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29356U - 一种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229356U CN218229356U CN202222036406.8U CN202222036406U CN218229356U CN 218229356 U CN218229356 U CN 218229356U CN 202222036406 U CN202222036406 U CN 202222036406U CN 218229356 U CN218229356 U CN 2182293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fe
- life buoy
- net
- supporter
- buoy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上救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包括救生圈本体;所述救生圈本体包括外部的且沿救生圈本体圆周方向呈阵列分布的若干个支撑体,在救生圈本体外部还套设有一圈撑开后整体呈环形结构设计的救生网,救生网位于支撑体同一侧表面,且支撑体与救生网之间各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并且支撑体呈中空设置,救生圈本体充气后,支撑体能够各自朝向救生圈本体径向向外延伸,并使得救生网撑开整体呈环形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合理,能够更加方便遇险人员抓握,抓握后不易脱手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上救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
背景技术
救生圈是指水上救生设备的一种,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供游泳练习使用的救生圈也可以用橡胶制成,内充空气,也叫作橡皮圈。
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CN213566396U)公开了一种扩径网救生圈,包括:环形本体和绷紧圈,所述环形本体内部中空,用于产生浮力;所述绷紧圈围在所述环形本体的外侧,所述环形本体的外周与所述绷紧圈的内周之间连接有绳网。上述的扩径网救生圈通过在环形本体外围增加绷紧圈,并通过绳网将环形本体与绷紧圈连接在一起,保证绳网保持张开,以此增加了救生圈的整体外径,使救生圈的救生范围得到扩大,并且在水中张开的绳网和绷紧圈方便遇险人员抓握,提高了救生圈的营救效果。上述专利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遇险人员抓住绳网后不易脱手。但是在实际使用时还是存在以下缺点;1救险人员施救抛出救生圈后,救生圈通常是位于遇险人员一侧,且使得救生圈尽可能的靠近遇险人员,遇险人员处于慌乱状态,双手很难且不方便绕过外部的绷紧圈后再去抓住绳网,这就使得任然存在不方便抓住救生圈的问题;2救生圈的整体结构设计不合理,不能够很好的将绳网撑开;并且漂浮在水面时,稳定性不高。
因此,怎样才能够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合理,能够更加方便遇险人员抓握,抓握后不易脱手的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合理,能够更加方便遇险人员抓握,抓握后不易脱手的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包括救生圈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本体包括外部的且沿救生圈本体圆周方向呈阵列分布的若干个支撑体,在救生圈本体外部还套设有一圈撑开后整体呈环形结构设计的救生网,救生网位于支撑体同一侧表面,且支撑体与救生网之间各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并且支撑体呈中空设置,救生圈本体充气后,支撑体能够各自朝向救生圈本体径向向外延伸,并使得救生网撑开整体呈环形结构设计。
这样,上述的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结构中,救生圈本体上设计有多个沿圆周方向呈阵列分布的支撑体,并且再在若干个支撑体的同一侧表面设置一圈整体呈环形结构设计的救生网,支撑体是呈中空设计的,使得救生圈本体充气后,支撑体能够各自朝向救生圈本体径向向外延伸,并使得救生网撑开呈环形结构。上述结构的救生圈装置在应用于救援时,救生网能够被撑开,且救生网整体呈套设在救生圈本体外部的,相对于现有的背景技术中的结构,遇险人员不需要绕过外圈去抓握救生网,被撑开的救生网能够更加方便遇险人员抓握,遇险人员刻意直接抓握,且抓握住救生网后,不易脱手。
进一步的,救生圈本体上会设置有充气嘴并用于与充气部分结构相连充气。
具体的,充气部分结构可以是微型高压二氧化碳钢瓶、快速充气阀;且使得微型高压二氧化碳钢瓶的出气端通过快速充气阀与救生圈本体上充气嘴相连;并且可以将微型高压二氧化碳钢瓶安装固定在救生圈本体上。
作为优化,所述支撑体为沿救生圈本体圆周方向呈阵列分布的6个。
这样,支撑体设置为6,结构设计更加合理,能够更好的将救生网撑开。
作为优化,救生网撑开整体呈六边形结构设计,且使得救生网上的转角位置各自对应的与支撑体相连。
这样,支撑体设置为6,救生网撑开整体呈六边形结构设计,救生网撑开后的转角与支撑体呈一一对应设计,结构设计更加合理,能够更好的将救生网撑开。
作为优化,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固定在支撑体上的且由高回弹橡胶材质制得的连接条,连接条与救生网之间连接在一起。
这样,通过设置连接条,连接条的材质为高回弹橡胶材质,一方面方便救生网的连接,另一方面,连接条的回弹能够更好的将救生网撑开。
进一步的,连接条与救生网之间可以采用针线缝合连接。连接条与支撑体之间可以采用胶水粘接连接。
作为优化,所述救生网为绳网结构。
这样,救生网采用绳网结构,能够更加方便抓取,不易脱手。
作为优化,所述救生圈本体包括充气撑开整体呈扁平柱形结构的气囊体,气囊体的边沿位置呈圆形阵列的分布设置有若干个贯穿气囊体厚度方向设置的弧形缺口,且使得气囊体上的任意相邻两个弧形缺口之间整体呈向外凸出设置以形成所述支撑体。
这样,救生圈本体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更加方便加工制造。
作为优化,在气囊体的中部设有救援通孔。
这样,通过在气囊体的中部设有救援通孔,使得能够更加方便救援,遇险者获救后能够安置在救生孔内。
作为优化,救生网撑开整体呈环形结构设计后,救生网内侧、相邻两个支撑体内侧以及救生圈本体外侧之间共同形成让位空间。
这样,整个结构设计更加合理,使得整个装置收拢时结构更小,体积更小。
作为优化,在气囊体上还连接有牵引绳。
这样,通过设计牵引绳,救援时,能够拉扯牵引整个装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具有设计更加简单合理,能够更加方便遇险人员抓握,抓握后不易脱手,救援效果更好更加方便使用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的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仰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救生圈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未显示救生网和牵引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需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式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包括救生圈本体1;所述救生圈本体包括外部的且沿救生圈本体圆周方向呈阵列分布的若干个支撑体2,在救生圈本体外部还套设有一圈撑开后整体呈环形结构设计的救生网3,救生网位于支撑体同一侧表面,且支撑体与救生网之间各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并且支撑体呈中空设置,救生圈本体充气后,支撑体能够各自朝向救生圈本体径向向外延伸,并使得救生网撑开整体呈环形结构设计。
这样,上述的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结构中,救生圈本体上设计有多个沿圆周方向呈阵列分布的支撑体,并且再在若干个支撑体的同一侧表面设置一圈整体呈环形结构设计的救生网,支撑体是呈中空设计的,使得救生圈本体充气后,支撑体能够各自朝向救生圈本体径向向外延伸,并使得救生网撑开呈环形结构。上述结构的救生圈装置在应用于救援时,救生网能够被撑开,且救生网整体呈套设在救生圈本体外部的,相对于现有的背景技术中的结构,遇险人员不需要绕过外圈去抓握救生网,被撑开的救生网能够更加方便遇险人员抓握,遇险人员刻意直接抓握,且抓握住救生网后,不易脱手。
进一步的,救生圈本体上会设置有充气嘴并用于与充气部分结构相连充气。
具体的,充气部分结构可以是微型高压二氧化碳钢瓶4、快速充气阀;且使得微型高压二氧化碳钢瓶的出气端通过快速充气阀与救生圈本体上充气嘴相连;并且可以将微型高压二氧化碳钢瓶安装固定在救生圈本体上。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体2为沿救生圈本体圆周方向呈阵列分布的6个。
这样,支撑体设置为6,结构设计更加合理,能够更好的将救生网撑开。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救生网3撑开整体呈六边形结构设计,且使得救生网上的转角位置各自对应的与支撑体2相连。
这样,支撑体设置为6,救生网撑开整体呈六边形结构设计,救生网撑开后的转角与支撑体呈一一对应设计,结构设计更加合理,能够更好的将救生网撑开。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固定在支撑体上的且由高回弹橡胶材质制得的连接条5,连接条与救生网之间连接在一起。
这样,通过设置连接条,连接条的材质为高回弹橡胶材质,一方面方便救生网的连接,另一方面,连接条的回弹能够更好的将救生网撑开。
进一步的,连接条与救生网之间可以采用针线缝合连接。连接条与支撑体之间可以采用胶水粘接连接。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救生网3为绳网结构。
这样,救生网采用绳网结构,能够更加方便抓取,不易脱手。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救生圈本体包括充气撑开整体呈扁平柱形结构的气囊体6,气囊体的边沿位置呈圆形阵列的分布设置有若干个贯穿气囊体厚度方向设置的弧形缺口7,且使得气囊体上的任意相邻两个弧形缺口之间整体呈向外凸出设置以形成所述支撑体。
这样,救生圈本体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更加方便加工制造。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气囊体的中部设有救援通孔8。
这样,通过在气囊体的中部设有救援通孔,使得能够更加方便救援,遇险者获救后能够安置在救生孔内。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救生网撑开整体呈环形结构设计后,救生网内侧、相邻两个支撑体内侧以及救生圈本体外侧之间共同形成让位空间9。
这样,整个结构设计更加合理,使得整个装置收拢时结构更小,体积更小。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气囊体上还连接有牵引绳10。
这样,通过设计牵引绳,救援时,能够拉扯牵引整个装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在使用时,遇险人员不需要绕过外圈去抓握救生网,被撑开的救生网能够更加方便遇险人员抓握,遇险人员刻意直接抓握,且抓握住救生网后,不易脱手;并且还使得救援面积更大,能够更好的完成救援的优点。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包括救生圈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本体包括外部的且沿救生圈本体圆周方向呈阵列分布的若干个支撑体,在救生圈本体外部还套设有一圈撑开后整体呈环形结构设计的救生网,救生网位于支撑体同一侧表面,且支撑体与救生网之间各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并且支撑体呈中空设置,救生圈本体充气后,支撑体能够各自朝向救生圈本体径向向外延伸,并使得救生网撑开整体呈环形结构设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为沿救生圈本体圆周方向呈阵列分布的6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救生网撑开整体呈六边形结构设计,且使得救生网上的转角位置各自对应的与支撑体相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固定在支撑体上的且由高回弹橡胶材质制得的连接条,连接条与救生网之间连接在一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网为绳网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本体包括充气撑开整体呈扁平柱形结构的气囊体,气囊体的边沿位置呈圆形阵列的分布设置有若干个贯穿气囊体厚度方向设置的弧形缺口,且使得气囊体上的任意相邻两个弧形缺口之间整体呈向外凸出设置以形成所述支撑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气囊体的中部设有救援通孔。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救生网撑开整体呈环形结构设计后,救生网内侧、相邻两个支撑体内侧以及救生圈本体外侧之间共同形成让位空间。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气囊体上还连接有牵引绳。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036406.8U CN218229356U (zh) | 2022-08-03 | 2022-08-03 | 一种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036406.8U CN218229356U (zh) | 2022-08-03 | 2022-08-03 | 一种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229356U true CN218229356U (zh) | 2023-01-06 |
Family
ID=84680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036406.8U Active CN218229356U (zh) | 2022-08-03 | 2022-08-03 | 一种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229356U (zh) |
-
2022
- 2022-08-03 CN CN202222036406.8U patent/CN21822935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3034154A (en) | Inflatable life-rafts | |
US3092854A (en) | Life raft | |
CN206691345U (zh) | 充气式救生安全书包 | |
CN207328786U (zh) | 紧急充气救生腰包 | |
CN206494099U (zh) | 一种救生抛投器 | |
CN218229356U (zh) | 一种方便遇险者抓握的救生圈装置 | |
CN209814234U (zh) | 一种便携式抛投式自动充气救援圈 | |
CN113200130B (zh) | 一种气胀式水下打捞用救生装置 | |
CN211139618U (zh) | 开敞式两面可用气胀救生筏 | |
KR101703794B1 (ko) | 해난 구조 시스템 | |
CN211107930U (zh) | 多人用组合救生圈 | |
CN207889959U (zh) | 一种多功能游泳圈 | |
CN208593484U (zh) | 一种用于水上的救生抬板 | |
CN216232903U (zh) | 一种气胀式救生浮网 | |
CN201971136U (zh) | 一种小型救生筏 | |
CN205865620U (zh) | 大水面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装置 | |
CN201938589U (zh) | 可自动充气救溺水的手提袋 | |
CN212605729U (zh) | 一种自充气救生帽 | |
CN211611365U (zh) | 便携式逃生安全气囊 | |
CN210212791U (zh) | 一种通用飞机用紧急保护装置 | |
CN218431677U (zh) | 一种带救生圈的救生杆 | |
CN215794373U (zh) | 一种多囊救生圈 | |
CN207510686U (zh) | 可快速充气的儿童便携式救生环 | |
CN217227876U (zh) | 一种具有仰躺垫结构的水中救生圈 | |
CN110406647A (zh) | 一种具有自动呼救功能的救援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