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00087U - 水蓄能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水蓄能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00087U
CN217900087U CN202222309194.6U CN202222309194U CN217900087U CN 217900087 U CN217900087 U CN 217900087U CN 202222309194 U CN202222309194 U CN 202222309194U CN 217900087 U CN217900087 U CN 2179000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upply device
energy supply
conditioning system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0919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然
李智良
张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techwi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techwi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techwi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techwi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0919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000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000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000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蓄能空调系统。该水蓄能空调系统包括:第一供能设备;水罐,水罐的第一部分与第一供能设备的第一入口连接,水罐的第二部分与第一供能设备的第一出口连接;第一阀门,连接在第一供能设备的第一出口与水罐的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之间;管网循环水泵,连接在第一供能设备的第一出口或第一阀门与水蓄能空调系统的供水端之间,其中,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回水端与第一供能设备的第一入口连接,第一部分为水罐的上部和下部中的一者,第二部分为水罐的上部和下部中的另一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可提供热量或冷量。

Description

水蓄能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系统,更具体地讲,涉及水蓄能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水蓄能空调系统的水蓄冷空调系统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期的廉价电力开启空调机组制冷,将建筑物或生产所需的冷量部分或全部制备好,以低温水的形式储存起来。在白天电力负荷和电价高峰时段,把储存的冷量以低温水的形式释放出来,以满足建筑物、生产等用冷的需求,节省空调系统大量的运行费用。
水蓄冷的容量和效率取决于贮槽的供、回水温度差,以及供、回水流体温度有效的分层间隔。水蓄冷空调系统应用的技术难点在于冷温水的有效隔离,避免能量掺混。由于结构较为简单、控制方便,自然分层型蓄冷水罐已经成为空调蓄冷水罐的最主要应用形式。
水蓄能空调系统所采用的间接换热方式需要通过板式换热器交换冷量,每台制冷机组对应一台冷冻水泵,蓄冷流程设置单独的蓄冷水泵,放冷流程设置单独的放冷水泵。
现有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存在以下问题:
1)系统构造较为复杂;
2)需要配置板式换热器以及较多的水泵;
3)分配给蓄能水罐和供能主机的冷热负荷不够精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供热量或冷量的水蓄能空调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一种水蓄能空调系统包括:第一供能设备;水罐,水罐的第一部分与第一供能设备的第一入口连接,水罐的第二部分与第一供能设备的第一出口连接;第一阀门,连接在第一供能设备的第一出口与水罐的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之间;管网循环水泵,连接在第一供能设备的第一出口或第一阀门与水蓄能空调系统的供水端之间,其中,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回水端与第一供能设备的第一入口连接,第一部分为水罐的上部和下部中的一者,第二部分为水罐的上部和下部中的另一者。
水蓄能空调系统还可包括:第一泵,设置在第一供能设备的第一入口的供水路径上;第二阀门,连接在第一供能设备的第一出口与管网循环水泵之间。
水蓄能空调系统还可包括:第二供能设备:第二泵,设置在第二供能设备的第一入口的供水路径上;第三阀门,连接在第二供能设备的第一出口与管网循环水泵之间,其中,第二供能设备的第一出口可与管网循环水泵连接,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回水端可与第一泵和第二泵的入口连接,并且可与水罐的第一部分连接。
第一供能设备和第二供能设备可为制冷主机,第一供能设备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与外部的冷却塔可形成第一供回水路径,第二供能设备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与外部的冷却塔可形成第二供回水路径,第一供回水路径可与第二供回水路径并联,水罐的第一部分可为水罐的上部。
第一供能设备可为地源热泵,第一供能设备的第二入口和第一供能设备的第二出口可分别与外部的地埋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第二供能设备的第二入口和第二供能设备的第二出口可分别与外部的地埋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水蓄能空调系统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一供能设备的第二入口与外部的地埋管的第一端之间的泵。
第一供能设备可为风冷热泵。
第一供能设备可为锅炉,水罐的第一部分可为水罐的下部。
水蓄能空调系统还可包括第四阀门,第四阀门可设置在管网循环水泵的另一供水路径上,另一供水路径与管网循环水泵的经过第一阀门的供水路径或管网循环水泵的经过第一供能设备的供水路径可具有公共供水节点。
管网循环水泵可包括并联连接的多个管网循环水泵,多个管网循环水泵的入口可与第一供能设备的第一出口连接,多个管网循环水泵的出口可与水蓄能空调系统的供水端连接。
水蓄能空调系统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管网循环水泵以控制水蓄能空调系统的总供冷量或总供热量。
控制系统可控制管网循环水泵的流量和系统供水温度以控制水蓄能系统的总供冷量和总供热量;通过控制水泵的流量,控制制冷机组和水罐分别承担的供冷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可不采用板式换热器,更加适用于配置了蓄能水罐的大型中央空调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可改善水流流程,减少系统所需的水泵和阀门的数量,降低控制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可改善水流量分配的精确度,在水蓄能空调系统作为柔性可调节负荷参与虚拟电厂的电力负荷调节时,具备更加灵活的调节性和更快的响应速度。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的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可用于供热或供冷,可将冷量和/或热量以显热的形式储存在某种介质中,并能够在需要时放出冷量或热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可以为常规的中央空调冷源系统配置水蓄冷罐体,使其具备水蓄冷的功能,并使系统分配给诸如蓄冷水罐和供能设备(或供能主机)的冷负荷更加精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可适用于需要设置多台制冷主机的大型中央空调系统的场景中。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的框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的框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水蓄能空调系统可包括第一供能设备10、水罐5、第一阀门7-3和管网循环水泵60。
第一供能设备10可以是整个水蓄能空调系统的热源和/或冷源。第一供能设备10可用于改变水温。作为示例,第一供能设备10可以为制冷主机、地源热泵、风冷热泵和锅炉等供热或供冷设备。第一供能设备10可包括至少一个入口和与之对应的出口。
水罐5可利用诸如碳钢等材料制成,用于蓄存热量或冷量。水罐5的第一部分可与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一入口连接,水罐5的第二部分可与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一出口连接。水罐5的第一部分可以为水罐5的上部和下部中的一者,水罐5的第二部分可以为水罐5的上部和下部中的另一者。水罐5的上部和下部没有严格的划分界线,作为示例,水罐5的上部可以为水罐5的最顶部,水罐5的下部可以为水罐5的最底部。
当水罐5用于蓄冷或供冷时,水罐5的第一部分为水罐5的上部且水罐5的第二部分为水罐5的下部;当水罐5用于蓄热或供热时,水罐5的第一部分为水罐5的下部,水罐5的第二部分为水罐5的上部。作为示例,供能设备与水罐5的上部或下部的连接切换也可以通过设置多个阀门实现。
第一阀门7-3可连接在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一出口与水罐5的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之间,第一阀门7-3可以是电控阀门,并且可根据需要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打开或关闭。
作为示例,第一阀门7-3可连接在第一供能设备10与水罐5的下部之间。可通过调整第一阀门7-3的开度来调节第一供能设备10与水罐5之间的水流量。根据需要可以在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一入口与水罐5的上部之间也设置类似的阀门。
在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回水端处可设置有第五阀门7-1,例如,第五阀门7-1可连接在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回水端与第一供能设备的第一入口之间,第一泵11可连接在第一供能设备的第一入口处,在水蓄能空调系统的供水端处可设置有第六阀门7-2。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回水端可以与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一入口连接。因此,第五阀门7-1可设置在回水端与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一入口之间,第六阀门7-2可设置在供水端与管网循环水泵60的出口之间。
管网循环水泵60可连接在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一出口或第一阀门7-3与水蓄能空调系统的供水端之间。管网循环水泵60可以给管道内的水升压,克服管网阻损。这里的管网阻损是指从系统总供水管起始至末端用户再回到系统总回水管的阻力损失,包含延程阻力损失和局部阻力损失。管网循环水泵靠近供水端设置,可以提高水压提升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既可以用于供热也可以用于供冷。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可通过控制管网循环水泵控制供应的冷量或热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的阀门可经过控制而实现流量分配的优化。
作为示例,水蓄能空调系统还可包括第四阀门7-8,第四阀门7-8可设置在管网循环水泵60的另一供水路径上,该另一供水路径与管网循环水泵60的经过第一阀门7-3的供水路径或管网循环水泵60的经过第一供能设备10的供水路径具有公共供水节点E。
虽然图1中没有示出,但是第四阀门7-8可设置在管网循环水泵60的入口与水罐5的上部之间。当第一供能设备10为供热设备时,水罐5的下部的冷水(与上部的水温相比具有较低的温度)可被供应到第一供能设备加热,第一供能设备出口的热水可输出到水罐5的上部。由此可以通过水罐5蓄存热量。当需要水罐5和/或第一供能设备10供热时,第一供能设备10出口或水罐5的上部的热水可选择性经由管网循环水泵60泵送至供水端。
可选地,第一供能设备10出口的热水可在不经过第一阀门7-3的情况下供应至管网循环水泵60,水罐5上部的热水可经由第四阀门7-8供应到管网循环水泵60。
根据需要,可以在第一供能设备10的出口(例如,第一出口)与管网循环水泵60之间设置另外的阀门。例如,水蓄能空调系统还可包括第二阀门7-4(如图2所示),第二阀门7-4可连接在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一出口与管网循环水泵60之间。第二阀门7-4可以在通过水罐5单独供热时关闭,例如,第二阀门7-4在第一供能设备10供热且第四阀门7-8设置在管网循环水泵60的入口与水罐5的上部之间的情况下关闭,水罐5上部的热水可供应到管网循环水泵60。
如图1所示,第四阀门7-8可设置在管网循环水泵60的入口与水罐5的下部之间。当第一供能设备10为供冷设备时,水罐5的上部的热水可被供应到第一供能设备降温,第一供能设备出口的冷水可输出到水罐5的下部。由此可以通过水罐5蓄存冷量。当需要水罐5和/或第一供能设备10供冷时,第一供能设备10出口或水罐5的下部的冷水可经由管网循环水泵60泵送至供水端。
可选地,第一供能设备10出口的冷水可在不经过第一阀门7-3的情况下供应至管网循环水泵60,例如,水罐5下部的冷水可经由第四阀门7-8供应到管网循环水泵60。
作为示例,水蓄能空调系统还可包括第一泵11,第一泵11可以是冷冻水泵,并且可以在第一供能设备10为供冷设备时与第一供能设备10一起使用。第一泵11可设置在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一入口的供水路径上。回水端的回水可在经过第一泵11的情况下供应到第一供能设备10并且在不经过第一泵11的情况下供应到水罐5的上部或下部。
根据需要,可以设置多个供能设备以提高蓄能速度、缩短蓄能时间,并且可启动多个供能设备中的一部分或全部。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水蓄能空调系统还可包括第二供能设备20、第二泵21和第三阀门7-5。
第二供能设备20可具有与第一供能设备相同的类型,例如,第二供能设备20和第一供能设备10均可以为制冷主机。
第二泵21可设置在第二供能设备20的第一入口的供水路径上,第三阀门7-5可连接在第二供能设备20的第一出口与管网循环水泵60之间,
与第一供能设备10类似,第二供能设备20的第一出口可与管网循环水泵60连接,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回水端可与第一泵11和第二泵21的入口连接,并且与水罐5的第一部分连接。
第一供能设备10和第二供能设备20中的每者可以为制冷主机、地源热泵、风冷热泵或锅炉。
当第一供能设备10和第二供能设备20为制冷主机时,如图2所示,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可以与外部的冷却塔4形成第一供回水路径,第二供能设备20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可以与外部的冷却塔4形成第二供回水路径,第一供回水路径可以与第二供回水路径并联,水罐5的第一部分为水罐5的上部,水罐5的第二部分为水罐5的下部。
当第一供能设备10为地源热泵时,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二入口和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二出口分别与外部的地埋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第二供能设备20的第二入口和第二供能设备20的第二出口分别与外部的地埋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另外,水蓄能空调系统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二入口与外部的地埋管的第一端之间的泵。
当第一供能设备10为风冷热泵时,风冷热泵自身可直接与空气换热,系统中不存在泵12、22、32、42和冷却塔4,也不存在相应的管道。
当第一供能设备10为锅炉时,水罐5的第一部分可以为水罐5的下部。
当供能设备为多个时,每个供能设备的连接方式均可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作为示例,水蓄能空调系统还可包括第三供能设备30、第三泵31和第七阀门7-6。
第三供能设备30可具有与第一供能设备相同的类型,例如,第三供能设备30和第一供能设备10均可以为制冷主机。
第三泵31可设置在第三供能设备30的第一入口的供水路径上,第三阀门7-5可连接在第三供能设备30的第一出口与管网循环水泵60之间。
与第一供能设备10类似,第三供能设备30的第一出口可与管网循环水泵60连接,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回水端可与第一泵11、第二泵21和第三泵31的入口连接,并且可与水罐5的第一部分连接。
第七阀门7-6可连接在第三供能设备30的第一出口与管网循环水泵60之间。
作为示例,水蓄能空调系统还可包括第四供能设备40、第四泵41和第八阀门7-7。
第四供能设备40可具有与第一供能设备10相同的类型,例如,第四供能设备40和第一供能设备10均可以为制冷主机。
第四泵41可设置在第四供能设备40的第一入口的供水路径上,第八阀门7-7可连接在第四供能设备40的第一出口与管网循环水泵60之间。
与第一供能设备10类似,第四供能设备40的第一出口可与管网循环水泵60连接,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回水端可与第一泵11、第二泵21、第三泵31和第四泵41的入口连接,并且可与水罐5的第一部分连接。
第八阀门7-7可连接在第四供能设备40的第一出口与管网循环水泵60之间。
如图2所示,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二入口处可设置有泵12,第二供能设备20的第二入口处可设置有泵22,第三供能设备30的第二入口处可设置有泵32,第四供能设备40的第二入口处可设置有泵42。
下面以第一供能设备10至第四供能设备40中的每者均为制冷主机作为示例,描述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工况。第一供能设备10至第四供能设备40中的每者为供热设备时,工作工况与之类似,因此省略其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可具有水罐蓄冷工况,并且还可具有水罐单独供冷工况、主机单独供冷工况、水罐和主机联合供冷工况和水罐蓄冷主机供冷工况中的至少一者。
下面以水蓄能空调系统包括两个供能设备且这两个供能设备均为制冷主机的情况作为示例,描述水蓄能空调系统的运行工况。
在水罐蓄冷工况下,第一供能设备10和第二供能设备20中的至少一者运行,第一阀门7-3开启,第一泵11随第一供能设备10运行而运行,第二泵21随第二供能设备20运行而运行,第二阀门7-4开启。
在水罐单独供冷工况下,第一供能设备10和第二供能设备20关闭并且第一阀门7-3和第二阀门7-4闭合,第四阀门7-8开启以形成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回水端、水罐5、第四阀门7-8、管网循环水泵、水蓄能空调系统的供水端、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回水端的循环路径。
在主机单独供冷工况下,第一供能设备10和第二供能设备20中的至少一者运行,第一阀门7-3关闭,第一泵11随第一供能设备10运行而运行,第二泵21随所述第二供能设备20运行而运行,第二阀门7-4闭合(如果仅第二供能设备20运行,则第二阀门7-4也可以关闭或闭合),以形成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回水端、第一供能设备10和第二供能设备20中的至少一者、管网循环水泵、水蓄能空调系统的供水端、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回水端的循环路径。
在水罐和主机联合供冷工况下,第一供能设备10和第二供能设备20中的至少一者运行,第一阀门7-3关闭,第一泵11随第一供能设备10运行而运行,第二泵21随第二供能设备20运行而运行,第二阀门7-4开启(如果仅第二供能设备20运行,则第二阀门7-4也可以关闭或闭合),以形成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回水端、第一供能设备10和第二供能设备20中的至少一者、管网循环水泵和所述水蓄能空调系统的供水端、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回水端的第一循环路径以及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回水端、水罐5、第四阀门7-8、管网循环水泵、水蓄能空调系统的供水端、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回水端的第二循环路径。
在水罐蓄冷主机供冷工况下,第一供能设备10和第二供能设备20同时运行,第一阀门7-3开启,第一泵11随第一供能设备10运行而运行,第二泵21随第二供能设备20运行而运行,第二阀门7-4闭合,以形成从水罐5的上部、第一泵11、第一供能设备10、第一阀门7-3和水罐5的下部的蓄冷路径并且形成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回水端、第二泵21、第二供能设备20、管网循环水泵60、供水端的的供冷路径。
另外,当水蓄能空调系统包括更多个供能设备(例如,四个)且多个供能设备均为制冷主机时,水蓄能空调系统包括的各个部件(例如,可控部件),可按照下面的表1进行操作。
表1
Figure BDA0003824225520000091
需要说明的是,表1的不同工况下特定部件的操作状态仅仅是示例,也可以按照其他的方式进行操作。在表1中,“需”指的是用户的实际用冷量,供水温度恒定,可根据末端的回水温度判断用户需求,当回水温度高于设定值时,则需求增大,当回水温度低于设定值则需求变小。此外,制冷主机(第一供能设备至第四供能设备)-冷冻水泵(即,第一泵至第四泵),存在对应关系,即开启某编号的制冷主机,其对应的冷冻水泵也可开启。再者,根据末端用户的需求,当确定某一制冷主机运行时,则在管路中,该制冷主机与主管相连的阀门打开。
除了上述五种工况之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还可包括其他类型的工况。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水蓄能空调系统的管网循环水泵60可包括并联连接的多个管网循环水泵,例如,可包括第一管网循环水泵61、第二管网循环水泵62、第三管网循环水泵63、第四管网循环水泵64和第五管网循环水泵65。
多个管网循环水泵的入口可以与每个供能设备的第一出口连接,多个管网循环水泵的出口可以与水蓄能空调系统的供水端连接。
例如,当每个供能设备为制冷主机时,多个管网循环水泵的入口与可以与每个供能设备的蒸发器的出口连接,每个供能设备的蒸发器的入口可以为每个供能设备的第一入口,每个供能设备的蒸发器的出口可以为每个供能设备的第一出口。每个供能设备的冷凝器的入口和出口可以分别为每个供能设备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可通过控制系统对阀门、供能设备、各种类型的泵进行控制。控制系统控制可管网循环水泵以控制水蓄能空调系统的总供冷量或总供热量。
例如,控制管网循环水泵可以控制系统的总流量,从而控制系统的总供冷量,可选择每个制冷主机对应的冷冻水一次泵的启停或调整某个泵的频率,从而确定进入制冷主机的流量,剩余流量由蓄冷水罐提供,即可由流量分配决定冷量分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用管网循环泵代替了其他水蓄能空调系统中的蓄放冷水泵,既可充当管网循环泵又可用作放冷泵,节省设备。由此,可只需要调节去往制冷主机的流量,剩下的流量则去往水罐,不用通过调节管网的阻力来实现水量调节,调节更方便,也比阻力调节更精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可不采用板式换热器,更加适用于配置了蓄能水罐的大型中央空调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可改善水流流程,减少系统所需的水泵和阀门的数量,降低控制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可改善水流量分配的精确度,在水蓄能空调系统作为柔性可调节负荷参与虚拟电厂的电力负荷调节时,具备更加灵活的调节性和更快的响应速度。
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虽然已表示和描述了一些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限定其范围的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组合、修改和完善(例如,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技术特征进行组合以得到新的技术方案)。这些组合、修改和完善也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水蓄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供能设备(10);
水罐(5),所述水罐(5)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一入口连接,所述水罐(5)的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一出口连接;
第一阀门(7-3),连接在所述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一出口与所述水罐(5)的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之间;
管网循环水泵(60),连接在所述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一出口或所述第一阀门(7-3)与所述水蓄能空调系统的供水端之间,
其中,所述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回水端与所述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一入口连接,所述第一部分为所述水罐(5)的上部和下部中的一者,所述第二部分为所述水罐(5)的上部和下部中的另一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蓄能空调系统还包括:
第一泵(11),设置在所述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一入口的供水路径上;
第二阀门(7-4),连接在所述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一出口与所述管网循环水泵(6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蓄能空调系统还包括:
第二供能设备(20);
第二泵(21),设置在所述第二供能设备(20)的第一入口的供水路径上;
第三阀门(7-5),连接在所述第二供能设备(20)的第一出口与所述管网循环水泵(60)之间,
其中,所述第二供能设备(20)的第一出口与所述管网循环水泵(60)连接,所述水蓄能空调系统的回水端与所述第一泵(11)和所述第二泵(21)的入口连接,并且与所述水罐(5)的所述第一部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供能设备(10)和所述第二供能设备(20)为制冷主机,
所述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与外部的冷却塔(4)形成第一供回水路径,
所述第二供能设备(20)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与外部的冷却塔(4)形成第二供回水路径,所述第一供回水路径与所述第二供回水路径并联,所述水罐(5)的所述第一部分为所述水罐(5)的上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供能设备(10)为地源热泵,
所述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二出口分别与外部的地埋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二供能设备(20)的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供能设备(20)的第二出口分别与外部的地埋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
所述水蓄能空调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二入口与外部的地埋管的第一端之间的泵。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供能设备(10)为风冷热泵。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供能设备(10)为锅炉,
所述水罐(5)的所述第一部分为所述水罐(5)的下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蓄能空调系统还包括第四阀门(7-8),所述第四阀门(7-8)设置在所述管网循环水泵(60)的另一供水路径上,所述另一供水路径与所述管网循环水泵(60)的经过第一阀门(7-3)的供水路径或所述管网循环水泵(60)的经过所述第一供能设备(10)的供水路径具有公共供水节点(E)。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网循环水泵(60)包括并联连接的多个管网循环水泵,所述多个管网循环水泵的入口与所述第一供能设备(10)的第一出口连接,所述多个管网循环水泵的出口与所述水蓄能空调系统的供水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水蓄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蓄能空调系统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管网循环水泵(60)以控制所述水蓄能空调系统的总供冷量或总供热量。
CN202222309194.6U 2022-08-31 2022-08-31 水蓄能空调系统 Active CN2179000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09194.6U CN217900087U (zh) 2022-08-31 2022-08-31 水蓄能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09194.6U CN217900087U (zh) 2022-08-31 2022-08-31 水蓄能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00087U true CN217900087U (zh) 2022-11-25

Family

ID=84107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09194.6U Active CN217900087U (zh) 2022-08-31 2022-08-31 水蓄能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000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79667A (zh) 一种相变蓄能空调系统
CN101498499B (zh) 冷热源一体机组
CN111442575A (zh) 可调式制冷装置及制冷调节方法
CN110848840B (zh) 区域供冷系统及供水温度优化方法
CN105674449A (zh) 一种基于节能型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三联供系统
CN102384551B (zh) 外融冰式冰蓄冷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方法
CN102506473B (zh) 直接蒸发式冰蓄冷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方法
CN217900087U (zh) 水蓄能空调系统
CN101936613B (zh) 集成式热交换系统
US20220412575A1 (en) Air conditioner
EP2885584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fluencing the temperature in a building
CN202303727U (zh) 直接蒸发式冰蓄冷制冷系统
CN204115130U (zh) 一种相变蓄能空调系统
JP4917468B2 (ja) 冷凍機システム
CN112944521A (zh) 一种冷/热源系统的多级蓄能组件及方法
CN102506474B (zh) 并联式冰蓄冷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方法
CN202281328U (zh) 冰蓄冷制冷系统
CN202284833U (zh) 并联双泵式冰蓄冷制冷系统
CN112628886A (zh) 一种数据中心末端二次泵冷却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14701055U (zh) 一种冷/热源系统的多级蓄能组件
CN109757904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0801486U (zh) 蓄能中央空调
CN210921658U (zh) 一种数据中心末端二次泵冷却系统
CN211395810U (zh) 一种供水设备及供水系统
CN219741037U (zh) 冷却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