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01767U - 一种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01767U
CN218101767U CN202222469331.2U CN202222469331U CN218101767U CN 218101767 U CN218101767 U CN 218101767U CN 202222469331 U CN202222469331 U CN 202222469331U CN 218101767 U CN218101767 U CN 2181017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joint
terminal group
type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6933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中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Mingh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Mingh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Mingh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Mingh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6933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017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017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01767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9625 priority patent/WO2024060700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01R13/05Resilient pins or bla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4Bases; Cases composed as a modular blocks or assembly, i.e. composed of co-operating parts provided with contact member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between th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包括壳体、第一接头、第二接头、设置于第一接头内的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设置于第二接头内的第三端子组,第一接头装设于壳体,第二接头活动设置于壳体,第一端子组包括第一接电端、第一数据端,第二端子组包括第二接电端、第二数据端,第三端子组包括第三接电端、第三数据端,还包括第四端子组,第四端子组包括第四接电端、第四数据端,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分别用于作为独立接头使用,当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旋转扣合时,第三接电端与第四接电端、第三数据端与第四数据端一一对应抵触。本实用新型既能实现Type C快速大电流充电、Type C2.0、Type C3.0、Type C3.1的功能,又可以实现USB快速大电流充电、USB2.0、3.0的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
背景技术
接头是实现移动终端与计算机或者充电器进行连接的重要部件之一,而不同的产品所需的接头规格是不同的,目前市面上常用的接头包括TYPE-C接头、USB接头等,这些接头由于大小之间差距较大,因而大多都是独立设置的,即同一根数据线只实现其中一种接头移动终端与终端连接。而为了提升接头的效果,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多功能接头,即通过结构上的改进来实现一个接头两用效果的,例如申请号为“202010581934.4”的中国发明专利,其就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接头。
但是,这种接头具有以下不足:在实际使用时,其端子的结构,导致了Type C接头虽然能够实现快速充电(3A电流)、Type C2.0的功能,但不实现快速大电流充电(5A或6A电流)、Type C3.0、Type C3.1的功能;当处于USB接头状态时,只能实现数据传输USB2.0的功能,不能实现USB3.0的功能,导致了产品的效果有不全面而影响了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该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既能实现Type C接头的快速大电流充电、Type C2.0、Type C3.0、Type C3.1的功能,又可以实现USB接头的快速大电流充电、USB2.0、 3.0的功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其包括壳体、第一接头、第二接头、设置于所述第一接头内的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头内的第三端子组,所述第一接头装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接头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接电端、第一数据端,所述第二端子组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二接电端、第二数据端,所述第三端子组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三接电端、第三数据端,所述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头内的第四端子组,所述第四端子组包括并排设置的第四接电端、第四数据端,所述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分别用于作为独立接头使用,当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旋转扣合时,所述第三接电端与所述第四接电端、所述第三数据端与第四数据端一一对应抵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内的卡钩,所述卡钩位于组件三和组件四之间,所述卡钩包括前部和后部,所述前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接头内,所述后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头内,所述前部两侧分别设有向前延伸的卡扣。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三接电端、第三数据端的端部都设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与第四接电端、第四数据端一一对应抵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接头为Type C接头,所述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组合后形成Type C2.0或Type C3.0或Type C3.1端子组。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四端子组为USB2.0端子组,所述第四数据端中部设有一个活动弹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当所述第三端子组、第四端子组都为USB2.0端子组时,所述第三接电端与所述第四接电端都为加宽端子且宽度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当所述第三端子组、第四端子组都为USB3.0端子组时,所述第三接电端与所述第四接电端都为通用宽度的端子且宽度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三接电端包括第一正极接电端子和第一负极接电端子,所述第三数据端包括第一正极数据端子和第一负极数据端子,所述第四接电端包括第二正极接电端子和第二负极接电端子,所述第四数据端包括第二正极数据端子和第二负极数据端子;当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旋转扣合时,第一正极接电端子和第二正极接电端子、第一负极接电端子和第二负极接电端子、第一正极数据端子和第二正极数据端子、第一负极数据端子和第二负极数据端子一一对应抵触;所述第四数据端还包括与第二正极接电端子、第二负极接电端子、第二正极数据端子、第二负极数据端子错开排列的USB3.0活动弹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二接头包括屏蔽壳和装设于所述屏蔽壳内的绝缘基底,所述屏蔽壳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三端子组装设于所述绝缘基底,所述屏蔽壳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绝缘基底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块。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屏蔽壳的前端内部两侧分别设置有条形突块,所述绝缘基底的两外侧相应位置设置有横向避空位,所述屏蔽壳的后端内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突起,所述绝缘基底的两外侧相应位置设置有纵向避空位,所述屏蔽壳的安装槽的后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扣,所述绝缘基底的安装块的两内侧相应位置设置有卡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Type C接头与USB接头翻转组合,加大或使用不同类型的端子组,当屏蔽壳向上翻转时,第一接头实现快速大电流充电、Type C2.0、TypeC3.0、Type C3.1的功能,当屏蔽壳旋转扣合时,第二接头实现快速大电流充电、USB2.0、USB3.0的功能。本实用新型既能实现Type C接头的快速大电流充电、Type C2.0、TypeC3.0、Type C3.1的功能,又可以实现USB接头的快速大电流充电、USB2.0、 3.0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一的第二接头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一的立体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3、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屏蔽壳、绝缘基底两个不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一的绝缘基底和第三端子组结合后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一的上胶芯和第四端子组结合后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一的中胶芯和第二端子组结合后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一的下胶芯和第一端子组结合后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一的第一接头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二的第二接头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二的立体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二的绝缘基底和第三端子组结合后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二的上胶芯和第四端子组结合后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二的中胶芯和第二端子组结合后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二的下胶芯和第一端子组结合后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二的第一接头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部件名称如下:
1—壳体;
11—Type C接头壳体;
12—壳体本体;
2—第一接头;
21—绝缘护套;
3—第二接头;
31—屏蔽壳;
311—安装槽;
312—条形突块;
313—突起;
314—倒扣;
32—绝缘基底;
321—安装块;
4—第一端子组;
5—第二端子组;
6—第三端子组;
61—第三接电端;
62—第三数据端;
7—第四端子组;
71—第四接电端;
72—第四数据端;
73—活动弹片;
74—USB3.0活动弹片;
8—卡钩;
81—卡扣;
9—胶芯;
91—上胶芯;
92—中胶芯;
93—下胶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方式一:如图1至图10所示
如图1至图10所示,一种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其包括壳体1、第一接头2、第二接头3、设置于所述第一接头2内的第一端子组4和第二端子组5、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头3内的第三端子组6,所述第一接头2装设于所述壳体1,所述第二接头3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1,所述第一端子组4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接电端、第一数据端,所述第二端子组5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二接电端、第二数据端,所述第三端子组6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三接电端61、第三数据端62,该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头3内的第四端子组7,所述第四端子组7包括并排设置的第四接电端71、第四数据端72,所述第一接头2、第二接头3分别用于作为独立接头使用,当所述第一接头2与所述第二接头3旋转扣合时,所述第三接电端61与所述第四接电端71、所述第三数据端62与第四数据端72一一对应抵触。
优选地,该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接头2和第二接头3内的卡钩8,所述卡钩8位于组件三和组件四之间。所述卡钩8包括本体和本体两侧向前延伸的卡扣81,本体前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接头2内,所述本体后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头3内,所述卡钩8本体后部设有2个第一定位孔。所述卡扣81方便使用时与外界的接口旋转扣合卡紧接口,防止松脱。
具体地,所述第三接电端61、第三数据端62的端部都设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与第四接电端71、第四数据端72一一对应抵触。所述接触部为突起或弯曲形状,是为了防止使用时间长了两端子之间接触不到,增大两端子之间的接触力。所述第三接电端61包括第一正极接电端子和第一负极接电端子,所述第三数据端62包括第一正极数据端子和第一负极数据端子,所述第四接电端71包括第二正极接电端子和第二负极接电端子,所述第四数据端72包括第二正极数据端子和第二负极数据端子;当所述第一接头2与所述第二接头3旋转扣合时,第一正极接电端子和第二正极接电端子、第一负极接电端子和第二负极接电端子、第一正极数据端子和第二正极数据端子、第一负极数据端子和第二负极数据端子一一对应抵触。
具体地,所述第一接头2为Type C接头,所述第一端子组4和第二端子组5组合后形成Type C2.0或Type C3.0或Type C3.1端子组。
具体地,所述第二接头3包括屏蔽壳31和装设于所述屏蔽壳31内的绝缘基底32,所述屏蔽壳31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所述第三端子组6装设于所述绝缘基底32,所述屏蔽壳3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槽311,所述绝缘基底3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块321。安装块321的尾端设置有斜面,斜面用于安装时便于安装块321装入安装槽311内。
具体地,所述屏蔽壳31的前端内部两侧分别设置有条形突块312,所述绝缘基底32的两外侧相应位置设置有横向避空位,所述屏蔽壳31的后端内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突起313,所述绝缘基底32的两外侧相应位置设置有纵向避空位,所述屏蔽壳31的安装槽311的后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倒扣314,所述绝缘基底32的安装块321的两内侧相应位置设置有卡槽。所述条形突块312是为了阻止绝缘基底32向上移动,所述突起313是为了阻止绝缘基底32向里移动,所述倒扣314是为了防止绝缘基底32在安装时装入屏蔽壳31过深,装好后可以阻止绝缘基底32向外或向里移动。
具体地,所述壳体1包括Type C接头壳体11和壳体本体12,Type C接头壳体11与壳体本体12一体成型。所述Type C接头壳体11顶部和底部都设有条形凸起,所述条形凸起的数量为2条。因第一接头2要隐藏于第二接头3内,若第一接头2达到标准的Type C接头的厚度,那么第二接头3就达不到符合要求的USB接头,现有技术的做法是将第一接头2的厚度减少,那就出现另一个问题,第一接头2接入时就不会牢固,容易松脱,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所以在Type C接头壳体11顶部和底部都设有条形凸起,使整个Type C接头壳体11的厚度达到标准厚度,从而使第一接头2接入时就会牢固,不易松脱,达到稳固的目的。
具体地,所述第一接头2为Type C接头,所述第二接头3为USB接头。所述第一接头2包括Type C接头壳体11及Type C接头壳体11内镶嵌有绝缘护套21。所述壳体1内装有胶芯9,所述胶芯9包括上胶芯91、中胶芯92、下胶芯93,所述第一端子组4前部设置于绝缘护套21内,所述第一端子组4后部设置于下胶芯93内,所述下胶芯93设有2支定位柱,所述卡钩8置于下胶芯93上,通过2个第一定位孔与2支定位柱定位,所述卡扣81镶嵌于绝缘护套21中;所述中胶芯92设有2个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端子组5前部设置于绝缘护套21内,所述第二端子组5后部设置于中胶芯92内,所述中胶芯92置于下胶芯93上压紧卡钩8,通过2个第二定位孔与2支定位柱定位;所述上胶芯91设有2个第三定位孔,所述第四端子组7设置于上胶芯91内,所述上胶芯91置于中胶芯92上,通过2个第二定位孔与2支定位柱定位。
具体地,当第一接头2实现Type C2.0的功能时,所述第一端子组4由接电端子组和数据端子组组成,数据端子组由数据端子2.0组成;所述第二端子组5由接电端子组和数据端子组组成,数据端子组由数据端子2.0组成。所述第一接头2可以利用第一端子组4的接电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5接电端子组的多个接电端子数量增大电流的接触面积实现快速大电流充电(5A或6A电流);第一端子组4和第二端子组5的数据端子组可以实现Type C2.0的功能。
具体地,当第二接头3实现USB2.0的功能时,所述第三端子组6、第四端子组7都为USB2.0端子组,所述第三接电端61与所述第四接电端71都为加宽端子且宽度一致。加宽的目的是为了增大电流实现快速大电流充电。所述第三端子组6最外两侧的端子为正、负极接电端子且都是加宽端子,中间的端子为2个数据端子;所述第四端子组7最外两侧的端子为正、负极接电端子且都是加宽端子,中部的端子为2个数据端子,正中间的为一个活动弹片73;所述活动弹片73前端设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为圆弧形,所述弯曲部可以保证下外界插口可靠接触。所述活动弹片73可与小米手机实现快速充电。
如图5至图8所示,所述绝缘基底32和第三端子组6一体注塑成型为组件一(如图5所示),所述上胶芯91和第四端子组7一体注塑成型为组件二(如图6所示),所述中胶芯92和第二端子组5一体注塑成型为组件三(如图7所示),所述下胶芯92和第一端子组5一体注塑成型为组件四(如图8所示),所述组件一、组件二、组件三、组件四、绝缘护套21、卡钩8、屏蔽壳31和壳体1一起组装成实施方式一(如图2所示)。
如图2、图10所示,所述屏蔽壳31凸耳处设有圆孔,所述壳体本体12上设有凸点,所述圆孔与凸点旋转扣合实现屏蔽壳31绕壳体本体12旋转。
实施方式二:如图11至图16所示
实施方式二与实施方式一的结构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第一端子组4、第二端子组5、第三接电端61、第四端子组7的端子大小、位置、数量不同。
具体地,如图11至图16所示,当第一接头2实现Type C2.0、Type C3.0、Type C3.1的功能时,所述第一端子组4所述第一端子组4由接电端子组和数据端子组组成,数据端子组由数据端子2.0或端子3.0或端子3.1组成;所述第二端子组5由接电端子组和数据端子组组成,数据端子组由数据端子2.0或端子3.0或端子3.1组成组成。所述第一接头2可以利用第一端子组4的接电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5接电端子组的多个接电端子数量增大电流的接触面积实现快速大电流充电(5A或6A电流);第一端子组4和第二端子组5的数据端子组可以实现Type C2.0、Type C3.0、Type C3.1的功能。
具体地,如图11至图16所示,当第二接头3实现USB2.0、USB3.0的功能时,所述第三端子组6最外两侧的端子为正、负极接电端子且都是标准端子,中间的端子为2个数据端子;所述第三接电端61包括第一正极接电端子和第一负极接电端子,所述第三数据端62包括第一正极数据端子和第一负极数据端子,所述第四接电端71包括最外两侧的第二正极接电端子和第二负极接电端子且都是标准端子,所述第四数据端72包括第二正极数据端子和第二负极数据端子,所述第一正极接电端子、第一负极接电端子、第一正极数据端子、第一负极数据端子的前端部都设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用于与第四接电端71、第四数据端72的相应端子一一对应抵触。所述接触部为突起或弯曲形状,是为了防止使用时间长了两端子之间接触不到,增大两端子之间的接触力。所述第三接电端61与所述第四接电端71都为标准端子且宽度一致,可以实现快速大电流充电。当所述第一接头2与所述第二接头3旋转扣合时,第一正极接电端子和第二正极接电端子、第一负极接电端子和第二负极接电端子、第一正极数据端子和第二正极数据端子、第一负极数据端子和第二负极数据端子一一对应抵触。所述第四数据端72还包括与第二正极接电端子、第二负极接电端子、第二正极数据端子、第二负极数据端子错开排列的USB3.0活动弹片74。所述USB3.0活动弹片74数量为5个,所述USB3.0活动弹片74前端设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为圆弧形,所述弯曲部可以保证下外界插口可靠接触。避免了对应的端因使用时间久了以后失去弹性而无法实现抵接,从而保证了电导通。
如图12至图15所示,所述绝缘基底32和第三端子组6一体注塑成型为组件一(如图12所示),所述上胶芯91和第四端子组7一体注塑成型为组件二(如图13所示),所述中胶芯92和第二端子组5一体注塑成型为组件三(如图14所示),所述下胶芯92和第一端子组5一体注塑成型为组件四(如图15所示),所述组件一、组件二、组件三、组件四、绝缘护套21、卡钩8、屏蔽壳31和壳体1一起组装成实施方式二(如图11所示)。
如图11、图16所示,所述屏蔽壳31凸耳处设有圆孔,所述壳体本体12上设有凸点,所述圆孔与凸点旋转扣合实现屏蔽壳31绕壳体本体12旋转。
工作原理:当屏蔽壳31向上翻转时,第一接头2实现快速大电流充电、Type C2.0、Type C3.0、Type C3.1的功能,当屏蔽壳31旋转扣合时,第二接头3实现快速大电流充电、USB2.0、USB3.0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Type C接头与USB接头翻转组合,加大或使用不同类型的端子组,当屏蔽壳31向上翻转时,第一接头2实现快速大电流充电、Type C2.0、Type C3.0、Type C3.1的功能,当屏蔽壳31旋转扣合时,第二接头3实现快速大电流充电、USB2.0、USB3.0的功能。本实用新型既能实现Type C接头的大电流快速大电流充电、Type C2.0、Type C3.0、Type C3.1的功能,又可以实现USB接头的快速大电流充电、USB2.0、 3.0的功能。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其包括壳体(1)、第一接头(2)、第二接头(3)、设置于所述第一接头(2)内的第一端子组(4)和第二端子组(5)、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头(3)内的第三端子组(6),所述第一接头(2)装设于所述壳体(1),所述第二接头(3)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1),所述第一端子组(4)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接电端、第一数据端,所述第二端子组(5)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二接电端、第二数据端,所述第三端子组(6)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三接电端(61)、第三数据端(6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头(3)内的第四端子组(7),所述第四端子组(7)包括并排设置的第四接电端(71)、第四数据端(72),所述第一接头(2)、第二接头(3)分别用于作为独立接头使用,当所述第一接头(2)与所述第二接头(3)旋转扣合时,所述第三接电端(61)与所述第四接电端(71)、所述第三数据端(62)与第四数据端(72)一一对应抵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接头(2)和第二接头(3)内的卡钩(8),所述卡钩(8)位于组件三和组件四之间,所述卡钩(8)包括前部和后部,所述前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接头(2)内,所述后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头(3)内,所述前部两侧分别设有向前延伸的卡扣(8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接电端(61)、第三数据端(62)的端部都设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与第四接电端(71)、第四数据端(72)一一对应抵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2)为Type C接头,所述第一端子组(4)和第二端子组(5)组合后形成Type C2.0或Type C3.0或Type C3.1端子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端子组(7)为USB2.0端子组,所述第四数据端(72)中部设有一个活动弹片(7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三端子组(6)、第四端子组(7)都为USB2.0端子组时,所述第三接电端(61)与所述第四接电端(71)都为加宽端子且宽度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三端子组(6)、第四端子组(7)都为USB3.0端子组时,所述第三接电端(61)与所述第四接电端(71)都为通用宽度的端子且宽度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接电端(61)包括第一正极接电端子和第一负极接电端子,所述第三数据端(62)包括第一正极数据端子和第一负极数据端子,所述第四接电端(71)包括第二正极接电端子和第二负极接电端子,所述第四数据端(72)包括第二正极数据端子和第二负极数据端子;当所述第一接头(2)与所述第二接头(3)旋转扣合时,第一正极接电端子和第二正极接电端子、第一负极接电端子和第二负极接电端子、第一正极数据端子和第二正极数据端子、第一负极数据端子和第二负极数据端子一一对应抵触;所述第四数据端(72)还包括错开排列的USB3.0活动弹片(7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头(3)包括屏蔽壳(31)和装设于所述屏蔽壳(31)内的绝缘基底(32),所述屏蔽壳(31)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所述第三端子组(6)装设于所述绝缘基底(32),所述屏蔽壳(3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槽(311),所述绝缘基底(3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块(32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31)的前端内部两侧分别设置有条形突块(312),所述绝缘基底(32)的两外侧相应位置设置有横向避空位,所述屏蔽壳(31)的后端内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突起(313),所述绝缘基底(32)的两外侧相应位置设置有纵向避空位,所述屏蔽壳(31)的安装槽(311)的后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倒扣(314),所述绝缘基底(32)的安装块(321的两内侧相应位置设置有卡槽。
CN202222469331.2U 2022-09-19 2022-09-19 一种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 Active CN2181017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69331.2U CN218101767U (zh) 2022-09-19 2022-09-19 一种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
PCT/CN2023/099625 WO2024060700A1 (zh) 2022-09-19 2023-06-12 TypeC与USB二合一接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69331.2U CN218101767U (zh) 2022-09-19 2022-09-19 一种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01767U true CN218101767U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53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69331.2U Active CN218101767U (zh) 2022-09-19 2022-09-19 一种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01767U (zh)
WO (1) WO202406070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0700A1 (zh) * 2022-09-19 2024-03-28 东莞市鸣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TypeC与USB二合一接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2779B (zh) * 2012-08-30 2016-02-10 廖生兴 可伸缩变化的usb连接装置及可伸缩变化的连接装置
US9184545B2 (en) * 2014-01-30 2015-11-10 Ting-Chi CHEN Combination USB connector
CN104993263A (zh) * 2015-08-04 2015-10-21 东莞市扬明精密塑胶五金电子有限公司 便于组装焊线的usb2.0 type-c连接器
CN209434553U (zh) * 2019-04-29 2019-09-24 李启 一种新型的二合一翻盖式电连接头
CN212011345U (zh) * 2020-06-24 2020-11-24 刘中贵 一种快充端子结构及多功能接头
CN111555091A (zh) * 2020-06-24 2020-08-18 刘中贵 一种多功能接头
CN214706306U (zh) * 2021-03-30 2021-11-12 刘中贵 一种切换稳定好的多功能接头
CN218101767U (zh) * 2022-09-19 2022-12-20 东莞市鸣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0700A1 (zh) * 2022-09-19 2024-03-28 东莞市鸣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TypeC与USB二合一接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60700A1 (zh) 2024-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42415Y (zh) 电源连接器
CN218101767U (zh) 一种Type C与USB二合一接头
CN210838318U (zh) 一种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
CN110783776A (zh) 一种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
CN218498484U (zh) 牢固型大电流连接器
CN106207690A (zh) 一种通过插头正反转通断电的安全插座
CN213692496U (zh) 一种铅酸蓄电池用充电器输出的插头和对应的插座
CN2202979Y (zh) 防触电插头、插座
CN211789654U (zh) 大功率电池连接器及热拔插控制系统
CN205051081U (zh) 一种新型插头组件结构
CN205004477U (zh) 可正反插拔的母座连接器
CN207052872U (zh) 电连接器
CN208028293U (zh) 一种航空航天用防尘插板
CN208127559U (zh) 一种超低背化手机连接器
CN210779358U (zh) 一体式转换充电器
CN206322883U (zh) 结构稳定的USB Type‑C插座连接器
CN220358371U (zh) 多电源端子组合的大电流type-c连接器公头
CN112825403A (zh) 正反插usb插座的制造方法
CN2445493Y (zh) 可换卡座、插头的组合式手机电池充电器
CN105261885B (zh) 可正反插的电连接器及其制作组装方法
CN218732093U (zh) 一种可正反插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插头
CN213989294U (zh) 插套及插座
CN215221135U (zh) 一种磁吸式充电连接结构
CN110444938B (zh) 一种防止接触不良的插头及手机充电器
CN212062763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