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54451U - 供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供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54451U
CN218154451U CN202221781198.8U CN202221781198U CN218154451U CN 218154451 U CN218154451 U CN 218154451U CN 202221781198 U CN202221781198 U CN 202221781198U CN 218154451 U CN218154451 U CN 2181544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system
pressure cylinder
condenser
valve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8119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若昱
李�昊
张军
康夜雨
胡凯
孙永军
刘忠
杨利
余小兵
杨庆川
李保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Thermal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Xian Xire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Dezhou Power Plant of Huaneng International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Thermal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Xian Xire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Dezhou Power Plant of Huaneng International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Thermal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Xian Xire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Dezhou Power Plant of Huaneng International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Thermal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8119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544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544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544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电厂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供热系统,所述供热系统包括汽轮机、凝汽器和第一换热器,凝汽器的进口与汽轮机相连,第一换热器的进口与凝汽器的出口连通,第一换热器的出口适于与热水用户端相连。本实用新型的供热系统,可以降低机组背压,提高供热能力。

Description

供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电厂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空冷机组采用中压缸和低压缸之间的联通管打孔抽汽的方法实现对外供热,一般从中低压缸连通管向外引出一根抽汽管道,作为供热汽源,进入热网加热器与热网循环水换热,但存在空冷机组低压缸的排汽温度和背压都比较高,通常通过空冷塔直接排放到环境中,造成能量损失,且空冷岛对空冷机组的降背压能力有限,进而导致空冷机组的运行效率下降,能耗增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供热系统,可以降低机组背压,提高供热能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供热系统包括:汽轮机;凝汽器,所述凝汽器的进口与所述汽轮机相连;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口与所述凝汽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适于与热水用户端相连;
空冷塔和热井,所述空冷塔的一端与所述汽轮机相连,所述空冷塔的另一端与所述热井相连,所述凝汽器的出口与所述热井相连;
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上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汽轮机连通,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凝汽器相连,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热井连通,所述第二出口适于与用热单元相连,且用热单元还与凝汽器的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供热系统,可以降低机组背压,提高供热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冷却塔,所述冷却塔设在所述凝汽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所述汽轮机包括中压缸和低压缸,所述中压缸和低压缸依次相连,所述第二换热器设在所述中压缸和低压缸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一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设在所述低压缸与所述凝汽器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热井相连,所述加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中压缸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余热锅炉,所述余热锅炉设在所述加热器和所述中压缸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一泵,所述第一泵设在所述凝汽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发电机,所述发电机与所述汽轮机相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供热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汽轮机1,中压缸101,低压缸102,
第一换热器2,凝汽器3,热水用户端4,流体源5,第一阀6,空冷塔7,热井8,第二换热器9,冷却塔10,第二阀11,第三阀12,第四阀13,第五阀14,第六阀15,第七阀16,第一流量调节阀17,加热器18,余热锅炉19,第一泵20,第二泵21,第三泵22,第四泵23,发电机24,用热单元25,第五泵26,第八阀27,第九阀2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供热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2,汽轮机1和凝汽器3,凝汽器3的进口与汽轮机1相连,第一换热器2的进口与凝汽器3的出口连通,第一换热器2的出口适于与热水用户端4相连。
具体地,如图1所示,凝汽器3与汽轮机1的一端相连,凝汽器3具有相互独立且可互相换热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的进口与汽轮机1一端相连,第二通道的出口与第一换热器2相连,第一通道流通的流体通过热传递的形式对第二通道的流体加热,进而凝汽器3可以将汽轮机1排出的流体降温,进而流体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部分回凝结成液体,进而形成真空以将汽轮机1的排气压力降低,进而降低汽轮机1的背压。
第一换热器2具有相互独立且可互相换热的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第三通道的进口与第二通道的出口连通,第三通道的出口与第二通道的出口连通,第四通道的出口与热水用户端4以对热水用户端4提供被加热的流体,第四通道的进口与流体源5相连,流体源5适于向第四通道提供常温水,即汽轮机1的排气进入凝汽器3第一通道内,第一通道的流体适于通过热传递的形式对第二通道内的流体进行加热,第二通道内被加热的流体流入第三通道内,第三管道内的流体通过热传递的形式将流入第四通道内的流体加热,进而第四通道内被加热后的流体提供至热水用户端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供热系统,通过设置凝凝汽器3,可以将汽轮机1的排气热量传递至第一换热器2,第一换热器2适于将流体加热以提供至热水用户端4,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汽轮机1的排气进入凝汽器3散失热量,提高了供热系统的供热能力。凝汽器3还通过对汽轮机1排气降温凝结成液体的方式降低汽轮机1排气的压力,即降低汽轮机1的背压,进而提高汽轮机1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供热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热系统还包括空冷塔7和热井8,空冷塔7的一端与汽轮机1相连,空冷塔7的另一端与热井8相连,凝汽器3的出口与热井8相连。
具体地,如图1所示,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一阀6,空冷塔7一端与第一阀6相连,第一阀6的另一端与汽轮机1相连,空冷塔7的另一端与热井8相连,空冷塔7适于对汽轮机 1的排气进行冷却降温。空冷塔7另一端与热井8相连以将降温后的汽轮机1排气凝结流入热井8,第一通道内的汽轮机1排气降温凝结后通过第一通道的出口与热井8连接,例如,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二泵21,第二泵21设于凝汽器3与热井8之间,第二泵21适于将第一通道内的流体提供至热井8,保证供热系统的稳定运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供热系统,通过设置空冷塔7,空冷塔7通过对汽轮机1的排气降温凝结,从而降低汽轮机1背压,提高了供热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器9,第二换热器9上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第一进口与汽轮机1连通,第二进口与凝汽器3相连,第一出口与热井8连通,第二出口适于与用热单元25相连,且用热单元25还与凝汽器3的相连。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二换热器9具有相互独立且可互相换热的第五通道和第六通道,第五通道的进口为第一进口,第五通道的出口为第一出口,第六通道的进口为第二进口,第六通道的出口为第二出口,第五通道的进口与汽轮机1相连通,第五通道的出口与热井8相连通,第六通道的进口与凝汽器3的第二通道的出口连通,用热单元25的出口还与凝汽器3的第二通道的进口连通,第六通道的出口与用热单元25进口连通,即用热单元 25适于将第二换热器9第六通道内的被加热后的流体提供至用户端,用热单元25的出口适于将热量散失后的流体提供至凝汽器3的第二通道的进口和第二换热器9的第六通道的进口,从而第五通道内的流体通过热传递的形式对第六通道内的流体加热,凝汽器3的第一通道适于通过热传递的形式对第二通道内的流体进行加热,提高了供热系统的供热能力,提高了供热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凝汽器3直接将热量散失造成能源浪费。
可选地,供热系统还包括第四泵23和第五泵26,第四泵23一端与第六通道的出口相连,第四泵23的另一端与用热单元25相连。第五泵26的一端与第五通道的进口相连,第五泵26的另一端与热井8相连以将第五通道内的流体提供至热井8。
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热系统还包括冷却塔10,冷却塔10设在凝汽器3与第一换热器2 之间。
具体地,如图1所示,供热系统包括第二阀11、第三阀12、第四阀13、第五阀14、第六阀15和第七阀16,第二阀11一端与第二通道的出口相连,第二阀11的另一端与用热单元25的出口相连,第三阀12的一端与第二通道的进口相连,第四阀13的一端与第二通道的出口相连,第四阀13的另一端与第三通道的进口相连,第五阀14的一端与第二通道的进口相连,第五阀14的另一端与第三通道的出口相连,第六阀15与第二通道的出口相连,第六阀15的另一端与冷却塔10的进口相连,第七阀16的一端与冷却塔10相连,第七阀16的另一端与第二通道的进口相连。
当供热系统处于夏季时,关闭第三阀12和第二阀11,开启第一阀6、第四阀13和第五阀14,将凝汽器3第一通道内流体的热量通过热传递的形式传递给第二通道内的流体,第二通道内的流体适于流入第三通道,第三通道内流体热量通过热传递的形式传递给第四通道内的流体,进而将加热后的流体提供至热水用户端4。当然,也开可以开启第六阀15 和第七阀16,避免汽轮机1在夏季产生的热量过多而导致汽轮机1排气背压过高,通过增加冷却塔10将汽轮机1排气温度进一步降低,进而降低汽轮机1的背压,提高供热系统的稳定性。
当供热系统处于冬季时,开启第二阀11、第三阀12、第四阀13、第五阀14、第六阀15和第七阀16,将用热单元25的出口适于将热量散失后的流体加热,提高供热系统的供热能力,避免凝汽器3将热量散失造成能源浪费。当汽轮机1排气热量不足时,可以关闭第四阀13、第五阀14、第六阀15和第七阀16,避免冬季供暖的时期供热系统的供热能力下降,提高供热系统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热系统还包括汽轮机1包括中压缸101和低压缸102,中压缸101 和低压缸102依次相连,第二换热器9设在中压缸101和低压缸102之间。
具体地,如图1所示,中压缸101与第五通道的进口连通,第五通道的流体通过热传递的形式对第六通道内流体进行加热,第六通道的流体适于提供至用热单元25,低压缸102的一端分别于空冷塔7和凝汽器3相连,第五通道的出口与热井8的进口相连以将热量散失后的流体提供至热井8。
可选地,供热系统还包括第八阀27,第八阀27的一端与中压缸101相连,第八阀27的另一端与第五通道相连,第八阀27可以调节中压缸101与第二换热器9之间的流体流量,以适用不同的使用条件。或者供热系统还包括第十阀和第十一阀,第十阀的一端与中压缸101相连,第十阀的另一端与第八阀27相连,第八阀27的另一端与第十一阀相连,第十一阀的另一端与第五通道的进口连通。第第十阀和第十一阀可以为隔离阀,以提高供热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可选地,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九阀28,第九阀28的一端与中压缸101相连,第九阀28的另一端与低压缸102相连,第九阀28适于调节中压缸101与低压缸102之间的流量大小,避免从中压缸101流出的流体的流量过大造成低压缸102的损伤,提高供热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可选地,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一流量调节阀17,第一流量调节阀17设在低压缸102与凝汽器3之间,第一流量调节阀17适于调节压汽轮机1与凝汽器3之间的流体流量,即当空冷塔7的散热能力有限,汽轮机1的热量增加时,第一流量调节阀17将调节压汽轮机1与凝汽器3之间的流体流量增大,以满足汽轮机1将背压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供热系统,通过中压缸101与第二换热器9相连,将中压缸101的流体流入第五通道,第五通道的流体通过热传递的形式对第六通道内流体进行加热,第六通道的流体适于提供至用热单元25,实现了供热系统的供暖需求,提高了供热系统的供暖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热系统还包括加热器18,加热器18的一端与热井8相连,加热器 18的另一端与中压缸101相连。
具体地,如图1所示,热井8的出口与加热器18相连以将热井8收集来自于空冷塔7、凝汽器3及第二换热器9内热量散失后的部分液化的流体加热,为流体进入汽轮机1做工提供预加热,提高供热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可选地,供热系统还包括余热锅炉19,余热锅炉19设在加热器18和中压缸101之间。加热器18的出口与余热锅炉19的进口连通,加热器18将加热后的流体提供至余热锅炉19,余热锅炉19适于将流体加热,余热锅炉19的出口与中压缸101相连,加热后的流体进入中压缸101,中压缸101一端与低压缸102连通以将流体提供至低压缸102,中压缸 101和低压缸102适于将流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一泵20,第一泵20设在凝汽器3与第一换热器2 之间。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泵20的进口分别于第五阀14和第六阀15相连,第一泵20适于加快第二通道与冷却塔10之间的流体的流通,或者第一泵20适于加快第二通道与第三通道的流体的流通,或者,第一泵20适于加快第二通道与第三通道及冷却塔10之间的流体的流通,提高供热系统的换热能力,当夏季汽轮机1排气热量过高时,第一泵20开启以提高第二通道与冷却塔10之间的流体的流通,将第二通道内被加热的流体更快流入冷却塔10,提高供热系统的供热能力,或者第一泵20开启以提高第二通道与第三通道的流体的流通以提高对用热用户的供热能力。
可选地,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三泵22,第三泵22的一端与第四通道的进口连通,第三泵 22的另一端与流体源5相连以将流体提供至第四通道,进而提高供热系统的供热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热系统还包括发电机24,发电机24与汽轮机1相连。
具体地,如图1所示,中压缸101、低压缸102与发电机24同轴设置,中压缸101和低压缸102带动发电机24发电,即发电机24适于将中压缸101和低压缸102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提高供热系统的发电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8)

1.一种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汽轮机;
凝汽器,所述凝汽器的进口与所述汽轮机相连;
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口与所述凝汽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适于与热水用户端相连;
空冷塔和热井,所述空冷塔的一端与所述汽轮机相连,所述空冷塔的另一端与所述热井相连,所述凝汽器的出口与所述热井相连;
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上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汽轮机连通,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凝汽器相连,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热井连通,所述第二出口适于与用热单元相连,且所述用热单元还与所述凝汽器的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塔,所述冷却塔设在所述凝汽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轮机包括中压缸和低压缸,所述中压缸和低压缸依次相连,所述第二换热器设在所述中压缸和低压缸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设在所述低压缸与所述凝汽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热井相连,所述加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中压缸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余热锅炉,所述余热锅炉设在所述加热器和所述中压缸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泵,所述第一泵设在所述凝汽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发电机,所述发电机与所述汽轮机相连。
CN202221781198.8U 2022-07-08 2022-07-08 供热系统 Active CN2181544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81198.8U CN218154451U (zh) 2022-07-08 2022-07-08 供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81198.8U CN218154451U (zh) 2022-07-08 2022-07-08 供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54451U true CN218154451U (zh) 2022-12-27

Family

ID=84591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81198.8U Active CN218154451U (zh) 2022-07-08 2022-07-08 供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544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124429U (zh) 一种供热机组抽汽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108005741A (zh) 一种提高凝抽背供热安全的热电联产系统及调节方法
CN102777961A (zh) 直接空冷机组高效供暖系统
CN207813675U (zh) 一种用于凝抽背供热的热电联产系统
CN112664287A (zh) 用于热电厂的电锅炉与首站并联热电调峰系统
CN108361797B (zh) 一种高温蓄热型电力调峰热电联产余热回收装置及方法
CN102022145A (zh)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机组
CN106196229A (zh) 引风机汽轮机低真空运行循环水采暖供热系统及其节能方法
EP2275650A1 (en) Combined cycle power plant
CN208253694U (zh) 一种可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203594565U (zh) 一种太阳能热发电大功率泵的汽动驱动系统
CN218154451U (zh) 供热系统
CN207278311U (zh) 一种燃煤电厂低压转子互换冷凝热回收装置
CN202692214U (zh) 新型直接空冷机组高效供暖系统
CN207064022U (zh) 一种变背压热电连产机组系统
CN112555962A (zh) 多台空冷机组梯级余热利用高效供热系统
CN212337395U (zh) 低压缸排汽管内置引射管束及凝汽器一体化的引射式热泵
CN114754400A (zh) 一种配置吸收式热泵的热电联产系统及方法
CN205330741U (zh) 纯凝—高背压循环水供热双模式单转子汽轮机及其系统
CN208186478U (zh)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低温循环水供热系统
CN208952714U (zh) 一种直接空冷机组夏季降背压装置
CN206310568U (zh) 给水泵汽轮机低真空运行循环水采暖供热系统
CN214370509U (zh) 多台空冷机组梯级余热利用高效供热系统
CN207035879U (zh) 一种带有列管式减温器的板式换热器
CN220728973U (zh) 乏汽余热回收系统和空气冷凝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