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94235U - 车辆扶手箱 - Google Patents

车辆扶手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94235U
CN217994235U CN202222425210.8U CN202222425210U CN217994235U CN 217994235 U CN217994235 U CN 217994235U CN 202222425210 U CN202222425210 U CN 202222425210U CN 217994235 U CN217994235 U CN 2179942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r
inner box
box
frame
r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2521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玲
崔明星
张登谦
杜海涛
毛钧霆
庞禄
李子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2521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942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942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942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扶手箱,包括:壳体、盖体、具有储物空间的内盒、驱动组件和联动机构。盖体可相对于壳体转动开合。内盒可升降地设在壳体内,内盒朝向盖体的一侧设有取物口。驱动组件驱动盖体相对于壳体转动。盖体相对于壳体打开到第一角度时,驱动组件带动联动机构运动,以使内盒相对于壳体上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扶手箱,盖体在驱动组件的带动下可相对于壳体实现自动开合,无需人手按压盖体,盖体开合方便、快速。盖体打开至第一角度时联动机构运动并带动内盒相对于壳体上升,使内盒移动到靠近驾驶员的视线范围中,方便驾驶员将手从取物口中伸入到储物空间中取放物品。自动化程度高、取放物品便利、车辆扶手箱设计更加人性化。

Description

车辆扶手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扶手箱。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扶手箱通常安装在两个座椅之间,可在驾驶员在长时间驾驶的过程中放置胳膊,使胳膊能够放松,提升驾驶员行车时的舒适性。扶手箱中也通常设计有储物空间,用于存放驾乘人员的常用物品。
相关技术中,从扶手箱中取物时通常需要按压打开箱盖,再从扶手箱里面拿取物品。由于扶手箱的储物空间较大较深,且扶手箱通常设置在驾驶员的视线盲区,为了保证安全,通常需要停车后再专门去埋头寻找物品。倘若在驾驶的同时从扶手箱中摸取物品,取物不方便,需要较长时间,容易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扶手箱,盖体可自动开合、内盒可升降、从内盒中拿取物品方便、智能化程度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扶手箱,包括:壳体;盖体,所述盖体可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开合;具有储物空间的内盒,所述内盒可升降地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内盒朝向所述盖体的一侧设有取物口;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联动机构,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壳体打开到第一角度时,所述驱动组件带动所述联动机构运动,以使所述内盒相对于所述壳体上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扶手箱,盖体在驱动组件的带动下可相对于壳体实现自动开合,无需人手按压盖体,盖体开合方便、快速。当驱动组件驱动盖体相对于壳体从闭合向着打开的趋势运动时,驱动组件会在盖体打开至第一角度时带动联动机构运动,联动机构则带动内盒相对于壳体上升,从而使内盒移动到靠近驾驶员的视线范围中,方便驾驶员将手从取物口中伸入到储物空间中取放物品。自动化程度高、取放物品便利、车辆扶手箱设计更加人性化。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车辆扶手箱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动力组件、摇杆和齿轮组件,所述动力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摇杆的第一端滑动连接,所述摇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齿轮组件包括相啮合的齿圈和齿轮,所述齿圈连接所述摇杆的第二端,所述齿轮连接在所述盖体上,所述摇杆摇动时,所述齿圈带动所述齿轮转动,以使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
可选地,所述动力组件包括电机、第一滑块和第一绳体,所述第一绳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绳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摇杆滑动连接;所述电机运动时,所述第一绳体带动所述第一滑块相对于所述壳体上下滑动。
有利地,车辆扶手箱还包括导向组件,所述壳体包括外壳、侧板和底座,所述侧板连接在所述底座的侧面上,所述外壳连接在所述侧板和所述底座上;所述导向组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内盒的升降方向一致,所述导向组件为所述第一滑块导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车辆扶手箱还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连接在所述侧板上,所述第一滑块运动至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接触时,所述第一滑块相对于所述侧板运动到最低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联动机构包括第二滑块、第二绳体和升降架,所述第二绳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滑块和所述升降架,所述第二滑块在所述侧板上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二滑块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滑动时,所述第二绳体带动所述升降架升降运动,所述内盒连接在所述升降架上;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块接触时,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壳体打开至所述第一角度;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内盒相对于所述壳体上升至最高位置,且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壳体打开至第二角度,所述第二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角度。
可选地,所述导向组件还为所述第二滑块导向,所述第一滑块向上运动至与所述第二滑块接触时,所述第一滑块带动所述第二滑块向上运动,以使所述第二滑块从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
可选地,所述侧板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可滑动地设有所述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运动至所述凹槽的底部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滑块运动至所述凹槽的顶部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
可选地,所述升降架包括第一架体、第二架体、第一中间架和第二中间架,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的中部通过中间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架体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架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内盒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架体的一端与所述内盒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架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所述第一中间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架体的两边,所述第二中间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架体的两边;所述第二绳体连接所述第二中间架和所述第二滑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扶手箱还包括第一缓冲块,所述第一缓冲块连接在所述第一中间架上,所述第一缓冲块与所述内盒滑动接触;和/或,所述车辆扶手箱还包括第二缓冲块,所述第二缓冲块连接在所述第二中间架上,所述第二缓冲块与所述底座滑动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车辆扶手箱还包括回力件,所述回力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内盒或所述联动机构,所述回力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壳体,所述内盒上升时所述回力件蓄力;所述回力件释力时所述内盒下降;所述回力件为扭簧件或矩形弹簧件。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辆扶手箱的主视图,省去部分壳体。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辆扶手箱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辆扶手箱的仰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辆扶手箱的升降架降落到最低位置、且第二滑块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省去外壳和内盒。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辆扶手箱的升降架升高到最高位置、且第二滑块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省去外壳和内盒。
图6是图4的轴测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侧板的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侧板的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一滑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一绳体和第二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0、车辆扶手箱;
100、壳体;
110、底座;111、滑动台;112、第二滑槽;
120、侧板;121、凹槽;122、轴承安装块;
130、外壳;
200、盖体;
300、驱动组件;
310、动力组件;
311、电机;312、第一绳体;
313、第一滑块;
3131、主体部;3132、第一连接部;
3133、凸起部;3134、第二连接部;3135、连接口;
314、第一轴承;315、第二轴承;316、第三轴承;
320、摇杆;321、第一端;322、第二端;323、第一滑槽;
330、齿轮组件;331、齿圈;332、齿轮;
400、联动机构;
410、第二滑块;420、第二绳体;421、第四轴承;
430、升降架;
431、第一架体;432、第二架体;433、第一中间架;434、第二中间架;
435、中间轴;
500、导向组件;510、滑轨;
600、第一限位件;
700、扭簧件;810、第一缓冲块;820、第二缓冲块;
900、内盒底板;910、第三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图1-图10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车辆扶手箱1000。
参照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种车辆扶手箱1000,可作为驾驶员用于放置胳膊的汽车内饰件,还可作为收纳、存储生活物品的储物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种车辆扶手箱1000,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壳体100、盖体200、具有储物空间的内盒(图未示出)、驱动组件300和联动机构400。
其中,盖体200可相对于壳体100转动开合,内盒可升降地设在壳体100内,内盒朝向盖体200的一侧设有取物口。也就是说,盖体200闭合在壳体100上时,通过转动可将壳体100打开,从而使取物口露出;当盖体200打开壳体100时,通过反方向转动可将壳体100盖合,同时取物口被遮蔽。这里的内盒中可存放水杯、手表、眼镜、抽纸、钥匙、卡片等物品。
如图1和图2所示,驱动组件300驱动盖体200相对于壳体100转动,驱动组件300可主动提供驱动力来实现盖体200的转动。这里的驱动组件300可以包括多种形式,只要能实现盖体200转动则可。
盖体200在转动的过程中,由盖体200所在面与壳体100所在面呈0度而逐渐形成锐角、甚至直角和钝角。而当盖体200相对于壳体100打开到第一角度时,驱动组件300带动联动机构400运动,以使内盒相对于壳体100上升。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中的联动机构400并非与驱动组件300时刻同步运动,而是在驱动组件300带动盖体200转动并打开至一定程度时,联动机构400才会被带动,之后使内盒上升。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扶手箱1000,驱动组件300自身便可提供动力,盖体200在驱动组件300的带动下可相对于壳体100实现自动开合,无需人手按压盖体200,盖体200开合方便、快速、省时省力。
当驱动组件300驱动盖体200相对于壳体100从闭合向着打开的趋势运动时,盖体200相对于壳体100的打开角度会不断变化。与此同时,驱动组件300会在盖体200打开至第一角度时带动联动机构400运动,联动机构400则带动内盒相对于壳体100上升,从而使内盒移动到靠近驾驶员的视线范围中,方便驾驶员将手从取物口中伸入到储物空间中取放物品。
本实用新型在实现盖体200的转动开合以及内盒的升降时,仅需一组动力件,可极大地节省布置空间、节约制造成本,使整个车辆扶手箱1000结构紧凑、集成化程度高、功能多样。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扶手箱1000自动化程度高、取放物品便利、车辆扶手箱1000设计更加人性化。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扶手箱采用手动按扣来开盖的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扶手箱1000可一键自动开合,方便快速、科技感强。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储物空间大且深,驾驶过程中物品难以取出的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扶手箱1000的内盒可在盖体200打开时向上抬升,使储物空间中的物品也随之上升到驾驶员视线范围内,便于取物、取物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驱动组件300包括动力组件310、摇杆320和齿轮组件330。结合图1和图2所示,动力组件310的输出端与摇杆320的第一端321滑动连接,摇杆320的第二端322与壳体100转动连接。也就是说,动力组件310在发出驱动力时,摇杆320会被带动相对于壳体100转动。
例如在具体示例中,当动力组件310输入正向驱动力时,摇杆320的第一端321向上逆时针转动,使摇杆320的第二端322也逆时针同步转动。相反地,当动力组件310发出反向驱动力时,摇杆320的第一端321向下顺时针转动,使摇杆320的第二端322也顺时针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齿轮组件330包括相啮合的齿圈331和齿轮332,齿圈331连接摇杆320的第二端322,齿轮332连接在盖体200上,摇杆320摇动时,齿圈331带动齿轮332转动,以使盖体200相对于壳体100转动。当第二端322转动时,其上的齿圈331也会同步转动,与此同时,与齿圈331啮合的齿轮332便会实现转动,进而使盖体200在齿轮332的带动下实现转动。
在具体示例中,当齿圈331逆时针转动时,齿轮332也被带动逆时针转动,从而使盖体200相对于壳体100逆时针转动打开;当齿圈331顺时针转动时,齿轮332也被带动顺时针转动,从而使盖体200相对于壳体100顺时针转动闭合。
在这些示例中,摇杆320的第二端322与壳体100的转动中心轴线、盖体200与壳体100的转动中心轴线是相平行的,从而使齿圈331和齿轮332能够在同一个平面内啮合运动,实现稳定的传动。由于齿轮332位于齿圈331所在的平面内,且齿轮332还可以对齿圈331形成一定的支撑,因此啮合传动平稳、两者之间不易脱开。
在其他示例中,齿轮组件330还可以包括多个啮合的传动齿,其中一个传动齿连接在摇杆320上,还有一个传动齿连接在盖体200上,其他的传动齿设在中间进行啮合传动,也可以实现摇杆320转动时带动盖体200的转动开合。
可选地,如图3所示,动力组件310包括电机311、第一滑块313和第一绳体312,第一绳体312的一端连接电机311的输出端,第一绳体31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滑块313,第一滑块313与摇杆320滑动连接;电机311运动时,第一绳体312带动第一滑块313相对于壳体100上下滑动。具体而言,电机311正转时,第一绳体312则可带动第一滑块313相对于壳体100向上移动,与此同时,第一滑块313带动摇杆320逆时针转动;电机311反转时,第一绳体312则可带动第一滑块313相对于壳体100向下移动,此时,第一滑块313带动摇杆320顺时针转动。第一绳体312方便在壳体100上进行布置,方便换向,可适应多种形状壳体100的布置,提升布置的灵活性。本实用新型的电机311应能实现正转和反转两种驱动形式。
可选地,如图1和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绳体312可形成闭环设计形式,即第一绳体312的两端分别缠绕在电机311上,使第一绳体312与电机311可靠配合。
具体而言,电机311设在壳体100的底部的底座110上,为了实现第一绳体312在壳体100上的换向顺畅布置,如图7和图8所示,可通过在壳体100的侧板120上选择适宜的位置设置轴承安装块122,结合图1和图8所示,在其中两个轴承安装块122上设置可转动的第一轴承314和第三轴承316;结合图1和图7所示,在较高位置的轴承安装块122上设置第二轴承315,从而使第一绳体312能够从电机311的输出端伸出并绕设在第一轴承314上,再向上牵引绕设在第二轴承315上,之后再向下牵引连接在第一滑块313上,之后再绕设到第三轴承316上并回到电机311,从而实现第一绳体312与电机311、第一滑块313的稳定连接,并在传递电机311的作用力时稳定、顺畅,从而使第一滑块313在第一绳体312的牵引下能够平稳移动、不卡滞。
可选地,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滑块313包括主体部3131、设在主体部3131两侧的第一连接部3132、设在主体部3131中部的第二连接部3134、以及连接在第一连接部3132上的凸起部3133,凸起部3133滑动连接在摇杆320中,第二连接部3134中连接有第一绳体312。
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5所示,在摇杆320靠近第一端321的一侧设有沿长度方向开设的第一滑槽323,凸起部3133则配合在第一滑槽323中,从而在第一滑块313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凸起部3133沿着第一滑槽323向上滑动,与此同时,使摇杆320实现逆时针转动;反之,第一滑块313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凸起部3133沿着第一滑槽323向下滑动,与此同时,使摇杆320实现顺时针转动。
可选地,如图9所示,第二连接部3134上设有端部开口的连接口3135,第一绳体312从连接口3135中嵌入到第二连接部3134中,实现第一绳体312与第二连接部3134的稳定连接。
有利地,位于主体部3131上的两个第一连接部3132以主体部3131的中心线为轴对称布置,每个第一连接部3132均与一个摇杆320形成滑动连接,两个摇杆320分别与盖体200的两侧转动连接,从而使盖体200在翻转的过程中能够稳定、不易偏斜。
可选地,如图9所示,第一滑块313的主体部3131的横截面呈U形,也就是说,主体部3131的两端相对于中部向上弯折后连接第一连接部3132,从而使主体部3131的中部留出一定空间来布置第二连接部3134。与此同时,当第一滑块313向上运动与第二滑块410配合时,由主体部3131的两侧区域优先与第二滑块410接触,从而使第二滑块410不会抵接到第一绳体312,也就不会干扰第一绳体312对第一滑块313的牵引效果。
可选地,如图1所示,车辆扶手箱1000还包括导向组件500,壳体100包括外壳130、侧板120和底座110,侧板120连接在底座110的侧面上,外壳130连接在侧板120和底座110上。导向组件500的延伸方向与内盒的升降方向一致,导向组件500为第一滑块313导向。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内盒是相对于壳体100上下升降移动的,那么导向组件500的布置方向也应该为上下方向。导向组件500可使第一滑块313的升降移动过程中更加平稳、不会来回晃动,进而使摇杆320转动平稳、盖体200开合稳定。
可选地,如图1所示,导向组件500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滑轨510,滑轨510的布置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一滑块313滑动连接在两个滑轨510上,从而在第一绳体312的牵引下,第一滑块313能够稳定地上下滑动。
在其他示例中,导向组件500还可以为导杆和套筒,导杆连接在侧板120上,套筒套接在导杆上,且套筒与第一滑块313连接,从而实现第一滑块313的导向。
有利地,第二轴承315设在两个滑轨510之间,经过第二轴承315的两侧的第一绳体312尽量与滑轨510的布置方向平行,从而实现第一滑块313的平稳的上下升降。
可选地,如图1和图4所示,车辆扶手箱1000还包括第一限位件600,第一限位件600连接在侧板120上,第一滑块313运动至与第一限位件600接触时,第一滑块313相对于侧板120运动到最低位置。第一限位件600可以使第一滑块313的运动停止,也即是当第一滑块313接触到第一限位件600时,电机311停止输送动力,第一滑块313不再滑动,从而第一滑块313复位且动力组件310停止运行,此时的盖体200闭合在壳体100上,驾驶员可将手臂再次撑到盖体200上进行休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联动机构400包括第二滑块410、第二绳体420和升降架430,第二绳体420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滑块410和升降架430。那么,第二绳体420可将作用力在第二滑块410和升降架430之间传递,第二绳体420在传递作用力时,需要处于绷直状态。
结合图4和图5所示,第二滑块410在侧板120上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二滑块41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时,第二绳体420带动升降架430升降运动,内盒连接在升降架430上。在这些示例中,第二滑块410变化位置时,会拉动第二绳体420运动,并将作用力从第二绳体420快速传递至升降架430上,使升降架430实现上下升降,并进一步带动内盒相对于壳体100上下升降。
进一步地,在第一位置,第一滑块313与第二滑块410接触时,盖体200相对于壳体100打开至第一角度,也就是说,当第一滑块313向上运动至与位于第一位置处的第二滑块410接触后,则可对第二滑块410产生推力,使第二滑块410向着第二位置运动。而由于第一滑块313已从最初的位置上升到接触第二滑块410的位置,那么第一滑块313已经运动了一段距离,在这个过程中,由第一滑块313所带动的摇杆320已发生一定角度的摆动,而与摇杆320通过齿轮组件330相啮合连接的盖体200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动,即盖体200从最初闭合在壳体100上而切换到相对于壳体100打开到第一角度,从而为内盒升起后能露出取物口做准备。
更进一步地,在第二位置,内盒相对于壳体100上升至最高位置,且盖体200相对于壳体100打开至第二角度,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也就是说,第二滑块410会在第二位置时停止,此时第一滑块313亦无法继续运动而停止。与此同时,与第一滑块313相连接的摇杆320则停止转动,盖体200也停止继续打开,从而形成盖体200相对于壳体100的最大开合角度,此时的盖体200已完全避开取物口,可使内盒的取物口完全露出,驾驶员能够方便取物。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方便取物且充分利用车辆扶手箱1000上部的空间,并充分考虑车辆扶手箱1000周围的座椅等环境件的布置,如图5所示,第二角度的大小设计应该合理,例如第二角度可为钝角或直角,从而使取物口上方的空间完全露出,不遮挡驾驶员的视线,避开驾驶员的视线盲区,不阻碍驾驶员取物,使驾驶员在行车的过程中更安全。
可选地,为了使第二绳体420能够换向,并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处于绷直状态且不影响其他部件的布置,如图8所示,在侧板120上设有轴承安装块122,轴承安装块122上设有如图1所示出的第四轴承421,第二绳体420的一端连接第二滑块410,第二绳体420的另一端绕过第四轴承421之后连接至升降架430上。
可选地,如图10所示,第二绳体420设置在第一绳体312所围合的区域的中部区域,且第二绳体420布置所在面与第一绳体312布置所在面垂直,使第一绳体312和第二绳体420能够紧凑布置、互不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导向组件500还为第二滑块410导向,第一滑块313向上运动至与第二滑块410接触时,第一滑块313带动第二滑块410向上运动,以使第二滑块410从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在这些示例中,导向组件500同时为第二滑块410以及第一滑块313导向,可节约所需的导向组件500的数量,并能使第一滑块313和第二滑块410在升降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同向、且升降平稳。
在具体示例中,当导向组件500为前述的两条平行设置的滑轨510时,第二滑块410也设有与滑轨510滑动连接的滑动块,从而使第二滑块410能相对于滑轨510实现滑动导向。
在具体示例中,当导向组件500为前述的导杆和套筒时,第二滑块410上也连接有至少一个套筒,套筒均与相应的导杆套接,从而实现第二滑块410的导向。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7所示,侧板120上设有凹槽121,凹槽121内可滑动地设有第二滑块410,第二滑块410运动至凹槽121的底部时位于第一位置,第二滑块410运动至凹槽121的顶部时位于第二位置。那么在这些示例中,凹槽121不仅可以对第二滑块410运动的极限位置进行限位,还可对第二滑块410的上下滑动提供一定的导向,有效防止第二滑块410左右晃动,使第二滑块410升降过程中保持平稳。
在其他示例中,侧板120上也可以不设置凹槽121,而是采用行程开关来实现第二滑块410的位置控制。例如,在第一位置设置第一行程开关,在第二位置则设置第二行程开关,当第二滑块410从其他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行程开关则控制第二滑块410停止;当第二滑块410从其他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行程开关则控制第二滑块410停止运动,使第二滑块410的停止控制更加智能化。这里的第一行程开关、第二行程开关可配合控制器来实现电动控制,具体的控制形式属于现有技术,这里不做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升降架430包括第一架体431、第二架体432、第一中间架433和第二中间架434,第一架体431和第二架体432的中部通过中间轴435转动连接,也就是说,第一架体431和第二架体432是交叉设置的,且在转动的过程中,始终以中间轴435为媒介连接在一起,第一架体431和第二架体432一起运动,而不会彼此脱离。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架体431的一端与底座110转动连接,第一架体431的另一端与内盒滑动连接;第二架体432的一端与内盒转动连接,第二架体432的另一端与底座110滑动连接,第一中间架43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架体431的两边,第二中间架434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架体432的两边;第二绳体420连接第二中间架434和第二滑块410。可见,第一架体431和第二架体432形成立体的剪刀叉的形式,且第一架体431和第二架体432均具有两个相对的棱边,从而使第一中间架433能够连接在第一架体431上对第一架体431进行加固,也方便第一架体431与内盒形成平稳的滑动连接;并使第二中间架434能够连接在第二架体432上对第二架体432进行加固,方便第二架体432与底座110形成平稳的滑动连接,也方便第二架体432通过第二中间架434与第二绳体420相连,使第二绳体420的走线更合理,第二绳体420能对第二架体432的边缘部分施力,施力效果更好。在第二绳体420的牵引下,第二架体432的设有第二中间架434的滑动端向着第一架体431的转动固定端靠拢;第一架体431上设有第一中间架433的滑动端向着第二架体432的转动固定端靠拢,从而使第一架体431和第二架体432能够朝着远离底座110的一侧升起,进而使与第二架体432的转动固定端连接的内盒能够向上升起。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架体431和第二架体432交叉连接的形式,使位于升降架430上的内盒能够升降平稳;由于升降架430所受的拉力是来自于第二绳体420,第二绳体420的拉力来自于第二滑块410,第二滑块410的拉力来自于第一滑块313的推力,而第一滑块313的推力来自于第一绳体312的拉力,第一绳体312的拉力则来自于电机311,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内盒的升降的根本动力则来自于电机311,内盒的升降无需依赖第二个动力机构,内盒的升降与盖体200的转动开合均来自于同一个动力源电机311。因而极大地节省了开发成本、也节约了布置动力源所需的空间。
可选地,为了实现第二架体432相对于底座110的稳定滑动,如图5和图6所示,底座110的上表面垂直设有两个彼此平行的滑动台111,两个滑动台111上均设有第二滑槽112,第二架体432的滑动端滑动连接在第二滑槽112中;第一架体431的转动固定端转动连接在底座110靠近侧板120的一侧面上。当升降架430开始升降运动时,第二架体432的滑动端则在第二滑槽112中前后滑动。
具体而言,如图5和图6所示,侧板120与盖体200设在底座110相的两个面上,例如为车辆扶手箱1000的前后两侧面,当第二架体432的滑动端朝向靠近侧板120的一侧移动时,则升降架430带动内盒开始上升;当第二架体432的滑动端朝向远离侧板120的一侧移动时,则升降架430带动内盒下降。
有利地,如图5所示,内盒的底部设有内盒底板900,内盒底板900与底座110的上表面平行;内盒底板900上设有第三滑槽910,第一架体431的滑动端可滑动地连接在第三滑槽910中,从而实现平稳的滑动;第二架体432的固定转动端则转动配合在内盒底板900靠近侧板120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车辆扶手箱1000还包括回力件,回力件的一端连接内盒或联动机构400,回力件的另一端连接壳体100,内盒上升时回力件蓄力;回力件释力时内盒下降。回力件可在不需要取物时使内盒快速下降。
可选地,如图6所示,回力件为扭簧件700,扭簧件700的中部连接在中间轴435上,且扭簧件700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架体431和第二架体432;第二滑块410向上运动时,扭簧件700蓄力;第一滑块313向下运动时,扭簧件700带动第一架体431和第二架体432朝向底座110的方向运动。在这些示例中,扭簧件700在升降架430上升的过程中所积蓄的力,可在第二绳体420停止对升降架430施加拉力时,或在拉力变小时蓄积的力快速释放,迫使第一架体431和第二架体432朝向靠近底座110的一侧移动,实现升降架430的稳定升降、快速升降,并使与升降架430连接的第二绳体420另一端的第二滑块410能够逐渐归位至第一位置,方便车辆扶手箱1000下次的升降运动。
在其他示例中,扭簧件700还可以采用普通矩形弹簧件代替,矩形弹簧的一端连接在内盒底板900上,矩形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底座110,那么当升降架430上升时,矩形弹簧被拉长而蓄力;当第二滑块410不再对第二绳体420施加拉力,那么矩形弹簧释力,使内盒底板900向着底座110移动,与此同时,升降架430降低。
在另外一些示例中,还可以不设任何回力件,而是通过合理设计第二滑块410的重量、升降架430的重量以及内盒的重量,而使第一滑块313不对第二滑块410施加推力时,第二滑块410能够在自身的重力牵引下下降到第一位置,且内盒能够下压升降架430而使升降架430降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车辆扶手箱1000还包括第一缓冲块810,第一缓冲块810连接在第一中间架433上,第一缓冲块810与内盒滑动接触,那么第一缓冲块810既可以使第一中间架433与内盒之间形成平稳的滑动,还可以增加第一中间架433与内盒之间的接触面,提升支撑的稳定性。在具体示例中,第一缓冲块810滑动配合在前述图5中示出的内盒底板900的第三滑槽910中,从而使第一架体431相对于第三滑槽910滑动时不会来回晃动。
可选地,第一缓冲块810包括多块,每个第三滑槽910中均滑动连接有第一缓冲块810,从而使第一架体431能在第三滑槽910中平稳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车辆扶手箱1000还包括第二缓冲块820,第二缓冲块820连接在第二中间架434上,第二缓冲块820与底座110滑动接触。那么第二缓冲块820不仅能使第二架体432与底座110之间形成平稳的滑动,还能增加第二架体432与底座110之间的接触面,提升支撑的稳定性。
在具体示例中,第二缓冲块820滑动配合在前述的图5中的滑动台111中的第二滑槽112中,从而使第二架体432相对于第二滑槽112滑动时不会来回晃动。
可选地,第二缓冲块820包括多块,每个第二滑槽112中均滑动连接有第二缓冲块820,从而使第二架体432能够在第二滑槽112中平稳移动。
可选地,第一缓冲块810和第二缓冲块820为橡胶块、硅胶块或塑料块,不仅具有一定的强度从而能形成稳定的支撑,还具有一定的缓冲性能,使升降架430在升降的过程中静音、稳定。
有利地,第三滑槽910的纵截面为长圆形,第一缓冲块810与第三滑槽910相配合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为平面,从而使第一缓冲块810与第三滑槽910之间平稳接触;同样地,第二滑槽112的纵截面为长圆形,第二缓冲块820与第二滑槽112相配合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为平面,从而使第二缓冲块820与第二滑槽112之间平稳接触。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车辆扶手箱(10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0);
盖体(200),所述盖体(200)可相对于所述壳体(100)转动开合;
具有储物空间的内盒,所述内盒可升降地设在所述壳体(100)内,所述内盒朝向所述盖体(200)的一侧设有取物口;
驱动组件(300),所述驱动组件(300)驱动所述盖体(200)相对于所述壳体(100)转动;
联动机构(400),所述盖体(200)相对于所述壳体(100)打开到第一角度时,所述驱动组件(300)带动所述联动机构(400)运动,以使所述内盒相对于所述壳体(100)上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扶手箱(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300)包括动力组件(310)、摇杆(320)和齿轮组件(330),所述动力组件(310)的输出端与所述摇杆(320)的第一端(321)滑动连接,所述摇杆(320)的第二端(322)与所述壳体(100)转动连接;
所述齿轮组件(330)包括相啮合的齿圈(331)和齿轮(332),所述齿圈(331)连接所述摇杆(320)的第二端(322),所述齿轮(332)连接在所述盖体(200)上,所述摇杆(320)摇动时,所述齿圈(331)带动所述齿轮(332)转动,以使所述盖体(200)相对于所述壳体(100)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扶手箱(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310)包括电机(311)、第一滑块(313)和第一绳体(312),所述第一绳体(31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机(311)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绳体(31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滑块(313),所述第一滑块(313)与所述摇杆(320)滑动连接;所述电机(311)运动时,所述第一绳体(312)带动所述第一滑块(313)相对于所述壳体(100)上下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扶手箱(10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组件(500),所述壳体(100)包括外壳(130)、侧板(120)和底座(110),所述侧板(120)连接在所述底座(110)的侧面上,所述外壳(130)连接在所述侧板(120)和所述底座(110)上;
所述导向组件(50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内盒的升降方向一致,所述导向组件(500)为所述第一滑块(313)导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扶手箱(10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限位件(600),所述第一限位件(600)连接在所述侧板(120)上,所述第一滑块(313)运动至与所述第一限位件(600)接触时,所述第一滑块(313)相对于所述侧板(120)运动到最低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扶手箱(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400)包括第二滑块(410)、第二绳体(420)和升降架(430),所述第二绳体(420)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滑块(410)和所述升降架(430),所述第二滑块(410)在所述侧板(120)上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二滑块(410)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滑动时,所述第二绳体(420)带动所述升降架(430)升降运动,所述内盒连接在所述升降架(430)上;
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滑块(313)与所述第二滑块(410)接触时,所述盖体(200)相对于所述壳体(100)打开至所述第一角度;
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内盒相对于所述壳体(100)上升至最高位置,且所述盖体(200)相对于所述壳体(100)打开至第二角度,所述第二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扶手箱(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组件(500)还为所述第二滑块(410)导向,所述第一滑块(313)向上运动至与所述第二滑块(410)接触时,所述第一滑块(313)带动所述第二滑块(410)向上运动,以使所述第二滑块(410)从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扶手箱(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20)上设有凹槽(121),所述凹槽(121)内可滑动地设有所述第二滑块(410),所述第二滑块(410)运动至所述凹槽(121)的底部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滑块(410)运动至所述凹槽(121)的顶部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扶手箱(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架(430)包括第一架体(431)、第二架体(432)、第一中间架(433)和第二中间架(434),所述第一架体(431)和所述第二架体(432)的中部通过中间轴(435)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架体(431)的一端与所述底座(11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架体(431)的另一端与所述内盒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架体(432)的一端与所述内盒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架体(432)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110)滑动连接,所述第一中间架(43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架体(431)的两边,所述第二中间架(434)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架体(432)的两边;所述第二绳体(420)连接所述第二中间架(434)和所述第二滑块(41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扶手箱(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扶手箱(1000)还包括第一缓冲块(810),所述第一缓冲块(810)连接在所述第一中间架(433)上,所述第一缓冲块(810)与所述内盒滑动接触;
和/或,所述车辆扶手箱(1000)还包括第二缓冲块(820),所述第二缓冲块(820)连接在所述第二中间架(434)上,所述第二缓冲块(820)与所述底座(110)滑动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扶手箱(10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力件,所述回力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内盒或所述联动机构(400),所述回力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壳体(100),所述内盒上升时所述回力件蓄力;所述回力件释力时所述内盒下降;所述回力件为扭簧件(700)或矩形弹簧件。
CN202222425210.8U 2022-09-13 2022-09-13 车辆扶手箱 Active CN2179942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25210.8U CN217994235U (zh) 2022-09-13 2022-09-13 车辆扶手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25210.8U CN217994235U (zh) 2022-09-13 2022-09-13 车辆扶手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94235U true CN217994235U (zh) 2022-12-09

Family

ID=84290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25210.8U Active CN217994235U (zh) 2022-09-13 2022-09-13 车辆扶手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942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80035657A1 (en) Storage device
US20090146444A1 (en) Configuration for Operating Interior Device and Cup Holder Using the Same
CN107650809B (zh) 一种杯托储物盒及车辆
EP0935988A2 (en) Structure of a motion toy
CN111923838B (zh) 车用杯盒自动翻盖装置
CN110696725A (zh) 盖板关闭时的回升装置
CN217994235U (zh) 车辆扶手箱
CN217048391U (zh) 一种中控箱前后排共用小桌板机构及汽车
CN115503582A (zh) 车辆扶手箱
KR102508835B1 (ko) 수직 개폐형 수납공간부가 구비된 침대
CN215859914U (zh) 一种电动折叠隐形纱门
CN212220006U (zh) 用于车辆的置物装置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1467141A (zh) 一种具有多功能收纳篮的轮椅
KR20210038505A (ko) 자유로운 이동이 가능한 자동차용 스위블 타입 무빙 암레스트
CN110758200A (zh) 一种多功能汽车前中央扶手
CN214072409U (zh) 一种能够抬升展开的鞋柜
CN111038366A (zh) 自动折叠帐篷露营车
CN216684182U (zh) 一种无人驾驶汽车用手扶箱
CN216886406U (zh) 一种电动升降杯托及具有该杯托的汽车扶手和汽车
CN218594190U (zh) 新型汽车小桌板机构及车辆
CN220109404U (zh) 一种带有升降桌的柜子
JP2000279237A (ja) 可動式収納装置
JP4608048B2 (ja) 昇降式移動装置
CN117967121A (zh) 一种联动式车载升降帐篷及其使用方法
CN219056983U (zh) 礼品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