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41794U - 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41794U
CN217841794U CN202221835417.6U CN202221835417U CN217841794U CN 217841794 U CN217841794 U CN 217841794U CN 202221835417 U CN202221835417 U CN 202221835417U CN 217841794 U CN217841794 U CN 2178417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exhaust branch
branch
utilization system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3541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玉杰
徐谦
牛雨飞
杨帅
田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Yil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Hebei Yil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Yil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Hebei Yil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Yil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Hebei Yil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Yil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3541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417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417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4179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发动机与后处理器通过排气主路连接,排气主路上分流出有第一排气分路、第二排气分路与第三排气分路,第一排气分路流经汽车的座椅区域,第二排气分路流经尿素罐,第一排气分路流经汽车的座椅区域,第二排气分路流经尿素罐区域,第三排气分路流经电瓶箱区域。本实用新型对发动机尾气的热量进行有效的利用,避免尾气中的热能被白白浪费、而造成能源的浪费,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而且,由于尾气的热能被利用参与到汽车相应部件的加热工作,使得汽车系统供给加热工作的电量得以降低,从而降低了系统电量的消耗,有利于延长电瓶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尾气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尾气是汽车使用时,发动机燃烧燃料产生的废气,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
为了满足发动机尾气排放要求,尾气通常经过后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后,再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由于尾气温度通常高达300-700℃,直接将尾气排走,会使得尾气中的热能被白白浪费掉,从而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发动机尾气直接排出造成能源浪费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利用发动机尾气的热量进行取暖、保温、加热,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汽车系统电量的消耗。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发动机与后处理器通过排气主路连接,排气主路上分流出有第一排气分路、第二排气分路与第三排气分路,第一排气分路流经汽车的座椅区域,第二排气分路流经尿素罐,第一排气分路流经汽车的座椅区域,第二排气分路流经尿素罐区域,第三排气分路流经电瓶箱区域;三个排气分路从排气主路分流、并流回排气主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第一排气分路上沿气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节流阀、换热器、第一止逆阀,换热器设置在座椅上。
换热器采用板式换热器。
座椅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节流阀的开度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监测的实时温度控制。
尿素罐连接在第二排气分路上,第二排气分路的进气侧管路上设置第二节流阀、出气侧管路上设置第二止逆阀。
尿素罐与第二排气分路之间通过耐热接头连接;尿素罐上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节流阀的开度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监测的实时温度控制。
第三排气分路从换热保温护罩与电瓶箱之间的间隙穿过,其进气侧管路上设置有第三节流阀、出气侧管路上设置有第三止逆阀。
换热保温护罩上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三节流阀的开度通过第三温度传感器监测的实时温度控制。
座椅的加热温度控制在30℃;尿素罐温度提升至20℃时,停止加热,温度降至5℃时,开启加热;电瓶箱的电瓶温度控制在30℃的工作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相应的排气分路分别对座椅、尿素罐、电瓶进行取暖、保温、加热,对发动机尾气的热量进行有效的利用,避免尾气中的热能被白白浪费、而造成能源的浪费,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而且,由于尾气的热能被利用参与到汽车相应部件的加热工作,使得汽车系统供给加热工作的电量得以降低,从而降低了系统电量的消耗,有利于延长电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发动机;2、后处理器;3、座椅;31、第一温度传感器;4、尿素罐;41、第二温度传感器;5、换热保温护罩;51、第三温度传感器;6、电瓶箱;
10、排气主路;
20、第一排气分路;201、换热器;202、第一节流阀;203、第一止逆阀;
30、第二排气分路;301、耐热接头;302、第二节流阀;303、第二止逆阀;
40、第三排气分路;401、第三节流阀;402、第三止逆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1的排气口通过排气主路10与后处理器2连接,排气主路10上分流引出有第一排气分路20、第二排气分路30与第三排气分路40,第一排气分路20、第二排气分路30与第三排气分路40的进气短与出气端均分别连接到排气主路10上,即三个排气分路从排气主路10上分流、然后又流回排气主路10;第一排气分路20流经汽车的座椅3区域,第二排气分路30流经尿素罐4区域,第三排气分路40流经电瓶箱6区域。
第一排气分路20上沿气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节流阀202、换热器201、第一止逆阀203,换热器201设置在座椅3上,从第一排气分路20分流的尾气可以对座椅3进行加热。座椅3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31,用于对座椅3的实时温度进行监测,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31监测的实时温度控制第一节流阀202的开度以调节加热量,座椅3的加热温度控制在30℃左右。换热器201采用板式换热器,可以提升热能利用率,也可以使座椅3均匀受热。
第二排气分路30从尿素罐4内穿过,其进气侧管路与出气侧管路分别通过耐热接头301连接到尿素罐4上;第二排气分路30的进气侧管路上设置第二节流阀302、出气侧管路上设置第二止逆阀303;从第二排气分路30分流的尾气可以对尿素罐4进行加热。尿素罐4上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41,用于对尿素罐4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41监测的实时温度控制第二节流阀302的开度以调节加热量,尿素罐4温度提升至20℃时,停止加热,温度降至5℃时,开启加热。
第三排气分路40从换热保温护罩5与电瓶箱6之间的间隙穿过,其进气侧管路上设置有第三节流阀401、出气侧管路上设置有第三止逆阀402,从第三排气分路40分流的尾气可以对电瓶箱6进行加热,提高电瓶的续航,降低电瓶的衰减,有利于提高电瓶的使用寿命。换热保温护罩5上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51,用于对电瓶箱6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第三温度传感器51监测的实时温度控制第三节流阀401的开度以调节加热量,使电瓶的温度处于30℃左右的适宜工作温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相应的排气分路分别对座椅3、尿素罐4、电瓶进行取暖、保温、加热,对发动机1尾气的热量进行有效的利用,避免尾气中的热能被白白浪费、而造成能源的浪费,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而且,由于尾气的热能被利用参与到汽车相应部件的加热工作,使得汽车系统供给加热工作的电量得以降低,从而降低了系统电量的消耗,有利于延长电瓶的使用寿命。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Claims (9)

1.一种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发动机(1)与后处理器(2)通过排气主路(10)连接,其特征在于:排气主路(10)上分流出有第一排气分路(20)、第二排气分路(30)与第三排气分路(40),第一排气分路(20)流经汽车的座椅(3)区域,第二排气分路(30)流经尿素罐(4),第一排气分路(20)流经汽车的座椅(3)区域,第二排气分路(30)流经尿素罐(4)区域,第三排气分路(40)流经电瓶箱(6)区域;三个排气分路从排气主路(10)分流、并流回排气主路(10)。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排气分路(20)上沿气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节流阀(202)、换热器(201)、第一止逆阀(203),换热器(201)设置在座椅(3)上。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换热器(201)采用板式换热器。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座椅(3)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31),第一节流阀(202)的开度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31)监测的实时温度控制。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尿素罐(4)连接在第二排气分路(30)上,第二排气分路(30)的进气侧管路上设置第二节流阀(302)、出气侧管路上设置第二止逆阀(303)。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尿素罐(4)与第二排气分路(30)之间通过耐热接头(301)连接;尿素罐(4)上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41),第二节流阀(302)的开度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41)监测的实时温度控制。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三排气分路(40)从换热保温护罩(5)与电瓶箱(6)之间的间隙穿过,其进气侧管路上设置有第三节流阀(401)、出气侧管路上设置有第三止逆阀(402)。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换热保温护罩(5)上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51),第三节流阀(401)的开度通过第三温度传感器(51)监测的实时温度控制。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座椅(3)的加热温度控制在30℃;尿素罐(4)温度提升至20℃时,停止加热,温度降至5℃时,开启加热;电瓶箱(6)的电瓶温度控制在30℃的工作温度。
CN202221835417.6U 2022-07-18 2022-07-18 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78417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35417.6U CN217841794U (zh) 2022-07-18 2022-07-18 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35417.6U CN217841794U (zh) 2022-07-18 2022-07-18 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41794U true CN217841794U (zh) 2022-11-18

Family

ID=84036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35417.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7841794U (zh) 2022-07-18 2022-07-18 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417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275583A1 (en) Engine system properties controller
CN103775252B (zh) 一种增压柴油机egr系统智能冷却装置
KR100417750B1 (ko) 내연기관의 배기 정화 장치
CN113236402B (zh) 一种控制dpf碳载捕集及被动再生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09892306U (zh) 排气温度提升装置及尾气处理装置
CN111365095A (zh) 一种柴油发动机用电加热颗粒捕捉器后处理系统
CN114396344A (zh) 一种车辆滑行发动机后处理保温控制装置及控制程序
CN107575322A (zh) Egr系统及egr系统的控制方法
US20090282816A1 (en) Fresh Air Bypass to Cool Down Hot Exhaust in DPF Regeneration Mode at Low Vehicle Speed and Idle
CN217841794U (zh) 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
CN210343460U (zh) 针对汽油机余热回收及排气净化的有机朗肯循环-三元催化联合控制装置
CN103806994A (zh) 一种增压柴油机智能化提升排气温度系统
CN110005510B (zh) 针对汽油机余热回收及排气净化的有机朗肯循环-三元催化联合控制策略
CN110080863B (zh) 一种提高船用柴油机低压scr系统低温性能的加热系统
CN207761832U (zh) 一种egr系统
CN109798165A (zh) 一种颗粒捕集器快速累碳装置
CN202756067U (zh) 基于虚拟氮氧传感器的柴油机尾气后处理系统
CN101776004B (zh) 一种lpg加热反吹再生式柴油机微粒捕集系统
CN203847215U (zh) 一种增压柴油机智能化提升排气温度系统
CN114076053B (zh) 一种废气再循环再生的方法、装置以及车辆
CN210171228U (zh) 一种溴化锂分级布置耦合脱硝系统
CN210013734U (zh) 一种废气净化装置
CN204511606U (zh) 发动机scr催化器系统
CN208203395U (zh) 发动机进气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CN206035675U (zh) 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