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83760U - 端子、接头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端子、接头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83760U
CN217983760U CN202222295567.9U CN202222295567U CN217983760U CN 217983760 U CN217983760 U CN 217983760U CN 202222295567 U CN202222295567 U CN 202222295567U CN 217983760 U CN217983760 U CN 2179837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channel
section
terminal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9556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良
范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9556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837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837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837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端子、接头及电子设备,利用沿通道朝向延伸的连接区侧壁,以对插接件起到导向作用。并利用沿通道周向延伸的多个夹持对,起到对插接件的紧固作用。由此,提高了端子与插接件连接的稳定性。在插接件插入到通道内时,多个间隔设置的夹持对可以从不同的位置,不同方向对插接件进行紧固,使得紧固更加稳定。同时,当某个夹持对损坏或失去弹性时,其余的夹持对仍可以对插接件进行紧固,减少对端子的更换频率,提高了电子器件通讯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端子、接头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端子、接头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3C电子产品在组装或测试中需要对零部件进行电性连接,从而实现零部件间的相互通讯。但通过接插件实现通讯连接,存在接触不良的问题。尤其在反复插拔的过程中,可能造成接插件的损伤,如何避免上述现象,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端子、接头及电子设备,利用在通道周向延伸并具有弹性变形能力的多个夹持对,实现对插接件的紧固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端子包括:
第一连接段;
对接段,所述对接段和所述第一连接段电性连接,所述对接段具有通道,所述对接段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区侧壁,以及设置于所述连接区侧壁上的多对夹持对,各所述夹持对沿所述通道的周向延伸,且各所述夹持对沿所述通道的轴向交错分布于各所述连接区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对包括上悬臂接触件和下悬臂接触件,所述上悬臂接触件和所述下悬臂接触件沿所述通道相反周向布置于所述连接区侧壁上。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所述连接区侧壁为两个所述连接区侧壁,定义两个所述连接区侧壁为第一连接区侧壁和第二连接区侧壁;
所述上悬臂接触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区侧壁的上端,所述上悬臂接触件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区侧壁延伸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区侧壁具有间隙;
所述下悬臂接触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连接区侧壁的下端,所述下悬臂接触件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区侧壁延伸并与所述第一连接区侧壁具有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上悬臂接触件和下悬臂接触件均包括有弯曲段和延伸段,所述弯曲段连接于所述延伸段和所述连接区侧壁之间。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所述连接区侧壁为两个所述连接区侧壁,定义两个所述连接区侧壁为第一连接区侧壁和第二连接区侧壁;
所述端子还包括第二连接段,所述对接段通过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电性连接,所述通道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侧具有一端口;
所述对接段包括主动件、从动件以及第一限位件,所述主动件、所述从动件以及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于所述连接区侧壁上并沿所述通道周向的至少部分区域延伸,所述主动件位于所述端口位置,并在所述通道的延伸方向与上所述从动件相邻,所述从动件上具有一第一卡槽,所述主动件和所述从动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区侧壁连接,所述第一限位件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区侧壁连接且另一端朝与所述从动件延伸的相反方向延伸并搭接在所述第一卡槽的底部边缘,所述第一限位件具有向所述通道内侧弯曲的弹性变形量;
所述端子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动件和所述从动件相连;
所述主动件被配置为在所述通道插入大于预定口径的触点时,带动所述从动件朝远离所述通道的方向阔张,以使所述第一限位件从所述第一卡槽中滑落至所述通道内。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接头包括;
底座;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多个端子;以及
本体,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地连接并包括多个用于容置所述端子的插孔。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插孔朝向所述本体的顶部并呈矩形阵列分布,所述本体底部与所述底座扣合形成朝向所述插孔侧向的排线口。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包括沿所述排线口的横向布置的多个线槽,多个所述线槽与所述矩形阵列的远离所述排线口一侧的多个所述插孔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插孔靠近所述排线口一侧的侧壁为第一侧壁,靠近所述排线口的所述第一侧壁的底部高度大于远离近所述排线口的所述第一侧壁的底部高度。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端子;和/或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接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接头及电子设备,利用沿通道朝向延伸的连接区侧壁,以对插接件起到导向作用。并利用沿通道周向延伸的多个夹持对,起到对插接件的紧固作用。由此,提高了端子与插接件连接的稳定性。在插接件插入到通道内时,多个间隔设置的夹持对可以从不同的位置,不同方向对插接件进行紧固,使得紧固更加稳定。同时,当某个夹持对损坏或失去弹性时,其余的夹持对仍可以对插接件进行紧固,减少对端子的更换频率,提高了电子器件通讯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头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头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爆炸示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在再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图8中B-B处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对接段;
11-连接区侧壁;
111-第一连接区侧壁;112-第二连接区侧壁;113-主动件;1131-凸起;114-从动件;1141-第一卡槽;115-第一限位件;1151-卡勾;116-固定件;1161-第二卡槽;117-凸出结构;
12-夹持对;12a-上悬臂接触件;12b-下悬臂接触件;
121-弯曲段;122-延伸段;
13-通道;131-端口;
14-连接部;
15-第二限位件;
16-基部区;161-矩形避空孔;162-止退臂;1621-第一止退部;1622-第二止退部;163-限位臂;
17-连接区;
18-接口区;181-接口区底壁;182-接口区侧壁;183-接口区顶壁;
2-第一连接段;
3-第二连接段;
4-底座;
5-本体;51-插孔;511-第一侧壁;512-导向斜面;513-止退槽;514-限位槽;
52-排线口;53-线槽;54-上限位部;55-下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申请文件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是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3是接头在不同方向的爆炸示意图。图中的接头内部可以同时连接多条导线。该接头可用于实现显卡对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PCIExpress)传输的要求。该标准的优势是数据传输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功耗低等。图中接头顶部较小的4个管脚为信号管脚,较大的12个管脚为电源管脚。与此相对的,图4-6分别示出了3种不同的导线连接方式,该导线连接在接头与管脚的相对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端子电性端子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连接段2和对接段1。所述对接段1具有底壁,底壁的两侧均向上延伸有侧壁,两所述侧壁的上端朝向彼此延伸有顶壁,所述底壁、所述侧壁和所述顶壁共同形成一通道;该通道可用于在后续容置至少部分公端子;所述对接段1包括有基部区16、连接区17和接口区18;所述基部区16与所述第一连接段2连接,所述连接区17连接于所述接口区18和所述基部区16之间;
两所述基部区16侧壁均开设有矩形避空孔161,所述矩形避空孔161中设置有止退臂162,所述止退臂162具有固定端和悬空端,所述止退臂162的固定端连接于所述矩形避空孔161靠近连接区17的一端,所述止退臂162自固定端沿悬空端方向远离通道方向;进一步地,所述止退臂162的宽度小于所述矩形避空孔161的宽度;所述止退臂162的长度小于所述矩形避空孔161的长度;具体地,将该端子安装于绝缘体插座中,通过该止退臂162与绝缘体插座配合,该端子插入绝缘体插座后,防止该端子退出于绝缘体插座,确保使用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止退臂162居中布置于所述矩形避空孔161内,这样子,止退臂162与绝缘体插座配合,使得基部区16受力均匀,防止该端子出现偏移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止退臂162包括有第一止退部1621和第二止退部1622;所述第一止退部1621连接于所述矩形避空孔161和所述第二止退部1622之间,所述第一止退部1621平行于所述通道,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止退部1621和所述第二止退部1622的连接处为弧形面结构。具体地,第二止退部1622受力变形,力传递至第一止退部1621,第一止退部1621能够缓冲该力,进一步提高止退臂162的形变能力,降低止退臂162容易受力折断的现象;提高端子使用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区17包括有至少两个连接区侧壁11,及设置于所述连接区侧壁11的多个夹持对12,各所述夹持对12沿所述通道13的周向延伸,且各所述夹持对12沿所述通道13的轴线交错分布于两所述连接区侧壁11上。具体地,插接件沿通道内移动,依序经过交错分布的夹持对12,通过设置多个夹持对12,相比传统设置的一个夹持对12,降低了夹持对12与插接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也就是说减少了插接件插入通道内的阻力,使得插接件更加容易地插入至通道13内,并且能够防止过度用力导致插接件与夹持对12之间的磨损,进一步提高使用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对12包括有上悬臂接触件12a和下悬臂接触件12b;所述上悬臂接触件12a和所述下悬臂接触件12b沿通道13相反周向布置于所述连接区侧壁11上。
进一步地,定义两个连接区侧壁11为第一连接区侧壁111和第二连接区侧壁112;所述上悬臂接触件12a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区侧壁111的上端,所述上悬臂接触件12a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区侧壁112延伸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区侧壁112具有间隙;
所述下悬臂接触件12b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连接区侧壁112的下端,所述下悬臂接触件12b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区侧壁111延伸并与所述第一连接区侧壁111具有间隙。
具体地,各悬臂接触件依序错开布置,在插接件插入到通道13内时可以随着插接件的不断深入,各悬臂接触件依次对插接件进行固定,使插接件的插入更加顺滑。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在同等长度下,悬臂接触件仅为一个时,对插接件的侧向压力过大,导致插接件不容易插入。同时,当该悬臂接触件失去弹性变形能力后,该端子的电性连接也就无法保证了。
需要说明的是,两所述连接区侧壁11的长度可以根据通道13的长度制定,例如当插接件较长时,两所述连接区侧壁11的长度对应配置延长,同时,通道13延直线延伸,其在延伸方向的截面形状可以和插接件的截面形状相适配。例如,将通道13的截面设置为圆形或方形等。如图4所示,朝向上方设置的通道13的端口的形状大致为方形;更进一步的,各夹持对12设置的数量包括但不限于两对。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适配不同数量的夹持对12。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所述夹持对12之间具有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悬臂接触件12a和下悬臂接触件12b均包括有弯曲段121和延伸段122,所述弯曲段121连接于所述延伸段122和所述连接区侧壁11之间;具体地,设置的弯曲段121提高延伸段122的弹性形变能力,以使得上悬臂接触件12a、下悬臂接触件12b与插件接的紧固更加稳定。该延伸段1224可以采用平面结构,也可以采用弧形结构,以进一步的增加对插接件的紧固,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弧形可为任意的弯曲线段,例如可以为V形、U形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悬臂接触件12a和下悬臂接触件12b延伸的长度大于两所述连接区侧壁11距离的三分之二。这样子确保上悬臂接触件12a和下悬臂接触件12b与插接件具有充足的接触面积,同时,确保上悬臂接触件12a和下悬臂接触件12b具有充足的弹性形变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区侧壁111和所述第二连接区侧壁112内侧均设置有凸出结构117,具体地,设置的凸出结构117为后续插接件接触,进一步地,位置相对的凸出结构117可以彼此对应或者错开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口区18背向所述连接区17的一端配置为朝通道内侧微小倾斜(如图8上图的顶部所示),从而在插接件插入后,可以对插接件起到导向的作用;进一步地,所述接口区18包括有接口区底壁181、接口区侧壁182和接口区顶壁183;所述接口区侧壁182分别与所述连接区17连接,所述接口区底壁181设置于所述接口区侧壁182的底部,所述接口区顶壁183置于所述接口区侧壁182的顶部;所述接口区顶壁183设置有框口缝,该框口缝沿所述通道13的轴向方向布置;该框口缝为直线、曲线或者两者的结合;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曲线包括但不限于S型曲线、锯齿形曲线、波浪形曲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部区16还设置有限位臂163,所述限位臂163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段2。具体地,设置的限位臂163能够对端子安装在绝缘体插座时,避免过渡插入。对端子及绝缘体插座起到保护的作用。
图7-8是具有保护功能的端子,在不同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在图8中B-B处的剖视示意图。图8中的示出的区域Ⅲ为需保护的一个上悬臂接触件12a。该上悬臂接触件12a位于远离通道13的端口131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至少两个所述连接区侧壁11为两个所述连接区侧壁11,定义两个所述连接区侧壁11为第一连接区侧壁111和第二连接区侧壁112。端子还包括第二连接段3,对接段1通过第二连接段3与第一连接段2电性连接,通道13的远离第二连接段3的一侧具有一端口131。对接段1包括主动件113、从动件114以及第一限位件115,所述主动件113、所述从动件114以及所述第一限位件115设置于所述连接区侧壁11上并沿所述通道13周向的至少部分区域延伸,主动件113位于端口131位置,并在通道13的延伸方向与上从动件114相邻,从动件114上具有一第一卡槽1141,主动件113和从动件114与第一连接区侧壁111连接,第一限位件115一端与第二连接区侧壁112连接且另一端朝与从动件114延伸的相反方向延伸并搭接在第一卡槽1141的底部边缘,第一限位件115具有向通道13内侧弯曲的弹性变形量。端子还包括连接部14,连接部14与主动件113和从动件114相连。主动件113被配置为在通道13插入大于预定口径的触点时,带动从动件114朝远离通道13的方向阔张,以使第一限位件115从第一卡槽1141中滑落至通道13内。
具体地,上述第一卡槽1141朝向通道13的外侧开设。并且具有朝向第一限位件115的缺口,该缺口可以使第一限位件115从第一卡槽1141的侧向插入其内部。连接部14大致为长方体,并连接在主动件113和从动件114的相对侧。
上述实施例中为了对插接件进行较为稳定的固定,夹持对12的数量为多个并且间隔设置。本实施例可以起到对位于通道13底部的夹持对12的保护作用。当操作人员进行组装或测试时,可能将两个类似的插头搞混,使得较大的口径的插接件插入到端子内。或者在插入时,插接件没有沿着通道13的延伸方向插入到端子内部。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对夹持对12产生影响,使得弹性变形量将降低甚至完全消失。此时,该端子就无法对插接件起到很好的紧固作用,最终导致电子器件的之间的通讯间断。
本实施例中当有较大的插接件插入到通道13内时,会首先将主动件113朝通道13的外侧顶起,在连接部14的带动下从动件114也会随之向外侧定顶起,此时与从动件114相互搭接的第一限位件115也会随之向外侧顶起。此处,可以将第一限位件115与从动件114的搭接位置,也即第一限位件115与第一卡槽1141的底部的接触区域配置为较小,从而让第一限位件115在从动件114向外侧扩张的过程中,仅随其运动一段较小的距离后,就能从第一卡槽1141中滑出。而后在自身弹性变形的作用下朝通道13内部弯曲(如图7中的箭头A所示)。由此,该过程中当插接件还未达到位于区域Ⅲ的夹持对12时,第一限位件115即可实现对插接件的限位,插接件在插入的过程中会遇到第一限位件115的阻碍,以阻止其继续深入。
容易理解,为了实现第一限位件115自身弹力与主动件113和从动件114弹力的平衡,可以将第一限位件115的厚度配置的更薄,宽度更窄。同时,为了保持第一限位件115朝向内侧的弹力可对其内侧以及外侧表面进行激光淬火处理。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115的顶部朝向通道13的一侧还凸设有一个卡勾1151(图9中的放大图所示),卡勾1151的凸起高度可以和第一卡槽1141底面到通道13内壁的距离相适应。从而,通过卡勾1151实现对过大口径插接件的限位。同时,与通道13匹配的插接件插入时,卡勾1151还能收回到通道13的外侧,避免与其发生干涉。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对接段1还包括与主动件113对应的固定件116,固定件116位于第二连接区侧壁112上并与主动件113延伸方向相反,固定件116朝向通道13的一侧具有第二卡槽1161。端子包括第二限位件15,第二限位件15一端与第一连接区侧壁111连接且另一端朝向固定件116延伸并搭接在第二卡槽1161的底部,第二限位件15具有朝通道13外侧弯曲的弹性变形量。主动件113朝向通道13的一侧具有凸起1131。第二限位件15与第二卡槽1161的搭接区域大于第一限位件115与第一卡槽1141的搭接区域。
图9中示出了区域Ⅰ和区域Ⅱ,第二限位件15与第二卡槽1161的搭接区域为图中的区域Ⅱ,第一限位件115与第一卡槽1141的搭接区域为图中的区域Ⅰ。本实施例通过将区域Ⅱ设置为大于区域Ⅰ,使得第一限位件115与第一卡槽1141彼此分离后,第二限位件15与第二卡槽1161仍可以处于相互搭接的状态。由此,当插接件从通道13抽离后,通过第二限位件15的弹性变形力,可以将从动件114复位,并最终使第一限位件115重新搭接在第一卡槽1141内。
容易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当插接件从通道13抽离后,难以重新复位到第一卡槽1141中。此时,第一限位件115会抵靠在与第一卡槽1141底部背离的位置。也即,从动件114此时也无法复位到最初位置。因此,本实施例利用第二限位件15的弹性变形量,使第一限位,115重新搭接在第一卡槽1141内。同时,本实施例中还在主动件113上设置凸起1131,而固定件116上不设置。目的在于,当口径较大的插接件进入到通道13内时,主动件113带动从动件114向外侧运动。而固定件116仍能保持相对静止,以避免该过程中第二限位件15一同从第二卡槽1161中滑出。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图7中区域Ⅳ所示的虚线,还可以在端口131的主动件113侧向设置一个拨动口,该拨动口朝向主动件一侧凹陷。当第一限位件115从第一卡槽1141滑出后或者通过第二限位件15的带动仍旧无法复位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拨动口对主动件113的位置进行拨动,从而手动对第一限位件115进行复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子还包括有第二连接段3,所述第二连接段3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段2和所述对接段1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段2背向所述对接段1延伸有刺破部,所述刺破部与线材连接以使得线材的线轴和通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接近或等于90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段2和所述第二连接段3之间具有夹角,该夹角为接近或者等于90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段2的两侧背向第二连接段3方向弯折有线材固定部和线芯固定部。具体地,线材固定部用于固定线材,线芯固定部用于固定线材的线芯,由于第一连接段2和第二连接段3之间的夹角接近或者等于90度,使得线材的线轴与通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接近或者等于90度,在线材需要折弯装配的时候,无需给线材预留高度空间,从而降低占用的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段2背向所述第二连接段3的一侧面设置有多个焊锡槽。具体地,将线材的线芯放置于第一连接段上,然后通过锡膏焊锡于第一连接段2上,第一连接段2上设置有多个焊锡槽,提高焊锡后第一连接段2和线材线芯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插座,包括了上述的电性端子。
具体地,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电性端子,使用的时候,插接件沿通道13内移动,依序经过交错分布的夹持对12,通过设置多个夹持对12,相比传统设置的一个夹持对,降低了夹持对12与插接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也就是说减少了插接件插入通道13内的阻力,使得插接件更加容易地插入至通道13内,并且能够防止过度用力导致插接件与夹持对12之间的磨损,进一步提高使用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座还包括有底座4、本体5和信号端子,本体5与所述底座4扣合,所述底座4的一侧设置有排线口52;所述底座4还包括多个凸台,各所述凸台的高度朝排线口方向依序递减;各所述凸台上设置有插孔,所述电性端子和所述信号端子安装于对应的所述插孔内;具体地,组装的时候,将信号端子安装于高度最低的凸台的插孔中,然后再将电性端子安装于高度递增的凸台插孔内,最后将盖板与底座扣合,在凸台上开设插孔,将端子安装在该插孔后,起到限位的效果,不用额外采用限位零件,并且凸台的高度沿排线口方向递减,组装时前一排的线材不会影响后一排线材的组装。
换言之,插孔51靠近排线口52一侧的侧壁为第一侧壁511,靠近排线口52的第一侧壁511的底部高度大于远离近排线口52的第一侧壁511的底部高度。图2-3中示出插孔51共有3排。并且位于右侧的第一侧壁511的底部到底座4的距离(第1排4个插孔),大于位于左侧的第一侧壁511的底部到底座4的距离(第3排6个插孔)。其中,中间的第一侧壁511的底部4距离位于二者之间(第2排6个插孔)。由此,将多根导线在高度上布置为3层,通过与端子连接后可以将3排导线的连接方向转为朝向上方。结合图2可见,为了使连接端口更加工整,第2排和第3排插孔的顶部高度配置为一致。为此,其内部的端子的尺寸也需要对应的调整,也即将第2排端子的尺寸设置为小于第3排的端子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相邻所述凸台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线材的外径,这样子,能够预留线材安装的空间,使得各线材不会过度挤压。
进一步地,对于刺破式连接的端子,该凸台还设置有用于限位线材的下限位部55,同样,本体设置有与下限位部相适配的上限位部54。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孔的下端均设置有导向斜面512;所述插孔51设置有与所述止退臂162相适配的止退槽513,所述止退槽513中设置有卡接块,所述卡接块的下端面为斜面结构,所述卡接块的上端面为平面结构。具体地,止退臂162沿止退槽513移动,并沿卡接块的斜面移动,止退臂162与卡接块斜面配合以收拢动作,当止退臂162移动至卡接块的上端,止退臂162失去卡接块斜面的限制,从而实现复位,进而使得止退臂162的下端与卡接块上端配合,避免电性端子退出该插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孔51的一侧壁还设置有与所述限位臂163相适配的限位槽514。具体地,设置的限位槽514与电性端子的限位臂163配合,以避免电性端子沿插孔51进一步地向上滑动。
需要说明的是,信号端子与线材连接的结构和电性端子与线材连接的结构相同,并且,信号端子与插孔的连接和电性端子与插孔的连接方式相同,在此不做过多的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4设置有多个凸扣,所述本体5设置有与各所述凸扣相适配的凹扣。这样子,通过扣合的结构,能够方便进行拆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多个插孔51朝向本体5的顶部并呈矩形阵列分布,本体5底部与底座4扣合形成朝向插孔51侧向的排线口52。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排线口52与插孔51的布置角度可以与端子相适应。例如当第二连接段3弯折后将第一连接段2和对接段1的布置角度设置为90°或120°时,排线口52与插孔51的布置角度也可以设置为对应度数。由此,利用具有角度的排线口52和插孔51,使得在需要弯折线材的位置,能够具有更小的拐弯半径。节省了空间,也保护了线材的机械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底座4包括沿排线口52的横向布置的多个线槽53,多个线槽53与矩形阵列的远离排线口52一侧的多个插孔51相对应。
具体地,图4中示出了线槽53的具体结构,该线槽53凸设在底座4上的远离排线口52的位置。该线材用于容置排线中处于最下一层的导线。经过该位置后导线会与端子电性连接。由此,通过线槽53可以对位于底层的导线进行固定,增加了端子与导线连接的稳定性。
上述实施例中端子以及接口还可以设置在电子设备中,从而对电子设备中的零部件进行连接,或者使操作人员对电子设备进行测试。在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9所示,电子设备中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端子以及接口。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台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人工智能设备或医疗设备等。
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利用沿通道13朝向延伸的连接区侧壁11,以对插接件起到导向作用。并利用沿通道13周向延伸的多个夹持对12,起到对插接件的紧固作用。由此,提高了端子与插接件连接的稳定性。在插接件插入到通道13内时,多个间隔设置的夹持对12可以从不同的位置,不同方向对插接件进行紧固,使得紧固更加稳定。同时,当某个夹持对12损坏或失去弹性时,其余的夹持对12仍可以对插接件进行紧固,减少对端子的更换频率,提高了电子器件通讯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包括:
第一连接段(2);
对接段(1),所述对接段(1)和所述第一连接段(2)电性连接,所述对接段具有通道(13),所述对接段(1)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区侧壁(11),以及设置于所述连接区侧壁(11)上的多对夹持对(12),各所述夹持对(12)沿所述通道(13)的周向延伸,且各所述夹持对(12)沿所述通道(13)的轴向交错分布于各所述连接区侧壁(1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对(12)包括上悬臂接触件(12a)和下悬臂接触件(12b),所述上悬臂接触件(12a)和所述下悬臂接触件(12b)沿所述通道(13)相反周向布置于所述连接区侧壁(1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连接区侧壁(11)为两个所述连接区侧壁(11),定义两个所述连接区侧壁(11)为第一连接区侧壁(111)和第二连接区侧壁(112);
所述上悬臂接触件(12a)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区侧壁(111)的上端,所述上悬臂接触件(12a)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区侧壁(112)延伸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区侧壁(112)具有间隙;
所述下悬臂接触件(12b)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连接区侧壁(112)的下端,所述下悬臂接触件(12b)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区侧壁(111)延伸并与所述第一连接区侧壁(111)具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悬臂接触件(12a)和下悬臂接触件(12b)均包括有弯曲段(121)和延伸段(122),所述弯曲段(121)连接于所述延伸段(122)和所述连接区侧壁(1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连接区侧壁(11)为两个所述连接区侧壁(11),定义两个所述连接区侧壁(11)为第一连接区侧壁(111)和第二连接区侧壁(112);
所述端子还包括第二连接段(3),所述对接段(1)通过第二连接段(3)与所述第一连接段(2)电性连接,所述通道(13)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3)的一侧具有一端口(131);
所述对接段(1)包括主动件(113)、从动件(114)以及第一限位件(115),所述主动件(113)、所述从动件(114)以及所述第一限位件(115)设置于所述连接区侧壁(11)上并沿所述通道(13)周向的至少部分区域延伸,所述主动件(113)位于所述端口(131)位置,并在所述通道(13)的延伸方向与上所述从动件(114)相邻,所述从动件(114)上具有一第一卡槽(1141),所述主动件(113)和所述从动件(114)与所述第一连接区侧壁(111)连接,所述第一限位件(115)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区侧壁(112)连接且另一端朝与所述从动件(114)延伸的相反方向延伸并搭接在所述第一卡槽(1141)的底部边缘,所述第一限位件(115)具有向所述通道(13)内侧弯曲的弹性变形量;
所述端子还包括连接部(14),所述连接部(14)与所述主动件(113)和所述从动件(114)相连;
所述主动件(113)被配置为在所述通道(13)插入大于预定口径的触点时,带动所述从动件(114)朝远离所述通道(13)的方向阔张,以使所述第一限位件(115)从所述第一卡槽(1141)中滑落至所述通道(13)内。
6.一种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包括;
底座(4);
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以及
本体(5),与所述底座(4)可拆卸地连接并包括多个用于容置所述端子的插孔(5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头,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插孔(51)朝向所述本体(5)的顶部并呈矩形阵列分布,所述本体(5)底部与所述底座(4)扣合形成朝向所述插孔(51)侧向的排线口(5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4)包括沿所述排线口(52)的横向布置的多个线槽(53),多个所述线槽(53)与所述矩形阵列的远离所述排线口(52)一侧的多个所述插孔(51)相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51)靠近所述排线口(52)一侧的侧壁为第一侧壁(511),靠近所述排线口(52)的所述第一侧壁(511)的底部高度大于远离近所述排线口(52)的所述第一侧壁(511)的底部高度。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和/或
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头。
CN202222295567.9U 2022-08-29 2022-08-29 端子、接头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79837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95567.9U CN217983760U (zh) 2022-08-29 2022-08-29 端子、接头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95567.9U CN217983760U (zh) 2022-08-29 2022-08-29 端子、接头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83760U true CN217983760U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62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95567.9U Active CN217983760U (zh) 2022-08-29 2022-08-29 端子、接头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837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9697B (zh) 線對板連接器組合及其板端連接器
EP2947720A1 (en) Connector
US20180198230A1 (en) Wire mount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37111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reduced crosstalk and electromaganetic interference
JP561531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090036001A1 (en) Female terminal with guiding piece
US2014037798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ontact Terminal
US2009027524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US2014037073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Latch
US20140377971A1 (en) Board Mount Electrical Connector
TW202118157A (zh) 具有低高度之線對板連接器
JPH08287984A (ja) 電気コネクタの端子構造
CN217983760U (zh) 端子、接头及电子设备
US6368143B1 (en) Modular plug with two piece housing
US633479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and housing having a lance in a terminal accommodation chamber
CN113131298B (zh) 一种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15241673A (zh) 端子、接头及电子设备
US6398597B1 (en) Receptacle contact of a cable assembly and the cable assembly using the same
US8662912B2 (en) RJ-type plug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ing the same
US20080096430A1 (en) Connector with easily replacement of a slider
CN208580900U (zh) 线缆连接器
CN107404054B (zh) 连接器公头、连接器组件以及终端系统
CN219959573U (zh)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02308553U (zh) 用于电连接器的壳体、以及电连接器
CN220475035U (zh) 一种连接器母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