印迹。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盖板10为平板,且平行于背板30的非弯折区301,盖板10到背板30的距离等于显示层20的厚度,也就是说,第一保护部41的厚度需小于或等于显示层20的厚度。由于设置保护层40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加工误差,通常很难保证第一保护部41的厚度正好等于显示层20的厚度,因此,一般将第一保护部41的厚度设置为小于显示层20的厚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第一支撑膜50的边沿沿非弯折区301到弯折区302的方向凸出于盖板10的边沿或与盖板10的边沿平齐,即盖板10在背板30上的投影位于非弯折区301内,此时第一保护部41的至少部分位于非弯折区301,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第一保护部41可全部位于非弯折区301,如图6所示,第一保护部41也可部分位于非弯折区301,以保证弯折区302上的走线被保护层40全部覆盖。第一保护部41的位于槽状空间1001内的部分的厚度不做限制。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和图8,盖板10的边沿沿非弯折区301到弯折区302的方向凸出于第一支撑膜50的边沿,此时盖板10在背板30上的投影覆盖非弯折区301,如图7所示,第一保护部41可全部位于弯折区302,此时第一保护部41的边沿能够延伸至弯折区302与非弯折区301的分界线处,以保证弯折区302上的走线均被保护层40所覆盖。如图8所示,第一保护部41也可一部分位于弯折区302,另一部分位于非弯折区301,以保证弯折区302上的走线被保护层40全部覆盖。其中,第一保护部41的位于弯折区302的部分的厚度需要保证其覆盖的走线不损伤。
以非弯折区301到延伸区303的方向为保护层40的延伸方向,保护层40在延伸方向的长度为保护层40的延伸长度。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保护层40的延伸长度可以为2.5mm。其中,弯折区302的中部区域指的是弯折区302的中心法平面L向两侧各移动50um所形成的延伸长度为100um的区域。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第二保护部42包括中间分部421及边缘分部422,中间分部421覆盖弯折区302中部区域,中间分部421与第一保护部41相连,中间分部421的厚度大于第一保护部41,中间分部421的延伸长度大于或等于100um,以保证中间分部421覆盖弯折区302中部区域。边缘分部422连接于中间分部421的背离第一保护部41一侧,并覆盖弯折区302的位于中部区域的背离第一保护部41一侧的区域。该边缘分部422能够延伸至弯折区302与延伸区303的分界线。其中,边缘分部422可全部位于弯折区302,也可一部分位于弯折区302,另一部分位于延伸区303。
可选的,请参阅图9,中间分部421的延伸长度为100-200um,并相对于弯折区302的中心法平面L呈镜像对称设置,以使得弯折区302中部区域上的走线受力均匀。
可选的,请参阅图10,第二保护部42可朝向显示层20方向延伸至临近盖板10的边沿,以使得弯折区302上尽量多的走线被较大厚度的保护层40覆盖和保护,从而增强对弯折区302上的走线所受弯折应力的缓冲,提升弯折区302上走线的整体抗弯折性能。
将保证弯折区302某区域上的走线不损伤所需要的保护层40的最小厚度定义为该区域所需的最小厚度,在该实施例中,弯折区302的中部区域所需的最小厚度为60um,中间分部421的厚度需大于或等于弯折区302中部区域的最小厚度,即需大于或等于60um。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第一保护部41的厚度及第二保护部42的厚度均沿保护层40的延伸方向保持不变,此时中间分部421与边缘分部422的厚度相同。对于第一保护部41覆盖的走线来说,其与第二保护部42相接处所受到的弯折应力最大,因此第一保护部41的厚度不仅要小于或等于显示层20厚度,即小于或等于65um,也要保证第一保护部41的与第二保护部42相接处所覆盖的走线不损伤,即第一保护部41的厚度大于或等于弯折区302在第一保护部41与第二保护部42相接处所需的最小厚度。对于第二保护部42所覆盖的走线来说,弯折区302中部区域上的走线所受到的弯折应力最大,因此第二保护部42的厚度能够保证弯折区302中部区域上走线不损伤即可,即第二保护部42的厚度需要大于或等于弯折区302中部区域所需的最小厚度,在该实施例中,第二保护部42的厚度需大于或等于60um。
可选的,第一保护部41的厚度为45±15um。在实际加工中,可将第一保护部41的厚度设置为45um,由于加工误差的存在,第一保护部41的厚度可能有上下15um的浮动,即有15um的容错空间,故可将第一保护部41的厚度始终控制在30-60um,该厚度始终小于显示层20的厚度,以避免与盖板10之间发生干涉。
可选的,第二保护部42的厚度为80±20um。在实际加工中,可将第二保护部42的厚度设置为80um,由于加工误差的存在,第二保护部42的厚度可能有上下20um的浮动,即有20um的容错空间,因此可将第二保护部42的厚度始终控制在60-100um,该厚度始终能够保证弯折区302中部区域上的走线不损伤。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和图12,第一保护部41的背离所述背板30的表面呈倾斜平面状或弧面状,第一保护部41的靠近第二保护部42的部分的厚度大于第一保护部41的远离第二保护部42的部分的厚度。可以理解的,由于弯折区302上的走线所受弯折应力沿第一保护部41的延伸方向逐渐加大,因此将第一保护部41的厚度设置为沿其延伸方向逐渐加大,以满足不同区域走线的抗损伤需要,节约了第一保护部41的用料。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第一保护部41的背离背板30的一侧呈台阶状,以便于对应第一保护部41所覆盖的不同区域所受弯折应力的大小设置相应的厚度,从而对弯折区302不同区域上的走线进行不同程度的缓冲。可以理解的,第一保护部41的阶高沿第一保护部41的延伸方向逐渐增高,即第一保护部41的靠近显示层20的部分为低阶部分,靠近第二保护部42的部分为高阶部分,第一保护部41的高阶部分的厚度大于低阶部分的厚度,这样,第一保护部41覆盖区域上受力大的走线能够得到第一保护部41的高阶部分的缓冲,第一保护部41覆盖区域上受力小的走线能够得到第一保护部41的低阶部分的缓冲,节约了第一保护部41的用料。
可选的,请参阅图13,第一保护部41的部分位于弯折区302,部分位于非弯折区301,第一保护部41的位于弯折区302的部分的厚度可设置为45±15um,为高阶部分,由于非弯折区301覆盖的走线不会受到弯折应力的影响,因此对第一保护部41的非弯折区301部分没有最小厚度要求,第一保护部41的位于非弯折区301的部分的厚度可设置为小于30um,为低阶部分。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中间分部421覆盖弯折区302中部区域,第二保护部42的背离所述背板30的表面呈倾斜平面状,第二保护部42的靠近第一保护部41的部分的厚度大于第二保护部42的远离第一保护部41的部分的厚度。可以理解的,由于弯折区302上的走线所受弯折应力沿第二保护部42的延伸方向逐渐减小,因此将第二保护部42的厚度设置为沿其延伸方向逐渐减小,以满足不同区域走线的抗损伤需要,节约了第二保护部42的用料。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第二保护部42的背离所述背板30的表面呈弧面状,且弧凸处于弯折区302中部区域,此时,第二保护部42的正对弯折区302中部区域的部分厚度最大,位于弯折区302中部区域的靠近第一保护部41一侧的部分沿第二保护部42的延伸方向厚度逐渐增大,位于弯折区302中部区域的远离第一保护部41的一侧的部分沿第二保护部42的延伸方向厚度逐渐减小,以满足不同区域走线对保护层40厚度的要求,节约了第二保护部42的用料。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第二保护部42的背离背板30的一侧呈台阶状,以便于根据弯折区302不同部分所受弯折应力的大小设置相应的厚度,从而对弯折区302不同部分上的走线进行不同程度的缓冲,节约了第二保护部42的用料。
可选的,请参阅图13,第二保护部42上的台阶结构的阶高由弯折区302中部区域到弯折区302的边沿逐渐降低,即第二保护部42的位于弯折区302中部区域的部分为高阶部分,靠近边缘分部422的部分均为低阶部分,或靠近第一保护部41的部分和靠近边缘分部422的部分均为低阶部分,第二保护部42的高阶部分的厚度大于低阶部分的厚度,靠近第一保护部41的阶高大于第一保护部41的最大厚度,这样,第二保护部42覆盖区域上受力大的走线能够得到第二保护部42的高阶部分的缓冲,第二保护部42覆盖区域上受力小的走线能够得到第二保护部42的低阶部分的缓冲,不仅满足了弯折区302上走线不损伤的厚度需要,而且合理布置了保护层40的厚度分布,更加节省用料。
可选的,请参阅图14,中间分部421的厚度大于边缘分部422的厚度,边缘分部422的厚度与第一保护部41的厚度相同,以便于加工,此时第二保护部42的背离背板30的一侧呈台阶状。
可选的,请参阅图14,边缘分部422相对于弯折区302的中心法平面L与第一保护部41呈镜像对称设置,此时边缘分部422覆盖的走线上各点的受力与第一保护部41所覆盖的走线上各点的受力对应相等,以使得保护层40对弯折应力的吸收分布均匀对称。第一保护部41与边缘分部422的厚度均可设置为45±15um,该厚度的边缘分部422能够保证所覆盖的走线不会损伤。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保护层40的背离背板30的一侧为弧状表面,且弧凸位置对应弯折区302的中部区域,第一保护部41的背离背板30的表面与第二保护部42的背离背板30的表面的相接处圆滑过渡,该保护层40的厚度由弯折区302的中部区域对应区域向保护层40边沿方向逐渐减小,该弧状表面符合形成保护层40的胶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保护层40的各区域厚度均大于或等于该区域所需的最小厚度,以保证弯折区302上的走线不损伤。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至图14,保护层40相对于弯折区302的中心法平面L呈镜像对称设置,此时保护层40对弯折应力的吸收分布均匀对称,以使得弯折区302上的走线得到均匀缓冲。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5,盖板10的凸出于显示层20的边沿设有朝向背板30方向弯折的翻边11,此时保护层40应满足在弯折区302处于弯折状态时第一保护部41的处于槽状空间1001内部分的厚度小于或等于翻边11到背板30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在弯折区302处于弯折状态下,保护层40的处于槽状空间1001内的部分的靠近盖板10的表面与盖板10相间隔或相贴合,从而避免显示模组100在装配状态下保护层40与盖板10之间发生干涉。
请参阅图16,在显示模组100的加工过程中,先在背板30的第二侧3002设置第一支撑膜50及第二支撑膜60,再在背板30的第一侧3001涂布保护层40。其中,保护层40的设置可通过点胶头点胶的方式实现。保护层40各部分的厚度变化可通过调整点胶头的出胶速度及移动速度来实现,可以理解的,若所需厚度较大,则增大点胶头的出胶速度或减慢点胶头的移动速度,若所需厚度较小,则减小点胶头的出胶速度或加快点胶头的移动速度。保护层40的延伸长度可通过调整点胶头的移动距离来实现。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保护层40可通过单一点胶头涂布多道实现,在各道胶的点胶过程中,点胶头的出胶速度及移动速度不变,以保证每道胶的厚度均匀。
可选的,请参阅图16,保护层40可通过单一点胶头沿非弯折区301到延伸区303方向涂布5道实现,每道胶涂布保护层40的延伸长度的五分之一。例如,保护层40的延伸长度为2.5mm,每道胶的涂布长度为500um,其中,第一道胶及第二道胶形成第一保护部41,其厚度均为45±15um,第三道胶、第四道胶及第五道胶形成第二保护部42,其厚度均为80±20um。该5道胶共同覆盖弯折区302。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保护层40可通过单一点胶头涂布一次实现,该点胶头在移动过程中为变速移动或变速出胶。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7,保护层40可通过点胶头沿厚度方向涂布两层实现,即在背板30上涂布一层陈底层401,在该陈底层401上再涂布一层叠加层402,以增加该区域保护层40的厚度。叠加层402与该叠加层402所覆盖的陈底层401共同形成第二保护部42,未覆盖叠加层402的陈底层401形成第一保护部41。
可选的,陈底层401与叠加层402可为同种材质,例如均由紫外光固化胶涂布而成,并形成为一整体。
可选的,陈底层401与叠加层402可为不同材质,例如陈底层401为紫外光固化胶涂布而成,叠加层402为热固化胶涂布而成。
需要说明的是,背板30的第二侧3002可不设置第二支撑膜60,弯折区302进行弯折后,延伸区303直接通过连接层70与第一支撑膜50相连。背板30也可不设置延伸区303,而直接通过弯折区302与元器件相连。弯折区302的弯折幅度可以为180°以外的其他角度,如90°等,此处均不做限制。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壳体、元器件及上述显示模组100。该终端的具体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为本领域任何有显示功能的装置、设备,例如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拍摄设备等。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元器件可以包括常规终端所具有的必要的结构和部件,以折叠屏手机为例进行说明,其可以包括CPU、照相模组、主板、电池、声音处理系统等常规手机所具有的结构和部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具有弯折区及非弯折区;
显示层,设于所述背板一侧,并位于所述非弯折区;
盖板,设于所述显示层的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盖板的边沿凸出于所述显示层的边沿,并与所述背板之间形成槽状空间;
保护层,设于所述背板的设有所述显示层的一侧,并具有弹性,所述保护层包括第一保护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保护部远离所述显示层一侧的第二保护部,所述第一保护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槽状空间内,所述第一保护部的位于所述槽状空间内的部分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盖板到所述背板的距离,所述第二保护部至少覆盖所述弯折区的中部区域及所述弯折区的位于所述中部区域的背离所述第一保护部一侧的区域,所述第二保护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保护部的厚度,所述第一保护部及所述第二保护部共同覆盖所述弯折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与所述显示层及所述盖板均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非弯折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部的厚度沿非弯折区到弯折区的方向保持不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部的厚度为45±15u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部的背离所述背板的表面呈倾斜平面状、弧面状或台阶状,所述第一保护部的靠近所述第二保护部的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保护部的远离所述第二保护部的部分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部的厚度沿所述非弯折区到所述弯折区的方向保持不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部的厚度为80±20u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部的背离所述背板的表面呈倾斜平面状、弧面状或台阶状,所述第二保护部的正对所述弯折区中部区域的部分厚度最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部包括中间分部及边缘分部,所述中间分部覆盖所述弯折区中部区域,所述边缘分部连接于所述中间分部的背离所述第一保护部一侧,并覆盖所述弯折区的位于所述中部区域的远离所述第一保护部一侧的区域,所述中间分部沿所述非弯折区到所述弯折区方向的延伸长度大于或等于100u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分部的厚度与所述第一保护部的厚度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分部相对于所述弯折区的中心法平面呈镜像对称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相对于所述弯折区的中心法平面呈镜像对称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一支撑膜,所述第一支撑膜设于所述背板的背离所述显示层的一侧,并位于所述非弯折区,所述第一支撑膜用于支撑所述非弯折区的至少部分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还包括设于所述弯折区的远离所述非弯折区一侧的延伸区。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部的部分位于所述延伸区。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二支撑膜,所述第二支撑膜设于所述背板的背离显示层的一侧,并位于所述延伸区,所述第二支撑膜用于支撑所述延伸区的至少部分区域。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膜用于支撑所述背板,并使得所述背板形成所述非弯折区,所述第二支撑膜用于支撑所述背板,并使得所述背板形成所述延伸区,所述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膜与所述第二支撑膜之间,当所述背板处于弯折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膜平行于所述第二支撑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弯折区处于弯折状态时,所述弯折区弯折为弧状结构,所述弯折区的中部区域覆盖所述弧状结构的最凸点。
20.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221193923.XU 2022-05-18 2022-05-18 显示模组及终端 Active CN2182412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93923.XU CN218241212U (zh) 2022-05-18 2022-05-18 显示模组及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93923.XU CN218241212U (zh) 2022-05-18 2022-05-18 显示模组及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41212U true CN218241212U (zh) 2023-01-06

Family

ID=84672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93923.XU Active CN218241212U (zh) 2022-05-18 2022-05-18 显示模组及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412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16141A (zh) * 2023-03-22 2023-11-2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16141A (zh) * 2023-03-22 2023-11-2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7116141B (zh) * 2023-03-22 2024-04-2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39656B2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329256B2 (en) Protective film, display module, display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CN109148380B (zh)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装置
US10691232B2 (en) Method of assembling a display module
EP3961348B1 (en) Display device
CN110718159A (zh) Oled显示屏及oled显示装置
CN111416056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27987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220278303A1 (en) Display device
CN218241212U (zh) 显示模组及终端
CN111361257A (zh) 可折叠盖板、折叠屏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US20240152181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3628543A (zh) 显示装置
CN113284420B (zh) 显示装置
US1159287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US11449160B2 (en) Input sensing unit,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KR20220003688A (ko) 표시 장치
CN112786651A (zh) 覆盖窗、制造覆盖窗的方法及包括覆盖窗的显示装置
KR102008504B1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20220077432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4120824A (zh) 显示装置
CN220855634U (zh)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7939966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40176392A1 (en) Display device
US11650704B2 (en) Bonding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