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75448U - 用于下肢的压力带 - Google Patents
用于下肢的压力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075448U CN218075448U CN202221745699.0U CN202221745699U CN218075448U CN 218075448 U CN218075448 U CN 218075448U CN 202221745699 U CN202221745699 U CN 202221745699U CN 218075448 U CN218075448 U CN 2180754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essure belt
- pressure
- strip
- strap
- shaped protru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3141 low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8
- 210000003462 vein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10000003752 saphenous vein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5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759 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10000004712 air sac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414 extremity Anatom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06010046996 Varicose vei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10000002414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10000003191 femoral ve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2
- 208000027185 varicose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10000000689 upper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10000003423 ank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44000309466 calf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980 postope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5876 he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0629 knee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7531 blood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356 surgical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06010051055 Deep vein thromb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47249 Venous thromb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4013 gro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519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16654 Fibr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30113 Oedem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761 fibro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417 patell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74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02482 Angioscler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2544 Cicatrix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204 blood vesse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62 cor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127 kne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8 laser ab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690 local anesthesia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QSHDDOUJBYECFT-UHFFFAOYSA-N mercury Chemical compound [Hg] QSHDDOUJBYECF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3 mercur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89 micro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24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915 pathological change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285 pathological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061 pubic symphysi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241 scar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87 scar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48 scra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93 scrat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027 skeletal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61 swel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4891 sympto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9553 vascular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2282 venous insufficienc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073 venous valv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下肢的压力带,所述压力带包括:主体和条状凸起,主体,所述主体限定相互垂直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并且包括与使用者接触的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以及从所述主体的至少一侧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绑带;所述条状凸起附接到所述第一表面,并且所述条状凸起具有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长度、沿所述宽度方向的第一宽度和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高度;所述绑带缠绕使用者的下肢并附接到所述第二表面,以将所述压力带固定至所述使用者上,并且所述条状凸起的位置对应下肢的至少一条静脉的静脉走向的至少一部分,以通过所述压力带的第一表面和所述条状凸起向使用者的该至少一条静脉偏心式加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下肢的压力带。
背景技术
已知下肢静脉曲张疾病预防和术后治疗的常用手段包括穿戴压缩装置或施加绷带等。通过压缩装置或绷带,在下肢施加一定的压力,以消除病患处由静脉曲张引起的肿胀、酸痛,预防静脉曲张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或促进静脉曲张治疗手术后的恢复和愈合。
压缩装置通常施加均匀的压力。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例如需要向选择的区域施加额外压力(又称偏心式加压),现有的压缩装置无法满足需求。
已知例如绷带之类的其他施加压力方式,其优点在于具有高度灵活性,使用者可以根据需求在期望区域缠绕绷带以施加压力。然而,这种方式仍无法实现在对使用者整体施加一定压力的同时在局部区域施加额外的压力。此外,缠绕绷带非常耗时,且压力施加依赖使用者的经验,无法保证可靠的压缩水平。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可靠、持续地实现偏心式加压的用于下肢的压力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和需求,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用于下肢的压力带,其由于采取了如下技术特征而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带来其他技术效果。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下肢的压力带,包括:主体,所述主体限定相互垂直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并且包括与使用者接触的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以及从所述主体的至少一侧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绑带;和条状凸起,所述条状凸起附接到所述第一表面,并且所述条状凸起具有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长度、沿所述宽度方向的第一宽度和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高度;其中,所述绑带缠绕使用者的下肢并附接到所述第二表面,以将所述压力带固定至所述使用者上,并且其中,所述条状凸起的位置对应下肢的至少一条静脉的静脉走向的至少一部分,以通过所述压力带的第一表面和所述条状凸起向使用者的该至少一条静脉偏心式加压。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条状凸起的所述第一高度和/或所述第一宽度沿所述静脉走向是相同的。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条状凸起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第一高度和/或所述第一宽度沿所述静脉走向是可变的。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条状凸起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第一高度和/或所述第一宽度沿所述静脉走向从下肢的近端向远端逐渐减小。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条状凸起在所述第一表面的位置是可调的。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条状凸起可拆卸地附接至所述第一表面。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条状凸起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截面中的形状为半圆形、三角形、矩形、梯形中的至少一种或其组合。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条状凸起的第一宽度在5mm至200mm的范围内。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条状凸起的第一高度在2mm至20mm的范围内。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条状凸起的第一高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在0至18mm的范围内。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压力带还包括点状凸起,所述点状凸起附接到所述第一表面并且配置为在给定位置处施加点压力,所述点状凸起具有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高度。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点状凸起和所述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垫片,用于调整所述第二高度。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压力带还包括:第二绑带,所述第二绑带的一端附接至所述主体的近端;以及点状凸起,所述点状凸起附接至所述第二绑带并且配置为在给定位置处施加点压力。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绑带从所述主体的一侧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其中,所述绑带沿所述主体的整个长度延伸。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主体还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分布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绑带分别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上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离,并且配置为分别固定至下肢的不同位置。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主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并将二者连接的连接部,并且其中,所述连接部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连接部设置有从所述主体的一侧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接部绑带。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形成为一体。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通过缝制工艺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条状凸起沿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整个长度延伸。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条状凸起沿所述压力带的整个长度延伸。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条状凸起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连接部绑带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条状凸起与所述连接部绑带分离。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绑带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子绑带,至少一部分子绑带的远离所述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附接至所述第二表面的附接部。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附接部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通过钩环扣件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绑带从所述主体的两侧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其中,所述绑带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子绑带和多个第二子绑带,所述多个第一子绑带设置在所述主体的第一侧,所述多个第二子绑带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
在一些示例中,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绑带之间限定第一开口,用于容纳相对侧的第二子绑带,且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绑带之间限定第二开口,用于容纳相对侧的第一子绑带。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条状凸起沿下肢的大隐静脉和/或小隐静脉的静脉走向而延伸。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条状凸起的材料包括线性精梳绒头、刷绒棉、纺织织物、枕垫或衬芯材料、织物填料、凝胶、硅树脂、橡胶或气囊中的至少一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压力带的正视图,其示出了第一表面;
图2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的压力带的后视图,其示出了第二表面;
图3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的压力带的各区段;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测量下肢腿长和腿围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压力带的正视图;
图6示出了图5所示的实施例的压力带的后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再一实施例的压力带的正视图;
图8示出了图7所示的实施例的压力带的后视图;
图9示出了下肢的正面示意图,其主要示出了股静脉和大隐静脉;
图10示出了下肢的背面示意图,其主要示出了小隐静脉;
图11示出了使用者的下肢佩戴根据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压力带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在同一截面中压力带与现有技术的施压方式的压力分布图;
图13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条状凸起沿宽度方向的截面图;
图13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条状凸起沿宽度方向的截面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条状凸起沿长度方向的截面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的压力带的正视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的与图15的压力带配合使用的腰带;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可选实施例的压力带的正视图;
图1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附加实施例的压力带的正视图;
图19示出了图18所示的压力带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 主体
2、2’ 条状凸起
21 第一子条状凸起
22 第二子条状凸起
23’ 弧形部
24’ 矩形部
3 第一表面
4 第二表面
5 绑带
51 第一子绑带
52 第二子绑带
53 连接部绑带
6 第一部分
7 第二部分
8 连接部
9 附接部
10 第一开口
11 第二开口
12 车缝连接线
13 凸起钩环扣件
14 第二绑带
20、20’ 点状凸起
30 腰带
31 腰带调节扣
32 卡槽
40 连接扣
41 连接扣主体
42 连接件
43 调节按钮
44 转轴
50 垫片
60 胶扣
L 长度方向
W 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公开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用于下肢的压力带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压力带的正视图,其示出了第一表面。图2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的压力带的后视图,其示出了第二表面。图3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的压力带的各区段。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测量下肢腿长和腿围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压力带的正视图。图6示出了图5所示的实施例的压力带的后视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再一实施例的压力带的正视图。图8示出了图7所示的实施例的压力带的后视图。图9示出了下肢的正面示意图,其主要示出了股静脉和大隐静脉。图10示出了下肢的背面示意图,其主要示出了小隐静脉。图11示出了使用者的下肢佩戴根据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压力带的示意图。图12示出了在同一截面中压力带与现有技术的施压方式的压力分布图。图13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条状凸起沿宽度方向的截面图。图13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条状凸起沿宽度方向的截面图。图1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条状凸起沿长度方向的截面图。图1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的压力带的正视图。图1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的与图15的压力带配合使用的腰带。图1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可选实施例的压力带的正视图。图1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附加实施例的压力带的正视图。图19示出了图18所示的压力带的后视图。
与附图所展示的实施例相比,本公开保护范围内的可行实施方案可以具有更少的部件、具有附图未展示的其他部件、不同的部件、不同地布置的部件或不同连接的部件等。此外,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理念的情况下,附图中两个或更多个部件可以在单个部件中实现,或者附图中所示的单个部件可以实现为多个分开的部件。
静脉曲张是最常见的下肢血管疾病之一,由于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阻塞、肌泵功能不全等原因,导致下肢血液倒灌、回流受阻所引起的浅静脉曲张、压力升高、皮肤微循环障碍的一系列病变。
目前我国有超过数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该疾病传统的治疗手段是通过采用外科开刀抽筋式抽剥手术,创伤较大,愈合较慢,术后需要较长的恢复期,且并发症相对较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因此,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欧美指南中已将射频消融闭合术推荐为静脉曲张首选的手术方式。
射频治疗是指通过在超声波引导下经膝关节附近穿刺大隐静脉,射频导管到达大隐静脉和股静脉交界处大约2cm处,然后通过射频发生器和一种专用的电极导管产生热能,在射频加热的同时,将导管缓慢后撤,以热能使血管内膜损伤、静脉壁增厚、管腔收缩、迅速机化并形成纤维条索最终使静脉腔闭合,从而使大隐静脉闭塞。该方法相对于传统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和疤痕少的优点,而且其操作简单,可以在局麻下完成。
经射频微创手术后,患者需要穿戴梯度压力袜来对下肢加压,对下肢施加从脚踝到大腿逐渐降低的梯度压力,对术后的大隐静脉持续施压,以促进术后恢复。
然而,现有的压力袜存在以下问题:(1)难穿戴。穿戴过程中难免会触碰到创口,易导致创口撕裂、疼痛感等,需要专门的设备进行辅助穿戴;(2)压力松弛:压力袜是由锦氨纱线经特殊的编制工艺编制而成圆筒型袜子,通过材料的径向扩张形变而对下肢产生压力,压力的大小取决于袜子的弹性和下肢的周围尺寸,因此施加的压力不精确;同时,长期佩戴后袜子的材料因为持续受力而产生蠕变,袜子对下肢施加的压力不断下降,且不能再调节其所施加的压力;(3)压力袜易出现下滑的现象。
同时,临床上,静脉曲张术后加压治疗过程中,需要对大隐静脉处施加较下肢周围其它位置更高的压力,目前没有现有的具备下肢偏心式加压治疗用的器械。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公开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用于下肢的压力带,以下将参考附图示例性地描述本公开提出的用于下肢的压力带的示例性实施例。出于简洁描述的目的,本公开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压力带均以右下肢为例进行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同样适用于左下肢,例如与右下肢的压力带镜像设置。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出的用于下肢的压力带,包括主体1和附接至主体1的条状凸起2,条状凸起2配置为向使用者的至少一条静脉偏心式加压。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所述的“偏心式加压”或“偏心加压”对于静脉曲张术后治疗是特别有益的。例如血管硬化治疗、激光消融或射频消融治疗后,对被治疗的静脉(例如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走向施加额外的压力,有助于被治疗的静脉与正常静脉隔绝开,以便于在治疗后的数天内使其纤维化康复。具体地,偏心式加压指的是除了对使用者的肢体施加均匀压力外,在给定区域施加额外压力。在图12中,示出了在下肢的同一截面中压力带与现有技术(例如压力袜)的施压方式的压力分布图。实线示出了本公开的压力带的压力分布,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均匀施压,本公开提出的压力带的偏心式加压概念能够给与被治疗静脉更大的压力,这对于静脉曲张术后恢复是尤其有利的。
如图1所示,主体1限定有相互垂直的宽度方向W和长度方向L。主体1包括第一表面3、第二表面4和绑带5。主体1整体上为柔性的,第一表面3用于与使用者接触,其可以包括亲肤的材料,例如弹性织物(针织经编或纬编弹性织物)或者PU(polyurethane,聚氨酯)海绵。第二表面4与第一表面3相反,第二表面4可以包括起毛布面,用于绑带5的附接。
绑带5从主体1的至少一侧沿宽度方向W延伸。示例性地,绑带5包括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子绑带,至少一部分子绑带的远离主体的一端可以设置有用于附接至第二表面4的附接部9。在本实施例中,附接部9设置在多个子绑带的第一表面3上。例如,附接部9可以具有(即:钩环扣件)端部,对应地,第二表面4包括对应(即:钩环扣件)表面,例如起毛布面。附接部9和第二表面4之间通过钩环扣件连接。在佩戴时,将绑带5的至少一部分子绑带缠绕越过使用者的下肢,并附接到第二表面4,从而将压力带固定至使用者的下肢。绑带5可以具有弹性,从而能够拉伸并在缠绕并固定至使用者的下肢时向下肢施加压力。可选地,绑带5的沿长度方向L的宽度可以在30至60mm的范围内,例如30至40mm、40至50mm、50至60mm或30mm、35mm、40mm、45mm、50mm或60mm。
条状凸起2附接到第一表面3,例如以固定的、可拆卸的或者可调的方式附接到第一表面3。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所指的“条状凸起”旨在区别于点状或块状凸起,条状凸起具有长度和宽度,且长度远大于宽度,例如长度超过宽度的5倍以上。设置条状凸起的构思在于,人体下肢的静脉和静脉走向通常也是呈条状的,条状凸起旨在符合下肢静脉的走向,以对于特定的下肢静脉施加额外的压力。
具体而言,条状凸起2的位置对应下肢的至少一条静脉的静脉走向的至少一部分,以通过压力带的第一表面3和条状凸起2向使用者的该至少一条静脉偏心式加压。
尽管已知例如用于治疗组织水肿的压力袜和/或压缩装置也包括凸起构造,但这些压缩装置的凸起构造成在平面内规则或不规则分布排列的点状凸起,其功能在于向组织水肿部位施加压力以促进组织液从点状凸起之间的间隙排出。然而,针对静脉曲张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并没有相应的凸起构造,更没有针对下肢静脉走向设计的条状凸起。因此,已知压缩装置的这种点状凸起构造不论是从结构、功能还是效果而言,都与本公开提出的对应下肢静脉走向的条状凸起不同。
不仅如此,已知市面上也没有类似结构的产品。然而,根据临床经验,通过符合静脉走向的条状凸起,针对被治疗静脉进行偏心式加压能够有助于静脉曲张术后恢复,这在多个评价静脉曲张术后恢复的指标上都展现了其优势(相较于压力袜等压缩装置),包括但不限于:静脉闭合率、静脉曲张复发率、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等。
为了描述本公开的条状凸起,限定条状凸起2具有沿长度方向L延伸的第一长度d、垂直于第一表面3的第一高度h以及沿宽度方向W的第一宽度k。
第一长度d可以设置为小于或等于主体1的长度。例如,第一长度d可以等于主体1的长度,即,条状凸起2沿压力带的整个长度延伸,例如图5至图8示出的实施例。可选地,第一长度d可以小于主体1的长度,例如图1和图2示出的实施例。
可选地,条状凸起2的第一高度h可以在2mm至10mm的范围内。例如,2mm至4mm、4mm至6mm、6mm至8mm、8mm至10mm或2mm、4mm、5mm、6mm、8mm或10mm。第一高度h的大小应根据需要偏心加压的大小而进行选择。容易理解的是,在相同的绑带固定位置下(即均匀施压的压力相同),第一高度h越大,偏心加压的压力越大。需要指出的是,应采用合适的偏心加压的大小。例如,如果偏心加压的压力过大,不仅会造成使用者不适,而且甚至会压迫下肢的深静脉,造成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相反地,如果偏心加压的压力过小,显然无法达到本实用新型所要实现的偏心加压效果。
可选地,条状凸起2的第一宽度k可以在5mm至60mm的范围内,例如,5mm至20mm、20mm至30mm、30mm至40mm、40mm至60mm或5mm、8mm、15mm、20mm、30mm、40mm或60mm。条状凸起2的第一宽度k可以依据需要偏心施压的静脉的宽度进行选择,并根据不同的静脉选择不同的宽度,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
可选地,条状凸起2在垂直于第一表面3的截面中的形状可以为半圆形、三角形、矩形、梯形中的至少一种或其组合。例如,在图13A示出的实施例中,条状凸起2的截面形状为梯形。优选地,条状凸起2的截面形状在靠近第一表面3的宽度设置为大于远离第一表面3的宽度,以保证与第一表面3之间的可靠连接和刚度。
可选地,条状凸起2的材料可以例如包括线性精梳绒头、刷绒棉或聚合材料、纺织织物、枕垫或衬芯材料、织物填料、凝胶、硅树脂、橡胶或气囊中的至少一种或者上述材料的组合。
再次参考图1和图2,主体1还可以包括沿长度方向L分布的第一部分6和第二部分7,以及位于第一部分6和第二部分7之间并将二者连接的连接部8。具体地,连接部8在宽度方向W上的尺寸小于第一部分1和第二部分2在宽度方向W上的尺寸。第一部分6可以对应下肢大腿部分,第二部分7可以对应下肢小腿部分,而连接部8对应下肢膝关节部分。相较于压力袜整体包围下肢,设置连接部8以错开膝关节部位,可以提升使用者佩戴压力带时的下肢灵活度,防止关节部活动时产生干涉。
可选地,第一部分6和第二部分7也可以是单独的部分,彼此分离。也就是说,第一部分6和第二部分7可以不通过连接部8连接在一起,而是第一部分6和第二部分7可以分别固定至下肢的不同位置。例如,第一部分6可以固定至大腿部分,第二部分7可以固定至小腿部分。
示例性地,绑带5可以分别在第一部分6和第二部分7上沿宽度方向W延伸。换而言之,在图1和图2示出的实施例中,连接部8不包括绑带5。具体地,绑带5从主体1的两侧沿宽度方向W延伸,绑带5包括沿长度方向L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子绑带51和多个第二子绑带52。
多个第一子绑带51设置在主体1的第一侧,例如图1中的左侧。多个第二子绑带52设置在主体2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例如图2中的右侧。在长度方向L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绑带51之间限定第一开口10,用于容纳相对侧的第二子绑带52。相应地。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绑带52之间限定第二开口11,用于容纳相对侧的第一子绑带51。换句话说,在长度方向L上,第一子绑带51和第二子绑带52交替设置。通过以上设置,多个第一子绑带51和多个第二子绑带52之间形成类似插指排列的分布,在佩戴压力带时,第一子绑带51缠绕下肢并容纳在相对侧的第二开口11中,第二子绑带52缠绕下肢并容纳在相对侧的第一开口10中,有助于形成可靠的连接,并且这种设置可以有效地减小相邻绑带5之间的缝隙,以便于保证施压的持续性和均匀分布。此外,通过多个子绑带,可以将施压分为不同的部分,便于在下肢不同位置施加不同的压力,例如梯度加压,这将在后文中详细描述。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条状凸起2设置在第一表面3的右侧,以便于向下肢的大隐静脉偏心加压。相应地,条状凸起2沿下肢的大隐静脉的静脉走向而延伸。条状凸起2可以固定连接到主体1的第一表面3,例如粘接、焊接或缝制到主体1的第一表面3。
在本实施例中,条状凸起2沿第一部分6和第二部分7的整个长度延伸,而仅在连接部8处断开。这种设置主要考虑到连接部8处的下肢灵活度。此外,如图1和2所示,第一部分6、第二部分7和连接部8形成为一体,并且主体1由左右两个半部形成,每个半部中的第一部分6、第二部分7和连接部8形成为一体,左右两个半步通过缝制工艺连接在一起,图1中特别地示出了车缝连接线12。
此外,如图1和2所示,在压力带的平面展开状态下,沿长度方向L,第一部分6至第二部分7的压力带宽度大致依次减小,这符合人体下肢的周长从大腿至小腿的变化规律。
根据拉普拉斯公式,在下肢上压力带对的皮肤表面压力表示如下:
其中,
P(mmHg)表示皮肤表面压力,单位为毫米汞柱(mmHg);
N为压力系数,对于相同材质和尺寸的压力带,压力系数N相同,并且N可以通过实验测得;
F(N)表示压力带织物的张力,单位为N;
C(mm)表示下肢的周长,单位为mm;
Wb(mm)表示绑带5的沿长度方向L的宽度,单位为mm。
由此可见,如果张力保持不变,压力带对的皮肤表面压力与下肢的周长以及绑带5的宽度呈反比。
已知在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治疗和术后恢复中,对下肢施加从脚踝至大腿依次增加的梯度压力是有利的,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缓解静脉曲张症状。因此,结合上述公式,在压力带中的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在长度方向L上第一部分6至第二部分7的压力带宽度可以依次减小,且绑带5的沿长度方向L的宽度也可以依次减小。而压力带中的张力通常与主体1的拉伸率有关。本公开提出的压力带采用上述尺寸设计,可以保证使用者在每个子绑带上施加大致相同的拉伸程度的情况下,即可简单且快速地实现对下肢的梯度施压,而不需要额外地压力指示装置来指示压力带的压力。
可选地,压力带的第二表面4上也可以设置有刻度标记(未示出),例如指示下肢在该部分的测量周长,第一子绑带51或第二子绑带52可以缠绕并固定在该刻度标记上。而刻度标记的位置实质与下肢在该部分的推荐压力有关。替代地,刻度标记也可以仅表示从1至n的等级,以指示下肢在该部分的压力等级,并且使用者可以配合压力带附带的“周长-压力等级表”对照地进行不同周长对应的压力等级进行实际压力的查询。
图3和图4示出了测量下肢腿长和腿围的方法。在佩戴压力带之前,使用者需要首先测量其下肢腿长和腿围,尤其是腿围。根据中国医药行业标准YY/T 0853-2011的规定,测量最好宜在直立的患者腿上进行。图4示出了测量下肢腿围和腿长的主要测量点。可以看出,从脚踝至腹股沟位置,一共存在7个测量点,分别对应的是脚踝周长最小点B、腓肠肌止点B1、小腿最大周长点C、胫骨节下端点D、髌骨和腘窝的中心E、大腿中心位置F以及腹股沟中心点K下方约5cm点G。其中,腹股沟中心点K可以通过依次测量耻骨联合的水平位K1和臀肌下褶的水平位K2并取中间值而得到。相应地,如图3所示,在压力带上也标识出了这7个测量点对应的各区段的位置。在图3示出的实施例中,压力带的一侧设置有六个第一子绑带51、另一侧也设置有六个第二子绑带52,并且其中,六个第二子绑带52对应其中6个测量点,包括脚踝周长最小点B、腓肠肌止点B1、小腿最大周长点C、髌骨和腘窝的中心E、大腿中心位置F以及腹股沟中心点K下方约5cm点G,一个第一子绑带52对应剩余的1个测量点,即胫骨节下端点D。图3示出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子绑带的数量或与测量点的对应关系。
在完成下肢腿长和腿围的测量后,使用者即可根据测量的腿围佩戴压力带,例如根据刻度标记佩戴压力带。替代地,由于前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压力带的尺寸和结构设计,使用者也可以简便地直接佩戴,而无需测量腿围。
图5和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压力带的示意图。为了简洁描述,以下描述仅针对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未涉及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条状凸起2沿第一部分6和第二部分7的整个长度延伸,这样设置的优点在于,条状凸起2可以整体地替换或调整,并且加工和装配更容易。为了在连接部8的位置也通过条状凸起2施加压力,连接部8可以设置有从主体1的一侧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连接部绑带53,连接部绑带53可以与连接部8一体形成或者通过缝制工艺连接至连接部8,这样在佩戴时在膝关节部位也可以通过连接部绑带53进行固定和施压。条状凸起2与连接部绑带53之间可以连接或者分离。例如,条状凸起2的位于连接部8的一部分与连接部绑带53连接,或者条状凸起2与连接部绑带53之间可以分离而不具有连接关系,这可以根据患者的佩戴舒适度进行调整或修改。
图7和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再一实施例的压力带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部分6及其范围内的绑带5以及连接部8形成为一个整体,即不存在缝合或连接线。而第二部分7的靠近下端的局部从中间断开后拼接在一起,因此有助于贴合小腿轮廓。
图9和图10示意性地示出了下肢的正面和背面。图9主要示出了股静脉和大隐静脉,图10主要示出了小隐静脉。从图9和图10可以看出,大隐静脉主要沿下肢的内侧分布,而小隐静脉主要沿下肢的外侧分布。在静脉曲张的临床治疗中,针对静脉曲张严重程度较高的患者,会针对例如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进行射频治疗。条状凸起2可以根据所针对的静脉走向而设置,例如,在前述实施例中,条状凸起2设置在主体1的第一表面3的右侧,其对应的是右下肢的大隐静脉走向。图11示出了使用者的下肢佩戴根据压力带的示意图。条状凸起2恰好对大隐静脉走向施加偏心压力。可选地,条状凸起2的第一高度h沿静脉走向是相同的。
由图11可以看出,本公开提出的压力带通过绑带5将压力带固定至使用者的下肢,可以良好地贴合使用者的下肢并且对于下肢施加压力,特别地,还可以通过条状凸起2实现偏心式加压。在图11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部分6和第二部分7分别对大腿和小腿加压,并且连接部8可以错开膝关节部位,提升了使用者佩戴压力带时的下肢灵活度。
类似地,针对小隐静脉,条状凸起2可以设置在主体1的第一表面3的左侧,从而在右下肢佩戴压力带时,条状凸起2在右下肢的外侧,并且对应小隐静脉的走向。针对下肢的其他静脉走向也可以设置条状凸起2,本公开不以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为限。
此外,在大隐静脉的静脉曲张术后恢复中,对大隐静脉施加梯度变化的压力是有利地。如图9所示,股静脉与大隐静脉存在交界处(如图9中的虚线框所示),因此会有股静脉内静脉血流入大隐静脉中,从而不利于大隐静脉的纤维化。
因此,在越接近股静脉与大隐静脉的交界处,条状凸起2可以施加更大的压力。在可选实施例中,条状凸起2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高度h沿静脉走向是可变的。具体地,如图14所示,条状凸起2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高度h沿大隐静脉的静脉走向从下肢的近端向远端逐渐减小,从而在静脉走向上施加从近端向远端逐渐减小的压力。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所指的近端是相对于人体的心脏而言的较近端,而远端是指相对于人体的心脏而言的较远端,例如,对于下肢而言,大腿根部或腹股沟处可以视为近端,而脚踝可以视为远端;对于大腿而言,大腿根部或腹股沟处可以视为近端,而膝关节可以视为远端。
换而言之,尤其在主体1的第一部分6,条状凸起2的第一高度h是可变地,并且在越靠近股静脉与大隐静脉的交界处,条状凸起2的第一高度h越高,从而在越靠近股静脉与大隐静脉的交界处施加越大的压力。反之,在远离静脉与大隐静脉的交界处,由于大隐静脉中的回流血流几乎不存在,因此可以不需要再像股静脉与大隐静脉的交界处那样施加同等大小的的压力,这样的反梯度施压可以在保证康复效果的前提下更好地提升使用者的舒适度。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称之为反梯度施压,主要是因为相对于佩戴绑带5而对脚踝至大腿施加逐渐减小的梯度压力,即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减小的梯度压力,可变的条状凸起2施加的是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增大的梯度压力,其压力的变化趋势与前者相反。
再次参考图14,在主体1的第一部分6,条状凸起2的第一高度h越靠近股静脉与大隐静脉的交界处(图14的右侧方向),条状凸起2的第一高度h越高。而在主体1的第二部分7中,条状凸起2的第一高度h是相同的。可选地,在条状凸起2沿整个压力带长度方向延伸的实施例中,条状凸起2的第一高度h也可以遵循类似图14的变化规律,即在第一部分6中第一高度H可变,在第二部分7中第一高度h相同。
可选地,条状凸起2的第一高度h的最大值hmax和最小值hmin之间的差值在0至8mm的范围内,例如0至2mm、2至4mm、4至6mm、6至8mm或2mm、4mm、5mm、6mm或8mm。
此外,图13A和图14示出的实施例示例性地描述了条状凸起2附接至第一表面3的实施方式之一。在图13A和图14的实施例中,条状凸起2可拆卸地附接至第一表面3,并且,条状凸起2在第一表面3的位置是可调的。条状凸起2靠近第一表面3的表面上可以设置有用于附接至第一表面3的凸起钩环扣件13,例如(即:钩环扣件)端部。相应地,在第一表面3用于附接条状凸起2的部分,包括对应的(即:钩环扣件)表面,例如起毛布面。因此,条状凸起2可以以类似于绑带5与第二表面4的附接方式可拆卸地附接至第一表面3,并且其位置是可调整的。
可调和/或可拆卸的条状凸起2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其优势。例如,对于大隐静脉而言,不同人的大隐静脉的静脉走向各异,同时,由于不同人的腿围也不尽相同,即使是相同走向的大隐静脉,对于不同腿围的人而言,条状凸起2的位置也需要适应性地作出一定调整。因此,可调的条状凸起2具有其优势,医生或护士等专业人士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大隐静脉走向相应地调整条状凸起2的位置,以最好地适应其大隐静脉走向。对于可拆卸的条状凸起2,可以提前确定好使用者大隐静脉走向并附接至第一表面3,再将压力带佩戴至使用者下肢。替代地,也可以先将条状凸起2直接压靠至使用者的大隐静脉,再佩戴压力带,通过诸如凸起钩环扣件13之类的安装结构附接到第一表面3,从而条状凸起2可以自动地附接到第一表面3。
替代地,在某些应用(例如针对小隐静脉的应用)中,条状凸起2也可以与第一表面3固定连接,这是因为不同患者的小隐静脉的静脉走向基本相同,不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这种固定走向的静脉,也可以采用条状凸起2固定连接至第一表面3的实施方式。
可拆卸的条状凸起2也是有利的。在静脉曲张术后愈合和恢复的过程中,通常术后的一段时间之内(例如一周、半个月甚至一个月)都需要佩戴诸如压力带或压力袜之类的压缩装置。术后愈合和恢复的过程的第一周尤其重要,因此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偏心式加压的压力带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在第一周中恢复。然而,长时间地偏心施压对于患者而言是不友好的,因此在恢复阶段的中后期,使用者可以自己或在专业人士的协助下拆卸条状凸起2。或者,根据使用者的恢复情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再次偏心施压时,使用者还可以再次将条状凸起2重新附接至压力带。
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3B所示,条状凸起2’的截面可以包括弧形部23’和矩形部24’的组合,弧形部23’设置在矩形部24’的上方,配置为向使用者偏心加压。矩形部24’的宽度大于弧形部23’,使得使用者的下肢皮肤的非偏心加压部分可以与矩形部24’接触。为了提高使用者的佩戴舒适度,弧形部23’和矩形部24’之间的接合边缘都可以设置为平滑过渡,避免划伤皮肤或者在皮肤上留下明显压痕。
此外,实用新型人还注意到,在某些临床应用场景下,需要对下肢的特定位置施加点压力。例如,在股静脉与大隐静脉的交界处下方约2cm处的位置(以下简称“股隐加压点”),施加点压力是特别有利的。这可以显著地阻断股静脉血液回流至大隐静脉,有助于静脉曲张术后恢复,防止静脉功能不全和深静脉血栓。
在图15和图16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压力带还可以包括第二绑带14和点状凸起20。第二绑带14的一端附接至主体1的近端(即图15中的上端),从而从主体1的上端继续倾斜向上延伸,例如沿大隐静脉的向上延伸方向。点状凸起20附接至第二绑带14并且配置为在给定位置处施加点压力。第二绑带14和点状凸起20可以与附加的腰带进行配合以实现其施加点压力的功能。
图16示例性地示出了与压力带配合使用的腰带30。腰带30可以包括腰带调节扣31和卡槽32,腰带30上还设置有连接扣40。腰带调节扣31可以收放并固定腰带,用于调节腰带的周长。卡槽32靠近腰带调节扣31设置,其具有锯齿状或起伏的表面形状,可以与连接扣40形成卡扣连接。连接扣40包括连接扣主体41、连接至连接扣主体41并且可旋转的连接件42、调节按钮43和转轴44。连接件42可绕转轴44相对于连接扣主体41,并且连接件42上设置有通孔,配置为允许第二绑带14穿过。腰带30穿过连接扣主体41内,并且调节按钮43可以控制连接扣主体41与腰带30之间的卡扣连接。当按下调节按钮43时,连接扣主体41与腰带30之间分离,此时可以将连接扣主体41在卡槽32上沿腰带30移动。反之,当松开调节按钮43时,连接扣主体41与腰带30之间卡扣连接,此时连接扣主体41固定在腰带30上。
在使用时,首先将压力带佩戴至使用者的下肢,然后再将腰带30佩戴至使用者的腰部,并且将第二绑带14穿过连接件42的通孔并绕回其自身的可附接表面并附接在该表面上。然后按下调节按钮43以调节连接扣40在腰带30上的位置,从而调节第二绑带14的角度和施压的大小。
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点状凸起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实施方式。例如,如图17所示,点状凸起20’附接到第一表面3并且配置为在给定位置处施加点压力。点状凸起20’具有垂直于第一表面3的第二高度H2。在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条状凸起2未沿压力带的整个长度方向延伸,而点状凸起20’设置对应在大隐静脉与股静脉交汇处下方2cm处的位置上,点状凸起20’和第一表面3之间设置有垫片50,用于调整第二高度H2,从而调节施加的点压力的大小。
可选地,上述实施例的点状凸起20、20’可以例如是半球形、圆台形、圆锥形或立方体。示例性地,在点状凸起20、20’为半球形时(如图15或图17所示),其直径可以在10至25mm的范围内,高度在2至15mm的范围内。
除了在以上描述中记载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公开提出的压力带还可以具有其他可实施的替代实施例。例如,替代地,绑带5也可以仅从主体1的一侧沿宽度方向W延伸,主体1的相对的另一侧不包括绑带5。又例如,条状凸起2的第一宽度k沿静脉走向可以是可变的。
图18和图19示例性地示出了这种替代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在此不再赘述。在图18中,绑带5仅从主体1的一侧沿宽度方向W延伸。为了将绑带5附接至第二表面4,压力带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表面4上的多个胶扣60,多个胶扣60具体设置在条状凸起2在第二表面4的投影区域内或附近。胶扣60例如通过车缝的方式固定至第二表面4。胶扣60具有类似于皮带扣的结构,因此绑带5可以穿过胶扣60并反向弯折以附接到第二表面4。此外,附接部9可以设置在绑带5的第二表面4上。在佩戴时,绑带5穿过胶扣60并反向弯折以附接到第二表面4,压力带的压力可以通过绑带5穿过相应胶扣60的长短来调整。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条状凸起2的第一宽度k沿静脉走向可以是可变的,例如,条状凸起2的第一宽度k沿静脉走向从下肢的近端向远端逐渐减小,从而在近端位置的更大范围施加偏心压力,而在远端位置的更小范围施加偏心压力。这样设置主要是考虑到静脉走向的近端位置的血流压力更大,而在远端位置的血流压力较小。因此,对于近端位置的偏心加压是重要的,提供更大范围的施加面积可以对近端施加更可靠的压力,而无需在血流压力小的远端位置施加过多压力,从而在保证恢复效果的同时减轻对使用者的压力负担,改善佩戴舒适度。
以下条款提供了本文公开的用于下肢的压力带的示例。
条款1:一种用于下肢的压力带,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限定相互垂直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并且包括与使用者接触的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以及从所述主体的至少一侧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绑带;和
条状凸起,所述条状凸起附接到所述第一表面,并且所述条状凸起具有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长度、沿所述宽度方向的第一宽度和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高度;
其中,所述绑带缠绕使用者的下肢并附接到所述第二表面,以将所述压力带固定至所述使用者上,并且其中,所述条状凸起的位置对应下肢的至少一条静脉的静脉走向的至少一部分,以通过所述压力带的第一表面和所述条状凸起向使用者的该至少一条静脉偏心式加压。
条款2:如条款1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条状凸起的所述第一高度和/或所述第一宽度沿所述静脉走向是相同的。
条款3:如条款1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条状凸起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第一高度和/或所述第一宽度沿所述静脉走向是可变的。
条款4:如条款3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条状凸起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第一高度和/或所述第一宽度沿所述静脉走向从下肢的近端向远端逐渐减小。
条款5:如条款1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条状凸起在所述第一表面的位置是可调的。
条款6:如条款5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条状凸起可拆卸地附接至所述第一表面。
条款7:如条款1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条状凸起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截面中的形状为半圆形、三角形、矩形、梯形中的至少一种或其组合。
条款8:如条款1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条状凸起的第一宽度在5mm至200mm的范围内。
条款9:如条款1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条状凸起的第一高度在2mm至20mm的范围内。
条款10:如条款4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条状凸起的第一高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在0至18mm的范围内。
条款11:如条款1所述的压力带,还包括:点状凸起,所述点状凸起附接到所述第一表面并且配置为在给定位置处施加点压力,所述点状凸起具有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高度。
条款12:如条款11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点状凸起和所述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垫片,用于调整所述第二高度。
条款13:如条款1所述的压力带,还包括:
第二绑带,所述第二绑带的一端附接至所述主体的近端;以及
点状凸起,所述点状凸起附接至所述第二绑带并且配置为在给定位置处施加点压力。
条款14:如条款1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绑带从所述主体的一侧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其中,所述绑带沿所述主体的整个长度延伸。
条款15:如条款1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主体还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分布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绑带分别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上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
条款16:如条款15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离,并且配置为分别固定至下肢的不同位置。
条款17:如条款15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主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并将二者连接的连接部,并且其中,所述连接部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条款18:如条款17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连接部设置有从所述主体的一侧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接部绑带。
条款19:如条款17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形成为一体。
条款20:如条款17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通过缝制工艺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条款21:如条款17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条状凸起沿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整个长度延伸。
条款22:如条款1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条状凸起沿所述压力带的整个长度延伸。
条款23:如条款18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条状凸起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连接部绑带连接。
条款24:如条款18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条状凸起与所述连接部绑带分离。
条款25:如条款1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绑带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子绑带,至少一部分子绑带的远离所述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附接至所述第二表面的附接部。
条款26:如条款25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附接部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通过钩环扣件连接。
条款27:如条款25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绑带从所述主体的两侧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其中,所述绑带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子绑带和多个第二子绑带,所述多个第一子绑带设置在所述主体的第一侧,所述多个第二子绑带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
条款28:如条款27所述的压力带,其中,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绑带之间限定第一开口,用于容纳相对侧的第二子绑带,且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绑带之间限定第二开口,用于容纳相对侧的第一子绑带。
条款29:如条款1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条状凸起沿下肢的大隐静脉和/或小隐静脉的静脉走向而延伸。
条款30:如条款1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带,其中,所述条状凸起的材料包括线性精梳绒头、刷绒棉、纺织织物、枕垫或衬芯材料、织物填料、凝胶、硅树脂、橡胶或气囊中的至少一种。
上文中参照优选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用于下肢的压力带的示范性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理念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多种变型和改型。另外,也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各个方面提出的各种技术特征、结构进行多种组合,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30)
1.一种用于下肢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带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限定相互垂直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并且包括与使用者接触的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以及从所述主体的至少一侧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绑带;和
条状凸起,所述条状凸起附接到所述第一表面,并且所述条状凸起具有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长度、沿所述宽度方向的第一宽度和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高度;
其中,所述绑带缠绕使用者的下肢并附接到所述第二表面,以将所述压力带固定至所述使用者上,并且其中,所述条状凸起的位置对应下肢的至少一条静脉的静脉走向的至少一部分,以通过所述压力带的第一表面和所述条状凸起向使用者的该至少一条静脉偏心式加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凸起的所述第一高度和/或所述第一宽度沿所述静脉走向是相同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凸起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第一高度和/或所述第一宽度沿所述静脉走向是可变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凸起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第一高度和/或所述第一宽度沿所述静脉走向从下肢的近端向远端逐渐减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凸起在所述第一表面的位置是可调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凸起可拆卸地附接至所述第一表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凸起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截面中的形状为半圆形、三角形、矩形、梯形中的至少一种或其组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凸起的第一宽度在5mm至200mm的范围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凸起的第一高度在2mm至20mm的范围内。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凸起的第一高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在0至18mm的范围内。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带还包括:点状凸起,所述点状凸起附接到所述第一表面并且配置为在给定位置处施加点压力,所述点状凸起具有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高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状凸起和所述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垫片,用于调整所述第二高度。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带还包括:
第二绑带,所述第二绑带的一端附接至所述主体的近端;以及
点状凸起,所述点状凸起附接至所述第二绑带并且配置为在给定位置处施加点压力。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从所述主体的一侧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其中,所述绑带沿所述主体的整个长度延伸。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还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分布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绑带分别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上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离,并且配置为分别固定至下肢的不同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并将二者连接的连接部,并且其中,所述连接部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设置有从所述主体的一侧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接部绑带。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形成为一体。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通过缝制工艺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凸起沿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整个长度延伸。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凸起沿所述压力带的整个长度延伸。
23.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凸起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连接部绑带连接。
24.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凸起与所述连接部绑带分离。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子绑带,至少一部分子绑带的远离所述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附接至所述第二表面的附接部。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附接部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通过钩环扣件连接。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从所述主体的两侧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其中,所述绑带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子绑带和多个第二子绑带,所述多个第一子绑带设置在所述主体的第一侧,所述多个第二子绑带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绑带之间限定第一开口,用于容纳相对侧的第二子绑带,且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绑带之间限定第二开口,用于容纳相对侧的第一子绑带。
29.如权利要求1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凸起沿下肢的大隐静脉和/或小隐静脉的静脉走向而延伸。
30.如权利要求1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凸起的材料包括线性精梳绒头、刷绒棉、纺织织物、枕垫或衬芯材料、织物填料、凝胶、硅树脂、橡胶或气囊中的至少一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745699.0U CN218075448U (zh) | 2022-07-06 | 2022-07-06 | 用于下肢的压力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745699.0U CN218075448U (zh) | 2022-07-06 | 2022-07-06 | 用于下肢的压力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075448U true CN218075448U (zh) | 2022-12-20 |
Family
ID=84479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745699.0U Active CN218075448U (zh) | 2022-07-06 | 2022-07-06 | 用于下肢的压力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075448U (zh) |
-
2022
- 2022-07-06 CN CN202221745699.0U patent/CN21807544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789050B (zh) | 治疗性压迫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EP2323603B1 (en) | Therapeutic compression garments | |
CN103370036B (zh) | 具有分离的主体和带子的有刻度压缩装置 | |
EP2440167B1 (en) | Customizable therapeutic compression garment and method | |
US9033906B2 (en) | Therapeutic compression apparatus | |
US10195067B2 (en) | Proprioceptive orthosis for supporting a joint | |
KR20010041409A (ko) | 스타킹, 타이츠 또는 양말과 같은 짜여진 탄성 직물재료로 만들어진 관상의 압박 정위 장치를 지절상에 착용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
US20220387249A1 (en) | Therapeutic compress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s of use | |
EP3962428A1 (en) | Therapeutic compression system and methods of use | |
US20220087848A1 (en) | Compression garment | |
US7173161B1 (en) | Bandage for relief of the musculature in muscle fibre tears | |
US10973669B2 (en) | Daneshvar wrapping means II and methods | |
CN218075448U (zh) | 用于下肢的压力带 | |
CN117414256A (zh) | 用于下肢的压力带及其制造方法 | |
CN218899926U (zh) | 压力带及包括所述压力带的服饰 | |
US20180325742A1 (en) | Band for compressing or supporting a joint | |
CN209951571U (zh) | 改良ssb绷带系统 | |
RU2242952C1 (ru) | Послеоперационный бандаж | |
US20240164932A1 (en) | Compression garment set | |
CN117414254A (zh) | 压力带及包括所述压力带的服饰 | |
KR102160635B1 (ko) | 운동용 타이츠 | |
CN109925124B (zh) | 甲状腺癌术后淋巴漏支具 | |
WO2024107456A1 (en) | Elastic-inelastic therapeutic compress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s of use | |
WO2024107864A1 (en) | Multiple bladder therapeutic compression apparatus,system and methods of use | |
CN207575337U (zh) | 一种下肢敷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