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22414U - 动触桥及触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触桥及触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22414U
CN217822414U CN202221841928.9U CN202221841928U CN217822414U CN 217822414 U CN217822414 U CN 217822414U CN 202221841928 U CN202221841928 U CN 202221841928U CN 217822414 U CN217822414 U CN 2178224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contact
movable contact
plan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4192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建国
肖体锋
杨辉
李帅
朱映平
徐胜国
白继超
李嘉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4192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224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224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224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动触桥及触头装置。该动触桥包括主体部、动触点、引弧部以及吹弧件。其中,分别设置在主体部的相对两端;引弧部分别与主体部的两端相连,引弧部相对水平位置向下延伸;吹弧件设置在主体部和引弧部的下方。上述动触桥,能够快速推动电弧向中间运动,加快灭弧。

Description

动触桥及触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触桥及触头装置。
背景技术
触头装置一般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可移动触头以及相关联的一个或更多个固定触头。这些触头在正常工作期间被接合以完成贯穿该设备的电流运载路径。这些触头可以除了响应于诸如电流过载、热保护或其他非期望事件这样的故障情况以外,还响应于诸如关断断路器或使中间继电器或接触器的线圈电压断电这样的期望事件而被分离开。当可移动触头与固定触头分离时会产生电弧,电弧会使触头装置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增加,甚至损坏触头、设备自身或正在保护的负载。
目前,为了消除电弧,采用增加触头开距的分离来延长电弧弧柱,或在静触头下方或触桥与灭弧室之间增加增磁零件以增加磁吹作用加快电弧的运动,或在动静触头附近周边设置产气材料增加压力从而减小电弧直径等方式来灭弧,但是这些结构和方法难以解决电弧在触桥与静触头之间持续燃烧或重燃的问题。
因此,继续提出一种动触桥及触头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触桥,能够快速推动电弧向中间运动,加快灭弧。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触桥,包括:
主体部;
动触点,所述动触点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端;
引弧部,所述引弧部分别与所述主体部的两端相连,所述引弧部相对水平位置向下延伸;
吹弧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引弧部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引弧部呈三角形,沿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所述引弧部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所述吹弧件设置在所述引弧部下方的部分与所述引弧部的形状和大小相同。
可选地,所述吹弧件包括水平部,所述水平部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所述水平部的长度小于所述动触点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水平部上设有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头装置,其燃弧时间短,重燃风险低,使用寿命较长。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触头装置,包括上述的动触桥。
可选地,还包括:
外壳,包括底座,所述动触桥设置在所述外壳内;
垫板,设置在所述动触桥的下方,所述垫板上设有凸台;
弹性复位件,设置在所述垫板与所述底座之间,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端套设在所述凸台上。
可选地,所述垫板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本体上的卡槽,所述动触桥卡接于所述卡槽。
可选地,所述凸台包括:
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所述第二平面相对设置;
圆弧段,设置在所述凸台靠近所述动触桥的一端,所述圆弧段连接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
锥形倒角,设置在所述圆弧段的下方,所锥形倒角连接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
底面,所述底面为平面,所述底面能够与所述底座抵接;
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底面之间的连接线为直线,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底面之间的连接线为直线。
可选地,所述触头装置还包括触头支持,所述外壳还包括支架座,
所述支架座的相对两个内壁上设有第一滑轨,所述触头支持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触头支持之间的距离为0.2mm-0.3mm。
可选地,所述支架座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触头支持上设有第二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触桥,包括主体部、动触点、引弧部以及吹弧件。电弧产生后在自感磁场的作用下一般向单边运动,而灭弧室一般设置在动触桥的左右两侧,因此不能发挥灭弧室的总体灭弧效果。通过设置吹弧件,不仅能够及时、快速推动电弧运动,而且能够将电弧向中间推动,充分发挥了灭弧室的总体灭弧效果,灭弧速度快。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触头装置,包括上述的动触桥,其灭弧速度快,灭弧效果高,减少了燃弧时间和重燃风险,避免了电弧持续燃烧,甚至爆炸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触桥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触桥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头装置结合时的工作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头装置断开时的工作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触桥、垫板、弹性复位件和底座的装配图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视角下的垫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视角下的垫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头支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动触桥;110、主体部;120、动触点;130、引弧部;140、吹弧件;141、通孔;210、底座;300、垫板;310、水平部;320、卡槽;321、凸起;400、凸台;410、第一平面;420、圆弧段;430、锥形倒角;440、底面;500、弹性复位件;600、触头支持;610、第二滑轨;620、第二凹槽;621、深凹槽;622、浅凹槽;630、头部;700、支架座;710、第一滑轨;720、第一凹槽;800、引弧板;810、引弧块;900、灭弧室;910、灭弧栅片;1000、静触头;1010、增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触桥100,能够快速推动电弧向中间运动,加快灭弧。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该动触桥100包括主体部110、动触点120、引弧部130以及吹弧件140,其中,动触点120分别设置在主体部110的相对两端,动触点120与主体部110可以通过焊接相连,为了提高动触点120与主体部110之间的连接强度,可以在主体部110与动触点120相连的位置设置多个凸筋。引弧部130分别与主体部110的两端相连,且引弧部130相对水平位置向下延伸。通过设置引弧部130相对水平位置向下延伸,即引弧部130向远离静触头1000的方向延伸,有利于电弧运动。吹弧件140设置在主体部110和引弧部130的下方。引弧部130表面材料为铜,吹弧件140采用磁性材料,包括覆铜钢等具有磁性的材料,产生电弧时,电弧在铜上的运动速度最快,同时,铜的熔化温度较低,电弧可以带走一部分能量,若不设置磁性材料的吹弧件140,电弧由自感磁场作用一般情况下向单边运动,不能达到设置在动触桥100两侧的灭弧室900的最大灭弧效果。而通过设置吹弧件140,既能加快电弧运动,又能将电弧向中间推动,有利于充分发挥灭弧室900的作用,灭弧效果高,减少了燃弧时间,降低了重燃风险。
优选地,继续参见图1,吹弧件140包括水平部310,水平部310与主体部110相连,可选地,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将水平部310与主体部110相连。为了便于理解,定义动触点120的长度为a,水平部310的长度为b,则b小于a,优选为大于0且小于0.66a,以便及时发挥吹弧件140的作用。若b较小,虽然能够提高触头装置的电寿命和短路分断能力,但有可能出现引弧部130电弧烧蚀后吹弧件140从主体部110脱落,落入灭弧室900导致灭弧栅片910短路等情况发生,导致触头装置损坏,降低了触头装置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水平部310上设有通孔141,通孔141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如圆形或方形等。通过在水平部310上设置通孔141,一方面,方便容纳焊接加工过程中焊料的溢出;另一方面,便于检查焊接情况。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1,引弧部130与水平面位置之间的夹角c为0°-90°,优选为25°-45°,示例性地,可以是25°、30°、35°、40°或45°等,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即可。
优选地,继续参见图2,引弧部130呈三角形,沿远离主体的方向,引弧部130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且吹弧件140设置在引弧部130下方的部分与引弧部130的形状和大小相同。引弧部130尖端的角度d优选为25°-90度,引弧部130的尖端可以为圆角,有利于电弧集中在一起快速跳跃。
进一步地,主体部110一般采用铜或铜合金材料,32A电流以下产品优先采用黄铜,黄铜硬度和强度较好,导电性强。吹弧件140可以采用覆铜钢板,覆铜钢板表面是薄的铜层,同种材料之间便于焊接加工。动触点120一般采用耐熔焊性能力强的材料,优先选用环保触头材料银氧化锡或银氧化锌替代对人体有害的银氧化镉材料,也可以采用银石墨与银镍配对材料或银钨类材料,与银氧化镉材料相比,在相同电寿命条件下,材料使用量降低了50%,在提高性能的同时,降低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触头装置,包括上述的动触桥100,其燃弧时间短,重燃风险低,使用寿命较长。
具体地,如图3-9所示,该触头装置还包括外壳、垫板300以及弹性复位件500。其中,外壳包括底座210,动触桥100设置在外壳内。垫板300设置在动触桥100的下方,垫板300上设有凸台400,弹性复位件500设置在垫板300与底座210之间,且弹性复位件500的一端套设在凸台400上。当电路发生短路时,由于动触桥100两端的电动斥力有时并不均匀,同时受短路电流分断产生的高压膨胀气体的作用,使得动触桥100短路分断试验后发生侧翻(从水平状态切换到竖直状态),从而不能实现正常的通断功能。本申请通过设置垫板300,并在垫板300上设置凸台400,能够避免动触桥100发生翻转,且将垫板300设置在弹性复位件500和动触桥100之间,能够实现弹性复位件500与动触桥100之间的热隔离,使得通过垫板300传递至弹性复位件500的温度影响很小,能长期维持弹性复位件500的性能不变,保证了弹性复位件500工作的可靠性。垫板300一般为塑性材料,弹性复位件500可以为弹簧。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垫板300包括本体和卡槽320,在本实施例中,卡槽320设有两个,两个卡槽320分别设置在本体的两端,动触桥100卡接于卡槽320,具体地,动触桥100的主体部110卡接于卡槽320。本体为平板状结构。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本体的相对两侧上设有凸起321,两个凸起321之间形成卡槽320,当然,卡槽320的结构也可以为其它,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即可。
优选地,如图7所示,凸台400包括第一平面410、第二平面圆弧段420、锥形倒角430以及平面。其中,第一平面410和第二平面相对设置,第一平面410与底面440之间的连接线为直线,第二平面与底面440之间的连接线为直线,使得垫板300偏转时垫板300与触头支持600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避免因点接触而发生不可控偏移。圆弧段420设置在凸台400靠近动触桥100的一端,圆弧段420连接第一平面410和第二平面,圆弧段420用于安装弹性复位件500,使弹性复位件500安装好后,既能灵活运动,又有合适的间隙避免弹性复位件500脱出。锥形倒角430,设置在所述圆弧段420的下方,所锥形倒角430连接所述第一平面410和所述第二平面,通过设置锥形倒角430,一方面,便于弹性复位件500的安装;另一方面,能够在垫板300单边向下时容纳部分弹性复位件500,减少弹性复位件500的变形,避免损坏弹性复位件500。底面440为平面,在垫板300受力向靠近底座210的方向移动时,底面440能够与底座210抵接,通过设置底面440为平面,能够提高凸台400与底座210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保护凸台400和底座210。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8所示,触头装置还包括触头支持600,外壳还包括支架座700。其中,支架座700的相对两个内壁上设有第一滑轨710,触头支持600与第一滑轨710滑动连接,第一滑轨710与触头支持600之间的距离为0.2mm-0.3mm,示例性地,可以为0.2mm、0.22mm、0.24mm、0.26mm、0.28mm、或0.3mm等,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即可。这种结构有利于保证触头支持600滑动的顺畅性。通过设置第一滑轨710与触头支持600的间隙较小,能够使外部的空间气压难以进入外壳内部,使外壳内部为一个相对密封的空间,有利于触头装置形成气吹灭弧。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8,触头支持600上凸设有第二滑轨610,支架座700上设有与第二滑轨610相匹配的滑槽,第二滑轨610与滑槽滑动连接,有利于保证触头支持600移动的可靠性。
优选地,继续参见图8,支架座700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凹槽720,使得电弧中气态的金属凝固为金属颗粒后能够在第一凹槽720内自由运动,保证触头支持600在弹性复位件500的作用向能够向上运动使动触桥100与静触头1000接触,保证了触头装置的通电的可靠性。触头支持600上设有第二凹槽620,第二凹槽620也为金属颗粒的运动提供了通道,保证触头支持600移动的顺畅性。
优选地,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凹槽620包括深凹槽621和浅凹槽622,浅凹槽622设置在两个深凹槽621之间,浅凹槽622的深度小于深凹槽621的深度,便于提高触头支撑的强度。触头支持600由热稳定性好的材料加工而成,优先选用热固定塑料,如树脂材料,避免触头支持600受热变形,有利于提高触头装置的通电可靠性。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9,触头支持600还包括头部630、头部630与支架座700的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能够使外部的空间气压难以进入外壳内部,使外壳内部为一个相对密封的空间,有利于触头装置形成气吹灭弧。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3和图4,触头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底座210上的引弧板800,设置在动触桥100两侧的灭弧室900,设置在灭弧室900内的灭弧栅片910和设置在外壳上的静触头1000。当触头装置处于接通状态,如图3所示,操作机构(图中未示出)让开触头支持600向上运动的空间,动触桥100在弹性复位件500的作用下向上运动,使动触桥100上的动触点120与静触头1000上的触点接通通电。引弧板800与灭弧室900内最靠近引弧板800的灭弧栅片910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可以分割电流增加介电强度。引弧板800连接两个灭弧室900,若产生较大的分断电流形成电弧,引弧板800能够将两个灭弧室900串联起来形成高的电弧电压,实现高效灭弧。静触头1000与触头支持600、支架座700之间一起组成一个相对密封的空间,避免气体从触头支持600向上方装置内部传递,避免上方装置爆炸开裂,同时与灭弧室900后端气体出口形成气压差,有利于使电弧快速进入灭弧室900内熄灭。
优选地,引弧板800上设有引弧块810,引弧块810靠近动触桥100的引弧件设置,引弧板800和引弧块810采用磁性材料制成,也可以采用腹痛钢板等内部为磁性的材料制成。引弧块810与引弧板800之间通过焊接相连,加工简单方便,与现有技术采用引弧板800折弯形成引弧块810的方式,结构稳定性更高,不受电弧烧蚀机高温影响而导致变形,耐烧蚀能力和磁力均较强。通过引弧板800、灭弧栅片910以及引弧块810的增磁吸力,能够较为容易的实现电弧从动触桥100上跳转到引弧块810上,进入灭弧室900快速灭弧。
优选地,灭弧室900靠近引弧板800位置的灭弧栅片910较短,增加了气体空间,减少了灭弧室900气体流动的阻力,更有利于电弧从动触桥100跳转至引弧板800上进入灭弧栅片910位置,快速熄灭电弧。
优选地,静触头1000内设有增磁件1010,增磁件1010能够增强磁场,加上电弧的运动,增磁件1010采用磁性材料制成,如钢、铁加工而成,是比较成熟的提高灭弧的措施,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动触桥,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部(110);
动触点(120),所述动触点(120)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部(110)的两端;
引弧部(130),所述引弧部(130)分别与所述主体部(110)的两端相连,所述引弧部(130)相对水平位置向下延伸;
吹弧件(140),设置在所述主体部(110)和所述引弧部(130)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部(130)呈三角形,沿远离所述主体部(110)的方向,所述引弧部(130)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所述吹弧件(140)设置在所述引弧部(130)下方的部分与所述引弧部(130)的形状和大小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弧件(140)包括水平部(310),所述水平部(310)与所述主体部(110)相连,所述水平部(310)的长度小于所述动触点(120)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部(310)上设有通孔(141)。
5.一种触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动触桥(10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外壳,包括底座(210),所述动触桥(100)设置在所述外壳内;
垫板(300),设置在所述动触桥(100)的下方,所述垫板(300)上设有凸台(400);
弹性复位件(500),设置在所述垫板(300)与所述底座(210)之间,所述弹性复位件(500)的一端套设在所述凸台(400)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板(300)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本体上的卡槽(320),所述动触桥(100)卡接于所述卡槽(32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400)包括:
第一平面(410)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410)所述第二平面相对设置;
圆弧段(420),设置在所述凸台(400)靠近所述动触桥(100)的一端,所述圆弧段(420)连接所述第一平面(410)和所述第二平面;
锥形倒角(430),设置在所述圆弧段(420)的下方,所锥形倒角(430)连接所述第一平面(410)和所述第二平面;
底面(440),所述底面(440)为平面,所述底面(440)能够与所述底座(210)抵接;
所述第一平面(410)与所述底面(440)之间的连接线为直线,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底面(440)之间的连接线为直线。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触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装置还包括触头支持(600),所述外壳还包括支架座(700),
所述支架座(700)的相对两个内壁上设有第一滑轨(710),所述触头支持(600)与所述第一滑轨(710)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轨(710)与所述触头支持(600)之间的距离为0.2mm-0.3m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座(700)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凹槽(720),所述触头支持(600)上设有第二凹槽(620)。
CN202221841928.9U 2022-07-18 2022-07-18 动触桥及触头装置 Active CN2178224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41928.9U CN217822414U (zh) 2022-07-18 2022-07-18 动触桥及触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41928.9U CN217822414U (zh) 2022-07-18 2022-07-18 动触桥及触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22414U true CN217822414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66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41928.9U Active CN217822414U (zh) 2022-07-18 2022-07-18 动触桥及触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224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105960U (zh) 一种用于电的开关中熄灭电弧的灭弧装置及电的开关
CN107578938B (zh) 低压断路器
CN111725013A (zh) 一种灭弧装置
CN217822414U (zh) 动触桥及触头装置
CN105470067A (zh) 一种设有具备磁吹和气吹功能的灭弧机构的断路器
CN109616390B (zh) 一种多极开关
US11875957B2 (en) High voltage electric power switch with carbon arcing electrodes and carbon dioxide dielectric gas
CN108417450A (zh) 单断点直动式接触器
CN211719468U (zh) 一种隔离开关的灭弧结构
CN210110588U (zh) 灭弧室灭弧栅片布局结构
CN111883389A (zh) 一种大电流双断口接触器灭弧装置
CN221176127U (zh) 一种触头装置
CN213635772U (zh) 中频接触器触头结构和接触器
CN220933993U (zh) 触头装置及开关电器
CN218274338U (zh) 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以及接触器
CN111508779B (zh) 中频接触器触头结构、接触器及方法
CN221008809U (zh) 一种灭弧性能好的双极微动开关
CN113823539B (zh) 一种断路器灭弧系统
CN118098899B (zh) 一种便于装配的断路器触头结构
CN113205983B (zh) 一种具备引弧装置的快速机械开关平板触头
CN211980547U (zh) 触头机构和开关电器
CN210778462U (zh) 一种大开距结构的高电压直流断路器
CN212277101U (zh) 一种大电流双断口接触器灭弧装置
CN220963212U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
CN216562920U (zh)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室及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