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77723U - 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77723U
CN217877723U CN202221990845.6U CN202221990845U CN217877723U CN 217877723 U CN217877723 U CN 217877723U CN 202221990845 U CN202221990845 U CN 202221990845U CN 217877723 U CN217877723 U CN 2178777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impact
impact limiting
base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9084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江源
涂勇强
宋凝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yu Fengr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yu Fengr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yu Fengr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yu Fengr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9084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777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777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777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惯导缓冲基座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其包括上平台和下平台,上平台和下平台的中心之间连接有冲击限位机构,上平台的下端面安装有多对均匀环绕所述冲击限位机构分布的支座,下平台的上端面安装有多对均匀环绕所述冲击限位机构分布的支座,上平台的每对支座与下平台的每对支座上下交错分布,每对支座包含两个对称分布的支座,上平台的每个支座与下平台的最相邻支座之间铰接有倾斜的缓冲杆。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惯导缓冲基座存在着在无法控制的大冲击下缓冲杆被冲击破坏的问题,避免了大冲击破坏缓冲基座的缓冲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惯导缓冲基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
背景技术
船用惯导是舰艇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为引导舰艇航行提供位置与航向信息,并为舰艇上的火炮、鱼雷等武器系统提供姿态信息。振动与冲击会严重降低船用惯导的导航精度,但舰艇一方面要承受来自动力设备的不平衡力以及波浪带来的持续振动激励,另一方面要承受由武器发射、鱼雷攻击等带来的强烈冲击和瞬态振动。
为避免舰艇上的振动与冲击影响船用惯导的导航精度,需要为船用惯导配备缓冲基座。目前,船用惯导最常用的缓冲基座为基于Stewart并联机构形式的缓冲基座。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现有惯导缓冲基座存在着在无法控制的大冲击下缓冲杆被冲击破坏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它加装了冲击限位机构,避免大冲击破坏缓冲基座的缓冲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包括上平台和下平台,所述上平台和下平台的中心之间连接有冲击限位机构,所述上平台的下端面安装有多对均匀环绕所述冲击限位机构分布的支座,所述下平台的上端面安装有多对均匀环绕所述冲击限位机构分布的支座,所述上平台的每对支座与下平台的每对支座上下交错分布,每对支座包含两个对称分布的支座,所述上平台的每个支座与下平台的最相邻支座之间铰接有倾斜的缓冲杆。
优选地,所述冲击限位机构包括冲击限位基座和冲击限位杆,所述冲击限位基座和冲击限位杆中的一者竖直安装在上平台的下端面中心,所述冲击限位基座和冲击限位杆中的另一者竖直安装在下平台的上端面中心,所述冲击限位杆的活动端与冲击限位基座的座孔滑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冲击限位杆包括金属杆和橡胶圆柱,所述金属杆的一端设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安装在上平台下表面和下平台上表面中的一者,所述金属杆的另一端设有滑动板,所述橡胶圆柱包裹在滑动板上并与冲击限位基座上的座孔滑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冲击限位基座包括第二固定板和圆筒,所述第二固定板安装在上平台下表面和下平台上表面中的另一者,所述圆筒的内腔形成所述座孔,所述圆筒的外周表面与第二固定板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多个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支撑肋板。
优选地,所述上平台的下端面安装有三对均匀环绕所述冲击限位机构分布的所述支座,所述下平台的上端面安装有三对均匀环绕所述冲击限位机构分布的所述支座。
优选地,所述缓冲杆的内部采用双向弹簧减振结构。
优选地,所述缓冲杆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球铰,所述支座为球铰支座,所述球铰支座内开设有与缓冲杆球铰相配合的球铰孔。
优选地,所述下平台上开设有多个第一竖向螺钉孔,所述第一竖向螺钉孔用于穿设第一竖向螺钉,以将下平台固定安装在船舱甲板安装板上。
优选地,所述上平台上开设有多个第二竖向螺钉孔,所述第二竖向螺钉孔用于穿设第二竖向螺钉,以将船用惯导固定安装在上平台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加装了(由冲击限位基座和冲击限位杆组成的)冲击限位机构,克服了现有惯导缓冲基座存在着在无法控制的大冲击下缓冲杆被冲击破坏的问题,避免了大冲击破坏缓冲基座的缓冲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缓冲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冲击限位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冲击限位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冲击限位杆的半剖视图。
图中标记:1、上平台,2、支座,201、球铰孔,3、缓冲杆,301、球铰,4、下平台,5、冲击限位基座,501、第二固定板,502、圆筒,503、支撑肋板,6、冲击限位杆,601、金属杆,611、第一固定板,612、滑动板;602、橡胶圆柱,7、船用惯导。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更明显易懂,下面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船用惯导7缓冲基座,包括上平台1和下平台4,所述上平台1和下平台4的中心之间连接有冲击限位机构,所述上平台1的下端面安装有多对均匀环绕所述冲击限位机构分布的支座2,所述下平台4的上端面安装有多对均匀环绕所述冲击限位机构分布的支座2,所述上平台1的每对支座2与下平台4的每对支座2上下交错分布,每对支座2包含两个对称分布的支座2,所述上平台1的每个支座2与下平台4的最相邻支座2之间铰接有倾斜的缓冲杆3。当缓冲基座受到无法控制的大冲击,使得各个缓冲杆3位移极大且即将到达破坏位置时,冲击限位机构限制缓冲杆3继续位移,从而保护缓冲基座在大冲击下不被破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冲击限位机构包括冲击限位基座5和冲击限位杆6,所述冲击限位杆6竖直安装在上平台1的下端面中心,所述冲击限位基座5竖直安装在下平台4的上端面中心,所述冲击限位杆6的活动端与冲击限位基座5的座孔滑动配合。当然,所述冲击限位基座5和冲击限位杆6的位置可以互换。在缓冲基座受到极大冲击,使得缓冲杆3位移过大且要被破坏时,由冲击限位杆6的活动端卡在冲击限位基座5的座孔内,限制缓冲杆3继续位移,从而保护了缓冲基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7所示,所述冲击限位杆6包括金属杆601和橡胶圆柱602,所述金属杆601的一端设有第一固定板611,所述第一固定板611安装在上平台1下表面,所述金属杆601的另一端设有滑动板612,所述橡胶圆柱602包裹在滑动板612上并与冲击限位基座5上的座孔滑动配合。当然,在冲击限位杆6安装在下平台4上表面时,所述第一固定板611也可以安装在下平台4上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板611和滑动板612优选但不局限于为圆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冲击限位基座5包括第二固定板501和圆筒502,所述第二固定板501安装在下平台4上表面,所述圆筒502的内腔形成所述座孔,所述圆筒502的外周表面与第二固定板501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多个(如六个)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支撑肋板503,加强了冲击限位基座5的强度。当然,在冲击限位基座5安装在上平台1下表面时,所述第二固定板501也可以安装在上平台1下表面。其中,所述第二固定板501优选但不局限于为圆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平台1的下端面安装有三对均匀环绕所述冲击限位机构分布的所述支座2,所述下平台4的上端面安装有三对均匀环绕所述冲击限位机构分布的所述支座2,即六个支座2安装于上平台1下端面,六个支座2安装于下平台4上端面,六根缓冲杆3的上端铰接于上平台1下端面的支座2,六根缓冲杆3的下端铰接于下平台4上端面的支座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杆3的内部优先采用双向弹簧减振结构,通过双向位移衰减振动和冲击。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杆3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球铰301,所述支座2为球铰支座,所述球铰支座内开设有与缓冲杆3球铰301相配合的球铰孔201。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缓冲基座与船舱之间的固定连接,所述下平台4上开设有多个第一竖向螺钉孔,所述第一竖向螺钉孔用于穿设第一竖向螺钉,以将下平台4固定安装在船舱甲板安装板上。为了便于船用惯导7与缓冲基座之间的固定连接,所述上平台1上开设有多个第二竖向螺钉孔,所述第二竖向螺钉孔用于穿设第二竖向螺钉,以将船用惯导7固定安装在上平台1上。
本实施例的缓冲基座的工作原理为:缓冲基座通过下平台4安装在船舱甲板安装板上,船用惯导7安装在缓冲基座的上平台1上。在工作时,船舶的振动和冲击从下平台4通过六根缓冲杆3衰减后传递到上平台1上的船用惯导7,传至船用惯导7的振动冲击量级远小于下平台4上的振动冲击量级,从而提高了船用惯导7的导航精度。同时,当缓冲基座受到无法控制的大冲击,使得各个缓冲杆3位移极大并即将到达破坏位置时,冲击限位杆6通过下部的橡胶圆柱602卡在限位基座内,以限制缓冲杆3继续位移,从而保护缓冲基座在大冲击下不被破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但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任何简单的修改、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Claims (9)

1.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平台和下平台,所述上平台和下平台的中心之间连接有冲击限位机构,所述上平台的下端面安装有多对均匀环绕所述冲击限位机构分布的支座,所述下平台的上端面安装有多对均匀环绕所述冲击限位机构分布的支座,所述上平台的每对支座与下平台的每对支座上下交错分布,每对支座包含两个对称分布的支座,所述上平台的每个支座与下平台的最相邻支座之间铰接有倾斜的缓冲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限位机构包括冲击限位基座和冲击限位杆,所述冲击限位基座和冲击限位杆中的一者竖直安装在上平台的下端面中心,所述冲击限位基座和冲击限位杆中的另一者竖直安装在下平台的上端面中心,所述冲击限位杆的活动端与冲击限位基座的座孔滑动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限位杆包括金属杆和橡胶圆柱,所述金属杆的一端设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安装在上平台下表面和下平台上表面中的一者,所述金属杆的另一端设有滑动板,所述橡胶圆柱包裹在滑动板上并与冲击限位基座上的座孔滑动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限位基座包括第二固定板和圆筒,所述第二固定板安装在上平台下表面和下平台上表面中的另一者,所述圆筒的内腔形成所述座孔,所述圆筒的外周表面与第二固定板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多个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支撑肋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平台的下端面安装有三对均匀环绕所述冲击限位机构分布的所述支座,所述下平台的上端面安装有三对均匀环绕所述冲击限位机构分布的所述支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杆的内部采用双向弹簧减振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杆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球铰,所述支座为球铰支座,所述球铰支座内开设有与缓冲杆球铰相配合的球铰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平台上开设有多个第一竖向螺钉孔,所述第一竖向螺钉孔用于穿设第一竖向螺钉,以将下平台固定安装在船舱甲板安装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平台上开设有多个第二竖向螺钉孔,所述第二竖向螺钉孔用于穿设第二竖向螺钉,以将船用惯导固定安装在上平台上。
CN202221990845.6U 2022-07-30 2022-07-30 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 Active CN2178777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90845.6U CN217877723U (zh) 2022-07-30 2022-07-30 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90845.6U CN217877723U (zh) 2022-07-30 2022-07-30 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77723U true CN217877723U (zh) 2022-11-22

Family

ID=84056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90845.6U Active CN217877723U (zh) 2022-07-30 2022-07-30 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777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5235B (zh) 一种抗强冲击隔振缓冲器
CN202644389U (zh) 一种耗能球型钢支座
CN202431828U (zh) 弹上惯性测量组合减振装置
KR20110112343A (ko) 추적 안테나용 받침대
CN204647114U (zh) 舰船显控台用抗强冲击、抗倾斜隔振器
CN110258316A (zh) 一种桥梁缓冲基座
CN217877723U (zh) 一种带冲击限位机构的惯导缓冲基座
CN210178684U (zh) 一种液压缸的缓冲机构
CN110770464B (zh) 联接设备、支撑结构和方法
CN117005365A (zh) 一种桥墩防撞抱箍卡扣结构及使用方法
CN109186919B (zh) 一种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冲击点火复合试验的试验装置
CN111911714A (zh) 一种隔震减振型管线承重支座
CN109764079B (zh) 一种船舶发电机设备系统减振降噪装置
CN207195543U (zh) 六自由度缓冲精确复位弹性装置
CN111645822B (zh) 一种用于船体甲板及舷侧开口结构的轴向冲击试验装置
EP4025804B1 (en) Tuned mass damper and system
CN209046744U (zh) 一种全方位防震的监控摄像头
CN104712697A (zh) 舰船显控台用抗强冲击、抗倾斜隔振器
CN211494379U (zh) 一种外置弹性限位隔离器
CN221114263U (zh) 一种升降方便的雷达桅杆
CN217174617U (zh) 一种桥梁桩基防撞护舷
CN211200049U (zh) 一种抗震球形支架
CN221167427U (zh) 一种桥梁减震缓冲支座
CN220317148U (zh) 一种转子起吊导向支架
CN219242841U (zh) 一种抗震支架固定连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