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70953U - 防感染处置筒膜和防感染处置筒膜卷 - Google Patents

防感染处置筒膜和防感染处置筒膜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70953U
CN217970953U CN202222282246.5U CN202222282246U CN217970953U CN 217970953 U CN217970953 U CN 217970953U CN 202222282246 U CN202222282246 U CN 202222282246U CN 217970953 U CN217970953 U CN 2179709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trip
infection
cartridge
plastic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8224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于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228224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709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709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709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防感染处置筒膜,其包括:筒体,其由用非水溶性塑料薄膜制成的片状本体通过水溶性塑料薄膜条借助于胶黏物粘结而成,其中,在筒体的顶部和底部均形成有筒口;以及扎带,其用水溶性塑料制成,并用于捆扎筒口以使筒体的内部形成为密闭的空间。本公开还涉及一种防感染处置筒膜卷。通过该防感染处置筒膜,实现了筒内空间的良好密闭性,从而使可能沾染在收集于筒体内的处置物上的病菌无法向外传播并导致感染;而且还实现了处置物在洗涤液中的完全释放和接触,从而获得了更好的洗涤和消毒效果。

Description

防感染处置筒膜和防感染处置筒膜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包装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防感染处置筒膜和防感染处置筒膜卷。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对于可能沾染有病菌的污染物品,特别是医用物品,例如医用织物如病患的换洗衣物、床上用品、医护衣物等,或者宾馆用品,例如宾馆床上用品等,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传播并导致感染。通常,为避免可能发生的感染风险,会使用处置袋来收集这些物品,收集完成后的处置袋最终会被转运至洗涤处以便对其中容置的物品进行洗涤和消毒。
通常,处置袋是布质的或普通塑料薄膜制成的。然而,布质的处置袋并不具备密闭性,这使得仍存在病菌在收集和转运过程中穿过处置袋扩散并造成感染的可能性;塑料薄膜制成的处置袋虽然有可能在收集和转运过程中实现密闭性,但在打开以取出其中容置的处置物进行洗涤和消毒时,仍会发生处置物暴露在环境中的情况,从而还是会存在病菌扩散而造成感染的可能性。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使用水溶性塑料薄膜来粘贴处置袋以便处置袋在泡入洗涤液中时分解打开以允许其所容置的处置物接触洗涤液以便于洗涤的方案。但是,该处置袋的袋口的封闭采用了热熔封合的方式,而该热熔封合针对了两种不同的材料即普通塑料和水溶性塑料进行,实际上无法实现对袋口的完全封合,因此无法实现袋内空间的良好密闭性,从而还是存在病菌泄漏造成感染的可能性。
此外,由于袋口被热熔封合,当处置袋被放入水中时,袋体不会完全展开,而是会出现仅袋体的中间部位或最多中间部位和一端打开的情况,这使得收集在袋体内的处置物或至少一部分处置物可能没有能够从袋体内释放出来,从而影响了洗涤和消毒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部分提供了本公开的总体概要,而不是对本公开的全部范围或所有特征的全面公开。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筒体内空间的良好密闭性的防感染处置筒膜。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其中收集的处置物能够更好地释放的防感染处置筒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在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感染处置筒膜,包括:
筒体,其由用非水溶性塑料薄膜制成的片状本体通过水溶性塑料薄膜条借助于胶黏物粘结而成,其中,在筒体的顶部和底部均形成有筒口;以及
扎带,其用水溶性塑料制成,并用于捆扎筒口以使筒体的内部形成为密闭的空间。
在上述防感染处置筒膜中,筒体可以包括一个片状本体,其中,该一个片状本体的两端由水溶性塑料薄膜条通过设置在其仅一面上的胶黏物从两端的一侧粘结从而形成筒体。
在上述防感染处置筒膜中,筒体可以包括两个片状本体,其中,这两个片状本体中的一者的两端分别与另一者的两端分别由两个水溶性塑料薄膜条各自通过设置在其仅一面上的胶黏物粘结从而形成筒体,其中,该粘结为从对应的要被粘结在一起的两端的一侧进行的粘结。
在上述防感染处置筒膜中,筒体可以包括一个片状本体,其中,该一个片状本体的两端由水溶性塑料薄膜条通过设置在其相反两面上的胶黏物从两端之间粘结从而形成筒体。
在上述防感染处置筒膜中,筒体可以包括两个片状本体,其中,这两个片状本体中的一者的两端分别与另一者的两端分别由两个水溶性塑料薄膜条各自通过设置在其相反两面上的胶黏物粘结从而形成筒体,其中,该粘结为从对应的要被粘结在一起的两端之间进行的粘结。
在上述防感染处置筒膜中,胶黏物可以为施胶形成的热熔胶条,并且水溶性塑料薄膜条可以在其一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热熔胶条。
在上述防感染处置筒膜中,胶黏物可以为施胶形成的热熔胶条,并且水溶性塑料薄膜条可以在其相反两面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热熔胶条。
在上述防感染处置筒膜中,片状本体可以由多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通过水溶性塑料薄膜条借助于胶黏物依次首尾粘结而成。
在上述防感染处置筒膜中,所述多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中的每相邻的两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的相邻的两个端部可以由该水溶性塑料薄膜条通过设置在其仅一面上的胶黏物从这两个端部的一侧粘结,或者可以由该水溶性塑料薄膜条通过设置在其相反两面上的胶黏物从这两个端部之间粘结,从而形成片状本体。
在上述防感染处置筒膜中,胶黏物可以为施胶形成的热熔胶条。
在上述防感染处置袋中,扎带可以为水溶性塑料薄膜条或水溶线。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感染处置筒膜卷,包括多个根据上述段落中的任一个所述的防感染处置筒膜,其中,多个防感染处置筒膜的筒体通过撕裂线依次首尾连接并卷绕成卷。
根据本公开,通过使用由水溶性塑料制成的扎带对粘结而成的筒体的所有筒口进行捆扎来实现筒内空间的良好密闭性,从而使得处置物能够被密闭地保持在两头被捆扎的防感染处置筒膜内,而不会发生病菌的传播并导致感染。另外,通过使用水溶性塑料薄膜条将片状本体粘结成筒体并通过水溶性扎带捆扎所形成的筒体的筒口来使该防感染处置筒膜在浸入例如洗涤液的水溶液时能够完全分解展开成片状,从而使得收集在该防感染处置筒膜中的处置物能够从其中完全释放出来,以便与洗涤液完全接触,由此获得更好的洗涤和消毒效果。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公开的上述特征和优点以及其他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参照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可以更加容易地理解本公开的以上和其他目的、特点和优点。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或对应的技术特征或组成部分将采用相同或对应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附图中:
图1为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防感染处置筒膜的分解图,其中,分别单独地示出了构成筒体的片状本体、水溶性塑料薄膜条和热熔胶条,以及用于捆扎筒体的筒口的扎带;
图2为示出了由片状本体通过水溶性塑料薄膜条粘结成的筒体的立体图;
图3以俯视图和正视图示出了包括一个片状本体时的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筒体;
图4以俯视图和正视图示出了包括一个片状本体时的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筒体;
图5以俯视图和正视图示出了包括两个片状本体时的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筒体;
图6以俯视图和正视图示出了包括两个片状本体时的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筒体;
图7以侧视图和正视图示出了由三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形成的根据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片状本体;以及
图8以侧视图和正视图示出了由三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形成的根据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片状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借助于示例性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详细描述。要注意的是,对本公开的以下详细描述仅仅是出于说明目的,而绝不是对本公开的限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中所示,提供了防感染处置筒膜1,其包括:
筒体10,其由用非水溶性塑料薄膜制成的片状本体11通过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借助于胶黏物12粘结而成,其中,在筒体10的顶部和底部均形成有筒口10a;以及
扎带20,其用水溶性塑料制成,并用于捆扎筒口10a以使筒体10的内部形成为密闭的空间,从而允许处置物能够被密闭地保持在两头被捆扎的防感染处置筒膜1中。
具体而言,片状本体11为构成筒体10的主要部分,片状本体11由非水溶性塑料薄膜制成,该非水溶性塑料例如可以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比如PBS、PBAT、PLA、PHB的可生物降解塑料等,以使由非水溶性塑料薄膜制成的片状本体11以及因此筒体10能够容纳处置物而不会因遇到水而溶解,导致发生由处置物引起的感染的风险。
片状本体11在图1中被示出为矩形,并且在粘结后形成筒状的筒体10。可以设想的是,片状本体11还可以采用其他形状,只要可以在粘结后形成可容纳处置物的筒体即可。
在图1中,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呈长形形状并具有与筒体10的长度相等的长度。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由例如PVA(聚乙烯醇)的水溶性塑料制成,使得其在遇到水时会发生溶解。
胶黏物12被示出为热熔胶条,其可以是施胶形成的热熔胶条,其同样呈长形形状并具有与筒体10的长度或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的长度相等的长度。可以设想的是,胶黏物12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例如粘合剂等。
片状本体11可以由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利用在其表面上设置的热熔胶条12被粘结成筒状的筒体10,该筒体10在顶部和底部均形成有筒口10a,这使得当筒体10泡入水溶液例如洗涤液中时,由于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在水中溶解,筒体10会完全分解展开而恢复成片状本体11的形式。
筒体10的前后两个筒口10a可以通过水溶性的扎带20来捆扎密封。扎带20可以通过捆扎而将筒口10a完全收紧,使得筒体10中的空气无法穿过筒口10a逸出。以此方式,防感染处置筒膜1的内部会形成密闭环境,由此在收集和转运过程中,处置物上可能沾染的病菌无法穿过防感染处置筒膜1向外扩散或泄漏而导致感染。
此外,由于扎带20由例如PVA的水溶性塑料制成,当将收集有处置物的防感染处置筒膜1放入比如洗涤液的水溶液中时,捆扎在筒体10的前后两个筒口10a处的扎带20会因遇到水而被溶解掉,由此允许前后两个筒口10a打开;而且由于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同样由水溶性塑料制成,其在遇到水时也会被溶解掉,由此允许筒体10变回成完全展开的片状本体11,从而使得收集在筒体10中的处置物能够从筒体10中被完全释放出来,由此处置物能够完全与洗涤液接触以获得更好的洗涤和消毒效果。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扎带20可以为水溶性塑料薄膜条或水溶线。可以设想的是,扎带20还可以是呈其他形式的水溶性扎带。另外,可以设想的是,对于一个筒体10,具体地,对于一个筒体10的前后两个筒口10a,扎带20的数目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一个,只要可以实现捆扎这两个筒口20a的目的即可。
下面参照图3至图6对筒体10的几种示例性粘结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可以理解的是,图3至图6中所示的粘结方式仅是示例性的,其不对根据本公开的筒体10的粘结方式构成限制。
在图3中,筒体10包括一个片状本体11,其中,该一个片状本体11的两端11a、11b由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通过设置在其仅一面上的胶黏物12从这两端11a、11b的一侧粘结从而形成筒体10。
具体而言,片状本体11通过对折而使其两端11a、11b对准或稍微重叠(图3仅示例性地示出对准的情形)。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在其一个表面13a上粘附有两个热熔胶条12,这两个热熔胶条12分别从片状本体11的两端11a、11b的外侧粘附至两端11a、11b,即,在这两端11a、11b上各粘附有一个热熔胶条12,由此,使得片状本体11的这两端11a、11b通过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被粘结在一起,从而形成筒状的筒体10。
这里要注意的是,图3中示出的对准仅为示意,对准指的是两端11a、11b共面布置成相对地无缝隙地对准,以使例如潮湿的处置物不会接触到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而使其发生溶解。此外,稍微重叠指的是两端11a、11b彼此稍微叠置,同样为了使例如潮湿的处置物不会接触到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而使其发生溶解。
另外,可以设想的是,热熔胶条12的数目可以为大于两个,以增强粘结效果。优选地,在两端11a、11b上粘附有相同数目的热熔胶条12,以使对这两端11a、11b的粘附是均衡的并因此使粘结更加稳定。
在图5中,筒体10包括两个片状本体11,类似地,这两个片状本体11中的一者的两端11c、11d分别与另一者的两端11e、11f分别由两个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各自通过设置在其仅一面上的胶黏物12从对应的要被粘结在一起的两端11c与11e或者11d与11f的一侧粘结从而形成筒体10。
具体而言,两个片状本体11通过相对布置而使其中一者的两端11c、11d分别与另一者的两端11e、11f对准或稍微重叠(图5仅示例性地示出对准的情形)。设置有两个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其中,每个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在其一个表面13a上均粘附有两个热熔胶条12。对于要被粘结在一起的两端11c与11e,一个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的两个热熔胶条12分别从这两端11c、11e的外侧粘附至这两端11c、11e,即,在这两端11c、11e上各粘附有一个热熔胶条12;而对于要被粘结在一起的另外两端11d与11f,另一个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的两个热熔胶条12分别从这两端11d、11f的外侧粘附至这两端11d、11f,即,在这两端11d、11f上各粘附有一个热熔胶条12。由此,使得这两个片状本体11的两端11c与11b以及另外两端11d与11f分别通过两个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被粘结在一起,从而形成筒状的筒体10。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对准和稍微重叠以及下面将提到的对准和稍微重叠具有与上述提到的对准和稍微重叠的含义基本相同的含义,这里不再赘述。
同样地,可以设想的是,每个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上所设置的热熔胶条12的数目可以为大于两个,以增强粘结效果。优选地,对于两端11c与11b以及对于另外两端11d与11f,可以设置有相同数目的热熔胶条12,以使对两端11c与11b以及对另外两端11d与11f的粘附是均衡的并因此使粘结更加稳定。
在图4中,筒体10包括一个片状本体11,其中,该一个片状本体11的两端11a、11b由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通过设置在其相反两面上的胶黏物12从这两端11a与11b之间粘结从而形成筒体10。
具体而言,片状本体11通过对折而使其两端11a、11b产生交叠,例如,端部11a位于端部11b的内侧。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在其相反两面13a、13b上均设置有一个热熔胶条12。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被置于片状本体11的两端11a与11b之间,使得设置在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的靠近内侧的表面13a上的一个热熔胶条12从外侧粘附至端部11a,而设置在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的靠近外侧的表面13b上的一个热熔胶条12从内侧粘附至端部11b。由此,使得片状本体11的这两端11a、11b通过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被粘结在一起,从而形成筒状的筒体10。
可以设想的是,端部11a也可以位于端部11b的外侧,只要保证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位于这两个端部之间以便从中间将这两个端部粘结在一起即可。
可以设想的是,在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的每一面上设置的热熔胶条12的数目可以为两个或更多个,以增强粘结效果。优选地,在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的相反两面13a、13b上设置有相同数目的热熔胶条12,以使对这两端11a、11b的粘附是均衡的并因此使粘结更加稳定。
还可以设想的是,在上述粘结后,可以通过设置有胶黏物的另外的水溶性塑料薄膜条对端部11a、11b的剪切边进行覆盖性地粘贴,以使两端之间的粘结处具有更好的密闭性。
在图6中,筒体10包括两个片状本体11,类似地,这两个片状本体11中的一者的两端11c、11d分别与另一者的两端11e、11f分别由两个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各自通过设置在其相反两面上的胶黏物12从对应的要被粘结在一起的两端11c与11e或者11d与11f之间粘结从而形成筒体10。
具体而言,两个片状本体11通过相对布置而使其中一者的两端11c、11d分别与另一者的两端11e、11f产生交叠,例如,端部11c位于端部11e的内侧,且端部11d位于端部11f的内侧。设置有两个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其中,每个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在其相反两面13a、13b上均设置有一个热熔胶条12。对于要被粘结在一起的产生交叠的两端11c与11e,一个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被置于两端11c与11e之间,使得设置在该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的靠近内侧的表面13a上的一个热熔胶条12从外侧粘附至端部11c,而设置在该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的靠近外侧的表面13b上的一个热熔胶条12从内侧粘附至端部11e;而对于要被粘结在一起的产生交叠的两端11d与11f,另一个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被置于两端11d与11f之间,使得设置在该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的靠近内侧的表面13a上的一个热熔胶条12从外侧粘附至端部11d,而设置在该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的靠近外侧的表面13b上的一个热熔胶条12从内侧粘附至端部11f。由此,使得这两个片状本体11的产生交叠的两端11c与11e以及产生交叠的另外两端11d与11f分别通过两个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被粘结在一起,从而形成筒状的筒体10。
可以设想的是,端部11c也可以位于端部11e的外侧,并且端部11d也可以位于端部11f的外侧,只要保证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位于这两个端部之间以便从中间将这两个端部粘结在一起即可。
可以设想的是,在每个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的每一面上设置的热熔胶条12的数目可以为两个或更多个,以增强粘结效果。优选地,在每个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的相反两面13a、13b上设置有相同数目的热熔胶条12,以使对两端11c与11e以及对另外两端11d与11f的粘附是均衡的并因此使粘结更加稳定。
还可以设想的是,在上述粘结后,可以通过设置有胶黏物的另外的水溶性塑料薄膜条对端部11c、11e的剪切边,以及对端部11d、11f的剪切边进行覆盖性地粘贴,以使两端之间的粘结处具有更好的密闭性。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片状本体11可以由一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制成,也可以由多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111通过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借助于胶黏物12依次首尾粘结而成。
在图7和图8中,示例性地示出了片状本体11由三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111通过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借助于热熔胶条12依次首尾粘结而成。
可以观察到的是,这三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111中的每相邻的两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的相邻的两个端部111a、111b由该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通过设置在其仅一面上的胶黏物例如热熔胶条从这两个端部111a、111b的一侧例如内侧或外侧粘结,或者由该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通过设置在其相反两面上的胶黏物例如热熔胶条从这两个端部111a与111b之间粘结,从而形成片状本体11。
具体而言,类似于图3中的情况,这三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111中的每相邻的两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的相应的两个端部111a、111b对准或稍微重叠,即,前一个非水溶性膜的后端111b与后一个非水溶性膜的前端111a对准或稍微重叠。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在其一个表面上设置有两个热熔胶条,这两个热熔胶条分别从两个端部111a、111b的一侧即外侧或内侧粘附至这两个端部111a、111b,即,在这两个端部111a、111b上各粘附有一个热熔胶条,由此,使得每相邻的两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111的两个端部111a、111b通过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被粘结在一起,从而形成片状本体11。
替代性地,类似于图5中的情况,这三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111中的每相邻的两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的相应的两个端部111a、111b产生交叠,即,前一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的后端111b在后一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的前端111a外侧,当然也可以是内侧。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在其相反两面上均设置有一个热熔胶条。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被置于两个端部111a与111b之间,使得设置在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的靠近内侧的表面上的一个热熔胶条从外侧粘附至端部111a,而设置在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的靠近外侧的表面上的一个热熔胶条从内侧粘附至端部111b。由此,使得每相邻的两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111的两个端部111a、111b通过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被粘结在一起,从而形成片状本体11。
通过将片状本体11构造成由多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111通过水溶性塑料薄膜条13粘结而成,使得筒体10在遇到水时会分段分解成更多部分,从而相对更容易分解散开,使得收集在防感染处置袋1中的处置物更容易从其中释放出来。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防感染处置筒膜卷,其包括多个防感染处置筒膜1,其中,所述多个防感染处置筒膜1的筒体10通过撕裂线依次首尾连接并卷绕成卷。
当要使用防感染处置筒膜1时,可以仅通过将防感染处置筒膜卷的一撕裂线撕断就可以得到一个筒体10。然后利用防感染处置筒膜1的扎带20捆扎筒体10的前后两个筒口10a就可以将处置物密闭地保持在防感染处置筒膜1中。
可以设想的是,同样地,所述多个防感染处置筒膜1的扎带20也可以通过撕裂线依次首尾连接并卷绕成卷。在这种情况下,当要使用扎带20时,仅需通过将该卷的一撕裂线撕断就可以得到一个扎带20。然而,参照上文,可以理解的是,筒体和扎带也都可以不制成卷的形式而单独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防感染处置筒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其由用非水溶性塑料薄膜制成的片状本体通过水溶性塑料薄膜条借助于胶黏物粘结而成,其中,在所述筒体的顶部和底部均形成有筒口;以及扎带,其用水溶性塑料制成,并用于捆扎所述筒口以使所述筒体的内部形成为密闭的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感染处置筒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包括一个所述片状本体,其中,所述一个片状本体的两端由所述水溶性塑料薄膜条通过设置在其仅一面上的所述胶黏物从所述两端的一侧粘结从而形成所述筒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感染处置筒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包括两个所述片状本体,其中,所述两个片状本体中的一者的两端分别与另一者的两端分别由两个所述水溶性塑料薄膜条各自通过设置在其仅一面上的所述胶黏物粘结从而形成所述筒体,其中,所述粘结为从对应的要被粘结在一起的两端的一侧进行的粘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感染处置筒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包括一个所述片状本体,其中,所述一个片状本体的两端由所述水溶性塑料薄膜条通过设置在其相反两面上的所述胶黏物从所述两端之间粘结从而形成所述筒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感染处置筒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包括两个所述片状本体,其中,所述两个片状本体中的一者的两端分别与另一者的两端分别由两个所述水溶性塑料薄膜条各自通过设置在其相反两面上的所述胶黏物粘结从而形成所述筒体,其中,所述粘结为从对应的要被粘结在一起的两端之间进行的粘结。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防感染处置筒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胶黏物为施胶形成的热熔胶条,并且所述水溶性塑料薄膜条在其一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热熔胶条。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防感染处置筒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胶黏物为施胶形成的热熔胶条,并且所述水溶性塑料薄膜条在其相反两面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热熔胶条。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防感染处置筒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本体由多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通过水溶性塑料薄膜条借助于胶黏物依次首尾粘结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感染处置筒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中的每相邻的两个非水溶性塑料薄膜的相邻的两个端部由所述水溶性塑料薄膜条通过设置在其仅一面上的所述胶黏物从所述两个端部的一侧粘结,或者由所述水溶性塑料薄膜条通过设置在其相反两面上的所述胶黏物从所述两个端部之间粘结,从而形成所述片状本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和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防感染处置筒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胶黏物为施胶形成的热熔胶条。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防感染处置筒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扎带为水溶性塑料薄膜条或水溶线。
12.一种防感染处置筒膜卷,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防感染处置筒膜,其中,所述多个防感染处置筒膜的所述筒体通过撕裂线依次首尾连接并卷绕成卷。
CN202222282246.5U 2022-08-29 2022-08-29 防感染处置筒膜和防感染处置筒膜卷 Active CN2179709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82246.5U CN217970953U (zh) 2022-08-29 2022-08-29 防感染处置筒膜和防感染处置筒膜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82246.5U CN217970953U (zh) 2022-08-29 2022-08-29 防感染处置筒膜和防感染处置筒膜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70953U true CN217970953U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61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82246.5U Active CN217970953U (zh) 2022-08-29 2022-08-29 防感染处置筒膜和防感染处置筒膜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709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81084A (zh) * 2023-01-29 2023-05-09 广东宝德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阻隔性强,耐湿物承载的防感染处置袋及其应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81084A (zh) * 2023-01-29 2023-05-09 广东宝德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阻隔性强,耐湿物承载的防感染处置袋及其应用
CN116081084B (zh) * 2023-01-29 2023-11-03 广东宝德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阻隔性强,耐湿物承载的防感染处置袋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510621A (en) Self-sealing pouch for forming adhesive-to-adhesive seal
ES2818928T3 (es) Bolsas para el transporte de muestras y procedimiento de formación de dichas bolsas
US3460742A (en) Peelable transparent envelope for sterile articles
CN102946818B (zh) 用于医疗器械和装置的袋子
CN217970953U (zh) 防感染处置筒膜和防感染处置筒膜卷
US3073507A (en) Flexible bag
MXPA04010767A (es) Empacado para esterilizacion.
US11376109B2 (en) Flat package for a surgical mesh and a method of packaging a surgical mesh in said package
JP4890228B2 (ja) 衛生材料密閉容器
JP2006518628A (ja) 外科手術のための使い捨て物品を包装しかつ滅菌する方法及びかかる包装体
CN116081084B (zh) 一种阻隔性强,耐湿物承载的防感染处置袋及其应用
WO2008044282A1 (fr) paquet de coton stÉrilisÉ
CN112520233A (zh) 外用贴剂包装结构
CN213978286U (zh) 一种新型纺织物收集洗涤处置袋
CN214089110U (zh) 一种防感染用织物收集处置袋
JPS6054068B2 (ja) 滅菌用袋
JP2004001784A (ja) 消毒薬用キット
CN211568752U (zh) 一种医疗器械包装用自封式纸塑袋
CN102700808A (zh) 医用消毒包装袋
CN202670295U (zh) 医用消毒包装袋
CN220466224U (zh) 一种耐湿物承载的新型防感染处置袋
JPS5829024Y2 (ja) 密封包装体
CN220466223U (zh) 一种气密性优异的防感染织物收集袋
KR102656093B1 (ko) 의료용품과 같은 제품을 보호하고 오염을 방지하기 위한 박스 형태의 포장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포장 세트
CN209051789U (zh) 易撕湿热灭菌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