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65015U - 一种水陆两用剪切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陆两用剪切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965015U CN217965015U CN202122100917.7U CN202122100917U CN217965015U CN 217965015 U CN217965015 U CN 217965015U CN 202122100917 U CN202122100917 U CN 202122100917U CN 217965015 U CN217965015 U CN 21796501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aring
- piston
- amphibious
- cutter
- oil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hea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水陆两用剪切器设备,该设备包括剪切刀,其包括两剪切刀片,剪切刀片包括连接部、剪切部和控制部,剪切部与控制部由连接部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且剪切部与控制部以连接部为顶点成钝角设置,两剪切刀片通过螺栓连接,两剪切刀片开口侧设置剪切刀刃;连杆,两连杆一端与两剪切刀片连接,另一端可转动连接;活塞,其由活塞杆及设置在活塞杆前端的活塞头组成,活塞头与两连杆连接端连接;油缸,活塞设置油缸内,活塞由油缸带动运动;手阀,手阀的一端与油缸连接,水陆两用剪切器的外表面通过硬质氧化防腐或使用耐腐蚀不锈钢或锰锌磷化表面处理,以进行防水防腐处理。本申请能实现剪切器的水陆两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救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剪切器。
背景技术
目前,液压剪切器广泛应用于危险事故发生后,抢险救灾时对障碍物的剪切拆除。然而现有液压剪切器不能很好地适应一些特定环境,例如,在雷雨天气或洪灾积水救灾现场,液压剪切器容易发生故障或使用后发生表面腐蚀与氧化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陆两用剪切器,能改进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能在特定环境下工作,表面容易腐蚀与氧化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水陆两用剪切器设备,水陆两用剪切器包括:剪切刀,剪切刀包括两剪切刀片,剪切刀片包括连接部、剪切部以及控制部,剪切部与控制部分别由连接部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且剪切部与控制部以连接部为顶点成钝角设置,两剪切刀片的连接部通过螺栓转动连接,两剪切刀片形成开口侧设置有剪切刀刃;连杆,两连杆一端与两剪切刀片连接,另一端可转动连接;活塞,活塞由活塞杆及设置在活塞杆前端的活塞头组成,活塞头与两连杆连接端连接;油缸,活塞设置在油缸内,活塞由油缸带动运动;手阀,手阀的一端与油缸连接;水陆两用剪切器的外表面通过硬质氧化防腐或使用耐腐蚀不锈钢或锰锌磷化表面处理,以进行防水防腐处理。
其中,两剪切刀片形成的开口呈U型设计。
其中,手阀另一端连接进油口,手阀控制进油口进入的油料在油缸中的运动状态,从而控制活塞的活动状态。
其中,油缸包括缸底、缸身以及缸头,缸底与缸头分别连接于缸身的两端,缸身为中空结构,其内用于容纳油料以及至少部分活塞,缸头与活塞连接。
其中,手阀一端形成有第一螺纹,进油口上形成有第二螺纹,进油口通过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相配合螺接于手阀。
其中,活塞一端可活动的连接油缸,另一端的活塞头与两连杆连接端连接,活塞沿油缸运动,连杆绕连接端转动,前端开口变大或变小。
其中,连杆绕连接端转动,前端开口变大或变小,同时与连杆连接的两剪切刀片绕连接部转动,两剪切刀开口变大或变小。
其中,螺栓为止退螺栓,止退螺栓包括保护罩、内齿圈、外齿圈、销轴螺母及主销轴;外齿圈与内齿圈锯齿咬合,外齿圈外部与销轴螺母配合连接,内齿圈内部与主销轴配合连接,主销轴穿过剪切刀片与销轴螺母旋转扣紧,保护罩设置于内齿圈与外齿圈外侧。
其中,水陆两用剪切器还设置有把手,把手包括:把手连接部,一端与连杆外壳连接;手持部,与把手连接部另一端连接,呈弧状绕连杆外壳设置。
其中,进油口远离手阀的一端连接有进油盖,进油盖与进油口可拆卸连接或转动连接,以覆盖进油口或打开进油口。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水陆两用剪切器包括:剪切刀,剪切刀包括两剪切刀片,剪切刀片包括连接部、剪切部以及控制部,剪切部与控制部分别由连接部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且剪切部与控制部以连接部为顶点成钝角设置,两剪切刀片的连接部通过螺栓转动连接,两剪切刀片形成开口侧设置有剪切刀刃;连杆,两连杆一端与两剪切刀片连接,另一端可转动连接;活塞,活塞由活塞杆及设置在活塞杆前端的活塞头组成,活塞头与两连杆连接端连接;油缸,活塞设置在油缸内,活塞由油缸带动运动;手阀,手阀的一端与油缸连接;水陆两用剪切器的外表面通过硬质氧化防腐或使用耐腐蚀不锈钢或锰锌磷化表面处理,以进行防水防腐处理。本申请的水陆两用剪切器外表面通过防水防腐蚀处理,能使液压剪切器在水下环境工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的水陆两用剪切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水陆两用剪切器的手阀与进油口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水陆两用剪切器的止退螺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1、油缸;11、缸底;12、缸身;13、缸头;2、活塞;3、手阀;4、进油口;5、进油盖;6、剪切刀片;7、把手连接部;8、手持部;9、第一螺纹;10、第二螺纹;17、止退螺栓;18、保护罩;19、内齿圈;14、外齿圈;15、销轴螺母;16、主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的水陆两用剪切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水陆两用剪切器包括剪切刀(图未标)、连杆(图未标)、活塞2、油缸1、手阀3、把手(图未标)及进油口4。
在本实施例中,水陆两用剪切器用于危险事故发生后,抢险救灾时对障碍物的剪切拆除,在水陆两用剪切器上设置有剪切刀,剪切刀开口侧具有剪切刀刃(图未标),当剪切刀刃在活塞2作用下开口变小时,剪切刀刃会对物体进行剪切拆除。其手阀3与进油口4直接相连,进油口4外接驱动机构,外接驱动机构通过输入油料挤压或牵引活塞2,利用活塞2牵引连杆控制两剪切刀控制部,改变剪切刀开口大小来切除障碍物。
在本实施例中,水陆两用剪切器包括剪切刀。剪切刀包括两剪切刀片6,剪切刀片6包括连接部(图未标)、剪切部(图未标)以及控制部(图未标)。剪切部与控制部分别由连接部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且剪切部与控制部以连接部为顶点成钝角设置。两剪切刀片6的连接部通过螺栓转动连接,两剪切刀片6形成开口侧设置有剪切刀刃。连杆,两连杆一端与两剪切刀片6连接,另一端可转动连接活塞2,活塞2由活塞杆及设置在活塞杆前端的活塞头组成,活塞头与两连杆连接端连接。油缸1,活塞2设置在油缸1内,活塞2由油缸1带动运动。手阀3,手阀3的一端与油缸1连接,另一端连接进油口4,手阀3控制进油口4进入的油料在油缸1中的运动状态,从而控制活塞2的活动状态。具体地,剪切刀是水陆两用剪切器能实现分离,剪断功能的主要结构,利用手阀3连接进油口4与油缸1,通过进油口4往油缸1内注入油料,油缸1内的油料挤压油缸1内的活塞2,实现活塞2的运动,活塞2通过活塞头推动两连杆连接端,两连接杆绕连接端转动,连接杆转动通过剪切钳的控制部拉动两剪切刀绕连接部转动,剪切刀开口变大或变小,两剪切刀片6形成开口侧设置的剪切刀刃当剪切刀开口变小时,对障碍物进行剪切。
在本实施例中,进油口4远离手阀的一端还连接有进油盖5,进油盖5与进油口4可拆卸连接或转动连接,以覆盖进油口4或打开进油口4。具体地,当设备不处于工作状态,不外接驱动机构时,覆盖进油盖5能避免杂物通过进油口4混入油缸1,能达到保护设备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油缸1包括缸底11、缸身12以及缸头13。缸底11与缸头13分别连接于缸身12的两端,缸身12为中空结构,其内用于容纳油料以及至少部分活塞2,缸头13与活塞2连接。具体地,油缸1是一个一面开口,其他面密封的容器,油缸1的缸身12容腔只能通过进油口4向内挤压或释放油料,当容腔内油料变多,油料推动活塞2向缸身12外运动,当容腔内油料变少,拉引活塞2向缸身12内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活塞2一端可活动的连接油缸1,另一端的活塞头与两连杆连接端连接。活塞2沿油缸1运动,连杆绕连接端转动,前端开口变大或变小。具体地,活塞2在油缸1内运动,活塞2推动连杆连接部时,连杆开口变大。当活塞2拉引连杆连接部时,连杆开口变小。
在本实施例中,连杆绕连接端转动,前端开口变大或变小,同时与连杆连接的两剪切刀片6绕连接部转动,两剪切刀片6开口变大或变小。具体地,当活塞2推动连杆连接端,使连杆开口变大时,连杆通过与两剪切刀片6相连的控制部,使两剪切刀片6剪切部开口变小。当活塞2拉引连杆连接端,使连杆开口变小时,连杆通过与两剪切刀片6相连的控制部,使两剪切刀片6剪切部开口变大。当剪切刀片6剪切部开口变小时,能实现剪切障碍物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两剪切刀片6形成的开口呈U型设计。具体地,U型开口设计能使剪切刀片6开口的刀刃能更加贴合障碍物待剪切表面,当障碍物进入两剪切刀片6剪切部开口合抱范围后,无需工作人员施加向前的力度即可实现剪切刀片6的刀刃与待剪切障碍物贴合,对障碍物进行剪切。使用更加安全省力。
在本实施例中,水陆两用剪切器还设置有把手,把手包括把手连接部7与手持部8。把手连接部7一端与连杆外壳连接,手持部8与把手连接部7的另一端连接。呈弧状绕连杆外壳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手持部8上还可以设置防滑部或者设计为握手形状,以方便用户的抓取。把手的设置,使产品的拿取和使用更加轻便。
在本实施例中,水陆两用剪切器的外表面通过硬质氧化防腐或使用耐腐蚀不锈钢或锰锌磷化表面处理,以进行防水防腐处理。具体地,防水防腐处理后,剪切器设备既能在陆地环境下使用,又能在水底环境使用,使设备适合更多的救援环境。其中,防水与防腐处理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本实施例只展示了部分处理方法,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对处理方法做的其他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进一步,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把手处还能设置有照明灯。照明灯具体可以设置在把手的端部或侧部。照明灯具有照明作用,当设备在黑暗环境下工作时,照明灯能方便工作人员的救援工作。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水陆两用剪切器。该水陆两用剪切器包括:剪切刀,剪切刀包括两剪切刀片,剪切刀片包括连接部、剪切部以及控制部,剪切部与控制部分别由连接部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且剪切部与控制部以连接部为顶点成钝角设置,两剪切刀片的连接部通过螺栓转动连接,两剪切刀片形成开口侧设置有剪切刀刃;连杆,两连杆一端与两剪切刀片连接,另一端可转动连接;活塞,活塞由活塞杆及设置在活塞杆前端的活塞头组成,活塞头与两连杆连接端连接;油缸,活塞设置在油缸内,活塞由油缸带动运动;手阀,手阀的一端与油缸连接;水陆两用剪切器的外表面通过硬质氧化防腐或使用耐腐蚀不锈钢或锰锌磷化表面处理,以进行防水防腐处理。本申请的水陆两用剪切器有进行防水防腐蚀处理,能满足设备在水下或雷雨天等特定环境下正常工作。
请参阅图2,图2是图1中的水陆两用剪切器的手阀3与进油口4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手阀3的一端形成有第一螺纹9,进油口4上形成有第二螺纹10。进油口4通过第一螺纹9与第二螺纹10的配合螺接于手阀3。具体地,手阀3与进油口4之间是通过一端带有螺丝纹的手阀3拧进一端带有螺丝孔的进油口4来连接,不需要使用过度零件来两端分别连接手阀3与进油口4,减少了加工成本,密封结构变少一个,降低了漏油隐患风险,产品更加稳定。
其中,进油口4与手阀3的直接连接方式并不是固定的,在本实施例中,我们在进油口4与手阀3上分别设螺纹,利用螺纹相配合来固定手阀3与进油口4。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卡扣与密封条相配合活通过螺柱与密封条相配合来直接连接进油口4与手阀3。即可以理解的,进油口4只要能与手阀3直接连接并避免漏油即可,其内部结构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仅为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讲解。
在其他实施例中,手阀3与油缸1的连接也可以通过螺纹与螺纹孔实现,手阀3一端的外侧形成有螺纹,缸底11连接手阀3的位置对应形成有与螺纹相配合的螺纹,手阀3通过螺纹配合螺接于油缸1。其中,手阀3与缸头13的连接方式也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进油口4与手阀3连接,手阀3与缸底11连接,在手阀3与缸底11间还设置有连通的油路。具体地,外接的驱动机构通过进油口4向水陆两用剪切器注入油料,油料依次通过进油口4、手阀3、经过油路从缸底11进入油缸1的缸腔内,实现油料对活塞2的挤压,使活塞2受压迫后向外运动。反之,通过驱动机构吸引油缸1内油料,使油缸1内油料变少,活塞2受到牵引向油缸1缸腔内运动。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水陆两用剪切器的手阀与进油口的连接方式,手阀的一端形成有第一螺纹,进油口上形成有第二螺纹,进油口通过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的配合螺接于手阀。手阀与进油口之间是通过一端带有螺丝纹的手阀拧进一端带有螺丝孔的进油口来连接,不需要使用过度零件来两端分别连接手阀与进油口,减少了加工成本,密封结构变少一个,降低了漏油隐患风险,产品更加稳定。
请参阅图3,图3是图1中的水陆两用剪切器的止退螺栓17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止退螺栓17包括保护罩18、内齿圈19、外齿圈14、销轴螺母15及主销轴16。外齿圈14与内齿圈19锯齿咬合,外齿圈14外部与销轴螺母15配合连接,内齿圈19内部与主销轴16配合连接,主销轴16穿过刀片与销轴螺母15旋转扣紧,保护罩18设置于内齿圈19与外齿圈14外侧。具体地,止退螺栓17是通过销轴螺母15拧在主销轴16上,销轴螺母15与主销轴16共同固定刀片,其中,外齿圈14外侧有齿轮与销轴螺母15上设置的齿轮固定连接,内齿圈19的内侧有齿轮与主销轴16上设置的齿轮固定连接。同时,内齿圈19与外齿圈14也通过齿轮固定连接,通过上述设计,当主销轴16转动时,也会带动销轴螺母15一起转动,避免了螺栓与螺母松动的可能,防止螺丝退位。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水陆两用剪切器固定刀片用的止退螺栓。止退螺栓中通过销轴螺母拧在主销轴上,销轴螺母与主销轴共同固定剪切刀片,其中,外齿圈外侧有齿轮与销轴螺母上设置的齿轮固定连接,内齿圈的内侧有齿轮与主销轴上设置的齿轮固定连接。同时,内齿圈与外齿圈也通过齿轮固定连接。通过上述设计,当主销轴转动时,也会带动销轴螺母一起转动,避免了螺栓与螺母松动的可能,防止螺丝退位。避免了螺栓与螺母松动的可能,能有效的阻止螺丝回退。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水陆两用剪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陆两用剪切器包括:
剪切刀,所述剪切刀包括两剪切刀片,所述剪切刀片包括连接部、剪切部以及控制部,所述剪切部与所述控制部分别由所述连接部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且所述剪切部与所述控制部以所述连接部为顶点成钝角设置,两所述剪切刀片的所述连接部通过螺栓转动连接,两所述剪切刀片形成开口侧设置有剪切刀刃;
连杆,两所述连杆一端与两所述剪切刀片连接,另一端可转动连接;
活塞,所述活塞由活塞杆及设置在所述活塞杆前端的活塞头组成,所述活塞头与两所述连杆连接端连接;
油缸,所述活塞设置在所述油缸内,所述活塞由所述油缸带动运动;
手阀,所述手阀的一端与所述油缸连接;
所述水陆两用剪切器的外表面通过硬质氧化防腐或使用耐腐蚀不锈钢或锰锌磷化表面处理,以进行防水防腐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剪切器,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剪切刀片形成的所述开口呈U型设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剪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阀另一端连接进油口,所述手阀控制所述进油口进入的油料在所述油缸中的运动状态,从而控制所述活塞的活动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陆两用剪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缸包括缸底、缸身以及缸头,所述缸底与所述缸头分别连接于所述缸身的两端,所述缸身为中空结构,其内用于容纳所述油料以及至少部分所述活塞,所述缸头与所述活塞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陆两用剪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阀一端形成有第一螺纹,所述进油口上形成有第二螺纹,所述进油口通过所述第一螺纹与所述第二螺纹相配合螺接于所述手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剪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一端可活动的连接所述油缸,另一端的所述活塞头与两所述连杆所述连接端连接,所述活塞沿所述油缸运动,所述连杆绕所述连接端转动,前端所述开口变大或变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陆两用剪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绕所述连接端转动,前端所述开口变大或变小,同时与所述连杆连接的两所述剪切刀绕所述连接部转动,两所述剪切刀所述开口变大或变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剪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为止退螺栓,所述止退螺栓包括保护罩、内齿圈、外齿圈、销轴螺母及主销轴,所述外齿圈与所述内齿圈锯齿咬合,所述外齿圈外部与所述销轴螺母配合连接,所述内齿圈内部与所述主销轴配合连接,所述主销轴穿过所述剪切刀片与所述销轴螺母旋转扣紧,所述保护罩设置于所述内齿圈与所述外齿圈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剪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陆两用剪切器还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包括:
把手连接部,一端与所述连杆外壳连接;
手持部,与所述把手连接部另一端连接,呈弧状绕所述连杆外壳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陆两用剪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口远离所述手阀的一端连接有进油盖,所述进油盖与所述进油口可拆卸连接或转动连接,以覆盖所述进油口或打开所述进油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100917.7U CN217965015U (zh) | 2021-09-01 | 2021-09-01 | 一种水陆两用剪切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100917.7U CN217965015U (zh) | 2021-09-01 | 2021-09-01 | 一种水陆两用剪切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965015U true CN217965015U (zh) | 2022-12-06 |
Family
ID=84253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100917.7U Active CN217965015U (zh) | 2021-09-01 | 2021-09-01 | 一种水陆两用剪切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965015U (zh) |
-
2021
- 2021-09-01 CN CN202122100917.7U patent/CN21796501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949963U (zh) | 一种新型液压剪切器 | |
CN201151334Y (zh) | 一种多功能水陆两用作业船 | |
DE69831245T2 (de) | Verfahren und ausrüstung für rettungsdienste | |
CN217965015U (zh) | 一种水陆两用剪切器 | |
CN206841681U (zh) | 一种推进式水上救生装置 | |
CA2402907C (en) | Fluid loading system | |
EP0077616B1 (en) | Cutting apparatus | |
CN215848022U (zh) | 一种水陆两用剪扩器 | |
CN107719608A (zh) | 一种深海切割液压工具 | |
CN109436259B (zh) | 一种艇载饱和潜水逃生舱对接装置 | |
CN103861973B (zh) | 单人常压潜水装具应急用液压剪切装置 | |
CN216148887U (zh) | 一种水陆两用扩张器 | |
CN208377032U (zh) | 一种用于载人潜水器的手动抛载装置 | |
CN204277071U (zh) | 小型单接口剪切器 | |
CN107511523B (zh) | 一种深海扩剪液压工具 | |
CN203636068U (zh) | 万向剪切器 | |
CN102837057A (zh) | 一种矿用切链器 | |
CN202824469U (zh) | 电缆剪切装置 | |
CN210908318U (zh) | 一种重型剪切器 | |
CN202212878U (zh) | 液压多功能钳 | |
CN102500813A (zh) | 一种液压剪断器 | |
CN108791784A (zh) | 一种切割式手动抛载装置 | |
CN110812746A (zh) | 一种用于化工石油专用消防灭火车 | |
CN220595175U (zh) | 一种铝合金游艇的动力装置 | |
CN106134547A (zh) | 一种履带果园松土喷药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