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79785U - 一种镜头驱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镜头驱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79785U
CN217879785U CN202222250094.0U CN202222250094U CN217879785U CN 217879785 U CN217879785 U CN 217879785U CN 202222250094 U CN202222250094 U CN 202222250094U CN 217879785 U CN217879785 U CN 2178797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ide wall
extending
driving mechanism
lens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5009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鲍和平
汪仁德
彭坤
林聪�
刘富泉
吕新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Hozel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Hoze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Hozel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an Hoze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5009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797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797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797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镜头驱动机构,该镜头驱动机构中,防抖平台具有第一安装孔并位于底座上。成像芯片设置在第一安装孔中;框架设置在底座上,框架与防抖平台以及底座分别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活动连接;第一压电器连接框架和防抖平台,并驱动防抖平台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二压电器连接底座和框架,并驱动框架沿第二方向运动,框架带动防抖平台沿第二方向运动;载体套设在框架内且位于防抖平台上;第三压电器连接底座和载体,并驱动载体沿光轴方向运动;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光轴两两垂直;电路板组件与成像芯片、第一压电器、第二压电器和第三压电器电连接。该镜头驱动机构构造合理,提高镜头驱动机构的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镜头驱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镜头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智能型手机或数字相机)皆具有照相或录像的功能。这些电子装置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并朝着便利和轻薄化的设计方向发展,以提供使用者更多的选择。
一些具有照相或录像功能的电子装置设有一镜头驱动机构,以驱动诸如镜头的光学组件移动,进而达到自动对焦和光学防抖的功能。光线可穿过前述光学组件在感光组件上成像。
当用户使用配有镜头模块的电子装置时,可能会发生晃动的情形,进而使得镜头模块所拍摄的影像产生模糊。人们对于影像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故近年来对防抖对焦技术功能开发需求相对较大。而现有技术中的镜头驱动机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是较低,无法有效地解决拍摄过程中因抖动等原因而造成拍出模糊照片的困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镜头驱动机构,该镜头驱动机构构造合理,提高镜头驱动机构的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镜头驱动机构,包括:
底座;
防抖平台,所述防抖平台具有第一安装孔,所述防抖平台位于所述底座上;
成像芯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孔中;
框架,所述框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防抖平台与所述框架沿第一方向活动连接,所述框架与所述底座沿第二方向活动连接;
第一压电器,所述第一压电器连接所述框架和所述防抖平台,且所述第一压电器用于驱动所述防抖平台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第二压电器,所述第二压电器连接所述底座和所述框架,且所述第二压电器用于驱动所述框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所述框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时带动所述防抖平台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
载体,所述载体可活动地套设在所述框架内,且位于所述防抖平台上;
第三压电器,所述第三压电器连接所述底座和所述载体,且所述第三压电器用于驱动所述载体沿光轴方向运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光轴两两垂直;以及
电路板组件,所述电路板组件与所述成像芯片、所述第一压电器、所述第二压电器和所述第三压电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该镜头驱动机构构造合理,第一压电器和第二压电器实现防抖平台沿第一方向运动和第二方向运动,通过防抖平台实现镜头的防抖操作,通过第三压电器驱动载体实现对镜头的对焦操作。而第一压电器、第二压电器和第三压电器利用电控机械结构来控制其变形量,进而精准且反应灵敏的控制框架、载体以及防抖平台的运动量,故而该镜头驱动机构对镜头的防抖操作和对焦操作的精确度更高、性能更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电器包括:
第一压电元件,与所述电路板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用于在通电后沿所述第一方向形变,并用于在形变时带动所述防抖平台沿第一方向运动;
第一配重块,所述第一配重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的一端,且与所述框架相固定;
第一摩擦棒,所述第一摩擦棒与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的另一端相固定,且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框架上;
第一垫片,设置在所述防抖平台上;
第一弹片,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一垫片相配合夹持所述第一摩擦棒,且所述第一弹片的一端与所述防抖平台相固定,并给所述第一摩擦棒提供压持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抖平台具有:平台本体,所述平台本体的顶面开设有用于放置所述第一配重块和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的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平台本体上具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位于所述第一避让槽延伸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一凸块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用于承接所述第一垫片的第一安装位,所述第一安装位还朝向所述第一避让槽的方向开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平台本体的顶面开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放置槽,所述第一放置槽延伸至所述第一凸块;
所述防抖平台还具有:设置在所述平台本体的顶面的第一卡固件;所述第一卡固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放置槽的顶面,并与所述第一放置槽的槽底相隔开;所述第一放置槽用于放置所述第一弹片,且所述第一卡固件用于卡固所述第一弹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片具有放置在所述第一放置槽中的第一延伸部,以及由所述第一延伸部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且所述第二延伸部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相对;所述第二延伸部卡入所述第一卡固件,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一端具有卡住所述第一摩擦棒的第一卡位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放置槽的槽底上设置有用于支持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一支撑块;
所述第一放置槽上还设置一对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隔开的第一限位块,一对所述第一限位块之间用于放置所述第一延伸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位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朝向所述第一安装位的底部方向逐渐聚拢;且所述第二侧壁比所述第一侧壁更靠近所述第一放置槽;
所述第一垫片有部分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弹片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一凹陷区;所述第一摩擦棒卡入所述第一凹陷区内,并与构成所述第一凹陷区的所述第一垫片的部分区域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垫片还有部分朝向所述第一弹片的方向凸出形成两个第一定位区,且所述第一凹陷区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区之间;
所述第一凸块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外壁和第二外壁,所述第一外壁靠近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外壁靠近所述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外壁和所述第一侧壁成第一预设夹角相连并卡入一个所述第一定位区,所述第二外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成第二预设夹角相连并卡入另一个所述第一定位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电元件具有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面,至少两个所述第一侧壁面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组件电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平台本体的外形轮廓为矩形;所述平台本体的至少两个角端处设置有第一导向柱,且所述第一导向柱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与所述框架活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压电器包括:
第二压电元件,与所述电路板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二压电元件用于在通电后沿所述第二方向形变,并用于在形变时带动所述框架沿第二方向运动;
第二配重块,所述第二配重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压电元件的一端,且与所述底座相固定;
第二摩擦棒,所述第二摩擦棒与所述第二压电元件的另一端相固定,且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第二垫片,设置在所述框架上;以及
第二弹片,所述第二弹片与所述第二垫片相配合夹持所述第二摩擦棒,且所述第二弹片的一端与所述框架相固定,并给所述第二摩擦棒提供压持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具有: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面开设有用于放置所述第二配重块和所述第二压电元件的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二避让槽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框架本体上具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位于所述第二避让槽延伸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二凸块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用于承接所述第二垫片的第二安装位,所述第二安装位还朝向所述第二避让槽的方向开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面开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放置槽,所述第二放置槽延伸至所述第二凸块;
所述框架还具有: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面的第二卡固件;所述第二卡固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放置槽的顶面,并与所述第二放置槽的槽底相隔开;所述第二放置槽用于放置所述第二弹片,且所述第二卡固件用于卡固所述第二弹片;
所述第二弹片具有放置在所述第二放置槽中的第三延伸部,以及由所述第三延伸部弯折延伸形成的第四延伸部,且所述第四延伸部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三延伸部相对;所述第四延伸部卡入所述第二卡固件,所述第三延伸部远离所述第四延伸部的一端具有卡住所述第二摩擦棒的第二卡位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放置槽的槽底上设置有用于支持所述第四延伸部的第二支撑块;
所述第二放置槽上还设置一对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隔开的第二限位块,一对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用于放置所述第三延伸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块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朝向所述第二安装位的底部方向逐渐聚拢;且所述第四侧壁比所述第三侧壁更靠近所述第二放置槽;
所述第二垫片有部分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弹片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二凹陷区;所述第二摩擦棒卡入所述第二凹陷区内,并与构成所述第二凹陷区的所述第二垫片的部分区域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凸块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外壁和第四外壁,所述第三外壁靠近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四外壁靠近所述第四侧壁;
所述第二垫片还有部分朝向所述第二弹片的方向凸出形成两个第二定位区,且所述第二凹陷区位于所述第二定位区之间;所述第三外壁和所述第三侧壁成第三预设夹角相连并卡入一个所述第二定位区,所述第四外壁和所述第四侧壁成第四预设夹角相连并卡入另一个所述第二定位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压电元件具有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面,至少两个所述第二侧壁面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组件电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框架本体的外形轮廓为矩形;所述框架本体与底座通过第二导向柱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二导向柱沿第二方向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压电元件、所述第二配重块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一压电元件、所述第一配重块与所述第二弹片位于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设置的两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框架本体上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二磁石的第二槽口;且所述第二槽口位于所述第二避让槽的下方;
所述电路板组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磁石相对的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与所述第二磁石相配合检测所述框架沿第二方向上的位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抖平台设置有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磁石,所述电路板组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石相对的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与所述第一磁石相配合检测所述防抖平台的位移;
所述框架本体与所述防抖平台相对的一侧的底部凸出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开设有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嵌入的第一槽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体具有开设有镜头安装孔的载体本体、凸出设置在所述载体本体的外侧壁上的第三凸台,以及与所述第三凸台背离所述载体本体的一侧相连接的卡接板;所述卡接板与所述载体本体之间相隔开形成间隔区;
所述第三压电器包括沿所述光轴方向形变的第三压电元件、与所述第三压电元件的一端相连的第三摩擦棒、与所述第三压电元件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三配重块,以及与所述第三摩擦棒相固定的第三弹片;且所述第三弹片沿所述载体本体的外侧壁延伸,所述间隔区用于放置部分所述第三弹片,所述卡接板用于固定所述第三弹片的一端;所述第三摩擦棒与所述底座活动连接,所述第三配重块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卡接板朝向所述载体本体的一侧还开设有用于所述第三弹片卡入的卡接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压电器还包括与所述第三弹片的另一端相配合固定所述第三摩擦棒的第三垫片;所述载体本体还具有凸出设置在其外侧壁上的第四凸台,所述第四凸台用于安装所述第三垫片;
所述第四凸台朝向所述镜头安装孔方向凹陷形成用于安装所述第三垫片的第三安装位;所述第四凸台具有沿所述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所述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朝向所述三安装位的底部方向逐渐聚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垫片有部分朝向远离所述第三弹片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三凹陷区;所述第三摩擦棒卡入所述第三凹陷区内,并与构成所述第三凹陷区的所述第三垫片的部分区域固定连接;
所述第四凸台具有沿所述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五外壁和第六外壁,所述第五外壁靠近所述第五侧壁,所述第六外壁靠近所述第六侧壁;
所述第三垫片还有部分朝向所述第三弹片的方向凸出形成两个第三定位区,且所述第三凹陷区位于所述第三定位区之间;所述第五外壁和所述第五侧壁成第五预设夹角相连并卡入一个所述第三定位区,所述第六外壁和所述第六侧壁成第四预设夹角相连并卡入另一个所述第三定位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体本体的外侧壁还开设有第三避让槽,所述第三避让槽与所述卡接板相邻;
所述防抖平台上具有第一卡固件,所述第一卡固件用于卡固所述第一压电器的第一弹片;
所述避让槽用于避让所述第一卡固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的顶部开设有凹槽;
所述载体本体还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凸出的安装柱,所述安装柱沿所述第二方向可活动地嵌入所述凹槽;
所述镜头驱动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柱上的第三磁石;所述第三磁石用于与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组件上的第三传感器相对应,且所述第三磁石用于与所述第三传感器相配合检测所述载体沿所述镜头驱动机构的光轴方向的位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体本体还具有凸出设置在其外侧壁上的第三导向柱;
所述底座的内壁上凸出设置有第一限位台和第二限位台,所述第一限位台和第二限位台相间隔形成导向槽;所述第三导向柱可滑动的嵌入所述导向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
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具有多个第一板体,且多个所述第一板体顺次弯折相连并围绕在所述防抖平台的外周;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板体具有上下分离的第五延伸部和第六延伸部,且所述第六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五延伸部下方;所述第五延伸部、所述第六延伸部以及所述第一压电器的第一压电元件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五延伸部通过第一弹性杆与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电连接;所述第六延伸部通过第三弹性杆与所述第三压电器的第三压电元件电连接;
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设置在一个所述第一板体的内侧;以及
第三电路板,所述第三电路板设置在防抖平台的底部,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电连接;且所述成像芯片与所述第三电路板电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板体中具有首端板体、至少一个中部板体,以及末端板体;所述首端板体、至少一个中部板体,以及所述末端板体顺次相连;且所述首端板体背离所述中部板体的一端与所述末端板体背离所述中部板体的一端相隔开;
所述首端板体具有所述第五延伸部和第六延伸部;所述末端板体通过第二弹性杆与所述第二压电器的第二压电元件电连接;所述末端板体电连接有第二传感器,所述框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传感器相对应的第二磁石,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与所述第二磁石相配合检测所述框架沿第二方向上的位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路板位于与所述末端板体相对的所述中部板体的内侧;其中所述第二电路板的首尾相连形成弹性环状结构,且所述第二电路板中构造有形变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五延伸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六延伸部的长度,且所述第五延伸部沿延伸方向上至少部分凸出在所述第六延伸部外,所述第五延伸部凸出在所述第六延伸部外的部分上电连接有第一传感器,所述防抖平台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传感器相对应的第一磁石,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与所述第一磁石相配合检测所述防抖平台沿第一方向上的位移。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镜头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镜头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防抖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框架与第一压电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底座、第二压电器以及第三压电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压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压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框架、第二弹片以及第二垫片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二电路板、第三电路板以及防抖平台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C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三压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载体、第三弹片以及第三垫片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底座与第三压电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路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镜头驱动机构;10、底座;11、第二导向柱;12、导向槽;121、第一限位台;122、第二限位台;20、防抖平台;21、第一安装孔;22、平台本体;221、第一导向柱;23、第一避让槽;24、第一凸块;241、第一安装位;2411、第一侧壁;2412、第二侧壁;2413、第一外壁;2414、第二外壁;25、第一放置槽;251、第一支撑块;252、第一限位块;26、第一卡固件;27、第一磁石;40、框架;41、框架本体;42、第二避让槽;43、第二凸块;431、第二安装位;4311、第三侧壁;4312、第四侧壁;4313、第三外壁;4314、第四外壁;44、第二放置槽;441、第二限位块;45、第二卡固件;46、第二槽口;461、第二磁石;47、第一安装板;471、第一槽口;48、凹槽;50、第一压电器;51、第一压电元件;511、第一侧壁面;52、第一配重块;53、第一摩擦棒;54、第一垫片;541、第一定位区;55、第一弹片; 551、第一延伸部;552、第二延伸部;5521、第一卡位区;60、第二压电器;61、第二压电元件;611、第二侧壁面;62、第二配重块;63、第二摩擦棒;64、第二垫片;641、第二定位区;65、第二弹片;651、第三延伸部;652、第四延伸部;70、载体;71、镜头安装孔; 72、载体本体;73、第三凸台;74、卡接板;741、间隔区;742、卡接槽;75、第四凸台; 751、第五侧壁;752、第六侧壁;753、第五外壁;754、第六外壁;79、第三避让槽;76、第三安装位;77、安装柱;771、第三磁石;78、第三导向柱;80、第三压电器;81、第三压电元件;82、第三摩擦棒;83、第三配重块;84、第三弹片;85、第三垫片;851、第三凹陷区;852、第三定位区;90、电路板组件;91、第二传感器;92、第一传感器;93、第三传感器;94、第一电路板;941、第一板体;9411、第五延伸部;9412、第六延伸部;9413、第一弹性杆;9414、第三弹性杆;9415、第二弹性杆;942、首端板体;943、中部板体;944、末端板体;95、第二电路板;96、第三电路板;Y、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在下文的描述中,出于说明各种公开的实施例的目的阐述了某些具体细节以提供对各种公开实施例的透彻理解。但是,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在无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个或多个细节的情况来实践实施例。在其它情形下,与本申请相关联的熟知的装置、结构和技术可能并未详细地示出或描述从而避免不必要地混淆实施例的描述。
除非语境有其它需要,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词语“包括”和其变型,诸如“包含”和“具有”应被理解为开放的、包含的含义,即应解释为“包括,但不限于”。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更清楚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点和优点。应理解的是,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而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精神。
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的提及表示结合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定特点、结构或特征包括于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位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的出现无需全都指相同实施例。另外,特定特点、结构或特征可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任何方式组合。
如该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所用的单数形式“一”和“所述”包括复数指代物,除非文中清楚地另外规定。应当指出的是术语“或”通常以其包括“和/或”的含义使用,除非文中清楚地另外规定。
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清楚展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工作方式,将借助诸多方向性词语进行描述,但是应当将“前”、“后”、“左”、“右”、“外”、“内”、“向外”、“向内”、“上”、“下”等词语理解为方便用语,而不应当理解为限定性词语。
下文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镜头驱动机构100,该镜头驱动机构100包括底座10、防抖平台20、成像芯片、框架40、第一压电器50、第二压电器60、载体70、第三压电器80以及电路板组件90。防抖平台20具有第一安装孔21,防抖平台20位于底座10上。成像芯片设置在第一安装孔21中,图中未示出成像芯片。框架40设置在底座 10上,防抖平台20与框架40沿第一方向Y活动连接,框架40与底座10沿第二方向X活动连接。第一压电器50连接框架40和防抖平台20,第一压电器50用于驱动防抖平台20沿第一方向Y运动。第二压电器60连接底座10和框架40,且第二压电器60用于驱动框架40 沿第二方向X运动,框架40沿第二方向X运动时带动防抖平台20沿第二方向X运动。载体70可活动地套设在框架40内,且位于防抖平台20上。第三压电器80连接底座10和载体 70,且第三压电器80用于驱动载体70沿光轴方向运动,其中,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X,以及光轴两两垂直,光轴方向即第三方向Z。电路板组件90与成像芯片、第一压电器50、第二压电器60和第三压电器80电连接。
使用时,对第一压电器50通电,第一压电器50一端与框架40固定,则第一压电器50沿第一方向Y运动时带动防抖平台20沿第一方向Y运动。对第二压电器60通电,第二压电器60的一端与底座10固定,则第二压电器60沿第二方向X运动时带动框架40沿第二方向X运动,而框架40会带动防抖平台20沿第二方向X运动。上述过程实现了防抖平台20 沿第一方向Y以及第二方向X的运动,因成像芯片设于防抖平台20上,故而成像芯片随着防抖平台20的运动而沿着第一方向Y以及第二方向X的运动,实现了镜头驱动机构100的防抖功能。而对第三压电器80通电,第三压电器80的一端固定于底座10上,则第三压电器 80沿第三方向Z运动时带动载体70沿第三方向Z运动,因镜头固定设于载体70上,故而实现镜头的变焦。上述过程实现了镜头的变焦以及防抖功能。
该镜头驱动机构100构造合理地实现镜头的变焦以及防抖功能,第一压电器50和第二压电器60实现防抖平台20沿第一方向Y运动和第二方向X运动,通过防抖平台20实现镜头的防抖操作,通过第三压电器80驱动载体70实现对镜头的对焦操作。而第一压电器50、第二压电器60和第三压电器80利用电控机械结构来控制其变形量,进而精准且反应灵敏的控制框架40、载体70以及防抖平台20的运动量,故而该镜头驱动机构100对镜头的防抖操作和对焦操作的精确度更高、性能更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进一步地,结合图10所示,第一压电器50包括第一压电元件51、第一配重块52、第一摩擦棒53、第一垫片54以及第一弹片55。第一压电元件51与电路板组件90电连接,第一压电元件51用于在通电后沿第一方向Y形变,并用于在形变时带动防抖平台20沿第一方向 Y运动。结合图8,第一配重块52设置在第一压电元件51的一端,且与框架40相固定。第一摩擦棒53与第一压电元件51的另一端相固定,且可活动地设置在框架40上。第一垫片 54设置在防抖平台20上。第一弹片55与第一垫片54相配合夹持第一摩擦棒53,且第一弹片55的一端与防抖平台20相固定,并给第一摩擦棒53提供压持力。使用时,电路板组件 90对第一压电元件51通电,则第一压电元件51沿着第一方向Y形变,而设置在第一压电元件51的一端的第一配重块52与框架40固定,则设置在第一压电元件51另一端的第一摩擦棒53沿着第一方向Y运动,因第一弹片55与第一垫片54相配合夹持第一摩擦棒53,故而在第一摩擦棒53的带动下,第一弹片55带动与其连接的防抖平台20沿着第一方向Y运动。该第一压电器50结构较为简单,占用较小的空间及重量即可实现防抖平台20与框架40 发生相对运动,且第一弹片55具有弹性,不仅可以吸收部分应力,使得防抖平台20的运动更为流畅,而且还可以辅助防抖平台20在运动后复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优选地,如图3所示,防抖平台20具有平台本体22,平台本体22的顶面开设有用于放置第一配重块52和第一压电元件51的第一避让槽23,第一避让槽23沿第一方向Y延伸。且平台本体22上具有第一凸块24,第一凸块24位于第一避让槽23延伸方向的一端,第一凸块24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用于承接第一垫片54的第一安装位241,第一安装位241还朝向第一避让槽23的方向开口。这种设置布局合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平台本体22的顶面开设有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第一放置槽25,第一放置槽25延伸至第一凸块24。防抖平台20还具有设置在平台本体22的顶面的第一卡固件26,第一卡固件26部分位于第一放置槽25的顶面,并与第一放置槽25的槽底相隔开,第一放置槽25用于放置第一弹片55,且第一卡固件26用于卡固第一弹片55。这种设置布局合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优选地,如图11以及图14所示,第一弹片55具有放置在第一放置槽25中的第一延伸部551,以及由第一延伸部551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552,且第二延伸部552至少部分与第一延伸部551相对。第二延伸部552卡入第一卡固件26,第一延伸部551远离第二延伸部552的一端具有卡住第一摩擦棒53的第一卡位区5521。这种设置布局合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3以及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所示,第一放置槽25的槽底上设置有用于支持第一延伸部551的第一支撑块251。第一放置槽25上还设置一对沿第一方向Y相对隔开的第一限位块252,一对第一限位块252之间用于放置第一延伸部551。设置第一支撑块251可以减少第一弹片55与第一放置槽25的接触面积,防止第一弹片55与第一放置槽25的摩擦力过大,导致第一弹片55带动防抖平台20运动时发生扭曲。另外使得第一弹片55的摩擦力集中在与第一摩擦棒53的接触面上,使得第一弹片55能够与第一摩擦棒53更好地抵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而设置第一限位块252可以限制第一延伸部551沿第一方向Y的运动。
优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安装位241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Y延伸的第一侧壁2411和第二侧壁2412,第一侧壁2411和第二侧壁2412朝向第一安装位241的底部方向逐渐聚拢,且第二侧壁2412比第一侧壁2411更靠近第一放置槽25。第一垫片54有部分朝向远离第一弹片55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一凹陷区(图中未示出),第一摩擦棒53卡入第一凹陷区内,并与构成第一凹陷区的第一垫片54的部分区域固定连接。第一垫片54与第一安装位241之间具有形变空间,第一垫片54为弹性片,第一垫片54可为弹性金属片。结合图10所示,第一垫片54还有部分朝向第一弹片55的方向凸出形成两个第一定位区541,且第一凹陷区位于第一定位区541之间。第一凸块24具有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第一外壁2413和第二外壁2414,第一外壁2413靠近第一侧壁2411,第二外壁2414靠近第二侧壁2412。第一外壁2413和第一侧壁2411成第一预设夹角相连并卡入一个第一定位区541,第二外壁2414和第二侧壁2412 成第二预设夹角相连并卡入另一个第一定位区541。虽然图中并未示出第一预设夹角以及第二预设夹角,但应理解,第一预设夹角以及第二预设夹角的范围位于0°至180°之间。上述设置能够将第一垫片54固定于第一凸块24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此外,如图10所示,第一压电元件51具有四个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第一侧壁面511,有两个相对的第一侧壁面511与电路板组件90电连接。应理解,第一压电元件51还可以设置为三个或者大于四个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第一侧壁面511即可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另外,在至少两个第一侧壁面511与电路板组件90电连接即可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本实施例的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另外,如图3所示,平台本体22的外形轮廓为矩形,平台本体22的两个角端处设置有第一导向柱221,且第一导向柱221沿第一方向Y延伸,并与框架40活动连接。这种设置可以使得防抖平台20相对框架40沿着第一导向柱221的延伸方向运动,即防抖平台20沿着第一方向Y运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此外,如图12所示,第二压电器60包括第二压电元件61、第二配重块62、第二摩擦棒 63、第二垫片64以及第二弹片65。第二压电元件61与电路板组件90电连接,第二压电元件61用于在通电后沿第二方向X形变,并用于在形变时带动框架40沿第二方向X运动。结合图9,第二配重块62设置在第二压电元件61的一端,且与底座10相固定。第二摩擦棒63 与第二压电元件61的另一端相固定,且可活动地设置在底座10上。第二垫片64设置在框架 40上。第二弹片65与第二垫片64相配合夹持第二摩擦棒63,且第二弹片65的一端与框架 40相固定,并给第二摩擦棒63提供压持力。第二压电器60的结构与第一压电器50的结构类似,此处不再赘述。电路板组件90对第二压电元件61通电后,第二压电元件61沿第二方向X形变,则第二弹片65带动框架40沿第二方向X运动,因框架40与防抖平台20相对固定,则框架40带动防抖平台20沿第二方向X运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优选地,如图5所示,框架40具有框架本体41,框架本体41的顶面开设有用于放置第二配重块62和第二压电元件61的第二避让槽42,第二避让槽42沿第二方向X延伸,且框架本体41上具有第二凸块43,第二凸块43位于第二避让槽42延伸方向的一端,第二凸块 43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用于承接第二垫片64的第二安装位431,第二安装位431还朝向第二避让槽42的方向开口。当第二压电器60带动框架40沿第二方向X运动时,第二避让槽42 为第二配重块62和第二压电元件61提供避让空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5中B的局部放大图图6所示,框架本体41的顶面开设有沿第一方向Y 延伸的第二放置槽44,第二放置槽44延伸至第二凸块43。框架40还具有设置在框架本体41的顶面的第二卡固件45,第二卡固件45部分位于第二放置槽44的顶面,并与第二放置槽44的槽底相隔开。结合图13所示,第二放置槽44用于放置第二弹片65,且第二卡固件45 用于卡固第二弹片65。如图12所示,第二弹片65具有放置在第二放置槽44中的第三延伸部651,以及由第三延伸部651弯折延伸形成的第四延伸部652,且第四延伸部652部分与第三延伸部651相对,第四延伸部652卡入第二卡固件45,第三延伸部651远离第四延伸部652 的一端具有卡住第二摩擦棒63的第二卡位区。电路板组件90对第二压电元件61通电后,第二压电元件61沿第二方向X形变,因第二配重块62设置在第二压电元件61的一端,且与底座10相固定,故而第二压电元件61带动第二摩擦棒63沿第二方向X运动,进而第二弹片65带动框架40沿第二方向X运动因框架40与防抖平台20相对固定,则框架40带动防抖平台20沿第二方向X运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优选地,如图6所示,第二放置槽44的槽底上设置有用于支持第四延伸部652的第二支撑块(图中未示出),第二放置槽44上还设置一对沿第二方向X相对隔开的第二限位块441,一对第二限位块441之间用于放置第三延伸部651。设置第二支撑块可以减少第三延伸部651 与第二放置槽44的接触面积,防止第二弹片65与第二放置槽44的摩擦力过大,导致第二弹片65带动框架40运动时发生扭曲。另外使得第二弹片65的摩擦力集中在与第二摩擦棒63 的接触面上,使得第二弹片65能够与第二摩擦棒63更好地抵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而设置第二限位块441可以限制第三延伸部651沿第二方向X的运动。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第二凸块43具有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第三侧壁4311和第四侧壁4312,第三侧壁4311和第四侧壁4312朝向第二安装位431的底部方向逐渐聚拢,且第四侧壁4312比第三侧壁4311更靠近第二放置槽44。第二垫片64有部分朝向远离第二弹片65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二凹陷区(图中未示出),第二摩擦棒63卡入第二凹陷区内,并与构成第二凹陷区的第二垫片64的部分区域固定连接。第二垫片64与第二安装位432之间具有形变空间,第二垫片64为弹性片,第二垫片64可为弹性金属片。第二凸块43具有沿第二方向X 延伸的第三外壁4313和第四外壁4314,第三外壁4313靠近第三侧壁4311,第四外壁4314 靠近第四侧壁4312。结合图12所示,第二垫片64还有部分朝向第二弹片65的方向凸出形成两个第二定位区641,且第二凹陷区位于第二定位区641之间,第三外壁4313和第三侧壁 4311成第三预设夹角相连并卡入一个第二定位区641,第四外壁4314和第四侧壁4312成第四预设夹角相连并卡入另一个第二定位区641。虽然图中并未示出第三预设夹角以及第四预设夹角,但应理解,第三预设夹角以及第四预设夹角的范围位于0°至180°之间。上述设置能够将第二垫片64固定于第二凸块43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此外,如图12所示,第二压电元件61具有四个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第二侧壁面611,两个相对的第二侧壁面611用于与电路板组件90电连接。应理解,第二压电元件61还可以设置为三个或者大于四个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第二侧壁面611即可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另外,在至少两个第二侧壁面611与电路板组件90电连接即可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本实施例的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另外,如图5以及图7所示,框架本体41的外形轮廓为矩形,框架本体41与底座10通过两个第二导向柱11活动连接,且第二导向柱11沿第二方向X延伸。这种设置可以使得框架40相对底座10沿着第二导向柱11的延伸方向运动,即框架40沿着第二方向X运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应理解,虽然本实施例中示出了两个第二导向柱11,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置一个或大于两个第二导向柱11也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此外,结合图1所示,第一弹片55与第二压电元件61、第二配重块62位于同一侧,第一压电元件51、第一配重块52与第二弹片65位于沿第二方向X的相对设置的两侧。这种设置布局合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另外,如图5所示,框架本体41上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二磁石461的第二槽口46,且第二槽口46位于第二避让槽42的下方。结合图1以及图20所示,电路板组件90上设置有与第二磁石461相对的第二传感器91,第二传感器91用于与第二磁石461相配合检测框架40 沿第二方向X上的位移。第二磁石461与第二传感器91相对设置,配合检测框架40沿第二方向X上的位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此外,如图1以及图3所示,防抖平台20设置有第一压电元件5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磁石27,电路板组件90上设置有与第一磁石27相对的第一传感器92,第一传感器92用于与第一磁石27相配合检测防抖平台20沿第一方向Y上的位移,也可检测防抖平台20沿第二方向X方向的位移。如图5所示,框架本体41与防抖平台20相对的一侧的底部凸出有第一安装板47,第一安装板47上开设有用于第一传感器92嵌入的第一槽口471。结合图1,该镜头驱动机构100安装后,第一安装板47位于第一磁石27与电路板组件90之间,在第一安装板47上开设第一槽口471容纳第一传感器92,使得第一传感器92与第一磁石27相对设置,不仅构造合理,而且节省空间,且第一传感器92与第一磁石27配合可以检测防抖平台 20沿第一方向Y上的位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另外,如图15所示,载体70具有开设有镜头安装孔71的载体本体72、凸出设置在载体本体72的外侧壁上的第三凸台73,以及与第三凸台73背离载体本体72的一侧相连接的卡接板74,卡接板74与载体本体72之间相隔开形成间隔区741。如图17所示,第三压电器 80包括沿光轴方向即第三方向Z形变的第三压电元件81、与第三压电元件81的一端相连的第三摩擦棒82、与第三压电元件81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三配重块83,以及与第三摩擦棒82相固定的第三弹片84。结合图18所示,第三弹片84沿载体本体72的外侧壁延伸,间隔区741 用于放置部分第三弹片84,卡接板74用于固定第三弹片84的一端,第三摩擦棒82与底座 10活动连接,第三配重块83固定在底座10上。当电路板组件90对第三压电元件81通电时,第三压电元件81沿第三方向Z发生形变。如图19所示,第三配重块83固定在底座10上,故而第三压电元件81的形变带动第三摩擦棒82沿第三方向Z运动,而第三弹片84与第三摩擦棒82固定,故而第三弹片84带动载体70相对底座10沿着第三方向Z运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进一步地,卡接板74朝向载体本体72的一侧还开设有用于第三弹片84卡入的卡接槽 742。将第三弹片84卡入卡接槽742内即可将第三弹片84与卡接板74相固定,该设置布局较为合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第三弹片84具有与载体70的外棱廓弧度匹配的弧形主体部,以及与弧形主体部顺滑弯折相连的弯折部,弯折部远离弧形主体部的一端具有凸出端插入至卡接槽742中,弧形主体部远离弯折部的一端与第三摩擦棒82 相固定,可通过胶水粘连固定。
此外,如图17所示,第三压电器80还包括与第三弹片84的另一端相配合固定第三摩擦棒82的第三垫片85,第三垫片85与第三摩擦棒82可通过胶水粘连固定。图15中C的局部放大图所示,所述载体本体72还具有凸出设置在其外侧壁上的第四凸台75,第四凸台75 用于安装第三垫片85。图15示出第四凸台75朝向镜头安装孔71方向凹陷形成用于安装第三垫片85的第三安装位76,第四凸台75具有沿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五侧壁751和第六侧壁752,第五侧壁751和第六侧壁752朝向第三安装位76的底部方向逐渐聚拢。设置第五侧壁751和第六侧壁752可以对第三垫片85进行限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优选地,如图18所示,第三垫片85有部分朝向远离第三弹片84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三凹陷区851,第三摩擦棒82卡入第三凹陷区851内,并与构成第三凹陷区851的第三垫片85的部分区域固定连接。第三垫片85与第三安装位76之间具有形变空间,第三垫片85为弹性片,第三垫片85可为弹性金属片。如图16所示,第四凸台75具有沿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五外壁753和第六外壁754,第五外壁753靠近第五侧壁751,第六外壁754靠近第六侧壁752。结合图11,第三垫片85还有部分朝向第三弹片84的方向凸出形成两个第三定位区852,且第三凹陷区851位于第三定位区852之间,第五外壁753和第五侧壁751成第五预设夹角相连并卡入一个第三定位区852,第六外壁754和第六侧壁752成第四预设夹角相连并卡入另一个第三定位区852。虽然图中并未示出第四预设夹角以及第五预设夹角,但应理解,四预设夹角以及第五预设夹角的范围位于0°至180°之间。上述设置能够将第三垫片85固定于第四凸台75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此外,如图15所示,载体本体72的外侧壁还开设有第三避让槽79,第三避让槽79与卡接板74相邻。防抖平台20上具有第一卡固件26,第一卡固件26用于卡固第一压电器50 的第一弹片55。避让槽用于避让第一卡固件26。这种设置布局合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另外,如图5以及图15所示,框架40的顶部开设有凹槽48,载体本体72还具有沿第二方向X凸出的安装柱77,安装柱77沿第二方向X可活动地嵌入凹槽48。镜头驱动机构 100还包括设置在安装柱77上的第三磁石771,结合图20,第三磁石771用于与设置在电路板组件90上的第三传感器93相对应,且第三磁石771用于与第三传感器93相配合检测载体70沿镜头驱动机构100的光轴方向的位移。因载体本体72与电路板组件90的距离过远,且框架40设于载体70与电路板组件90之间,故在框架40顶部开设凹槽48,并在载体70上设置凸出的安装柱77,在安装柱77上设置第三磁石771,使得载体70上设置的第三磁石771 与电路板组件90的距离较近,进而第三磁石771能够与第三传感器93配合检测载体70沿镜头驱动机构100的第三方向Z的位移,这种设置布局较为合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此外,如图15以及图19所示,载体本体72还具有凸出设置在其外侧壁上的第三导向柱 78,底座10的内壁上凸出设置有第一限位台121和第二限位台122,第一限位台121和第二限位台122相间隔形成导向槽12,第三导向柱78可滑动的嵌入导向槽12内。设置导向槽12,且第三导向柱78可滑动地设于该导向槽12内,可保证载体70沿着导向槽12的延伸方向运动,即确保载体70沿着第三方向Z运动,该导向槽12为载体70的运动方向进行导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另外,如图20所示,电路板组件90包括第一电路板94、第二电路板95以及第三电路板96。第一电路板94具有四个第一板体941,且四个第一板体941顺次弯折相连并围绕在防抖平台20的外周。其中一个第一板体941具有上下分离的第三延伸部9411和第四延伸部9412,且第六延伸部9412位于第五延伸部9411下方,第五延伸部9411、第六延伸部9412 以及第一压电器50的第一压电元件51位于同一侧,第五延伸部9411通过第一弹性杆9413 与第一压电元件51电连接,第六延伸部9412通过第三弹性杆9414与第三压电器80的第三压电元件81电连接。第二电路板95设置在一个第一板体941的内侧。第三电路板96设置在防抖平台20的底部,与第二电路板95电连接,且成像芯片与第三电路板96电连接。第一弹性杆9413以及第三弹性杆9414分别与第一压电元件51、第三压电元件81电连接,当第一压电元件51、第三压电元件81通电发生形变时,第一弹性杆9413以及第三弹性杆9414 可以吸收一部分形变,防止第五延伸部9411和第六延伸部9412的形变量过大。而因第五延伸部9411和第六延伸部9412均会随着第一压电元件51、第三压电元件81的形变而被拉扯,故而将该第一板体941的第五延伸部9411和第六延伸部9412上下分离。虽然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94设置为四个第一板体941,但还可以设置为三个或者大于四个第一板体941,也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此外,如图20所示,四个第一板体941中具有首端板体942、两个中部板体943,以及末端板体944,首端板体942、两个中部板体943,以及末端板体944顺次相连,且首端板体942背离中部板体943的一端与末端板体944背离中部板体943的一端相隔开。首端板体942具有第五延伸部9411和第六延伸部9412,末端板体944通过第二弹性杆9415与第二压电器60的第二压电元件61电连接,末端板体944电连接有第二传感器91,框架40上设置有与第二传感器91相对应的第二磁石461,第二传感器91用于与第二磁石461相配合检测框架40 沿第二方向X上的位移。
将首端板体942背离中部板体943的一端与末端板体944背离中部板体943的一端相隔开,是因为首端板体942背离中部板体943的一端上连接第一压电器50以及第三压电器80,故而首端板体942会随着第一压电器50以及第三压电器80的运动而发生部分偏移。而末端板体944上背离中部板体943的一端上连接第二压电器60,故而末端板体944会随着第二压电器60的运动而发生偏移。故需要将首端板体942背离中部板体943的一端与末端板体944 背离中部板体943的一端相隔开,避免因首端板体942的偏移而带动末端板体944背离中部板体943的一端的偏移,也避免了因末端板体944的偏移而带动首端板体942背离中部板体 943的一端的偏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虽然本实施例中设有两个中部板体943,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一个或者大于两个中部板体943,仅需实现首端板体942、至少一个中部板体943,以及末端板体944顺次相连即可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设置第二弹性杆9415是因为,第二压电元件61通电发生形变时,第二弹性杆9415可以吸收一部分形变,防止末端板体944的形变量过大。上述布置布局合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应理解,虽然本实施例中设有两个中部板体943,但还可以设置一个或大于两个中部板体943,也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20所示,第二电路板95位于与末端板体944相对的中部板体943的内侧,其中第二电路板95的首尾相连形成弹性环状结构,且第二电路板95中构造有形变空间。因第二电路板95与第三电路板96电路连接,而第三电路板96设于防抖平台20的底部,而防抖平台20会沿着第一方向Y以及第二方向X运动,则第二电路板95设置为上述结构可以为防抖平台20的运动提供形变空间,并且帮助防抖平台20进行复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此外,如图20所示,第三延伸部9411的长度大于第四延伸部9412的长度,且第五延伸部9411沿延伸方向上部分凸出在第六延伸部9412外,第五延伸部9411凸出在第六延伸部9412外的部分上电连接有第一传感器92,防抖平台20上设置有与第一传感器92相对应的第一磁石27,第一传感器92用于与第一磁石27相配合检测防抖平台20沿第一方向Y上的位移。因第五延伸部9411连接有第一压电器50,第一压电器50沿第一方向Y运动带动第五延伸部9411沿着第一方向Y移动。而第六延伸部9412连接有第三压电器80,第三压电器 80沿第三方向Z运动带动第六延伸部9412沿着第三方向Z运动,两者的运动方向不同,故而设置为上述结构,为第五延伸部9411以及第六延伸部9412提供活动空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
以上已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应理解到,若需要,能修改实施例的方面来采用各种专利、申请和出版物的方面、特征和构思来提供另外的实施例。
考虑到上文的详细描述,能对实施例做出这些和其它变化。一般而言,在权利要求中,所用的术语不应被认为限制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是应被理解为包括所有可能的实施例连同这些权利要求所享有的全部等同范围。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30)

1.一种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防抖平台,所述防抖平台具有第一安装孔,所述防抖平台位于所述底座上;
成像芯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孔中;
框架,所述框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防抖平台与所述框架沿第一方向活动连接,所述框架与所述底座沿第二方向活动连接;
第一压电器,所述第一压电器连接所述框架和所述防抖平台,且所述第一压电器用于驱动所述防抖平台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第二压电器,所述第二压电器连接所述底座和所述框架,且所述第二压电器用于驱动所述框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所述框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时带动所述防抖平台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
载体,所述载体可活动地套设在所述框架内,且位于所述防抖平台上;
第三压电器,所述第三压电器连接所述底座和所述载体,且所述第三压电器用于驱动所述载体沿光轴方向运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光轴两两垂直;以及
电路板组件,所述电路板组件与所述成像芯片、所述第一压电器、所述第二压电器和所述第三压电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电器包括:
第一压电元件,与所述电路板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用于在通电后沿所述第一方向形变,并用于在形变时带动所述防抖平台沿第一方向运动;
第一配重块,所述第一配重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的一端,且与所述框架相固定;
第一摩擦棒,所述第一摩擦棒与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的另一端相固定,且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框架上;
第一垫片,设置在所述防抖平台上;
第一弹片,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一垫片相配合夹持所述第一摩擦棒,且所述第一弹片的一端与所述防抖平台相固定,并给所述第一摩擦棒提供压持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抖平台具有:平台本体,所述平台本体的顶面开设有用于放置所述第一配重块和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的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平台本体上具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位于所述第一避让槽延伸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一凸块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用于承接所述第一垫片的第一安装位,所述第一安装位还朝向所述第一避让槽的方向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本体的顶面开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放置槽,所述第一放置槽延伸至所述第一凸块;
所述防抖平台还具有:设置在所述平台本体的顶面的第一卡固件;所述第一卡固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放置槽的顶面,并与所述第一放置槽的槽底相隔开;所述第一放置槽用于放置所述第一弹片,且所述第一卡固件用于卡固所述第一弹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片具有放置在所述第一放置槽中的第一延伸部,以及由所述第一延伸部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且所述第二延伸部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相对;所述第二延伸部卡入所述第一卡固件,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一端具有卡住所述第一摩擦棒的第一卡位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置槽的槽底上设置有用于支持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一支撑块;
所述第一放置槽上还设置一对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隔开的第一限位块,一对所述第一限位块之间用于放置所述第一延伸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位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朝向所述第一安装位的底部方向逐渐聚拢;且所述第二侧壁比所述第一侧壁更靠近所述第一放置槽;
所述第一垫片有部分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弹片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一凹陷区;所述第一摩擦棒卡入所述第一凹陷区内,并与构成所述第一凹陷区的所述第一垫片的部分区域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垫片还有部分朝向所述第一弹片的方向凸出形成两个第一定位区,且所述第一凹陷区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区之间;
所述第一凸块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外壁和第二外壁,所述第一外壁靠近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外壁靠近所述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外壁和所述第一侧壁成第一预设夹角相连并卡入一个所述第一定位区,所述第二外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成第二预设夹角相连并卡入另一个所述第一定位区。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电元件具有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面,至少两个所述第一侧壁面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组件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本体的外形轮廓为矩形;所述平台本体的至少两个角端处设置有第一导向柱,且所述第一导向柱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与所述框架活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电器包括:
第二压电元件,与所述电路板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二压电元件用于在通电后沿所述第二方向形变,并用于在形变时带动所述框架沿第二方向运动;
第二配重块,所述第二配重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压电元件的一端,且与所述底座相固定;
第二摩擦棒,所述第二摩擦棒与所述第二压电元件的另一端相固定,且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第二垫片,设置在所述框架上;以及
第二弹片,所述第二弹片与所述第二垫片相配合夹持所述第二摩擦棒,且所述第二弹片的一端与所述框架相固定,并给所述第二摩擦棒提供压持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具有: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面开设有用于放置所述第二配重块和所述第二压电元件的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二避让槽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框架本体上具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位于所述第二避让槽延伸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二凸块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用于承接所述第二垫片的第二安装位,所述第二安装位还朝向所述第二避让槽的方向开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面开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放置槽,所述第二放置槽延伸至所述第二凸块;
所述框架还具有: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面的第二卡固件;所述第二卡固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放置槽的顶面,并与所述第二放置槽的槽底相隔开;所述第二放置槽用于放置所述第二弹片,且所述第二卡固件用于卡固所述第二弹片;
所述第二弹片具有放置在所述第二放置槽中的第三延伸部,以及由所述第三延伸部弯折延伸形成的第四延伸部,且所述第四延伸部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三延伸部相对;所述第四延伸部卡入所述第二卡固件,所述第三延伸部远离所述第四延伸部的一端具有卡住所述第二摩擦棒的第二卡位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置槽的槽底上设置有用于支持所述第四延伸部的第二支撑块;
所述第二放置槽上还设置一对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隔开的第二限位块,一对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用于放置所述第三延伸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块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朝向所述第二安装位的底部方向逐渐聚拢;且所述第四侧壁比所述第三侧壁更靠近所述第二放置槽;
所述第二垫片有部分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弹片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二凹陷区;所述第二摩擦棒卡入所述第二凹陷区内,并与构成所述第二凹陷区的所述第二垫片的部分区域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凸块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外壁和第四外壁,所述第三外壁靠近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四外壁靠近所述第四侧壁;
所述第二垫片还有部分朝向所述第二弹片的方向凸出形成两个第二定位区,且所述第二凹陷区位于所述第二定位区之间;所述第三外壁和所述第三侧壁成第三预设夹角相连并卡入一个所述第二定位区,所述第四外壁和所述第四侧壁成第四预设夹角相连并卡入另一个所述第二定位区。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电元件具有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面,至少两个所述第二侧壁面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组件电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的外形轮廓为矩形;所述框架本体与底座通过第二导向柱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二导向柱沿第二方向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压电元件、所述第二配重块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一压电元件、所述第一配重块与所述第二弹片位于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设置的两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上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二磁石的第二槽口;且所述第二槽口位于所述第二避让槽的下方;
所述电路板组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磁石相对的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与所述第二磁石相配合检测所述框架沿第二方向上的位移。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抖平台设置有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磁石,所述电路板组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石相对的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与所述第一磁石相配合检测所述防抖平台的位移;
所述框架本体与所述防抖平台相对的一侧的底部凸出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开设有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嵌入的第一槽口。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具有开设有镜头安装孔的载体本体、凸出设置在所述载体本体的外侧壁上的第三凸台,以及与所述第三凸台背离所述载体本体的一侧相连接的卡接板;所述卡接板与所述载体本体之间相隔开形成间隔区;
所述第三压电器包括沿所述光轴方向形变的第三压电元件、与所述第三压电元件的一端相连的第三摩擦棒、与所述第三压电元件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三配重块,以及与所述第三摩擦棒相固定的第三弹片;且所述第三弹片沿所述载体本体的外侧壁延伸,所述间隔区用于放置部分所述第三弹片,所述卡接板用于固定所述第三弹片的一端;所述第三摩擦棒与所述底座活动连接,所述第三配重块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板朝向所述载体本体的一侧还开设有用于所述第三弹片卡入的卡接槽。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压电器还包括与所述第三弹片的另一端相配合固定所述第三摩擦棒的第三垫片;所述载体本体还具有凸出设置在其外侧壁上的第四凸台,所述第四凸台用于安装所述第三垫片;
所述第四凸台朝向所述镜头安装孔方向凹陷形成用于安装所述第三垫片的第三安装位;所述第四凸台具有沿所述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所述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朝向所述三安装位的底部方向逐渐聚拢。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垫片有部分朝向远离所述第三弹片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三凹陷区;所述第三摩擦棒卡入所述第三凹陷区内,并与构成所述第三凹陷区的所述第三垫片的部分区域固定连接;
所述第四凸台具有沿所述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五外壁和第六外壁,所述第五外壁靠近所述第五侧壁,所述第六外壁靠近所述第六侧壁;
所述第三垫片还有部分朝向所述第三弹片的方向凸出形成两个第三定位区,且所述第三凹陷区位于所述第三定位区之间;所述第五外壁和所述第五侧壁成第五预设夹角相连并卡入一个所述第三定位区,所述第六外壁和所述第六侧壁成第四预设夹角相连并卡入另一个所述第三定位区。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本体的外侧壁还开设有第三避让槽,所述第三避让槽与所述卡接板相邻;
所述防抖平台上具有第一卡固件,所述第一卡固件用于卡固所述第一压电器的第一弹片;
所述避让槽用于避让所述第一卡固件。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顶部开设有凹槽;
所述载体本体还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凸出的安装柱,所述安装柱沿所述第二方向可活动地嵌入所述凹槽;
所述镜头驱动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柱上的第三磁石;所述第三磁石用于与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组件上的第三传感器相对应,且所述第三磁石用于与所述第三传感器相配合检测所述载体沿所述镜头驱动机构的光轴方向的位移。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本体还具有凸出设置在其外侧壁上的第三导向柱;
所述底座的内壁上凸出设置有第一限位台和第二限位台,所述第一限位台和第二限位台相间隔形成导向槽;所述第三导向柱可滑动的嵌入所述导向槽内。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
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具有多个第一板体,且多个所述第一板体顺次弯折相连并围绕在所述防抖平台的外周;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板体具有上下分离的第五延伸部和第六延伸部,且所述第六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五延伸部下方;所述第五延伸部、所述第六延伸部以及所述第一压电器的第一压电元件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五延伸部通过第一弹性杆与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电连接;所述第六延伸部通过第三弹性杆与所述第三压电器的第三压电元件电连接;
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设置在一个所述第一板体的内侧;以及
第三电路板,所述第三电路板设置在防抖平台的底部,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电连接;且所述成像芯片与所述第三电路板电连接。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板体中具有首端板体、至少一个中部板体,以及末端板体;所述首端板体、至少一个中部板体,以及所述末端板体顺次相连;且所述首端板体背离所述中部板体的一端与所述末端板体背离所述中部板体的一端相隔开;
所述首端板体具有所述第五延伸部和第六延伸部;所述末端板体通过第二弹性杆与所述第二压电器的第二压电元件电连接;所述末端板体电连接有第二传感器,所述框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传感器相对应的第二磁石,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与所述第二磁石相配合检测所述框架沿第二方向上的位移。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路板位于与所述末端板体相对的所述中部板体的内侧;其中所述第二电路板的首尾相连形成弹性环状结构,且所述第二电路板中构造有形变空间。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延伸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六延伸部的长度,且所述第五延伸部沿延伸方向上至少部分凸出在所述第六延伸部外,所述第五延伸部凸出在所述第六延伸部外的部分上电连接有第一传感器,所述防抖平台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传感器相对应的第一磁石,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与所述第一磁石相配合检测所述防抖平台沿第一方向上的位移。
CN202222250094.0U 2022-08-24 2022-08-24 一种镜头驱动机构 Active CN2178797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50094.0U CN217879785U (zh) 2022-08-24 2022-08-24 一种镜头驱动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50094.0U CN217879785U (zh) 2022-08-24 2022-08-24 一种镜头驱动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79785U true CN217879785U (zh) 2022-11-22

Family

ID=84078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50094.0U Active CN217879785U (zh) 2022-08-24 2022-08-24 一种镜头驱动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797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96894B2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US11215783B2 (en) Optical mechanism and lens module threrof
CN106462029B (zh) 摄像机模块
CN209803439U (zh) 驱动机构
US10761291B2 (en) Lens driving mechanism
CN112770060A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US11561410B2 (en) Driving mechanism for optical element
CN217879785U (zh) 一种镜头驱动机构
CN214125403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载体
CN217425803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0764216A (zh) 潜望式镜头载体及其组件
CN115356822A (zh) 一种镜头驱动机构
TW201248294A (en) Image stabilizing module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CN113194244A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上盖
CN217821198U (zh) 一种镜头驱动机构的防抖平台及镜头驱动机构
CN214125402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底座
CN214125404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上盖
CN214125405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17767005U (zh) 一种镜头驱动机构的载体及镜头驱动机构
CN217283127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上盖
CN217767000U (zh) 一种镜头驱动机构的框架及镜头驱动机构
CN212009105U (zh) 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
CN217767004U (zh) 一种镜头驱动机构的防抖平台及镜头驱动机构
CN217821037U (zh) 一种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及镜头驱动机构
CN211577538U (zh) 镜头驱动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