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27941U - 餐盘 - Google Patents

餐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27941U
CN218127941U CN202222465058.6U CN202222465058U CN218127941U CN 218127941 U CN218127941 U CN 218127941U CN 202222465058 U CN202222465058 U CN 202222465058U CN 218127941 U CN218127941 U CN 2181279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y
dinner plate
extension
broadside
plate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6505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lden Arch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lden Arch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lden Arch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lden Arch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6505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279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279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279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able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餐盘,餐盘主体在长度方向上两侧端部设置有握持部,每个握持部包括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第一延伸部分自餐盘主体的相应端部沿远离餐盘主体方向延伸,且第二延伸部分自第一延伸部分远离餐盘主体的一端、以与第一延伸部分形成截面呈倒“V”形结构的方式延伸。这种结构使得使用者的手指能够伸入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之间,具有便于握持的优点,且这种餐盘在静置状态下其一侧受到外力而发生侧翻风险时,餐盘的第二延伸部分的边缘能够抵接至放置面,限制了餐盘发生侧翻,因此能够提高餐盘闲置时的稳定性,尤其是能够提高多个餐盘叠放时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餐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餐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餐盘。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餐盘是人们生活中最要的餐具之一,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行业发展迅速,客户在取餐时,将各种餐品放在餐盘内,以便于从取餐口将餐品带着用餐区。
现有技术中的餐盘,通过餐盘的边缘设置翻边,以便于餐盘的拿取。例如公开号为CN210300477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餐盘,这种餐盘的侧壁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环状边,当使用者拿取这种餐盘时,食指同时可以拿住环状边和环形折边(食指位于环形折边和盘侧壁之间沟槽内),餐盘不易掉落。但是这种餐盘在放置时,使用者有可能不小心触碰到餐盘的折边,容易致使餐盘倾斜并侧翻,造成餐品的浪费,且汤类餐品的外漏有可能形成餐盘主体上的污渍,增加了保洁工作量。且当多个餐盘叠放时,由于其折边不能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容易发生倾倒,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现有技术中餐盘在静置时容易受到外力影响发生倾斜,致使餐盘内的餐品发生外漏,造成餐品的浪费,尤其是当多个餐盘叠放时,容易发生倾倒,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餐盘在静置时容易收到外力影响发生倾斜,致使餐盘内的餐品发生泼洒,造成餐品的浪费,尤其是当多个餐盘叠放时,容易发生倾倒,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餐盘,这种餐盘包括矩形板状的餐盘主体,这种餐盘还包括分别位于餐盘主体在长度方向上两侧端部的两个握持部,每个握持部包括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
其中,第一延伸部分自餐盘主体的相应端部沿远离餐盘主体方向延伸,且第二延伸部分自第一延伸部分远离餐盘主体的一端、以与第一延伸部分形成截面呈倒“V”形结构的方式延伸。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本实施方式提供的餐盘在餐盘主体在长度方向上两侧端部设置握持部,每个握持部包括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且两个延伸部分的截面呈倒“V”形结构的方式延伸。利用这种结构可使得使用者在操作餐盘时,其手指能够伸入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之间,更加便于握持,可降低餐盘在使用时不慎餐盘滑落的风险。
进一步地,利用个延伸部分的截面呈倒“V”形结构的方式可使得餐盘整体的放置平稳性更好,例如在餐盘静置于放置面上时,若其侧部受到外力触碰而导致存在倾斜风险时,餐盘侧部的倒“V”形结构(即第二延伸部分的边缘)会抵接至放置面,作为支撑部能够对餐盘具有倾斜趋势的一侧进行支撑,限制餐盘朝一侧倾斜、甚至侧翻。尤其是在餐盘闲置时,使用者为减小其占用空间,会将多个餐盘叠放在一起,该状态下,若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餐盘受到外力时,多个餐盘会整体晃动,且其晃动量相比于单个餐盘放置时更大,其发生侧翻的风险更大。而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这种餐盘由于具有较好的放置平稳性,可降低这一问题发生的概率。
因此,实施方式提供的这种餐盘不仅可以提高餐盘的使用便利性,还可提高餐盘的放置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餐盘,每个握持部中:第一延伸部分远离餐盘主体的一端与第二延伸部分之间呈圆弧过渡结构;并且,第二延伸部分远离第一延伸部分的端部边缘至少部分地与餐盘主体的底面在同一平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延伸部分与第二延伸部分之间呈圆弧过渡结构,圆弧过渡结构能够分散应力,提高了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的连接强度,且去除了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的锐边,使之美观。
另外,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作为经常被触碰到的位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第一延伸部分远离餐盘主体的一端与第二延伸部分之间设置为圆弧过渡结构,可以避免人手被第一延伸部分与第二延伸部分的相接的位置划伤。
此外,通过将第二延伸部分远离第一延伸部分的端部边缘至少部分地与餐盘主体的底面在同一平面,可以使得餐盘的放置平稳性更好。在餐盘闲置时,若使用者不小心触碰到餐盘,这种趴地状的握持部,也能够防止餐盘发生倾斜,即使多个餐盘叠放在一起,由于单个餐盘的平衡稳定性得到提高,整摞餐盘的稳定性能够得到提升。
因此,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这种餐盘在提高餐盘美观性、使用安全性的同时,还可进一步提升餐盘的放置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餐盘,每个握持部中:第一延伸部分相对于餐盘主体以第一预定角度倾斜向外弯折延伸,且第二延伸部分相对于第一延伸部分以第二预定角度向外弯折延伸。
其中,第一预定角度在110°~140°的范围内,第二预定角度在90°~120°的范围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延伸部分相对于餐盘主体向外倾斜的角度范围在110°~140°,第二延伸部分相对于第一延伸部分倾斜的角度范围在90°~120°。这种结构使得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两者的夹角处形成较大的握持空间,使得使用者在拿取这种餐盘时,使用者的手指能够更好地伸入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之间,手指处于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之间,指腹扣在第二延伸部分的内壁面上,更好发力,进一步提高这种餐盘的便携性。
另外,第一延伸部分和餐盘主体的第一预设角度与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的第二预设角度均大于或等于90°,使得第二延伸部分呈趴地状,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沿长度方向的延伸距离较远,对餐盘的支撑性更好,可进一步提高餐盘的放置稳定性。
因此,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这种餐盘在提升餐盘使用便捷性的同时,还可进一步提升餐盘的放置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餐盘,每个握持部还包括手持部分,手持部分为设置于第二延伸部分远离第一延伸部分的端部边缘中部的凹陷。
其中,至少沿着餐盘主体的长度方向看时,凹陷的边缘呈弧形;并且,第二延伸部分的端部边缘位于凹陷两侧的部分与餐盘主体的底面在同一平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延伸部分远离第一延伸部分的端部边缘中部的凹陷,当使用者拿取这种餐盘时,使用者的手指从该凹陷伸入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的握持空间内,进而手指的指腹着力于第二延伸部分的内壁面拿取餐盘,至少沿着餐盘主体的长度方向看时,凹陷的边缘呈弧形,这种弧形不会带给手指关节内侧的皮肤的异物感,更不会划伤手指关节内侧的皮肤,符合人体工学。并且这种凹陷能够防止使用者在拿取餐盘时餐盘发生沿宽度方向的窜动,提高了餐盘在拿取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第二延伸部分的端部边缘位于凹陷两侧的部分与餐盘主体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保证了餐盘在静置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餐盘,每个握持部还包括手持部分,手持部分为沿宽度方向延伸、并贯穿第二延伸部分的条形孔;并且,条形孔相比于第二延伸部分与第一延伸部分相接的一端、更加靠近第二延伸部分远离第一延伸部分的端部边缘。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手持部分为沿宽度方向延伸、并贯穿第二延伸部分的条形孔,但使用者的拿取这种餐盘时,使用者的手指从该条形孔伸入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的握持空间内,且条形孔相比于第二延伸部分与第一延伸部分相接的一端、更加靠近第二延伸部分远离第一延伸部分的端部边缘,使得使用者的手指通过条形孔伸入握持空间且在厚度方向与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具有更远的距离,手指的指节能够在握持空间内完伸开,便于指腹接触第二延伸部分的内壁面发力,提高了这种餐盘的便携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餐盘,还包括分别位于餐盘主体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宽度边缘的宽边侧壁,其中,每个宽边侧壁自相应的宽度边缘沿远离餐盘主体的方向延伸、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第一延伸部分相接;并且,在在垂直于餐盘主体表面的厚度方向上,宽边侧壁的高度小于第一延伸部分的高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餐盘在餐盘主体的宽度方向两侧具有宽边侧壁,宽边侧壁与相邻的第二延伸部分的端部相接,使得餐盘主体的顶面相对宽边侧壁和第一延伸部分凹陷进而能够蓄水。当餐盘内的餐品有液体流淌时,利用这种结构可避免液体从餐盘主体流出,弄脏桌面或使用者的衣物。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餐盘,其中
宽边侧壁沿着垂直于餐盘主体表面的厚度方向远离餐盘主体延伸,且宽边侧壁的外侧表面平行于厚度方向延伸;并且,在厚度方向上,宽边侧壁的高度在3mm~15mm的范围内,且第一延伸部分的高度在25mm~45mm的范围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宽边侧壁沿着垂直于餐盘主体的方向远离餐盘主体延伸,使得多个餐盘能够沿厚度方向叠放,且餐盘之间由于宽边侧壁相抵接而隔开,餐盘在清洗完便于餐盘主体的通风,避免滋生细菌。且宽边侧壁的外侧表面平行于厚度方向延伸,使得多个餐盘能够沿宽度方向相拼接,即当两个人在面对面用餐而餐桌较小时,两个人的餐盘能够通过餐盘的宽边侧壁相拼接,减小对餐桌空间的要求,且在厚度方向上,宽边侧壁的高度在3mm~15mm的范围内,且第一延伸部分的高度在25mm~45mm的范围内,宽边侧壁能够保证两个餐盘内餐品的独立,不会因为餐盘拼接而导致餐品发生交叉污染,从而能够保证餐盘内餐品的口感,第一延伸部分的高度比宽边侧壁的高度高,使得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能够形成较大的握持空间,便于人手的握持。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餐盘,其中
宽边侧壁相对于餐盘主体以第三预定角度向外倾斜延伸,第三预定角度在100°~120°的范围内;并且,在厚度方向上,宽边侧壁的高度在5mm~10mm的范围内,且第一延伸部分的高度在25mm~45mm的范围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宽边侧壁相对于餐盘主体倾斜的角度范围在100°~120°,使得多个餐盘能够沿厚度方向叠放,且餐盘之间完全贴合,节省了储存空间,且多个餐盘能够沿宽度方向相拼接,即当两个人在面对面用餐而餐桌较小时,两个人的餐盘能够通过餐盘的宽边侧壁相拼接,减小对餐桌空间的要求,且在厚度方向上,宽边侧壁的高度在5mm~10mm的范围内,且第一延伸部分的高度在25mm~45mm的范围内,宽边侧壁能够保证两个餐盘内餐品的独立,不会因为餐盘拼接而导致餐品发生交叉污染,从而能够保证餐盘内餐品的口感,第一延伸部分的高度比宽边侧壁的高度高,使得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能够形成较大的握持空间,便于人手的握持。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餐盘,其中,宽边侧壁的外侧表面呈平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宽边侧壁的外侧表面呈平面,在多个餐盘拼接时,可使得相邻的餐盘能够通过平面的宽边侧壁的外侧表面完美贴合,尤其是,当两个人在面对面用餐而餐桌较小时,两个人的餐盘相拼接时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餐盘,其中,宽边侧壁上设置有磁吸结构。
其中,磁吸结构沿长度方向延伸;或者磁吸结构在长度方向上设置于宽边侧壁的两端;或者磁吸结构在长度方向上设置于宽边侧壁的中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在宽边侧壁的磁吸结构,使得餐盘之间通过宽边侧壁拼接时,可通过宽边侧壁上的磁吸结构相互吸附,提高了两者之间的拼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餐盘,还包括设置于餐盘主体顶面的第一防滑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在餐盘主体顶面的第一防滑结构能够限制翻盘主体内的餐品在餐盘发生倾斜时发生移动,进一步提高了餐品处在餐盘内的餐品的放置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餐盘,第一防滑结构包括:以餐盘主体的顶面几何中心为圆心、直径依次增大的多个圆环形结构;或者以餐盘主体的顶面几何中心为几何中心、长宽比相同且长边长度依次增大的多个矩形环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餐盘内的餐品通过与圆环行结构或者矩形环结构的接触提高与餐盘主体顶面的摩擦力,从而避免餐品在餐盘内发生移动,进一步提高了餐品在餐盘内的稳定性。并且,使用者能够根据圆形环结构或矩形环结构的中心将餐品摆放在餐盘主体的几何中心,使得餐盘更容易保持平衡,且圆形环结构和矩形环结构为轴对称结构,还可使得放置于餐盘主体上的餐品相对餐盘主体在各个方向上的摩擦力相同,提高了餐品在餐盘主体内的稳定性,且这种结构更加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餐盘,第一防滑结构包括:并排设置于餐盘主体的顶面、沿餐盘主体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条形结构。
其中,每个条形结构可以是直线条形结构或波浪线型条形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并排设置于餐盘主体的顶面、沿餐盘主体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条形结构。餐盘内的餐品通过与多个条形结构的接触提高与餐盘主体顶面的摩擦力,提高了餐品在餐盘内的稳定性。并且,这种条形结构可以是直线条形或者波浪线型,这种直线条形结构或者波浪线型条形结构便于加工,降低了生产成本,且能够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更加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餐盘,第一防滑结构形成为:相对于餐盘主体的顶面凸出的凸起;或者相对于餐盘主体的顶面凹陷的凹部;或者与餐盘主体的顶面齐平、且表面摩擦系数大于餐盘主体的顶面的其他部分的防滑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防滑结构能够通过减少餐盘主体与餐品的接触面积,进而使得餐盘主体与餐品之间的摩擦力增大,或通过增大餐盘主体与餐品的摩擦系数,进而提高餐品与餐盘主体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提高餐品在餐盘内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餐盘,还包括设置于每个第一延伸部分上的第二防滑结构,其中,第二防滑结构位于第一延伸部分靠近餐盘主体的相应端部、在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一延伸部分的两侧端部之间。
其中,第二防滑结构为并排设置于第一延伸部分的端部表面、沿餐盘主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条形纹理结构,并且条形纹理结构相对于第一延伸部分的表面凸出或凹陷。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在第一延伸部分的第二防滑结构,能够增加第一延伸部分与人手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使用者从第一延伸部分竖直地拿取这种餐盘,便于搬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餐盘,还包括第三防滑结构,其中,第三防滑结构设置于餐盘主体的四个角部。
其中,第三防滑结构为在餐盘主体的角部、呈放射状或并排向外延伸至第一延伸部分与宽边侧壁相接部分的表面的多个条形纹理结构,并且条形纹理结构相对于第一延伸部分的表面凸出或凹陷。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在餐盘主体的四个角部的第三防滑结构,能够增加餐盘主体的四个角部与人手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使用者从餐盘的一角竖直地握持这种餐盘,进而能够对这种餐盘进行清洗。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餐盘,还包括设置在宽边侧壁内表面的第四防滑结构,其中,第四防滑结构为沿餐盘主体的长度方向并排延伸的多个条形纹理结构,并且条形纹理结构相对于宽边侧壁的内表面凸出或凹陷。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在宽边侧壁内表面的第四防滑结构,能够增加宽边侧壁与人手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使用者从宽边侧壁沿长度方向握持这种餐盘,提高了这种餐盘的便携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餐盘,还包括设置在餐盘主体的底面的四个防滑脚垫,四个防滑脚垫分别设置在餐盘主体的底面的四个角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餐盘在餐盘主体的底面的四个角度设置防滑脚垫,当餐盘放置在桌面,四个防滑脚垫限制餐盘相对桌面的移动,提高了餐盘的放置稳定性,且防滑脚垫在磨损后,可以更换新的防滑脚垫,具有便于更换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餐盘,还包括设置在餐盘主体内加热构件,加热构件设置于餐盘主体内,且加热构件与餐盘主体的底面之间设置有保温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餐盘的餐盘主体内设置加热构件,加热构件可以对餐盘主体上的餐品进行加热,利用该结构,即使餐品在餐盘中长时间放置后也能够通过加热保证热食的口感,给用餐者带来更好的用餐体验。
另外,加热构件与餐盘主体的底面之间设置有保温层,避免加热构件的热量从餐盘主体的底面传递到放置桌面,能够保证加热构件的热量尽可能地用于加热餐品。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餐盘,餐盘主体、第一延伸部分、第二延伸部分、以及宽边侧壁一体形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餐盘一体成型,餐盘主体、第一延伸部分、第二延伸部分、以及宽边侧壁之间的连接强度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餐盘,餐盘主体、第一延伸部分、第二延伸部分、以及宽边侧壁由聚苯乙烯、三聚氰胺或者秸杆纤维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制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餐盘由聚苯乙烯、三聚氰胺或者秸杆纤维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制成,这些材料满足食品安全要求,且提高了餐盘的结构强度,使得餐盘经久耐用,延长了餐盘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餐盘,餐盘主体在长度方向上两侧端部设置有握持部,每个握持部包括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第一延伸部分自餐盘主体的相应端部沿远离餐盘主体方向延伸,且第二延伸部分自第一延伸部分远离餐盘主体的一端、以与第一延伸部分形成截面呈倒“V”形结构的方式延伸。
利用这种结构可使得使用者在操作餐盘时,其手指能够伸入两个延伸部分之间,更加便于握持,可降低餐盘在使用时不慎餐盘滑落的风险。进一步地,利用个延伸部分的截面呈倒“V”形结构的方式可使得餐盘整体的放置平稳性更好,例如在餐盘静置于放置面上时,若其侧部受到外力触碰而导致存在倾斜风险时,餐盘侧部的倒“V”形结构(即第二延伸部分的边缘)会抵接至放置面,作为支撑部能够对餐盘具有倾斜趋势的一侧进行支撑,限制餐盘朝一侧倾斜、甚至侧翻。尤其是在餐盘闲置时,使用者为减小其占用空间,会将多个餐盘叠放在一起,该状态下,若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餐盘受到外力时,多个餐盘会整体晃动,且其晃动量相比于单个餐盘放置时更大,其发生侧翻的风险更大。而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这种餐盘由于具有较好的放置平稳性,可降低这一问题发生的概率。
进一步地,每个握持部还包括手持部分,手持部分为设置于第二延伸部分远离第一延伸部分的端部边缘中部的凹陷;手持部分也可设置为沿宽度方向延伸、并贯穿第二延伸部分的条形孔。使用者的手可通过手持部分伸入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之间的握持空间,手指的指腹扣在第二延伸部分的内壁面上,更好发力,进一步提高这种餐盘的便携性。
更进一步地,这种餐盘包括设置在餐盘主体顶面的第一防滑结构、设置于每个第一延伸部分上的第二防滑结构、设置于餐盘主体的四个角部的第三防滑结构、以及设置在宽边侧壁内表面的第四防滑结构,通过上述防滑结构极大的提高这种餐盘与餐盘和人手之间的防滑性能,进而了提高这种餐盘的便携性和餐品放置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餐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餐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餐盘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餐盘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餐盘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餐盘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餐盘的仰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餐盘的餐盘主体的第一防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餐盘的餐盘主体的第一防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餐盘的餐盘主体的第一防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餐盘的餐盘主体的第一防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餐盘的餐盘主体的第一防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餐盘的餐盘主体的第一防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餐盘的餐盘主体的第一防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餐盘的餐盘主体内的加热构件和加热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餐盘;
110、餐盘主体;
111、第一防滑结构;112、加热构件;113、保温层;
120、第一延伸部分;
121、第二防滑结构;122、第三防滑结构;
130、第二延伸部分;
131、手持部分;
140、宽边侧壁;
150、防滑脚垫;
A、长度方向;B、宽度方向;C、厚度方向;
α、第一预设角度;β、第二预设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公开的餐盘中,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这种餐盘10包括矩形板状的餐盘主体110,这种餐盘10还包括分别位于餐盘主体110在长度方向上两侧端部的两个握持部,每个握持部包括第一延伸部分120和第二延伸部分130。
具体的,第一延伸部分120自餐盘主体110的相应端部沿远离餐盘主体110方向延伸,且第二延伸部分130自第一延伸部分120远离餐盘主体110的一端、以与第一延伸部分形成截面呈倒“V”形结构的方式延伸。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识图,图中对多个相同的部件仅择其一进行标号,餐盘主体110的长度方向如图2中A所示的方向,宽度方向如图3中B所示的方向,厚度方向如图4中C所示的方向。
更为具体的,如图4所示,从宽度方向看,第一延伸部分120自餐盘主体110的相应端部沿远离餐盘主体110方向延伸,且第二延伸部分130自第一延伸部分120远离餐盘主体110的一端、以与第一延伸部分形成截面呈倒“V”形结构的方式延伸。利用这种结构可使得使用者在操作餐盘10时,其手指能够伸入两个延伸部分之间,更加便于握持,可降低餐盘10在使用时不慎餐盘滑落的风险。进一步地,利用两个延伸部分的截面呈倒“V”形结构的方式可使得餐盘10整体的放置平稳性更好,例如在餐盘10静置于放置面上时,若其侧部受到外力触碰而导致存在倾斜风险时,餐盘10侧部的倒“V”形结构(即第二延伸部分130的边缘)会抵接至放置面,作为支撑部能够对餐盘10具有倾斜趋势的一侧进行支撑,限制餐盘10朝一侧倾斜、甚至侧翻。尤其是在餐盘10闲置时,使用者为减小其占用空间,会将多个餐盘10叠放在一起,该状态下,若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餐盘10受到外力时,多个餐盘10会整体晃动,且其晃动量相比于单个餐盘10放置时更大,其发生侧翻的风险更大。而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这种餐盘10由于具有较好的放置平稳性,可降低这一问题发生的概率。
更为具体的,如图5所示,从厚度方向看,第一延伸部分120设置为两端相对中部远离餐盘主体110的弧形结构,这种设计使得餐盘10更加美观,带给人更好的视觉体验。需要说明的是,餐盘主体110的长度和宽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为具体的,餐盘主体110的顶面设置圆形沉台,人在使用这种餐盘10时,放通过该圆形沉台放置杯具。
更为具有的,圆形沉台设置在餐盘主体110的顶面的一个角部。圆形沉台在餐盘主体110的顶面的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公开的餐盘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两个握持部对称设置,且握持部分中第一延伸部分120远离餐盘主体110的一端与第二延伸部分130之间呈圆弧过渡结构;并且,第二延伸部分130远离第一延伸部分120的端部边缘至少部分地与餐盘主体110的底面在同一平面。
具体的,第一延伸部分120与第二延伸部分130之间呈圆弧过渡结构,圆弧过渡结构能够分散应力,提高了第一延伸部分120和第二延伸部分130的连接强度,且去除了第一延伸部分120和第二延伸部分130的锐边,使之美观。并且,第二延伸部分130远离第一延伸部分120的端部边缘至少部分地与餐盘主体110的底面在同一平面,即使不小心触碰到餐盘10,这种趴地状的握持部,保证了餐盘10不会发生倾斜,进一步地提高了餐盘10的平衡稳定性。并且,当多个餐盘10叠放在一起,由于单个的餐盘10的平衡稳定性得到提高,进一步地提高了整摞餐盘10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每个握持部中:第一延伸部分120相对于餐盘主体110以第一预定角度倾斜向外弯折延伸,且第二延伸部分130相对于第一延伸部分120以第二预定角度向外弯折延伸。
具体的,第一预定角度在110°~140°的范围内,第二预定角度在90°~120°的范围内。
更为具体的,如图4所示,第一延伸部分120相对于餐盘主体110向外倾斜的第一预设角度如α所示,第二延伸部分130相对于第一延伸部分120倾斜的第二预设角度如β所示。第一预设角度在110°~140°的范围内,使得第一延伸部分120与餐盘主体110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钝角,增大了餐盘主体110的容纳空间,第二预设角度在90°~120°的范围内,使得第二延伸部分130与第一延伸部分120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钝角,这种结构使得第一延伸部分120和第二延伸部分130之间形成更大的握持空间,便于人手更好的着力。并且,这种结构使得第一延伸部分120和第二延伸部分130沿长度方向的延伸距离更远,对餐盘主体110的支撑性更好,进一步地提高了餐盘10的放置稳定性。
更为具体的,第一延伸部分120和餐盘主体110之间的夹角可以设置为110°、125°、135.5°或者140°等在第一预设角度范围内的任何角度,第一延伸部分120和第二延伸部分130之间的夹角可以设置为90°、100°、110°或者120°等在第二预设角度范围内的任何角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餐盘主体110、第一延伸部分120和第二延伸部分130之间可铰接并设置固定结构,可根据需求调节餐盘主体110和第一延伸部分120与第二延伸部分130和第一延伸部分120之间的夹角。其中,餐盘主体110和第一延伸部分120与第二延伸部分130和第一延伸部分120之间夹角的调节范围分别在第一预设角度范围和第二预设角度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餐盘主体110、第一延伸部分120的第一预设角度、第一延伸部分120和第二延伸部分130的第二预设角度的设计应该使得第二延伸部分130的远离第一延伸部分120的端部相对餐盘主体110,能够在餐盘10发生倾斜时起到支撑作用,且保证第一延伸部分120和第二延伸部分130之间形成足够人的手指伸入的握持空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每个握持部还包括手持部分131,手持部分131为设置于第二延伸部分130远离第一延伸部分120的端部边缘中部的凹陷。
具体的,至少沿着餐盘主体110的长度方向看时,凹陷的边缘呈弧形;并且,第二延伸部分130的端部边缘位于凹陷两侧的部分与餐盘主体110的底面在同一平面。
更为具体的,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凹陷的边缘沿着餐盘主体110的厚度方向看时呈弧形,凹陷的边缘也可设置为:沿着餐盘主体110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看时呈弧形。
更为具体的,当人们拿取这种餐盘10时,人的手指从该凹陷伸入第一延伸部分120和第二延伸部分130的握持空间内,进而手指的指腹着力于第二延伸部分130的内壁面拿取餐盘10,至少沿着餐盘主体110的长度方向看时,凹陷的边缘呈弧形,这种弧形不会带给手指关节内侧的皮肤的异物感,更不会划伤手指关节内侧的皮肤,符合人体工学,且这种凹陷能够防止制人们在拿取餐盘10时餐盘10发生沿宽度方向的窜动,提高了餐盘10在拿取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第二延伸部分130的端部边缘位于凹陷两侧的部分与餐盘主体110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保证了餐盘10在静置时的稳定性。
更为具体的,第一延伸部分120与第二延伸部分130相接的边缘的中部相对两端凸出,以使得凹陷对应处的握持空间更大,使得人的手指伸入握持空间,更加便于握持。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手持部分131设置于第二延伸部分130远离第一延伸部分120的一侧端部的凹陷,第二延伸部分130的与凹陷相接的边缘与餐盘主体110的底面在同一平面,这种结构使得人能够从一侧端取这种餐盘10。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每个握持部还包括手持部分131,手持部分131为沿宽度方向延伸、并贯穿第二延伸部分130的条形孔。条形孔相比于第二延伸部分130与第一延伸部分120相接的一端、更加靠近第二延伸部130分远离第一延伸部分120的端部边缘。
具体的,利用上述条形孔结构,可使得人的手指通过条形孔伸入握持空间且在厚度方向与第一延伸部分120和第二延伸部分130具有更远的距离,手指的指节能够在握持空间内完伸开,便于指腹接触第二延伸部分130的内壁面发力,提高了这种餐盘10的便携性。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餐盘10还包括分别位于餐盘主体110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宽度边缘的宽边侧壁140,其中,每个宽边侧壁140自相应的宽度边缘沿远离餐盘主体110的方向延伸、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第一延伸部分120相接;并且,在垂直于餐盘主体110表面的厚度方向上,宽边侧壁140的高度小于第一延伸部分110的高度。
具体的,这种餐盘10通过在餐盘主体110的宽度方向两侧具有宽边侧壁140,宽边侧壁140与相邻的第二延伸部分130的端部相接,使得餐盘主体110的顶面相对宽边侧壁140和第一延伸部分120凹陷进而能够蓄水。当餐盘10内的餐品有液体流淌时,利用这种结构可避免液体从餐盘主体110流出,弄脏桌面或人的衣物。
更进一步地,宽边侧壁140沿着垂直于餐盘主体110表面的厚度方向远离餐盘主体110延伸,且宽边侧壁140的外侧表面平行于厚度方向延伸;并且,在厚度方向上,宽边侧壁140的高度在3mm~15mm的范围内,且第一延伸部分110的高度在25mm~45mm的范围内。
具体的,通过宽边侧壁140设置为:沿着垂直于餐盘主体110的方向远离餐盘主体110延伸,使得多个餐盘10能够沿厚度方向叠放,且餐盘10之间由于宽边侧壁140相抵接而隔开,餐盘10在清洗完便于餐盘主体110的通风,能够避免滋生细菌。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宽边侧壁140的外侧表面平行于厚度方向延伸,还可使得多个餐盘10能够沿宽度方向相拼接,即当两个人在面对面用餐而餐桌较小时,两个人的餐盘10能够通过餐盘10的宽边侧壁140相拼接,减小对餐桌空间的要求,且在厚度方向上,宽边侧壁140的高度在3mm~15mm的范围内,且第一延伸部分110的高度在25mm~45mm的范围内,宽边侧壁140能够保证两个餐盘10内餐品的独立,不会因为餐盘10拼接而导致餐品发生交叉污染,从而能够保证餐盘10内餐品的口感,第一延伸部分120的高度比宽边侧壁140的高度高,使得第一延伸部分120和第二延伸部分能够形成较大的握持空间,便于人手的握持。
更为具体的,在厚度方向,宽边侧壁140的高度可以为3mm、5mm、7mm、10mm、12mm或者15mm,第一延伸部分110的高度可以为25mm、30mm、35mm、40mm或者45mm,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为具体的,宽边侧壁140的壁厚可以设置为中间厚、且沿长度方向朝向两端收缩并与第一延伸部分120的端部相接的结构,宽边侧壁140的壁厚还可以设置为沿长度方向均匀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宽边侧壁140相对于餐盘主体110以第三预定角度向外倾斜延伸,第三预定角度在100°~120°的范围内;并且,在厚度方向上,宽边侧壁140的高度在5mm~10mm的范围内,且第一延伸部分110的高度在25mm~45mm的范围内。
具体的,利用该结构,宽边侧壁140相对于餐盘主体110倾斜的角度范围在100°~120°,使得,使得宽边侧壁140与餐盘主体110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钝角,增大了餐盘主体110的容纳空间,并且当多个餐盘10能够沿厚度方向叠放,餐盘10之间完全贴合,节省了储存空间。多个餐盘10能够沿宽度方向相拼接,即当两个人在面对面用餐而餐桌较小时,两个人的餐盘10能够通过餐盘10的宽边侧壁140相拼接,减小对餐桌空间的要求。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厚度方向上,将宽边侧壁140的高度在5mm~10mm的范围内,且第一延伸部分110的高度设置在25mm~45mm的范围内,宽边侧壁140能够保证两个餐盘10内餐品的独立,不会因为餐盘10拼接而导致餐品发生交叉污染,从而能够保证餐盘10内餐品的口感,第一延伸部分120的高度比宽边侧壁140的高度高,使得第一延伸部分120和第二延伸部分130能够形成较大的握持空间,便于人手的握持。
更为具体的,在厚度方向上,宽边侧壁140的高度可以为5mm、6mm、7.5mm、9mm或者10mm,第三预定角度可以为100°、105°、107°、110°、115°或者12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为具体的,宽比侧壁140可设置为中间沿第三预设角度倾斜、且沿长度方向以圆弧形结构逐渐过渡并与第一延伸部分120的两端相接,以使得餐盘10更加美观。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宽边侧壁140的外侧表面呈平面。
具体的,宽边侧壁140的外侧表面呈平面,在多个餐盘10拼接时,可使得相邻的餐盘10能够通过平面的宽边侧壁140的外侧表面完美贴合,尤其是,当两个人在面对面用餐而餐桌较小时,两个人的餐盘相拼接时更加紧密。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宽边侧壁140上设置有磁吸结构(图中未示出)。
具体的,磁吸结构沿长度方向延伸;磁吸结构可以是在长度方向上设置于宽边侧壁的两端;磁吸结构也可以是在长度方向上设置于宽边侧壁的中部。
更为具体的,通过设置在宽边侧壁140的磁吸结构,使得餐盘10之间通过宽边侧壁140拼接时,可通过宽边侧壁140上的磁吸结构相互吸附,提高了两者之间的拼接稳定性,且保证了相邻的餐盘10能够沿长度方向在同一平面。
更为具体的,磁吸结构设置在宽边侧壁140的外侧表面并沿长度方向延伸至整个宽边侧壁140的外侧表面,这种结构由于具有磁吸结构,因此使得餐盘10之间的宽边侧壁140吸附力强,便于拼接。
更为具体的,磁吸结构在长度方向上设置于宽边侧壁140的两端或中部,减少了磁吸结构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能有效保证两个餐盘10之间相互通过宽边侧壁140拼接。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餐盘,如图3、图8-图14所示,还包括设置于餐盘主体110顶面的第一防滑结构111。
具体的,设置在餐盘主体110顶面的第一防滑结构111能够限制翻盘主体内的餐品在餐盘10发生倾斜时发生移动,提高了餐品处在餐盘10内的餐品的放置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防滑结构111包括:以餐盘主体110的顶面几何中心为圆心、直径依次增大的多个圆环形结构。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防滑结构111包括:以餐盘主体110的顶面几何中心为几何中心、长宽比相同且长边长度依次增大的多个矩形环结构。
具体的,餐盘10内的餐品通过与圆环形结构或者矩形环结构的接触提高与餐盘主体110顶面的摩擦力,从而避免餐品在餐盘10内发生移动,进一步提高了餐品在餐盘10内的稳定性。并且,人能够根据圆形环结构或矩形环结构的中心将餐品摆放在餐盘主体110的几何中心,使得餐盘10更容易保持平衡,且圆形环结构和矩形环结构为轴对称结构,还可使得放置于餐盘主体110上的餐品相对餐盘主体110在各个方向上的摩擦力相同,提高了餐品在餐盘主体110内的稳定性,且这种结构更加美观。
更为具体的,多个圆环形结构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设置为5mm、8mm、10mm或者12mm的均等间距,多个圆环形结构之间的间隔距离也可以随着圆环形结构的直径增大而增大。多个矩形环结构的间隔距离与圆环形结构的间隔距离类似,本处不再赘述。
更为具体的,第一防滑结构111还可以设置为除圆环形或矩形环结构以外的其他规则的结构,例如,多边形、圆角多边形等,甚至是不规则的结构,只要是以中心为基准,向外呈一定规律的分布即可。
更为具体的,第一防滑结构111还可以设置为:以餐盘主体110的顶面几何中心为圆点,向外增大的螺旋式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进一步地,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餐盘,第一防滑结构111包括:并排设置于餐盘主体110的顶面、沿餐盘主体1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结构,每个条形结构可以是如图9所示的直线条形结构或者如图10所示的波浪线型条形结构。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1-图12所示,第一防滑结构111包括:并排设置于餐盘主体110的顶面、沿餐盘主体1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如图11所示的多个直线条形结构,或者如图12所示的多个波浪线条形结构。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防滑结构111包括:第一防滑结构111包括:并排设置于餐盘主体110的顶面、沿餐盘主体110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条形结构,构成类似网状的形状,如图13所示的由直线构成的网状结构,或者如图14所示的网状结构。
更为具体的,餐盘10内的餐品通过与多个条形结构的接触提高与餐盘主体110顶面的摩擦力,提高了餐品在餐盘10内的稳定性。并且,这种条形结构可以是直线条形或者波浪线型,这种直线条形结构或者波浪线型条形结构便于加工,降低了生产成本。
更为具体的,第一防滑结构111可并排沿餐盘主体110的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设置4个、5个、6个、7个、8个或者9个条形结构,条形结构的数量可根据餐盘主体11的长度和宽度决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为具体的,沿同一方向延伸的条形结构之间的间隔相同,排列规整给人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更加美观。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餐盘,第一防滑结构111形成为:相对于餐盘主体110的顶面凸出的凸起;或者相对于餐盘主体110的顶面凹陷的凹部;或者与餐盘主体110的顶面齐平、且表面摩擦系数大于餐盘主体110的顶面的其他部分的防滑结构。
具体的,第一防滑结构111能够通过减少餐盘主体110与餐品的接触面积,进而使得餐盘主体110与餐品之间的摩擦力增大,或通过增大餐盘主体110与餐品的摩擦系数,进而提高餐品与餐盘主体110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提高餐品在餐盘10内的稳定性。
更为具体的,第一防滑结构111相对于餐盘主体110的顶面凸出或凹陷的高度可以为1mm、1.2mm、1.6mm或者2mm,以此使得减少餐品与餐盘主体110的顶面的接触面。且能够隔绝餐盘主体110上的餐品的液体流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为具体的,第一防滑结构110可设置为在餐盘主体110上呈颗粒状的粗糙面,以提高餐品在餐盘主体110上的摩擦系数。也可设置为在贴附在餐盘主体110的顶面上、具有阻塞感的橡胶垫,以提高餐品在餐盘主体110上的摩擦系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为具体的,第一防滑结构111的圆环形结构、矩形环结构或者条形结构任意一种的宽度可以设置为4mm、5mm、6mm或者8mm,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中仅仅示出了餐盘10的手持部分131设置为第二延伸部分130远离第一延伸部分120的端部边缘中部的凹陷时,第一防滑结构111的各种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理解的是,第一防滑结构111的各种实施方式同样能够设置在手持部分131设置为条形孔的餐盘10中。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餐盘10还包括设置于每个第一延伸部分120上的第二防滑结构121,其中,第二防滑结构121位于第一延伸部分120靠近餐盘主体110的相应端部、在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一延伸部分120的两侧端部之间。
具体的,第二防滑结构121为并排设置于第一延伸部分120的端部表面、沿餐盘主体1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条形纹理结构,并且条形纹理结构相对于第一延伸部分120的表面凸出或凹陷。
更为具体的,设置在第一延伸部分120的第二防滑结构121,能够增肌第一延伸部分与人手之间的摩擦力,使得人更好地从第一延伸部分120竖直地拿取这种餐盘10,便于搬用。
更为具体的,第二防滑结构可并排设置2个、3个、4个或者5个,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二防滑结构121并排设置3个于第一延伸部分120的端部表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餐盘,还包括第三防滑结构122,其中,第三防滑结构122设置于餐盘主体110的四个角部。
具体的,第三防滑结构122为在餐盘主体110的角部、呈放射状向外延伸至第一延伸部分120与宽边侧壁140相接部分的表面的多个条形纹理结构,并且条形纹理结构相对于第一延伸部分120的表面凸出或凹陷。
更为具体的,设置在餐盘主体110的四个角部的第三防滑结构122,这种结构能够增加餐盘主体110的四个角部与人手之间的摩擦力,使得人更好地从餐盘10的一角竖直地握持这种餐盘10,进而能够对这种餐盘10进行清洗。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三防滑结构122也可以设置为呈并排向外延伸至第一延伸部分120与宽边侧壁140相接部分的表面的多个条形纹理结构。
更为具体的,第三防滑结构122在餐盘主体110的条形纹理结构可设置为两端相对中部收缩的梭形结构。第三防滑结构122在餐盘主体110的每一个角部可设置2个、3个或者4个条形纹理结构,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三防滑结构122在餐盘主体110的每一个角部设置3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餐盘10还包括设置在宽边侧壁140内表面的第四防滑结构(图中未示出),其中,第四防滑结构为沿餐盘主体110的长度方向并排延伸的多个条形纹理结构,并且条形纹理结构相对于宽边侧壁140的内表面凸出或凹陷。
具体的,设置在宽边侧壁140内表面的第四防滑结构,能够增加宽边侧壁140与人手之间的摩擦力,使得人更好地从宽边侧壁140沿长度方向握持这种餐盘10,提高了这种餐盘10的便携性。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餐盘,如图7所示,还包括设置在餐盘主体110的底面的四个防滑脚垫150,四个防滑脚垫150分别设置在餐盘主体110的底面的四个角部。
具体的,这种餐盘10在餐盘主体110的底面的四个角部设置防滑脚垫150,当餐盘10放置在桌面,防滑脚垫150限制餐盘10相对桌面的移动,提高了餐盘10的放置稳定性,且防滑脚垫150在磨损后,可以更换新的防滑脚垫150,具有便于更换的优点。
更为具体的,防滑脚垫150为“L”形,每一个防滑脚垫150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防滑脚垫150相对,进一步提高了提高餐盘10与桌面的防滑性,且设置在餐盘主体110的底面的四个角部,能够保持餐盘10在在桌面的平衡。
更为具体的,防滑脚垫150可通过胶粘、镶嵌、卡接等本领域常用的连接方式连接在餐盘10上,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防滑脚垫150通过胶粘的方式连接在餐盘主体110的底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餐盘,如图15所示,餐盘10还包括设置在餐盘主体110内加热构件112,加热构件设置于餐盘主体110内,且加热构件与餐盘主体110的底面之间设置有保温层113。
具体的,这种餐盘10的餐盘主体110内设置加热构件,且加热构件与餐盘主体110的底面之间设置保温层,加热构件112对餐盘主体110上的餐品进行加热,以保证热食的口感,给人带来更好的用餐体验。而加热构件112与餐盘主体110的底面之间设置有保温层113,避免加热构件112的热量从餐盘主体110的底面传递到放置桌面,能够保证加热构件112的热量尽可能地用于加热餐品。
更为具体的,加热构件112设置为加热电板,加热构件112还可以设置为加热电丝,并设置在餐盘主体110内,保温层113可由本领域常用的保温材料制成,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为具体的,在餐盘主体110的内部集成了电源,该电源可拆卸安装于餐盘主体110的内部,并与加热构件112通过电线连接,用于向加热构件112供电。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加热构件112还可以设置为通过化学反应产热的加热袋,加热袋对餐盘10内的餐品进行加热,加热袋的具体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餐盘,餐盘主体110、第一延伸部分120、第二延伸部分130、以及宽边侧壁140一体形成。
具体的,这种餐盘10一体成型,餐盘主体110、第一延伸部分120、第二延伸部分130、以及宽边侧壁140之间的连接强度高。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餐盘,餐盘主体110、第一延伸部分120、第二延伸部分130、以及宽边侧壁140由聚苯乙烯、三聚氰胺或者秸杆纤维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制成。
具体的,这种餐盘10由聚苯乙烯、三聚氰胺或者秸杆纤维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制成,这些材料满足食品安全要求,且提高了餐盘10的结构强度,使得餐盘10经久耐用,延长了餐盘10的使用寿命。并且,利用这些环保材料形成餐盘,也符合社会对于环保的更高需求。
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0)

1.一种餐盘,所述餐盘包括矩形板状的餐盘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餐盘主体在长度方向上两侧端部的两个握持部,每个所述握持部包括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部分自所述餐盘主体的相应端部沿远离所述餐盘主体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延伸部分自所述第一延伸部分远离所述餐盘主体的一端、以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分形成截面呈倒“V”形结构的方式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餐盘,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握持部中:
所述第一延伸部分远离所述餐盘主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分之间呈圆弧过渡结构;并且
所述第二延伸部分远离所述第一延伸部分的端部边缘至少部分地与所述餐盘主体的底面在同一平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餐盘,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握持部中:
所述第一延伸部分相对于所述餐盘主体以第一预定角度倾斜向外弯折延伸,且所述第二延伸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分以第二预定角度向外弯折延伸;其中
所述第一预定角度在110°~140°的范围内,所述第二预定角度在90°~120°的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餐盘,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握持部还包括手持部分,所述手持部分为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分远离所述第一延伸部分的端部边缘中部的凹陷;其中
至少沿着所述餐盘主体的所述长度方向看时,所述凹陷的边缘呈弧形;并且,所述第二延伸部分的端部边缘位于所述凹陷两侧的部分与所述餐盘主体的底面在同一平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餐盘,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握持部还包括手持部分,所述手持部分为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第二延伸部分的条形孔;并且
所述条形孔相比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分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分相接的一端、更加靠近所述第二延伸部分远离所述第一延伸部分的端部边缘。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餐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餐盘主体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宽度边缘的宽边侧壁,其中,每个所述宽边侧壁自相应的宽度边缘沿远离所述餐盘主体的方向延伸、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分相接;并且
在垂直于所述餐盘主体表面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宽边侧壁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分的高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餐盘,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宽边侧壁沿着垂直于所述餐盘主体表面的所述厚度方向远离所述餐盘主体延伸,且所述宽边侧壁的外侧表面平行于所述厚度方向延伸;并且
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宽边侧壁的高度在3mm~15mm的范围内,且所述第一延伸部分的高度在25mm~45mm的范围内。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餐盘,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宽边侧壁相对于所述餐盘主体以第三预定角度向外倾斜延伸,所述第三预定角度在100°~120°的范围内;并且
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宽边侧壁的高度在5mm~10mm的范围内,且所述第一延伸部分的高度在25mm~45mm的范围内。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餐盘,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宽边侧壁的外侧表面呈平面。
10.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餐盘,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宽边侧壁上设置有磁吸结构;其中
所述磁吸结构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或者
所述磁吸结构在所述长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宽边侧壁的两端;或者
所述磁吸结构在所述长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宽边侧壁的中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餐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餐盘主体顶面的第一防滑结构。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餐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结构包括:
以所述餐盘主体的顶面几何中心为圆心、直径依次增大的多个圆环形结构;或者
以所述餐盘主体的顶面几何中心为几何中心、长宽比相同且长边长度依次增大的多个矩形环结构。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餐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结构包括:
并排设置于所述餐盘主体的顶面、沿所述餐盘主体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条形结构;其中
每个所述条形结构可以是直线条形结构或波浪线型条形结构。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餐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结构形成为:
相对于所述餐盘主体的顶面凸出的凸起;或者
相对于所述餐盘主体的顶面凹陷的凹部;或者
与所述餐盘主体的顶面齐平、且表面摩擦系数大于所述餐盘主体的顶面的其他部分的防滑结构。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餐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每个所述第一延伸部分上的第二防滑结构,其中,所述第二防滑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分靠近所述餐盘主体的相应端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分的两侧端部之间;其中
所述第二防滑结构为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分的端部表面、沿所述餐盘主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条形纹理结构,并且所述条形纹理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分的表面凸出或凹陷。
16.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餐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防滑结构,其中,所述第三防滑结构设置于所述餐盘主体的四个角部;其中
所述第三防滑结构为在所述餐盘主体的角部、呈放射状或并排向外延伸至所述第一延伸部分与所述宽边侧壁相接部分的表面的多个条形纹理结构,并且所述条形纹理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分的表面凸出或凹陷。
1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餐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宽边侧壁内表面的第四防滑结构,其中,所述第四防滑结构为沿所述餐盘主体的长度方向并排延伸的多个条形纹理结构,并且所述条形纹理结构相对于所述宽边侧壁的内表面凸出或凹陷。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餐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餐盘主体的底面的四个防滑脚垫,所述四个防滑脚垫分别设置在所述餐盘主体的底面的四个角部。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餐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餐盘主体内加热构件,所述加热构件设置于所述餐盘主体内,且所述加热构件与所述餐盘主体的底面之间设置有保温层。
2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餐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餐盘主体、所述第一延伸部分、所述第二延伸部分、以及所述宽边侧壁一体形成。
CN202222465058.6U 2022-09-15 2022-09-15 餐盘 Active CN2181279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65058.6U CN218127941U (zh) 2022-09-15 2022-09-15 餐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65058.6U CN218127941U (zh) 2022-09-15 2022-09-15 餐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27941U true CN218127941U (zh) 2022-12-27

Family

ID=84563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65058.6U Active CN218127941U (zh) 2022-09-15 2022-09-15 餐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279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64026B1 (en) Food, beverage and utility tray
RU2347519C2 (ru) Одноразовая тарелка с улучшенными эргономическими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ами
US5353952A (en) One-handed party and utility plate
US8418971B2 (en) Utensil holding kit
CA2688149A1 (en) Balanced individual dining plate
CN218127941U (zh) 餐盘
US20140231438A1 (en) Food and drink plate
KR20230042609A (ko) 수저받침대가 있는 식기
US20120145865A1 (en) Pot and utensil rest
US20120228188A1 (en) Food Tray With Non-Slip Inserts
KR20100004238U (ko) 일회용 수저 받침대
KR20150003578U (ko) 수저받침대의 적층 구조
CN215126883U (zh) 一种餐盘
CN213487551U (zh) 一种餐桌板专用放置槽和干湿分区结构
CN214678562U (zh) 一种防烫手的端饭托盘
US20060169703A1 (en) Ergonomic tray
US20070144927A1 (en) Portable container
JP3226544U (ja) 箸置き台
CN210581955U (zh) 一种防滑的餐具组合
JPH07241235A (ja) 食事用のトレイ
CN219846003U (zh) 一种防倾倒餐盘组件及餐具装置
KR20130060457A (ko) 키보드 수납형 모니터 받침대
KR200235318Y1 (ko) 함지를 구비하는 소반
KR200168663Y1 (ko) 위생 수저 받침대
KR200287246Y1 (ko) 위생 수저 받침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