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25274U - 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25274U
CN217825274U CN202220184771.0U CN202220184771U CN217825274U CN 217825274 U CN217825274 U CN 217825274U CN 202220184771 U CN202220184771 U CN 202220184771U CN 217825274 U CN217825274 U CN 2178252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sion
earphone
shell
sound
earmuf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8477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涛
李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Zim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Zim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Zim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Zim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8477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252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252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252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耳机,所述耳机包括壳体、音嘴和耳机保护组件,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连,且第一壳体适于与人体外耳道接触,音嘴与第一壳体相连,耳机保护组件包括耳套和耳塞,耳套与第一壳体可拆卸地相连,且耳套包裹在第一壳体外部,耳塞与音嘴可拆卸地相连,且耳塞包裹在音嘴外部。本公开的耳机,可以减缓长时间佩戴耳机引起的不适感,提高耳机佩戴体验。

Description

耳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耳塞包括耳机壳体部、设置于壳体部内的发声单元、以及耳塞保护套组成,耳塞能够塞入耳腔内,用于接受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发出的电讯号,发声单元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音波。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做出的:
相关技术中,耳塞保护套只包裹音嘴,入耳式耳机在佩戴时需要将耳塞保护套塞入耳内,由于人体外耳道与耳机壳体直接接触,导致长时间佩戴时耳廓因为塑胶的挤压带来的酸胀或疼痛感。
本公开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耳机,可以减缓长时间佩戴耳机引起的不适感,提高耳机佩戴体验。
本公开实施例的耳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连,且所述第一壳体适于与人体外耳道接触;音嘴,所述音嘴与所述第一壳体相连;耳机保护组件,所述耳机保护组件包括耳套和耳塞,所述耳套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地相连,且所述耳套包裹在所述第一壳体外部,所述耳塞与所述音嘴可拆卸地相连,且所述耳塞包裹在所述音嘴外部。
本公开实施例的耳机,可以减缓长时间佩戴耳机引起的不适感,提高耳机佩戴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套内设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由外向内延伸,且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分别卡设在所述耳机的壳体上以将所述耳套与所述耳机的壳体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套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连通所述耳套的内部与外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塞内设有通孔,所述耳机的音嘴伸入所述通孔内,所述耳机的音嘴与所述通孔的内壁面形成传声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内壁面设有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由外向内延伸,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三凸起间隔布置以形成第一凹槽,所述耳机的音嘴安装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泄音孔和/或透光口,所述泄音孔和/或透光口与所述耳套的开口相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设有第二凹槽,所述耳套内的第一凸起卡设在所述第二凹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音嘴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部、支撑部和出音部,所述耳套的第二凸起包裹在所述连接部外部,所述耳塞的第四凸起位于所述支撑部的外部,所述出音部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机还包括钢网,所述钢网与所述出音部相连,且所述钢网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钢网远离所述出音部的一侧端面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面相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拆卸地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的耳机的剖视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的耳机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的耳机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耳机保护组件100,壳体200,
耳套1,第一凸起11,第二凸起12,开口13,
耳塞2,通孔21,第三凸起22,第四凸起23,第一凹槽24,
第一壳体3,泄音孔31,透光口32,
第二壳体4,
音嘴5,连接部51,支撑部52,出音部53,钢网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公开,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耳机,包括壳体200、音嘴5和耳机保护组件100。
耳机保护组件包括耳套1和耳塞2。
耳套1包裹在耳机的壳体200上。
需要说明的是,耳套1由软性材料制成,即耳套1为软性耳套1。例如,耳套1可以为硅胶耳套1或橡胶耳套1。
如图1所示,耳套1包裹在耳机的壳体200上,且耳套1适于与人体外耳道相接触。
耳塞2适于与耳机的音嘴5相连,且耳塞2包裹在耳机的音嘴5外部。
例如,耳塞2的外轮廓适于与人体外耳道的形状相适配,耳塞2由软性材料制成,即耳塞2为软性耳塞2。例如,耳塞2可以为硅胶耳塞2或橡胶耳塞2。
本公开实施例的耳机,通过设置耳套1,避免壳体200与人工外耳道直接接触,减缓长时间佩戴时造成人体耳道酸胀或疼痛等不适感,提升佩戴舒适性。耳塞2与耳套1为相对独立,组装方便,提升耳机的外观颜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耳套1内设有第一凸起11和第二凸起12,第一凸起11和第二凸起12由外向内延伸,且第一凸起11和第二凸起12间隔布置,第一凸起11和第二凸起12分别卡设在耳机的壳体200上以将耳套1与耳机的壳体200相连。
具体地,如图2所示,耳套1的内侧设有第一凸起11和第二凸起12,第一凸起11和第二凸起12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第一凸起11和第二凸起12均为环形凸起,即第一凸起11环绕耳套1的内侧一周,第二凸起12环绕耳套1的内侧一周,第一凸起11的内侧面为平面,第二凸起12的内侧面为平面。
本公开实施例的耳机,通过在耳套1内侧设置第一凸起11和第二凸起12,可以使耳套 1与耳机的壳体200连接的更加稳定,避免耳套1由耳机上脱落,提高了耳机佩戴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耳套1上设有开口13,开口13连通耳套1的内部与外界。
具体地,如图4所示,开口13的形成大体呈椭圆型,可以理解的是,开口13的形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圆形或矩形。开口13贯通耳套1的内外壁面。
本公开实施例的耳机,通过在耳套1上设置开口13,可以避免耳套1遮挡耳机上需要外漏的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耳塞2内通孔21,耳机的音嘴5伸入通孔21内,耳机的音嘴5与通孔21的内壁面形成传声通道。
具体地,如图2所示,通孔21沿左右方向贯通耳塞2,通孔21的内壁面与耳机的音嘴5的左端面形成传声通道,通过设置通孔21,避免由音嘴5发出的声波受到遮挡,提高耳机的音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孔21的内壁面设有第三凸起22和第四凸起23,第三凸起22和第四凸起23由外向内延伸,第三凸起22和第三凸起22间隔布置以形成第一凹槽24,耳机的音嘴5安装在第一凹槽24内。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三凸起22和第四凸起23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第三凸起22和第四凸起23之间形成第一凹槽24,耳机的音嘴5置于第一凹槽24内,且耳机的音嘴 5的外壁面与第一凹槽24的底面相接触。
本公开实施例的耳机,通过设置第三凸起22和第四凸起23,且第三凸起22和第四凸起23之间形成第一凹槽24,将耳机的音嘴5置于第一凹槽24内,提高了耳塞2与音嘴5 的连接稳定性,还可以提高耳机的音质和佩戴体验。
壳体200包括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第一壳体3与第二壳体4相连,且第一壳体3适于与人体外耳道接触。
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3设在第二壳体4的左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可以为一体成型或分体装配,例如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可通过卡接、螺栓连接或粘贴等方式可拆卸地固定。
音嘴5与第一壳体3相连。音嘴5的右端与第一壳体3的左端面相连。
例如,音嘴5可以与第一壳体3一体成型,当然音嘴5也可以与第一壳体3分体装配。
耳套1与第一壳体3可拆卸地相连,且耳套1包裹在第一壳体3外部,耳塞2与音嘴5可拆卸地相连,且耳塞2包裹在音嘴5外部。
耳套1还可以与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可拆卸地相连,且耳套1同时包裹在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的外部。耳套1还可以是分体式,即包裹第一壳体3的部分耳套1与包裹第二壳体4的部分耳套1为分体式结构,从而便于对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进行包裹,还便于耳套1的安装和拆卸。
需要说明的是,耳机保护组件100的颜色可调节。
具体地,如图3所示,耳套1包裹在第一壳体3的外部,耳套1的内侧面与第一壳体3的外壁面相接触,当耳套1与第一壳体3相连后,耳套1的外壁面与第二壳体4的外壁面大体平齐,从而提高耳机的佩戴舒适性和外观美感。
耳塞2包裹在音嘴5外部,耳塞2的右端面与耳套1的左端面相接触,从而提高了耳机的佩戴舒适性。
本公开实施例的耳机,因采用上述实施例的耳机保护组件,可以减缓长时间佩戴耳机引起的不适感,提高耳机佩戴体验。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耳机可以为有线耳机或无线耳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3上设有泄音孔31和/或透光口32,泄音孔31和/或透光口32与耳套1的开口13相对应。
例如,第一壳体3上设有泄音孔31,或者,第一壳体3上设有透光口32,或者第一壳体3上设有泄音孔31和透光口32。当耳套1与第一壳体3相连后,耳套1上的开口13与泄音孔31和透光口32的位置相对应。
本公开实施例的耳机,通过在耳套1上设置开口13,避免了耳套1遮挡泄音孔31或透光口32,在不影响耳机正常使用的前提下,还提高了佩戴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3与第二壳体4之间设有第二凹槽,耳套1内的第一凸起11卡设在第二凹槽内。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以形成第二凹槽,第一凸起11卡设在第二凹槽内,第一凸起1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体等于第二凹槽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第一凸起11的内侧面与第二凹槽的底面相接触,第一凸起11的左端面与第一壳体3的右端面相接触,第一凸起11的右端面与第二壳体4的左端面相接触。
本公开实施例的耳机,通过在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之间设置第二凹槽,且第一凸起11卡设在第一凹槽24内,可以提高耳套1与第一壳体3连接的稳定性,避免耳套1由第一壳体3上脱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音嘴5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部51、支撑部52和出音部53,耳套1的第二凸起12包裹在连接部51外部,耳塞2的第四凸起23位于支撑部52的外部,出音部53位于第一凹槽24内。
具体地,如图3所示,连接部51、支撑部52和出音部53由右向左依次连接,连接部51的右端与第一壳体3的左端相连,支撑部52的右端与连接部51的左端相连,支撑部52 的左端与出音部53的右端相连。第二凸起12包裹在连接部51的外部,第二凸起12的内周末与连接部51的外周面相接触,第二凸起12的右端面与第一壳体3的左端面相接触,第二凸起12的左端面与耳塞2的右端面相接触。
第四凸起23包裹在支撑部52的外部,第四凸起23的内侧面与支撑部52的外周面相接触,第四凸起23的左端面与出音部53的右端面相接触,第四凸起23的右端面与连接部 51的左端面相接触。
出音部53的外周面与第一凹槽24的底面相接触,出音部53的左端面与第三凸起22的右端面相接触,出音部53的右端面与第四凸起23的左端面相接触。
本公开实施例的耳机,第四凸起23卡设在支撑部52的外部,出音部53设在第一凹槽 24内,可以提高耳塞2与音嘴5连接的稳定性,避免耳塞2脱落,还可以提高耳塞2对音嘴5的包裹密封性,提高耳机音质。
优选地,连接部51、支撑部52和出音部53一体成型,从而提高音嘴5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耳机还包括钢网6,钢网6与出音部53相连,且钢网6位于第一凹槽24内,钢网6远离出音部53的一侧端面与第一凹槽24的侧壁面相接触。
具体地,如图3所示,钢网6与出音部53可拆卸地相连或固定连接,钢网6设在出音部53的左端,钢网6的左端面与第一凹槽24的侧壁相接触,即钢网6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三凸起22的内接尺寸,从而防止钢网6脱落掉入人体耳道内。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本公开实施例的耳机的装配过程。
将耳套1的第一凸起11卡设在第二凹槽内,将第二凸起12与卡设在连接部51的外部,实现耳套1与第一壳体3的连接,将第四凸起23卡设在支撑部52的外部,出音部53卡设在第一凹槽24内,实现耳塞2与音嘴5的连接。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公开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连,且所述第一壳体适于与人体外耳道接触;
音嘴,所述音嘴与所述第一壳体相连;
耳机保护组件,所述耳机保护组件包括耳套和耳塞,所述耳套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地相连,且所述耳套包裹在所述第一壳体外部,所述耳塞与所述音嘴可拆卸地相连,且所述耳塞包裹在所述音嘴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套内设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由外向内延伸,且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分别卡设在所述耳机的壳体上以将所述耳套与所述耳机的壳体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套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连通所述耳套的内部与外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塞内设有通孔,所述耳机的音嘴伸入所述通孔内,所述耳机的音嘴与所述通孔的内壁面形成传声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内壁面设有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由外向内延伸,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三凸起间隔布置以形成第一凹槽,所述耳机的音嘴安装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泄音孔和/或透光口,所述泄音孔和/或透光口与所述耳套的开口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凸起卡设在所述第二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嘴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部、支撑部和出音部,所述第二凸起包裹在所述连接部外部,所述耳塞的第四凸起位于所述支撑部的外部,所述出音部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钢网,所述钢网与所述出音部相连,且所述钢网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钢网远离所述出音部的一侧端面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面相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拆卸地固定。
CN202220184771.0U 2022-01-21 2022-01-21 耳机 Active CN2178252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84771.0U CN217825274U (zh) 2022-01-21 2022-01-21 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84771.0U CN217825274U (zh) 2022-01-21 2022-01-21 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25274U true CN217825274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59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84771.0U Active CN217825274U (zh) 2022-01-21 2022-01-21 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252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95703B2 (ja) 音響チューニングメカニズムを有するイヤホン
KR101423881B1 (ko) 이어폰용 스피커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어폰
KR101959608B1 (ko) 제어된 음향 누설 포트를 갖는 이어폰
KR100968006B1 (ko) 결합장치의 보유유지가 개선된 이어몰드
EP1594340B1 (en) Flexible ear piece for a hearing aid
US6775390B1 (en) Headset with movable earphones
JP2012170136A (ja) 改良された耳ユニットと呼ばれる装置
CN215682610U (zh) 开放式耳机
CN108702560B (zh) 声音输出装置
JP7404735B2 (ja) イヤホン及びイヤホンのサポータ
US11381897B2 (en) Variable eartip for earphone
US8391526B2 (en) Ear device for improved fit and sound
CN217825274U (zh) 耳机
CN217935904U (zh) 耳机
CN217607948U (zh) 一种固定耳塞及开放式蓝牙耳机
KR101477285B1 (ko) 이어폰
CN212811992U (zh) 一种罩耳式耳机单元及头戴耳机
CN115190391A (zh) 一种耳帽及耳机
CN209845238U (zh) 新型骨传导耳机
KR100625184B1 (ko) 이어 패드
WO2018120467A1 (zh) 耳套式耳机
US8550207B1 (en) High retention aural transmission device
CN113613115A (zh) 入耳式耳机
WO2018225357A1 (ja) 音響装置
CN213403438U (zh) 耳机调音的双层音腔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