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20106U - 一种清洁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清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20106U
CN218220106U CN202221696877.5U CN202221696877U CN218220106U CN 218220106 U CN218220106 U CN 218220106U CN 202221696877 U CN202221696877 U CN 202221696877U CN 218220106 U CN218220106 U CN 2182201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eaning
assembly
base
drying
clean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9687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瑞博
王忠林
杨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Nib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Nib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Nib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Nib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9687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201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201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20106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4140 priority patent/WO2024002286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清洁系统。该清洁系统包括:清洁装置,包括清洁组件,清洁组件的滚刷用以支撑于清洁面,并通过滚动的方式,使得滚刷的作业面轮流对清洁面进行清洁;基站,包括支撑底座和烘干组件,烘干组件设置于支撑底座,烘干组件用以烘干清洁组件;其中,滚刷在烘干过程中保持滚动,以使得滚刷的作业面轮流朝向烘干组件。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提供的清洁系统能够可有效地避免滚刷滋生霉菌和产生异味。

Description

一种清洁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清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清洁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应用越来越广。其中,越来越多的室内地面清洗多采用智能清洁装置来完成,该种机器人凭借激光、超声波、红外等多种传感器,实现自主建立地图、路径规划、避障,进而实现自主导航,清洁装置对地面上的灰尘、颗粒、污渍清洗效果良好,广泛应用在住宅、办公楼、候机大厅、球馆、超市等场所。
目前,清洁装置常与基站成套使用,基站可对清洁装置进行充电等,清洁装置在完成作业后,其清洁组件常被打湿,若不及时烘干易导致滋生霉菌和产生异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提供一种清洁系统,以解决清洁装置作业后易被打湿而导致滋生霉菌和产生异味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清洁系统。所述清洁系统包括:清洁装置,包括清洁组件,所述清洁组件的滚刷用以支撑于清洁面,并通过滚动的方式,使得所述滚刷的作业面轮流对清洁面进行清洁;基站,包括支撑底座和烘干组件,所述烘干组件设置于支撑底座,所述烘干组件用以烘干所述清洁组件;其中,所述滚刷在烘干过程中保持滚动,以使得所述滚刷的作业面轮流朝向所述烘干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底座上还设有温度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烘干组件的烘干温度,并在所述烘干温度达到预设的第一温度值时,发出第一触发信号,以暂停所述烘干组件作业,并在之后所述烘干温度下降至预设的第二温度值时,发出第二触发信号,以恢复所述烘干组件作业,所述第二温度值小于所述第一温度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烘干组件用于在所述清洁装置回归到所述基站时启动作业并持续烘干预设时长,所述温度检测器用于在所述预设时长内持续检测所述烘干组件的烘干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滚刷与所述烘干组件滚动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底座设有第一定位凹槽,所述烘干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凹槽位置处,所述第一定位凹槽用于定位所述滚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用于在所述烘干组件对所述滚刷进行烘干时同时作业,并产生经过所述滚刷的气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底座和水箱,所述底座设有容置空间,所述水箱装配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清洁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前端,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后端;
其中,所述水箱设有第一气流口和第二气流口,所述第一气流口朝向所述滚刷设置,所述风机连通所述第二气流口,所述风机用于产生气流以携带所述滚刷上的水汽进入所述水箱中的污水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置空间呈上下贯穿所述底座,所述污水仓的底部显露于所述底座的底面;
所述支撑底座还设有杀菌组件,所述杀菌组件用以对所述污水仓进行杀菌消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两个驱动组件,所述两个驱动组件间隔设置于所述底座且位于所述水箱的两侧;
所述支撑底座还设有两个第二定位凹槽,所述第二定位凹槽用于定位所述驱动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站还包括充电仓,所述充电仓连接于所述支撑底座上,并与所述支撑底座配合形成有供所述清洁装置对接进入的仓口;
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防撞盖,所述防撞盖弹性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前端,且所述防撞盖上设有充电位;
所述充电仓设有充电模组,所述充电模组用以对接所述防撞盖上的充电位。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清洁系统。该清洁系统包括清洁装置和基站,其中清洁装置的滚刷通过滚动的方式,使得滚刷的作业面轮流对清洁面进行清洁,基站的支撑底座上设有烘干组件,烘干组件用以烘干清洁组件,滚刷在烘干过程中保持滚动,以使得滚刷的作业面轮流朝向烘干组件,进而滚刷能够更均匀地被烘干,且这种方式使得滚刷被烘干所耗时长相对较短,可有效地避免滚刷滋生霉菌和产生异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清洁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如图1所示清洁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如图1所示清洁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如图3所示清洁装置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如图3所示清洁装置中水箱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是如图5所示水箱中清水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如图5所示水箱中清水仓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8是如图5所示水箱中滤液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是如图3所示清洁装置中清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如图9所示清洁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如图10所示清洁组件中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如图3所示清洁装置中清洁组件和输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如图12所示清洁组件和输液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如图2所示清洁装置中第一刮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如图14所示第一刮条沿AA视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如图1所示清洁装置的另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如图16所示清洁装置中顶盖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如图3所示清洁装置中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如图18所示驱动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提供的清洁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如图20所示清洁系统中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如图21所示基站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一种清洁装置100,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清洁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如图1所示清洁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如图1所示清洁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该清洁装置100包括底座10、水箱20、清洁组件30、驱动组件40、风机50、电池60和控制器件(图未示),水箱20、清洁组件30、驱动组件40、风机50、电池60和控制器件均安装于底座10上,其中控制器件还电连接清洁组件30、驱动组件40、风机50和电池60,电池60用于给清洁组件30、驱动组件40、风机50和控制器件供电。
其中水箱20用于存储清水和/或污水等,相对设置于底座10的中部;清洁组件30设置于底座10的前端,用于清洁地面等;驱动组件4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设置于底座10上且位于水箱20的两侧,用于带动底座10行走;风机50和电池60相对设置于底座10的后端,水箱20相对设置于清洁组件30和风机40之间,风机40用于产生流经清洁组件30和水箱20的气流,以通过气流携带清洁组件30上的脏污进入水箱20,使得水箱20可将赃污收集起来;进一步地,水箱20还用于向清洁组件30供应清洗液,该清洗液可以是清水或添加有清洁剂的溶液,以使得清洁组件30能够扫托一体,进而完成更深层次的清洁。
参阅图3和图4,其中图4是如图3所示清洁装置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底座10设有呈上下贯穿的容置空间12;水箱20与容置空间12相装配,且水箱20的底部显露于底座10的底面。
容置空间12贯穿底座10,水箱20的至少部分容置于该容置空间12,以充分利用底座10的厚度来容置水箱20,既可以起到对清洁装置100的减薄作用和利于小型化,以利于清洁装置100减重,使得清洁装置100相对运行更灵活且运行时耗能更低,也可以使得底座10承载有更大容积的水箱20,以提升清洁装置100的清洁续航能力,使得清洁装置100更够一次清洁更大的面积。
其中水箱20的底面和底座10的底面大致平行,水箱20的底面可相对底座10的底面略微外凸或内凹,从而可充分利用底座10上的空间来容置水箱20,提升底座10上的空间利用率。
如图2所示,水箱20的底部显露于底座10的底面,还可便于通过采用紫外线杀菌等杀菌技术对水箱20进行杀菌,即水箱20在无需相对底座10拆卸时也可进行杀菌,提升了清洁装置100的卫生安全性,降低了水箱20滋生病菌的风险。
例如,水箱20的底部为透明材质,例如透明玻璃或透明塑料,其可透过光线,以利用光线杀菌。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容置空间12还可不贯穿底座10,即容置空间12具有实体底部,水箱20的至少部分容置于该容置空间12。
结合参阅图3、图5至图8,其中图5是如图3所示清洁装置中水箱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6是如图5所示水箱中清水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如图5所示水箱中清水仓的轴侧结构示意图,图8是如图5所示水箱中滤液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水箱20包括呈上下层叠设置的清水仓22和污水仓24,清水仓22和污水仓24可拆卸连接,且污水仓24的底部显露于底座10的底面。
其中,清水仓22用于存储清水或添加有清洁剂的溶液,污水仓24用于收集储存污水,且至少污水仓24为透明材质制成,例如透明塑料或透明玻璃等,以便于通过光线杀菌技术对污水仓24内收集的污水进行杀菌处理。
通过限定清水仓22和污水仓24呈上下层叠设置,进而清水仓22和污水仓24内的水位改变时,设置于底座10上的水箱20的重心仅在竖直方向上改变,而不会在水平面上偏移,从而使得清洁装置100的重心较稳定,避免因水箱20的各仓的液位改变而致使清洁装置100因重心偏移而存在侧翻的风险以及某一侧的行走轮相对磨损过大的状况发生,可使得清洁装置100更稳定地运行。
清洁装置100还包括输液组件70,输液组件70连通清水仓22,用于向清洁组件30提供清洗液。
清洁组件30包括滚刷32,滚刷32转动安装于底座10上,用以滚动清洁地面等,输液组件70用于向滚刷32提供清水或添加有清洁剂的清洗液等,以使得滚刷32能够更高效地完成清洁作业。
如图5至图7所示,水箱20设有第一气流口201和第二气流口202,第一气流口201朝向清洁组件30设置,风机50连通第二气流口202,风机50用于产生气流以携带清洁组件30上赃污进入污水仓24。
其中,第一气流口201和第二气流口202均连通污水仓24的仓内空间,第一气流口201和第二气流口202可设置于清水仓22和/或污水仓24,风机50抽吸产生的气流通过污水仓24时在污水仓24内进行气液分离,其中液体含有赃污可被收集到污水仓24内,而气流被通过污水仓24后经风机50的排风口排出。
本实施例中,第一气流口201和第二气流口202均设置于清水仓22,从而使得由第一气流口201至第二气流口202的气流通道可相对位于污水仓24的上层,以避开位于污水仓24下层的积液区(污水仓24因收集有污水而形成积液区),从而可有效地减小气流直接冲击积液区致使积液区的污水飞溅的概率,且可使得污水仓24能够相对具有更大的容积进而可收集较多的含有赃污的污水,且污水仓24的深度可相对较深,使得清洁装置100在进行巡航清洁作业时,即使发生震荡,也可因污水仓24所具有的较大深度且一气流口201和第二气流口202设置于清水仓22,而有效地减小污水仓24内的污水飞溅外流的风险。
进一步地,水箱20还包括滤液组件26,其中滤液组件26连接清水仓24,流经第一气流口201和第二气流口202的气流通道通过污水仓24和滤液组件26,并在污水仓24进行气液分离,滤液组件26用于分离气流中的水汽,避免气流携带水汽进入风机50。
具体地,清水仓22和污水仓24呈上下层叠设置,清水仓22盖设于污水仓24的仓口,清水仓22包括相分隔的储水区220和过流区222,储水区220用于储存清水等清洗液,过流区222用于通过气流,第二气流口202连通过流区222。
其中过流区222设有过滤口204,滤液组件26连接清水仓24且封盖该过滤口204,气流自污水仓24经滤液组件26、过滤口204和过流区222至第二气流口202。
具体地,污水仓24呈容腔结构,清水仓22包括分流板221,分流板221设置于第一气流口201和滤液组件26之间,用以打散经第一气流口201流向滤液组件26的气流,使得气流由经第一气流口201进入时较汇聚的状态变为经分流板221打散后的分散状态,以降低气流的冲击力度,即分散后的气流冲击强度变小,因而可有效地降低气流冲击积液区致使污水飞溅的概率。
分流板221还可降低气流的流速,以更利于气流在污水仓24进行气液分离,且分流板221还有利于聚集及吸附气流中含有的污水,使得污水在其上凝结并汇集至污水仓24的积液区。
本实施例中,分流板221呈弧形设置,且半环绕滤液组件26,以使得气流进分流板221还可沿分流板221绕行,以通过多个不同的方向流向滤液组件26,使得气流在污水仓24的上层旋绕形成涡流,以利于气液分离。
分流板221呈对称设置,且分流板221的下边沿至污水仓24的底壁之间的间距由其对称中心至边缘逐渐减小,以使得气流经分流板221分散后可沿其各处的下边沿向滤液组件26流动。
其中第一气流口201对应于分流板221的对称中心设置,分流板221在对称中心位置处的下边沿距离污水仓24的底壁之间的间距最大,以便于经此处下边沿流向滤液组件26的气流能够更快捷地流入滤液组件26,避免冲击积液区;而沿分流板221绕行后的气流由于流速降低,其被风机50的吸力牵引绕过分流板221后可直接朝向滤液组件26流动,使得其冲击积液区概率较小,其流速更平缓,也利于气液分离。
可选地,分流板221还可以呈波浪形等异形形状,其能够对气流进行分流即可,本申请对分流板221的具体结构实现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清水仓22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气流口201两侧的导流板223,分流板221连接于两个导流板223之间,导流板223用以引导气流流向滤液组件26,气流流进导流板223还便于气液分离,从而便于污水仓24收集污水,且分流板221和导流板223由于为板结构,使得它们滞留污水的概率较小,可以使得污水能够几乎全部被收集于污水仓24。
本实施例中,导流板223呈倾斜设置,即导流板223相对水平面为倾斜板,且两块导流板223相向倾斜呈八字形,分流板221和滤液组件26设置于两个导流板223之间,可更高效地向滤液组件26引流。
第一气流口201的轴向相对污水仓24的底壁呈倾斜设置,且使得经第一气流口201进入污水腔24的气流的初始流动方向朝向盖设于清水仓22的仓盖28,即第一气流口201还引导气流的初始方向不冲击污水仓24的积液区,可进一步地降低气流冲击积液区致使污水飞溅的概率发生。
进一步地,清水仓22朝向污水仓24的一侧还设有水位检测器203,水位检测器203用以检测污水仓24内的液位,以在污水仓24内的液位到达预设水位时发出警报,以提醒用户及时清理污水仓24。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8,滤液组件26包括支架260和连接支架260的海帕262,支架260连接清水仓22,海帕262封盖该过滤口204。其中,海帕262与支架260在朝向过滤口204的方向上浮动设置,进而在负压抽吸气流流经海帕262和过滤口204时,使得海帕262与过滤口204形成自密封,以提升海帕262与过滤口204的密封性,且海帕262在负压下向上浮动,还利于其远离污水仓24的水面,可降低海帕262被污水飞溅打湿。
具体地,支架260包括框体261和设置于框体261的窗口的格栅263,框体261连接清水仓22,格栅263对应设置于过滤口204处,格栅263用以支撑海帕262,海帕262与框体261浮动设置;其中,在气流的作用下,海帕262与框体261形成自密封,以间接密封过滤口204。
框体261可以为矩形框体、圆形框体或椭圆形框体等,格栅263具有多个格栅孔,以便于气流通过,且还用于止挡海帕262。
本实施例中,过滤口204为方形口,框体261和海帕262也呈方体状,以使得它们的制作工艺相对更简洁也便于安装,使得安装效率高。
清水仓22包括呈环绕设置的围壁224,以将清水仓22分隔呈储水区220和过流区222,储水区220围绕过流区222设置,过滤口204位于围壁224界定出的过流区222。
仓盖28盖设清水仓22,且仓盖28还封盖围壁224,并与围壁224密封配合,以分隔开储水区220和过流区222,避免储水区220内的液体进入过流区222。
清水仓22和污水仓24可拆卸连接,例如扣接、卡接或采用紧固件连接。
本实施例中,污水仓24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件21,清水仓22的至少部分容置于污水仓24的仓口内并与污水仓24的仓口形成定位配合,且清水仓22的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一连接件21对应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件23。
换言之,清水仓22先盖设污水仓24的仓口并与污水仓24的仓口形成定位配合,再通过第一连接件21与第二连接件23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以完成清水仓22和污水仓24的连接,可使得清水仓22和污水仓24之间装配效率高。
参阅图5和图7,清水仓22包括连接的第一仓体225和第二仓体226,第一仓体225的至少部分容置于污水仓24的仓口内并与污水仓24的仓口形成定位配合,且第一仓体225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连接件23,第二仓体226相对污水仓24向外延伸有承接部227,承接部227用以支撑于清洁装置100的底座10上。
污水仓24和至少部分第一仓体225容置于底座10的容置空间12,承接部227支撑于底座10上,可使得水箱20与底座10之间装配效率高,且水箱20也较容易相对底座10拆卸。
本实施例中,第一仓体225的一部分容置于污水仓24的仓口,起到与污水仓24相定位的作用,以便于清水仓22和污水仓24之间的位置相确定,进而便于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3之间的连接,且第一仓体225和污水仓24密封配合。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件23与第一仓体225的侧壁之间形成间隙,污水仓24的侧壁还部分地容置于该间隙,即第二连接件23相对外露且可向第一连接件21延伸,可便于第二连接件23的形成,也利于增加其与第一连接件21的连接便捷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1包括第一弹性件、压板和设置于压板一侧的转动部,转动部与污水仓24的侧壁转动连接,压板的一端设有与第二连接件23连接的卡齿,第一弹性件弹性压缩设置于压板的另一端和污水仓24的侧壁之间;其中通过按压压板的另一端以解锁卡齿和第二连接件23。
具体地,第二连接件23设有卡槽,卡齿与卡槽相卡接。
清水仓22与污水仓24相定位装配时,第二连接件23的卡槽可跟随与卡齿形成卡接关系,第一弹性件可使得卡齿保持与卡槽相卡接的状态,在用户需要分离清水仓22与污水仓24时,其按压压板的另一端,压缩第一弹性件,使得压板相对转动部转动,进而卡齿214与卡槽相分离,以解除卡接关系,随后可分离清水仓22与污水仓24,即清水仓22与污水仓24的装卸十分便捷且高效。
如图5所示,清水仓22还包括仓盖28,仓盖28盖设第二仓体226的仓口;其中,仓盖28上设有至少两组第三连接件25,至少两组第三连接件25用以相配合锁定水箱20于清洁装置100上。
其中第三连接件25可锁定于底座10上或清洁装置100的顶盖组件80上,其中顶盖组件80可拆卸连接于底座10,用以遮盖水箱20、驱动组件40、风机50、电池60和控制器件等。
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25用于连接顶盖组件80,以进一步地固定水箱20。
具体地,仓盖28上设有滑动槽,第三连接件25包括第二弹性件和拉动件,拉动件滑动设置于滑动槽,第二弹性件连接于仓盖28和拉动件之间,用以提供沿滑动槽限定的滑动方向的弹性力,使得拉动件的一端伸出至仓盖28外,以与顶盖组件80相插接。
用户通过手动驱动拉动件可解除其与顶盖组件80的配合关系,之后才能自底座10上拆卸下水箱20,使得水箱20能够更稳定地安装于清洁装置100中。
仓盖28上还设有注水口(未图示)和盖设于注水口的注水盖284,注水盖284还转动连接于仓盖28上,以通过转动方式实现封盖注水口和解除封盖注水口282;注水盖284还可以卡接于仓盖28上或与注水口相卡接,以封盖注水口。
注水口用于向清水仓22注液,以提升水箱20的加水便捷性。
如图6和图7所示,承接部227的底壁设有输液孔205,清水仓22内还设有输液件228,输液件228的一端连接输液孔205,输液件228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一仓体225的底壁,且第二仓体226还设有通气孔206,通气孔206用于向清水仓22内换气,以及时补充其内因抽吸液体而导致的气压降低。
通过设置输液件228可将清水仓22底部的清洗液抽吸出,以充分利用清水仓22内的存液,减小其内的液体滞留。
第一仓体225的底壁设有集液槽207,输液件228包括盖设集液槽207的滤网208和一端连接滤网208的输液管209,输液管209的另一端连接输液孔205。通过在第一仓体225的底壁设置集液槽207,以使得集液槽207为清水仓22的最低液位处,从而可更加充分地利用其存储的清洗液,进一步地减少其内清洗液的残存量;滤网208用以对进入集液槽207的清洗液进行过滤,避免杂质等输送进输液管209,进而可致使后续的输液管道的堵塞。
本实施例中,输液组件70的一端连通输液孔205,用以通过输液孔205将清水仓22内存储的清洗液提供给滚刷32。
具体地,如图2至图4所示,底座10设有第一安装槽11,滚刷32转动设置于第一安装槽11;其中,第一安装槽11的侧壁和滚刷32之间形成有进风口101,第一气流口201连通进风口101,风机50产生的气流经过进风口101至第一气流口201,从而可携带滚刷32上的赃污进入污水仓24。
其中进风口101的长度大于等于滚刷32的长度,使得清洁装置100具有较大的吸气面积,从而可辅助清洁地面上的赃污,例如纸屑果皮等可被从进风口101吸入至污水仓24,因而可进一步地增强清洁装置100的清洁能力。
第一安装槽11靠近容置空间12的侧壁设置成汇流板13,用以引导气流进入第一气流口201。该汇流板16用于将经进风口101进入的气流汇集于一处,并导向第一气流口201。
参阅图9和图10,图9是如图3所示清洁装置中清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如图9所示清洁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滚刷32设有呈旋绕设置的引流槽320,引流槽320用以在滚刷32滚动时均匀地将气流从滚刷32的一侧导引至另一侧,使得气流流经滚刷32,以吹走滚刷32一侧的脏污。
清洁装置100在进行清洁作业时,滚刷32持续滚动并与地面滚动接触,通过在滚刷32上设有呈旋绕设置的引流槽320,以使得滚刷32通过该引流槽320与地面形成有通风间隙,进而在风机50作业时,气流还经过该通风间隙进入至进风口101,在气流通过该引流槽320流经滚刷32的过程中,可更高效地将滚刷32上的脏污抽走,使得脏污可随气流经进风口101和第一气流孔201进入污水仓24,可有效地提升对滚刷32的清洁能力,使得滚刷32上的脏污能够及时被吹走,进而有利于提升滚刷32对底面的清洁能力,即滚刷32能够以相对更洁净的状态清洁地面,其对地面的清洁能力更强,清洁效果更好。
可以理解地,本申请中所指地面可以是木质地面、瓷砖地面以及上面的附着物,例如该附着物可以是地毯或脚垫等。
清洁组件30还包括驱动件31,驱动件31与滚刷32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滚刷32滚动。其中驱动件31安装于底座10的前端,驱动件31可以是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等。
滚刷32包括滚筒322和包裹于滚筒322上的清洁层324,清洁层324设有引流槽320,驱动件31与滚筒322传动连接。
滚筒322呈圆筒状,清洁层324包裹于滚筒322上,清洁层324对地面具有较强的清洁作用,其可以是毛绒材质或棉材质制成的,以通过其与地面的滚动接触清洁地面。
可选地,滚刷32还可包括滚筒322和环绕设置于滚筒322上的毛刷,毛刷构成清洁层324,该毛刷间形成有引流槽320。
本实施例中,引流槽320沿滚筒322的轴线从清洁层324的一端旋绕至另一端,以在滚刷32滚动时气流可从滚刷32的各处均匀向进风口101流动,提升对滚刷32各处清污的一致性。
可选地,滚刷32上沿滚筒322的轴线可设有多段引流槽320,或滚刷32上可设有一条、二条或三条等多条引流槽320。
本实施例中,引流槽320的旋向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多条引流槽320的旋向还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滚筒322的从动端转动连接安装座325,以通过安装座325与底座10连接,提升滚筒322的从动端与底座10的安装效率;滚筒322的主动端设有卡接部326,驱动件31的输出端与卡接部326传动连接,以通过该主动端带动滚刷32滚动。
参阅图11,图11是如图10所示清洁组件中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安装座325包括定位结构327和连接于定位结构327一侧的卡臂328,卡臂328包括连接部321和延伸部323,连接部321连接定位结构327和延伸部323,延伸部323与定位结构327之间形成有间隙;其中,延伸部323用以与外部安装位形成卡接关系,并在向定位结构327按压延伸部323时解除延伸部323与外部安装位的卡接关系。
如图4所示,第一安装槽11的侧壁设有定位槽110,定位结构327至少部分地容置于该定位槽110,以使得安装座325与第一安装槽11的侧壁进行初步定位;其中该定位槽110的壁面设有卡槽,延伸部323上朝向该壁面的一侧设有卡块,在定位结构327滑动嵌入该定位槽110时,卡块还与卡槽形成卡接关系,以紧固安装座325和定位槽110,实现安装座325和定位槽110之间地高效连接关系。
其中延伸部323与定位结构327之间形成有间隙,使得延伸部323相对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提升卡块与卡槽的连接便捷性,也利于通过使得延伸部323向定位结构327变形而解除卡块与卡槽的连接关系,从而可使得安装座325与定位槽110之间还能实现高效且便捷的拆卸动作。
换言之,通过在滚筒322的从动端转动连接安装座325,可有效地提升其与第一安装槽11的侧壁之间的装卸效率,提升了滚筒32的装拆便捷性。
可选地,滚筒322的从动端还可直接转动连接于第一安装槽11的侧壁上。
如图10所示,驱动件31包括电机310、传动件311和转接件312,电机310安装于底座10上,电机310与滚刷32间隔平行设置,电机310大致也呈圆筒状结构,通过它们之间的间隔平行设置,使得电机310和滚刷32之间较紧凑,所占用的底座10上的空相对较规整,有利于提升清洁装置100的结构紧凑性;转接件312与卡接部326相卡接,使得其与滚筒322的主动端之间的连接效率较高,传动件311连接于电机310的输出端和转接件312之间。
其中传动件311可以是皮带或链条等;卡接部326为卡槽结构,转接件312的一端与该卡槽结构相卡接,或者卡接部326为凸起结构,而转接件312上设有与该凸起结构相卡接的卡槽结构。
结合参阅图3、图4、图12和图13,图12是如图3所示清洁装置中清洁组件和输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如图12所示清洁组件和输液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清洁组件30还包括刮板34,刮板34设置于滚刷32的一侧,用以刮擦滚刷32并收集滚刷32上的污水,以进一步地清洁滚刷32。
清洁层324具有一定的弹性,刮板34通过刮擦清洁层324,以使得清洁层324携带的污水及脏污等可被清理出来,从而实现对滚刷32的清洁作用。
刮板34设有过风口340,过风口340用于通过气流,以使得气流还将刮板34上的污水吸走。
具体地,刮板34相对设置于汇流板13和第一气流口201之间,且位于滚刷32靠近水箱20的一侧,刮板34用于刮擦滚刷32并收集滚刷32上的污水;其中过风口340对应于汇流板13的汇集区设置,风机50产生的气流还经过过风口340,以携带刮板34上的污水进入污水仓24,从而实现对滚刷32的高效清洁。
清洁组件30包括洒水件36,洒水件36罩设于滚刷32上,用于向滚刷32喷洒清洗液。
洒水件36包括洒水罩361和洒水盖362,其中洒水罩361呈半圆柱壳体且罩设于滚刷32上,洒水罩361上设有集液槽363且集液槽363的底部设有多个洒水孔,用以向滚刷32洒水,洒水盖362与洒水罩361可拆卸连接且盖设集液槽363,且通过洒水盖362向集液槽363供液。
其中,输液组件70包括管道71、液泵72和水流检测器73,液泵72和水流检测器73均设置于管道71上,管道71的一端连通输液孔205,其另一端连通洒水盖362,液泵72用于提供动力,以将清水仓22存储的清洗液输送至集液槽363,水流检测器73用以通过检测管道71内是否存在水流而确定清水仓22内的存液是否耗尽,以提升用户及时补充清洗液或发出信号使得清洁装置100去自动加液。
本实施例中,刮板34连接于洒水罩361上,清洁组件30还包括连接洒水罩361上的气道管364,气道管364的一端口对应于过风口340设置,其另一端口连通第一气流孔201。
结合参阅图2和图14,图14是如图2所示清洁装置中第一刮条的结构示意图。清洁组件30还包括第一刮条37,第一刮条37连接于底座10的底面,用于在清洁装置100进行清洁作业时刮擦清洁装置100经过的清洁面(地面),以减少清洁面上的水渍,可进一步地提升清洁效果。
其中第一刮条37与滚刷32间隔设置,且相对位于水箱20和滚刷32之间,用以刮擦滚刷32清洁后的清洁面。
第一刮条37具体设置于底座10的进风口101处,使得由刮擦聚集的污物可经进风口101被抽吸经污水仓24内。
本实施例中,第一刮条37为一个整体,第一刮条37的两端分别凸出于滚刷32的两端,以充分覆盖滚刷32所经过的清洁面,可有效地消除其在地面上残留的污渍。
第一刮条37的长度方向与滚刷32的轴向方向相平行,且第一刮条37的长度大于滚刷32沿轴向方向的长度,从而第一刮条37可以相对较小的长度尺寸覆盖滚刷32所经过的清洁面。
可选地,第一刮条37还可相对滚刷32倾斜设置。
底座10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组驱动组件40,驱动组件40间沿滚刷32的轴向的间距小于第一刮条37的长度,从而第一刮条37还能够对两组驱动组件40所行走的地面进行清洁,以消除卫生死角,有利于清除驱动组件40在地面行走时留下的痕迹。
参阅图14和图15,图15是如图14所示第一刮条沿AA视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一刮条37包括刮条座370和与刮条座370弯折连接的柔性刮臂372,柔性刮臂372相对刮条座379呈倾斜或垂直设置,以构成L形状,刮条座370连接底座10的底面,柔性刮臂372用于在底座10移动时刮擦清洁装置100经过的清洁面。
刮条座370可以是柔性材质或非柔性材质制成,柔性刮臂372为柔性材质制成,由于其自身具有柔性,使得其与地面之间具有缓冲作用,可避免其与地面硬接触,从而可避免因其与地面硬接触导致的滚刷32或驱动组件40离地。
柔性刮臂372可相对刮条座379呈倾斜或垂直设置,以利于其与地面形成抵接关系从而清洁地面。
本实施例中,柔性刮臂372相对刮条座379呈倾斜设置,以构成斜L形结构。
在自然状态下,柔性刮臂372与刮条座370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大于等于60度且小于等于120度,在该角度范围内,柔性刮臂372所耗材质较少且也易于抵接于地面,并对地面具有较强的刮擦力度,清洁效果较好。
例如柔性刮臂372与刮条座370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可以是60度、70度、80度、90度、100度、110度或120度等。
柔性刮臂372呈块状,柔性刮臂372远离刮条座370的一端具有两条平行的刮擦棱边373,刮擦棱边373用于刮擦清洁装置100经过的清洁面,以通过刮擦棱边373与地面之间形成接近于线接触的关系,而提升其对地面的清洁效果。
刮条座370包括座体374和悬设于座体374一侧的柔性悬臂375,柔性刮臂372连接于柔性悬臂375远离座体374的一端;其中,座体374连接底座10的底面,柔性悬臂375与底座374间隔设置,以利于柔性悬臂375变形,而使得柔性刮臂372具有更高的柔性度,可进一步地有效避免柔性刮臂372形成较大的抵触力。
清洁组件30还包括紧固件,座体374包括柔性部376和硬质部377,柔性部376连接于柔性悬臂375和硬质部377之间,硬质部377通过紧固件连接底座10。该紧固件可以是螺钉或销钉等。
如图2所示,清洁组件30还包括第二刮条38,第二刮条38连接底座10,用以刮擦滚刷32,且与第一刮条37分设于滚刷32的两侧。
换言之,第二刮条38和刮板34对滚刷32进行了两次刮擦,可有效地去除滚刷32上的脏污,从而提升滚刷32的清洁效果。
本实施例中,滚刷32相对于清洁面的压缩量小于滚刷32相对第二刮条38的压缩量。例如,滚刷32的毛刷长度为7毫米,滚刷32相对于地面的压缩量为3毫米,滚刷32相对第二刮条38的压缩量为5毫米,从而第二刮条38可对滚刷32进行更深层次地清洁,以确保将滚刷32上的脏污清理干净。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清洁装置100还包括防撞盖101,防撞盖101弹性安装于底座10的前端,用于保护清洁装置100,以减小清洁装置100的碰撞损伤。
防撞盖101上设有充电位102,充电位102用于对接外部电源,以给电池60进行充电。
清洁装置100还包括设置于底座10前端的雷达104,雷达104用于引导清洁装置100前进,控制器件电连接电机310、雷达104和两个驱动组件40,用于基于雷达104检测得到的信号控制两个驱动组件40和电机310工作。
底座10前端设置的上述各部件可使得滚刷32与地面之间具有较强的压力,从而有利于滚刷32对地面的清洁。
如图3和图4所示,底座10上还设有安装台14,安装台14连接容置空间12的侧壁,并位于容置空间12内,风机50安装于安装台14并与水箱20相卡设,且风机50的气口对接第二气流口202,以将风机50置于容置空间12,一方面可进一步地定位和支撑水箱20,另一方面通过将风机50内置于容置空间12,可使得清洁装置100的结构更紧凑,有利于其小型化和轻型化。
参阅图3和图16,其中图16是如图1所示清洁装置的另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清洁装置100还包括消音组件90,消音组件90连接风机50,用于对风机50产生的风噪进行消音。其中消音组件90包括层叠设置的消音层91和滤网92,滤网92设置于消音层91背离风机50的一侧。滤网92用于过滤杂质,避免杂质进入风机50,消音层91起降噪的作用,以降低风机50的运行噪音。其中,消音层91可以是吸音棉等。
参阅图16和图17,图17是如图16所示清洁装置中顶盖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顶盖组件80与底座10可拆卸连接,滤网92连接于顶盖组件10,消音层91连接风机;其中顶盖组件80包括顶盖81和盖板82,顶盖81设有容置口810,水箱20可经容置口810装配于容置空间12,盖板82盖设容置口810且与顶盖81磁吸连接。
在水箱20的清洗液耗尽或污水仓24容量储满时,可通过打开盖板82,以更换水箱20,提升了更换水箱20的便捷性。
顶盖81和盖板82中的一者上设有磁体,另一者上设有铁磁体,其中磁体和铁磁体相磁吸。
继续参阅图3和图4,底座10还设有第二安装槽15,第二安装槽15设置于容置空间12的两侧且位于清洁组件30和风机50之间;驱动组件40安装于对应的第二安装槽15,驱动组件40用以驱动底座10行走。
其中第二安装槽15位于底座10的中部,且两组驱动组件40设置于水箱20的两侧,从而可使得驱动组件40承载水箱20的重量,以避免水箱20对位于底座10前端的滚刷32造成加大的压力。
底座10还设有第三安装槽16,第三安装槽设16置于第二安装槽15和风机50之间;电池60安装于第三安装槽126,且电连接驱动组件40、清洁组件30、输液组件70和风机50,以通过充分利用底座10上的空间,来提升清洁装置100的紧促性,有利于其小型化。
参阅图18和图19,图18是如图3所示清洁装置中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9是如图18所示驱动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40包括安装件41、悬臂42、轮毂电机43和悬挂件44,安装件4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壁411和第二支撑壁412;悬臂42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一支撑壁411;轮毂电机43转动连接于悬臂42的第二端;悬挂件44连接悬臂42的第一端和第二支撑壁412,且悬挂件44处于弹性拉伸状态,悬挂件44的拉伸长度随悬臂42相对第一支撑壁411的转动而改变。
具体地,安装件41为壳体结构,且安装于第三安装槽16,悬臂42受轮毂电机43所承受的压力而自动调节其相对第一支撑壁411的转动角度,悬挂件44可以是拉簧或弹性带等,悬挂件44用于提供弹性力,以对悬臂42的转动具有缓冲作用,使得驱动组件40具有避震作用,有利于清洁装置100的平稳运行。
通过设置轮毂电机43作为清洁装置100的行走轮,以利用轮毂电机43的高集成度,可有效地缩小清洁装置100内行走驱动机构所占用的体积,可进一步地减小清洁装置100的体型尺寸,且也便于安装于底座10上。
安装件41具有开口410,轮毂电机43通过开口410接触支撑面,该支撑面为地面;悬臂42的第一端设有转孔和固定柱422,转孔相对固定柱422临近开口410设置,转孔和第一支撑壁411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悬挂件44的一端连接固定柱422,其另一端连接第二支撑壁412。
具体地,悬臂42的第一端具有两个棱角,转孔和固定柱422分别设置于其中一个棱角处,转孔相对固定柱422临近开口410设置,从而悬臂42转动时使得固定柱422具有较大的转动范围,即使得悬挂件44具有较大的弹性变形范围,从而悬挂件44可在较大范围内提供缓冲作用,使得驱动组件40具有良好的抗震作用。
本实施例中,悬挂件44为拉簧,拉簧的一端连接固定柱422,拉簧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支撑壁412。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40还包括感应件45,感应件45用于对轮毂电机43进行离地检测。
该感应件45可以是距离传感器,其用于检测到地距离,以通过到地距离是否达到预设阈值来判断轮毂电机43是否离地。感应件45也可以是触发传感器,轮毂电机43在离地时可触发该触发传感器。
本实施例中,感应件45为触发传感器,悬臂42的第一端还设有抵接部423,悬臂42相对第一支撑壁411转动至预设位置而使得抵接部423抵接感应件45,使得感应件45检测到轮毂电机43离地。
其中,感应件45检测到轮毂电机43离地时,其信号状态发生改变,例如其发出的信号由高电平信号变为低电平信号,或由低电平信号变为高电平信号;或者其由持续输出的信号变为信号中断,或者其由无信号变为输出信号,从而均可触发感应件45感测到轮毂电机43离地。
具体地,安装件41还包括连接第一支撑壁411和第二支撑壁412的顶壁414,顶壁414开设有限位口415,感应件45连接顶壁414且位于限位口415远离第一支撑壁411的一侧,抵接部423穿设于限位口415且随悬臂42的转动而在限位口415内运动。
轮毂电机43逐渐离地时,使得抵接部423在限位口415内向感应件45接近并最终抵接感应件45。
顶壁414设有相间隔的两个卡扣416和位于两个卡扣416之间的定位柱417,感应件45与定位柱417定位装配且与两个卡扣416相卡接,以使得感应件45能够便捷地连接于顶壁414上。
可选地,感应件45还可以通过粘接或采用紧固件连接的方式固定于顶壁414上。
进一步地,顶壁414还设有至少一个通风口418,以与安装件41内的空间及开口410相连通,利于空气循环,从而提升对轮毂电机43的散热效率。
悬臂42的第一端设有第一线路口,第一支撑臂411对应于第一线路口设有第二线路口,以供连接轮毂电机43的导线穿行。
换言之,给轮毂电机43供电及传输信号的导线经悬臂42和第一支撑臂411向外传输,以通过内部走线的形式,避免导线外露而造成的磨损或与其他导线缠绕打结的情况发生。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两个驱动组件40间隔设置于底座10,用以驱动底座10行走;清洁组件30连接底座10,且位于两个驱动组件40的一侧,用以清扫清洁面;其中,清洁装置100的重心位于两个驱动组件40的轮子的中心点和清洁组件30的轴线的中心三点形成的三角区域内。
换言之,清洁装置100主要靠两个驱动组件40和清洁组件30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清洁装置100还包括万向轮103,万向轮103连接底座10且位于底座10远离清洁组件30的后端,并与清洁组件30分设于两个驱动组件40的两侧;万向轮103用于在清洁装置100越障时辅助支撑底座10。
清洁装置100在正常行走状态下,万向轮103几乎不对地面起支撑作用,而清洁装置100的重心位于两个驱动组件40的轮子的中心点和清洁组件30的轴线的中心三点形成的三角区域内,清洁装置100的重力由两个驱动组件40和清洁组件30分担,万向轮103仅在清洁装置100越障时辅助支撑底座10,从而清洁装置100的自重在清洁组件30和地面之间形成有压力,使得滚刷32对地面具有较大的接触压力,从而可提升滚刷32对地面的清洁效果。
可选地,清洁装置100的重心相对靠近两个驱动组件40,以使得由两个驱动组件40承担清洁装置100的大部分重力,清洁组件30上承受的压力较小,有利于减少清洁组件30的磨损速率。
可选地,清洁装置100的重心相对靠近清洁组件30,以使得清洁组件30承担清洁装置100较多的重力,可使得清洁装置100与地面接触更紧密,清洁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中,滚刷32所承载的下压力小于等于清洁装置100的重量的50%,可使得滚刷32既能够与地面具有较好的接触性又能够相对减小磨损,提升滚刷32的使用寿命。
例如。滚刷32所承载的下压力为清洁装置100的重量的20%、30%或40%。
滚刷32的轴线平行于两个驱动组件40的驱动轮的中心线,且滚刷32的轴线与驱动轮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5cm且小于等于40cm。
例如,滚刷32的轴线与驱动轮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可以是5cm、10cm、15cm、20cm、25cm、30cm、35cm或40cm。
滚刷3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滚刷3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滚刷32间隔设置且各滚刷32的轴线相平行,即底座10上可设有多个滚刷32以进行清洁,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底座10上还设有地面识别传感器(图未示)和/或加速度传感器(图未示),其中地面识别传感器用于检测清洁装置100当前所处地面的地面材质,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清洁装置100的加速度,以便于清洁装置100进行运行策略的调整。
基于此,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清洁系统300,参阅图20至图22,图20是本申请提供的清洁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1是如图20所示清洁系统中基站的结构示意图,图22是如图21所示基站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该清洁系统300包括清洁装置100和基站500,基站500用于停靠清洁装置100,基站500用于给清洁装置100充能和/或补充清洗液等。
基站500包括充电仓510、第一红外模组520和第二红外模组522,充电仓510设有供清洁装置100对接进入的仓口501;第一红外模组520设置于充电仓510的充电侧壁502,且朝向仓口501设置;第二红外模组522设置于充电仓510的两个侧挡壁503上,两个侧挡壁503位于充电侧壁502的两对侧,用以与第一红外模组520配合引导清洁装置100进入充电仓510并与充电仓510对接充电。
具体地,充电仓510还包括顶壁504,顶壁504连接充电侧壁502和两个侧挡壁503上,以形成仓体状。
本实施例,基站500还包括支撑底座540,充电仓510连接于支撑底座540上,其中仓口501由顶壁504、两个侧挡壁503和支撑底座540共同界定。
第一红外模组520和第二红外模组522均通过红外引导清洁装置100进入充电仓510与充电仓510对接充电,其中第一红外模组520用于引导仓口501正前方的清洁装置100进入仓口501并与充电仓510对接充电,第二红外模组522朝向充电仓510的仓内和/或仓外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二红外模组522朝向充电仓510的仓外设置,其用于引导位于基站500侧方的清洁装置100向仓口501运动,并在位于仓口501的前方后,由第一红外模组520接力引导清洁装置100进入仓口501并与充电仓510对接充电,从而无论清洁装置100在基站500的任意方位均可被引导回基站500,可有效地提升清洁装置100与基站500的对接效率。
可选地,第二红外模组522朝向充电仓510的仓内设置,即两个第二红外模组522相对设置,以在清洁装置100进入仓口501后,以便于更精细地确定清洁装置100在仓内的位置,避免清洁装置100在仓内的位置不正导致的充电接触不良,可有效地提升清洁装置100和充电仓1的对接充电效率。
基站500还包括通信模组530,通信模组530与第一红外模组520和第二红外模组522电连接,并用以与清洁装置100通信连接;其中,通信模组530基于第一红外模组520和第二红外模组522检测清洁装置100得到的信号,指引清洁装置100进入仓口501。
其中通信模组530可以是蓝牙、Zigbee模组或3G模组等,其能够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与清洁装置100进行交互。
具体地,第一红外模组520和第二红外模组522感知确定清洁装置100的位置,基站500可基于清洁装置100的位置信息规划出返回路径,并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将返回路径的方案传递给清洁装置100,以指引清洁装置100返回至基站500。
本实施例中,通信模组530设置于顶壁50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通信模组530还可以设置于充电侧壁502、侧挡壁503或支撑底座540上,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具体地,充电侧壁502上设有充电模组550,充电模组550用以对接清洁装置100的充电位102,具体地防撞盖101上的充电位102。
本实施例中,充电模组550包括显露于充电侧壁502的两个充电部551,第一红外模组520设置于两个充电部551之间,以使得在第一红外模组520引导清洁装置100进入仓口501后即可保持与充电部551对准,以提升清洁装置100的充电位和充电部551的对接效率。
可选地,第一红外模组520还可设置于两个充电部551的任一侧,例如位于两个充电部551的上方或下方。
充电侧壁502上还设有止挡部505,止挡部505设置于两个充电部551的两侧,用以抵挡清洁装置100的防撞盖101,以通过抵挡清洁装置100而限制清洁装置100过于撞击充电部551。
止挡部505可以是弹性垫,或者止挡部505包括凸柱和连接于凸柱上的弹性垫,其中止挡部505自充电侧壁502外凸的高度小于充电部551自充电侧壁502外凸的高度,以避免干涉充电部551与清洁装置100的对接充电。
充电部551可以是充电触点;或者充电部551为充电弹针,其进一步地降低因清洁装置100对接时撞击受损的风险。
支撑底座540具有引导坡度,以引导清洁装置100逐渐抬升并使得清洁装置100的充电位102处于充电姿态。
具体地,清洁装置100位于平整地面上时,其充电位沿斜向朝向地面,从而可对充电位进行适当的防护,使得即使清洁装置100发生碰撞,也可使得其充电位受碰撞的风险极小。
而在清洁装置100需充电时,则需要通过引导坡度调整清洁装置100的姿态,使得充电位向外的朝向与充电部551向外的朝向呈相向设置,并最终向对接。
本实施例中,支撑底座540的引导坡度可使得充电位102向外的朝向与水平面相平行,且清洁装置100在沿支撑底座540的引导坡度爬升时,还利于逐渐减缓清洁装置100的速度,可进一步地降低清洁装置100撞击充电部551的风险。
进一步地,支撑底座540设有第一定位凹槽541和至少两个第二定位凹槽542,第一定位凹槽541用于定位清洁装置100的滚刷,第二定位凹槽542用于定位清洁装置100的行走轮,第一定位凹槽541和第二定位凹槽542用于防止处于停止状态下的清洁装置100沿引导坡度滑坡。
其中,第一定位凹槽541和第二定位凹槽542被配置为在清洁装置100的滚刷及行走轮定位后,清洁装置100的充电位102还与充电部551电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定位凹槽541靠近两个第二定位凹槽542一侧的台阶壁543上还设有多个通风槽545,以在滚刷32容置于第一定位凹槽541时利于对滚刷32的通风,以加速滚刷32的干燥。
进一步地,支撑底座540还设有台阶槽144,台阶槽144设置于第一定位凹槽541和两个第二定位凹槽542之间,且临近第一定位凹槽541设置,用以容置清洁装置100上的刮条。
进一步地,支撑底座540还设有烘干组件560,烘干组件560设置于第一定位凹槽541位置处,用以在清洁装置100与充电仓510对接后烘干清洁装置100的滚刷32。
烘干组件560可以包括发热片或电阻丝等,用以在通电时发热,从而可烘干清洁后的滚刷。
滚刷32用以支撑于清洁面,并通过滚动的方式,使得滚刷32的作业面轮流对清洁面进行清洁。
可以理解的,清洁装置100的滚刷32在完成地面清洁时长沾有水分,或清洁装置100为扫拖一体机,其在拖地时滚刷会被喷水或喷清洗液,而在完成拖地后若不及时烘干清洁装置100的滚刷,容易导致滚刷32滋生霉菌,进而影响清洁装置100的使用以及易产生异味。因而在其完成清洁后返回停靠于基站500时,烘干组件560还对滚刷32进行烘干,以避免滚刷32滋生霉菌和产生异味。
本实施例中,滚刷32在烘干过程中保持滚动,以使得滚刷32的作业面可轮流朝向烘干组件560进行烘干,使得滚刷32能够更均匀地被烘干。
进一步地,支撑底座540上还设有温度检测器(图未示),用于检测烘干组件560的烘干温度,并在烘干温度达到预设的第一温度值时,发出第一触发信号,以暂停烘干组件560作业,进而利用烘干组件560的余热继续烘干,有利于提高能量利用率,且也可避免烘干温度过高而损伤清洁装置100;并在之后烘干温度下降至预设的第二温度值时,发出第二触发信号,以恢复烘干组件560作业,第二温度值小于第一温度值,以维持烘干温度在第二温度值和第一温度值之间。通过充分利用余热进行烘干,因而可更高效地利用能源,避免因一直保持烘干组件560工作而造成的能源浪费。
例如,第一温度值为80度,第二温度值为75度,因而可在整个烘干过程中烘干组件560可循环进行暂停作业和恢复作业,以维持烘干温度处于75度至80度之间。
具体地,烘干过程为一个连续的时间段,烘干组件560用于在清洁装置100回归到基站500时启动作业并持续烘干预设时长,温度检测器用于在预设时长内持续检测烘干组件560的烘干温度。
其中,预设时长为可确保滚刷被烘干的一个时间段,在烘干过程的预设时长内,温度检测器持续检测烘干组件560的烘干温度,这期间烘干组件560循环进行暂停作业和恢复作业,并在时间达到预设时长后,结束烘干过程,清洁装置100的滚刷也停止滚动。
例如,该预设时长可以为10分钟、15分钟或20分钟等。
进一步地,滚刷32在烘干时保持与烘干组件560滚动接触,以提升传热效率,从而加快滚刷32被烘干。
进一步地,清洁装置100的风机50还在烘干过程持续期间进行抽风作业,以及时抽走滚刷32被烘干时产生的水汽,进一步地加快烘干过程,其中风机50抽吸产生的气流经过滚刷32和通风槽545。
两个第二定位凹槽542内还设有波点,以增加其摩擦系数,避免清洁装置100的行走轮打滑。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支撑底座540还设有杀菌组件570,杀菌组件570设置于第一定位凹槽541和至少两个第二定位凹槽542之间,用以对清洁装置100的水箱20杀菌消毒。
其中,杀菌组件570为杀菌灯,例如通过紫外线进行杀菌。
清洁装置100的水箱20朝向杀菌组件570的一侧可以为透明的或半透明的,从而便于紫外线穿过以对水箱20的污水仓24进行杀菌。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系统包括:
清洁装置,包括清洁组件,所述清洁组件的滚刷用以支撑于清洁面,并通过滚动的方式,使得所述滚刷的作业面轮流对清洁面进行清洁;
基站,包括支撑底座和烘干组件,所述烘干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底座,所述烘干组件用以烘干所述清洁组件;
其中,所述滚刷在烘干过程中保持滚动,以使得所述滚刷的作业面轮流朝向所述烘干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座上还设有温度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烘干组件的烘干温度,并在所述烘干温度达到预设的第一温度值时,发出第一触发信号,以暂停所述烘干组件作业,并在之后所述烘干温度下降至预设的第二温度值时,发出第二触发信号,以恢复所述烘干组件作业,所述第二温度值小于所述第一温度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组件用于在所述清洁装置回归到所述基站时启动作业并持续烘干预设时长,所述温度检测器用于在所述预设时长内持续检测所述烘干组件的烘干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刷与所述烘干组件滚动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座设有第一定位凹槽,所述烘干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凹槽位置处,所述第一定位凹槽用于定位所述滚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用于在所述烘干组件对所述滚刷进行烘干时同时作业,并产生经过所述滚刷的气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底座和水箱,所述底座设有容置空间,所述水箱装配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清洁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前端,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后端;
其中,所述水箱设有第一气流口和第二气流口,所述第一气流口朝向所述滚刷设置,所述风机连通所述第二气流口,所述风机用于产生气流以携带所述滚刷上的水汽进入所述水箱中的污水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间呈上下贯穿所述底座,所述污水仓的底部显露于所述底座的底面;
所述支撑底座还设有杀菌组件,所述杀菌组件用以对所述污水仓进行杀菌消毒。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两个驱动组件,所述两个驱动组件间隔设置于所述底座且位于所述水箱的两侧;
所述支撑底座还设有两个第二定位凹槽,所述第二定位凹槽用于定位所述驱动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充电仓,所述充电仓连接于所述支撑底座上,并与所述支撑底座配合形成有供所述清洁装置对接进入的仓口;
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防撞盖,所述防撞盖弹性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前端,且所述防撞盖上设有充电位;
所述充电仓设有充电模组,所述充电模组用以对接所述防撞盖上的充电位。
CN202221696877.5U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清洁系统 Active CN2182201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96877.5U CN218220106U (zh)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清洁系统
PCT/CN2023/104140 WO2024002286A1 (zh) 2022-07-01 2023-06-29 一种清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96877.5U CN218220106U (zh)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清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20106U true CN218220106U (zh) 2023-01-06

Family

ID=84674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96877.5U Active CN218220106U (zh)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清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2010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2286A1 (zh) * 2022-07-01 2024-01-04 深圳尼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清洁系统
WO2024002285A1 (zh) * 2022-07-01 2024-01-04 深圳尼宝科技有限公司 清洁装置及其水箱
WO2024002287A1 (zh) * 2022-07-01 2024-01-04 深圳尼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清洁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2286A1 (zh) * 2022-07-01 2024-01-04 深圳尼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清洁系统
WO2024002285A1 (zh) * 2022-07-01 2024-01-04 深圳尼宝科技有限公司 清洁装置及其水箱
WO2024002287A1 (zh) * 2022-07-01 2024-01-04 深圳尼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清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220106U (zh) 一种清洁系统
JP6926015B2 (ja) 清掃ロボット
CN109528093B (zh) 一种自动化地面清洁设备
CN218792050U (zh) 一种清洁装置
CN218515691U (zh) 清洁装置及其清洁组件
CN218738782U (zh) 一种清洁装置
JP5269958B2 (ja) 表面処理ロボット
CN218220107U (zh) 清洁装置及其水箱
CN218247115U (zh) 清洁装置及其水箱
CN218738763U (zh) 清洁装置及其驱动组件
CN219306610U (zh) 一种清洁装置
CN218922426U (zh) 清洁装置及其水箱
CN217744265U (zh) 表面清洁设备
CN111588305A (zh) 自主型电动吸尘器
WO2023024760A1 (zh) 基站和清洁机器人系统
WO2024002286A1 (zh) 一种清洁系统
CN216776909U (zh) 表面清洁设备
CN117356976A (zh) 一种清洁装置
CN117356974A (zh) 一种清洁装置
CN117356988A (zh) 清洁装置及其水箱
WO2024002287A1 (zh) 一种清洁装置
WO2024002285A1 (zh) 清洁装置及其水箱
CN117357004A (zh) 运行方法、存储装置、计算机设备及清洁装置
KR20120112292A (ko) 로봇청소기
CN111603089A (zh) 自主型电动吸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