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37393U - 一种消防水池蓄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消防水池蓄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37393U
CN217737393U CN202221188532.9U CN202221188532U CN217737393U CN 217737393 U CN217737393 U CN 217737393U CN 202221188532 U CN202221188532 U CN 202221188532U CN 217737393 U CN217737393 U CN 2177373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pool
circulation loop
cold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8853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会军
周敏
成浩
李攀
马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Xingang Distributed Energy Co ltd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Xingang Distributed Energy Co ltd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Xingang Distributed Energy Co ltd,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Xingang Distributed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8853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373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373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373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消防水池蓄冷系统,涉及暖通蓄冷领域,包括:第一消防水池、第二消防水池、第一板式换热器、第二板式换热器和第一热泵;所述第一消防水池通过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与第一冷机换热,第一冷机为建筑物内原有冷机;所述第一消防水池和所述第二消防水池位于同一建筑物的地下层,所述第一消防水池和所述第二消防水池之间间隔有至少一个设备间;所述第一热泵靠近所述第一消防水池或所述第二消防水池设置;所述第一消防水池和所述第二消防水池通过所述第一热泵换热。本公开利用建筑物内原有冷机和原有消防水池的基础上新增换热器、热泵及相应管路就能实现消防水池夜间蓄冷,具有投资成本低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消防水池蓄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暖通蓄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消防水池蓄冷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蓄冷系统按蓄冷介质可划分成冰蓄冷系统、水蓄冷系统以及共晶盐蓄冷系统。大多数的水蓄冷系统均选用蓄冷槽蓄冷,在蓄冷槽内完成全部蓄冷和放能过程。
专利号为202022602254.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充分利用消防水池的蓄冷系统,该专利的蓄冷系统是基于消防水池和环形管网设计的,其主要利用各个建筑物空调系统的富余冷源,通过各个建筑物对应的消防水池把富余冷源接入蓄冷系统。然而,环状管网存在管线长、投资高的缺陷。
专利号为202120340274.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消防水池的水蓄能系统,包括消防水池、风冷热泵机组及换热器,换热器设于消防水池内,利用消防水池同时进行蓄冷和蓄热,且蓄冷蓄热效率较高。该专利的消防水池既能蓄冷也能蓄热,并且是蓄冷和蓄热可以同时进行。这就导致消防水池蓄冷蓄热需要对原有消防水池做相应改进才能使用,另外风冷热泵机组和换热器的建设也会增加投资成本,该专利也存在投资高的缺陷。
有鉴于此,有必要研究出一种消防水池蓄冷系统,以解决投资成本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消防水池蓄冷系统,利用建筑物内原有冷机和原有消防水池的基础上新增换热器、热泵及相应管路就能实现消防水池夜间蓄冷,具有投资成本低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消防水池蓄冷系统,包括:第一消防水池、第二消防水池、第一板式换热器、第二板式换热器和第一热泵;所述第一消防水池通过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与第一冷机换热,第一冷机为建筑物内原有冷机;
所述第一消防水池和所述第二消防水池位于同一建筑物的地下层,所述第一消防水池和所述第二消防水池之间间隔有至少一个设备间;
所述第一热泵靠近所述第一消防水池或所述第二消防水池设置;所述第一消防水池和所述第二消防水池通过所述第一热泵换热;
所述第一消防水池内水温低于所述第二消防水池内水温时,所述第一热泵迫使热量从所述第一消防水池流向所述第二消防水池。
本公开利用第一板式换热器和第一热泵在夜间同时对第一消防水池内水降温蓄冷,具有蓄冷效果好的优点;此外,本公开利用建筑物内原有冷机和原有消防水池的基础上新增换热器、热泵及相应管路就能实现消防水池夜间蓄冷,具有初期投资成本低的优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二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二消防水池通过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与第二冷机换热,第二冷机为建筑物内原有冷机;
所述第二消防水池内水温低于所述第一消防水池内水温时,所述第一热泵迫使热量从所述第二消防水池流向所述第一消防水池。
对于住宅建筑,通常情况下第一冷机和第二冷机在夜间低负荷运行,为了充分利用富余能源,本公开将第一冷机夜间供住宅建筑使用,闲置的第二冷机向第二消防水池蓄冷;或者本公开将第二冷机供住宅使用,闲置的第一冷机向第一消防水池蓄冷;考虑到第一冷机向第一消防水池蓄冷、第二冷机向第二消防水池蓄冷的蓄冷效率偏低,本公开在第一冷机向第一消防水池蓄冷时还采用第一热泵将第一消防水池内热量转移到第二消防水池,或者本公开在第二冷机向第二消防水池蓄冷时还采用第一热泵将第二消防水池内热量转移到第一消防水池。
对于办公建筑或商业建筑,通常情况下夜间不需要供冷,第一冷机和第二冷机在夜间闲置,为了充分利用富余能源,本公开的第一冷机在夜间向第一消防水池蓄冷,第二冷机在夜间向第二消防水池蓄冷,本公开利用第一板式换热器在夜间对第一消防水池内水降温蓄冷,利用第二板式换热器在夜间对第二消防水池内水降温蓄冷,具有蓄冷效果好的优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防水池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之间形成第一循环回路,所述第二消防水池与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之间形成第二循环回路;
所述第一消防水池与所述第一热泵之间形成第三循环回路,所述第二消防水池与所述第一热泵之间形成第四循环回路,第三循环回路内水流和第四循环回路内水流在所述第一热泵内部换热;
第一循环回路或第三循环回路择一连通,第二循环回路或第四循环回路择一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和第一冷机之间形成第五循环回路,第一冷机与建筑物内用冷用户之间形成第六循环回路,建筑物内用冷用户与第一板式换热器之间形成第七循环回路;
第六循环回路与第七循环回路择一连通,第五循环回路与第七循环回路择一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与第二冷机之间形成第八循环回路;第二冷机与建筑物内用冷用户之间形成第九循环回路,建筑物内用冷用户与第二板式换热器之间形成第十循环回路;
第九循环回路与第十循环回路择一连通,第八循环回路与第十循环回路择一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移动水池和第三板式换热器;
所述移动水池位于所述第一消防水池或所述第二消防水池旁侧,所述移动水池通过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与第三冷机换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移动水池与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之间形成第十一循环回路,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与第三冷机之间形成第十二循环回路;
第十一循环回路与第十二循环回路择一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二热泵;
所述第一消防水池和所述移动水池通过所述第二热泵换热;
所述第一消防水池内水温低于所述移动水池内水温时,所述第二热泵迫使热量从所述第一消防水池流向所述移动水池;
所述第一消防水池内水温高于所述移动水池内水温时,所述第二热泵迫使热量从所述移动水池流向所述第一消防水池。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冷机为调用其他建筑物的移动式制冷设备,移动式制冷设备临时通过第十三循环回路向建筑物内用冷用户供冷;
移动式制冷设备、第一制冷设备和第二制冷设备并联连通建筑物内用冷用户。
在本公开中,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利用建筑物内原有冷机和原有消防水池的基础上新增换热器、热泵及相应管路就能实现消防水池夜间蓄冷,具有投资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消防水池蓄冷系统示意图一;
图2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消防水池蓄冷系统示意图二;
图3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消防水池蓄冷系统示意图三;
图4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消防水池蓄冷系统示意图四;
图5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消防水池蓄冷系统示意图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公开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消防水池蓄冷系统,包括:第一消防水池、第二消防水池、第一板式换热器、第二板式换热器和第一热泵;第一消防水池通过第一板式换热器与第一冷机换热,第一冷机为建筑物内原有冷机;第一消防水池和第二消防水池位于同一建筑物的地下层,第一消防水池和第二消防水池之间间隔有至少一个设备间;第一热泵靠近第一消防水池或第二消防水池设置;第一消防水池和第二消防水池通过第一热泵换热;第一消防水池内水温低于第二消防水池内水温时,第一热泵迫使热量从第一消防水池流向第二消防水池。
本公开利用第一板式换热器和第一热泵在夜间同时对第一消防水池内水降温蓄冷,具有蓄冷效果好的优点;此外,本公开利用建筑物内原有冷机和原有消防水池的基础上新增换热器、热泵及相应管路就能实现消防水池夜间蓄冷,具有初期投资成本低的优点。
根据上述方案,请参阅图2,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消防水池蓄冷系统,除了包括第一消防水池、第二消防水池、第一板式换热器、第二板式换热器和第一热泵之外,优选还包括第二板式换热器;第二消防水池通过第二板式换热器与第二冷机换热,第二冷机为建筑物内原有冷机;第二消防水池内水温低于第一消防水池内水温时,第一热泵迫使热量从第二消防水池流向第一消防水池。
对于住宅建筑,通常情况下第一冷机和第二冷机在夜间低负荷运行,为了充分利用富余能源,本公开将第一冷机夜间供住宅建筑使用,闲置的第二冷机向第二消防水池蓄冷;或者本公开将第二冷机供住宅使用,闲置的第一冷机向第一消防水池蓄冷;考虑到第一冷机向第一消防水池蓄冷、第二冷机向第二消防水池蓄冷的蓄冷效率偏低,本公开在第一冷机向第一消防水池蓄冷时还采用第一热泵将第一消防水池内热量转移到第二消防水池,或者本公开在第二冷机向第二消防水池蓄冷时还采用第一热泵将第二消防水池内热量转移到第一消防水池。
对于办公建筑或商业建筑,通常情况下夜间不需要供冷,第一冷机和第二冷机在夜间闲置,为了充分利用富余能源,本公开的第一冷机在夜间向第一消防水池蓄冷,第二冷机在夜间向第二消防水池蓄冷,本公开利用第一板式换热器在夜间对第一消防水池内水降温蓄冷,利用第二板式换热器在夜间对第二消防水池内水降温蓄冷,具有蓄冷效果好的优点。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根据上述方案,优选第一消防水池与第一板式换热器之间形成第一循环回路,第二消防水池与第二板式换热器之间形成第二循环回路;第一消防水池与第一热泵之间形成第三循环回路,第二消防水池与第一热泵之间形成第四循环回路,第三循环回路内水流和第四循环回路内水流在第一热泵内部换热;第一循环回路或第三循环回路择一连通,第二循环回路或第四循环回路择一连通。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根据上述方案,优选第一板式换热器和第一冷机之间形成第五循环回路,第一冷机与建筑物内用冷用户之间形成第六循环回路,建筑物内用冷用户与第一板式换热器之间形成第七循环回路;第六循环回路与第七循环回路择一连通,第五循环回路与第七循环回路择一连通。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根据上述方案,优选第二板式换热器与第二冷机之间形成第八循环回路;第二冷机与建筑物内用冷用户之间形成第九循环回路,建筑物内用冷用户与第二板式换热器之间形成第十循环回路;第九循环回路与第十循环回路择一连通,第八循环回路与第十循环回路择一连通。
根据上述方案,请参阅图3,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消防水池蓄冷系统,除了包括第一消防水池、第二消防水池、第一板式换热器、第二板式换热器、第一热泵和第二板式换热器之外,优选还包括移动水池和第三板式换热器;移动水池位于第一消防水池或第二消防水池旁侧,移动水池通过第三板式换热器与第三冷机换热。
根据上述方案,请继续参阅图3,优选移动水池与第三板式换热器之间形成第十一循环回路,第三板式换热器与第三冷机之间形成第十二循环回路;第十一循环回路与第十二循环回路择一连通。
根据上述方案,请参阅图4,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消防水池蓄冷系统,除了包括第一消防水池、第二消防水池、第一板式换热器、第二板式换热器、第一热泵、第二板式换热器、移动水池和第三板式换热器之外,优选还包括第二热泵;第一消防水池和移动水池通过第二热泵换热;第一消防水池内水温低于移动水池内水温时,第二热泵迫使热量从第一消防水池流向移动水池;第一消防水池内水温高于移动水池内水温时,第二热泵迫使热量从移动水池流向第一消防水池。
根据上述方案,请参阅图5,优选第三冷机为调用其他建筑物的移动式制冷设备,移动式制冷设备临时通过第十三循环回路向建筑物内用冷用户供冷;移动式制冷设备、第一制冷设备和第二制冷设备并联连通建筑物内用冷用户。
本公开实施例利用建筑物内原有冷机和原有消防水池的基础上新增换热器、热泵及相应管路就能实现消防水池夜间蓄冷,具有投资成本低的优点。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公开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公开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公开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公开。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公开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9)

1.一种消防水池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消防水池、第二消防水池、第一板式换热器、第二板式换热器和第一热泵;所述第一消防水池通过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与第一冷机换热,第一冷机为建筑物内原有冷机;
所述第一消防水池和所述第二消防水池位于同一建筑物的地下层,所述第一消防水池和所述第二消防水池之间间隔有至少一个设备间;
所述第一热泵靠近所述第一消防水池或所述第二消防水池设置;所述第一消防水池和所述第二消防水池通过所述第一热泵换热;
所述第一消防水池内水温低于所述第二消防水池内水温时,所述第一热泵迫使热量从所述第一消防水池流向所述第二消防水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防水池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二消防水池通过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与第二冷机换热,第二冷机为建筑物内原有冷机;
所述第二消防水池内水温低于所述第一消防水池内水温时,所述第一热泵迫使热量从所述第二消防水池流向所述第一消防水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防水池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防水池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之间形成第一循环回路,所述第二消防水池与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之间形成第二循环回路;
所述第一消防水池与所述第一热泵之间形成第三循环回路,所述第二消防水池与所述第一热泵之间形成第四循环回路,第三循环回路内水流和第四循环回路内水流在所述第一热泵内部换热;
第一循环回路或第三循环回路择一连通,第二循环回路或第四循环回路择一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防水池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和第一冷机之间形成第五循环回路,第一冷机与建筑物内用冷用户之间形成第六循环回路,建筑物内用冷用户与第一板式换热器之间形成第七循环回路;
第六循环回路与第七循环回路择一连通,第五循环回路与第七循环回路择一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防水池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与第二冷机之间形成第八循环回路;第二冷机与建筑物内用冷用户之间形成第九循环回路,建筑物内用冷用户与第二板式换热器之间形成第十循环回路;
第九循环回路与第十循环回路择一连通,第八循环回路与第十循环回路择一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防水池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移动水池和第三板式换热器;
所述移动水池位于所述第一消防水池或所述第二消防水池旁侧,所述移动水池通过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与第三冷机换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消防水池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水池与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之间形成第十一循环回路,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与第三冷机之间形成第十二循环回路;
第十一循环回路与第十二循环回路择一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消防水池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热泵;
所述第一消防水池和所述移动水池通过所述第二热泵换热;
所述第一消防水池内水温低于所述移动水池内水温时,所述第二热泵迫使热量从所述第一消防水池流向所述移动水池;
所述第一消防水池内水温高于所述移动水池内水温时,所述第二热泵迫使热量从所述移动水池流向所述第一消防水池。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消防水池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三冷机为调用其他建筑物的移动式制冷设备,移动式制冷设备临时通过第十三循环回路向建筑物内用冷用户供冷;
移动式制冷设备、第一制冷设备和第二制冷设备并联连通建筑物内用冷用户。
CN202221188532.9U 2022-05-18 2022-05-18 一种消防水池蓄冷系统 Active CN2177373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88532.9U CN217737393U (zh) 2022-05-18 2022-05-18 一种消防水池蓄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88532.9U CN217737393U (zh) 2022-05-18 2022-05-18 一种消防水池蓄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37393U true CN217737393U (zh) 2022-11-04

Family

ID=83837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88532.9U Active CN217737393U (zh) 2022-05-18 2022-05-18 一种消防水池蓄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373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76519A (zh) * 2023-07-11 2023-08-11 深圳市前海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蓄冷系统以及区域供冷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76519A (zh) * 2023-07-11 2023-08-11 深圳市前海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蓄冷系统以及区域供冷系统
CN116576519B (zh) * 2023-07-11 2023-09-26 深圳市前海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蓄冷系统以及区域供冷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13577B (zh) 内融冰冰蓄冷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1334203A (zh) 提高蓄冷空调系统蓄冷密度的方法及蓄冷空调系统
CN204421253U (zh) 内融冰冰蓄冷空调系统
CN217737393U (zh) 一种消防水池蓄冷系统
CN201218577Y (zh) 一种回收余热和蓄冷装置
CN102261706A (zh) 一种基于热管的自然冷源多温级蓄冷系统
CN105115079A (zh) 一种中央空调水蓄冷系统
CN102345910A (zh) 一种间接蓄冷的水蓄冷空调系统
CN218645684U (zh) 一种动态冰蓄冷的制冷系统
CN201772579U (zh) 一种间接蓄冷的水蓄冷空调装置
CN204902062U (zh) 模块化盘管式相变材料蓄能槽及采用该蓄能槽的空调系统
CN204345836U (zh) 高温蓄水温湿度独立控制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CN103363606B (zh) 具有液位平衡机构的多冷源蓄冰空调系统
CN202648023U (zh) 一种集成化冰蓄冷机组以及一种冰蓄冷空调
CN212692009U (zh) 一种城市地下管廊调峰蓄冷系统
CN205783485U (zh) 一种双冷源多工况水蓄冷系统
CN212692004U (zh) 一种蓄能空调系统
CN202153041U (zh) 机房节能系统
CN103353151B (zh) 可实现lng冷能回收利用的蓄冰空调系统
CN210832366U (zh) 一种数据机房自动节能罐式蓄冷系统
CN107131694A (zh) 一种空调冰蓄冷系统
CN202581634U (zh) 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设备
CN218772831U (zh)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水蓄冷制冷系统
CN219083293U (zh) 一种利用管网蓄冷的区域供冷系统
CN218972964U (zh) 一种利用用户消防水池蓄冷的区域供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