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15115U - 厌氧反应器及反应系统 - Google Patents
厌氧反应器及反应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115115U CN218115115U CN202222237733.XU CN202222237733U CN218115115U CN 218115115 U CN218115115 U CN 218115115U CN 202222237733 U CN202222237733 U CN 202222237733U CN 218115115 U CN218115115 U CN 21811511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ea
- zone
- water inlet
- sludge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50/00—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el of non-fossil origin
- Y02E50/30—Fuel from waste, e.g. synthetic alcohol or diesel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厌氧反应器及反应系统,涉及水处理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厌氧反应器,包括:罐体和设置于罐体内隔仓。罐体的顶部设置有进水口,罐体内设有进水区和出水区,进水口与进水区连通。隔仓内设有分离区和反应区,反应区内通过折流板分隔成多个预反应室,位于起始端的预反应室与进水区连通,位于末端的预反应室与分离区连通;分离区用于分离泥水混合物并得到污泥和净水。提升装置用于将分离区的污泥提升至进水区。利用折流板配合设置于罐顶的进水口,形成往复式进水方式,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管路容易堵塞,配水不均等问题。同时设置提升装置提升污泥,使得罐内各区域均能够发生厌氧反应,提高处理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厌氧反应器及反应系统。
背景技术
厌氧处理,全称“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缺氧条件下以厌氧微生物为主体对有机物进行生化降解的处理方法。其处理对象包括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城镇污水的污泥、动植物残体及粪便等。
厌氧处理技术的载体为厌氧反应器,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厌氧反应器有升流式厌氧污泥反应器(UASB)、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以及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其中UASB反应器包括污泥反应区、三相分离器以及气室三部分组成,底部布置水管路。废水通过配水系统进入到反应器的底部,之后不断的向上流动经过反应区,反应区主要由厌氧活性污泥组成,废水中的有机物在反应区内被厌氧微生物降解,最终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形成沼气气泡。沼气气泡、废水和污泥形成的混合液继续向上进入到三相分离器中,在三相分离器内,沼气气泡被收集进入到集气罩后排出反应器,污泥被三相分离截留并回到反应区,废水继续向上进入到沉淀区,最后排出反应器。ABR反应器其原理是使用一系列垂直安装的折流板,使得废水在气提推动下,在折流板内运动,其无需设置三相分离器。IC反应器相似有两层UASB反应器串联形成,同样,其底部布设进水管道,上方设置有两级反应区和两级三相分离器。
但是,现有技术中,由于反应器多为底部布设进水管的方式进水,容易造成底部堵塞且进水不均匀;同时,对于污泥截留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一)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反应器底部进容易造成底部堵塞,且进水不均匀。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厌氧反应器,包括:罐体、隔仓和提升装置;所述隔仓设置于所述罐体内;
所述罐体的顶部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罐体内设有进水区和出水区,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区连通;
所述隔仓内设有分离区和预反应区,所述预反应区内通过折流板分隔成多个预反应室,位于起始端的所述预反应室与所述进水区连通,位于末端的所述预反应室与所述分离区连通;
所述分离区用于分离泥水混合物并得到污泥和净水,净水进入到所述出水区;
所述提升装置用于将所述分离区的污泥提升至所述进水区。
进一步的,所述分离区下端设置有连通结构,上端设置有排水管路,所述连通结构和所述排水管路之间设置有泥水分离结构;
所述罐体内还设有主反应区,所述主反应区与位于末端的所述预反应室连通,所述连通结构连通所述分离区和所述主反应区,所述排水管路远离所述分离区的一端与所述出水区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泥水分离结构包括填料支撑和斜管填料;
所述填料支撑与所述分离区的内壁相连,所述斜管填料设置于所述填料支撑内。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区与所述预反应区之间设置有连通所述进水区和所述预反应区的第二过流孔,所述第二过流孔位于所述进水区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罐体内还设有污泥区;
所述分离区下端与所述污泥区连通,且经所述分离区截留的污泥能够回流至所述污泥区内;
所述污泥区设置有所述提升装置,所述提升装置将所述污泥区内的泥水混合物提升至所述进水区。
进一步的,所述出水区与所述进水区之间设置有所述提升装置;
所述提升装置将所述出水区内的净水提升至所述进水区。
进一步的,还包括气源,所述气源内存储有沼气,所述提升装置包括为气提装置,所述气源与所气提装置连通并向所述气提装置提供沼气;
所述气源内的沼气来自于所述预反应区、主反应区、进水区、出水区、分离区和污泥区内反应时产生的沼气。
进一步的,还包括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与所述气源连通,所述气源为所述曝气装置提供气体;
所述曝气装置覆盖所述预反应区、主反应区、进水区、出水区、分离区和污泥区的底壁。
进一步的,所述罐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罐体内分隔成独立的多个处理区;
每个所述处理区内均设置有所述隔仓,以及设有与所述隔仓对应设置的所述污泥区、主反应区、进水区和出水区;全部所述处理区均与所述气源连通,每个所述处理区内的所述进水区、出水区、预反应区、主反应区、分离区和污泥区均设置有所述曝气装置;每个所述处理区内的所述污泥区和所述进水区之间,以及所述出水区和所述进水区之间均设置有所述气提装置;所述气源具有多条与所述处理区对应设置的支路,每个所述处理区内的所述气提装置和所述曝气装置与对应的支路连通。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反应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厌氧反应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厌氧反应器,包括:罐体、隔仓和提升装置;隔仓设置于罐体内。罐体的顶部设置有进水口,罐体内设有进水区和出水区,进水口与进水区连通;隔仓内设有分离区和反应区,反应区内通过折流板分隔成多个预反应室,位于起始端的预反应室与进水区连通,位于末端的预反应室与分离区连通;分离区用于分离泥水混合物并得到污泥和净水,净水进入到出水区;提升装置用于将分离区的污泥提升至进水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厌氧反应器,在罐体内设置进水区,在罐顶开设进水口,并向进水区注入废水,设置多个利用折流板分隔的预反应室,形成往复式的进水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进水管路容易堵塞,造成配水不均匀的问题;同时,泥水分离采用沉浸式分离,始终使污泥留在反应器内,分离效率高效,并且,设置提升装置向进水区提升污泥,使得各个区域均能够发生反应,提高处理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厌氧反应器的平面图;
图2为图1的A-A视角的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视角的剖视图;
图4为图1的C-C视角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厌氧反应器的内部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厌氧反应器的流程图。
图标:1-罐体;11-进水区;111-第二过流孔;12-出水区;13-挡板;14-污泥区;15-沼气收集装置;16-隔板;17-主反应区;
2-隔仓;21-预反应区;211-折流板;212-第三过流孔;22-分离区;222-填料支撑;223-斜管填料;
3-曝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和“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厌氧反应器,厌氧反应器包括:罐体1和隔仓2;所述隔仓2设置于所述罐体1内。
罐体1为搪瓷拼接罐或者碳钢防腐罐,罐体1的顶部开设有进水口,进水口用于与废水池连通,废水池中的待处理的废水经过管路,并在水泵的作用下,由进水口进入到罐体1内。隔仓2为PP材质或者不锈钢材质,其用于将罐体1内分隔出多个功能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罐体1内设有进水区11和出水区12,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区11连通。废水由进水口流出进入到进水区11内,进水区11位于隔仓2外,其在罐体1内通过挡板13与隔仓2的外侧壁配合形成。
所述隔仓2内设有分离区22和预反应区21。在本实施例中,分离区22和预反应区21间设置。在所述预反应区21内设置有多个折流板211,折流板211将预反应区21内分隔成多个间隔且连通的预反应室。预反应室内有用于进行厌氧反应的污泥,可选的,污泥为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位于起始端的所述预反应室与所述进水区11连通,进水区11内的废水进入到位于起始端的预反应室内,废水与预反应室内的污泥混合,形成的泥水混合物并在折流板211的作用下不断流动;位于末端的所述预反应室与所述分离区22连通,当泥水混合物到达位于末端的预反应室后,泥水混合物再进入到分离区22内;所述分离区22用于分离泥水混合物。泥水混合物经分离区22分离后,能够得到澄清的净水和污泥,澄清的净水进入到出水区12中。
提升装置用于将分离区22分离得到的污泥提升至进水区11内,用于补充进水区11内污泥的量,提高处理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的,进水区11内的污泥来自于由分离区22分离所得到的污泥。废水由进水口进入到进水区11内后,与进水区11内的污泥混合反应,形成的泥水混合物由第二过流孔111流至预反应区21内,在折流板211的作用下继续不断的沿着各个预反应室流动。进水区11与预反应室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流孔111,优选的,第二过流孔111位于进水区11的底部,废水由进水口进入到进水区11后,会逐渐充满进水区11,部分废水由第二过流孔111进入到位于起始端的预反应室内;由于第二过流孔111位于进水区11的底部,相应的,起始端的预反应室内的废水必然由折流板211的上端流入至下一个预反应室内,在折流板211的作用下,泥水混合物沿着预反应室不断的流动,直至流入至分离区2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过流孔111设置在进水区11的底部,能够避免在厌氧反应器内形成死水区,提升反应效果。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过流孔111可以通过折流板211形成,也可以通过在隔仓2上开孔形成。
同时,将第二过流孔111开设于进水区11的底部,使得废水呈往复式流动,废水与污泥混合均匀,反应更加彻底。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分离区22用于将泥水混合物分离,经分离区22的作用,泥水混合物被分离成澄清的净水和污泥,污泥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可选的,部分污泥可通过排泥管道排出厌氧反应器,部分污泥可通过提升装置提升至进水区11内,以继续与废水反应;而澄清的水经排水管排至出水区12。
在本实施例中,将部分污泥排出厌氧反应器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污泥的泥龄,排掉老龄化的污泥,使厌氧反应器内污泥中的微生物的活性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值。
可选的,出水区12的净水一部分进入到下个处理工艺段,一部分通过提升装置回流至进水区11,下文会做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厌氧反应器,在罐体1内设置进水区11,在罐顶开设进水口,同时设置利用折流板211分隔的预反应室,实现往复式进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进水管路容易堵塞,造成配水不均匀的问题。并且,由于废水在厌氧反应器内呈往复式流动,反应充分,同时,泥水分离采用沉浸式分离,始终使污泥留在反应器内,分离效率高效。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隔仓2的密闭性,由分离区22分离得到的污泥在提升装置的作用下提升至进水区11。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经分离区22得到的污泥提升至进水区11,用于补充进水区11内的污泥的量,以使得进水区11内的污泥的活性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值,使得反应能够正常进行。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厌氧反应器在启动前,需要接种外界污泥,经调试后再正常运行。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分离区22下端设置有连通结构,上端设置有排水管路,所述连通结构和所述排水管路之间设置有泥水分离结构。所述罐体1内还设置有主反应区17,主反应区17由挡板13、隔板16和隔仓2的外侧壁三者配合形成,主反应区17与位于末端的预反应室连通,可选的,主反应区17与位于末端的预反应室之间可以通过折流板211连通,也可以通过开设过流孔连通。
所述连通结构连通所述主反应区17和分离区22,所述排水管路远离所述分离区22的一端与所述出水区12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泥水混合物由位于分离区22下端的连通结构进入到分离区22内后,在后续的泥水混合物的推动下,泥水混合物在分离区22内向上流动,并进入到泥水分离结构,泥水分离结构将泥水混合物分离,污泥在泥水分离结构下端沉降,在泥水分离结构的上端生成澄清的净水,澄清的净水经排水管进入到出水区12内。
在本实施例中,泥水分离采用沉浸式分离,始终使污泥留在反应器内,分离效率高效。
在本实施例中,罐体1内形成较大空间的主反应区17,提高反应效率。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隔仓2位于罐体1内中间的位置,罐体1内一侧设置有进水区11,另一侧设置有主反应区17,在主反应区17和进水区11之间设置有分离区22。
可选的,将与进水区11相对的一侧设置成主反应区17,能够避免在此处形成死水区,利于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厌氧反应以及保持污泥的活性。
可选的,在主反应区17上端位置开设有第三过流孔212,第三过流孔212用于连通位于末端的预反应室。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泥水分离结构包括填料支撑222和斜管填料223。所述填料支撑222与所述分离区22的内壁相连,所述斜管填料223设置于所述填料支撑222内。
在本实施例中,将斜管填料223应用于厌氧反应器内,沉淀效率高,可有效的截留污泥,使得污泥保留在厌氧反应器内。废水在预反应区21和主反应区17内充分混合反应后得到的泥水混合物,利用斜管填料223的高效沉淀能力,泥水混合物中的污泥能够被截留并回流至污泥区14。污泥区14内的污泥和污泥区14的废水在提升装置的作用下被提升至进水区11。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连通结构包括折流板和斜板,折流板的上端和斜板之间具有间隙,斜板倾斜设置于分离区22内,位于末端的预反应室内的泥水混合物经折流板流入至分离区22,斜板为孔板,泥水混合物渗过斜板进入到斜管填料223内。
可选的,连通结构还可以为设置于泥水分离结构下端内的通孔等。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罐体1内还设有污泥区14。所述分离区22下端与所述污泥区14连通,所述污泥区14上端与所述进水区11连通。所述污泥区14内设置有所述提升装置,所述提升装置将所述污泥区14内的泥水混合物提升至所述进水区11。
在本实施例中,污泥区14由设置于罐体1内的挡板13和隔仓2的侧壁围成,分离区22下端设置有与污泥区14连通的孔,由泥水分离结构截留的污泥回流至污泥区14内,同样,污泥区14也有大量的废水。在污泥区14内设置有所述提升装置,污泥区14内的泥水混合物能够在提升装置的作用下进入到进水区11内,再沿进水区11、预反应区21、主反应区17和分离区22的方向流动,使得废水与污泥反应充分。
使用时,污泥经分离区22分离后,污泥回流至污泥区14,部分污泥区14内的污泥能够在提升装置的作用下提升至进水区11,用以补充进水区11的污泥量,污泥区14还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排泥管路,排泥管路用于将污泥区14内的老龄化的污泥排至外部,以保证厌氧反应器内污泥的泥龄。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出水区12与所述进水区11之间同样设置有所述提升装置。位于出水区12和进水区11之间的提升装置用于将出水区12中的净水提升至进水区11内。
使用时,出水区12内部分澄清的净水被提升装置提升至进水区11,通过向进水区11提升澄清的水,能够稀释废水中有机物的浓度,进而降低污泥的负荷,避免造成污泥中的微生物死亡或者活性降低。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于污泥区14和进水区11之间的提升装置,以及设置于出水区12和进水区11之间的提升装置为气提装置,也即,气提装置包括气提管路,气提管路跨接两个工作区,通过向气提管路内充入气体,使得污泥区14内的污泥能够提升至进水区11,以及出水区12内的净水能够提升至进水区11。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提升装置还可以为利用泵提升,其同样能够实现本实施例中,将污泥区14内的污泥提升至进水区11,以及将出水区12内的净水提升至进水区11的目的。
优选的,气提装置内的气体采用沼气。
在本实施例中,厌氧反应器还包括气源,气源内存储有沼气,气源内的沼气通过沼气风机充入至气提装置内用以实现气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出水区12、进水区11、预反应区21、主反应区17、分离区22和污泥区14内均能够产生沼气(厌氧反应生成沼气为公知技术),故而,气源内的沼气来自于厌氧反应器内的各个工作区域产生,以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进水区11、预反应区21、主反应区17、分离区22和污泥区14均能够进行厌氧反应,使得厌氧反应器内绝大部分均为高效的厌氧反应区,处理能力极佳。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将沼气收集,在所述罐体1的顶部设置有沼气收集装置15。所述预反应区21、进水区11、出水区12、分离区22和污泥区14均与所述沼气收集装置15连通。上述几个区域内产生的沼气由出气口进入到沼气收集装置15内被沼气收集装置15收集。沼气收集装置15将沼气收集后,将沼气补充至气源,气源在将沼气利用沼气风机充入至气提装置内。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气源可以为沼气储气柜,沼气收集装置15与沼气储气柜连通,并将收集到的沼气充入至沼气储气柜内。
可选的,沼气收集装置15为罐体1顶部空间,其呈锥形的舱室,沼气收集装置15开设有沼气排放口,沼气排放口与所述气源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气提装置包括跨于两个工作区之间的气提管路,以出水区12和进水区11之间的气提管路为例,气提管路一端连通进水区11,另一端连通出水区12,其位于出水区12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孔,进气孔与气源连通,通过气源向进气孔内充入沼气实现气提。其中,气提的原理为本领域的公知技术手段,此处不再赘述。位于分离区22和进水区11之间的气提管路与位于出水区12和进水区11之间的气提管路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3所示,还包括曝气装置3,所述曝气装置3与所述气源连通,所述气源为所述曝气装置3提供气体。所述曝气装置3覆盖所述预反应区21、主反应区17、进水区11、出水区12、分离区22和污泥区14的底壁。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曝气装置3不断的曝气,使得污泥和废水能够充分搅拌混合,从而提高处理效率。同时,曝气装置3利用厌氧反应器内本身产生的沼气回曝,节约成本,减少了后端沼气收集的投资。同时,将曝气装置3全部覆盖厌氧反应器内各个区域的底部,最大程度的提升各个区域内的流速,使得系统内部无局部湍流和污泥死区。
在本实施例中,当废水进入到进水区11内后,通过曝气装置3不断的曝气,能够使得污泥与废水充分混合,提高传质效率。
通过在预反应区21内设置曝气装置3,能够使污泥与废水充分反应,提高传质效率,同时提升泥水混合物的上升速率,使得预反应室内的泥水混合物能够以大流量进入到下一个预反应室内。
主反应区17内的曝气装置3与预反应区21内的曝气装置3作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在分离区22内设置曝气装置3,使泥水混合物能够向上方的泥水分离结构流动,提高分离效率。
通过在污泥区14内设置所述曝气装置3,能够使污泥区14内的污泥和废水充分混合,提高传质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曝气装置3包括曝气软管。所述曝气软管固定于所述罐体1的底部。所述曝气软管与所述沼气收集装置15连通,所述曝气软管上开设有多个沼气出口。
在本实施例中,将曝气装置3设置为曝气软管,可精确控制曝气量在最佳范围内,为污泥和废水创造一个最佳的接触环境。
可选的,所述曝气软管采用抽拉的方式安装于罐体1的底部,使其围护或者更换简单便捷。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曝气装置3还可以为升式旋流曝气器。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罐体1内设置有隔板16,所述隔板16将所述罐体1内分隔成独立的多个处理区。每个所述处理区内均设置有所述隔仓2,以及设有与所述隔仓2对应设置的主反应区17、污泥区14、进水区11和出水区12;每个所述处理区内的进水区11、出水区12、预反应区21、主反应区17、分离区22和污泥区14均设置有所述曝气装置3,每个处理区内的污泥区14和进水区11之间、以及出水区12和进水区11之间也均设置有气提装置,气源具有多条与所述处理区对应设置的支路,即,每个处理区对应设置有一条支路,每个所述处理区内的所述气提装置和曝气装置3与对应的所述支路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的,全部处理区均与沼气收集装置15连通,气源与沼气收集装置15连通,并向任意处理区供气。
并且,各个处理区之间独立设置,互不干扰。当遇极端情况,如其中一个处理区中的污泥中的微生物死亡或者活性降低时,可以通过其它的处理区向出现情况的处理区中补充污泥。同时,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处理区的启停数量,以应对水质水量波动引起的冲击负荷。
可选的,如图1至图6所示,以两个处理区为例,两个处理区分别为第一处理区和第二处理区。所述罐体1内设置有隔板16,所述隔板16将所述罐体1内分隔成独立的第一处理区和第二处理区。
可选的,第一处理区和第二处理区独立设置,工作过程中不会互相干扰,同时,第一处理区和第二处理区之间还设置有如管路等结构,如当第一处理区工作,第二处理区未工作时,第一处理区发生故障,第一处理区内的污泥可以转运至第二处理区内。
所述第一处理区和所述第二处理区内均设置有所述隔仓2,以及设有与所述隔仓2对应设置的主反应区17、污泥区14、进水区11和出水区12;所述第一处理区和所述第二处理区均与所述沼气收集装置15连通,且所述第一处理区和所述第二处理区的所述隔仓2、主反应区17、污泥区14、进水区11和出水区12内均设置有所述沼气收集装置15连通的曝气装置3,以及第一处理区的污泥区14和进水区11之间,出水区12与进水区11之间,以及第二处理区的污泥区14和进水区11之间,出水区12与进水区11之间均设置有气提装置。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处理区和第二处理区的结构相同,第一处理区和第二处理区内均设置有隔仓2,两个隔仓2内也均设置有预反应区21和分离区22;同样,预反应区21通过折流板211分隔为多个预反应室。第一处理区和第二处理区内均通过挡板13等分隔出主反应区17、进水区11、出水区12和污泥区14,各个区域对应设置有曝气装置3,以及出水区12和进水区11之间、污泥区14和进水区11之间对应设置有气提装置。并且,沼气收集装置15覆盖第一处理区和第二处理区,第一处理区和第二处理区中产生的沼气全部进入到沼气收集装置15内,并且沼气收集装置15为第一处理区和第二处理区内的气提装置和曝气装置3提供气源。
在本实施例中,厌氧反应器采用双模块化设计,内部形成连个独立运行单元,使用时,可根据水质水量确认模块启停数量,可有效应对水质水量引起的冲击负荷。
可选的,如图1至图6所示,隔仓2内通过折流板211形成有两个预反应室,两个预反应室分别为第一预反应室和第二预反应室,进水区11下端通过第二过流孔111与第一预反应室连通。当厌氧反应器工作时,废水由进水口进入到进水区11内,在进水区11内的曝气装置3的作用下,与污泥充分混合,部分废水混合污泥由底部的第二过流孔111进入到第一预反应室内,第一预反应室和第二预反应室上端通过折流板211连通,在曝气装置3的作用下,第一预反应室内的泥水混合物以大流量的形态进入到第二预反应室内。第二预反应室下端与分离区22连通,泥水混合物进入到分离区22内,在曝气装置3的作用下,泥水混合物迅速上升,在斜管填料223的作用下,污泥与水分离,得到污泥和净水,澄清的净水由排水管进入到出水区12,污泥进入到污泥区14,污泥区14的泥水混合物在气提装置的作用下能够进入到进水区11,重新进入到第一预反应室内进行反应;出水区12内的净水在气提装置的作用下提升至进水区11,用以稀释进水区11中有机物的浓度。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位于末端的预反应室与主反应区17之间通过过流孔连通,过流孔位于主反应区17上端部的位置,隔仓2的折流板211根据位于末端的预反应室与主反应区17之间的过流孔位置设置,避免在位于末端的预反应室内形成死水区。
本实施例中的厌氧反应器,泥水混合物的行程方向呈现推流式流态,再各个区域(主反应区17、预反应区21、分离区22、污泥区14、出水区12和进水区11)又呈现完全混合式流态,整体流态介于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流态之间,该流态在反应动力学的角度,这种完全混合与推流相结合的复合型流态十分利于保证反应器的容积利用率、提高处理效果及促进运行的稳定性,是一种极佳的流态形式。同时,在一定处理能力下,复合型流态所需的反应器的容积相比于单个完全混合式的反应器容积低。
同时,通过设置曝气装置3自然上升流速不足,反应器高度可调,系统无局部湍流和污泥死区。
并且,本实施例提供的厌氧反应器,无三相分离器设计,简化反应器内部构造,节省成本。增设浸没式的分离区22,有效截留SS,无需外部混合液循环,节省动力消耗。
而且,本实施例中的厌氧反应器,其可采用低高径比设计,减少投资运营成本。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反应系统,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厌氧反应器。
在本实施例中,反应系统包括污泥池、废水池以及沼气罐等结构。废水池与进水口连通,沼气罐用于当沼气收集装置15内压力过高时储存沼气,沼气罐也即本上述的气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1)、隔仓(2)和提升装置;所述隔仓(2)设置于所述罐体(1)内;
所述罐体(1)的顶部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罐体(1)内设有进水区(11)和出水区(12),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区(11)连通;
所述隔仓(2)内设有分离区(22)和预反应区(21),所述预反应区(21)内通过折流板(211)分隔成多个预反应室,位于起始端的所述预反应室与所述进水区(11)连通,位于末端的所述预反应室与所述分离区(22)连通;
所述分离区(22)用于分离泥水混合物并得到污泥和净水,净水进入到所述出水区(12);
所述提升装置用于将所述分离区(22)的污泥提升至所述进水区(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区(22)下端设置有连通结构,上端设置有排水管路,所述连通结构和所述排水管路之间设置有泥水分离结构;
所述罐体(1)内还设有主反应区(17),所述主反应区(17)与位于末端的所述预反应室连通,所述连通结构连通所述分离区(22)和所述主反应区(17),所述排水管路远离所述分离区(22)的一端与所述出水区(1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水分离结构包括填料支撑(222)和斜管填料(223);
所述填料支撑(222)与所述分离区(22)的内壁相连,所述斜管填料(223)设置于所述填料支撑(222)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区(11)与所述预反应区(21)之间设置有连通所述进水区(11)和所述预反应区(21)的第二过流孔(111),所述第二过流孔(111)位于所述进水区(11)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内还设有污泥区(14);
所述分离区(22)下端与所述污泥区(14)连通,且经所述分离区(22)截留的污泥能够回流至所述污泥区(14)内;
所述污泥区(14)设置有所述提升装置,所述提升装置将所述污泥区(14)内的泥水混合物提升至所述进水区(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区(12)与所述进水区(11)之间设置有所述提升装置;
所述提升装置将所述出水区(12)内的净水提升至所述进水区(11)。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源,所述气源内存储有沼气,所述提升装置包括为气提装置,所述气源与所气提装置连通并向所述气提装置提供沼气;
所述气源内的沼气来自于所述预反应区(21)、主反应区(17)、进水区(11)、出水区(12)、分离区(22)和污泥区(14)内反应时产生的沼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曝气装置(3),所述曝气装置(3)与所述气源连通,所述气源为所述曝气装置(3)提供气体;
所述曝气装置(3)覆盖所述预反应区(21)、主反应区(17)、进水区(11)、出水区(12)、分离区(22)和污泥区(14)的底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内设置有隔板(16),所述隔板(16)将所述罐体(1)内分隔成独立的多个处理区;
每个所述处理区内均设置有所述隔仓(2),以及设有与所述隔仓(2)对应设置的所述污泥区(14)、主反应区(17)、进水区(11)和出水区(12);全部所述处理区均与所述气源连通,每个所述处理区内的所述进水区(11)、出水区(12)、预反应区(21)、主反应区(17)、分离区(22)和污泥区(14)均设置有所述曝气装置(3);每个所述处理区内的所述污泥区(14)和所述进水区(11)之间,以及所述出水区(12)和所述进水区(11)之间均设置有所述气提装置;所述气源具有多条与所述处理区对应设置的支路,每个所述处理区内的所述气提装置和所述曝气装置(3)与对应的支路连通。
10.一种反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厌氧反应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237733.XU CN218115115U (zh) | 2022-08-24 | 2022-08-24 | 厌氧反应器及反应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237733.XU CN218115115U (zh) | 2022-08-24 | 2022-08-24 | 厌氧反应器及反应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115115U true CN218115115U (zh) | 2022-12-23 |
Family
ID=84523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237733.XU Active CN218115115U (zh) | 2022-08-24 | 2022-08-24 | 厌氧反应器及反应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115115U (zh) |
-
2022
- 2022-08-24 CN CN202222237733.XU patent/CN21811511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297249U (zh) | 内循环流化床生物反应器 | |
CN100369830C (zh) | 循环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及其活性污泥反应器 | |
CN209835892U (zh) | 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 |
CN214990564U (zh) | 一种污水净化处理装置 | |
CN202400904U (zh) | 一种脱氮除磷净水装置 | |
CN209740933U (zh) | 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净化装置 | |
CN108911124B (zh) | 具有自截留厌氧氨氧化细菌功能的一体式自养脱氮反应器 | |
CN113149217A (zh) | 涡流式污水处理集成装备 | |
CN100443425C (zh) | 中小型污水源快速处理工艺及其一体化快速型污水处理站 | |
CN202358961U (zh) | 一种厌氧反应器 | |
CN202046977U (zh) | 厌氧-好氧一体化反应器 | |
CN218115115U (zh) | 厌氧反应器及反应系统 | |
CN111977782A (zh) | 浸没式hebr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
CN217173404U (zh) | 一种升流式硫自养反硝化脱氮反应器及集成设备 | |
CN218058594U (zh) | 一种集约式生物法污水处理设备 | |
CN215403708U (zh) | 一种微型集成jbr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6129464U (zh) | 多级气升太阳能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 |
CN213803102U (zh) | 浸没式hebr生物反应器及污水处理系统 | |
CN218174749U (zh) | 厌氧反应设备及反应系统 | |
CN115353199A (zh) | 厌氧反应器及反应系统 | |
CN213680019U (zh) | 一种生化反应池及其膜生物反应器 | |
CN214167479U (zh) | 多级微动力自回流污水处理反应器 | |
CN212334745U (zh) | 一种厌氧生物反应器 | |
CN212476267U (zh) | 气升环流式膜生物反应器系统 | |
CN214031882U (zh) | 一种逆流脱气沉淀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