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29410U - 短距起降无人机 - Google Patents

短距起降无人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29410U
CN218229410U CN202222435685.5U CN202222435685U CN218229410U CN 218229410 U CN218229410 U CN 218229410U CN 202222435685 U CN202222435685 U CN 202222435685U CN 218229410 U CN218229410 U CN 2182294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g
tail
propeller
landing
powe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3568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麒麟
王亚平
汪超
王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AOSSC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Sichuan AOSSC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Sichuan AOSSC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3568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294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294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294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短距起降无人机,包括机身、设于所述机身上的机翼、主动力单元和辅动力单元;所述机身具有机头和机尾,所述主动力单元设置于所述机身的机头或机尾上,所述辅动力单元设于所述机翼上,所述主动力单元包括第一螺旋桨,所述辅动力单元包括第二螺旋桨,所述第一螺旋桨和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旋转平面均与所述机身的轴线垂直;辅动力单元可产生前拉的动力或向后的推力,以大幅缩短起飞或降落的距离。

Description

短距起降无人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短距起降无人机。
背景技术
现有中小型无人机起降距离过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短距起降无人机,旨在降低无人机的起降距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短距起降无人机,包括:机身,具有机头和机尾;
主动力单元,设于所述机身的机头或者机尾,所述主动力单元包括第一螺旋桨,所述第一螺旋桨的旋转平面与所述机身的轴线垂直;
机翼,设于所述机身上;
辅动力单元,设于所述机翼上,所述辅动力单元包括第二螺旋桨,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旋转平面与所述机身的轴线垂直。
可选地,所述机身沿轴向设置为第一机身段和第二机身段,所述机头自所述机翼之间为所述第一机身段,所述机尾自所述机翼之间为所述第二机身段,所述第一机身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机身段的长度,所述第一螺旋桨设置于所述机尾上。
可选地,所述辅动力单元设置于所述机翼的前缘。
可选地,所述辅动力单元为多个,多个所述辅动力单元沿所述机翼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机翼包括位于机身左右两侧的左机翼和右机翼,多个所述辅动力单元分设于所述左机翼和右机翼上,所述左机翼和右机翼上的辅动力单元以所述机身的轴线为轴对称设置。
可选地,每一所述辅动力单元还包括第二驱动件,每一所述辅动力单元的第二驱动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螺旋桨驱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短距起降无人机还包括电机控制装置,所述电机控制装置与每一所述辅动力单元的第一驱动件电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左机翼和右机翼上的辅动力单元的第二驱动件并控制其转速,以控制无人机航向角。
可选地,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电池组件和电机,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电机电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二螺旋桨驱动连接;或者,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第二螺旋桨驱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机翼呈矩形平面状。
可选地,所述短距起降无人机还包括第一尾撑、第二尾撑和尾翼,所述第一尾撑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尾撑包括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左机翼,所述第三端连接所述右机翼,所述尾翼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连接尾翼、高置尾翼和第二连接尾翼,所述第一连接尾翼和所述第二连接尾翼分别与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连接,所述高置尾翼位于所述主动力单元上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短距起降无人机,包括机身、设于所述机身上的机翼、主动力单元和辅动力单元;所述机身具有机头和机尾,所述主动力单元设置于所述机身的机头或机尾上,所述辅动力单元设于所述机翼上,所述主动力单元包括第一螺旋桨,所述辅动力单元包括第二螺旋桨,所述第一螺旋桨和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旋转平面均与所述机身的轴线垂直;辅动力单元可产生前拉的动力或向后的推力,以大幅缩短起飞或降落的距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正视图;
图3为图1的侧视图;
图4为图1的俯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机身 110 第一机身段
120 第二机身段 200 机翼
210 左机翼 220 右机翼
201 前缘 202 后缘
300 主动力单元 310 第一螺旋桨
400 辅动力单元 410 第二螺旋桨
510 第一尾撑 511 第一端
512 第二端 520 第二尾撑
521 第三端 522 第四端
600 尾翼 610 第一连接尾翼
620 高置尾翼 630 第二连接尾翼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短距起降无人机,参考图1,包括机身100、设于所述机身100上的机翼200、主动力单元300和辅动力单元400;所述机身100具有机头和机尾,所述主动力单元300设置于所述机身100的机头或机尾上,所述辅动力单元400设于所述机翼200上,所述主动力单元300包括第一螺旋桨310,所述辅动力单元400包括第二螺旋桨410,所述第一螺旋桨310和所述第二螺旋桨410的旋转平面均与所述机身100的轴线垂直,以使得螺旋桨转动时产生机身100轴线方向上的力。主动力单元300作为无人机飞行和起降的主动力,该动力可以是电动动力装置也可以是油机动力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辅动力单元400产生额外的前拉的动力或向后的推力,以大幅缩短起飞或降落的距离,无需额外布置地面综保设备,可以快速部署至野外机场、县级公路等简陋的起降环境。
所述短距起降无人机实现短距起降的具体方法:
1、起飞时,利用轮挡阻拦无人机,无人机发动机达到最大状态,辅动力单元400也达到最大状态,放下轮挡,实现无人机短距起飞,关停辅动力装置;
2、飞行时,可开启辅动力装置向目的地突进,或者快速爬升;
3、降落时,辅动力装置反向转动,实现短距着陆。
其中,辅动力单元400可根据起飞、降落工况选取合适的螺旋桨,以产生较大的推力或拉力。
在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及图4,所述机身100沿轴向设置为第一机身段110和第二机身段120,所述机头自所述机翼200之间为所述第一机身段110,所述机尾自所述机翼200之间为所述第二机身段120,所述第一机身段110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机身段120的长度,所述第一螺旋桨310设置于所述机尾上。
其中,辅动力单元400的数量可随需求进行布置,可以设置于机翼200的前缘201也可以设置于机翼200的后缘202,当第一螺旋桨310设置于机尾上时,为保持机身100整体平衡,辅动力单元400设置可设置于机翼200的前缘201,具体可参考图1,当然其具体的设置位置应当根据无人机具体的整体结构进行布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辅动力单元400为多个,多个所述辅动力单元400沿所述机翼2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为保证平衡,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翼200包括位于机身100左右两侧的左机翼210和右机翼220,多个所述辅动力单元400分设于所述左机翼210和右机翼220上,所述左机翼210和右机翼220上的辅动力单元400以所述机身100的轴线为轴对称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辅动力单元400还包括第二驱动件,每一所述辅动力单元400的第二驱动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螺旋桨410驱动连接,用于单独驱动螺旋桨,灵活性更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短距起降无人机还包括电机控制装置,所述电机控制装置与每一所述辅动力单元400的第一驱动件电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左机翼210和右机翼220上的辅动力单元400的第二驱动件并控制其转速,以控制无人机航向角。
具体地,辅动力单元400在起飞和降落时可以通过电机控制装置实现差速运转,以此调整航向角度值,提高航向精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电池组件和电机,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电机电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二螺旋桨410驱动连接;或者,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第二螺旋桨410驱动连接。也即,该辅动力单元400的动力形式可以是电动动力、也可以是油机动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翼200平直机翼200,具体地,其可呈矩形平面状,具体可参考图1。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机翼200上布置有升降方向舵(图未标出)、副翼(图未标出)和襟翼(图未标出)。目前的无人机实现短距起降的方式有多种,其中一种便是通过使用复杂襟翼,但复杂襟翼需要较大的机翼200容积空间,明显增加了结构重量,对于中小型无人机而言并不适用。也有采用拦阻钩缩短降落距离的方案,但设置拦阻钩需要在底面铺设拦阻设备,不利于无人机的快速部署,且增加了综保需求,同时对机身100强度的要求也较高。而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短距起降无人机由于增设了辅动力单元400,提供了足够的前拉力及后推力,因此,襟翼可采用简单襟翼,而无需采用复杂的襟翼、襟副翼,也无需额外地面综保设备。
在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2、和图4,所述短距起降无人机还包括第一尾撑510、第二尾撑520和尾翼600,所述第一尾撑51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511和第二端512,所述第二尾撑520包括相对的第三端521和第四端522,所述第一端511连接所述左机翼210,所述第三端521连接所述右机翼220,所述尾翼600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连接尾翼610、高置尾翼620和第二连接尾翼630,所述第一连接尾翼610和所述第二连接尾翼630分别与所述第二端512和所述第四端522连接,所述高置尾翼620位于所述主动力单元300上方。
可选地,所述第一尾撑510和所述第二尾撑520其径向截面呈圆形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双尾撑的形式可以有效减小机身100的长度,从而减小整机的结构重量。
在一实施例中,机身100截面为流线型,机身100与机翼200外形融合过渡。
综上,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短距起降无人机至少具有如下特点(优势):
(1)、布局紧凑,结构简单,适合中小型无人机;
(2)、采用了辅助动力装置,大幅缩短起飞、降落距离。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短距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身,具有机头和机尾;
主动力单元,设于所述机身的机头或者机尾,所述主动力单元包括第一螺旋桨,所述第一螺旋桨的旋转平面与所述机身的轴线垂直;
机翼,设于所述机身上;
辅动力单元,设于所述机翼上,所述辅动力单元包括第二螺旋桨,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旋转平面与所述机身的轴线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距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沿轴向设置为第一机身段和第二机身段,所述机头自所述机翼之间为所述第一机身段,所述机尾自所述机翼之间为所述第二机身段,所述第一机身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机身段的长度,所述第一螺旋桨设置于所述机尾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短距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动力单元设置于所述机翼的前缘。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短距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动力单元为多个,多个所述辅动力单元沿所述机翼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短距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包括位于机身左右两侧的左机翼和右机翼,多个所述辅动力单元分设于所述左机翼和右机翼上,所述左机翼和右机翼上的辅动力单元以所述机身的轴线为轴对称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短距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辅动力单元还包括第一驱动件,每一所述辅动力单元的第一驱动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螺旋桨驱动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短距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电池组件和电机,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电机电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二螺旋桨驱动连接;或者,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第二螺旋桨驱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短距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短距起降无人机还包括电机控制装置,所述电机控制装置与每一所述辅动力单元的第一驱动件电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左机翼和右机翼上的辅动力单元的第一驱动件并控制其转速,以控制无人机航向角。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距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呈矩形平面状。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短距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短距起降无人机还包括第一尾撑、第二尾撑和尾翼,所述第一尾撑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尾撑包括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左机翼,所述第三端连接所述右机翼,所述尾翼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连接尾翼、高置尾翼和第二连接尾翼,所述第一连接尾翼和所述第二连接尾翼分别与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连接,所述高置尾翼位于所述主动力单元上方。
CN202222435685.5U 2022-09-14 2022-09-14 短距起降无人机 Active CN2182294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35685.5U CN218229410U (zh) 2022-09-14 2022-09-14 短距起降无人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35685.5U CN218229410U (zh) 2022-09-14 2022-09-14 短距起降无人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29410U true CN218229410U (zh) 2023-01-06

Family

ID=84664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35685.5U Active CN218229410U (zh) 2022-09-14 2022-09-14 短距起降无人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294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98690B (zh) 具有提供有效的竖直起飞和着陆能力的翼板组件的uav
CN103144769B (zh) 一种倾转涵道垂直起降飞行器的气动布局
EP3087003B1 (en)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CN103192990B (zh) 可短距/垂直起降的飞翼布局飞机
US20040056154A1 (en) VTOL personal aircraft
CN111268089B (zh) 一种双机身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飞行器结构
CN103158856B (zh) 可短距起降的轻型螺旋桨飞翼飞机
CN103241376A (zh) 一种矢量动力垂直起降飞机及其矢量动力系统
CN105015770A (zh) 翼身融合单涵道垂直起降飞行器
CN111196346A (zh) 一种分布式电推进倾转旋翼无人飞行器
CN202728571U (zh) 私人飞行器
CN103192981A (zh) 电动低噪短距起降连翼飞机
CN108177777B (zh) 一种基于翼尖涡流增升的飞行器
CN110116802A (zh) 一种高通用性大装载小型无人飞行器
CN110217391B (zh) 一种油电混合动力垂直起降前掠固定翼无人机
CN210793660U (zh) 一种单旋翼尾座式垂直起降无人机
CN218229410U (zh) 短距起降无人机
CN107878746A (zh) 一种油电混合动力的垂直起降固定翼长航时无人机
CN111532426A (zh) 一种v型尾翼多旋翼垂直起降布局的飞行器
CN111792027A (zh) 一种双机身串列翼垂直起降布局的飞行器
CN211364907U (zh) 一种低速无人机气动布局
CN116635298A (zh) 具机身和机翼集成在气动翼型中的垂直起降飞行器
CN217575599U (zh) 一种便于垂直起降的轻型飞机
CN217598816U (zh) 一种高载荷无人机机身
CN218431735U (zh) 一种新型垂直起降航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31

Address after: 610000 No. 601 and 602, block a, building 5, No. 200, Tianfu Fifth Street, Chengdu hi tech Zone, Chengdu (Sichuan) pilot Free Trade Zone, Sichu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ICHUAN AOSSC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610000 No. 601 and 602, block a, building 5, No. 200, Tianfu Fifth Street, Chengdu hi tech Zone, Chengdu (Sichuan) pilot Free Trade Zone, Sichu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ICHUAN AOSSCI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