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04155U - 蓄水生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蓄水生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04155U
CN218204155U CN202222048386.6U CN202222048386U CN218204155U CN 218204155 U CN218204155 U CN 218204155U CN 202222048386 U CN202222048386 U CN 202222048386U CN 218204155 U CN218204155 U CN 2182041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flow area
guide wall
ecosystem
water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4838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子豪
许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ater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ater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ater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ater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4838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041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041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041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蓄水生态系统,包括位于河道中的挡水坝、汀步以及导墙,导墙从上游至下游与汀步和挡水坝形成预设夹角,并且导墙将河道内的水分流成两部分,包括第一流动区和第二流动区,第一流动区内从上游至下游越来越窄的,河水会形成越来越湍急的景象,所述第二流动区从上游至下游越来越宽,第二流动区内接近汀步位置的河水则会形成较为平静的浅滩区,汀步的结构也是间断的台阶,也形成了自然的雍水作用,使得整个蓄水生态系统中形成深滩和浅滩,急流区和蓄水区,达到动静相宜、安全亲水、多样丰富的效果。

Description

蓄水生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蓄水生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水生态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蓄水生态系统,依靠挡水坝蓄水,形成固定堰(坝),当水蓄起来后,水量赋存变大,形成如镜面般的湖面效果。但这种蓄水系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1.水动力交换条件差,水体、水质感官较差。蓄水后,水流变缓,水体交换变慢,造成泥沙沉降淤积,容易变成“一潭死水”。
2.蓄水水面导致生态单一。水位蓄起来后,洲、滩消失,鸟类无立足之地,也一起消失了。
因此,需要亟需提供一种蓄水生态系统,使得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还能给保证一定的蓄水水面。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蓄水生态系统,使得提高水动力,提高蓄水生态。
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蓄水生态系统,包括预设高度的挡水坝,所述挡水坝横置于河道;汀步,设置于挡水坝上方;以及导墙,连接所述挡水坝且延伸至所述河道的上游预设距离,所述导墙与所述汀步之间成预设夹角,所述导墙将河道分为第一流动区和第二流动区,其中,所述第一流动区从上游至下游越来越窄,所述第二流动区从上游至下游越来越宽。
可选的,所述导墙为曲线,所述导墙的材质为混凝土材质。
可选的,所述导墙的外壁表面还铺贴有瓷砖。
可选的,所述导墙的高度高于或者等于水位高度。
可选的,所述挡水坝的高度为50cm-80cm。
可选的,对应所述导墙与所述汀步交汇位置处设置雍水结构。
可选的,所述雍水结构还包括对应该位置的单个汀步下方设置的排沙孔。
可选的,该位置的单个汀步表面积大于其余汀步的表面积,该位置的单个汀步的高度高于其余汀步的高度。
可选的,所述导墙与所述汀步之间成预设夹角为30°-45°。
依据上述实施例的蓄水生态系统,包括位于河道中的挡水坝、汀步以及导墙,导墙从上游至下游与汀步和挡水坝形成预设夹角,并且导墙将河道内的水分流成两部分,包括第一流动区和第二流动区,第一流动区内从上游至下游越来越窄的,河水会形成越来越湍急的景象,所述第二流动区从上游至下游越来越宽,第二流动区内接近汀步位置的河水则会形成较为平静的浅滩区,汀步的结构也是间断的台阶,也形成了自然的雍水作用,使得整个蓄水生态系统中形成深滩和浅滩,急流区和蓄水区,达到动静相宜、安全亲水、多样丰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蓄水生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蓄水生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河岸;20-固定堰;100-挡水坝;200-汀步;300-导墙;301-第一流动区;302-第二流动区;400-雍水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操作步骤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组成和/或顺序。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由背景技术可知,目前的蓄水生态系统存在水动力差,生态单一等问题,需要提高蓄水生态环境。
经分析,如图1所示,河岸10中为河道,传统水景观就是建固定堰(坝)20,水蓄起来后,水量赋存变大,也形成如镜面般的湖面效果,水面平静。这种做法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当固定堰20蓄水后,水流变缓,水体交换变慢,造成泥沙沉降淤积,容易变成“一潭死水”,从而造成水动力交换条件差,水体、水质感官较差。
2.现在很多截污系统沿河布置,水位上升后,淹没、浸泡截污涵管,大大增加污水渗漏而出和河水倒灌风险。因此使得蓄水对截污系统有影响,存在污水渗漏入河的风险,还存在河水倒灌入截污管,从而进入污水厂的风险。
3.高水位会淹没雨水管网,雨水排水变成淹没出流,排水不畅,存在淤积影响排洪断面及内源污染风险。
4.水位蓄起来后,洲、滩消失,鸟类无立足之地,也一起消失了,造成蓄水水面导致生态单一。
参考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蓄水生态系统,包括位于河道中的挡水坝100、挡水坝200以及导墙300。其中该挡水坝100的高度为预设高度,该挡水坝100横置于河道。挡水坝100为水工建筑物,可有用于农业灌溉、渔业、船闸、海水挡潮、城市河道景观、工程、水电站等,本实施例中的挡水坝100置于河道中,用于城市河道景观。
本实施例中的挡水坝100的高度设置在50cm-80cm,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蓄水生态中的挡水坝或固定堰(坝)的高度(两米左右)改良,高度大大降低。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的挡水坝是示意图,实际中汀步200位于挡水坝100之上,上方水流通过,看不到坝体结构。汀步200两端设置阶梯与河岸10相通,在河岸10还可以设置绿洲。
本实施例中的挡水坝100高度降低,并且在挡水坝100上设置挡水坝200,并且还连接有导墙300,导墙300连接该挡水坝100且延伸至该河道的上游预设距离,该导墙300与该挡水坝200之间成预设夹角,该导墙300与该挡水坝200之间成预设夹角可以为30°-45°,这样使得分成的两个区域的水流流速各不相同。该导墙300将河道分为第一流动区301和第二流动区302,使得两个区域的面积不相等其中,该第一流动区301从上游至下游越来越窄,该第二流动区302从上游至下游越来越宽。
由于导墙300的设置,将河道分成的两部分,从上游至下游越来越窄的第一流动区301内,河水会形成越来越湍急的景象,而在第二流动区302内的河水则会形成较为平静的浅滩区,原始河道的洲、滩、岛重新形成,利于植被的生长和鸟类的栖息和觅食,重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的景色。该导墙300可以成曲线型,使得河道内中的第一流动区301和第二流动区302内的景象各自看起来更加自然,增加生趣。
该导墙300的材质为混凝土材质,使得导墙300更加的坚固和牢固,同时,混凝土材质的导墙300的外表面铺贴瓷砖,提高导墙300的美观度,并且使得导墙300更加牢固。
该导墙300的高度高于或者等于水位高度,一般在上游的高度可以与水位齐平,由于下游水位降低,所以下游段的导墙300高度可以高出水位,例如该导墙300的高度可以是2.7m至3m高。导墙300可以至挡水坝100截至,也可以继续延长。
本实施例中,对应该导墙300与该挡水坝200交汇位置处设置雍水结构400。例如可以是在交汇处对应的挡水坝200下方的导墙300段内设置排沙通道,即排沙孔,使得减少了蓄水前的沉淀淤积,通过排沙孔与蓄水生态单元的有机结合和合理的布置,可基本消除传统的堰(坝)前淤积现象,大大减少了管养成本,也可使生态单元稳定的创造生态景观价值。
本实施例中,对应该交汇处位置的单个挡水坝200表面积大于其余挡水坝200的表面积,该位置的单个挡水坝200的高度高于其余挡水坝200的高度,这是对应此处雍水结构400做的挡水坝200设计,更好的保障了挡水坝200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结合低矮壅水结构(内设排沙孔),同时由于挡水坝200的结构也是间断的台阶,也形成了自然的雍水作用,可以理解为壅水挡水坝200,再结合导墙300形成的天然宽窄走势和纵坡、生态绿洲等,使得整个蓄水生态系统中形成深滩和浅滩,急流区和蓄水区,达到动静相宜、安全亲水、多样丰富的效果。壅水结构为混凝土导墙300和外表面铺贴衔接能够雍水的挡水坝200而成,与堤岸形成特定范围的角度30度至45度,加上挡水坝200可供人行走或停留,同时形成一定水面。使得能够结合天然河道堆积形态并加以修饰而成为天然绿洲。
此生态单元的构建,将河道从完全受限,改造至生机复活。本实施例中的生态蓄水单元使河道渠化过程中受损的河流生态逐步恢复,使得河床上出现旋涡、静水、急流和边缘浅滩区等多种水流形式,洲、滩和多级鞭状河槽也可以随着出现。且内置的排沙通道也减少了蓄水前的沉淀淤积,通过排沙孔与蓄水生态单元的有机结合和合理的布置,可基本消除传统的堰(坝)前淤积现象,大大减少了管养成本,使得能够自然形成稳定的生态,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9)

1.一种蓄水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设高度的挡水坝,所述挡水坝横置于河道;
汀步,设置于挡水坝上方;
以及导墙,连接所述挡水坝且延伸至所述河道的上游预设距离,所述导墙与所述汀步之间成预设夹角,所述导墙将河道分为第一流动区和第二流动区,其中,所述第一流动区从上游至下游越来越窄,所述第二流动区从上游至下游越来越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水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墙为曲线,所述导墙的材质为混凝土材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水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墙的外壁表面还铺贴有瓷砖。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水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墙的高度高于或者等于水位高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水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坝的高度为50cm-80c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水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导墙与所述汀步交汇位置处设置雍水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水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雍水结构还包括对应该位置的单个汀步下方设置的排沙孔。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水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该位置的单个汀步表面积大于其余汀步的表面积,该位置的单个汀步的高度高于其余汀步的高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水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墙与所述汀步之间成预设夹角为30°-45°。
CN202222048386.6U 2022-08-03 2022-08-03 蓄水生态系统 Active CN2182041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48386.6U CN218204155U (zh) 2022-08-03 2022-08-03 蓄水生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48386.6U CN218204155U (zh) 2022-08-03 2022-08-03 蓄水生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04155U true CN218204155U (zh) 2023-01-03

Family

ID=84653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48386.6U Active CN218204155U (zh) 2022-08-03 2022-08-03 蓄水生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041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172991A1 (zh) 一种无动力滨河景观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
CN101736717B (zh) 一种清淤疏浚治理江河的方法
CN103086570A (zh) 农田面源污染阶梯式潜流坝生态净化沟渠系统
CN105970875B (zh) 利用自然能量在海滩促淤固砂的方法
CN216074968U (zh) 一种河道水系景观复合式生态护岸结构
CN112376496A (zh) 通过建设堤脚潜坝快速创建或修复红树林的方法
CN218204155U (zh) 蓄水生态系统
CN109778798B (zh) 多级孔管堰分流放淤方法
US11885089B2 (en) Mitigating flooding in existing coastal plain areas
Wang et al. Interactions between fluvial systems and large scale hydro-projects
CN108951540B (zh) 一种集藻挡藻导藻围隔系统
KR101787818B1 (ko) 지하 연통관 방류 다목적 요철광장 수력 발전 댐
CN212477589U (zh) 虹吸式自调节清淤生态坝
CN107165128A (zh) 一种适用于山溪性河道的双层河道结构
CN103114565A (zh) 适用于斜坡急流河道引流发电的截流引水系统及水电站
CN207775825U (zh) 一种适用于山溪性河道的双层河道结构
CN100383343C (zh) 环保型多用通洪、排水河床
Gotoh et al. Flood control and small-scale reservoirs
CN105804005B (zh) 一种挂壁式生态混凝土堤防及其构建方法
De Bruin et al. A simple start with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CN105064264A (zh) 一套超大规模水利工程及其建设技术
CN205296060U (zh) 一套新构造型式的水利建筑物
Sabhasri et al. Impact of sea level rise on flood control in Bangkok and vicinity
Ankum Methods of Development
CN215715005U (zh) 一种护岸河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