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76325U - 用于多层混凝土板的连接锚和多层混凝土板 - Google Patents
用于多层混凝土板的连接锚和多层混凝土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176325U CN218176325U CN202222139529.4U CN202222139529U CN218176325U CN 218176325 U CN218176325 U CN 218176325U CN 202222139529 U CN202222139529 U CN 202222139529U CN 218176325 U CN218176325 U CN 2181763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longitudinal side
- connection anchor
- limiting element
- anchor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多层混凝土板的连接锚以及一种多层混凝土板。所述连接锚包括板,所述板具有用于布置在第一混凝土层中的第一纵向侧和用于布置在第二混凝土层中的第二纵向侧以及分别将第一纵向侧与第二纵向侧连接的第一横向侧和第二横向侧,其中,所述板具有至少两个容纳部,所述容纳部距第二纵向侧以不同的间距布置,其中,用于限制所述连接锚的插入深度的限制元件布置在所述板上,所述限制元件接合到两个容纳部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多层混凝土板的连接锚和一种多层混凝土板。
背景技术
从CN 112942667 A中得知一种用于多层混凝土板、所谓的夹层板的连接锚,所述连接锚基本上构造为矩形板。连接锚相邻于两个纵向侧具有开口,锚固杆可插塞穿过这些开口。
US 4624089 A公开了一种用于插入夹层板中的连接锚,该连接锚在纵向侧上具有弯曲的端部区段,锚固杆插塞穿过所述弯曲的端部区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简单地安装的、用于多层混凝土板的连接锚,并且本实用新型的任务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简单地制造的多层混凝土板。
在连接锚方面,该任务通过一种用于多层混凝土板的连接锚来解决,其中,所述连接锚包括如下板,该板具有用于布置在第一混凝土层中的第一纵向侧和用于布置在第二混凝土层中的第二纵向侧以及分别将第一纵向侧与第二纵向侧连接的第一横向侧和第二横向侧,其中,所述板具有至少两个容纳部,所述容纳部以距第二纵向侧不同的间距来布置,其中,在板上布置有限制元件,所述限制元件用于限制连接锚到隔热层中的插入深度,该限制元件接合到两个容纳部中。
通过使得限制元件接合到两个容纳部中,限制元件相对于板的位置和定向固定地预设。限制元件不能像现有技术中的限制元件那样在容纳部中扭转或进行类似运动。如果连接锚连同限制元件布置在部分完成的多层混凝土板上,则以简单的方式避免了限制元件相对于连接锚的扭转。
有利地,所述容纳部如此布置在板上,使得限制元件能够以两个不同的定向布置在两个容纳部中。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方式预设连接锚的不同的插入深度。为此,两个容纳部有利地以距板的纵向侧中的一个的相同的间距或以距板的横向侧中的一个的相同的间距来布置。
有利地,限制元件具有如下支撑区段,该支撑区段在两个不同的定向中具有距第二纵向侧的不同的间距。连接锚在制造混凝土板时有利地被如此程度地插入到隔热层中,直至限制元件以其支撑区段支撑在隔热层上。如果限制元件具有至少两个销,利用这些销可以将限制元件布置在容纳部中,则得到一种简单的设计方案。有利地,限制元件具有如下支脚,该支脚横向于限制元件的支撑区段延伸,并且在该支脚上布置有销。支脚优选垂直于支撑区段延伸。
有利地,支脚具有尖端,其远离支撑区段指向。如果限制元件在连接锚上定向为使得尖端伸入到隔热层中并且支脚被压入到隔热层中,那么尖端使限制元件到隔热层中的安装和插入变得容易。
支脚优选构造为U形。该支脚可以包夹限制元件的板并因此被可靠地保持在板上。
有利地,限制元件可松脱地保持在容纳部中。由此,限制元件能够根据待制造的混凝土板以不同的定向布置在连接锚上。也可以规定,板在没有一个或多个限制元件的情况下布置在混凝土板上。限制元件优选地可插入或可夹入到容纳部中。
至少一个容纳部有利地与板的横向侧间隔开地布置。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方式防止限制元件从容纳部中侧向滑出。
有利地,板在至少一个纵向侧上具有至少一个留空部,所述留空部将板的至少两个指状件彼此分开,其中至少一个指状件具有贯穿板的开口。
为了将连接锚良好地锚固在周围的混凝土中而规定,板邻接于至少一个纵向侧具有端部区段,在所述端部区段中,板在第一弯曲部位处在第一弯曲方向上从板的板平面弯曲,并且在第二弯曲部位处在与第一弯曲方向反向延伸的第二弯曲方向上弯曲。通过使板从板平面出来并且返回朝板平面的方向弯曲,得到板的锯齿形的走向。由此在板的两侧上,朝位于板的纵向侧之间的中间平面的方向形成底切部(Hinterschnitt)。如果连接锚被嵌入夹层板的混凝土中,那么朝隔热层的方向得到底切部。由此实现连接锚的改进的锚固和混凝土板的混凝土层之间的更好的力传递。由于第二弯曲部位,板在该第二弯曲部位处在第二弯曲方向上弯曲,所以能够将板的总厚度保持得小,使得板能够良好地插塞到混凝土层的现有加固件(Bewehrung)的间隙中。
为了实现连接锚到混凝土板的相应的层中的简单的安装和简单的插入而规定,端部区段以与中间区段围成小于10°的角度的末端区域终止。通过使末端区域近似地在与中间区段相同的定向上延伸,可在制造混凝土板时简单地平行于中间区段地将末端区域插塞穿过隔热层。同时,能够实现在连接锚和混凝土层之间传递的力在末端区域上的均匀分布。通过连接锚避免了在混凝土层中倾斜延伸的裂纹的引发。
尤其对于织物加固的混凝土层而言,具有第一和第二弯曲部位的至少一个端部区段的设计方案是有利的。当连接锚伸到其中的混凝土层的厚度相对小时,尤其设置端部区段的第一弯曲部位和第二弯曲部位和末端区域。混凝土层的厚度优选为小于5 cm。
有利地,末端区域平行于中间区段延伸。特别优选地,末端区域和中间区段位于一个平面中。有利地,两个端部区段设置在板的相对置的纵向侧上。尤其是,两个在对置的纵向侧上延伸的端部区段的末端区域处于一个平面中。优选地,板的每个端部区段以末端区域终止,该末端区域与中间区段围成小于10°的角度。有利地,两个端部区段设置在板的相对而置的纵向侧上。
该板有利地是一个成型的板材件如一个板材弯曲件。因此,板由板材通过成型方法、例如通过弯曲、压制、轧制或类似的成型方法制造。由此,板可以简单且成本低廉地制造并且可以通过连接锚传递足够大的力。板有利地由唯一的板材构成。
有利地,板具有至少两个容纳部,其以距第二纵向侧的不同的间距来布置。有利地,在两个容纳部中可松脱地保持有限制元件,其用于限制连接锚穿过隔热层插入到第二混凝土层中的插入深度。
在混凝土板方面,所述任务通过如下一种多层混凝土板实现,所述多层混凝土板包括第一混凝土层、第二混凝土层、布置在混凝土层之间的隔热层和至少一个连接锚,其中连接锚包括板,所述板具有第一纵向侧和第二纵向侧,所述第一纵向侧布置在第一混凝土层中,所述第二纵向侧布置在第二混凝土层中,其中板具有第一横向侧和第二横向侧,所述第一横向侧和第二横向侧分别将第一纵向侧与第二纵向侧连接,其中板具有至少两个容纳部,所述容纳部以距第二纵向侧不同的间距来布置,其中用于限制连接锚穿过隔热层插入到第二混凝土层中的插入深度的限制元件布置在板上,其中限制元件接合到两个容纳部中。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解释。其中示出:
图1示出混凝土板在连接锚的区域内的示意剖面图,
图2示出图1中的混凝土板的连接锚的板的侧视图,
图3示出了图3的连接锚的板在图2中的箭头III的方向上的侧视图,
图4以侧视图示出了连接锚的分解图,
图5和图6示出了具有处于不同定向的限制元件的连接锚的局部侧视图,
图7和8示出了限制元件的透视图,
图9示出了图7和图8的限制元件的侧视图,
图10示出了在图9中的箭头X的方向上的侧视图,
图11示出了在图9中的箭头XI的方向上的侧视图,
图12示出了连接锚的侧视图,
图13和图14以侧视图示出了用于将连接锚装入混凝土层中的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地示出混凝土板1的局部。混凝土板1多层地构造。混凝土板1包括有利地是承载层的第一混凝土层11、尤其形成附件外壳的第二混凝土层12以及布置在第一混凝土层11和第二混凝土层12之间的隔热层2。为了在第一混凝土层11和第二混凝土层12之间穿过隔热层2传递力,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锚3。优选地,多个连接锚3、必要时与未示出的针形的连接锚或其它类型的连接锚组合以预定的布置分布地定位在混凝土板1中。
连接锚3包括板4。板4在该实施例中具有近似矩形的形状。板4的其它形状也可以是有利的。板4具有第一纵向侧5以及相对置的第二纵向侧6,所述第一纵向侧布置在第一混凝土层11中,所述第二纵向侧布置在第二混凝土层12中。两个纵向侧5和6通过横向侧7和8彼此连接。横向侧7和8从第一混凝土层11穿过隔热层2延伸到第二混凝土层12中。连接锚3的端部区段19附接到纵向侧5上。连接锚3的端部区段20附接到纵向侧6上。
板4具有在纵向侧5和6之间的中间延伸的假想的中间平面31。在该实施例中,板4构造成相对于中间平面31镜像对称。然而,相对于中间平面31不对称的设计方案也可为有利的。在其横向侧7和8附近,板4具有多个容纳部14。在该实施例中,邻近每个横向侧7或8设置有两个容纳部14。在该实施例中,容纳部14距第二纵向侧6具有不同的间距s1和s2。容纳部14的其它布置也可以是有利的。有利地,容纳部14如此定向,从而限制元件15可在两个不同的定向中布置在容纳部14中,如在图5和6中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容纳部14构造为圆形的开口。在该实施例中,在每两个容纳部14中布置有一个限制元件15。在下面还将详细描述的限制元件15限制在制造混凝土板1时连接锚3到由隔热层2和第二混凝土层12构成的复合体中的插入深度t。连接锚3在此穿过隔热层2移动到第二混凝土层12中。隔热层2具有厚度k。
在每个纵向侧5和6上,板4具有多个留空部10。在根据图1的实施例中,在每个纵向侧5和6上设置有三个留空部10。所述留空部10构造成缝隙形并且朝向相应的相邻的纵向侧5、6敞开。留空部10具有底部30,所述底部有利地弯曲地、在该实施例中部分圆形地来设计。如图1所示,留空部10的底部30布置在隔热层2中,所述底部邻近第二纵向侧6布置。邻近第一纵向侧5布置的底部30同样在隔热层2中延伸。然而,将底部30布置在第一混凝土层11和/或第二混凝土层12中也能够是有利的。
图2详细示出了连接锚3的板4。板4优选由恒定厚度的板材构成。板4优选是经成型的板材件,从所述板材件中冲裁出开口、凹部、留空部等并且所述板材件在端部区段19和20中被置于所期望的形状。板4例如可以通过弯曲、压制、轧制或类似的成型方法由板材、有利地由恒定厚度的板材成型而成。板4例如可以由钢、优选由不锈钢构成。然而,由不同材料制成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是有利的。如图2所示,板4具有平行于中间平面31在横向侧7和8之间测得的长度d和垂直于中间平面31测得的高度h。高度h至少相应于隔热层2的厚度k(参见图1)加上连接锚3必须以其伸入到混凝土层11或12中的两倍的最小接入深度,以便确保将足够的力导入到混凝土层11和12中。长度d优选匹配于使用情况和待传递的力,如在图2中通过点划线所示。
如图2所示,留空部10将板4的各个指状件13彼此分开。在该实施例中,在每个纵向侧5、6上设置有三个留空部10和四个指状件13,如图1所示。指状件13和留空部10的数量可以匹配于相应的应用情况来选择,如在图2中示意性地通过剖切线所示。优选地,在待传递的力较大时,留空部10和指状件13的数量适当地提高。如图2还示出的那样,留空部10具有宽度g。指状件13具有宽度f。宽度g和宽度f平行于纵向侧5、6测得。指状件13的宽度f有利地为留空部10的宽度g的0.3倍至3倍,优选为留空部的宽度g的0.6倍至1倍。宽度f尤其小于宽度g。由此实现了少的热传递并且由此实现了良好的隔热效果。有利地,所有指状件13具有相同的宽度f。有利地,所有的留空部10具有相同的宽度g。如图2还示出的那样,在端部区段19和20中设置有开口9。在该实施例中,每个指状件13具有恰好一个开口9。每个指状件13的其他数量的开口9或没有开口9的指状件13也可以是有利的。
如图2所示,开口9不是圆形地构造。开口9的形状不同于圆形形状。开口9具有平行于横向侧7、8测得的长度u和平行于纵向侧5、6测得的宽度v。长度u有利地大于宽度v。长度u有利地为宽度v的至少1.1倍,尤其至少1.25倍。有利地,长度u最高为宽度v的2倍。开口9有利地构造为带有直边和部分圆形的端部的长孔。由此,其直径大致相应于宽度v的圆形的加固杆39能够良好地布置在开口9中。由于开口9的非圆形形状,相对于板4的板平面27(图3)以小于90°的角度的布置也是容易可行的。
如图2还示出的那样,相邻的指状件13的开口9不同地定位在指状件13上。在该实施例中,指状件13的开口9距所属的纵向侧5、6的间距w1小于相邻的指状件13的开口9距所属的纵向侧5、6的间距w2。间距w2有利地为间距w1的1.2倍至2倍。所属的纵向侧5、6在此分别是纵向侧5或6,相应的指状件13布置在所述纵向侧上。在相邻的指状件13中不以间距w1来布置开口9,该相邻的指状件13具有距所属的纵向侧5、6的间距w2的开口。在至少一个、尤其是在至少两个邻接于横向侧7或8的指状件13中,有利地以间距w1来布置开口9。在一个纵向侧5或6上的奇数个指状件13的情况下,有利地在两个在该纵向侧5或6上邻接于横向侧7和8的指状件13中以间距w1来布置开口9。
图12示出板4在指状件13中的开口9在每个纵向侧5、6上具有偶数个指状件13的情况下的布置。如图4所示,在邻接于横向侧7和8的指状件13中,开口9以距所属的纵向侧5或6的间距w1布置。因此,不布置在横向侧7、8上的两个彼此邻接的指状件13 以距所属的纵向侧5、6相同的间距w2具有开口9。
在该实施例中,每个指状件13具有恰好一个开口9或者没有开口9。在此有利地,所有指状件13在纵向侧5上和/或所有指状件13在纵向侧6上具有恰好一个开口或没有开口9。可以规定,指状件13在不同的纵向侧5或6上具有不同数量的开口9。在指状件13中的其他数量的开口9也可以是有利的。至少一个指状件13具有开口9,该开口以距所属的纵向侧5、6的第一间距w1布置,并且相邻的指状件9在到所属的纵向侧5、6的第一间距w1中不具有开口9。相邻的指状件13可以在距所属的纵向侧5、6的不同间距处具有一个或多个开口9,或者不具有开口9。开口9被如此定位,使得插塞穿过相邻的指状件13的开口9的加固杆39 (图14)能够以距所属的纵向侧5、6不同的间距来延伸。
开口9以间距w1和w2的布置至少对于一些指状件13而言从一个指状件13变换到一个相邻的指状件13。由此,加固杆39能够良好地插塞穿过开口9并且不相互妨碍,如图14所示。如图14所示,加固杆39在相邻的指状件13中能够交替地在混凝土层12的加固杆40之下和之上延伸。有利地,关于中间平面31彼此相对而置的开口9具有距相应相邻的纵向侧5或6相同的间距w1或w2,如图2所示。开口9关于中间平面31有利地对称地布置在板4中。
在根据图1的实施例中,两个容纳部14与每个横向侧7、8相邻地布置。其它数量的容纳部14也可以是有利的,从而插入深度t可通过限制元件15的合适布置来调节。容纳部14在其外周上闭合地构造。容纳部14与横向侧7和8间隔开。每个限制元件15具有两个销32(图9),所述销接合到容纳部14中。由此,限制元件15在板14上的位置得到确定。限制元件15在其他结构上、例如在隔热层2上的附加固定不是必需的。由此,能够改变限制元件15的定向。由此,即使在仅仅两个容纳部14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改变所述限制元件15的定向来对插入深度进行匹配。限制元件15的两种可能的定向在图4至6中示出。
图3详细示出了端部区段19和20的设计方案。板4具有在端部区段19和20之间延伸的中间区段34。在中间区段34中,板4是平坦的。如图3也示出的那样,板4在中间区段34中具有恒定的厚度p。中间区段34限定板4的板平面27。在每个端部区段19、20中设置有第一弯曲部位21,在所述第一弯曲部位处,板4从其板平面27在第一弯曲方向35上弯曲。在第二弯曲部位22处,板4在与弯曲方向35相反指向的弯曲方向36上弯曲。在第三弯曲部位23处实现在弯曲方向35上的进一步弯曲,并且在第四弯曲部位24处实现在弯曲方向36上的进一步弯曲。在第五弯曲部位25处进行在弯曲方向35上的进一步弯曲,并且在第六弯曲部位26处进行在弯曲方向36上的进一步弯曲。板平面27在板4的中间区段34中在板4的第一扁平侧28和第二扁平侧29之间的中间延伸。弯曲部位22、23、24、25和26相对于板平面27具有相同的间距。在该实施例中,在弯曲部位22、23、24、25和26处分别实现90°的弯曲部。由此得到板4在端部区段19和20中的锯齿形或波形的走向。弯曲部具有弯曲半径r。弯曲部的弯曲半径r有利地对于所有弯曲部位22、23、24、25和26都是相同的。弯曲部的弯曲半径r例如可以为2 mm至5 mm,尤其是大约3 mm。在该实施例中,弯曲部位21至26平行于纵向侧5、6延伸。
如图3所示,弯曲部位21至26形成板4的弯曲区域37,在所述弯曲区域中,板4不平行于中间区段34延伸或者板4弯曲地在所述弯曲区域中延伸。在远离中间区段34的一侧上,末端区域38附接到弯曲区域37上。在末端区域38中,板4相对于中间区段34以小于10°的角度,倾斜于中间区段34、特别是平行于中间区段34延伸。优选地,中间区段34和至少一个末端区域38,特别是两个末端区域38位于共同的平面中。端部区段20具有长度c。弯曲区段37具有平行于长度c测得的长度a。末端区域38具有平行于长度c测得的长度b。长度a、b和c有利地垂直于至少一个纵向侧5、6且平行于中间区段34来测量。有利地,末端区域38的长度b为弯曲区段37的长度a的5%至30%,尤其为弯曲区段37的长度a的10%至20%。有利地,长度c为20 mm至60 mm。长度b有利地为3 mm至10 m。长度a有利地为20 mm至70 mm。端部区段19有利地相应于端部区段20来构造。
图4至图6示出了具有两个限制元件15的连接锚3的一个实施例。限制元件15例如可以是模制件,尤其是由塑料制成的注塑件。限制元件15具有如下支撑区段16,支脚17保持在该支撑区段上。在该实施例中,支脚17垂直于支撑区段16延伸。支撑区段16在该实施例中平坦地构造并且具有用于板4的容纳部41。容纳部41在图10和图11中示出。尖端18构造在支脚17处,限制元件15能够以该尖端挤压到隔热层2中。支脚17具有两个销32,这两个销也在图10至图11中示出并且构造用于接合到容纳部14中。利用该销32可以将限制元件15插入或卡入到容纳部14中。有利地,所有限制元件15相同地构造。
在图4的分解图中,限制元件15以两个可能的定向示出。两个限制元件15在相对而置的横向侧7和8上可选地两者都以一个定向或两者以另一个定向布置在连接锚3上。有利地,每个定向与隔热层2的厚度的顺序(Reihe)相关联。如图10和图11所示,这一点可以通过支撑区段16的相应的标记来表示。
在图5中示出的定向中,支脚17的尖端18指向第一纵向侧5,并且在图6中示出的另一定向中,支脚17的尖端18远离纵向侧5地指向。在图5中示出的定向中,支撑区段16具有距第二纵向侧6的间距x2,如图4所示。在图6中示出的定向中,支撑区段16具有距第二纵向侧6的间距x1,如图4所示。间距x1大于间距x2。在此,间距x1和x2对应于插入深度t(图1),如果限制元件15以相应的定向布置在连接锚3上并且连接锚3被移动到隔热层2中并且移动穿过该隔热层,直至支撑区段16贴靠在隔热层2上,则得到所述插入深度。
图7至图11详细示出了限制元件15的设计方案。如图所示,限制元件15的支脚17大致U形地构造。支脚17限制容纳部41。与销32对置地设置有夹紧接片42,所述夹紧接片沿U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限制容纳部41。由此可以确保将限制元件15可靠地夹紧或者固定在板4上。
在制造混凝土板1时,首先浇注混凝土板1的第二混凝土层12。隔热层2被支撑到第二混凝土层12上。然后,连接锚3穿过隔热层3并且挤压到第二混凝土层12的尚未变硬的混凝土中,直至限制元件15的支撑区段16贴靠在隔热层2的上侧上。在此,支撑区段16可被稍微压入到隔热层2中。接着,将第一混凝土层11浇注到隔热层2上,并且将连接锚3的从隔热层2伸出的区段浇注在第一混凝土层11中。替代地,至少一个连接锚3能够浇注在第二混凝土层12中,如在图7和8中示出的那样。在此,加固杆39插塞穿过开口9。第一混凝土层11具有加固杆40。然而,另一类型的加固件、尤其织物加固件也能够是有利的。在浇注第二混凝土层12之前,连接锚3有利地首先定位在加固杆39和40上。
在图13和图14中,所有指状件13分别具有一个开口9。然而也可以规定,仅仅布置在一个纵向侧5或6上的指状件13具有开口9。可以规定,在开口9的一部分中或在所有开口9中,在连接锚3的一个或两个纵向侧5、6上布置有加固杆39。替代地,连接锚3也能够在没有附加的加固杆39的情况下浇注在混凝土层11和12中,使得锚固仅经由端部区段19和20的形状并且必要时经由通过开口9形成的底切部进行。
在所有实施例中,第二混凝土层12的在图1中绘出的厚度n能够有利地为小于5cm,尤其小于4 cm,优选小于3 cm。第二混凝土层12有利地具有织物加固件。织物加固件尤其是被设置用于厚度n小于5 cm的混凝土层11、12。
Claims (16)
1.一种用于多层混凝土板的连接锚,其中,所述连接锚(3)包括板(4),所述板具有用于布置在第一混凝土层(11)中的第一纵向侧(5)和用于布置在第二混凝土层(12)中的第二纵向侧(6)以及分别将第一纵向侧(5)与第二纵向侧(6)连接的第一横向侧(7)和第二横向侧(8),其中,所述板(4)具有至少两个容纳部(14),所述容纳部距第二纵向侧(6)以不同的间距(s1、s2)布置,
其特征在于,用于限制所述连接锚(3)的插入深度(t)的限制元件(15)布置在所述板(4)上,所述限制元件接合到两个容纳部(14)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锚,
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14)如此布置在所述板(4)上,使得所述限制元件(15)能够以两个不同的定向布置在所述两个容纳部(14)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锚,
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元件(15)具有支撑区段(16),所述支撑区段在两个不同的定向中具有距所述第二纵向侧(6)不同的间距(x1、x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锚,
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元件(15)具有至少两个销(32),利用所述销能够将所述限制元件布置在所述容纳部(14)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锚,
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元件(15)具有支脚(17),所述支脚横向于所述限制元件(15)的支撑区段(16)延伸并且所述销(32)布置在所述支脚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锚,
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17)具有尖端(18),所述尖端远离所述支撑区段(16)指向。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锚,
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17) U形地构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锚,
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元件(15)能够松脱地保持在所述容纳部(14)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锚,
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元件(15)能够插入或夹入到所述容纳部(14)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锚,
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容纳部(14)与所述板(4)的横向侧(7、8)间隔开地布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锚,
其特征在于,所述板(4)在所述至少一个纵向侧(5、6)上具有至少一个留空部(10),所述留空部将所述板(4)的至少两个指状件(13)彼此分开,其中,至少一个指状件(13)具有贯穿所述板(4)的开口(9)。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锚,
其特征在于,所述板(4)在端部区段(19、20)中在第一弯曲部位(21)处在第一弯曲方向(35)上从所述板(4)的板平面(27)弯曲,并且在第二弯曲部位(22)处在与所述第一弯曲方向(35)反向延伸的第二弯曲方向(36)上弯曲,其中所述板(4)具有平坦的中间区段(34),至少一个端部区段(19、20)附接到所述平坦的中间区段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锚,
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端部区段(19、20)以末端区域(38)终止,所述末端区域与所述中间区段(34)围成小于10°的角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锚,
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区域(38)平行于所述中间区段(34)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锚,
其特征在于,所述板(4)是经成型的板材件。
16.一种多层混凝土板,包括第一混凝土层(11)、第二混凝土层(12)、布置在混凝土层(11、12)之间的隔热层(2)和至少一个连接锚(3),其中所述连接锚(3)包括板(4),所述板具有第一纵向侧(5)和第二纵向侧(6),所述第一纵向侧布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11)中,所述第二纵向侧布置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12)中,其中所述板(4)具有第一横向侧(7)和第二横向侧(8),所述第一横向侧和第二横向侧分别将所述第一纵向侧(5)与所述第二纵向侧(6)连接,其中所述板(4)具有至少两个容纳部(14),所述容纳部以距所述第二纵向侧(6)的不同的间距(s1、s2)布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4)上布置有限制元件(15),所述限制元件用于限制所述连接锚(3)穿过隔热层(2)插入到所述第二混凝土层(12)中的插入深度(t),其中,所述限制元件(15)接合到两个容纳部(14)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139529.4U CN218176325U (zh) | 2022-08-15 | 2022-08-15 | 用于多层混凝土板的连接锚和多层混凝土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139529.4U CN218176325U (zh) | 2022-08-15 | 2022-08-15 | 用于多层混凝土板的连接锚和多层混凝土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176325U true CN218176325U (zh) | 2022-12-30 |
Family
ID=846178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139529.4U Active CN218176325U (zh) | 2022-08-15 | 2022-08-15 | 用于多层混凝土板的连接锚和多层混凝土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176325U (zh) |
-
2022
- 2022-08-15 CN CN202222139529.4U patent/CN21817632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698947A (en) | Concrete wall form tie system | |
US4783946A (en) | Supporting rail for lower ceilings and attachments | |
US6629393B2 (en) | Masonry reinforcing tie | |
US5671574A (en) | Composite insulated wall | |
US5355647A (en) | Installed stress masonry system | |
US4117639A (en) | Reinforced insulated concrete building panel | |
EP2516764B1 (en) | Clip connection | |
CA2585579C (en) | Foil for paper production systems | |
CN218176325U (zh) | 用于多层混凝土板的连接锚和多层混凝土板 | |
US20070056242A1 (en) | Connector for concrete panels | |
US20080104916A1 (en) | Composite Concrete Masonry Unit and Method | |
CN218091587U (zh) | 用于多层混凝土板的连接锚和多层混凝土板 | |
CN217924397U (zh) | 用于多层混凝土板的连接锚和多层混凝土板 | |
US8443567B2 (en) | Spacer for welded wire reinforcement in concrete structures | |
CN112942667A (zh) | 用于多层混凝土板的连接锚和多层混凝土板 | |
WO2009109893A2 (en) | Pane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ucture resistant to bending such as a floor or the like | |
EP1880063B1 (en) | A wall anchor and a cavity wall comprising such an anchor | |
KR100581409B1 (ko) | 전선 및 설비 배관용 홈 블록 | |
GB2260348A (en) | Wall tie | |
CA2621024C (en) | Wall forming system | |
KR20080050213A (ko) | 건축용 거푸집의 시공 방법, 단열 거푸집 및 어셈블리 타이 | |
KR200187615Y1 (ko) | 벽돌 벽체용 연결철물 | |
PL358813A1 (en) | Method and installation for continuously producing components | |
KR100696278B1 (ko) | 평판형 스페이서 | |
KR20010093458A (ko) | 건축용 데크플레이트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