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46320U - 软开顶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软开顶集装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946320U CN217946320U CN202221909822.8U CN202221909822U CN217946320U CN 217946320 U CN217946320 U CN 217946320U CN 202221909822 U CN202221909822 U CN 202221909822U CN 217946320 U CN217946320 U CN 2179463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rpaulin
- tightener
- opening
- soft open
- open to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开顶集装箱,包括箱体、篷布、至少两个锁合装置和定位杆。箱体具有顶侧梁和顶部开口;篷布用于覆盖顶部开口;至少两个锁合装置沿箱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至顶侧梁;定位杆可拆卸地连接至锁合装置,且定位杆穿设于篷布的第一侧边,定位杆相对于篷布和锁合装置中的至少一者能够旋转,以使得篷布能够在盖合顶部开口的盖合位置以及打开顶部开口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软开顶集装箱,当打开篷布时,篷布还与箱体连接,不脱离箱体,从而能够防止篷布脱离箱体后出现丢失、磨损等情况,操作方便快捷、省时省力,提高了货物装卸的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集装箱结构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软开顶集装箱。
背景技术
软开顶集装箱作为一种特种集装箱,常应用于一些大型设备或其他大型货物的运输,其是在集装箱的顶部将大型货物从集装箱顶部装入集装箱的载货空间内部,然后在集装箱的顶部开口处封盖篷布。现有的软开顶集装箱在篷布的边缘处穿接绳子,在拆卸时,篷布整体与集装箱的箱体分离,整块篷布需被拿离箱体。
然而这种拆卸方式,篷布如果保存不当就容易造成丢失、磨损等,影响集装箱的正常使用。另外,篷布与箱体是一一对应设置的,篷布上需要设置序列号,同时篷布的前后端也必须对应箱体的前后端,在篷布与箱体分离后,如再次使用时,不仅需要依据序列号将篷布与其原先的箱体对应,同时还需要在装设篷布时对应箱体的前后端,容易造成混乱。并且现有技术中通过绳子穿过以固定篷布的方式,在篷布安装过程中费时费力,严重的影响了货物的装卸效率。
因此,需要一种软开顶集装箱,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开顶集装箱,所述软开顶集装箱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具有顶侧梁和顶部开口;
篷布,所述篷布用于覆盖所述顶部开口;
至少两个锁合装置,所述至少两个锁合装置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至所述顶侧梁;以及
定位杆,所述定位杆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锁合装置,且所述定位杆穿设于所述篷布的第一侧边,所述定位杆相对于所述篷布和所述锁合装置中的至少一者能够旋转,以使得所述篷布能够在盖合所述顶部开口的盖合位置以及打开所述顶部开口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位于所述打开位置的所述篷布的第二侧边位于所述第一侧边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篷布的所述第一侧边设置有第一收紧带,所述篷布的所述第二侧边设置有第二收紧带,所述箱体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设置有第一收紧器,所述第二侧壁设置有第二收紧器,在所述篷布位于所述盖合位置的状态中,所述第一收紧器用于连接至所述第一收紧带,所述第二收紧器用于连接至所述第二收紧带。
可选地,与所述第一侧壁相连的所述顶侧梁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收紧带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限位装置包括沿所述顶侧梁成对布置的支撑座,以及与每一对支撑座连接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与所述顶侧梁之间设置有用于所述第一收紧带穿过的空隙。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壁的底部设置有第三收紧器,用于连接至位于所述打开位置的所述篷布的第二收紧带。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边设置有用于套接所述定位杆的穿装套,所述穿装套与所述定位杆活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篷布的第二侧边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栓绳,在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栓绳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栓绳栓紧配合的绳环。
可选地,所述锁合装置包括用于容纳定位杆的U型连接构件,所述U型连接构件连接至所述顶侧梁,且位于同一顶侧梁上的两个所述U型连接构件的各自的开口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锁合装置还包括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U型连接构件的挡块,所述挡块位于所述U型连接构件的顶部,用于阻挡位于所述U型连接构件内的所述定位杆移出所述U型连接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软开顶集装箱,通过设置有定位杆和锁合装置,当打开篷布时,篷布可以绕定位杆转动或者篷布在转动时带动定位杆转动,还与箱体连接,不脱离箱体,从而能够防止篷布脱离箱体后出现丢失、磨损等情况,在装卸篷布时,能够避免出现混乱,并且该篷布在打开和盖合时,由于篷布与箱体不脱离,在安装和拆卸时,操作方便快捷、省时省力,提高了货物装卸的效率。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软开顶集装箱的立体图,其中篷布位于盖合位置;
图2为图1所示的软开顶集装箱的另一立体图;
图3为图2中的A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软开顶集装箱的再一立体图;
图5为图1所示的软开顶集装箱的俯视示意图;以及
图6为图1所示的软开顶集装箱的立体图,其中篷布位于打开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0:箱体 110:第一侧壁
111:第一收紧器 112:第三收紧器
120:第二侧壁 121:第二收紧器
122:绳环 130:端部
140:顶侧梁 150:限位装置
151:支撑座 152:限位杆
160:锁合装置 161:U型连接构件
162:挡块 200:篷布
210:第一侧边 211:第一收紧带
220:第二侧边 221:第二收紧带
230:穿装套 240:栓绳
300:定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应予以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非限制。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开顶集装箱。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软开顶集装箱包括箱体100、篷布200、至少两个锁合装置160和定位杆300。
箱体100具有顶侧梁140和顶部开口。大型货物可以从集装箱的顶部开口装入到集装箱的载货空间内部。篷布200用于覆盖顶部开口。至少两个锁合装置160沿箱体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至顶侧梁140。定位杆300可拆卸地连接至锁合装置160,且定位杆300穿设于篷布200的第一侧边210,定位杆300相对于篷布200和锁合装置160中的至少一者能够旋转,以使得篷布200能够在盖合顶部开口的盖合位置以及打开顶部开口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如图6中所示,位于打开位置的篷布200的第二侧边220位于第一侧边210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软开顶集装箱,通过将定位杆300穿设于篷布200的第一侧边210,在箱体100的顶侧梁140设置有锁合装置160,并且定位杆300相对于篷布200和锁合装置160中的至少一者能够旋转,当打开篷布200时,篷布200可以绕定位杆300转动或者篷布200在转动时带动定位杆300转动,使得靠近第二侧壁120的篷布200向第一侧壁110旋转靠近且不脱离箱体100,从而能够防止篷布200脱离箱体100后出现丢失、磨损等情况。在装卸篷布200时,不需要依据序列号将篷布200与其原先的箱体100对应,避免在装卸时出现混乱。并且该篷布200在打开和盖合时,由于篷布200与箱体100不脱离,在安装和拆卸时,操作方便快捷、省时省力,提高了货物装卸的效率。
优选地,参考图1、图2和图4,篷布200的第一侧边210设置有第一收紧带211,篷布200的第二侧边220设置有第二收紧带221,箱体100包括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第一侧壁110设置有第一收紧器111,第二侧壁120设置有第二收紧器121,在篷布200位于盖合位置的状态中,第一收紧器111用于连接至第一收紧带211,第二收紧器121用于连接至第二收紧带221。在篷布200位于盖合位置时,通过将第一收紧器111与第一收紧带211连接,第二收紧器121和第二收紧带221连接,能够对篷布200进行限位固定,避免货物散落。
例如,第一收紧器111和第二收紧器121可以为棘轮拉紧器,最大载荷为5吨。
另外,第二收紧器121的数量大于第一收紧器111的数量,在篷布200盖合时,能够增加篷布200与箱体100连接的紧密度,防止篷布100在盖合状态下密封不严。
优选地,参考图2和图3,与第一侧壁110相连的顶侧梁140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装置150,限位装置150的数量可以与第一收紧带211的数量一致,限位装置150沿箱体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用于限制第一收紧带211的位置,便于安装篷布200。
优选地,继续参考图2和图3,限位装置150包括沿顶侧梁140成对布置的支撑座151,以及与两个支撑座151连接的限位杆152,限位杆152与顶侧梁140之间设置有用于第一收紧带211穿过的空隙,当第一收紧带211穿过空隙时,限位杆152能够将第一收紧带211压紧,并且确保第一收紧带211能够穿过空隙,以此实现定位杆300与顶侧梁140的紧密贴合,同时,支撑座151对定位杆300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定位杆300在转动时,发生变形。
优选地,参考图2和图6,第一侧壁110的底部设置有第三收紧器112,用于连接至位于打开位置的篷布200的第二收紧带221。第三收紧器112的数量可以与第二收紧带221的数量一致。当篷布200处于打开位置时,将篷布200上的第二收紧带221与第三收紧器112预紧连接,篷布200不会脱离箱体100,并且篷布200与箱体100侧壁规整贴合,不占用外部空间,也不易被损坏。
其中,第三收紧器112与第一收紧器111和第二收紧器121采用相同结构的收紧器,即棘轮拉紧器。
优选地,参考图2、图3和图5,第一侧边210设置有用于套接定位杆300的穿装套230,穿装套230与定位杆300活动连接。穿装套230上设置有通孔,定位杆300的两端分别穿过穿装套230,且通孔的直径大于定位杆300的直径,使得定位杆300能够在穿装套230内活动。在篷布200打开或者盖合时,篷布200能够绕着定位杆300转动或者带动定位杆300转动。
优选地,参考图1和图4,篷布200的第二侧边220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栓绳240,栓绳240可以设置两个,且两个栓绳240设置在篷布200的第二侧边220的两个顶角处,在第二侧壁120与栓绳240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栓绳240栓紧配合的绳环122。当篷布200处于盖合位置时,能够进一步对篷布200起到限位的作用,保证篷布200第二侧边的顶角能够栓紧,防止在顶部盖合状态下密封不严。
优选地,参考图2和图3,锁合装置160包括用于容纳定位杆的U型连接构件161,U型连接构件161固定设置在顶侧梁,且位于同一顶侧梁上的两个U型连接构件161的各自的开口相对设置。锁合装置160还包括可枢转地连接至U型连接构件161的挡块162,挡块162位于U型连接构件161的顶部,用于阻挡位于U型连接构件161内的定位杆300移出U型连接构件161。定位杆300的两端能够在U型连接构件161内旋转。U型连接构件161的顶端与挡块162可以通过扭簧等转动件转动连接,定位杆300向下按压挡块162,挡块162能够绕转接件转动,从而能够将定位杆300的端部可拆卸地安装在U型连接构件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软开顶集装箱,通过设置有定位杆300和锁合装置160,当打开篷布200时,篷布可200以绕定位杆300转动或者篷布200在转动时带动定位杆300转动,还与箱体100连接,不脱离箱体100,从而能够防止篷布200脱离箱体100后出现丢失、磨损等情况,在装卸篷布200时,能够避免出现混乱,并且该篷布200在打开和盖合时,由于篷布200与箱体100不脱离,在安装和拆卸时,操作方便快捷、省时省力,提高了货物装卸的效率。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9)
1.一种软开顶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开顶集装箱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具有顶侧梁和顶部开口;
篷布,所述篷布用于覆盖所述顶部开口;
至少两个锁合装置,所述至少两个锁合装置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至所述顶侧梁;以及
定位杆,所述定位杆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锁合装置,且所述定位杆穿设于所述篷布的第一侧边,所述定位杆相对于所述篷布和所述锁合装置中的至少一者能够旋转,以使得所述篷布能够在盖合所述顶部开口的盖合位置以及打开所述顶部开口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位于所述打开位置的所述篷布的第二侧边位于所述第一侧边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开顶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篷布的所述第一侧边设置有第一收紧带,所述篷布的所述第二侧边设置有第二收紧带,所述箱体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设置有第一收紧器,所述第二侧壁设置有第二收紧器,在所述篷布位于所述盖合位置的状态中,所述第一收紧器用于连接至所述第一收紧带,所述第二收紧器用于连接至所述第二收紧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开顶集装箱,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侧壁相连的所述顶侧梁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收紧带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开顶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限位装置包括沿所述顶侧梁成对布置的支撑座,以及与每一对支撑座连接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与所述顶侧梁之间设置有用于所述第一收紧带穿过的空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开顶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底部设置有第三收紧器,用于连接至位于所述打开位置的所述篷布的第二收紧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开顶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设置有用于套接所述定位杆的穿装套,所述穿装套与所述定位杆活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开顶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篷布的第二侧边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栓绳,在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栓绳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栓绳栓紧配合的绳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开顶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合装置包括用于容纳定位杆的U型连接构件,所述U型连接构件连接至所述顶侧梁,且位于同一顶侧梁上的两个所述U型连接构件的各自的开口相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软开顶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合装置还包括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U型连接构件的挡块,所述挡块位于所述U型连接构件的顶部,用于阻挡位于所述U型连接构件内的所述定位杆移出所述U型连接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909822.8U CN217946320U (zh) | 2022-07-22 | 2022-07-22 | 软开顶集装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909822.8U CN217946320U (zh) | 2022-07-22 | 2022-07-22 | 软开顶集装箱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946320U true CN217946320U (zh) | 2022-12-02 |
Family
ID=84221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909822.8U Active CN217946320U (zh) | 2022-07-22 | 2022-07-22 | 软开顶集装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94632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866250B2 (en) | 2019-03-04 | 2024-01-09 | Goodpack Ibc (Singapore) Pte Ltd | Cargo unit |
US12122555B2 (en) | 2020-05-14 | 2024-10-22 | Goodpack Ibc (Singapore) Pte. Ltd. | Shipping containers |
-
2022
- 2022-07-22 CN CN202221909822.8U patent/CN21794632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866250B2 (en) | 2019-03-04 | 2024-01-09 | Goodpack Ibc (Singapore) Pte Ltd | Cargo unit |
US12122555B2 (en) | 2020-05-14 | 2024-10-22 | Goodpack Ibc (Singapore) Pte. Ltd. | Shipping containers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538663A (en) | Cargo container | |
CN217946320U (zh) | 软开顶集装箱 | |
US3534750A (en) | Stressed building structures | |
US6224139B1 (en) | Tarpalin cover | |
CN115303657A (zh) | 软开顶集装箱 | |
US4844524A (en) | Curtainside truck trailer closure assembly | |
US20040000798A1 (en) | Tarpaulin rod securing device | |
WO2000048929A1 (en) | Lid arrangement for a container | |
US20120091129A1 (en) | Transport frame | |
CN206939540U (zh) | 一种集装箱 | |
CN214242252U (zh) | 用于集装箱的篷布装置及具有其的集装箱 | |
US4850294A (en) | Hatchway panel with improved sealing device, particularly usable for equipping container carrying ships | |
CN101626920B (zh) | 卡车和拖车车体的侧帘布 | |
US5922432A (en) | Corner member for reinforcing tarpaulins | |
GB2156313A (en) | A transportable container | |
CN110395496A (zh) | 侧壁可开合的集装箱 | |
CN213535898U (zh) | 用于集装箱的篷布装置及具有其的集装箱 | |
CN100515884C (zh) | 具有侧帘推拉锁定装置的侧开式集装箱 | |
CN213706535U (zh) | 软开顶集装箱 | |
EP3170768B1 (en) | Air cargo container with cables tensioned door | |
CN217497229U (zh) | 一种滑移顶集装箱 | |
KR102001402B1 (ko) | 야적 파렛트용 화물 고정장치 | |
CN116177062B (zh) | 一种散货集装箱 | |
CN215400626U (zh) | 一种新型20英尺敞顶集装箱 | |
CN214242265U (zh) | 一种压板型篷布固定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