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25233U - 液冷系统以及液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液冷系统以及液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25233U
CN218125233U CN202222029410.1U CN202222029410U CN218125233U CN 218125233 U CN218125233 U CN 218125233U CN 202222029410 U CN202222029410 U CN 202222029410U CN 218125233 U CN218125233 U CN 2181252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valve
pipeline
liquid
inlet end
outlet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2941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申蕾
王大伟
张宏宇
张新宇
杨慧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teaq Network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teaq Network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teaq Network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teaq Network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2941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252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252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252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冷系统以及液冷设备,液冷系统包括循环管道、冷却装置、换热装置、第一管道、第一控制阀、蓄冷罐、第二管道、第二控制阀、第三管道、第三控制阀、储液罐、第四管道以及第四控制阀。用电低谷时,第一控制阀导通第一管道,第二控制阀截断第二管道,蓄冷罐存储经冷却装置冷却的液体,第三控制阀截断第三管道,第四控制阀导通第四管道,使用储液罐内的液体弥补流量差,保证冷却装置的正常流量。用电高峰时,第一控制阀控制截断第一管道,第二控制阀导通第二管道,优先使用蓄冷罐内存储的冷却液,第三控制阀导通第三管道,第四控制阀截断第四管道,换热后的液体流向储液罐储存。通过利用自然冷源和峰谷电价,有助于节能和省电。

Description

液冷系统以及液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冷系统以及液冷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及国家“东数西算”政策的落地,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在迅速扩大,为数据中心进行冷却降温的风冷空调设备的能耗也越来越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液冷系统以及液冷设备,以改善上述至少一项技术问题。本申请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液冷系统,液冷系统包括循环管道、冷却装置、换热装置、第一管道、第一控制阀、蓄冷罐、第二管道、第二控制阀、第三管道、第三控制阀、储液罐、第四管道、第四控制阀。循环管道连接冷却装置和换热装置并形成循环回路。
第一管道的入口端连接冷却装置的出口端与换热装置的入口端之间的循环管道,第一管道的出口端连接蓄冷罐的入口端,第二管道的入口端连接蓄冷罐的出口端,第二管道的出口端连接第一管道的出口端和换热装置的入口端之间的循环管道,第一控制阀设置于第一管道并控制第一管道的通断,第二控制阀设置于第二管道并控制第二管道的通断。
第三管道的入口端连接于换热装置的出口端和冷却装置的入口端之间的循环管道,第三管道的出口端连接储液罐的入口端,第四管道的入口端连接储液罐的出口端,第四管道的出口端连接于第三管道的入口端和冷却装置的入口端之间的循环管道,第三控制阀设置于第三管道并控制第三管道的通断,第四控制阀设置于第四管道并控制第四管道的通断。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液冷系统还包括第一水泵,第一水泵的入口端与出口端依次设置于冷却装置的出口端与换热装置的入口端之间的循环管道。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水泵的入口端与出口端依次设置于第二管道的出口端与换热装置的入口端之间的循环管道。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液冷系统还包括第二水泵,第二水泵的入口端与出口端依次设置于冷却装置的出口端和第一管道的入口端之间的循环管道。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以及第四控制阀为三通阀。
第一控制阀的入口端连接冷却装置的出口端,第一控制阀的第一出口端连接第二控制阀的第一入口端,第一控制阀的第二出口端连接储液罐的入口端。
第二控制阀的第二入口端连接储液罐的出口端,第二控制阀的出口端连接冷却装置的入口端。
第三控制阀的入口端连接换热装置的出口端,第三控制阀的第一出口端连接第四控制阀的第一入口端,第三控制阀的第二出口端连接储液罐的入口端。
第四控制阀的第二入口端连接储液罐的出口端,第四控制阀的出口端连接冷却装置的入口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液冷系统还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分别与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以及第四控制阀信号连接,处理器用于发出第一模式信号,第一控制阀根据第一模式信号断开第一管道,第二控制阀根据第一模式信号断开第二管道,第三控制阀根据第一模式信号断开第三管道,第四控制阀根据第一模式信号断开第四管道。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液冷系统还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分别与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以及第四控制阀信号连接,处理器用于发出第二模式信号,第一控制阀根据第二模式信号导通第一管道,第二控制阀根据第二模式信号断开第二管道,第三控制阀根据第二模式信号断开第三管道,第四控制阀根据第二模式信号导通第四管道。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液冷系统还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分别与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以及第四控制阀信号连接,处理器用于发出第三模式信号,第二控制阀根据第三模式信号导通第二管道,第三控制阀根据第三模式信号导通第三管道。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蓄冷罐的入口端的位置高于蓄冷罐的出口端的位置,储液罐的入口端的位置高于储液罐的入口端的位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液冷设备,液冷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液冷系统以及柜体,液冷系统安装于柜体。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液冷系统和液冷设备中,在用电低谷时段,通过第一控制阀控制第一管道导通,第二控制阀控制第二管道截断,使得蓄冷罐可以存储经冷却装置进行冷却降温的液体,并通过第三控制阀控制第三管道截断,第四控制阀控制第四管道导通,可以使用储液罐内的液体以弥补因蓄冷罐内储存冷却液后产生的流量差,从而保证冷却装置的正常流量。
在用电高峰时段,通过第一控制阀控制第一管道截断,第二控制阀控制第二管道导通,可以优先使用蓄冷罐内存储的冷却液,并通过第三控制阀第三管道导通,第四控制阀控制第四管道截断,可以使得经过换热装置换热后的较热的液体流向储液罐进行储存。
如此,在用电低谷时段通过冷却装置制取冷却液并存储于蓄冷罐,在用电高峰时段优先使用蓄冷罐内存储的冷却液,可以减少冷却装置在用电高峰时段运行的时间,有助于节能和省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液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液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了改善传统空调散热能耗的问题,液冷冷却技术随之出现,液冷冷却的能耗虽然相对传动空调散热有所降低,但是在面对昼夜温差大以及峰谷用电的情况下,仍然存在高成本、高能耗的问题。其中,峰谷用电是按高峰用电和低谷用电分别计算电费的一种电价制度。高峰用电是指供电紧张时的用电,如在白天,收费标准较高;低谷用电是指供电较充足时的用电,如在夜间,收费标准较低。
请参阅图1,图中的空心箭头表示液体在该管道内的流动方向。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液冷系统10,液冷系统10包括循环管道11、冷却装置13、换热装置15、第一管道17、第一控制阀19、蓄冷罐21、第二管道23、第二控制阀25、第三管道27、第三控制阀29、储液罐31、第四管道33、第四控制阀35。冷却装置13可以用于对液体进行降温冷却,冷却后的液体在换热装置15与服务器20一侧的液体进行换热,服务器20一侧的液体经换热后温度降低并在服务器20之间流动带走服务器20产生的热量,从而实现对服务器20的冷却降温。例如,服务器20一侧设有管道40和水泵30,管道40连接换热装置15和服务器20并形成循环回路,水泵30设置于管道40,水泵30用于带动管道40内的液体流动以在换热装置15换热后流向服务器20进行冷却降温,从服务器20流出的液体再次流向换热装置15进行换热,形成冷却循环。
其中,循环管道11连接冷却装置13和换热装置15并形成循环回路。例如,循环管道11内的液体经冷却装置13制冷降温后,流向换热装置15与服务器20一侧的液体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液体再次流向冷却装置13进行制冷降温,形成冷却循环的回路。
第一管道17的入口端连接冷却装置13的出口端与换热装置15的入口端之间的循环管道11,第一管道17的出口端连接蓄冷罐21的入口端,第二管道23的入口端连接蓄冷罐21的出口端,第二管道23的出口端连接第一管道17的出口端和换热装置15的入口端之间的循环管道11,第一控制阀19设置于第一管道17并控制第一管道17的通断,第二控制阀25设置于第二管道23并控制第二管道23的通断。
如此,在用电低谷时段,通过第一控制阀19控制第一管道17导通,并通过第二控制阀25控制第二管道23截断,使得蓄冷罐21可以存储经冷却装置13进行冷却降温的液体。在用电高峰时段,通过第一控制阀19控制第一管道17截断,并通过第二控制阀25控制第二管道23导通,可以优先使用蓄冷罐21内存储的冷却液以对服务器20一侧的液体进行换热。如此,冷却装置13在用电低谷时段制取冷却液,液冷系统10在用电高峰时段优先使用蓄冷罐21内存储的冷却液,可以减少冷却装置13在用电高峰时段运行的时间,有助于节能和降低运行成本。
第三管道27的入口端连接于换热装置15的出口端和冷却装置13的入口端之间的循环管道11,第三管道27的出口端连接储液罐31的入口端,第四管道33的入口端连接储液罐31的出口端,第四管道33的出口端连接于第三管道27的入口端和冷却装置13的入口端之间的循环管道11,第三控制阀29设置于第三管道27并控制第三管道27的通断,第四控制阀35设置于第四管道33并控制第四管道33的通断。
如此,在用电高峰时段,液冷系统10优先使用蓄冷罐21内冷却液对服务器20一侧的液体进行换热,通过第三控制阀29控制第三管道27导通,并通过第四控制阀35控制第四管道33截断,可以使得经过换热装置15换热后的较热的液体流向储液罐31进行储存;在用电低谷时段,使用蓄冷罐21储存经冷却装置13冷却降温的冷却液,为了保证冷却装置13的流量,可以通过第三控制阀29控制第三管道27截断,并通过第四控制阀35控制第四管道33导通,可以使用储液罐31内的液体弥补因蓄冷罐21内储存冷却液后产生的流量差,从而保证冷却装置13的正常流量。
冷却装置13可以是不带冷源的冷却装置,例如蒸发冷冷塔或者干冷器等等,其具体结构均可以参照现有技术。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13还可以是自带冷源的制冷设备。
换热装置15可以为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内可以设有多条管道,液冷系统10内的冷却液通过循环管道11流向板式换热器的其中一条管道。其余管道可以连接服务器20,以使服务器20一侧的较热的液体在板式换热器流动。温度不同的两种流体在分开的管道内流动,两种温度不同的液体在板式换热器内进行换热,液冷系统10内的冷却液吸收服务器20一侧液体的热量,对服务器20一侧的液体降温冷却,冷却后的液体流向服务器20之间,从而实现对服务器20的冷却降温。板式换热器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现有技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液冷系统10还可以包括第一水泵37,第一水泵37的入口端与出口端依次设置于冷却装置13的出口端与换热装置15的入口端之间的循环管道11。第一水泵37可以将循环管道11内的冷却液抽取至换热装置15,从而与服务器20一侧的液体进行换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水泵37的入口端与出口端依次设置于第二管道23的出口端与换热装置15的入口端之间的循环管道11。如此,可以缩短第一水泵37和蓄冷罐21的距离,使得第一水泵37可以更容易地抽取蓄冷罐21内的冷却液。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液冷系统10还可以包括第二水泵39,第二水泵39的入口端与出口端依次设置于冷却装置13的出口端和第一管道17的入口端之间的循环管道11。如此,当需要储液罐31内的液体弥补流量差时,可以同时开启第一水泵37和第二水泵39,避免第一水泵37功率不足,导致无法抽取储液罐31内的液体或者抽取速度较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阀19、第二控制阀25、第三控制阀29以及第四控制阀35可以为三通阀。
其中,第一控制阀19的入口端连接冷却装置13的出口端,第一控制阀19的第一出口端连接第二控制阀25的第一入口端,第一控制阀19的第二出口端连接储液罐31的入口端。如此,第一控制阀19可以控制第一管道17的通断,还可以调节循环管道11和第一管道17内液体的流量。例如,当电低谷时段,若此时服务器20周围的环境温度较低,可以减小液冷的效率,此时可以将循环管道11内的流量调小并将第一管道17内的流量调大,使得冷却液可以较多的流入蓄冷罐21进行储液,以备在高温、高电费的时段使用,有助于液冷系统10的节能和节省运行成本。
第二控制阀25的第二入口端连接储液罐31的出口端,第二控制阀25的出口端连接冷却装置13的入口端。如此,第二控制阀25可以控制第二管道23的通断,还可以调节循环管道11和第二管道23内液体的流量。例如,当电高峰时段,需要使用蓄冷罐21内的液体时,但服务器20产生的热量较少,则可以适当减缓冷却系统内冷却液的流量,可以通过第二控制阀25调小第二管道23和循环管道11内的流量,助于液冷系统10的节能和节省运行成本。
第三控制阀29的入口端连接换热装置15的出口端,第三控制阀29的第一出口端连接第四控制阀35的第一入口端,第三控制阀29的第二出口端连接储液罐31的入口端。如此,第三控制阀29可以控制第三管道27的通断,还可以调节循环管道11和第三管道27内液体的流量。例如,当电低谷时段,若此时服务器20周围的环境温度较低,可以减小液冷的效率,此时可以将循环管道11内的流量调小并关闭第三管道27,使得冷却液可以以较少的流量在循环管道11内流动,有助于液冷系统10的节能和节省运行成本。
第四控制阀35的第二入口端连接储液罐31的出口端,第四控制阀35的出口端连接冷却装置13的入口端。如此,第四控制阀35可以控制第四管道33的通断,还可以调节循环管道11和第四管道33内液体的流量。例如,当蓄冷罐21内存储冷却液的速度减缓时,则可以通过第四控制阀35调小第四管道33内的流向,减小储液罐31内液体流出的流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阀19、第二控制阀25、第三控制阀29以及第四控制阀35可以为电动三通调节阀。如此,电动三通调节阀可以通过控制装置发出信号,第一控制阀19、第二控制阀25、第三控制阀29以及第四控制阀35接收信号后调节管道内的流量或者断开管道,不需要人为的进行调节,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阀19、第二控制阀25、第三控制阀29以及第四控制阀35还可以为手动控制的三通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液冷系统10还可以包括处理器(图中未示出),处理器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9、第二控制阀25、第三控制阀29以及第四控制阀35信号连接。
处理器用于发出第一模式信号,第一控制阀19根据第一模式信号断开第一管道17,第二控制阀25根据第一模式信号断开第二管道23,第三控制阀29根据第一模式信号断开第三管道27,第四控制阀35根据第一模式信号断开第四管道33。
如此,在避开用电高峰和用电低谷的其他时段,循环管道11内的液体经冷却装置13制冷降温后依次经过第一控制阀19、第二控制阀25流向换热装置15与服务器20一侧的液体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液体依次经过第三控制阀29、第四控制阀35再次流向冷却装置13进行冷却降温,形成冷却循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处理器用于发出第二模式信号,第一控制阀19根据第二模式信号导通第一管道17,第二控制阀25根据第二模式信号断开第二管道23,第三控制阀29根据第二模式信号断开第三管道27,第四控制阀35根据第二模式信号导通第四管道33。
如此,在用电低谷时段,循环管道11和储液罐31内的液体经冷却装置13冷却降温后在第一控制阀19进行分流,一部分冷却液流向蓄冷罐21进行存储,另一部分冷却液经第二控制阀25流向换热装置15与服务器20一侧的液体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液体经过第三控制阀29并在第四控制阀35与储液罐31内流出的液体汇合,汇合后的液体再次流向冷却装置13进行冷却降温,形成冷却循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处理器用于发出第三模式信号,第二控制阀25根据第三模式信号导通第二管道23,第三控制阀29根据第三模式信号导通第三管道27。
如此,在用电高峰时段,蓄冷罐21内的冷却液经过第二控制阀25流向换热装置15与服务器20一侧的液体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液体经过第三控制阀29流向储液罐31进行存储。当蓄冷罐21内的液体使用完后,可以在此通过处理器发出第一模式信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蓄冷罐21的入口端的位置可以高于蓄冷罐21的出口端的位置,如此可以方便冷却液的存储和流出,避免冷却液在入口端回流至第一管道17,还可以方便蓄冷罐21内的液体在水泵30的抽取下较为容易地从蓄冷罐21流出。
储液罐31入口端的位置可以高于储液罐31的入口端的位置。如此可以方便液体的存储和流出,避免液体在入口端回流至第三管道27,还可以方便储液罐31内的液体在水泵30的抽取下较为容易地从储液罐31流出。
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液冷设备100,液冷设备1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液冷系统10以及柜体50,液冷系统10安装于柜体50。如此,柜体50不仅可以保护液冷系统10内的装置和管道,还可以方便移动以适应不用的使用环境。此外,由于液冷设备100包括液冷系统10,故而,液冷设备100具有液冷系统10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申请提供的液冷系统10和液冷设备100中,在用电低谷时段,通过第一控制阀19控制第一管道17导通,第二控制阀25控制第二管道23截断,使得蓄冷罐21可以存储经冷却装置13进行冷却降温的液体,并通过第三控制阀29控制第三管道27截断,第四控制阀35控制第四管道33导通,可以使用储液罐31内的液体以弥补因蓄冷罐21内储存冷却液后产生的流量差,从而保证冷却装置13的正常流量。
在用电高峰时段,通过第一控制阀19控制第一管道17截断,第二控制阀25控制第二管道23导通,可以优先使用蓄冷罐21内存储的冷却液,并通过第三控制阀29控制第三管道27导通,第四控制阀35控制第四管道33截断,可以使得经过换热装置15换热后的较热的液体流向储液罐31进行储存。
如此,在用电低谷时段通过冷却装置13制取冷却液并存储于蓄冷罐21,在用电高峰时段优先使用蓄冷罐21内存储的冷却液,可以减少冷却装置13在用电高峰时段运行的时间,有助于节能和省电。
此外,术语“一些实施方式”、“其他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申请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申请中描述的不同实施方式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方式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循环管道、冷却装置以及换热装置,所述循环管道连接所述冷却装置和所述换热装置并形成循环回路;
第一管道、第一控制阀、蓄冷罐、第二管道以及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管道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冷却装置的出口端与所述换热装置的入口端之间的所述循环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出口端连接所述蓄冷罐的入口端,所述第二管道的入口端连接所述蓄冷罐的出口端,所述第二管道的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一管道的出口端和所述换热装置的入口端之间的所述循环管道,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并控制所述第一管道的通断,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并控制所述第二管道的通断;以及
第三管道、第三控制阀、储液罐、第四管道、第四控制阀,所述第三管道的入口端连接于所述换热装置的出口端和所述冷却装置的入口端之间的所述循环管道,所述第三管道的出口端连接所述储液罐的入口端,所述第四管道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储液罐的出口端,所述第四管道的出口端连接于所述第三管道的入口端和所述冷却装置的入口端之间的所述循环管道,所述第三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三管道并控制所述第三管道的通断,所述第四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四管道并控制所述第四管道的通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系统还包括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入口端与出口端依次设置于所述冷却装置的出口端与所述换热装置的入口端之间的所述循环管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泵的入口端与出口端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的出口端与所述换热装置的入口端之间的所述循环管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系统还包括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入口端与出口端依次设置于所述冷却装置的出口端和所述第一管道的入口端之间的所述循环管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以及所述第四控制阀为三通阀;
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冷却装置的出口端,所述第一控制阀的第一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阀的第一入口端,所述第一控制阀的第二出口端连接所述储液罐的入口端;
所述第二控制阀的第二入口端连接所述储液罐的出口端,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出口端连接所述冷却装置的入口端;
所述第三控制阀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换热装置的出口端,所述第三控制阀的第一出口端连接所述第四控制阀的第一入口端,所述第三控制阀的第二出口端连接所述储液罐的入口端;
所述第四控制阀的第二入口端连接所述储液罐的出口端,所述第四控制阀的出口端连接所述冷却装置的入口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系统还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以及所述第四控制阀信号连接,所述处理器用于发出第一模式信号,所述第一控制阀根据所述第一模式信号断开所述第一管道,所述第二控制阀根据所述第一模式信号断开所述第二管道,所述第三控制阀根据所述第一模式信号断开所述第三管道,所述第四控制阀根据所述第一模式信号断开所述第四管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系统还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以及所述第四控制阀信号连接,所述处理器用于发出第二模式信号,所述第一控制阀根据所述第二模式信号导通所述第一管道,所述第二控制阀根据所述第二模式信号断开所述第二管道,所述第三控制阀根据所述第二模式信号断开所述第三管道,所述第四控制阀根据所述第二模式信号导通所述第四管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系统还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以及所述第四控制阀信号连接,所述处理器用于发出第三模式信号,所述第二控制阀根据所述第三模式信号导通所述第二管道,所述第三控制阀根据所述第三模式信号导通所述第三管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罐的入口端的位置高于所述蓄冷罐的出口端的位置,所述储液罐的入口端的位置高于所述储液罐的入口端的位置。
10.一种液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系统;以及
柜体,所述液冷系统安装于所述柜体。
CN202222029410.1U 2022-08-02 2022-08-02 液冷系统以及液冷设备 Active CN2181252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29410.1U CN218125233U (zh) 2022-08-02 2022-08-02 液冷系统以及液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29410.1U CN218125233U (zh) 2022-08-02 2022-08-02 液冷系统以及液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25233U true CN218125233U (zh) 2022-12-23

Family

ID=84522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29410.1U Active CN218125233U (zh) 2022-08-02 2022-08-02 液冷系统以及液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252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44023B (zh) 一种电子信息机房耦合式冷却系统
CN210725802U (zh) 一种数据中心浸没式液体冷却系统
CN107196461B (zh) 复合冷却系统
CN201218577Y (zh) 一种回收余热和蓄冷装置
CN110290683A (zh) 基于冰蓄冷的数据中心冷却系统及数据中心冷却方法
CN108124409A (zh) 一种服务器液冷系统
CN208462262U (zh) 一种液冷系统
CN207740140U (zh) 天然气长输管道增压站压缩机的双效冷却装置
CN207350607U (zh) 一种冰蓄冷空调结构
CN203464414U (zh) 两种预热模式的动态冰蓄冷系统
CN218125233U (zh) 液冷系统以及液冷设备
CN211240611U (zh) 一种机房冷却系统
CN210519308U (zh) 一种数据中心板冷式液体冷却系统
CN217737393U (zh) 一种消防水池蓄冷系统
CN202648023U (zh) 一种集成化冰蓄冷机组以及一种冰蓄冷空调
CN215373661U (zh) 适用于寒冷地区的冷水系统及乏燃料后处理系统
CN205448100U (zh) 一种蓄冷供冷装置
CN209944575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冷凝换热系统
CN208312592U (zh) 一种串并联复合式冰蓄冷空调系统
CN109442799A (zh) 一种自然冷源蓄冷系统
CN209230071U (zh) 一种自然冷源蓄冷系统
CN201259287Y (zh) 提高蓄冷密度的蓄冷空调系统
CN215809003U (zh) 一种空调冰蓄冷中边蓄边供系统设备
CN219693475U (zh) 一种水蓄冷高效空调机房供冷系统
CN210153990U (zh) 一种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