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71736U - 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和耳机组件 - Google Patents

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和耳机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71736U
CN218071736U CN202220773023.6U CN202220773023U CN218071736U CN 218071736 U CN218071736 U CN 218071736U CN 202220773023 U CN202220773023 U CN 202220773023U CN 218071736 U CN218071736 U CN 2180717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
earphone
bone conduction
arc
head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7302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锦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engxin Bain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engxin Bain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engxin Bain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engxin Bain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7302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717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717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717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和耳机组件,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包括耳机架、第一耳机头、第二耳机头、第一耳挂和第二耳挂,耳机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环绕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均呈弧形,分别用于挂在左耳和右耳上方,环绕部用于环绕头后部;第一耳机头和第二耳机头内均安装有骨传导感应器,分别设于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一耳挂和第二耳挂均呈弧形,分别靠近左右耳连接于耳机架上,沿左右两边耳朵的耳垂后部环绕至耳垂前部;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佩戴稳定性高,尤其适用于运动场景。

Description

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和耳机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和耳机组件。
背景技术
传统的耳机都为耳塞式耳机,佩戴时间久了会使人产生疲劳感,并且佩戴时难以听到外界的声音,当遇危险情况,如汽车鸣笛等的,是十分危险的,再者,长期佩戴此种耳机,会对耳膜造成损伤。
骨传导是声音的一种传导方式,通过耳机对头骨的振动传递声音到大脑,正常情况下,声波通过空气传导、骨传导两条路径传入内耳,然后由内耳的内、外淋巴产生振动,螺旋器完成感音过程,随后听觉神经产生神经冲动,呈递给听觉中枢,大脑皮层综合分析后,最终“听到”声音。
然而现有的骨传导耳机存在佩戴后稳定度不足的缺陷,尤其是用户在运动时该缺陷尤为明显,使用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和耳机组件,旨在提高骨传导耳机佩戴的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包括:耳机架,所述耳机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环绕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均呈弧形,分别用于挂在左耳和右耳上方,所述环绕部用于环绕头后部;
第一耳机头和第二耳机头,所述第一耳机头和第二耳机头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耳机头和第二耳机头内均安装有骨传导感应器;
第一耳挂和第二耳挂,所述第一耳挂和第二耳挂均与耳机架连接,所述第一耳挂呈弧形,用于沿左耳耳垂后部环绕至左耳耳垂前部;所述第二耳挂呈弧形,用于沿右耳耳垂后部环绕至右耳耳垂前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用于与人体耳朵接触的一侧均开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内设置有弧形硅胶垫片;和/或所述第一耳挂和第二耳挂用于与人体耳朵接触的一侧均开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内设置有弧形硅胶垫片。
可选地,所述耳机架还包括第三固定部和第四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第三固定部、环绕部、第四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依次连接设置,以形成所述耳机架;所述第三固定部和第四固定部均呈弧形,分别贴设左耳后方的乳突部和右耳后方的乳突部;所述环绕部为开口朝上的弧形。
可选地,所述第一耳机头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一内壳,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一内壳连接形成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内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蓝牙模块,所述第一外壳上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耳机头包括第二外壳和第二内壳,所述第二外壳和第二内壳配对扣合形成第二容腔,所述第二容腔内设置有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可选地,所述控制面板包括电源开关按键、音量调节按键。
可选地,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一内壳,以及,所述第二外壳和第二内壳,扣合连接后为整体封闭的柔性壳体;所述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
可选地,所述耳机架包括第一外壳体、LED灯珠,所述第一外壳体为透光材质,所述LED灯珠设于所述第一外壳体内,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和/或,所述耳挂包括第二外壳体、LED灯珠,所述第二外壳体为透光材质,所述LED灯珠设于所述第二外壳体内,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控制面板包括灯珠开关按键。
可选地,所述第一耳挂和第二耳挂与耳机架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耳机组件,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以及,耳机盒,所述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放置于所述耳机盒内。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和耳机组件,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包括耳机架、第一耳机头、第二耳机头、第一耳挂和第二耳挂,耳机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环绕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均呈弧形,分别用于挂在左耳和右耳上方,环绕部用于环绕头后部;第一耳机头和第二耳机头内均安装有骨传导感应器,分别设于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一耳挂和第二耳挂均呈弧形,分别靠近左右耳连接于耳机架上,沿左右两边耳朵的耳垂后部环绕至耳垂前部;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佩戴稳定性高,尤其适用于运动场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的佩戴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耳机架 110 第一固定部
120 第二固定部 130 第三固定部
140 第四固定部 150 环绕部
200 第一耳机头 210 第一外壳
220 第一内壳 211 控制面板
300 第二耳机头 310 第二外壳
320 第二内壳 400 第一耳挂
500 第二耳挂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传统的耳机都为耳塞式耳机,佩戴时间久了会使人产生疲劳感,并且佩戴时难以听到外界的声音,当遇危险情况,如汽车鸣笛等的,是十分危险的,再者,长期佩戴此种耳机,会对耳膜造成损伤。
骨传导是声音的一种传导方式,通过耳机对头骨的振动传递声音到大脑,正常情况下,声波通过空气传导、骨传导两条路径传入内耳,然后由内耳的内、外淋巴产生振动,螺旋器完成感音过程,随后听觉神经产生神经冲动,呈递给听觉中枢,大脑皮层综合分析后,最终“听到”声音,即将声音转换为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通过人的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传递、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来传递声波。
然而现有的骨传导耳机佩戴后稳定度不足,尤其是用户在运动时该缺陷尤为明显,使用效果不佳。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包括耳机架100、第一耳机头200、第二耳机头300、第一耳挂400和第二耳挂500;耳机架100包括第一固定部110、第二固定部120和环绕部150,第一固定部110和第二固定部120均呈弧形,分别挂在左耳和右耳上方,环绕部150环绕于头后部,当用户不想佩戴耳机又不想将耳机取下时,可以挂于脖子上;第一耳机头200和第二耳机头300分别设于第一固定部110和第二固定部120的端部,第一耳机头200和第二耳机头300内均安装有骨传导感应器;第一耳挂400和第二耳挂500均呈弧形,分别靠近左右耳连接于耳机架100上,沿左右两边耳朵的耳垂后部环绕至耳垂前部。骨传导耳机的耳机架100一般是具有弹性的,现有骨传导耳机一般依靠第一耳机头200与第二耳机头300夹持于头部两侧,该种固定方式非常不稳固,当使用者动作稍大或是进行运动时很容易产生震动,而且耳廓外部上方长时间被挤压易感到疲乏以及沉重,并且,每个人的耳朵大小及形状都不一样,当耳朵较小而耳机架较大时,用户若进行激烈运动,耳机容易滑动或是上下震动,第一耳挂400和第二耳挂500的设置能够将耳机稳固环绕于耳朵。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骨传导耳机佩戴时开放双耳,不堵塞耳朵,解决了入耳式耳机佩戴的不适感,避免了戴耳机运动时耳内出汗带来的一系列卫生和健康问题,并且开放双耳,保证危险场景下使用耳机的可能性,使用户在使用耳机的同时也能够注意到周围环境的变化,与此同时,耳挂的设计提高了佩戴的稳定度,能够适用于多种场景。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10和第二固定部120,以及第一耳挂400和第二耳500挂用于与人体耳朵接触的一侧均可以开设有弧形凹槽,弧形凹槽内设置有弧形硅胶垫片。现有骨传导耳机与人体皮肤贴合性差,影响佩戴效果,而硅胶与人体皮肤触感非常接近,能够提高贴合度以及佩戴舒适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所示,耳机架100还包括第三固定部130和第四固定部140,第三固定部130靠近耳机架100的第一固定部110设置,第四固定部140靠近耳机架100的第二固定部120设置,第一固定部110、第三固定部130、环绕部150、第四固定部140和第二固定部120依次连接形成耳机架100。具体地,环绕部150呈开口朝上的圆弧状,需要说明的是,所说的开口朝上指的是从人体背部看的时候该环绕部150是呈开口朝上的形状,耳机正常佩戴时环绕部150位于脑后靠近颈部的位置,常规骨传导耳机环绕部150大多环绕于后脑勺中部,佩戴时会将头发束住或者是穿插于头发内,无论是观感上还是佩戴感上均不佳,尤其女生运动时一般会将头发束成马尾,若环绕部150环绕在后脑勺中部会造成困扰;具体地,第三固定部130和第四固定部140均呈弧形,人体耳朵后部有一小块凸起的骨头,此处为乳突部,第三固定部130和第四固定部140的弧形凸起部分别贴设左耳乳突部和右耳乳突部,以起到更好的夹持作用此时耳朵上的受力分散均匀,即便长时间佩戴耳朵上方也不会产生疲劳感以及沉重感。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耳机头200包括第一外壳210和第一内壳220,第一外壳210和第一内壳220扣合连接形成第一容腔,第一容腔内设置有电路板,电路板上搭载有蓝牙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等,第一外壳210上设置有控制面板211,控制面板211与电路板电性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控制面板211上设置有电源开关按键、音量调节按键。
第二耳机头300包括第二外壳310和第二内壳320,第二外壳310和第二内壳320配对扣合形成第二容腔,第二容腔内设置有电池,电池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用于给电路板等供电。
可选的,第一外壳210和第一内壳220,以及,第二外壳310和第二内壳320,扣合连接后为整体封闭的柔性壳体,骨传导感应器、电池以及电路板等均密封于第二耳机头300内,密封性好,防水性能高,耳机头采用柔性外壳能够使耳机头与使用者的头部紧密贴合,牢固固定于使用者头部,即便使用者进行较为剧烈的运动,也不会轻易脱落。可选的,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
在一实施例中,耳机架100包括第一外壳210体、LED灯珠,第一外壳210体为透光材质,LED灯珠设于第一外壳210体内;或者,耳挂的外壳为透光材质,LED灯珠设置于耳挂内,当然,LED灯珠也可以同时设置于耳挂和耳机架100内。LED灯珠与电路板电连接,控制面板211上设置有灯珠开关按键。当使用者在夜间进行室外运动时,LED灯珠能够起到指示的作用,让人能够快速醒目地一眼看到,避免路上的车、人由于看不见而撞上,提高了夜间使用的安全度。
另外,第一耳挂400和第二耳挂500与耳机架100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连接,耳挂可以采用硬质材质也可以采用柔性材质,当其为柔性材质时能够受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弯曲,使其达到适合不同人群舒适佩戴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耳机组件,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以及耳机盒,该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放置于该耳机盒内。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使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耳机架,所述耳机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环绕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均呈弧形,分别用于挂在左耳和右耳上方,所述环绕部用于环绕头后部;
第一耳机头和第二耳机头,所述第一耳机头和第二耳机头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耳机头和第二耳机头内均安装有骨传导感应器;
第一耳挂和第二耳挂,所述第一耳挂和第二耳挂均与耳机架连接,所述第一耳挂呈弧形,用于沿左耳耳垂后部环绕至左耳耳垂前部;所述第二耳挂呈弧形,用于沿右耳耳垂后部环绕至右耳耳垂前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用于与人体耳朵接触的一侧均开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内设置有弧形硅胶垫片;和/或所述第一耳挂和第二耳挂用于与人体耳朵接触的一侧均开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内设置有弧形硅胶垫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架还包括第三固定部和第四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第三固定部、环绕部、第四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依次连接设置,以形成所述耳机架;所述第三固定部和第四固定部均呈弧形,分别贴设左耳后方的乳突部和右耳后方的乳突部;所述环绕部为开口朝上的弧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机头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一内壳,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一内壳连接形成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内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蓝牙模块,所述第一外壳上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耳机头包括第二外壳和第二内壳,所述第二外壳和第二内壳配对扣合形成第二容腔,所述第二容腔内设置有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板包括电源开关按键、音量调节按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一内壳,以及,所述第二外壳和第二内壳,扣合连接后为整体封闭的柔性壳体;所述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架包括第一外壳体、LED灯珠,所述第一外壳体为透光材质,所述LED灯珠设于所述第一外壳体内,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和/或,所述耳挂包括第二外壳体、LED灯珠,所述第二外壳体为透光材质,所述LED灯珠设于所述第二外壳体内,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控制面板包括灯珠开关按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挂和第二耳挂与耳机架可拆卸连接。
9.一种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组件包括: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
耳机盒,所述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放置于所述耳机盒内。
CN202220773023.6U 2022-04-02 2022-04-02 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和耳机组件 Active CN2180717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73023.6U CN218071736U (zh) 2022-04-02 2022-04-02 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和耳机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73023.6U CN218071736U (zh) 2022-04-02 2022-04-02 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和耳机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71736U true CN218071736U (zh) 2022-12-16

Family

ID=84415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73023.6U Active CN218071736U (zh) 2022-04-02 2022-04-02 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和耳机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717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36486U (zh) 一种骨传导无线耳机
US5412736A (en) Personal audio system and earphone for same
CN204948313U (zh) 骨传导无线耳机
JP2012525721A (ja) 骨伝導ヘッドホン
CN207968808U (zh) 便携式骨传导耳机
CN204948312U (zh) 骨传导无线耳机
WO2017092166A1 (zh) 具有骨传导功能的智能眼镜
CN208924502U (zh) 音频输出模块和头戴式智能终端
CN216357249U (zh) 一种tws骨声传导耳机
JPS5821267Y2 (ja) 受話器
CN218071736U (zh) 佩戴不入外耳的骨传导耳机和耳机组件
CN210958775U (zh) 具有灯光效果的头戴式立体声游戏耳机
CN209299467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
WO2016000380A1 (zh) 一种耳机
EP4084494A1 (en) Headphone and multi-stage noise-cancellation earphone assembly
CN214799830U (zh) 一种挂耳式骨传导耳机
CN209526844U (zh) 一种佩戴舒适的骨传导耳机
CN211152163U (zh) 具有悬浮式头带的耳机
CN111935582B (zh) 一种可变式自适应耳机壳及应用其的耳塞装置、助听设备
CN114827820A (zh) 骨导送话器及头戴式蓝牙耳机
CN208609160U (zh) 一种用于头戴设备的扬声器耳壳及一种头戴设备
CN207968809U (zh) 耳塞可调节的骨传导耳机
CN207968811U (zh) 具有防掉结构的便携式骨传导耳机
CN207968813U (zh) 新型骨传导佩戴耳塞
CN210868109U (zh) 一种可佩戴骨传导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Fuxing Warehouse Building, No. 6 Binglang Road, Fubao Community, Fubao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00 (105, Block A, Building 2, Hetao Creative Bonded Park)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Tengxin Baina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011, hualianfa building, 2006 Huaqiang North Road,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Tengxin Baina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