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82327U - 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82327U
CN218182327U CN202222613604.6U CN202222613604U CN218182327U CN 218182327 U CN218182327 U CN 218182327U CN 202222613604 U CN202222613604 U CN 202222613604U CN 218182327 U CN218182327 U CN 2181823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hell
positioning groove
battery
transfer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1360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功起
厉成北
章辉
卫志达
胡国松
姜海霞
谢继春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1360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823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823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823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电池包括:壳体,壳体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定位槽;第一电极转接组件,部分设于第一定位槽内,并与壳体之间绝缘设置,第一电极转接组件的部分结构伸出壳体外;电芯,设于壳体内,电芯设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与第一电极转接组件相连接,第二极耳与壳体相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采用定位槽结构对电极转接组件以及盖板进行定位,大幅提高了定位准确性,可以有效防止在进行连接操作时因发生位移而出现定位偏差,进而提高电池装配的准确性,降低电池的废品率,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
背景技术
金属壳电池是电池领域中常见的一种电池类型,通常在金属导电材料制成的壳体内设置电芯,并将电芯的极耳与壳体导通。其中,壳体与极耳之间通常采用转接件进行连接,然而,在加工过程中,现有的加工工艺通常采用CCD视觉定位(基于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元件传感技术的视觉定位方式)、夹具机械定位等方式对壳体以及转接件进行定位,然后进行焊接操作,焊接过程中极易造成对位偏差,影响转接件的定位准确性,进而导致电池无法准确装配,导致电池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为改善现有技术中的电池的壳体与极耳的转接件连接过程中的定位偏差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壳体,壳体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定位槽;第一电极转接组件,部分设于第一定位槽内,并与壳体之间绝缘设置,第一电极转接组件的部分结构伸出壳体外;电芯,设于壳体内,电芯设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且第一极耳与第一电极转接组件相连接,第二极耳与壳体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极耳对应于电芯的正极耳,第二极耳对应于电芯的负极耳,下文中情况与此相同。其中,第二极耳可以与壳体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对应的极耳转接件与壳体形成间接连接,均能够使第二极耳与壳体之间形成连接。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对壳体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利用定位槽对极耳转接件(例如第一电极转接组件)进行定位,从而大幅提高极耳转接件的定位准确性,可以有效防止焊接操作过程中极耳转接件发生对位偏差的现象,以使得电池的电芯等其他部件能够准确装配,从而大幅降低装配过程中的废品率,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壳体包括:底壳,包括底板和多个侧板,其中一个侧板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盖板,封盖于底壳的顶部,并与底壳相连接。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每个侧板的顶端均设有底壳的外侧延伸的翻边结构,盖板与翻边结构相连接;其中,至少一个翻边结构与盖板的接触面设有凹凸定位结构。
具体地,凹凸定位结构包括相互匹配的定位凹槽结构和凸起结构,翻边结构和盖板,其中一个设有定位凹槽结构,另一个设有凸起结构。例如,在翻边结构上设置有定位凹槽结构,在盖板上与定位凹槽对应的位置设有凸起结构,凸起结构渗入定位凹槽结构中,相互卡接配合,以对盖板实现定位。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定位槽中设有第一通孔;第一电极转接组件包括:第一电极转接块,第一电极转接块设于第一定位槽中;第一电极导电件,一端与第一电极转接块相连接,另一端由第一通孔向外伸出;第一电极转接片,设于壳体内,并与第一电极转接块相连接,第一电极转接片与第一极耳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定位槽的形状尺寸与第一电极转接块相匹配,并与第一电极转接块形成卡接配合,在焊接操作时可以防止第一电极转接块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移动,以实现对第一电极转接块以及第一电极转接组件的准确定位。
进一步地,第一电极转接片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相连接,并沿壳体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一连接片与第一极耳相连接,第二连接片位于第一电极转接块背向壳体的侧板的一侧;第三连接片位于第一电极转接块的上方,并与第一电极转接块的顶部以及第二连接片的顶端相连接。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电池还包括绝缘组件,绝缘组件包括:第一绝缘胶结构,设于第一定位槽内,第一绝缘胶结构至少覆盖第一电极转接块的部分顶面、部分底面以及朝向第一定位槽的侧面,第一绝缘胶结构上设有与第一通孔同轴的第二通孔。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绝缘组件还包括:第二绝缘胶结构,第二绝缘胶结构为管状结构,第二绝缘胶结构穿设于第一通孔中,第二绝缘胶结构的一端位于第一通孔外,第二绝缘胶结构的另一端与第一绝缘胶结构相抵,第一电极导电件穿过第二绝缘胶结构和第二通孔,并与第一电极转接块相连接;第三绝缘胶结构,设于第一电极转接片与壳体的内侧壁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电极导电件位于壳体外的一端设有盘状结构;第二绝缘胶结构位于壳体外的一端设有径向延伸结构,径向延伸结构位于盘状结构与壳体的外侧壁之间。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电池还包括:第二定位槽,设于壳体的内侧壁上;第二电极转接组件,部分设于第二定位槽内,并与壳体相连接,第二极耳与第二电极转接组件连接。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电极转接组件包括:第二电极转接块,设于第二定位槽中,且第二电极转接块与壳体相连接;第二电极转接片,与第二电极转接块相连接,第二电极转接片与第二极耳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定位槽的形状尺寸与第二电极转接块相匹配,并与第二电极转接块形成卡接配合,在焊接操作时可以防止第二电极转接块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移动,以实现对第二电极转接块以及第二电极转接组件的准确定位。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电极转接块为槽形结构,槽形结构沿壳体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槽形结构的槽底与第二定位槽相连接;第二电极转接片包括第四连接片、第五连接片和第六连接片;第四连接片和第五连接片相连接,并沿壳体的宽度方向设置,第四连接片与第二极耳相连接,第五连接片位于第二电极转接块的开口侧;第六连接片位于第二电极转接块的上方,并与第二电极转接块的上侧板以及第五连接片的顶端相连接。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定位槽内设有注液孔;第二电极转接块上设有与注液孔相对应的第三通孔。
进一步地,注液孔处还可以设置可拆卸的密封堵头。
进一步地,电芯为叠片电芯;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相对于电芯的叠片弯折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中的电池。其中,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壳体的透视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壳体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体的底壳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底壳的局部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底壳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盖板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底壳的局部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第一电极转接块和第一电极导电件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第一电极转接片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第一绝缘胶结构的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第二绝缘胶结构的示意图。
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第一电极导电件的示意图。
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底壳的局部示意图。
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第二电极转接组件的示意图。
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第二电极转接组件与电芯装配后的示意图。
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电芯在装配后的侧向示意图。
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池的内部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1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池的电芯在装配后的侧向示意图。
图2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电芯在装配前的示意图。
图2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另外,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的电池和电子设备的一些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池1,如图1和图2所示,电池1包括壳体11、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和电芯21。
壳体11的内部形成有可以容纳电芯的腔室;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和电芯21均设于壳体11内。壳体1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槽1114。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与壳体11之间相互绝缘设置,且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部分设置在第一定位槽1114中,通过第一定位槽1114对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进行定位;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的部分结构伸出壳体11外,形成电池1的正极,以便于与用电设备连接。电芯21设有第一极耳211和第二极耳212,电芯21的第一极耳211与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相连接,电芯21的第二极耳212与壳体11相连接,以便于与用电设备导通。
其中,电芯21的第一极耳211具体为正极耳,电芯21的第二极耳212具体为负极耳。第一定位槽1114的形状尺寸与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位于第一定位槽1114中的部分相匹配,并与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形成卡接配合;第二极耳212可以与壳体11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极耳转接件与壳体11形成间接连接。通过第一定位槽1114对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形成定位,以防止在连接操作(例如焊接)时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移动而影响定位准确性。
可以理解,在加工过程中,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需要固定在壳体11上,现有的加工工艺仅通过机械夹具等对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进行定位,在进行连接操作(例如焊接)时容易使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产生位移,造成定位偏差,从而影响电芯的装配,导致电池报废。
本实施例中的电池1,通过对结构的改进,采用定位槽结构对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进行定位,大幅提高了定位准确性,可以有效防止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在连接操作时因发生位移而出现定位偏差,进而可以大幅提高电芯装配的准确性,降低电池的废品率,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1包括但不限于金属导电材质制成的壳体,以使壳体11导通形成电池的负极。另外,第一定位槽1114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矩形、圆形或其他形状结构,具体可以根据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的结构尺寸而设定,以与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相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壳体11包括相互连接的底壳111和盖板112;底壳111包括底板1111和多个侧板1112,且电芯21设置于底壳111内;盖板112设于底壳111的顶部,以在电芯装配完成后通过盖板112封盖于底壳111的顶部,以形成密封。其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第一定位槽1114设置在底壳111的其中一个侧板1112的内侧壁上,且第一定位槽1114相对于侧板1112的内表面向内凹陷,以在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装配于第一定位槽1114内时通过第一定位槽1114的侧壁限制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发生相对位移,从而实现准确定位。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底壳111的每个侧板1112的顶部均设有翻边结构1113,翻边结构1113向底壳111的外侧延伸,例如图5中的示例,四个翻边结构1113依次连接并围绕底壳111的一周,以在与盖板112连接时,增大底壳111与盖板112的接触面积。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在至少一个翻边结构1113与盖板112的接触面设置有凹凸定位结构,以对盖板112与翻边结构1113的连接进行定位。具体地,凹凸定位结构包括第三定位槽1116和凸起结构1121;其中一个翻边结构1113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三定位槽1116,与之相对应,盖板112的底面上相对的位置设有与第三定位槽1116相适配的凸起结构1121,且凸起结构1121的形状尺寸与第三定位槽1116相匹配;当盖板112与底壳111进行连接时,凸起结构1121伸入对应的第三定位槽1116中,以形成定位配合,使得盖板112能够准确进入装配位置,防止进行连接操作(例如焊接)时因盖板112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定位偏差,可有效提高盖板112与底壳111之间的装配准确性,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废品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定位槽1116和凸起结构1121的形状不限于图6和图7中示出的矩形结构,也可以是圆形、多边形或其他形状的结构;第三定位槽1116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当设有多个第三定位槽1116时,多个第三定位槽1116可以设置在同一个翻边结构1113上(例如图6中的示例),当然,也可以在不同的翻边结构1113上分别第三定位槽1116,相应地,盖板112上相对的位置设有相应数量的凸起结构1121,以与多个第三定位槽1116相匹配。较优地,可以在底壳111上相对的两个翻边结构1113上分别设有多个第三定位槽1116,且两个翻边结构1113上的第三定位槽1116对称设置,以在与盖板112上相对应的凸起结构1121形成定位配合后,使得壳体11整体的受力较为均匀,有利于提高壳体11的整体强度。
当然,也可以在翻边结构1113上设置凸起结构1121,而在盖板112上与凸起结构1121相对的位置设置第三定位槽1116,同样能够通过凸起结构1121与第三定位槽1116的配合实现定位,原理与前述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图8和图9所示,在电池1中,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包括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第一电极导电件122、第一电极转接片123。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的形状尺寸与第一定位槽1114相适配,且第一电极转接块121设置在第一定位槽1114中;第一定位槽1114中开设有连通壳体11内部与外部的第一通孔1117,第一电极导电件122设于第一电极转接块121朝向第一定位槽1114的一侧,且第一电极导电件122的一端与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相连接,另一端由第一通孔1117向外伸出,以便于与外部的用电设置导通。第一电极转接片123设置在壳体11内,第一电极转接片123与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相连接;电芯的第一极耳与第一电极转接片123连接,以通过第一电极转接片123、第一电极转接块121以及第一电极导电件122形成导电体。
进一步地,电池1还包括绝缘组件,设置在第一定位槽1114中的第一电极转接块121与壳体11之间、第一电极转接片123与壳体11的内侧壁之间、以及第一通孔1117内的第一电极导电件122与壳体11之间,以通过绝缘组件将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第一电极转接片123以及第一电极导电件122与壳体11隔绝开,以防止发生短路。
进一步地,在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一电极转接片123具体包括第一连接片1231、第二连接片1232和第三连接片1233。第一连接片1231和第二连接片1232沿壳体11的断开方向设置,并相互连接;第一连接片1231位于与电芯21的第一极耳211相对的位置;第二连接片1232设于第一电极转接块121背向壳体11的侧板1112的一侧,第三连接片1233与第二连接片1232的顶端相连接,并延伸至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的上方,第三连接片1233与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的顶部相连接,以使第一连接片1231通过第二连接片1232和第三连接片1233与第一电极转接块121导通,并通过第一电极转接块121对第二连接片1232和第三连接片1233形成固定和支撑。当电芯21装配于壳体11中时,电芯21的第一极耳211与第一连接片1231接触,进而使第一极耳与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整体形成导通。
其中,如图8中的示例,考虑到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的厚度,可以将第一连接片1231与第二连接片1232之间的连接部位设置为弯折结构,以与壳体11、第一电极转接块121以及电芯21的第一极耳211相适配。
进一步地,在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如图8、图11和图12所示,绝缘组件具体包括第一绝缘胶结构1241。第一绝缘胶结构1241设置在第一定位槽1114内,并位于第一电极转接块121与壳体11之间;第一绝缘胶结构1241至少覆盖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的部分顶面、部分底面以及第一电极转接块121朝向第一定位槽1114的一侧的侧面,以与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的形状相适配,将第一电极转接块121朝向第一定位槽1114的外表面以及上下边缘均包覆,以阻止第一电极转接块121与壳体11接触。进一步地,第一绝缘胶结构1241还可以覆盖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的左右两端,以将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的上、下、左、右四个边缘均包覆,可以进一步增强绝缘性。其中,第一绝缘胶结构1241上设有与第一通孔1117相匹配的第二通孔1242,以使第一电极导电件122能够穿过第二通孔1242与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相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8、图9和图12所示,绝缘组件还包括第二绝缘胶结构1243和第三绝缘胶结构1245。第二绝缘胶结构1243设置为管状结构,并穿设于第一通孔1117中,第一电极导电件122穿过第二绝缘胶结构1243和第二通孔1242,并与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相连接。其中,第二绝缘胶结构1243将第一电极导电件122与壳体11隔绝开,以防止第一电极导电件122与壳体11接触短路。第三绝缘胶结构1245可以是平面结构,设置在第一连接片1231与壳体11的内侧壁之间。
进一步地,如图9、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电极导电件122位于壳体11外的一端设有盘状结构1221,以便于与用电设备接触导通。与之相对应,第二绝缘胶结构1243位于壳体11外的一端也设有径向延伸结构1244,径向延伸结构1244位于盘状结构1221与壳体11的外侧壁之间,且沿第二绝缘胶结构1243的径向向外侧延伸,以将盘状结构1221与壳体11隔绝开。具体地,例如图11中的示例,径向延伸结构1244可以是与盘状结构1221相匹配的圆环结构,以便于与第一电极导电件122装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电池1还包括第二定位槽1115和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第二定位槽1115设于壳体11的内侧壁上,并与电芯21的第二极耳212相对设置;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部分设于第二定位槽1115内,并与壳体11相连接;第二极耳212与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连接,以通过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与壳体11形成间接连接,使得壳体11能够通过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与第二极耳212导通,并作为电池1的负极。
在对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与壳体11进行连接操作(例如焊接)时,能够通过第二定位槽1115的侧壁对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进行限位,防止操作过程中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发生相对位移而影响定位准确性,从而进一步降低电池1的废品率。
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2、图14、图15和图16所示,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包括第二电极转接块131和第二电极转接片132。第二电极转接块131设置在第二定位槽1115中,并与壳体11直接连接,以通过壳体11对逐渐转接块形成固定和支撑;第二定位槽1115的形状尺寸与第二电极转接块131相适配,以对第二电极转接块131进行定位,可以防止第二电极转接块131与壳体11进行连接操作(例如焊接)时因发生相对位移而造成定位偏差。第二电极转接片132设置在壳体11内,且第二电极转接片132与第二电极转接块131相连接,以在电芯21装配于壳体11后,电芯21的第二极耳212与第二电极转接片132相连接,进而使第二极耳212通过第二电极转接片132、第二电极转接块131与壳体11导通。
进一步地,如图14、图15和图16所示,第二电极转接块131具体为槽形结构,槽形结构沿壳体11的内侧壁的宽度方向延伸,使得槽形结构的两个侧壁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二电极转接片132具体包括第四连接片1321、第五连接片1322和第六连接片1323。第四连接片1321和第五连接片1322沿壳体11的宽度方向设置,并相互连接;第四连接片1321位于与电芯的第二电极相对的位置;第五连接片1322延伸至第二电极转接块131的槽形结构的开口侧(即第二电极转接块131背向壳体11的内侧壁的一侧)。第六连接片1323与第五连接片1322的顶端连接,并延伸至第二电极转接块131的上方,第六连接片1323与第二电极转接块131位于上部的侧壁相连接,从而使得第四连接片1321、第五连接片1322、第六连接片1323以及第二电极转接块131导通;当电芯21装配于壳体11内时,电芯21的第二极耳212与第四连接片1321连接,并通过第二电极转接片132和第二电极转接块131与壳体11导通。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第二电极转接块131的尺寸以及电芯21的第二极耳212的装配位置,第四连接片1321与第五连接片1322直接的连接部位可以设置为弯折结构,以便于与壳体11的内侧壁以及电芯21的第二极耳212相适配。
在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如图2和图17所示,第一电极转接片123和第二电极转接片132均与壳体11的内侧壁保持一定的间隔;电芯21的第一极耳211和第二极耳212相对于电芯21的本体结构弯折设置。具体地,电芯21的第一极耳211和第二极耳212均向下弯折;第一电极转接片123伸入第一极耳211与电芯21之间的间隙中,并与第一极耳211相连接,第一电极转接片123上具体连接部位可以是第一连接片1231的位置;类似地,第二电极转接片132伸入至第二极耳212与电芯21之间的间隙中,并与第二极耳212相连接,第二电极转接片132的具体连接部位可以是第四连接片1321的位置。
在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如图18和图19所示,第一电极转接片123和第二电极转接片132均通过绝缘胶固定在壳体的内侧壁上,以对第一电极转接片123和第二电极转接片132进行固定和支撑;电芯21的第一极耳211与第一电极转接片123连接,电芯21的第二极耳212与第二电极转接片132连接,连接稳定性更强。具体地,如图18和图19中的示例,第一极耳211与第一电极转接片123朝向电芯21的一侧连接,具体连接部位可以是第一电极转接片123的第一连接片1231的位置;第二极耳212与第二电极转接片132朝向电芯21的一侧连接,具体连接部位可以是第二电极转接片132的第四连接片1321的位置。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壳体11上设有注液孔1131,注液孔1131用于由外部向壳体11内注入电解液。注液孔1131处设有相应的可拆卸的密封堵头1132,用于密封注液孔1131。需要说明的是,注液孔1131可以设置在壳体11的任一侧板1112上或壳体11上的其他位置,可以根据具体使用需求和形状结构而设定。
较优地,如图4中的示例,注液孔1131设置在第二定位槽1115内,第二定位槽1115与电芯21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便于进行注液操作。与之相对应,如图16中的示例,第二电极转接块131上与注液孔1131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三通孔1312,以使第三通孔1312与注液孔1131贯通,以便于向壳体11内注液。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1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电池1包括壳体11、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电芯21和绝缘组件。
如图2至图5所示,壳体11包括相互连接的底壳111和盖板112;底壳111包括底板1111和多个侧板1112,且底壳111内适于装配电芯;盖板112设于底壳111的顶部,以在电芯装配完成后通过盖板112封盖于底壳111的顶部,以形成密封。其中,在底壳111的其中一个侧板1112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定位槽1114和第二定位槽1115,且第一定位槽1114和第二定位槽1115相对于侧板1112的内表面向内凹陷;第一定位槽1114内设有第一通孔1117,第二定位槽1115中设有注液孔1131,且注液孔1131处设有可拆卸的密封堵头1132(例如密封钉)。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和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均设于壳体11内;第一定位槽1114与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相适配,第二定位槽1115与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相适配。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与壳体11之间相互绝缘设置,且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部分设置在第一定位槽1114中。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的部分设置在第二定位槽1115中,且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与壳体11直接连接。
如图3、图6和图7所示,底壳111的每个侧板1112的顶部均设有翻边结构1113,翻边结构1113向底壳111的外侧延伸,例如图6中的示例,四个翻边结构1113依次连接并围绕底壳111的一周,以在与盖板112连接时,增大底壳111与盖板112的接触面积。其中,在至少一个翻边结构1113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三定位槽1116,例如图6和图7中的示例,在与第一定位槽1114和第二定位槽1115对应的翻边结构1113的顶面上,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三定位槽1116;与之相对应,盖板112的底面上相对的位置设有两个与第三定位槽1116相适配的凸起结构1121;当盖板112与底壳111进行连接时,凸起结构1121伸入对应的第三定位槽1116中,以形成定位配合。
如图2、图4、图8和图9所示,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包括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第一电极导电件122、第一电极转接片123。第一电极转接块121具体为形状与第一定位槽1114相适配的矩形块状结构,且第一电极转接块121设置在第一定位槽1114中。第一电极导电件122为圆柱状结构,设于第一电极转接块121朝向第一定位槽1114的一侧,且第一电极导电件122的一端与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相连接,另一端由第一通孔1117向外伸出;如图12所示,第一电极导电件122位于壳体11外的一端设有盘状结构1221,以便于与用电设备接触导通。
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一电极转接片123设置在底壳111内,第一电极转接片123具体包括第一连接片1231、第二连接片1232和第三连接片1233。第一连接片1231和第二连接片1232沿壳体11的断开方向设置,并相互连接;第一连接片1231位于与电芯21的第一极耳211相对的位置;第二连接片1232设于第一电极转接块121背向壳体11的侧板1112的一侧,第三连接片1233与第二连接片1232的顶端相连接,并延伸至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的上方,第三连接片1233与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的顶部相连接,以使第一连接片1231通过第二连接片1232和第三连接片1233与第一电极转接块121导通。其中,如图8中的示例,考虑到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的厚度,第一连接片1231与第二连接片1232之间的连接部位设置为弯折结构,以与壳体11、第一电极转接块121以及电芯21的第一极耳211相适配。
如图8、图11和图12所示,绝缘组件具体包括第一绝缘胶结构1241、第二绝缘胶结构1243和第三绝缘胶结构1245。第一绝缘胶结构1241设置在第一定位槽1114内,并位于第一电极转接块121与壳体11之间;第一绝缘胶结构1241至少覆盖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的部分顶面、部分底面以及第一电极转接块121朝向第一定位槽1114的一侧的侧面,具体可以采用类似C形槽的结构,以与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的形状相适配,将第一电极转接块121朝向第一定位槽1114的外表面以及上下边缘均包覆,以阻止第一电极转接块121与壳体11接触。其中,第一绝缘胶结构1241上设有与第一通孔1117相匹配的第二通孔1242,以使第一电极导电件122能够穿过第二通孔1242与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相连接。相应地,第二绝缘胶结构1243设置为管状结构,并穿设于第一通孔1117中,第一电极导电件122穿过第二绝缘胶结构1243和第二通孔1242,并与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相连接,第二绝缘胶结构1243将第一电极导电件122与壳体11隔绝开。较优地,第一通孔1117、第二通孔1242和第二绝缘胶结构1243的内孔同轴设置。其中,第二绝缘胶结构1243位于壳体11外的一端也设有圆环状的径向延伸结构1244,径向延伸结构1244位于盘状结构1221与壳体11的外侧壁之间,以将第一电极导电件122的盘状结构1221与壳体11隔绝开。第三绝缘胶结构1245设置在第一连接片1231与壳体11的内侧壁之间。
如图2、图14、图15和图16所示,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设于底壳111内,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包括第二电极转接块131和第二电极转接片132。第二电极转接块131具体为槽形结构,且槽形结构的形状尺寸与第二定位槽1115相适配;槽形结构沿壳体11的内侧壁的宽度方向延伸,使得槽形结构的两个侧壁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二电极转接块131设置在第二定位槽1115中,并与壳体11直接连接。
第二电极转接片132具体包括第四连接片1321、第五连接片1322和第六连接片1323。第四连接片1321和第五连接片1322沿壳体11的宽度方向设置,并相互连接;第四连接片1321位于与电芯21的第二极耳212相对的位置,第五连接片1322延伸至第二电极转接块131的槽形结构的开口侧(即第二电极转接块131背向壳体11的内侧壁的一侧)。第六连接片1323与第五连接片1322的顶端连接,并延伸至第二电极转接块131的上方,第六连接片1323与第二电极转接块131位于上部的侧壁相连接,从而使得第四连接片1321、第五连接片1322、第六连接片1323以及第二电极转接块131导通。考虑到第二电极转接块131的尺寸以及电芯21的第二极耳212的装配位置,第四连接片1321与第五连接片1322直接的连接部位可以设置为弯折结构,以便于与壳体11的内侧壁以及电芯21的第二极耳212相适配。
具体地,如图2和图17所示,第一电极转接片123和第二电极转接片132均与壳体11的内侧壁保持一定的间隔;电芯21装配于壳体11后,电芯21的第一极耳211和第二极耳212相对于电芯21的本体结构弯折设置。如图2和图17中的示例,电芯21的第一极耳211和第二极耳212均向下弯折;第一电极转接片123的第一连接片1231伸入第一极耳211与电芯21之间的间隙中,并与第一极耳211相连接;第二电极转接片132的第四连接片1321伸入至第二极耳212与电芯21之间的间隙中,并与第二极耳212相连接。
此外,如图16中的示例,第二电极转接块131上与注液孔1131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三通孔1312,以使第三通孔1312与注液孔1131贯通,以便于向壳体11内注液。较优地,第三通孔1312与注液孔1131同轴设置。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应用示例中,还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具体实现方式:
第一定位槽1114、第二定位槽1115、第三定位槽1116的形状不限于矩形结构,也可以是圆形或其他多边形的结构,相对应的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第二电极转接块131和盖板112的凸起结构1121的形状分别与第一定位槽1114、第二定位槽1115、第三定位槽1116的形状相适配,也可以是矩形、圆形或其他多边形结构。
底壳111的侧板1112的壁厚可以为0.1mm至0.3mm,第一定位槽1114和第二定位槽1115的深度可以为0.04mm至0.25mm,既能够保证与转接块的厚度相适配,又不会使底壳111的壁厚变得太薄而导致强度降低。在底壳111上,翻边结构1113的厚度也可以为0.1mm至0.3mm,第三定位槽1116的深度为0.05mm至0.25mm。相应地,盖板112上的凸起结构1121的厚度也为0.05mm至0.25mm,以与第三定位槽1116相适配。
此外,还可以在相对的两个侧板1112的翻边结构1113上分别设有多个第三定位槽1116(例如每个翻边结构1113上设有两个第三定位槽1116),且两个翻边结构1113上的第三定位槽1116呈对称分布,盖板112上的凸起结构1121的数量和位置与第三定位槽1116一一对应,以在与盖板112连接后使整体受力较为均匀。
另外,注液孔1131的位置也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示出的第二定位槽1115中,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以及壳体11的具体结构,将注液孔1131设置在壳体11的其他位置。
其中,壳体11、电芯21的第二极耳212的材质可以为不锈钢、镍、不锈钢镀镍、铜镀镍等;第一电极导电件122、电芯21的第一极耳211的材质可以为铝或铝合金。
如图17和图20所示,电芯21具体为叠片电芯,包括多层叠片213。在电芯21装配于壳体11后,电芯21的第一极耳211和第二极耳212相对于电芯21的叠片213处于弯折状态,以便于与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和第二电极转接件组件相连接,可以增大接触面积,缩减空间占用。具体地,可以将第一极耳211和第二极耳212与电芯21的叠片213呈垂直设置。
在加工装配过程中,可以先将弯折前的第一极耳211、第二极耳212分别与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进行连接操作,具体连接方式可以为激光焊接和/或超声波焊接。在连接后再进行整体弯折加工处理,使第一极耳211、第二极耳212与叠片213形成垂直状态(即第一极耳211、第二极耳212与电芯21的端面形成平行状态)。其中,电芯21的端面可以采用绝缘胶包覆。
当电芯21装配于底壳111内后,将盖板112与底壳111进行连接操作(例如焊接或用胶粘接),完成壳体11的封装。通过壳体11上的注液孔1131注入电解液,用干、湿无纺布或者激光清洗残留在注液孔1131表面的电解液。然后用夹具将密封组件压在注液孔1131处,通过胶接完成电池1的密封。最后进行气密性检测,检测合格后进行转接片焊接操作。
本实施例中的电池1,通过对结构的改进,采用定位槽结构对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以及盖板112进行定位,大幅提高了定位准确性,可以有效防止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以及盖板112在进行连接操作时因发生位移而出现定位偏差,进而可以大幅提高电芯装配的准确性,降低电池的废品率,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池1,以通过电池1为电子设备3供电。
进一步地,电子设备3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等手持终端设备,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设备。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3应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池1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和设备中,各部件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方案。
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1),所述壳体(11)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定位槽(1114);
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槽(1114)内,并与所述壳体(11)之间绝缘设置,所述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的部分结构伸出所述壳体(11)外;
电芯(21),设于所述壳体(11)内,所述电芯(21)设有第一极耳(211)和第二极耳(212),且所述第一极耳(211)与所述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相连接,所述第二极耳(212)与所述壳体(11)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包括:
底壳(111),包括底板(1111)和多个侧板(1112),其中一个所述侧板(1112)的内侧壁上设有所述第一定位槽(1114);
盖板(112),封盖于所述底壳(111)的顶部,并与所述底壳(111)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侧板(1112)的顶端均设有所述底壳(111)的外侧延伸的翻边结构(1113),所述盖板(112)与所述翻边结构(1113)相连接;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翻边结构(1113)与所述盖板(112)的接触面设有凹凸定位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槽(1114)中设有第一通孔(1117);
所述第一电极转接组件(12)包括:
第一电极转接块(121),所述第一电极转接块(121)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槽(1114)中;
第一电极导电件(122),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相连接,另一端由所述第一通孔(1117)向外伸出;
第一电极转接片(123),设于所述壳体(11)内,并与所述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相连接,所述第一电极转接片(123)与所述第一极耳(211)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组件,所述绝缘组件包括:
第一绝缘胶结构(1241),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槽(1114)内,所述第一绝缘胶结构(1241)至少覆盖所述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的部分顶面、部分底面以及朝向所述第一定位槽(1114)的侧面,所述第一绝缘胶结构(124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1117)同轴的第二通孔(124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组件还包括:
第二绝缘胶结构(1243),所述第二绝缘胶结构(1243)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二绝缘胶结构(1243)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1117)中,所述第二绝缘胶结构(1243)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117)外,所述第二绝缘胶结构(124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绝缘胶结构(1241)相抵,所述第一电极导电件(122)穿过所述第二绝缘胶结构(1243)和所述第二通孔(1242),并与所述第一电极转接块(121)相连接;
第三绝缘胶结构(1245),设于所述第一电极转接片(123)与所述壳体(11)的内侧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定位槽(1115),设于所述壳体(11)的内侧壁上;
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部分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槽(1115)内,并与所述壳体(11)相连接,所述第二极耳(212)与所述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极转接组件(13)包括:
第二电极转接块(131),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槽(1115)中,且所述第二电极转接块(131)与所述壳体(11)相连接;
第二电极转接片(132),与所述第二电极转接块(131)相连接,所述第二电极转接片(132)与所述第二极耳(212)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极转接块(131)为槽形结构,所述槽形结构沿所述壳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槽形结构的槽底与所述第二定位槽(1115)相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转接片(132)包括第四连接片(1321)、第五连接片(1322)和第六连接片(1323);
所述第四连接片(1321)和所述第五连接片(1322)相连接,并沿所述壳体(11)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四连接片(1321)与所述第二极耳(212)相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片(1322)位于所述第二电极转接块(131)的开口侧;
所述第六连接片(1323)位于所述第二电极转接块(131)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二电极转接块(131)的上侧板(1112)以及所述第五连接片(1322)的顶端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定位槽(1115)内设有注液孔(1131);
所述第二电极转接块(131)上设有与所述注液孔(1131)相对应的第三通孔(1312)。
CN202222613604.6U 2022-09-30 2022-09-30 电池 Active CN2181823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13604.6U CN218182327U (zh) 2022-09-30 2022-09-30 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13604.6U CN218182327U (zh) 2022-09-30 2022-09-30 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82327U true CN218182327U (zh) 2022-12-30

Family

ID=84625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13604.6U Active CN218182327U (zh) 2022-09-30 2022-09-30 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823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97657B (zh) 电池
CN218887455U (zh) 电池及电子设备
CN109755422B (zh) 动力电池顶盖组件、动力电池以及电池模组
CN215896541U (zh) 一种纽扣电池及其电子产品
CN114865183A (zh) 一种圆柱电池及电池包
CN113471513A (zh) 一种微型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218182327U (zh) 电池
CN211265619U (zh) 纽扣电池
CN217740657U (zh) 电芯
CN215578753U (zh) 一种电池外壳及其盖板结构
CN216015621U (zh) 动力电池及其连接片组件、动力电池的极柱组件
CN212907874U (zh) 一种无极耳的电池
CN209804786U (zh) 圆柱形电池和电池模组
CN216980814U (zh) 电池及电池模块
CN214672886U (zh) 电池引线连接结构及电池
CN219246804U (zh) 一种顶盖及电芯
CN218827733U (zh) 用于动力电池的铆接结构及动力电池
CN114937855B (zh) 一种圆柱电池的制备方法及圆柱电池
CN216389536U (zh) 微型电池
CN220856707U (zh) 导电电池壳和电池
CN215578669U (zh) 一种微型锂电池
CN220420715U (zh) 一种电池外壳、电池及电子设备
CN220420726U (zh) 电池盖板、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6362149U (zh) 一种扣式电池及其盖板组件
CN218602698U (zh) 圆柱电池的端子结构、圆柱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uo Gongqi

Inventor after: Li Chengbei

Inventor after: Zhang Hui

Inventor after: Wei Zhida

Inventor after: Hu Guosong

Inventor after: Jiang Haixia

Inventor after: Xie Jichun

Inventor before: Luo Gongqi

Inventor before: Li Chengbei

Inventor before: Zhang Hui

Inventor before: Request for anonymity

Inventor before: Wei Zhida

Inventor before: Hu Guosong

Inventor before: Jiang Haixia

Inventor before: Xie Jich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