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29768U - 一种自适应骑行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适应骑行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29768U
CN218129768U CN202222310141.6U CN202222310141U CN218129768U CN 218129768 U CN218129768 U CN 218129768U CN 202222310141 U CN202222310141 U CN 202222310141U CN 218129768 U CN218129768 U CN 2181297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edback
riding
rod
cross beam
adju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1014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志坚
杨宗行
徐�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Muchi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Muchi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Muchi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Muchi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1014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297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297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297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适应骑行台,包括:支架本体;设置在支架本体底部的骑行部,骑行部包括镜像设置的支撑架,支撑架上转动设置有骑行轴,骑行轴两端连接有曲柄和脚踏;调节部,调节部设置在两个支撑架之间,调节部固定在骑行轴上,调节部适于跟随骑行轴转动至不同角度;反馈部,反馈部弹性设置在支架本体的底部,反馈部始终向上顶推调节部;简言之,通过支架本体能够组装多种零部件,以实现骑行台的基本功能,同时能够给骑行台提供良好的稳定性;骑行部能够给使用者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力点;通过调节部和反馈部的配合能够在骑行轴转动时,调节部跟随骑行部转动至不同的角度,反馈部能够给骑行部施加不同的阻力。

Description

一种自适应骑行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健身器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骑行台。
背景技术
在中国专利文件CN207173873U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自行车骑行台,属于自行车技术领域。它包含自行车车体、专用骑行台,限位装置和快速锁紧装置,所述自行车车体通过自行车后部分的勾爪与专用骑行台中的限位装置相互连接,且采用快速锁紧装置固定自行车车体,限制其前后移动和左右摆动。它的结构设计新颖合理,体积小,能够摆放在室内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且能模拟自行车路况进行骑行,娱乐性强,成本低,不受室外空气和天气的限制,可随时骑行,适合大范围推广。
此种骑行台能够快速配合自行车实现室内骑行,但是无法模拟越野的颠簸起伏路段,因此提供一种能够模拟越野的颠簸起伏路段的自适应骑行台是很有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模拟越野的颠簸起伏路段的自适应骑行台。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适应骑行台,包括:支架本体;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底部的骑行部,所述骑行部包括镜像设置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转动设置有骑行轴,所述骑行轴两端连接有曲柄和脚踏;调节部,所述调节部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所述调节部固定在所述骑行轴上,所述调节部适于跟随所述骑行轴转动至不同角度;反馈部,所述反馈部弹性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的底部,所述反馈部始终向上顶推所述调节部。
作为优选,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的长度大于所述后横梁的长度,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通过三根纵梁连接,其中,三根所述纵梁靠近所述后横梁的间距小于三根所述纵梁靠近所述前横梁的间距。
作为优选,所述前横梁的截面为一段圆环,并且所述前横梁的开口向下,所述前横梁的底部通过螺栓连接有前底座;所述后横梁的截面为一段圆环,并且所述后横梁的开口向下,所述后横梁的底部通过螺栓连接有后底座。
作为优选,所述前底座的底部的两端连接有第一缓冲螺栓,所述第一缓冲螺栓的端部插接有柔性的缓冲垫;所述后底座的底部的两端连接有第二缓冲螺栓,所述第二缓冲螺栓的端部插接有柔性的缓冲垫。
作为优选,所述自适应骑行台还包括坐杆支撑杆和把立支撑杆;所述坐杆支撑杆内部中空,所述坐杆支撑杆的底部,所述坐杆支撑杆的顶部插接有第一调节杆,所述第一调节杆的顶部一体设置有内部中空的坐包支撑杆,所述坐包支撑杆的内部插接有第二调节杆,所述第二调节杆的端部设置有坐包;所述把立支撑杆通过一对镜像设置的弧形杆固定在所述前横梁的顶部,所述把立支撑杆和所述后横梁通过弧形的强化杆连接,并且所述强化杆的开口向下,以及,所述坐杆支撑杆和所述强化杆一体设置,所述坐杆支撑杆、所述强化杆、所述调节部和所述把立支撑杆设置在同一平面内。
作为优选,所述坐杆支撑杆的侧壁螺纹连接有第一调节栓,所述第一调节栓适于锁紧插接在所述坐杆支撑杆内部的第一调节杆;所述坐包支撑杆的侧壁螺纹连接有第二调节栓,所述第二调节栓适于锁紧插接在所述坐包支撑杆内部的第二调节杆。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部包括调节板,所述调节板固定在所述骑行轴上,所述调节板的形状为两段圆弧组成的封闭图形;所述反馈部包括反馈底座、反馈弹簧和反馈顶杆;所述反馈底座固定在位于中间的所述纵梁的顶部,所述反馈底座上开设有反馈盲孔,所述反馈弹簧的底部固定在所述反馈盲孔的底部,所述反馈顶杆的底部固定在所述反馈弹簧的顶部,所述反馈顶杆的顶部始终顶推所述调节板的周向侧壁,以及,所述反馈顶杆始终在所述反馈盲孔内滑动。
作为优选,所述反馈顶杆的顶部设置有柔性缓冲头。
作为优选,所述把立支撑杆内部中空,所述把立支撑杆内插接有车把,所述把立支撑杆的侧壁螺纹连接有第三调节栓,所述第三调节栓适于锁紧所述车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支架本体能够组装多种零部件,以实现骑行台的基本功能,同时能够给骑行台提供良好的稳定性。
2、骑行部能够给使用者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力点;
3、通过调节部和反馈部的配合能够在骑行轴转动时,调节部跟随骑行部转动至不同的角度,反馈部能够给骑行部施加不同的阻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适应骑行台的最优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支架本体的最优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骑行部的最优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反馈部的最优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中:
100、支架本体;101、前横梁;102、后横梁;103、纵梁;104、前底座;105、后底座;106、第一缓冲螺栓;107、第二缓冲螺栓;
200、骑行部;201、支撑架;202、骑行轴;
300、调节部;301、调节板;
400、反馈部;401、反馈底座;4011、反馈盲孔;402、反馈弹簧;403、反馈顶杆;404、柔性缓冲头;
501、坐杆支撑杆;502、把立支撑杆;503、第一调节杆;504、坐包支撑杆;505、第二调节杆;506、强化杆;507、第一调节栓;508、第二调节栓;509、第三调节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相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内涵范围内的所有变化、修改和等同物。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适应骑行台,包括:支架本体100;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100底部的骑行部200,所述骑行部200包括镜像设置的支撑架201,所述支撑架201上转动设置有骑行轴202,所述骑行轴202两端连接有曲柄和脚踏;调节部300,所述调节部300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架201之间,所述调节部300固定在所述骑行轴202上,所述调节部300适于跟随所述骑行轴202转动至不同角度;反馈部400,所述反馈部400弹性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100的底部,所述反馈部400始终向上顶推所述调节部300;简言之,通过支架本体100能够组装多种零部件,以实现骑行台的基本功能,同时能够给骑行台提供良好的稳定性;骑行部200能够给使用者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力点;通过调节部300和反馈部400的配合能够在骑行轴202转动时,调节部300跟随骑行部200转动至不同的角度,反馈部400能够给骑行部200施加不同的阻力。
所述支架本体100包括前横梁101和后横梁102,所述前横梁101的长度大于所述后横梁102的长度,所述前横梁101和所述后横梁102通过三根纵梁103连接,其中,三根所述纵梁103靠近所述后横梁102的间距小于三根所述纵梁103靠近所述前横梁101的间距;简言之,通过前横梁101和后横梁102的设置配合三根纵梁103的加强连接,能够增加支架本体100的底部的面积,能够提高支架本体100的稳定性;进一步的,前横梁101的长度大于后横梁102的长度,能够提高支架本体100的前部的稳定性,骑行人员在站立发力时,重心靠前,能够保持支架本体100的稳定性。
所述前横梁101的截面为一段圆环,并且所述前横梁101的开口向下,所述前横梁101的底部通过螺栓连接有前底座104;所述后横梁102的截面为一段圆环,并且所述后横梁102的开口向下,所述后横梁102的底部通过螺栓连接有后底座105;简言之,前横梁101的截面为圆弧形,能够增大与前底座104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前横梁101的受力面积,提高支架本体100的稳定性;进一步的,后横梁102设计成圆弧形,同样能够提高支架本体100的稳定性,结构简单可靠,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
所述前底座104的底部的两端连接有第一缓冲螺栓106,所述第一缓冲螺栓106的端部插接有柔性的缓冲垫;所述后底座105的底部的两端连接有第二缓冲螺栓107,所述第二缓冲螺栓107的端部插接有柔性的缓冲垫;简言之,通过缓冲垫的设置,能够有效缓冲支架本体100,保证骑行人员在发力时能够稳定支架本体100。
所述自适应骑行台还包括坐杆支撑杆501和把立支撑杆502;所述坐杆支撑杆501内部中空,所述坐杆支撑杆501的底部,所述坐杆支撑杆501的顶部插接有第一调节杆503,所述第一调节杆503的顶部一体设置有内部中空的坐包支撑杆504,所述坐包支撑杆504的内部插接有第二调节杆505,所述第二调节杆505的端部设置有坐包;所述把立支撑杆502通过一对镜像设置的弧形杆固定在所述前横梁101的顶部,所述把立支撑杆502和所述后横梁102通过弧形的强化杆506连接,并且所述强化杆506的开口向下,以及,所述坐杆支撑杆501和所述强化杆506一体设置,所述坐杆支撑杆501、所述强化杆506、所述调节部300和所述把立支撑杆502设置在同一平面内;简言之,通过坐杆支撑杆501的中空设置,能够将第一调节杆503滑动设置在内,能够调节第一调节杆503的竖直方向的高度;进一步的,滑动设置在坐包支撑杆504内的第二调节杆505,能够调节第二调节杆505的水平位置,即能够调节座包的高度位置和水平位置,适配不同的骑行人员,结构简单可靠,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进一步的,把立支撑杆502通过镜像设置的弧形杆和强化杆506固定,能够提高把立支撑杆502的稳定性;进一步的,强化杆506和坐杆支撑杆501一体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把立支撑杆502的稳定性;进一步的,坐杆支撑杆501、把立支撑杆502、强化杆506、调节部300和骑行部200设置在同一平面,能够便于骑行人员的发力。
所述坐杆支撑杆501的侧壁螺纹连接有第一调节栓507,所述第一调节栓507适于锁紧插接在所述坐杆支撑杆501内部的第一调节杆503;所述坐包支撑杆504的侧壁螺纹连接有第二调节栓508,所述第二调节栓508适于锁紧插接在所述坐包支撑杆504内部的第二调节杆505;简言之,第一调节栓507能够锁紧第一调节杆503,第二调节栓508能够锁紧第二调节杆505,便于调节座包的位置并加以固定。
所述调节部300包括调节板301,所述调节板301固定在所述骑行轴202上,所述调节板301的形状为两段圆弧组成的封闭图形;所述反馈部400包括反馈底座401、反馈弹簧402和反馈顶杆403;所述反馈底座401固定在位于中间的所述纵梁103的顶部,所述反馈底座401上开设有反馈盲孔4011,所述反馈弹簧402的底部固定在所述反馈盲孔4011的底部,所述反馈顶杆403的底部固定在所述反馈弹簧402的顶部,所述反馈顶杆403的顶部始终顶推所述调节板301的周向侧壁,以及,所述反馈顶杆403始终在所述反馈盲孔4011内滑动;简言之,调节板301的形状为两段圆弧组成的封闭图形,调节板301固定在骑行轴202上,骑行轴202在骑行过程中转动时,调节板301能够跟随转动,由于调节板301的圆周包括两段圆度,因此调节板301的圆周至骑行轴202的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同,反馈顶杆403得顶推调节板301时,反馈弹簧402的受力会发生改变,最后将阻力反馈给骑行人员,达到对阻力的自适应,模拟颠簸起伏路段的路况。
所述反馈顶杆403的顶部设置有柔性缓冲头404;简言之,通过柔性缓冲头404能够在反馈顶杆403顶推调节板301时,提高一个缓冲保护作用。
所述把立支撑杆502内部中空,所述把立支撑杆502内插接有车把,所述把立支撑杆502的侧壁螺纹连接有第三调节栓509,所述第三调节栓509适于锁紧所述车把;简言之,通过第三调节栓509能够快速调节车把的竖直高度,结构简单可靠。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所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Claims (9)

1.一种自适应骑行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本体(100);
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100)底部的骑行部(200),所述骑行部(200)包括镜像设置的支撑架(201),所述支撑架(201)上转动设置有骑行轴(202),所述骑行轴(202)两端连接有曲柄和脚踏;
调节部(300),所述调节部(300)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架(201)之间,所述调节部(300)固定在所述骑行轴(202)上,所述调节部(300)适于跟随所述骑行轴(202)转动至不同角度;
反馈部(400),所述反馈部(400)弹性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100)的底部,所述反馈部(400)始终向上顶推所述调节部(30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骑行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本体(100)包括前横梁(101)和后横梁(102),所述前横梁(101)的长度大于所述后横梁(102)的长度,所述前横梁(101)和所述后横梁(102)通过三根纵梁(103)连接,其中
三根所述纵梁(103)靠近所述后横梁(102)的间距小于三根所述纵梁(103)靠近所述前横梁(101)的间距。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适应骑行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横梁(101)的截面为一段圆环,并且所述前横梁(101)的开口向下,所述前横梁(101)的底部通过螺栓连接有前底座(104);
所述后横梁(102)的截面为一段圆环,并且所述后横梁(102)的开口向下,所述后横梁(102)的底部通过螺栓连接有后底座(10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适应骑行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底座(104)的底部的两端连接有第一缓冲螺栓(106),所述第一缓冲螺栓(106)的端部插接有柔性的缓冲垫;
所述后底座(105)的底部的两端连接有第二缓冲螺栓(107),所述第二缓冲螺栓(107)的端部插接有柔性的缓冲垫。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适应骑行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适应骑行台还包括坐杆支撑杆(501)和把立支撑杆(502);
所述坐杆支撑杆(501)内部中空,所述坐杆支撑杆(501)的底部,所述坐杆支撑杆(501)的顶部插接有第一调节杆(503),所述第一调节杆(503)的顶部一体设置有内部中空的坐包支撑杆(504),所述坐包支撑杆(504)的内部插接有第二调节杆(505),所述第二调节杆(505)的端部设置有坐包;
所述把立支撑杆(502)通过一对镜像设置的弧形杆固定在所述前横梁(101)的顶部,所述把立支撑杆(502)和所述后横梁(102)通过弧形的强化杆(506)连接,并且所述强化杆(506)的开口向下,以及
所述坐杆支撑杆(501)和所述强化杆(506)一体设置,所述坐杆支撑杆(501)、所述强化杆(506)、所述调节部(300)和所述把立支撑杆(502)设置在同一平面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适应骑行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坐杆支撑杆(501)的侧壁螺纹连接有第一调节栓(507),所述第一调节栓(507)适于锁紧插接在所述坐杆支撑杆(501)内部的第一调节杆(503);
所述坐包支撑杆(504)的侧壁螺纹连接有第二调节栓(508),所述第二调节栓(508)适于锁紧插接在所述坐包支撑杆(504)内部的第二调节杆(505)。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适应骑行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部(300)包括调节板(301),所述调节板(301)固定在所述骑行轴(202)上,所述调节板(301)的形状为两段圆弧组成的封闭图形;
所述反馈部(400)包括反馈底座(401)、反馈弹簧(402)和反馈顶杆(403);
所述反馈底座(401)固定在位于中间的所述纵梁(103)的顶部,所述反馈底座(401)上开设有反馈盲孔(4011),所述反馈弹簧(402)的底部固定在所述反馈盲孔(4011)的底部,所述反馈顶杆(403)的底部固定在所述反馈弹簧(402)的顶部,所述反馈顶杆(403)的顶部始终顶推所述调节板(301)的周向侧壁,以及
所述反馈顶杆(403)始终在所述反馈盲孔(4011)内滑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适应骑行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馈顶杆(403)的顶部设置有柔性缓冲头(404)。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自适应骑行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立支撑杆(502)内部中空,所述把立支撑杆(502)内插接有车把,所述把立支撑杆(502)的侧壁螺纹连接有第三调节栓(509),所述第三调节栓(509)适于锁紧所述车把。
CN202222310141.6U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自适应骑行台 Active CN2181297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10141.6U CN218129768U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自适应骑行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10141.6U CN218129768U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自适应骑行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29768U true CN218129768U (zh) 2022-12-27

Family

ID=84557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10141.6U Active CN218129768U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自适应骑行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297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432561A (en) Tricycle recumbent
US4140312A (en) Stationary exercise bicycle
US7326151B2 (en) Bicycle trainer
US5743832A (en) Fitness equipment
US5480172A (en) Three-wheeled competition wheelchair having an adjustable center of mass
US5419574A (en) Adjustable frame recumbent bicycle
KR101764699B1 (ko) 자전거
US20170136293A1 (en) Exercise bike
US5584494A (en) Fitted recumbent bicycle frame building process
AU7184698A (en) An improved wheelchair
US5308306A (en) Abdomen exercising apparatus
US8876136B2 (en) Easy riding bicycle
US20010041648A1 (en) Bicycle trainer with movable resistance Device
US6056672A (en) Training apparatus for cyclist and for physical exercise
US4850587A (en) Dual exercise bicycle
CN218129768U (zh) 一种自适应骑行台
US5487554A (en) Bicycle training apparatus
US6116683A (en) Bicycle touring seat
US5342074A (en) Dual recumbent vehicle
US10730578B2 (en) Collapsible cycle
CN1555324B (zh) 脚踏装置
CN209956151U (zh) 用于联结双机构的并联装置
US6565487B1 (en) Exerciser having a forward and rearward adjusting seat
CN210822589U (zh) 电动车车架及电动车
US20080287264A1 (en) Track adjusting mechanism for elliptical exercis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