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51897U - 螺栓侧位旋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螺栓侧位旋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51897U
CN218151897U CN202222735820.8U CN202222735820U CN218151897U CN 218151897 U CN218151897 U CN 218151897U CN 202222735820 U CN202222735820 U CN 202222735820U CN 218151897 U CN218151897 U CN 2181518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nut
downside
bolt
annular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3582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岳粹洲
黄昌富
姚铁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15th Burea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15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15th Burea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15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3582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518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518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518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螺栓侧位旋动装置,包括底部外壳、同底部外壳顶部连接的顶板外壳以及安装在底部外壳的腔体内的主动盘和传动盘,主动盘内同轴固定有一顶部高于主动盘顶部的主动螺帽,顶板外壳在其正对主动螺帽位置处开设有一允许主动螺帽通过的第一开口,传动盘内同轴固定有一同目标螺帽相匹配的中空螺帽,底部外壳和顶板外壳上均开设有一位置、大小均分别同中空螺帽位置、大小相对应的第二开口,在中空螺帽咬合住目标螺帽时,通过外部转动设备咬合住主动螺帽并驱动主动螺帽转动,来带动主动盘、传动盘和中空螺帽发生转动,以使目标螺帽进行转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设置齿轮传动结构,实现了对螺栓的侧位转动。

Description

螺栓侧位旋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栓旋动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螺栓侧位旋动装置。
背景技术
使用螺栓进行了结构连接的应用场景很普遍,当螺栓使用量较多、严格控制螺栓转动扭矩等情况下,电动螺栓扭紧机等电气化设备已成为必要的操作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出现螺栓杆轴向可操作空间狭小的情形,因此,需要充分利用螺栓侧方位的空间,以满足电气化设备的操作空间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螺栓侧位旋动装置,通过设置齿轮传动结构,实现了对螺栓的侧位转动。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螺栓侧位旋动装置,用于目标螺帽的转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外壳、同所述底部外壳顶部连接的顶板外壳以及安装在所述底部外壳的腔体内的主动盘和传动盘,所述主动盘的齿轮与所述传动盘的齿轮相啮合,所述主动盘内同轴固定有一顶部高于所述主动盘顶部的主动螺帽,所述顶板外壳在其正对所述主动螺帽位置处开设有一允许所述主动螺帽通过的第一开口,所述传动盘内同轴固定有一同所述目标螺帽相匹配的中空螺帽,所述底部外壳和所述顶板外壳上均开设有一位置、大小均分别同所述中空螺帽位置、大小相对应的第二开口,在所述中空螺帽咬合住所述目标螺帽时,通过外部转动设备咬合住所述主动螺帽并驱动所述主动螺帽转动,来带动所述主动盘、所述传动盘和所述中空螺帽发生转动,以使所述目标螺帽进行转动。
所述主动盘与所述主动螺帽之间的上、下部各设有一第一环形导轨,所述底部外壳内底面和所述顶板外壳底面均开设有一同对应所述第一环形导轨相配合的第一环形导槽,所述第一环形导轨可在对应所述第一环形导槽内进行转动;所述传动盘与所述中空螺帽之间的上、下部各设有一第二环形导轨,所述底部外壳内底面和所述顶板外壳底面均开设有一同对应所述第二环形导轨相配合的第二环形导槽,所述第二环形导轨可在对应所述第二环形导槽内进行转动。
所述底部外壳由第一下侧外壳和第二下侧外壳组装而成,所述顶板外壳由第一上侧外壳和第二上侧外壳组装而成;所述第一下侧外壳和所述第二下侧外壳均包括底板和沿所述底板周向设置的围合体。
所述第一下侧外壳的围合体两端各设有一插杆,所述第二下侧外壳的围合体两端各设有一插孔,所述第一下侧外壳与所述第二下侧外壳之间通过所述插杆插入所述插孔内以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下侧外壳的围合体两端的外侧面各设有一可翻转的咬合块,所述第二下侧外壳的围合体两端的外侧面各设有一咬合杆,所述咬合块通过转轴同所述第一下侧外壳连接,所述咬合块顶部开设有一同所述咬合杆相配合的咬合槽,通过翻转所述第一下侧外壳的围合体上的咬合块使所述咬合块上的咬合槽开口朝下并使所述咬合槽与所述第二下侧外壳的围合体上的咬合杆配合,以固定所述第一下侧外壳与所述第二下侧外壳。
所述第一下侧外壳、所述第二下侧外壳的围合体和所述第一上侧外壳、所述第二上侧外壳均分别沿其周向开设有若干螺栓孔,所述第一下侧外壳的围合体上的螺栓孔的位置、数量均分别与所述第一上侧外壳上的螺栓孔的位置、数量相对应,所述第二下侧外壳的围合体上的螺栓孔的位置、数量均分别与所述第二上侧外壳上的螺栓孔的位置、数量相对应,通过螺杆与所述顶板外壳和所述底部外壳上的螺栓孔的配合,以使所述底部外壳和所述顶板外壳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设置齿轮传动结构,实现了对螺栓的侧位转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内置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部外壳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顶板外壳底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4所示,图中标记1-16分别表示为: 主动盘1、传动盘2、第一下侧外壳3、第二下侧外壳4、主动螺帽5、环形导轨6、螺杆7、咬合杆8、咬合块9、中空螺帽10、环形导槽11、螺栓孔12、第二上侧外壳13、第一上侧外壳14、插孔15、插杆16。
实施例: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螺栓侧位旋动装置,用于目标螺帽的转动,其主要包括底部外壳、顶板外壳、主动盘1和传动盘2,底部外壳顶部同顶板外壳连接,主动盘1和传动盘2均安装在底部外壳的腔体内。主动盘1的齿轮与传动盘2的齿轮相啮合,主动盘1内同轴固定有一顶部高于主动盘1顶部的主动螺帽5,顶板外壳在其正对主动螺帽5位置处开设有一允许主动螺帽5通过的第一开口,第一开口的设置便于主动螺帽5连接外部转动设备,传动盘2内同轴固定有一同目标螺帽相匹配的中空螺帽10,底部外壳和顶板外壳上均开设有一位置、大小均分别同中空螺帽10位置、大小相对应的第二开口,第二开口的设置便于外部螺栓的螺杆和螺帽穿越。在中空螺帽10咬合住目标螺帽时,通过外部转动设备咬合住主动螺帽5并驱动主动螺帽5转动,来带动主动盘1、传动盘2和中空螺帽10发生转动,以使目标螺帽进行转动。本实施例中,底部外壳由两个下侧外壳(第一下侧外壳3和第二下侧外壳4)组成,顶板外壳由两个上侧外壳(第一上侧外壳14和第二上侧外壳13)组成;第一下侧外壳3和第二下侧外壳4均包括底板和沿底板周向设置的围合体。
如图1-4所示,主动盘1与主动螺帽5之间的上、下部各设有一个第一环形导轨,第一环形导轨安装在主动盘1与主动螺帽5的环形凹槽内,底部外壳内底面和顶板外壳底面均开设有一同对应第一环形导轨相配合的第一环形导槽,第一环形导轨可在对应第一环形导槽内进行转动。传动盘2与中空螺帽10之间的上、下部各设有一第二环形导轨,第二环形导轨安装在传动盘2与中空螺帽10之间的环形凹槽内,底部外壳内底面和顶板外壳底面均开设有一同对应第二环形导轨相配合的第二环形导槽,第二环形导轨可在对应第二环形导槽内进行转动。环形导轨6(第一环形导轨和第二环形导轨)和环形导槽11(第一环形导槽和第二环形导槽)的配合,便于主动盘1和传动盘2的转动。
如图1-4所示,第一下侧外壳3的围合体两端各设有一根插杆16,第二下侧外壳4的围合体两端各设有一个插孔15,第一下侧外壳3与第二下侧外壳4之间通过插杆16插入插孔15内以连接在一起。第一下侧外壳3的围合体两端的外侧面各设有一块可翻转的咬合块9,第二下侧外壳4的围合体两端的外侧面各设有一根咬合杆8,咬合块9通过转轴同第一下侧外壳3连接,咬合块9顶部开设有一个同咬合杆8相配合的咬合槽,通过翻转第一下侧外壳3的围合体上的咬合块9使咬合块9上的咬合槽开口朝下并使咬合槽与第二下侧外壳4的围合体上的咬合杆8配合,以固定第一下侧外壳3与第二下侧外壳4。
如图1-4所示,第一下侧外壳3、第二下侧外壳4的围合体和第一上侧外壳14、第二上侧外壳13均分别沿其周向开设有若干螺栓孔12,第一下侧外壳3的围合体上的螺栓孔12的位置、数量均分别与第一上侧外壳14上的螺栓孔的位置、数量相对应,第二下侧外壳4的围合体上的螺栓孔的位置、数量均分别与第二上侧外壳13上的螺栓孔的位置、数量相对应,通过螺杆7与顶板外壳和底部外壳上的螺栓孔12的配合,以使底部外壳和顶板外壳连接在一起。具体地,传动盘2的第二下侧外壳4与第二上侧外壳13之间通过螺杆7连接,可通过拆开第二下侧外壳4与第二上侧外壳13之间的连接,方便更换中空螺帽10内径大小不同的传动盘2,以能够满足应用于不同内径尺寸的螺帽旋转,同时对环形导槽11进行润滑;主动盘1的第一下侧外壳3与第一上侧外壳14之间也是通过螺杆7连接,方便可以更换主动盘1和对环形导槽11进行润滑。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还具有以下工作方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将主动盘1、传动盘2、底部外壳和顶板外壳拼装连接好,注意主动盘1的主动螺帽5的规格满足外部转动设备的使用要求,传动盘2的中空螺帽10的规格符合需要旋转的螺栓(目标螺栓)的尺寸要求,将中空螺帽10的内壁咬合住需要旋转的螺栓帽(目标螺帽)的外壁,平放该装置,然后使用外部转动设备旋转主动螺帽5,达到转动目标螺帽的目的。
本实施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设置齿轮传动结构,实现了对螺栓的侧位转动。
虽然以上实施例已经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构思和实施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没有脱离权利要求限定范围的前提条件下,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进和变换,故在此不一一赘述。

Claims (6)

1.一种螺栓侧位旋动装置,用于目标螺帽的转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外壳、同所述底部外壳顶部连接的顶板外壳以及安装在所述底部外壳的腔体内的主动盘和传动盘,所述主动盘的齿轮与所述传动盘的齿轮相啮合,所述主动盘内同轴固定有一顶部高于所述主动盘顶部的主动螺帽,所述顶板外壳在其正对所述主动螺帽位置处开设有一允许所述主动螺帽通过的第一开口,所述传动盘内同轴固定有一同所述目标螺帽相匹配的中空螺帽,所述底部外壳和所述顶板外壳上均开设有一位置、大小均分别同所述中空螺帽位置、大小相对应的第二开口,在所述中空螺帽咬合住所述目标螺帽时,通过外部转动设备咬合住所述主动螺帽并驱动所述主动螺帽转动,来带动所述主动盘、所述传动盘和所述中空螺帽发生转动,以使所述目标螺帽进行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栓侧位旋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盘与所述主动螺帽之间的上、下部各设有一第一环形导轨,所述底部外壳内底面和所述顶板外壳底面均开设有一同对应所述第一环形导轨相配合的第一环形导槽,所述第一环形导轨可在对应所述第一环形导槽内进行转动;所述传动盘与所述中空螺帽之间的上、下部各设有一第二环形导轨,所述底部外壳内底面和所述顶板外壳底面均开设有一同对应所述第二环形导轨相配合的第二环形导槽,所述第二环形导轨可在对应所述第二环形导槽内进行转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栓侧位旋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外壳由第一下侧外壳和第二下侧外壳组装而成,所述顶板外壳由第一上侧外壳和第二上侧外壳组装而成;所述第一下侧外壳和所述第二下侧外壳均包括底板和沿所述底板周向设置的围合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螺栓侧位旋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侧外壳的围合体两端各设有一插杆,所述第二下侧外壳的围合体两端各设有一插孔,所述第一下侧外壳与所述第二下侧外壳之间通过所述插杆插入所述插孔内以连接在一起。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螺栓侧位旋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侧外壳的围合体两端的外侧面各设有一可翻转的咬合块,所述第二下侧外壳的围合体两端的外侧面各设有一咬合杆,所述咬合块通过转轴同所述第一下侧外壳连接,所述咬合块顶部开设有一同所述咬合杆相配合的咬合槽,通过翻转所述第一下侧外壳的围合体上的咬合块使所述咬合块上的咬合槽开口朝下并使所述咬合槽与所述第二下侧外壳的围合体上的咬合杆配合,以固定所述第一下侧外壳与所述第二下侧外壳。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螺栓侧位旋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侧外壳、所述第二下侧外壳的围合体和所述第一上侧外壳、所述第二上侧外壳均分别沿其周向开设有若干螺栓孔,所述第一下侧外壳的围合体上的螺栓孔的位置、数量均分别与所述第一上侧外壳上的螺栓孔的位置、数量相对应,所述第二下侧外壳的围合体上的螺栓孔的位置、数量均分别与所述第二上侧外壳上的螺栓孔的位置、数量相对应,通过螺杆与所述顶板外壳和所述底部外壳上的螺栓孔的配合,以使所述底部外壳和所述顶板外壳连接在一起。
CN202222735820.8U 2022-10-18 2022-10-18 螺栓侧位旋动装置 Active CN2181518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35820.8U CN218151897U (zh) 2022-10-18 2022-10-18 螺栓侧位旋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35820.8U CN218151897U (zh) 2022-10-18 2022-10-18 螺栓侧位旋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51897U true CN218151897U (zh) 2022-12-27

Family

ID=84571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35820.8U Active CN218151897U (zh) 2022-10-18 2022-10-18 螺栓侧位旋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518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151897U (zh) 螺栓侧位旋动装置
CN210591686U (zh) 同轴式传动的车载云台
CN211161685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板材生产用钢筋加工装置
CN210591674U (zh) 一种高效体积小的车载dc转换器
CN109733944B (zh) 一种多管路的电缆牵引装置
CN219426124U (zh) 一种拆卸打紧装置和设备
CN217714363U (zh) 一种光电转台壳体
CN219945213U (zh) 一种适用于狭小空间螺母安装的工具
CN215646351U (zh) 一种中大功率高频usp产品电路保护装置
CN219644282U (zh) 遥控广告灯控制器
CN219980164U (zh) 一种嵌入安装式移动配电柜
CN113587646B (zh) 防转动误差的智能制造用实验室烧结装置
CN214248223U (zh) 线性致动器
CN220697905U (zh) 折弯简易模具
CN102820145B (zh) 高效电动操作机构
CN218277366U (zh) 一种具备防护机构的机壳
CN220210679U (zh) 便于安装固态光源的电路板
CN214404609U (zh) 一种齿轮箱及致动器
CN215298766U (zh) 一种可多方位观测的led转动广告灯箱
CN217716930U (zh) 一种轴承高低温疲劳测试用高低温试验箱
CN218976460U (zh) 一种电机
CN216199973U (zh) 一种非线性传扭离合器从动盘总成
CN215981572U (zh) 一种电气设备用安装架
CN213878530U (zh) 一种防爆插接装置配件
CN219790219U (zh) 一种移动式储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