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13858U - 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213858U CN218213858U CN202222792810.8U CN202222792810U CN218213858U CN 218213858 U CN218213858 U CN 218213858U CN 202222792810 U CN202222792810 U CN 202222792810U CN 218213858 U CN218213858 U CN 21821385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ode
- output circuit
- control unit
- resistor
- mcu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梯控制电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其包括输出电路,还包括MCU、依次连接于MCU上的稳压模块和控制模块,输出电路的两端分别与MCU和控制模块连接;稳压模块包括串联的隔直流单元和充放电单元;隔直流单元包括电容C1;充放电单元包括二极管D2、二极管D3和电容C2;电容C1的两端分别与MCU和二极管D2的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3的两端分别与二极管D2的输出端和二极管D3的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3的输出端和二极管D2的输入端连接;且二极管D2的输出端和控制模块连接,二极管D3的输入端接地,控制模块能够导通输出电路。本申请具有有助于提升乘梯时的体验感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梯控制电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梯在生活中的普及程度逐渐提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现有的电梯大多采用MCU作为控制器,MCU通过向各个模块发送不同的指令,从而使电梯作出上下移动、开关门、发出超重警报以及故障提示等动作。
在人们乘坐电梯时,常会按动相应楼层的按钮,按钮相当于一个触发器,按钮触发MCU控制输出电路进行上电,MCU控制的输出电路会由稳态转换为非稳态,输出电路导通,从而通过MCU控制整部电梯移动至相应的楼层。
但是,在乘梯时,按钮常有被误触的可能性,从而使电梯到达额外的楼层。同时,在输出电路上电时,输出电路会处于不确定状态,由于输出电路此时为非稳态,因此电梯的按钮有出现功能失效的可能性,诸如全部按钮都自动按下。因此,有时人们在乘梯时的体验感并不会很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有助于提升乘梯时的体验感,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包括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MCU、依次连接于MCU上的稳压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输出电路的两端分别与MCU和控制模块连接;
所述稳压模块包括串联的隔直流单元和充放电单元;所述隔直流单元包括电容C1;所述充放电单元包括二极管D2、二极管D3和电容C2;
所述电容C1的两端分别与MCU和二极管D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两端分别与二极管D2的输出端和二极管D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输出端和二极管D2的输入端连接;
且所述二极管D2的输出端和控制模块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输入端接地,所述控制模块能够导通所述输出电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电时MCU处于非稳态,无论MCU处于高电平还是低电平,由于电容C1对直流电压的阻隔,因此整个稳压模块和整个控制模块均处于没有电的情况,即触碰电梯按键瞬间无电,整个输出电路不导通,从而防止按键在误触后到达额外的楼层。在MCU得电稳定后,MCU输出PWM方波,交流电通过电容C1进行充电,然后放电并依次经过二极管D2、电容C2充电和二极管D3,电容C1和电容C2轮流充放电,使得控制模块导通,从而使整个输出电路导通,从而减小输出电路在上电时处于不确定状态导致功能失效的可能性,进而通过此电路提升乘梯时的体验感。
可选的,所述隔直流单元还包括电阻R1,所述电阻R1串联于MCU和电容C1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电容C1放电时,电阻R1能够将电容C1放出的电进行吸收,从而使电容C1能够开始下一次充电。
可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串联的双控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且所述双控单元和二极管D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和输出电路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控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对输出电路进行通断,从而使整个电路导通。
可选的,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电阻R4和PMOS管Q1;
所述PMOS管Q1内置有体二极管D4,且所述体二极管D4的输入端和PMOS管Q1的漏级连接,输出端和所述PMOS管Q1的源极连接;
所述PMOS管Q1的栅极和双控单元连接,源极连接有+5VIN,漏级与输出电路连接;
且所述输出电路远离MCU的一端连接有+5VOUT。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电容C2放电以后,双控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导通,此时+5VOUT有电,整个电路导通。
可选的,所述双控单元包括并联的第一子控单元和第二子控单元;所述PMOS管Q1的栅极和第一子控单元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5V和PWM方波之间形成电势差, PMOS管Q1在低电平下导通。
可选的,所述第一子控单元包括电阻R2和NPN型三级管Q2;
所述电阻R2的两端分别与二极管D2的输出端和NPN型三极管Q2的基级连接;
所述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PMOS管的栅极连接,发射极和第二子控单元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PN型三极管Q2在高电平下导通,在MOS管Q1导通时,+5VOUT有电。
可选的,所述第二子控单元包括电阻R3和NPN型三级管Q3;
所述电阻R3的两端分别与二极管D2的输出端和NPN型三极管Q3的基级连接;
所述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发射极接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子控单元中的电阻R3和NPN型三级管Q3结合第一子控单元中的电阻R2和NPN型三级管Q2组成双控电路,从而提升电路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子控单元还包括二极管D1;
所述二极管D1的输入端连接于电阻R2上,输出端连接于NPN型三极管Q2的基级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二极管D1用于防止反向电压的产生。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防止通路不稳定,控制断路防止误触按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MCU;2、稳压模块;21、隔直流单元;22、充放电单元;3、控制模块;31、双控单元;311、第一子控单元;312、第二子控单元;32、第二控制单元;4、输出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4。
参照图1,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4包括MCU1、稳压模块2、控制模块3和输出电路4。MCU1、稳压模块2和控制触模块依次连接,输出电路4的一端和MCU1的输出端口连接,另一端和控制模块3连接。稳压模块2用于提升输出电路4电压的稳定性,控制模块3用于对输出电路4进行控制且用于防止乘梯者误触开关。
稳压模块2包括隔直流单元21和充放电单元22。隔直流单元21的一端和MCU1连接,另一端和充放电单元22的一端连接。充放电单元22的另一端和控制模块3连接。
隔直流单元21包括电阻R1和电容C1。电阻R1和电容C1串联,且电阻R1远离电容C1的一端和MCU1连接,电容C1远离电阻R1的一端和充放电单元22连接。
充放电单元22包括二极管D2、二极管D3和电容C2。二极管D2的输入端和电容C1远离电阻R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输出端和电容C1远离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容C2连接于二极管D3的输入端和二极管D2的输出端之间。且电容C2和二极管D3的输入端之间接地,控制模块3连接于电容C2和二极管D2的输出端之间。
控制模块3包括双控单元31和第二控制单元32。双控单元31和第二控制单元32串联,且双控单元31远离第二控制单元32的一端连接于电容C2和二极管D2的输出端之间,第二控制单元32远离双控单元31的一端和输出电路4远离MCU1输出端口的一端连接。
双控单元31包括第一子控单元311和第二子控单元312,第一子控单元311和第二子控单元312并联于二极管D2的输出端和电容C2之间,第一子控单元311和第二控制单元32连接。
第一子控单元311包括电阻R2、二极管D1和NPN型三极管Q2。电阻R2的一端和二极管D2的输出端和电容C2之间连接,另一端和二极管D1的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1的输出端和NPN型三极管Q2的基级连接,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第二控制单元32连接,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第二子控单元312连接。
第二子控单元312包括电阻R3和NPN型三极管Q3。电阻R3的一端和NPN型三级管Q3的基级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于二极管D2的输出端和电容C2之间。NPN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
第二控制单元32包括电阻R4和PMOS管Q1。PMOS管Q1的栅极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PMOS管Q1的源极连接有+5VIN,PMOS管Q1的漏级和输出电路4远离MCU1输出端口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一端连接于PMOS管Q1的栅极和NPN型三级管Q2的集电极之间,另一端连接于+5VIN和PMOS管Q1的源极之间。
且PMOS管Q1的漏级和输出电路4远离MCU1输出端口的一端连接有-5VIN。PMOS管Q1内置连接有体二极管D4,体二极管D4的输出端和PMOS管Q1的源极连接,体二极管D4的输入端和PMOS管Q1的漏级连接。
当上电时,MCU1的电源控制端口为高电平或低电平,直流电压无法通过电容C1,因此NPN型三极管Q2和NPN型三级管Q3为截止状态,PMOS管Q1关断,+5VOUT没有电。
当MUC输出PWM方波时,电容C1和电容C2轮流充放电,在电阻R2和电阻R3上形成高电平驱动NPN型三极管Q2和NPN型三级管Q3导通,从而使PMOS管Q1导通,+5VOUT得电。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4的实施原理为:当上电时无论MCU1处于高电平还是低电平。+5VOUT都处于没电的状态。等MCU1稳定以后,MCU1输出PWM方波控制+5VOUT才有电,从而避免输出电路4在上电的时候处于不确定状态导致功能的失效,从而减小电梯的按钮出现功能失效的可能性。同时,当瞬间触碰按钮时,+5VOUT同样没电,从而减小在按钮被误触后使电梯到达额外的楼层的可能性。进而通过此电路提升乘梯时的体验感。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说明书(包括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者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Claims (8)
1.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4),包括输出电路(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MCU(1)、依次连接于MCU(1)上的稳压模块(2)和控制模块(3),所述输出电路(4)的两端分别与MCU(1)和控制模块(3)连接;
所述稳压模块(2)包括串联的隔直流单元(21)和充放电单元(22);所述隔直流单元(21)包括电容C1;所述充放电单元(22)包括二极管D2、二极管D3和电容C2;
所述电容C1的两端分别与MCU(1)和二极管D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两端分别与二极管D2的输出端和二极管D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输出端和二极管D2的输入端连接;
且所述二极管D2的输出端和控制模块(3)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输入端接地,所述控制模块(3)能够导通所述输出电路(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4),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直流单元(21)还包括电阻R1,所述电阻R1串联于MCU(1)和电容C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4),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3)包括串联的双控单元(31)和第二控制单元(32),且所述双控单元(31)和二极管D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单元(32)和输出电路(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32)包括电阻R4和PMOS管Q1;
所述PMOS管Q1内置有体二极管D4,且所述体二极管D4的输入端和PMOS管Q1的漏级连接,输出端和所述PMOS管Q1的源极连接;
所述PMOS管Q1的栅极和双控单元(31)连接,源极连接有+5VIN,漏级与输出电路(4)连接;
且所述输出电路(4)远离MCU(1)的一端连接有+5VOUT。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4),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控单元(31)包括并联的第一子控单元(311)和第二子控单元(312);所述PMOS管Q1的栅极和第一子控单元(31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控单元(311)包括电阻R2和NPN型三极管Q2;
所述电阻R2的两端分别与二极管D2的输出端和NPN型三极管Q2的基级连接;
所述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PMOS管的栅极连接,发射极和第二子控单元(31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控单元(312)包括电阻R3和NPN型三极管Q3;
所述电阻R3的两端分别与二极管D2的输出端和NPN型三极管Q3的基级连接;
所述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发射极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控单元(311)还包括二极管D1;
所述二极管D1的输入端连接于电阻R2上,输出端连接于NPN型三极管Q2的基级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92810.8U CN218213858U (zh) | 2022-10-20 | 2022-10-20 | 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92810.8U CN218213858U (zh) | 2022-10-20 | 2022-10-20 | 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213858U true CN218213858U (zh) | 2023-01-03 |
Family
ID=84644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792810.8U Active CN218213858U (zh) | 2022-10-20 | 2022-10-20 | 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213858U (zh) |
-
2022
- 2022-10-20 CN CN202222792810.8U patent/CN21821385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118256B2 (en) | Power starting circuit | |
US8810232B2 (en) | Momentarily enabled electronic device | |
WO2022143726A1 (zh) | 充电系统、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 |
CN205970900U (zh) | 车辆、车载充电器及其控制电路 | |
TW201249065A (en) |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CN106933321A (zh) |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开机方法 | |
CN209070501U (zh) | 一种主动式自动休眠电容笔 | |
CN112327696B (zh) | 一种按键控制电路 | |
CN110350902B (zh) | 一种防误操作电路及防误操作装置 | |
CN218213858U (zh) | 一种稳定型输入输出电路 | |
CN204810138U (zh) | 终端设备的自动开机电路及终端设备 | |
CN107817734B (zh) | 一种超低功耗按键控制电路 | |
CN109756021A (zh) | 供电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 |
CN112003363A (zh) | 一种嵌入式电源系统管理电路 | |
CN207490595U (zh) | 供电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 |
CN203423527U (zh) | 一种移动电源的待机零功耗电路 | |
CN113206536B (zh) | 一种可实现短路保护及自动重启的充电电路 | |
CN213754721U (zh) | 一种mcu复位静音电路 | |
CN105759684B (zh) | 一种由单片机控制的停电防自启红外感应智能开关 | |
CN209965037U (zh) | 电磁电荷感应式电蚊拍 | |
CN107707230B (zh) | 智控联控电源开关 | |
CN221352869U (zh) | 开机电路及其电池管理系统 | |
CN218450072U (zh) | 基于按键的脉冲信号产生电路及电子产品 | |
CN111752365A (zh) | 联动开关机方法、电路、第一电子设备及第二电子设备 | |
CN220934861U (zh) | 一种防反接的bms唤醒电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