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36556U - 一种管接头气密检测时的连接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管接头气密检测时的连接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36556U
CN218236556U CN202222009643.5U CN202222009643U CN218236556U CN 218236556 U CN218236556 U CN 218236556U CN 202222009643 U CN202222009643 U CN 202222009643U CN 218236556 U CN218236556 U CN 2182365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sleeve
connecting pipe
clamping
pipe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0964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仕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Nuobosi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Nuobosi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Nuobosi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Nuobosi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0964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365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365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365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密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管接头气密检测时的连接件。技术包括外管,所述外管内设置有连接管,连接管的左端螺纹连接在外管的内左侧,连接管的右端为管接头密封插入的连接端;外管右端装有固定套,固定套内设置有限位管,限位管的左端开设有若干个开口,开口内设置有卡爪;卡爪左半段位于连接管的管壁外侧,并与连接管之间留有间隙;卡爪右端固定有卡齿;在限位管上设置有弹性组件;在间隙内设置有推动块,推动块与卡爪呈楔形配合;在连接管上套有套管,推动块固定在套管上;对应套管设置有驱动组件;套管与连接管之间设置有弹簧。本设计能对NW管接头快速进行气密检测,提高了气密检测时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管接头气密检测时的连接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密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管接头气密检测时的连接件。
背景技术
管接头是管道与管道之间的连接工具,因为管道有着各种各样的型号,所以管接头的型号也各有不同;其中管接头就包含NW管接头,NW管接头为标准国际管接头,因此NW管接头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在应用时,NW管接头主要用于新能源电池接头,还可用于油管、气管、水管等。
在NW管接头加工制造完成之后,为了确保其密封性能良好,所以需要对NW管接头进行必不可少的检测,检测时我们需要对NW管接头进行气密检测,气密检测就是NW管接头的一端连接对它进行检测的检测元件,检测元件如压阀、减压阀、流量计、泄漏仪等;其另一端连接对它进行检测的气源,通过气源输送到NW管接头内对其进行检测;
因此目前的现有技术中对NW管接头进行气密检测时,会采用首先将输送气源的管道密封在一个密封机构上,密封机构与输送气源的管道连接相通,气源则会从密封机构内输送出去,这时会在密封机构的输出气源的端口上设置密封圈,密封圈的一侧设置有对它进行挤压的挤压组件,之后再将NW管接头的进气端在套在密封圈处,再通过挤压组件将密封圈进行挤压使密封圈被撑大,被撑大的密封圈将NW管接头的进气端与外界的空气进行隔绝,达到对NW管接头进行密封,气源从密封机构内输送到NW管接头的进气端,NW管接头另一端的检测元件对其进行检测。
但在检测的过程中,检测者首先需要使用双手将NW管接头的进气端先套在密封圈处,再使用双手操作挤压组件将密封圈撑大,被撑大的密封圈对NW管接头进行密封处理,因此在检测时需要分两步操作,不能够同时进行,这样检测过程就比较缓慢,而且是通过挤压密封圈将NW管接头进行密封,当密封圈的使用时间较长时,不但会产生挤压后的磨损,密封组件内的气源也会对它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密封圈的性能也会降低,就会导致NW管接头与密封机构的密封处密封性降低,这时可能就会产生NW管接头从橡胶圈上脱落的问题,这时为了保证NW管接头不会从橡胶圈上脱落,则检测者检测时就会用手去扶住其密封处,这样就使检测时的效率大大低下,在检测时一个的熟练工在对其进行检测时就会至少花上5秒左右的时间,而且气密检测的过程中工作量特别大,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使用的成本,因此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对NW管接头进行检测的检测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管接头气密检测时的连接件,能快速对NW管接头进行气密检测。
所述的管接头气密检测时的连接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外管,所述外管内水平设置有连接管,连接管的左端通过螺纹连接在外管的内左侧,连接管的右端为管接头进气端密封插入的连接端;外管右端套装有与之呈螺纹配合的固定套,在外管右侧的固定套内设置有限位管,限位管的左端开设有若干个开口,开口内均设置有从限位管内侧向限位管外侧进行来回移动的卡爪;卡爪左半段位于连接管的管壁外侧,并与连接管之间留有调节间隙;连接管右侧的卡爪上固定有用于卡入管接头上的卡槽的卡齿;在限位管上设置有用于将卡齿卡入卡槽的弹性组件;在调节间隙内设置有将卡爪由内向外移动的推动块,推动块与卡爪之间呈楔形配合;在连接管上套有与之呈滑动配合的套管,推动块左端固定在套管的右端;对应套管设置有用于推动套管移动的驱动组件;套管与连接管之间设置有用于将套管向左推动的弹簧,弹簧自然状态下,卡齿卡入在卡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支撑板,外管的管壁外侧开设有内外相通的第一通孔,支撑板的一端从第一通孔穿进的外管的内部,支撑板位于套管的左侧;外管内对应支撑板的插入端开设有第一凹槽,支撑板的插入段铰接在第一凹槽内且能自由摆动,其另一端位于第一通孔的外侧并在其外侧支撑板上安装有把手;支撑板上开设左右相通的第二通孔,连接管的左端穿装在第二通孔内,连接管与第二通孔之间留有支撑板能沿其轴心自由摆动的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端内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将其与管接头进行密封连接的第一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的外管壁上设置有一段第一外螺纹,外管的内管壁设置有与第一外螺纹呈螺纹配合的第一内螺纹;第一外螺纹左侧的连接管外管壁的壁面为光滑面,连接管光滑面处的外径小于其螺纹段的大径;第一内螺纹左侧的外管内管壁的壁面为光滑面,外管光滑面处的内径小于其螺纹段的大径;外管的光滑面上设置有将其与连接管的光滑面进行密封连接的第二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套左端的外管上固定有挡环,固定套与挡环之间的外管上套有用于密封外管和固定套的第三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管上的弹性组件为若干个呈O型结构的橡胶圈,限位管对应每个橡胶圈在其外侧壁开设有第二凹槽,卡爪对应每个橡胶圈在其外侧壁开设有第三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三凹槽连接相通构成了一个呈环形结构的环形槽,橡胶圈设置在环形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外管左端的外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扳手扳口卡入的扳手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首先使用驱动机构推动套管向右滑动,套管带动其上的推动块将卡爪由内向外推出,再将待检测的NW管接头进气端从限位管的右侧插入,再通过限位管的内部再插入连接管的连接端内,位于连接端内的NW管接头与连接端之间形成密封连接,这时停止使用驱动机构,套管在弹簧的作用下向左移动,因此回弹到原有状态,这时被推出的卡爪在弹性组件的作用下也回弹到原有状态,此时卡爪上的卡齿卡进NW管接头自身带有的卡槽内,因此NW管接头被卡在限位管内;后再NW管接头的出气端连接对其进行检测的检测元件,外管的左端通过螺纹的方式连接检测时所需的气源管道,通过气源管道输送到连接管内,连接管内的气源再输送给NW管接头的进气端内,NW管接头的出气端再将气体输送到检测的元件内;本设计根据NW管接头结构,利用NW管接头后端卡槽进行卡爪的设计,从而使对NW管接头能够快速和稳定的密封在本连接件内,从而进行后续的气密检测;现有技术中一个成熟工对NW管接头进行气密检测时需要花费5秒左右,但是本连接件在整个气密检测过程中一个成熟工只需要花费3秒左右,因此能对NW管接头快速进行气密检测,提高了气密检测时的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NW16管接头与本连接件配合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套管推动卡爪结构示意图;
图7为卡爪和限位管放大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固定套放大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把手和支撑板放大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2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部件名称:1、外管2、连接管3、把手4、套管5、弹簧6、固定套7、卡爪8、弹性组件9、限位管10、第一密封圈11、第三密封圈12、支撑板13、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管接头气密检测时的连接件,如图1和图11所示,包括水平设置的外管1,所述外管1内水平设置有连接管2,连接管2的左端通过螺纹连接在外管1的内左侧,具体实施螺纹连接时,可采用在连接管2的外侧壁设置第一外螺纹,外管1内侧壁设置有与第一外螺纹呈螺纹配合的第一内螺纹;在安装时,连接管2通过将第一外螺纹扭紧在第一内螺纹上将连接管2固定在外管1上;
进一步优选,第一外螺纹左侧的连接管2外管壁的壁面为光滑面,连接管2光滑面处的外径小于其螺纹段的大径;第一内螺纹左侧的外管1内管壁的壁面为光滑面,外管1光滑面处的内径小于其螺纹段的大径;通过这一光滑面的设计,当连接管2安装到外管1内时,连接管2上第一外螺纹左端的光滑面会首先进入外管1的内部,这时会起到一个导向作用,方便更快的使连接管2对准与外管1的连接处,对准之后方便旋紧螺纹,使操作的时候更加的方便;
如图1、图2、图10和图12所示,连接管2的右端为管接头进气端密封插入的连接端;本实施例中的管接头采用对NW管接头进行描述,NW管接头在应用时主要用于新能源电池接头,还可用于油管、气管、水管等;NW管接头在生产时也有不同的型号,比如有NW16管接头或者NW19管接头等;具体实施将NW管接头密封插入时,可采用在连接端内设置呈O型结构的第一密封圈10,连接端沿其内侧壁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一密封圈10的密封槽,第一密封圈10安装在密封槽内;通过第一密封圈10的设计,比如当连接端内插入有NW16管接头时,第一密封圈10能够保证NW16管接头与连接端之间形成密封连接,使NW16管接头进行气密检测时,检测的数据更准确;连接管2的右端通过螺纹连接在外管1内,当第一密封圈10使用的年限比较长时,就可将连接管2从外管1内拆卸下来,对第一密封圈10进行更换;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连接端和第一密封圈10的尺寸大小可根据不同型号的NW管接头进行生产,比如NW16管接头或者NW19管接头等,以便于适合不同的NW管接头进行使用,如图2和图12所示,图中的管接头为NW16管接头,穿入端的的尺寸就根据NW16管接头的尺寸进行设计;
如图1、图3、图4、图7、图8和图10所示,外管1右端套装有与之呈螺纹配合的固定套6,在外管1右侧的固定套6内设置有限位管9,固定套6具体螺纹配合时,可采用在固定套6的内侧壁上设置第二内螺纹,外管1的外侧壁设置与之呈螺纹配合的第二外螺纹,通过将第二外螺纹扭紧在第二内螺纹上将固定套6固定在外管1上;通过螺纹的设计,不但能保证其密封性,还能方便对固定套6和限位管9进行拆卸与安装,使安装的时候更加的方便;
如图1、图8和图10所示,位于固定套6内的限位管9具体设置在固定套6内时,为了方便对固定套6和限位管9进行拆卸和安装,固定套6和限位管9可采用活动连接;具体实施活动连接时,将限位管9独立放置在固定套6内,在固定套6右端的内侧壁设置第一挡环,在限位管9右端的外侧壁设置第二挡环,第一挡环与第二挡环直接一致,当限位管9从固定套6的左端放入时,限位管9上的第二挡环被限位在固定套6上的第一挡环的左侧,固定套6的左侧又通过螺纹连接在外管1上,因此限位管9被限定在固定套6内,当固定套6上的螺纹拆卸下来时,限位管9就能从固定套6内取出;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也可将限位管9的外侧壁直接固定在固定套6的内侧壁上,形成固定连接;
再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对NW管接头进行检测时,需要将NW管接头从限位管9的右侧插入限位管9内,NW管接头在通过限位管9内再穿进连接管2的连接端内;当NW管接头穿进限位管9内的过程中,如图4所示,当针对NW管接头外侧自身带有凸块的NW管接头,如NW16管接头,这时可在限位管9的内侧壁开设有用于NW16管接头上的凸块从右穿入的矩形槽,当NW16管接头上的凸块穿进在矩形槽内时,矩形槽给了NW16管接头上的凸块一个支撑力,因此可以使NW16管接头更稳定的放置在限位管9内;对于没有带凸块的NW管接头,这时可直接将NW管接头插入限位管9的内部;因此该矩形槽可根据不同型号的NW管接头进行调整设计;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当针对不同NW管接头进行气密检测时,固定套6和限位管9的尺寸大小可以根据不同型号的NW管接头灵活的进行更改设计;
如图1、图2、图7、图10和图12所示,限位管9的左端开设有若干个开口,开口内均设置有从限位管9内侧向限位管9外侧进行来回移动的卡爪7;卡爪7左半段位于连接管2的管壁外侧,并与连接管2之间留有调节间隙;连接管2右侧的卡爪7上固定有用于卡入管接头上的卡槽的卡齿;在限位管9上设置有用于将卡齿卡入卡槽的弹性组件8;在调节间隙内设置有将卡爪7由内向外移动的推动块,推动块与卡爪7之间呈楔形配合;在连接管2上套有与之呈滑动配合的套管4,推动块左端固定在套管4的右端;对应套管4设置有用于推动套管4移动的驱动组件;
开口开设时可沿限位管9的左侧对称开设,因此开口内卡爪7能均匀分布,因此卡爪7上的卡齿能均匀的卡入NW管接头上的卡槽,使NW管接头卡入时能有更好的稳定性;常规的NW管接头的外侧壁大多数自身带有卡槽,不同型号的NW管接头卡槽的尺寸也不一样,因此针对带有卡槽的NW管接头,卡齿的尺寸大小可根据不同NW管接头上的卡槽尺寸再进行设计;
如图1,图10所示,弹性组件8可采用呈O结构的橡胶圈,橡胶圈具体安装时,限位管9对应橡胶圈在其外侧壁开设有第二凹槽,卡爪7对应橡胶圈在其外侧壁开设有第三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三凹槽连接相通构成了一个呈环形结构的环形槽,橡胶圈设置在环形槽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弹性组件8也可为松紧带,松紧带安装时,直接沿限位管9和卡爪7的外侧壁一圈进行固定;卡爪7通过弹性组件8带有的弹性,在有外力的作用下,因此卡爪7在开口内能从限位管9内侧向限位管9外侧进行来回移动的;
如图1和图10所示,具体实施楔形配合时,楔形配合是滑动配合的一特殊方式,传统滑动配合实现的是直线滑动,而楔形配合能够实现折线滑动;实施楔形配合时,会采用两个带有斜面的滑块组成的滑动配合,两个楔形块的斜面相贴合,其中一块滑块沿X轴线移动,另一块滑块沿Y轴线移动,当两斜面相对滑动时,形成一个沿斜面向的直线滑动方式;当推动块与卡爪7之间呈楔形配合时,推动块沿X轴线移动,卡爪7沿Y轴线移动,当推动块与卡爪7相对滑动时,推动块和卡爪7之间沿斜面向直线滑动;所以当推动块向右移动时,位于开口内的卡爪7向外移动;
如图2,图12所示,当具体实施对NW16管接头上的卡槽进行卡紧的过程中,首先我们需要使用驱动组件驱动套管4向右移动,向右移动的套管4带动其上的推动块将卡爪7向外推出,推出后安装卡爪7上的弹性组件8被拉伸,因此卡爪7通过弹性组件8的拉伸作用下向外移动,向外移动后的卡爪7使限位管9内留出能使NW16管接头插入的空间,因此NW16管接头的进气端从限位管9的内部穿过再插入连接管2内;位于连接管2内的NW16管接头进气端通过第一密封圈10将其与连接管2紧密贴合在一起;这时停止使用驱动组件,被向外推出的卡爪7会在弹性组件8的作用下回弹到初始状态,这时卡爪7上的卡齿卡在NW16管接头的卡槽内,因此NW16管接头上的卡槽被卡齿卡紧,从而将NW16管接头被稳定的卡紧在本连接件上;当需要更换其他型号的NW管接头进行卡紧时,这时又再次使用驱动组件驱动套管4向右移动,套管4上的推动块再将卡爪7向外推出,因此卡齿从NW16管接头的卡槽内移出,这时便将NW16管接头取出,更换为其他型号的NW管接头再次进行卡紧;通过上述的描述,本连接件只需要将NW16管接头从限位管9的右端插入,再通过限位管9的内侧再插入在连接管2内,连接管2内的第一密封圈10将NW管接头进行封堵,限位管9上的卡爪7对NW管接头的卡槽通过卡齿卡紧;因此NW管接头就能够稳定和快速的密封在本连接件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检测时需要靠不停的挤压密封圈将达到将NW管接头进行密封,给密封圈带来了一定的损害,这样就会导致需要频繁的更换密封圈;也不需要用手扶着密封处来保证其稳定,不但提高了检测时的稳定性,还提高了检测效率,节约了时间以及成本,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实用性;
套管4与连接管2之间设置有用于将套管4向左推动的弹簧5,弹簧5自然状态下,卡齿卡入在卡槽内,弹簧5具体安装时,如图1所示,连接管2右端为呈挡台结构的第一挡台,因此连接管2右端的外径略小于其左端的外径,第一挡台左端的套管4上设置有第二挡台,因此套管4左端的内径略小于其右端的内径;弹簧5的一端抵在第一挡台上,其另一端抵在第二挡台上;当驱动组件将套管4向右推动时,套管4带动推动块将卡爪7向外推动后,套管4和连接管2之间的弹簧5会被压缩,当停止使用驱动组件时,弹簧5带有的回弹性会将弹簧5向左推动,因此套管4回到被推动前的初始位置,通过弹簧5的设计,当驱动组件停止驱动时,套管4能够快速的回弹到原有位置,避免了不设置弹簧5需要自己手动的将套管4拉回,使操作的时候更加的方便;连接管2、套管4以及弹簧5具体安装时,首先将套管4放入到外管1内,在将弹簧5的一端抵在套管4的第二挡台,最后在将连接管2穿进套管4的内侧,放入时再将弹簧5的另一端抵在第一挡台上,最后将连接管2通过螺纹固定在外管1内,则完成它们之间的安装,通过该安装方式,方便对它们之间进行拆卸,就方便了后续对它们进行检修;
当管接头的卡槽被卡齿卡紧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密封检测,比如对NW16管接头进行气密检测,其气密封检测的整体检测过程为,首先使用驱动组件将套管4向右推动,套管4再带动推动块将卡爪7从开口内向外推出,这时NW16管接头的进气端从限位管9的右端插入在通过其内部插进连接管2内,连接管2内的第一密封圈10将NW16管接头的进气端密封在连接管2内,再停止使用驱动组件,套管4在弹簧5的作用下进行回弹到原有状态下,这时被推出的卡爪7在弹性组件8的作用下也从开口内回弹到原有状态,因此卡爪7上的卡齿将NW16管接头上的卡槽进行卡紧;当NW16管接头被稳定的卡紧后,再在NW16管接头的出气端连接有对其检测的检测元件,如调压阀、减压阀、流量计、泄漏仪这些元件等,连接完成之后,外管1的左端连接有NW16管接头检测时所需的气源管道,气源管道具体连接时,气源管道上设置有第三外螺纹,外管1的左端内侧壁设置有与之呈螺纹配合的第三内螺纹,气源管道通过螺纹扭紧在外管1的左端后;气源管道内的气源则输送到连接管2内,因此连接管2内的NW16管接头进气端接收对其检测的气源,气源又从NW16管接头的出气端输送出去,出气端的气源则会输送到检测元件内,检测元件对NW16管接头的气密性进行检测,因此完成对NW16管接头的气密检测;在整个检测的流程中,一个成熟工对一个NW管接头进行检测时大约会花费3秒左右,而现有已知技术中一个成熟工大约要花费5秒左右,而检测的时候需要大批量的对NW管接头进行检测,这样不但大大提高了检测时的效率,还能高效稳定的对NW16管接头进行检测,节约了人力以及时间,因此减少了检测所需的花费,节约了成本,是值得推广使用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1、图6和图9所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支撑板12,外管1的管壁外侧开设有内外相通的第一通孔,支撑板12的一端从第一通孔穿进的外管1的内部,支撑板12位于套管4的左侧;外管1内对应支撑板12的插入端开设有第一凹槽,支撑板12的插入段铰接在第一凹槽内且能自由摆动,其另一端位于第一通孔的外侧并在其外侧支撑板12上安装有把手3;支撑板12上开设左右相通的第二通孔,连接管2的左端穿装在第二通孔内,连接管2与第二通孔之间留有支撑板12能沿其轴心自由摆动的间隙;支撑板12具体安装时,首先在支撑板12的下端开设有前后相通的第一安装孔,如图3所示,外管1的外侧对应第一安装孔的位置相对开设有两个相通的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水平线上,这时将支撑板12放置在第一凹槽内,放置完成之后对准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位置,后在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独立穿装一根螺杆;螺杆的两端均位于外管1的外侧,并在其外侧的螺杆上均安装防止螺杆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跑出的螺母;因此支撑板12通过螺杆可在第一凹槽内转动,转动的支撑板12可带动把手3摆动,因此把手3可在第一通孔内转动;通过螺杆上螺母的设计,能够更加方便的对支撑板12进行拆卸和安装;把手3的具体安装时,可采用通过螺钉固定在支撑板12上,当然也可以采用焊接在支撑板12上;
驱动组件具体使用时,首先捏住把手3向右下压,其位于把手3下方的支撑板12也向右摆动,支撑板12向右摆动时则推动套管4向右移动,因此完成对套管4进行驱动;在驱动的过程中,通过采用把手式的方式推动套管4带动推动块将卡爪7推出,推出后的卡爪7通过其上的卡齿将NW管接头上的卡槽卡紧,在操作的时只需要一只手按压把手3,另一只手就直接将NW管接头从限位管9的右端插入再通过限位管9的内部插入到连接管2内,停止按压把手3,NW管接头就被快速的封堵在限位管9和连接管2内,在这个过程中,检测者的两只手可以同步进行,尽量解决了现有已知技术中需要先使用双手先固定NW管接头,在使用双手驱动橡胶圈将其进行封堵时的繁琐,大大节约了检测时的时间,提高了检测的效率;
驱动组件具体安装时,首先将支撑板12穿进第一通孔放置在第一凹槽内,再通过螺杆和螺母将支撑板12铰接在第一凹槽内,再将套管4放入,套管4的左侧抵在支撑板12的右侧,后在放置弹簧5,弹簧5的一端抵在套管4上,之后在放置连接管2,弹簧5的另一端抵在连接管2上;然后连接管2的左端穿进第二通孔,穿入后的连接管2左端通过螺纹连接在外管1的内侧;当需要对驱动组件进行拆卸时,首先将连接管2从外管1内侧拆卸下来,在将弹簧5和套管4拿出,拿出之后将位于外管1外侧的螺母扭下来,后再将螺杆从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内取出,因此把手3和支撑板12从第一通孔内拿出;在整个过程中,便于拆卸和安装,就方便对外管1内部的组件进行组件和检修,增强了在使用过程中的实用性;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驱动组件中的把手3和支撑板12可以替换为呈L型结构的推动杆,推动杆呈竖直状态,将推动杆横向段放置着在第一通孔内,推动杆的横线段通过螺钉固定在套管4的左端,推动杆则在弹簧5的作用下紧贴在第一通孔的孔壁上,在使用时,用手握住推动杆的竖向段,再向右推动推动杆,推动后弹簧5被压缩,因此推动杆带动套管4向右推动,套管4上的推动块再将卡爪7进行推出。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1、图2、图10和图12所示,所述连接端内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将其与管接头进行密封连接的第一密封圈10,多个第一密封圈10具体安装时,首先在连接端内沿其内侧壁开设多个用于安装第一密封圈10的密封槽,再将多个第一密封圈10依次设置在密封槽内;多个密封槽之间可呈左右等间距间隔排列,这样当多个第一密封圈10设置在呈左右间隔排列的密封槽内时,NW管接头能够更好的被封堵在连接端内;当对NW16管接头进行气密检测时,NW16管接头的进气端插入在连接端内时,通过多个第一密封圈10的设计,加强了其密封的效果,能有效的防止在检测时检测的气体遗漏出去,使气密检测时检测的数据更加真实可靠。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11所示,所述连接管2的外管壁上设置有一段第一外螺纹,外管1的内管壁设置有与第一外螺纹呈螺纹配合的第一内螺纹;第一外螺纹左侧的连接管2外管壁的壁面为光滑面,连接管2光滑面处的外径小于其螺纹段的大径;第一内螺纹左侧的外管1内管壁的壁面为光滑面,外管1光滑面处的内径小于其螺纹段的大径;外管1的光滑面上设置有将其与连接管2的光滑面进行密封连接的第二密封圈13;第二密封圈13具体安装时,在外管1的光滑处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二密封圈13的第四凹槽,再将第二密封圈13安装在第四凹槽内,通过将第二密封圈13设置在外管1的光滑面和连接管2的光滑面之间,连接管2的光滑面给了第二密封圈13内侧一个支撑力,使第二密封圈13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密封性能;通过第二密封圈13的设计,使外管1和连接管2之间的密封性能得到了加强,当检测的气源通过外管1的左端进入连接管2内时,尽量避免了检测的气源从外管1和连接管2的连接处流出,还能避免外部的气体从外管1和连接管2的连接处流进。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1、图3和图10所示,所述固定套6左端的外管1上固定有挡环,固定套6与挡环之间的外管1上套有用于密封外管1和固定套6的第三密封圈11;在对NW管接头进行气密检测时,通过第三密封圈11的设计,加强了固定套6和外管1之间的密封性,尽量避免外部的空气从外管1和固定套6的连接处流进,还能避免内部的检测气源从外管1和固定套6的连接处流出。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10所示,所述限位管9上的弹性组件8为若干个呈O型结构的橡胶圈,限位管9对应每个橡胶圈在其外侧壁开设有第二凹槽,卡爪7对应每个橡胶圈在其外侧壁开设有第三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三凹槽连接相通构成了一个呈环形结构的环形槽,橡胶圈设置在环形槽内;在对NW管接头进行气密检测时,我们需要不断使用驱动组件推动套管4向右移动,向右移动的套管4将卡爪7向外推出,在这个过程中,卡爪7需要多次的被推出,如果只设置一个橡胶圈带动卡爪7推出,卡爪7上的橡胶圈承受的压力就比较大,当使用的时间一长就容易损害,通过多个橡胶圈的设计,不但能更好的保护橡胶圈,还能增强卡爪7与限位管9之间的稳定性;弹性组件8也可为松紧带,对多个松紧带安装时,直接沿限位管9和卡爪7的外侧壁一圈进行固定,多个松紧带之间呈左右排列的进行固定。
实施例7
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所述外管1左端的外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扳手扳口卡入的扳手槽,对NW管接头进行气密检测时,外管1的左端需要连接对NW管接头检测所需的气源管道,气源管道上设置有第三外螺纹,外管1内的左侧设置有呈螺纹配合的第三内螺纹,在将第三外螺纹与第三内螺纹扭紧的过程中,因为需要达到绝对密封,则通过使用扳手扭紧气源管道则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但外管1的外侧壁比较光滑,扳手扭动时会打滑,通过扳手槽的设计,扳手在扳动外管1转动时,能够有一个支撑点;在具体使用扳手时,首先让气源管道的螺纹对准外管1左端内部的螺纹,对准之后气源管道保持稳定,将扳手的扳口卡紧在扳手槽内,后转动扳手,扳手带动外管1转动,当扳手转动不了外管1时,则气源管道与外管1之间形成了较好的密封连接。

Claims (7)

1.一种管接头气密检测时的连接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外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内水平设置有连接管(2),连接管(2)的左端通过螺纹连接在外管(1)的内左侧,连接管(2)的右端为管接头进气端密封插入的连接端;外管(1)右端套装有与之呈螺纹配合的固定套(6),在外管(1)右侧的固定套(6)内设置有限位管(9),限位管(9)的左端开设有若干个开口,开口内均设置有从限位管(9)内侧向限位管(9)外侧进行来回移动的卡爪(7);卡爪(7)左半段位于连接管(2)的管壁外侧,并与连接管(2)之间留有调节间隙;连接管(2)右侧的卡爪(7)上固定有用于卡入管接头上的卡槽的卡齿;在限位管(9)上设置有用于将卡齿卡入卡槽的弹性组件(8);在调节间隙内设置有将卡爪(7)由内向外移动的推动块,推动块与卡爪(7)之间呈楔形配合;在连接管(2)上套有与之呈滑动配合的套管(4),推动块左端固定在套管(4)的右端;对应套管(4)设置有用于推动套管(4)移动的驱动组件;套管(4)与连接管(2)之间设置有用于将套管(4)向左推动的弹簧(5),弹簧(5)自然状态下,卡齿卡入在卡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头气密检测时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支撑板(12),外管(1)的管壁外侧开设有内外相通的第一通孔,支撑板(12)的一端从第一通孔穿进的外管(1)的内部,支撑板(12)位于套管(4)的左侧;外管(1)内对应支撑板(12)的插入端开设有第一凹槽,支撑板(12)的插入段铰接在第一凹槽内且能自由摆动,其另一端位于第一通孔的外侧并在其外侧支撑板(12)上安装有把手(3);支撑板(12)上开设左右相通的第二通孔,连接管(2)的左端穿装在第二通孔内,连接管(2)与第二通孔之间留有支撑板(12)能沿其轴心自由摆动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头气密检测时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内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将其与管接头进行密封连接的第一密封圈(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头气密检测时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2)的外管壁上设置有一段第一外螺纹,外管(1)的内管壁设置有与第一外螺纹呈螺纹配合的第一内螺纹;第一外螺纹左侧的连接管(2)外管壁的壁面为光滑面,连接管(2)光滑面处的外径小于其螺纹段的大径;第一内螺纹左侧的外管(1)内管壁的壁面为光滑面,外管(1)光滑面处的内径小于其螺纹段的大径;外管(1)的光滑面上设置有将其与连接管(2)的光滑面进行密封连接的第二密封圈(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头气密检测时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套(6)左端的外管(1)上固定有挡环,固定套(6)与挡环之间的外管(1)上套有用于密封外管(1)和固定套(6)的第三密封圈(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头气密检测时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管(9)上的弹性组件(8)为若干个呈O型结构的橡胶圈,限位管(9)对应每个橡胶圈在其外侧壁开设有第二凹槽,卡爪(7)对应每个橡胶圈在其外侧壁开设有第三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三凹槽连接相通构成了一个呈环形结构的环形槽,橡胶圈设置在环形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头气密检测时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左端的外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扳手扳口卡入的扳手槽。
CN202222009643.5U 2022-08-01 2022-08-01 一种管接头气密检测时的连接件 Active CN2182365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09643.5U CN218236556U (zh) 2022-08-01 2022-08-01 一种管接头气密检测时的连接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09643.5U CN218236556U (zh) 2022-08-01 2022-08-01 一种管接头气密检测时的连接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36556U true CN218236556U (zh) 2023-01-06

Family

ID=84679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09643.5U Active CN218236556U (zh) 2022-08-01 2022-08-01 一种管接头气密检测时的连接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365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236556U (zh) 一种管接头气密检测时的连接件
CN207569412U (zh) 一种快速接头
CN219796508U (zh) 一种避免有机废气挥发的管道连接设备
CN115681642B (zh) 一种透镜垫密封超高压管道
CN213479432U (zh) 一种给排水用管道连接装置
CN214010698U (zh) 一种三通沟槽管件气密性检测设备
CN212319153U (zh) 一种便携充气式检测管道密封装置
CN104075070A (zh) 充气装置
CN220452989U (zh) 高压气动快插接头
CN218994709U (zh) 一种气动接头寿命测试台
CN215335176U (zh) 一种管道裂口修复器
CN207650008U (zh) 管类临时夹紧转接器夹具
CN220741012U (zh) 一种液压螺栓拉伸器
CN219300525U (zh) 一种燃气管道排查设备
CN220337731U (zh) 一种易安装的截止阀
CN219221564U (zh) 一种法兰套管连接结构
CN217630348U (zh) 市政道路管道快速拆装结构
CN216715548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pe管
CN108458175B (zh) 一种自动接管装置
CN217683733U (zh) 一种市政施工用连结件
CN220908615U (zh) 一种市政雨水管道组装模块
CN217683555U (zh) 一种通风管道通风调试安装用控制结构
CN218972065U (zh) 一种管件用卡箍
CN214743911U (zh) 一种螺纹快速接头
CN109531469B (zh) 一种水龙头装夹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