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30640U - 涡旋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涡旋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30640U
CN218030640U CN202222506893.XU CN202222506893U CN218030640U CN 218030640 U CN218030640 U CN 218030640U CN 202222506893 U CN202222506893 U CN 202222506893U CN 218030640 U CN218030640 U CN 2180306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medium
pressure
scroll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0689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苗青
裴俊亮
钱坤
张强
吴志鹏
雷全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itzer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itzer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itzer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Bitzer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0689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306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306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306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涡旋压缩机,其静涡盘设置在机体上且开设介质吸入孔和介质排出孔,动涡盘也设置在机体上,且被配置为与静涡盘相错对置相互啮合形成压缩腔,并绕静涡盘偏心转动至将介质从介质吸入孔吸入压缩腔内压缩处理后,再从介质排出孔排出。高压隔板设置在静涡盘上,高压盖板与高压隔板连接形成高压腔;排气阀背板设置在高压隔板上,并具有导通高压腔和介质排出孔的排出通道;排气阀片被配置为当涡旋压缩机处于非排气工况时,阻止压缩腔内的介质流入高压腔,且当涡旋压缩机处于排气工况时,允许压缩腔内介质经流入高压腔。高压腔内的高压直接作用下在排气阀背板上,从而相对的降低了对静涡盘的作用力,保证了其使用寿命、性能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涡旋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涡旋压缩机。
背景技术
涡旋压缩机作为压缩机的一种典型结构,主要用于空调、制冷、一般气体压缩以及用于汽车发动机增压器和真空泵等场合,可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传统的中、小型往复式压缩机。
参见图1和图2,涡旋压缩机的典型结构至少包括静涡盘1、动涡盘2和机体3。其中,静涡盘1和动涡盘2均具有涡旋形叶片,且两者相错180°对置相互啮合。动涡盘2由一个偏心距很小的曲轴4驱动,并通过防自转机构约束,绕静涡盘1做半径很小的平面运动,从而与端板配合形成一系列月牙形柱体工作容积。
涡旋压缩机在曲轴4旋转一周时间内,其吸气、压缩、排气三个工作过程同时进行,外侧空间与吸气孔10相通,始终处于吸气过程,内侧空间与排气孔11相通,始终处于排气过程,且排气孔11朝向静涡盘1的轴向。
参见图3,涡旋压缩机还包括排气阀。排气阀包括排气阀背板5和排气阀片6,排气阀背板5通过螺钉7固定连接在静涡盘1的排气孔11所在位置,并且排气阀背板5和排气孔11之间具有轴向间隙,排气阀片6位于轴向间隙内并且在吸气、压缩工作过程中在内外压差作用下封堵排气孔11,且在排气工作过程中在内外压差作用下离开静涡盘1并被排气阀背板5止挡,此时排气孔11被打开,压缩后的高温高压介质从排气孔11排出,直至外部气压大于内部气压时,排气阀片6在自重和/或压差作用下回落复位,再次封堵排气孔11。
涡旋压缩机还包括高压隔板和顶盖,高压隔板固定连接在静涡盘1上,顶盖再与高压隔板固定连接形成高压腔。高压隔板上开设有通孔,排气阀背板贯穿该通孔伸入高压腔内,排气阀背板的外周壁开设有介质孔。涡旋压缩机处于排气工况时,排气阀片被推开至介质排气孔打开,经压缩处理后的高温高压介质顺次流经介质排气孔、介质孔进入高压腔内,最后从设置在顶盖上与高压腔连通的单向阀流入外部管路。
高压腔内的高压通过高压隔板上的通孔作用到静涡盘1上,这个作用力越大,静涡盘1的涡旋叶片变形越大,对静涡盘的的性能和可靠性越不利。
排气阀安装在静涡旋上只能采用机加工和紧固件进行组合安装,因为通常静涡旋是铸铁件且比较厚重不适于焊接。结构设计单一,组件多,可靠性差,成本难以减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涡旋压缩机。
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包括:
机体;
静涡盘,设置在所述机体上且开设有介质吸入孔和介质排出孔;
动涡盘,设置在所述机体上,所述动涡盘被配置为与所述静涡盘相错对置相互啮合形成压缩腔,并绕所述静涡盘偏心转动至将介质从所述介质吸入孔吸入所述压缩腔内压缩处理后,再从所述介质排出孔排出;
高压隔板,设置在所述静涡盘上;
高压盖板,与所述高压隔板连接形成高压腔;
排气阀背板,设置在所述高压隔板上,并具有导通所述高压腔和所述介质排出孔的排出通道;
排气阀片,被配置为当涡旋压缩机处于非排气工况时,阻止所述压缩腔内的介质流入所述高压腔,且当涡旋压缩机处于排气工况时,允许所述压缩腔内介质经流入所述高压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阀背板焊接或螺钉连接在所述高压隔板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阀背板通过电阻焊连接在所述高压隔板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阀背板具有供所述排气阀片活动的活动空间,所述高压隔板上开设有连通所述介质排出孔和所述活动空间的连通孔;
所述排气阀片位于所述活动空间内,且在自重下与所述高压隔板的外板面抵接,阻断所述活动空间和所述连通孔,且受到外力时克服自重向远离所述高压隔板方向运动至使所述活动空间和所述连通孔导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阀背板包括顶板、由所述顶板的边缘向下延伸形成的立板,以及由所述立板的低端向外延伸形成的凸缘,所述排气阀背板通过所述凸缘与所述高压隔板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立板合围形成活动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阀背板上还开设有与所述高压腔连通的加压孔,所述排气阀片被配置为利用高压腔内高压及自重下回落,以阻止所述压缩腔内的介质流入所述高压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涡旋压缩机还包括排气阀座,所述排气阀座被构造为封堵所述介质排出孔并开设有若干个分流孔,且所述压缩腔内的介质通过所述分流孔流到所述排气阀片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阀背板和所述高压隔板一体成型。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压隔板具有向远离所述静涡盘方向凸起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高压腔内具有活动空间;
所述排气阀片位于所述活动空间内,且在自重下与所述静涡盘的外端面抵接,以阻断所述活动空间和所述介质排出孔,且受到外力时克服自重向远离所述静涡盘的方向运动至使所述活动空间和所述介质排出孔导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压隔板上冲压形成所述凸起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压隔板上还开设有与所述高压腔连通的加压孔,所述排气阀片被配置为利用高压腔内高压及自重下回落,以阻止所述压缩腔内的介质流入所述高压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涡旋压缩机还包括排气阀座,所述排气阀座被构造为封堵所述介质排出孔并开始有若干个分流孔,且所述压缩腔内的介质通过所述分流孔流到所述排气阀片上。
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的有益效果之一为: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将排气阀背板直接设置在高压隔板上,高压腔内的高压直接作用下在排气阀背板上,而并非静涡盘,从而相对的降低了对静涡盘的作用力,继而降低了静涡盘的涡旋叶片受力变形的风险,保证了其使用寿命、性能和可靠性。
另外,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将排气阀设置到高压隔板上,可以摆脱静涡盘自身特性对其与排气阀之间装配方式的限制,高压隔板的精度要求低,且为钣金件,方便焊接和成型,大大减小了机组成本。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涡旋压缩机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动涡盘和静涡盘啮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的静涡盘和排气阀装配体的轴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的局部轴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二中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的局部轴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三中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的局部轴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四中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的局部轴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五中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的局部轴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8中各组件名称和附图标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
1静涡盘、10吸气口、11排气孔、2动涡盘、3机体、4曲轴、5排气阀背板、50活动空间、6排气阀片、7螺钉、8高压隔板、80连通孔、81弹性密封圈、82凸起部、820加压孔、83活动空间、84排气阀座、840分流孔、9高压盖、90高压腔、91外部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涡旋压缩机,其包括静涡盘、动涡盘、机体、高压隔板、高压盖板、排气阀背板、排气阀体。其中,静涡盘设置在机体上且开设介质吸入孔和介质排出孔,动涡盘也设置在机体上,且被配置为与静涡盘相错对置相互啮合形成压缩腔,并绕静涡盘偏心转动至将介质从介质吸入孔吸入压缩腔内压缩处理后,再从介质排出孔排出。高压隔板设置在静涡盘上,高压盖板与高压隔板连接形成高压腔;排气阀背板设置在高压隔板上,并具有导通高压腔和介质排出孔的排出通道;排气阀片被配置为当涡旋压缩机处于非排气工况时,阻止压缩腔内的介质流入高压腔,且当涡旋压缩机处于排气工况时,允许压缩腔内介质经流入高压腔。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此所述的“介质”是指压缩气体、制冷剂等可被压缩机压缩的气体或液体等。
该涡旋压缩机的工作原理为:动涡盘绕静涡盘偏心转动,两者啮合形成的压缩腔的介质吸入孔侧容积增大与压缩腔外形成压差,需要被压缩的介质经由介质吸入孔被吸入压缩腔内,随着动涡盘绕静涡盘继续转动,介质所在的压缩腔的容积不逐渐缩小,介质被压缩,吸气和压缩工况下排气阀体始终使介质排出孔和排出通道被阻断的位置,随着压缩腔内介质的温度和压强逐渐增大,排气阀体被推开至使介质排出孔和排出通道被导通,高温高压介质由介质排出孔排出压缩腔,并经由排出通道排入高压腔内,最后通过外部管路输入至空调等使用被压缩的介质的设备中。当压缩腔内压强小于外部压强时,排气阀体在自重下回落复位至使介质排出孔和排出通道被阻断,至此涡旋压缩机的一个工作冲程结束。
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技术中涡旋压缩机的排气阀背板设置在静涡盘上,并且在高压隔板上开设通孔,以供排气阀背板伸入高压腔相比,高压腔内高压经由该通孔作用在静涡盘上,容易引起静涡盘的涡旋叶片变形,继而影响到静涡盘的性能。
与之相比,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将排气阀背板直接设置在高压隔板上,高压腔内的高压直接作用下在排气阀背板上,而并非静涡盘,从而相对的降低了对静涡盘的作用力,继而降低了静涡盘的涡旋叶片受力变形的风险,保证了其使用寿命、性能和可靠性。
另外,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将排气阀设置到高压隔板上,可以摆脱静涡盘自身特性对其与排气阀之间装配方式的限制,高压隔板的精度要求低,且为钣金件,方便焊接和成型,大大减小了机组成本。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参照图4至图8,结合两个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实施例一
参见图4,本实施例中,涡旋压缩机包括静涡盘1、动涡盘2、机体3、排气阀背板5、排气阀片6、高压隔板8和高压盖板9。
其中,机体3通常为薄壁壳体结构,其内部的空间足以容纳静涡盘1、动涡盘2以及驱动动涡盘2绕静涡盘1转动的驱动机构。
静涡盘1和动涡盘2均具有涡旋形叶片,且两者相错180°对置相互啮合。动涡盘2由一个偏心距很小的曲轴驱动,并通过防自转机构约束,绕静涡盘1做半径很小的平面运动,从而与端板配合形成一系列月牙形柱体工作容积。
需要说明的是,静涡盘1、动涡盘2和机体3三者的具体结构及其相互装配关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采用现有技术,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继续参见图4,本实施例中,高压隔板8固定连接在静涡盘1上,通常情况下两者焊接连接。当然,在满足加工和装配工艺要求的基础上,两者也可以通过螺钉的紧固件固定连接,还可以铆接或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高压隔板8上开设有连通孔80,连通孔80与静涡盘1的介质排出孔11连通,且基本上两者同轴且半径相同,如此可以避免高温高压介质从压缩腔排出时对高压隔板8产生的压力,造成高压隔板8和静涡盘1两者连接处脱落的风险。
静涡盘1上与高压隔板8的配合面开设有环绕介质排出孔11的密封环槽,密封环槽内压装有弹性密封圈81,以实现静涡盘1和高压隔板8之间的静密封,从而阻止被压缩的高温高压介质从两者的配合面之间泄露。
高压顶盖9与高压隔板8通过焊接、粘接或使用螺钉等紧固件固定连接,以形成高压腔90。
高压顶盖9上开设有与高压腔连通的排出口,排出口上连接有外部管路91,通常情况下,外部管路91上还会安装一个排气单向阀(图中未示出),该排气单向阀用于阻止空调的设备管路内的制冷回路至涡旋压缩机内,也就是避免通常所说的“制冷剂迁移”。
排气阀背板5设置在高压隔板8的外板面,并且位于高压腔90内。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此所使用的方位词“内、外”是压缩腔为基准设定的,涡旋压缩机上靠近压缩腔一侧为内,远离压缩腔一侧为外。
排气阀背板5包括顶板、有顶板向下延伸的立板,以及从立板的低端向外延伸而成的凸缘。排气阀背板5通过凸缘固定连接在高压隔板8的外板面上,顶板和立板合围形成一个活动空间50。
凸缘和高压隔板8可以如背景技术中记载的方式,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连接。
而,本实施例中为了减少压缩机整机引入的部件数量,排气阀背板5的凸缘直接焊接连接在高压隔板8的外板面上,如此可以降低压缩机整机的制造成本,也可以增强排气阀背板5和高压隔板8两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尤其是,排气阀背板5的凸缘和高压隔板8通过电阻焊连接连接,电阻焊是指利用电流通过焊件及接触处产生的电阻热作为热源将焊件局部加热,同时加压进行焊接的方法。焊接时,不需要填充金属,生产率高,焊件变形小。
排气阀背板5的立板上开设有排出通道,排出通道用于连通活动空间50和高压腔90。排出通道可以为开设在立板上若干个通孔或狭长缝隙等,只要满足活动空间50内高温高压介质能流入高压腔90即可。
排气阀体6被配置为当涡旋压缩机处于吸气、压缩工况以及停机等非排气工况时,其在自重作用下与高压隔板8的外板面相抵,以使连通孔80和排出通道被阻断,需要压缩的介质被封闭在压缩腔内,阻止压缩腔内的介质经由介质排出孔11、连通孔80流入活动空间50内,也就是阻止介质从压缩腔流入高压腔90。
且当涡旋压缩机处于排气工况时,由于压缩腔内压强大于活动空间50内压强,排气阀片6在内外压差作用下克服自重向远离介质排出孔11方向运动至与顶板相抵,以允许压缩腔内介质经由介质排出孔11、连通孔80流入活动空间50,再经由排气阀背板5上的排出通道流入高压腔内,最后从经由外部管路91上的排气单向阀流入空调的外部设备内。
当涡旋压缩机的排气工况结束时,由于压缩腔内压强小于活动空间50内压强,排气阀片6在自重下再次回落至与高压隔板8的外板面相抵,以阻止压缩腔内的介质经由介质排出孔11、连通孔80流入活动空间50内,也就是阻止介质从压缩腔流入高压腔90,至此涡旋压缩机完成一个工作冲程。
优选地,排气阀片6通常为圆弹簧钢片,弹簧钢是指由于在淬火和回火状态下的弹性,而专门用于制造弹簧和弹性元件的钢。弹簧钢的弹性取决于其弹性变形的能力,即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弹性变形的能力使其承受一定的载荷,在载荷去除之后不出现永久变形。
如前所述,当涡旋压缩机的排气工况结束时,排气阀片6在自重下回落至与高压隔板8的外板面相抵,由于排气阀片6为片状结构,其被内外压差推动至与排气阀背板5的顶板相抵,排气阀片6有可能会吸附在顶板上或者在回落过程中卡死在排气阀背板5的立板之间,从而造成排气阀片6无法正常复位的问题。
为此,本实施例中,在其排气阀背板5的顶板上开设了至少一个加压孔(图4中未示出),如此排气阀片6复位时不单纯依靠其自重,高压腔的高压也可以通过加压孔施加在排气阀片6上,从而使其能正常复位,保证涡旋压缩机正常工作。
另外,在未安装单向排气阀的情况下,当涡旋压缩机停机时,也可以避免制冷剂迁移至压缩腔内的问题。
如前所述,当涡旋压缩机位于排气工况时,排气阀片6下内外压差作用下克服自重被推动至远离介质排气孔11,从而使压缩腔内的高温高压介质顺次流经介质排气孔11、连通孔80、活动空间50、排出通道进入高压腔90内,也就是说,高温高压介质推动排气阀片6运动,由于排气阀片6为片状结构,有时其受到的推动力并非均匀的作用在其板面上,这样可能会造成排气阀片6在活动空间50内倾斜的问题,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排气阀片6在活动空间50卡死,或者无法正常导通介质排出孔11和排出通道。
为此,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还包括排气阀座(图4中未示出),排气阀座被构造为封堵介质排出孔11,并开设有均匀分布的若干个分流孔,且压缩腔内的介质通过分流孔流到排气阀片6上。
当涡旋压缩机位于排气工况时,压缩腔内高压通过若干个分流孔均匀的作用在排气阀片6上,使其能近似于水平的向远离介质排气孔11的方向运动,降低了其因受力不均而倾斜造成的卡死或无法正常导通介质排出孔11和排出通道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涡旋压缩机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排气阀座可以依靠自重抵接在高压隔板8的外板面上,为了防止其在内外压差作用下脱离高压隔板8也可以将其以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高压隔板8上,还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连接在高压隔板8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排气阀座直接被固定安装在介质排出孔11内,排气阀座通过过盈配合等方式直接压装在介质排出孔11内。
实施例二
参见图5,与实施例一相比,实施例二的主要区别点在于,排气阀背板和高压隔板8一体成型,也就是说,排气阀背板的相应结构和功能被集成在高压隔板8上。本文在此结合图5仅描述实施例二相对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对于两者的相同之处,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前文实施例一的记载以及附图完全可以理解,故而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与实施例一相比,实施例二的涡旋压缩机整机零部件数量减少了,节省成本。此外,涡旋压缩机的高压隔板8和排气阀背板之间不存在连接处,当受到外力冲击时,不存在从连接处脱离而造成涡旋压缩机失效的问题,也就是说减少了失效模式,提高了涡旋压缩机的可靠性。
继续参见图5,详细地,高压隔板8上具有供排气阀片6活动的活动空间82。
在一些实施例中,高压隔板8上具有向远离静涡盘1方向凸起的凸起部82,凸起部82位于高压腔90内具有活动空间83。
凸起部82具体为给高压隔板8的向外施力冲压成型,冲压成型方式简单,便于实施。当然,活动空间82也可以采用其他加工方式成型,比如铸造等。
且,高压隔板8上还加工有排出通道(图5中未示出),活动空间82和高压腔90通过排出通道连通。
排气阀体6被配置为当涡旋压缩机处于吸气、压缩工况以及停机等非排气工况时,其在自重作用下与静涡盘1的外板面相抵,以使介质排出孔11和排出通道被阻断,需要压缩的介质被封闭在压缩腔内,阻止压缩腔内的介质经由介质排出孔11流入活动空间83内,也就是说阻止介质从压缩腔流入高压腔90。
且当涡旋压缩机处于排气工况时,由于压缩腔内压强大于活动空间83内压强,排气阀片6在内外压差作用下克服自重向远离介质排出孔11方向运动至与凸起部82的内表面相抵,以允许压缩腔内介质经由介质排出孔11流入活动空间83,再经由高压隔板8上的排出通道流入高压腔90内,最后从经由外部管路91上的排气单向阀流入空调等外部设备内。
当涡旋压缩机的排气工况结束时,由于压缩腔内压强小于活动空间83内压强,排气阀片6在自重下再次回落至与高压隔板8的外板面相抵,以阻止压缩腔内的介质经由介质排出孔11流入活动空间83内,也就是阻止介质从压缩腔流入高压腔90,至此涡旋压缩机完成一个工作冲程。
优选地,排气阀片6通常为圆弹簧钢片,弹簧钢是指由于在淬火和回火状态下的弹性,而专门用于制造弹簧和弹性元件的钢。弹簧钢的弹性取决于其弹性变形的能力,即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弹性变形的能力使其承受一定的载荷,在载荷去除之后不出现永久变形。
实施例三
如前所述,在实施例二中,当涡旋压缩机的排气工况结束时,排气阀片6在自重下回落至与静涡盘1的外板面相抵,由于排气阀片6为片状结构,其被内外压差推动至与高压隔板8的内表面相抵,排气阀片6有可能会吸附在高压隔板8上或者在回落过程中卡死在凸起部82内,从而造成排气阀片6无法正常复位的问题。
为此,本实施例中,在其高压隔板8的凸起部的顶板上开设了至少一个加压孔820。如此设置,排气阀片6复位时不单纯依靠其自重,高压腔的高压也可以通过加压孔820施加在排气阀片6上,从而使其能正常复位,保证涡旋压缩机正常工作。另外,在未安装单向排气阀的情况下,当涡旋压缩机停机时,也可以避免制冷剂迁移至压缩腔内的问题。
实施例四
如前所述,在实施例二中,当涡旋压缩机位于排气工况时,排气阀片6下内外压差作用下克服自重被推动至远离介质排气孔11,从而使压缩腔内的高温高压介质顺次流经介质排气孔11、活动空间83、排出通道进入高压腔90内,也就是说,高温高压介质推动排气阀片6运动,由于排气阀片6为片状结构,有时其受到的推动力并非均匀的作用在其板面上,这样可能会造成排气阀片6在活动空间83内倾斜的问题,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排气阀片6在活动空间83卡死,或者无法正常导通介质排出孔11和排出通道。
为此,参见图7,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还包括排气阀座84,排气阀座84被构造为封堵介质排出孔11,并开设有均匀分布的若干个分流孔840,涡旋压缩机位于非排气工况下,排气阀片6坐落在排气阀座84上。
当涡旋压缩机位于排气工况时,压缩腔内高压通过若干个分流孔840均匀的作用在排气阀片6上,使其能近似于水平的向远离介质排气孔11的方向运动,降低了其因受力不均而倾斜造成的卡死或无法正常导通介质排出孔11和排出通道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涡旋压缩机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五
如前所述,在实施例二中,当涡旋压缩机位于排气工况时,排气阀片6下内外压差作用下克服自重被推动至远离介质排气孔11,从而使压缩腔内的高温高压介质顺次流经介质排气孔11、活动空间83、排出通道进入高压腔90内,也就是说,高温高压介质推动排气阀片6运动,由于排气阀片6为片状结构,有时其受到的推动力并非均匀的作用在其板面上,这样可能会造成排气阀片6在活动空间83内倾斜的问题,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排气阀片6在活动空间83卡死,或者无法正常导通介质排出孔11和排出通道。
为此,参见图8,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还包括排气阀座84,排气阀座84被构造为封堵介质排出孔11,并开设有均匀分布的若干个分流孔840,且压缩腔内的介质通过所述分流孔流到排气阀片6上。
详细地,排气阀座84直接被固定安装在介质排出孔11内,排气阀座84通过过盈配合等方式直接压装在介质排出孔11内,排气阀片8在自重作用下与静涡盘1的外端面相抵。
当涡旋压缩机位于排气工况时,压缩腔内高压通过若干个分流孔840均匀的作用在排气阀片6上,使其能近似于水平的向远离介质排气孔11的方向运动,降低了其因受力不均而倾斜造成的卡死或无法正常导通介质排出孔11和排出通道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涡旋压缩机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2)

1.一种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
静涡盘,设置在所述机体上且开设有介质吸入孔和介质排出孔;
动涡盘,设置在所述机体上,所述动涡盘被配置为与所述静涡盘相错对置相互啮合形成压缩腔,并绕所述静涡盘偏心转动至将介质从所述介质吸入孔吸入所述压缩腔内压缩处理后,再从所述介质排出孔排出;
高压隔板,设置在所述静涡盘上;
高压盖板,与所述高压隔板连接形成高压腔;
排气阀背板,设置在所述高压隔板上,并具有导通所述高压腔和所述介质排出孔的排出通道;
排气阀片,被配置为当涡旋压缩机处于非排气工况时,阻止所述压缩腔内的介质流入所述高压腔,且当涡旋压缩机处于排气工况时,允许所述压缩腔内介质经流入所述高压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阀背板焊接或螺钉连接在所述高压隔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阀背板通过电阻焊连接在所述高压隔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阀背板具有供所述排气阀片活动的活动空间,所述高压隔板上开设有连通所述介质排出孔和所述活动空间的连通孔;
所述排气阀片位于所述活动空间内,且在自重下与所述高压隔板的外板面抵接,阻断所述活动空间和所述连通孔,且受到外力时克服自重向远离所述高压隔板方向运动至使所述活动空间和所述连通孔导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阀背板包括顶板、由所述顶板的边缘向下延伸形成的立板,以及由所述立板的低端向外延伸形成的凸缘,所述排气阀背板通过所述凸缘与所述高压隔板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立板合围形成活动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阀背板上还开设有与所述高压腔连通的加压孔,所述排气阀片被配置为利用高压腔内高压及自重下回落,以阻止所述压缩腔内的介质流入所述高压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旋压缩机还包括排气阀座,所述排气阀座被构造为封堵所述介质排出孔并开设有若干个分流孔,且所述压缩腔内的介质通过所述分流孔流到所述排气阀片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阀背板和所述高压隔板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隔板具有向远离所述静涡盘方向凸起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高压腔内具有活动空间;
所述排气阀片位于所述活动空间内,且在自重下与所述静涡盘的外端面抵接,以阻断所述活动空间和所述介质排出孔,且受到外力时克服自重向远离所述静涡盘的方向运动至使所述活动空间和所述介质排出孔导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隔板上冲压形成所述凸起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隔板上还开设有与所述高压腔连通的加压孔,所述排气阀片被配置为利用高压腔内高压及自重下回落,以阻止所述压缩腔内的介质流入所述高压腔。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旋压缩机还包括排气阀座,所述排气阀座被构造为封堵所述介质排出孔并开始有若干个分流孔,且所述压缩腔内的介质通过所述分流孔流到所述排气阀片上。
CN202222506893.XU 2022-09-21 2022-09-21 涡旋压缩机 Active CN2180306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06893.XU CN218030640U (zh) 2022-09-21 2022-09-21 涡旋压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06893.XU CN218030640U (zh) 2022-09-21 2022-09-21 涡旋压缩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30640U true CN218030640U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55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06893.XU Active CN218030640U (zh) 2022-09-21 2022-09-21 涡旋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306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37043B1 (en) Compressor discharge valve having a contoured body with a uniform thickness
AU2003213308B2 (en) Dual volume-ratio scroll machine
EP2048364A2 (en) Plural compressors with capacity control
KR20120006398A (ko) 스크롤 압축기
JP2011510215A (ja) 流体圧縮用の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およびそのスラスト負荷の担持方法
JPH08135752A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02588276A (zh) 具有分体式绕动涡旋盘的涡旋式压缩机
JP2013504713A (ja) 端部シールを有する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のために最適化された吐出ポート
CN218030640U (zh) 涡旋压缩机
JP2012522928A (ja) 輪郭加工された逆止弁ディスク及び逆止弁ディスクを組み込んだ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N1215261C (zh) 涡旋压缩机
US4869651A (en) Wobble plate type compressor
US20230074153A1 (en) Scroll compressor of an electrical refrigerant drive and electrical refrigerant drive
CN217873259U (zh) 排气止回阀组件、涡旋压缩机和空调系统
EP0743454B1 (en) Scroll type fluid displacement apparatus
CA1072928A (en) Rotary vane compressor with vane extension means of improved design
CN220378486U (zh) 涡旋压缩机
WO2021128905A1 (zh) 泵体组件及变容压缩机
CN117780647A (zh) 涡旋压缩机
CN218030641U (zh) 涡旋压缩机
CN107829930B (zh) 一种汽车空调压缩机
CN110836183A (zh) 压缩机及其压缩机构
JPH09195958A (ja)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US11846287B1 (en) Scroll compressor with center hub
CN115434914A (zh) 涡旋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Miao Qing

Inventor after: Pei Junliang

Inventor after: Zhang Qiang

Inventor after: Wu Zhipeng

Inventor before: Miao Qing

Inventor before: Pei Junliang

Inventor before: Qian Kun

Inventor before: Zhang Qiang

Inventor before: Wu Zhipeng

Inventor before: Lei Quanpi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