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79352U - 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79352U
CN217979352U CN202222397613.6U CN202222397613U CN217979352U CN 217979352 U CN217979352 U CN 217979352U CN 202222397613 U CN202222397613 U CN 202222397613U CN 217979352 U CN217979352 U CN 2179793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refrigeration
air
cavity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9761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洪亮
胡树锋
姚刚
黄家璟
宋永林
向国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2239761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793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793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793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制冷本体,制冷本体内具有安装腔体,制冷本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安装腔体连通的进风口;制冷部件,制冷部件包括制冷端和制热端;制冷部件安装在安装腔体内,以将安装腔体分隔成制冷腔和制热腔,制冷端位于制冷腔内,制热端位于制热腔内;分隔部件,分隔部件设置在进风口内,以将进风口分隔成与制冷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与制热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分隔部件可活动地设置,以调整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开度,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制冷设备携带不方便的问题。

Description

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在燥热的夏天,风扇和空调是人们降温使用最频繁的降温设备,但是这些降温设备体积过大只能在室内使用,无法随身携带,人们外出进行游玩、工作等室外活动时,只能靠扇子或自然风给自己降温,但很多时候没有自然风,而用扇子却给本来因炎热惫懒的身体带来了大的活动量。针对这种情况,市场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便携散热降温产品,如手持风扇、便携制冷器等,为了达到更好的降温效果,用户会有同时使用风扇和便携制冷器的需求。
然而,现有便携风扇和制冷器一般都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二者不能连接在一起使用或携带,从而使得用户携带这两个产品时容易发生丢失,且占用空间体积较大,给用户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制冷设备携带不方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制冷本体,制冷本体内具有安装腔体,制冷本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安装腔体连通的进风口;制冷部件,制冷部件包括制冷端和制热端;制冷部件安装在安装腔体内,以将安装腔体分隔成制冷腔和制热腔,制冷端位于制冷腔内,制热端位于制热腔内;分隔部件,分隔部件设置在进风口内,以将进风口分隔成与制冷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与制热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分隔部件可活动地设置,以调整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开度。
进一步地,制冷设备还包括:冷侧风扇,冷侧风扇与制冷端相对设置;冷侧风扇的进风口与制冷腔连通;热侧风扇,热侧风扇与制热端相对设置;热侧风扇的进风口与制热腔连通。
进一步地,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一风道部件,与制冷本体连接,冷侧风扇设置在第一风道部件上;第一进风口位于制冷本体和第一风道部件之间;第二风道部件,与制冷本体连接,热侧风扇设置在第二风道部件上;第二进风口位于制冷本体和第二风道部件之间。
进一步地,制冷设备还包括进风格栅;第一风道部件上设置有第一进风槽,第一进风槽与第一进风口连通,进风格栅设置在第一进风槽内;第二风道部件上设置有第二进风槽,第二进风槽与第二进风口连通,进风格栅设置在第二进风槽内。
进一步地,制冷设备还包括移动格栅,移动格栅与进风格栅相对可移动地连接,移动格栅与分隔部件连接。
进一步地,进风格栅包括多个第一格栅条,多个第一格栅条相间隔地设置;移动格栅包括多个第二格栅条,多个第二格栅条与多个第一格栅条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一格栅条内均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二格栅条的容纳槽,第二格栅条在容纳槽内可移动地设置。
进一步地,移动格栅包括连接部件,多个第二格栅条均与连接部件连接,连接部件远离多个第二格栅条的一侧与分隔部件连接。
进一步地,制冷设备还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设置在分隔部件内;移动杆,移动杆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移动杆远离驱动电机的一端设置有齿轮部件;制冷本体内设置有齿轮槽,齿轮槽内设置有与齿轮部件相适配的齿条,齿轮部件设置在齿轮槽内,齿轮部件沿齿条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置。
进一步地,移动杆为两个,两个移动杆沿相反的方向延伸;进风口的相对两个侧壁内分别设置有齿轮槽,一个移动杆上设置有与一个侧壁上的齿轮槽相适配的齿轮部件,另一个移动杆上设置有与另一个侧壁上的齿轮槽相适配的齿轮部件;和/或,驱动组件为多个,多个驱动组件的移动杆相间隔地设置。
进一步地,制冷设备还包括:底座,底座上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通风口;第一磁吸部,第一磁吸部设置在安装槽的侧壁上,制冷本体上设置有与第一磁吸部相配合的第二磁吸部,制冷本体通过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与底座连接。
进一步地,进风口为多个,多个进风口相间隔地设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制冷设备包括制冷本体,制冷本体内具有安装腔体,制冷本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安装腔体连通的进风口;制冷部件,制冷部件包括制冷端和制热端;制冷部件安装在安装腔体内,以将安装腔体分隔成制冷腔和制热腔,制冷端位于制冷腔内,制热端位于制热腔内;分隔部件,分隔部件设置在进风口内,以将进风口分隔成与制冷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与制热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分隔部件可活动地设置,以调整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开度。采用上述设置,当设备进行制冷作业时,可选择制冷本体双向出风、单冷侧出风、单热侧出风,完成了可选择出风温度的功能,提升用户可选择性,通过特殊的进风口设计,在单侧出风时可提高出风量,提升出风效率,上述结构通过较小的体积实现了较多的功能,方便携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制冷设备携带不方便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的侧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的制冷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的制冷本体的侧视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的制冷本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的第一风道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的第一风道部件的主视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的第一风道部件的俯视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的底座的侧视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的底座的主视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的底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的底座的仰视图;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的移动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的移动格栅的侧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制冷本体;11、安装腔体;12、进风口;121、第一进风口;122、第二进风口;13、齿轮槽;14、第二磁吸部;
2、制冷部件;3、分隔部件;4、冷侧风扇;5、热侧风扇;
6、第一风道部件;61、第一进风槽;7、第二风道部件;71、第二进风槽;8、进风格栅;81、第一格栅条;9、移动格栅;91、连接部件;92、第二格栅条;
10、驱动组件;101、驱动电机;102、移动杆;103、齿轮部件;
20、底座;21、安装槽;22、通风口;23、第一磁吸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至图16,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包括:制冷本体1,制冷本体1内具有安装腔体11,制冷本体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安装腔体11连通的进风口12;制冷部件2,制冷部件 2包括制冷端和制热端;制冷部件2安装在安装腔体11内,以将安装腔体11分隔成制冷腔和制热腔,制冷端位于制冷腔内,制热端位于制热腔内;分隔部件3,分隔部件3设置在进风口 12内,以将进风口12分隔成与制冷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21和与制热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122;分隔部件3可活动地设置,以调整第一进风口121和第二进风口122的开度。采用上述设置,当设备进行制冷作业时,可选择制冷本体1双向出风、单冷侧出风、单热侧出风,完成了可选择出风温度的功能,提升用户可选择性,通过特殊的进风口12设计,在单侧出风时可提高出风量,提升出风效率,上述结构通过较小的体积实现了较多的功能,方便携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制冷设备携带不方便的问题。
参见图1至图10,为了提高制冷效率,在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中,制冷设备还包括:冷侧风扇4,冷侧风扇4与制冷端相对设置;冷侧风扇4的进风口与制冷腔连通;热侧风扇5,热侧风扇5与制热端相对设置;热侧风扇5的进风口与制热腔连通。
在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中,参见图1至图10,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一风道部件6,与制冷本体1连接,冷侧风扇4设置在第一风道部件6上;第一进风口121位于制冷本体1和第一风道部件6之间;第二风道部件7,与制冷本体1连接,热侧风扇5设置在第二风道部件7 上;第二进风口122位于制冷本体1和第二风道部件7之间。
参见图1至图16,在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中,制冷设备还包括进风格栅8;第一风道部件6上设置有第一进风槽61,第一进风槽61与第一进风口121连通,进风格栅8设置在第一进风槽61内;第二风道部件7上设置有第二进风槽71,第二进风槽71与第二进风口122连通,进风格栅8设置在第二进风槽71内。
在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中,参见图1至图10,制冷设备还包括移动格栅9,移动格栅9 与进风格栅8相对可移动地连接,移动格栅9与分隔部件3连接。
参见图1至图10,在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中,进风格栅8包括多个第一格栅条81,多个第一格栅条81相间隔地设置;移动格栅9包括多个第二格栅条92,多个第二格栅条92与多个第一格栅条81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一格栅条81内均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二格栅条92的容纳槽,第二格栅条92在容纳槽内可移动地设置。
在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中,参见图1至图10,移动格栅9包括连接部件91,多个第二格栅条92均与连接部件91连接,连接部件91远离多个第二格栅条92的一侧与分隔部件3连接。
参见图1至图10,在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中,制冷设备还包括驱动组件10,驱动组件10 包括:驱动电机101,驱动电机101设置在分隔部件3内;移动杆102,移动杆102与驱动电机101的输出轴连接,移动杆102远离驱动电机101的一端设置有齿轮部件103;制冷本体1内设置有齿轮槽13,齿轮槽13内设置有与齿轮部件103相适配的齿条,齿轮部件103设置在齿轮槽13内,齿轮部件103沿齿条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置。
在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中,参见图1至图10,移动杆102为两个,两个移动杆102沿相反的方向延伸;进风口12的相对两个侧壁内分别设置有齿轮槽13,一个移动杆102上设置有与一个侧壁上的齿轮槽13相适配的齿轮部件103,另一个移动杆102上设置有与另一个侧壁上的齿轮槽13相适配的齿轮部件103;和/或,驱动组件10为多个,多个驱动组件10的移动杆102相间隔地设置。
参见图10至图16,在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中,制冷设备还包括:底座20,底座20上设置有安装槽21,安装槽21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通风口22;第一磁吸部23,第一磁吸部23设置在安装槽21的侧壁上,制冷本体1上设置有与第一磁吸部23相配合的第二磁吸部14,制冷本体1通过第一磁吸部23和第二磁吸部14与底座20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中,参见图10至图16,进风口12为多个,多个进风口12相间隔地设置。
对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说明如下:
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通过特殊的进出风口及可动分隔部件3设计,实现双风道出风和单侧高效出风效果。
制冷本体1的中心位置为半导体,正反面对应半导体的冷端和热端,半导体面积至少应能在装配后覆盖风扇出风口,在制冷本体1上下左右边的中心处应开出与风扇模块格栅式筋条同样规格的凹槽(进风口12),两侧凹槽中间由可动分隔部件3分开,分别对应两侧的冷、热风道,因此宽度方向上应打通,直接半导体肋片,长宽尺寸a1=a2,厚度尺寸a3=1/4*a1,凹槽宽度a5=1/5*a1,可动分隔部件3厚度a4=1/3*a3,可动分隔部件3内部装有两个电机,电机两侧均有移动杆102,移动杆102装配有齿轮部件103,齿轮部件103与制冷本体1上的齿轮槽13啮合,齿轮槽13沿a3长度方向,其长度及齿数不固定,但需保证足够在电机运转后将分隔部件3推动至与外表面同一平面,制冷本体1正反面的四角均有磁吸式触点用于为模块供电及装配限位,位置距最近边约1/10*a2。
风扇模块包括第一风道部件6和第二风道部件7,为一方形外壳小风扇,长度b1=b2=a1,包括电机及风扇等传统风扇零件,不同点在于:其上下左右四条边的中心位置留有不少于四个进风格栅8,进风格栅8外表面与风扇模块外表面平齐,长度b5=1/5*b1,厚度b6=1/2*b3,高度b7=b8且略小于b3,且该筋条不为实心结构,从左至右开有等间隔的格栅结构,格栅空隙宽度与栅栏宽度相等,约为1/12*b5,同时,该格栅的上表面向下开有一定深度的方槽,深度为b9,方槽底再向下开有6个等间距的方形槽,位置应位于栅栏的中心,因此中心距约为 1/6*b5,宽度为格栅宽度的1/2,即1/24*b5,长度小于b6即可,但不宜过长影响结构强度,在风扇模块内侧的四角各有一个磁吸式触点用于风扇模块的供电及装配限位,两侧也各有一个磁吸式触点,高度距底边约2/3*b2。
移动格栅9与风扇模块装配使用,移动格栅9上6块筋板对应插入格栅上6个方形槽,底部尺寸关系c6=b9,c2=b6,c1+c3=b6,,长度c5略大于b7,单个风扇模块上共存在4个移动格栅9,对应装配在4个格栅上。
底座20呈U型,两侧竖直结构的高度高过风扇模块长度,即d1>d2=b2,在竖直结构的中间偏上位置开有横向的格栅进风口,宽度不小于风扇模块进风口宽度d7≥b5,高度位置应与工作状态下风扇模块进风口高度位置相同,d6-(d1-d2)-1/2*d7=1/2*b2,长度最少应当覆盖工作状态下第一风道部件6和第二风道部件7与半导体模块装配后进风口长度d8≥a3+(b7+b8)*2,两侧竖板各存在一条磁吸滑槽,高度与风扇模块工作状态下高度一致d3=2/3*b2,长度应覆盖装配状态下,两侧风扇磁吸式触点的长度d11≥a3+(b7+b8)*2。
在同时装配有热端和冷端风扇时,由于开有两侧及上方进风口12,该进风口12被制冷本体1分隔,该设备可实现两侧及上方进风,且为双风道进风,两侧出风,冷侧、热侧进风口 12分别为e2、e3,e2=e3=b7+b8;若想实现单侧出风,可通过取下一侧风扇模块实现,此时可通过开启可动分隔部件3电机打开分隔风道部分结构,拉下移动格栅9部分挡住增大的进风口12部分,此时进风口12宽度不变,长度扩大e1,进风口12面积提升,从而达到提升进风量的效果,最终实现提升出风量,高效出风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将中间分隔风道部分做成可活动式结构,也可通过在风扇模块和制冷本体1中间直接加装配件达到增大进风口12面积的效果,该配件结构一侧可卡入格栅式筋条,一侧有格栅式筋条,两面分别能与风扇模块及制冷本体1装配,厚度与模块厚度大致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将风扇模块上的格栅式筋条更改为贯通式凹槽,半导体模块上的进风口12凹槽外缘添加格栅式筋条,可适当扩大进风口12凹槽保证进风量,格栅式筋条长度设为风扇模块厚度两倍,可通过在同一侧叠加风扇模块提升进风量和出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动分隔部件3可不使用电机驱动,改用手动调整位置,仅需去掉电机,将其齿轮装配轴作为固定结构连接在分隔部件3上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20底侧可向两侧打通,增加一条新风道,再次提升进风量,从而达到更大风量。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包括制冷本体1,制冷本体1内具有安装腔体11,制冷本体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安装腔体11连通的进风口12;制冷部件2,制冷部件2包括制冷端和制热端;制冷部件2安装在安装腔体11内,以将安装腔体11分隔成制冷腔和制热腔,制冷端位于制冷腔内,制热端位于制热腔内;分隔部件3,分隔部件3设置在进风口12内,以将进风口12分隔成与制冷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21和与制热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122;分隔部件3可活动地设置,以调整第一进风口121和第二进风口122的开度。采用上述设置,当设备进行制冷作业时,可选择制冷本体1双向出风、单冷侧出风、单热侧出风,完成了可选择出风温度的功能,提升用户可选择性,通过特殊的进风口12设计,在单侧出风时可提高出风量,提升出风效率,上述结构通过较小的体积实现了较多的功能,方便携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制冷设备携带不方便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本体(1),所述制冷本体(1)内具有安装腔体(11),所述制冷本体(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安装腔体(11)连通的进风口(12);
制冷部件(2),所述制冷部件(2)包括制冷端和制热端;所述制冷部件(2)安装在所述安装腔体(11)内,以将所述安装腔体(11)分隔成制冷腔和制热腔,所述制冷端位于所述制冷腔内,所述制热端位于所述制热腔内;
分隔部件(3),所述分隔部件(3)设置在所述进风口(12)内,以将所述进风口(12)分隔成与所述制冷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21)和与所述制热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122);所述分隔部件(3)可活动地设置,以调整所述第一进风口(121)和所述第二进风口(122)的开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
冷侧风扇(4),所述冷侧风扇(4)与所述制冷端相对设置;所述冷侧风扇(4)的进风口与所述制冷腔连通;
热侧风扇(5),所述热侧风扇(5)与所述制热端相对设置;所述热侧风扇(5)的进风口与所述制热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
第一风道部件(6),与所述制冷本体(1)连接,所述冷侧风扇(4)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部件(6)上;所述第一进风口(121)位于所述制冷本体(1)和所述第一风道部件(6)之间;
第二风道部件(7),与所述制冷本体(1)连接,所述热侧风扇(5)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部件(7)上;所述第二进风口(122)位于所述制冷本体(1)和所述第二风道部件(7)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进风格栅(8);
所述第一风道部件(6)上设置有第一进风槽(61),所述第一进风槽(61)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21)连通,所述进风格栅(8)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槽(61)内;
所述第二风道部件(7)上设置有第二进风槽(71),所述第二进风槽(71)与所述第二进风口(122)连通,所述进风格栅(8)设置在所述第二进风槽(71)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移动格栅(9),所述移动格栅(9)与所述进风格栅(8)相对可移动地连接,所述移动格栅(9)与所述分隔部件(3)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格栅(8)包括多个第一格栅条(81),多个所述第一格栅条(81)相间隔地设置;所述移动格栅(9)包括多个第二格栅条(92),多个所述第二格栅条(92)与多个所述第一格栅条(81)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所述第一格栅条(81)内均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格栅条(92)的容纳槽,所述第二格栅条(92)在所述容纳槽内可移动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格栅(9)包括连接部件(91),多个所述第二格栅条(92)均与所述连接部件(91)连接,所述连接部件(91)远离所述多个所述第二格栅条(92)的一侧与所述分隔部件(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驱动组件(10),所述驱动组件(10)包括:
驱动电机(101),所述驱动电机(101)设置在所述分隔部件(3)内;
移动杆(102),所述移动杆(102)与所述驱动电机(101)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移动杆(102)远离所述驱动电机(101)的一端设置有齿轮部件(103);所述制冷本体(1)内设置有齿轮槽(13),所述齿轮槽(13)内设置有与所述齿轮部件(103)相适配的齿条,所述齿轮部件(103)设置在所述齿轮槽(13)内,所述齿轮部件(103)沿所述齿条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杆(102)为两个,两个所述移动杆(102)沿相反的方向延伸;所述进风口(12)的相对两个侧壁内分别设置有所述齿轮槽(13),一个所述移动杆(102)上设置有与一个所述侧壁上的所述齿轮槽(13)相适配的齿轮部件(103),另一个所述移动杆(102)上设置有与另一个所述侧壁上的所述齿轮槽(13)相适配的齿轮部件(103);和/或,
所述驱动组件(10)为多个,多个所述驱动组件(10)的移动杆(102)相间隔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
底座(20),所述底座(20)上设置有安装槽(21),所述安装槽(21)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通风口(22);
第一磁吸部(23),所述第一磁吸部(23)设置在所述安装槽(21)的侧壁上,所述制冷本体(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吸部(23)相配合的第二磁吸部(14),所述制冷本体(1)通过所述第一磁吸部(23)和所述第二磁吸部(14)与所述底座(20)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2)为多个,多个所述进风口(12)相间隔地设置。
CN202222397613.6U 2022-09-08 2022-09-08 制冷设备 Active CN2179793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97613.6U CN217979352U (zh) 2022-09-08 2022-09-08 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97613.6U CN217979352U (zh) 2022-09-08 2022-09-08 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79352U true CN217979352U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64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97613.6U Active CN217979352U (zh) 2022-09-08 2022-09-08 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793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WO2002081977A1 (ja) 換気装置および換気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17979352U (zh) 制冷设备
KR20040010899A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CN115717790A (zh) 制冷设备
CN215260177U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211953061U (zh) 一种除湿机
CN115628476A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600968U (zh) 工业用空调
CN113587237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0504229C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底盘
CN216953462U (zh) 空调的装饰结构及空调器
JP4544419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3014268A (ja) 空調換気扇
CN219713456U (zh) 取暖设备
KR102672064B1 (ko) 환기 기능을 갖는 일체형 에어컨
CN219868204U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210740552U (zh) 空调柜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915207U (zh) 一种室内与室外气体交换器
CN215929780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808856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100484936B1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60132170A (ko) 덕트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15723689U (zh) 一种净化模块以及空调室内机模组
CN218001663U (zh) 空调室内机
CN1979021A (zh) 空调器室内机进风电机电源线的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