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02284U - 理疗设备 - Google Patents

理疗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02284U
CN217902284U CN202221502214.5U CN202221502214U CN217902284U CN 217902284 U CN217902284 U CN 217902284U CN 202221502214 U CN202221502214 U CN 202221502214U CN 217902284 U CN217902284 U CN 2179022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driving
energy storage
unit
effect tran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0221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0221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022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022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022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理疗设备,该理疗设备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池模块、控制模块、驱动模块、储能模块、以及激励线圈;其中,电池模块和驱动模块之间还设有第一升压模块。由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利用第一升压模块将电池模块中的低电压升高到预设的高压,以使储能模块可以释放高压,从而利用激励线圈产生脉冲磁场,这样就可以使脉冲磁场应用于理疗设备等小型仪器,便于携带和穿戴,能够便捷地使人体得到缓解和治疗疼痛的效果。

Description

理疗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理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理疗设备。
背景技术
脉冲电磁场由美国著名矫形外科专家Bassett提出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治疗,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目前,市场上的脉冲磁大部分是由交流电直接生成的,并且生成脉冲磁装置普遍体积较大,无法应用于体积较小的理疗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理疗设备,该理疗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池模块、控制模块、驱动模块、储能模块、以及激励线圈;其中,电池模块和驱动模块之间还设有第一升压模块;其中,
电池模块用于向控制模块和第一升压模块供电;
控制模块用于接收电池模块提供的电信号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
第一升压模块用于将电池模块输出的电压升高到第一预设电压;
驱动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以驱动储能模块接收第一预设电压开始存储能量;
在储能模块完成储能后,控制模块还用于接收储能模块反馈的信号输出第二控制信号;
驱动模块还用于接收第二控制信号并输出第二驱动信号,以驱动储能模块开始释放能量;
激励线圈用于接收储能模块释放的能量生成脉冲磁场。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理疗设备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池模块、控制模块、驱动模块、储能模块、以及激励线圈;其中,电池模块和驱动模块之间还设有第一升压模块;其中,电池模块用于向控制模块和第一升压模块供电;控制模块用于接收电池模块提供的电信号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第一升压模块用于将电池模块输出的电压升高到第一预设电压;驱动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以驱动储能模块接收第一预设电压开始存储能量;在储能模块完成储能后,控制模块还用于接收储能模块反馈的信号输出第二控制信号;驱动模块用于接收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第二驱动信号,以驱动储能模块开始释放能量;激励线圈用于接收储能模块释放的能量生成脉冲磁场。由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利用第一升压模块直接将电池模块中的低电压升高到预设的高压,以使储能模块可以释放高压,从而利用激励线圈产生脉冲磁场,由于第一升压模块相较于大型交流电设备的体积十分小型化,这样就可以使脉冲磁场应用于理疗设备等小型仪器,便于携带和穿戴,能够便捷地使人体得到缓解和治疗疼痛的效果,避免了相关技术中脉冲磁场只能由大型交流电设备生成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理疗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理疗设备中第一升压模块的Boost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理疗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理疗设备中第一光耦隔离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理疗设备中第二光耦隔离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理疗设备中第二升压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理疗设备中驱动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理疗设备中供电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8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理疗设备中充电模块的usb电源接口示意图;
图8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理疗设备中充电模块的插座接口示意图;
图8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理疗设备中充电模块的充电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相关技术中的脉冲电磁场可以为低频且高场强的窄脉冲磁场。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1)人体内的血液、体液、细胞介质、离子等作为导电体,在剧烈变化的脉冲磁场内会产生定向运动力(洛仑兹力),其运动轨迹、方向、速率、微观粒子排序、能级变化都受到相对影响。磁场强度高、变化速率大,其影响就更显著,机体深部的微循环的改善也更明显;2)脉冲磁场在不工作时不产生磁场,对周边环境影响小;在工作时磁场涡流产生一定的热量,有一定的温热传导治疗作用;3)磁场强度、脉冲频率、极性的变化作用于机体,可以增加酶的活性、促进内分泌、改善神经系统传导(镇静止痛)、降低血液粘稠度、减缓关节等组织的衰老等。
参见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理疗设备,该理疗设备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池模块1、控制模块2、驱动模块3、储能模块4、以及激励线圈5。其中,电池模块1和驱动模块3之间设有第一升压模块6。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池模块1用于向控制模块2和第一升压模块6供电。控制模块2用于接收电池模块提供的电信号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第一升压模块6用于将电池模块1输出的电压升高到第一预设电压。驱动模块3用于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以驱动储能模块4接收第一预设电压开始存储能量。在储能模块完成储能后,控制模块2还用于接收储能模块4反馈的信号输出第二控制信号。驱动模块3用于接收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第二驱动信号,以驱动储能模块4开始释放能量。激励线圈5用于接收储能模块4释放的能量生成脉冲磁场。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升压模块6可以包括:第一电感(例如,图2中的L1)、第二场效应管(例如,图2中的Q1)、第一二极管(例如,图2中的D1)、以及电容单元(例如,图2中的112)。其中,第一电感的一端接入第二预设电压,第一电感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和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相连,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电容单元的一端相连,电容单元的另一端接地。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可以用于接收预设的调节信号以控制第一电感的充放电过程。第一二极管可以用于防止电容单元对地放电。电容单元可以用于稳定输出的第一预设电压。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升压模块6还可以包括:第一电阻(例如,图2中的R8)和第一三极管(例如,图2中的Q2)。其中,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相连,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电阻和第一三极管可以用于对第一预设电压进行释放以保护电路。
参见图2,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升压模块6可以采用Boost升压电路。具体地,Boost升压电路是一种开关直流升压电路,其输出电压明显高于输入电压高。例如,图2中Boost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VCC可以是15V、输出电压HV可以达到150V-180V。
图2中的Boost升压电路可以包括:升压单元111,电容单元112,泄放单元113,反馈单元114,以及用于稳压的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容C1、电容C4。具体地,电阻R1的一端接入输入电压VCC、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和升压单元111的接口a相连,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升压单元111的接口b和电容单元112的一端,调节信号PWM经电阻R2与升压单元111的接口c相连,电阻R3设于升压单元111的接口c和接口d之间且接口d接地。电容单元112的另一端输出电压HV,并且在电容单元112的另一端还分别与电阻R4、泄放单元113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和电阻R5和电容R4的一端相连并接入反馈控制信号Fb,电阻R5和电容R4的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地,升压单元111可以包括第一电感L1、第一场效应管Q1、第一二极管D1;其中,第一电感L1的一端为接口1,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场效应管Q1的漏极和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为接口b,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为接口c,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为接口d。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调节信号PWM控制第一场效应管Q1在第一电感L1和第一二极管D1中产生高压HV。具体地,在第一电感L1的充能过程中,第一场效应管Q1处于导通状态,输入电压VCC产生的电流流过第一电感L1。第一二极管D1防止电容单元112对地放电。可能地,电容单元112可以包括电容C2和电容C3以稳压滤波。
泄放单元113可以包括:第一电阻R8和第一三极管Q2。反馈单元114可以包括两个输入端、一个接地的输出端、电阻R9、电容C5、以及电容C6,其中一个输入端接反馈控制调节信号Fb_PWM,另一个输入端接参考电压信号Vref。其中,电阻R9的一端接入反馈控制调节信号Fb_PWM,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5和电容C6的一端相连并接入参考电压信号Vref,电容C5和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反馈单元114中的反馈控制调节信号Fb_PWM和参考电压信号Vref,实现对调节信号PWM和反馈控制信号Fb的反馈调节,以稳定Boost升压电路中各部分的电压信号。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如下控制方法控制上述实施例中理疗设备的运行:控制模块2接收电池模块1提供的电信号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将第一控制信号输入驱动模块3,以驱动储能模块接收第一预设电压开始存储能量;在储能模块完成储能后,接收储能模块反馈的信号输出第二控制信号;将第二控制信号输入驱动模块3,以驱动储能模块4开始释放能量。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利用第一升压模块直接将电池模块中的低电压升高到预设的高压,以使储能模块可以释放高压,从而利用激励线圈产生脉冲磁场,由于第一升压模块相较于大型交流电设备的体积十分小型化,这样就可以使脉冲磁场应用于理疗设备等小型仪器,便于携带和穿戴,能够便捷地使人体得到缓解和治疗疼痛的效果,避免了相关技术中脉冲磁场只能由大型交流电设备生成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理疗设备,该理疗设备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池模块1、控制模块2、光耦隔离模块7、脉冲整形模块8、驱动模块3、储能模块4、以及激励线圈5。其中,电池模块1和驱动模块3之间设有第一升压模块6,电池模块1和光耦隔离模块7之间可以设有第二升压模块9,电池模块1和控制模块2之间可以设有供电模块10。
可能地,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包括用于向理疗设备供电的外接的电源00以及用于接收外接电源电能的充电模块01。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设于控制模块2和驱动模块3之间的光耦隔离模块7可以用于隔离脉冲磁场对控制模2块的干扰。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光耦隔离模块7的目的是:在电隔离的基础上以光为媒介传送信号,对输入和输出电路可以进行隔离,因而能有效地抑制设备的噪声信号,消除接地回路的干扰,有响应速度较快、寿命长、体积小耐冲击等好处。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光耦隔离模块7可以包括第一光耦隔离单元41和第二光耦隔离单元43。其中,第一光耦隔离单元41和第二光耦隔离单元43可以并行设置;第一光耦隔离单元41可以用于接收第一控制信号;第二光耦隔离单元43可以用于接收第二控制信号。
其中,第一控制信号由控制模块2输出以控制驱动模块3输出第一驱动信号来驱动储能模块4接收第一预设电压开始存储能量。第二控制信号由控制模块2输出以控制驱动模块3输出第二驱动信号来驱动储能模块4释放存储的能量。
可能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两个控制信号可以由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Unit,MCU)预定义设置产生。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光耦隔离模块7还可以包括第一电平转换单42元和第二电平转换单元44。其中,第一电平转换单元42和第一光耦隔离单元41相连,第二电平转换单元44和第二光耦隔离单元43相连。第一电平转换单元42用于将第一光耦隔离单元41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的逻辑电平转换为与驱动模块3匹配的逻辑电平。第二电平转换单元44用于将第二光耦隔离单元43输出的第二控制信号的逻辑电平转换为与驱动模块3匹配的逻辑电平。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一般MCU输出的高电平2.4V还不到驱动模块3工作时的低电平3.5V,因此需要电平转换模块对其进行调整。
参见图4a,图4a示出的第一光耦隔离单元41和第一电平转换单元42。其中,第一光耦隔离单元41可以包括:电阻R10、电阻R11、以及光耦U1,第一电平转换单元42可以包括:电阻R12和电容C7。其中,电阻R10的一端接入PWM脉冲信号P_Q1_con(第一控制信号)、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1的一端以及光耦U1的发光二极管端相连,电阻R11的另一端接地,光耦U1的三极管端中集电极与电容C7之间接入电压VCC,电容的另一端接地,光耦U1的三极管端中发射极输出PWM脉冲信号P_Q1(电平调整后的第一控制信号)以用于驱动模块3的高端输入,电阻R12设于光耦U1的三极管端中发射极与接地端之间。
参见图4b,图4b示出的第二光耦隔离单元43和第二电平转换单元44。其中,第二光耦隔离单元43可以包括:电阻R13、电阻R14、光耦U2、第二电平转换单元44可以包括:电阻R15和电容C8。其中,电阻R13的一端接入PWM脉冲信号P_Q2_con(第二控制信号)、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4的一端以及光耦U2的发光二极管端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光耦U2的三极管端中集电极与电容C8之间接入电压VCC,电容的另一端接地,光耦U2的三极管端中发射极输出PWM脉冲信号P_Q2(电平调整后的第二控制信号)以用于驱动模块3的高端输入,电阻R15设于光耦U1的三极管端中发射极与接地端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一般光耦隔离模块7的启动电压为15V,但设备中电池模块1的电压一般只有3V左右,因此需要将电池模块1(例如,锂电池)输出的电压升高到15V。
因此,鉴于VCC(光耦隔离模块7的启动电压)的作用,光耦隔离模块7可以通过PWM脉冲信号P_Q1_con控制光耦U1使其输出更高电压的PWM脉冲信号P_Q1以用于驱动模块3的高端输入;通过PWM脉冲信号P_Q2_con控制光耦U2使其输出更高电压的PWM脉冲信号P_Q2以用于驱动模块3的低端输入。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理疗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升压模块9。第二升压模块9设于光耦隔离模块7和电池模块1之间。第二升压模块9可以用于将电池模块1输出的电压升高到第二预设电压(VCC),以向光耦隔离模块7供电。其中,第二预设电压小于第一预设电压。
参见图5,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升压模块9,该第二升压模块9可以包括: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感L2、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第一芯片(例如,可以为芯片MT3608)、二极管D2。其中,电容C9、电容C10、电感L2、以及第一芯片的IN端接输入电压Vin(电池模块输出的电压),电容C9和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第一芯片的EN端经电阻R16接地,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芯片的SW端和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2的负极输出VCC并分别与电阻R17、电容C11、电容C12的一端相连,电阻R17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芯片的FB端和电阻R18的一端相连,电阻R18的另一端、第一芯片的GNB端、以及电容C11和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
可能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池模块1可以采用锂电池模块。进一步地,利用第一芯片将锂电池输出的3V左右电压升高至15V左右输出,以向光耦隔离模块7供电使其工作。其中,MT3608是一款DC/DC升压芯片,输入电压2V~24V,输出电电压可调,不低于输入电压,不高于24V。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升压模块和第二升压模块实现了两级升压。其中,第一级升压是指通过电池模块将电池电压升压到VCC;第二级升压是指通过Boost电路将VCC进行升压到HV,以使储能模块可以释放高压。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理疗设备还可以包括脉冲整形模块8。该脉冲整形模块8设于光耦隔离模块7和驱动模块3之间。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脉冲整形模块8可以用于调整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的波形,以使输入到驱动模块3中的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的波形通过放大、削波等方式满足驱动模块3输入信号的要求。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驱动模块3可以包括:栅极驱动单元(例如,图6中的61)和场效应管单元(例如,图6中的62)。场效应管单元可以包括:第二场效应管(例如,图6中的Q3)和第三场效应管(例如,图6中的Q4)。其中,第二场效应管与第一升压模块6相连。栅极驱动单元用于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第一驱动信号用于驱动第二场效应管导通,以使储能模块4接收第一预设电压开始存储能量。栅极驱动单元用于接收第二控制信号并输出第二驱动信号,第二驱动信号用于驱动第二场效应管关断、第三场效应管导通,以使储能模块4开始释放能量。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场效应管单元还可以包括:第二二极管(例如,图6中的D6)。储能模块4包括储能电容(例如,图6中的C15)。其中,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接入第一预设电压,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相连。储能电容的正极与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相连,储能电容和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的负极接地。栅极驱动单元用于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第一驱动信号用于驱动第二场效应管导通,以使第二二极管、第二场效应管、以及储能电容构成的回路导通,充能电容接收第一预设电压开始存储能量。栅极驱动单元用于接收第二控制信号并输出第二驱动信号,第二驱动信号用于驱动第二场效应管关断、第三场效应管导通,以使第二二极管、第二场效应管、以及储能电容构成的回路断开,以使储能电容开始释放能量。
参见图6,图6示出了驱动模块3可以采用的电路结构以及储能电容。具体地,驱动模块3可以包括: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15(储能电容)、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第二芯片(例如,EG2132)、电感L3、NMOS管Q3、NMOS管Q4。其中,电阻R18的一端接电压VCC,另一端接第二芯片的VCC端口,第二芯片的HIN端口接PWM脉冲信号P_Q1,第二芯片的LIN端口接PWM脉冲信号P_Q2,第二芯片的GND端口接地且电容C13设于电阻R18的另一端与第二芯片的GND端口之间,二极管D3设于第二芯片的VCC端口与VB端口之间,二极管D3的负极与电容C14的一端相连,电容C14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芯片的VS端口和NMOS管Q3的漏极相连,电压HV依次电阻R21和二极管D6与NMOS管Q3的源极相连。NMOS管Q3的栅极与电阻R19相连,二极管D4并联在电阻R19两端。第二芯片的LO端口经电阻R20与NMOS管Q4的栅极相连,二极管D5并联在电阻R20两端。NMOS管Q4的源极分别与电感L3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7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7的负极经电阻R22与电感L3的另一端相连,电容C15并联在电感L3的另一端和NMOS管Q4的漏极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利用两个NMOS管组成的电桥驱动电路驱动两个NMOS的开关对储能电容进行充放电,使线圈产生脉冲磁场。具体地,在P_Q1为高电平时使第二芯片产生自举,驱动第二芯片的HO使其为高电平,从而打开NMOS管Q3,此时NMOS管Q4为关闭状态,此时,R21、D6、Q3、C15形成回路,对C15进行充电,待充电完成,C15两端电压等于HV的电压。然后控制P_Q1为低电平,使Q3关断,此时使P_Q2为开启电平,驱动第二芯片的LO使其电平为高,从而打开NMOS管Q4,此时C15相当于电源,与电感L3和Q4形成回路,C15进行放电,这样电感L3就会产生磁场,当磁场强度达到预设值(例如,约500GS,可以用脉冲磁场测试仪进行测量),就可以产生脉冲磁场以进行磁疗和磁生热,以对人体进行磁疗和热疗。
需要说明的是,在驱动两个NMOS管时不能使其进入死区(即两个NMOS管的控制信号不完全是相反的状态,而是在关闭一个NMOS的信号后,延迟一段时间,后才打开另一个NMOS管),以避免MOS烧坏。
可能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控制模块2可以在储能模块4存储的能量达到储能阈值的情况下,接收储能模块反馈的信号输出第二控制信号。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驱动模块3还可以用于获取用户选择的设备运行模式以根据用户选择的设备运行模式输出第二控制信号。
可能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设备运行模式可以包括磁疗模式、磁生热模式、按摩模式等等。可以理解的是,每种运行模式对应的MCU输出的第二控制信号不同,即储能模块对应每秒输出的脉冲频率可以不同。供电模块10用于将电池模块1的输出电压转化为控制模块2的工作电压。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理疗设备还可以包括充电模块01和供电模块10。充电模块01与电池模块1相连,供电模块10设于控制模块2和电池模块1之间。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充电模块01设有外接电源00的接口,充电模块01可以用于将外接电源00输入的交流电转化为电池模块1中的充电电压。
参见图7,图7示出了供电模块10的电路图。该供电电路可以包括:第三芯片(例如,芯片RS3236)、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19。其中,输入电压Vbat接入第三芯片的VIN端口,第三芯片的VIN端口分别经电容C16和电容C17接地。第三芯片的VOUT端口输出供电电压V3V,此外,第三芯片的VOUT端口还分别经电容C18和电容C19接地。第三芯片的VSS端口接地。其中,第三芯片可以为低功耗低压差线性稳压器,其可以采用CMOS工艺设计,其输入电压Vbat的范围在1.7V~7.5V之间,输出电压V3V可以达到MCU的供电电压3.7V~4.2V。
参见图8a,图8a示出了充电模块01的usb电源接口。其中,外接电源00的USB接口包括B12、B9、A5、B5、A9、A12共6个输入端口和4个接地的输出端口。其中,B9和A9端口可以接入外接电压Vusb,B9端口还可以与电容C20的一端相连,电容C20的另一端接地并且还与A12端口相连,以对充电模块01的外接电源00的接口进行过压保护。参见图8b,图8b示出了充电模块01的电源插座接口。其中,插座P1包括6个端口,其中端口1-3接输入电压Vbat_IN,端口4-6接地。
参见图8c,图8c示出了充电模块01中的充电电路。该充电电路可以包括:第四芯片(例如,芯片TC4056A)、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电容C21、电容C22、发光二极管LED1、以及发光二极管LED2。其中,外接输入电压Vusb经电阻R23接入第四芯片的VCC端口和CE端口,第四芯片的CHRG端口经电阻R24与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相连,第四芯片的STDBY端口经电阻R25与发光二极管LED2的负极相连,外接输入电压Vusb接入发光二极管LED1和发光二极管LED2的正极。此外,电容C21设于外接输入电压Vusb与接地端之间,电阻R26设于第四芯片的TEMP端口与发光二极管LED1之间,电阻R28设于第四芯片的TEMP端口与接地端之间,电阻R27设于第四芯片的PROG端口与接地端之间,外接输入电压Vbat_IN接入第四芯片的BAT端口,电容C22设于第四芯片的BAT端口和接地端之间。
其中,芯片TC4056A是一款完整的单节锂离子电池采用恒定电流/恒定电压线性充电器。TC4056A可以适合usb电源和适配器电源工作。由于采用了内部PMOSFET架构,加上防倒充电路,所以不需要外部隔离二极管。热反馈可对充电电流进行自动调节,以便在大功率操作或高环境温度条件下对芯片温度加以限制。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利用第二升压模块将电池模块中的锂电池电压升高到供电电压,以使控制模块可以利用电池模块开启工作电压,并利用光耦隔离模块隔离激励线圈产生脉冲磁场,以避免磁场可能对控制模块中电池模块提供的电信号输出时序造成的影响。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及改进,均应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理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池模块、控制模块、驱动模块、储能模块、以及激励线圈;其中,所述电池模块和所述驱动模块之间还设有第一升压模块;其中,
所述电池模块用于向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第一升压模块供电;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电池模块提供的电信号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
所述第一升压模块用于将所述电池模块输出的电压升高到第一预设电压;
所述驱动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以驱动所述储能模块接收所述第一预设电压开始存储能量;
在所述储能模块完成储能后,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储能模块反馈的信号输出第二控制信号;
所述驱动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并输出第二驱动信号,以驱动所述储能模块开始释放能量;
所述激励线圈用于接收所述储能模块释放的能量生成脉冲磁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理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理疗设备还包括光耦隔离模块;所述光耦隔离模块设于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驱动模块之间;
所述光耦隔离模块用于隔离所述脉冲磁场对所述控制模块的干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理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理疗设备还包括第二升压模块;所述第二升压模块设于所述隔离模块和所述电池模块之间;
所述第二升压模块用于将所述电池模块输出的电压升高到第二预设电压,以向所述光耦隔离模块供电;其中,所述第二预设电压小于所述第一预设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理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耦隔离模块包括第一光耦隔离单元和第二光耦隔离单元,所述第一光耦隔离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所述第二光耦隔离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理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耦隔离模块还包括第一电平转换单元和第二电平转换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电平转换单元和所述第一光耦隔离单元相连,所述第二电平转换单元和所述第二光耦隔离单元相连;
所述第一电平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光耦隔离单元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的逻辑电平转换为与所述驱动模块匹配的逻辑电平;
所述第二电平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光耦隔离单元输出的第二控制信号的逻辑电平转换为与所述驱动模块匹配的逻辑电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理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理疗设备还包括脉冲整形模块;所述脉冲整形模块设于所述光耦隔离模块和所述驱动模块之间;
所述脉冲整形模块用于调整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波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理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储能模块存储的能量达到储能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储能模块反馈的信号输出所述第二控制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理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压模块包括:第一电感、第二场效应管、第一二极管、以及电容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接入第二预设电压,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电容单元的一端相连,所述电容单元的另一端接地;其中,
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用于接收预设的调节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电感的充放电过程;
所述第一二极管用于防止所述电容单元对地放电;
所述电容单元用于稳定输出的所述第一预设电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理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压模块还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一三极管;其中,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用于对所述第一预设电压进行释放以保护电路。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理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包括:栅极驱动单元和场效应管单元;所述场效应管单元包括:第二场效应管和第三场效应管;其中,所述第二场效应管与所述第一升压模块相连;
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并输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场效应管导通,以使所述储能模块接收所述第一预设电压开始存储能量;
所述栅极驱动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并输出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场效应管关断、所述第三场效应管导通,以使所述储能模块开始释放能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理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场效应管单元包括:第二二极管;所述储能模块包括储能电容;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接入所述第一预设电压,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相连;所述储能电容的正极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相连,所述储能电容和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的负极接地;
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并输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场效应管导通,以使所述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场效应管、以及所述储能电容构成的回路导通,所述储能电容接收所述第一预设电压开始存储能量;
所述栅极驱动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并输出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场效应管关断、所述第三场效应管导通,以使所述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场效应管、以及所述储能电容构成的回路断开,以使所述储能电容开始释放能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理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还用于获取用户选择的设备运行模式并根据用户选择的设备运行模式输出所述第二控制信号;
所述理疗设备还包括充电模块和供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电池模块相连,所述供电模块设于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电池模块之间;其中,
所述充电模块设有外接电源的接口,所述充电模块用于将所述外接电源输入的交流电转化为所述电池模块中的充电电压;
所述供电模块用于将所述电池模块的输出电压转化为所述控制模块的工作电压。
CN202221502214.5U 2022-06-15 2022-06-15 理疗设备 Active CN2179022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02214.5U CN217902284U (zh) 2022-06-15 2022-06-15 理疗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02214.5U CN217902284U (zh) 2022-06-15 2022-06-15 理疗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02284U true CN217902284U (zh) 2022-11-25

Family

ID=84130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02214.5U Active CN217902284U (zh) 2022-06-15 2022-06-15 理疗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022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254720A3 (en) Power supply circuit of terminal device, terminal device and power supply method
AU6608400A (en) High pulse rate pulse power system with fast rise time and low leakage current
EP2579422A3 (en) Circuit and method fo operation for an electrical power supply
CN206349945U (zh) 微电流高压放电电路
CN109066940A (zh)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电路、充电器及电动工具
CN203660579U (zh) 一种移动电源
US20030117111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ulse charging a battery and for driving other devices with a pulse
CN110970957A (zh) 无线充电方法、电子设备、无线充电装置和无线充电系统
CN107425580B (zh) 基于比较器的充放电电路
CN217902284U (zh) 理疗设备
JP2006296118A (ja) 充電器
CN115268308A (zh) 理疗设备、理疗设备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CN209982331U (zh) 一种超级电容充电开关及防倒灌保护电路
CN104682744B (zh) 基于自适应闭环控制的推挽式开关电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1544769A (zh) 一种低功耗神经肌肉刺激仪
CN210092934U (zh) 一种适应宽电压的气压输出装置
CN105373157A (zh) 一种基于pwm的tec驱动电路及提高其驱动能力的方法
SE9102866D0 (sv) Foerfarande foer anpassning av driften av elstaengselapparat till batterityp
CN111458542A (zh) 一种恒流源输出电压凸波的处理电路及处理方法
CN103438264A (zh) 一种基于悬浮电源的高端驱动电路
CN208401814U (zh) 一种高压电流脉冲发生电路
CN218829651U (zh) 一种多级升压的手持式高周波电疗仪
TWI784607B (zh) 控制電流式可變電壓雙頻經皮神經刺激器裝置
CN219440426U (zh) 一种神经肌肉康复系统
CN115282488B (zh) 一种磁刺激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