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17092U - 一种便携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17092U
CN217817092U CN202221278947.5U CN202221278947U CN217817092U CN 217817092 U CN217817092 U CN 217817092U CN 202221278947 U CN202221278947 U CN 202221278947U CN 217817092 U CN217817092 U CN 2178170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heat dissipation
condensation
por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7894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麻泽磊
蒋大永
王进
傅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ek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ek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ek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ek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7894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170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170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170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便携式空调器,包括壳体和底板,壳体内的一侧设置有蒸发送风风道,另一侧设置有冷凝送风风道,还包括设置有散热风机的散热风道,散热风道的进风口用于引入外部空气给散热风道中的发热电子元器件散热;蒸发送风风道、冷凝送风风道及散热风道均包括竖直方向气流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空调器,冷凝并散热时利用竖直方向气流段,气流流动更顺畅,排出气流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利于气流进一步扩散;在进行制冷时,冷空气被输出至工位后,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形成向下沉的气流,使用户的舒适度更高。

Description

一种便携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便携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夏季或是在冬季都是人们最依赖空调的时候,但是,使用空调目前还是更多地只能在自己家里使用,因为传统的空调是无法随身携带的,这对于在外活动的人来说是件痛苦的事情;当下已经出现了一些便携空调,能够携带在外,具有制冷和制热能力。但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比如夏天,便携空调制冷后直接将冷气吹出,由于便携空调吹出的空气温度远远低于环境温度,冷空气直接吹向用户,会使用户感觉不舒适;比如冬天,通常当天气寒冷严重时,如果户外温度过低且温度低于0°时,便携空调就会忙着除霜,制热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空调器,其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便携式空调器,包括壳体和底板,底板上设有压缩机,壳体内的一侧设置有蒸发送风风道,蒸发送风风道中设有蒸发风机及蒸发器,壳体的另一侧设置有冷凝送风风道,冷凝送风风道中设置有冷凝换热器及冷凝风机;还包括设置有散热风机的散热风道,散热风道中设置有发热芯片,发热芯片紧固连接散热件,发热芯片通过引脚连接PCB板,散热风道至少设置有一进风口及一排风口,进风口用于引入外部空气给散热风道中的发热电子元器件散热;蒸发送风风道、冷凝送风风道及散热风道均包括竖直方向气流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散热风道形成为竖直方向,散热风机位于散热风道的上部或者下部,用于形成大致单方向的气流,散热风道包括风道支撑板,风道支撑板一端固定在底板上,散热风道还包括盖板,盖板设置在风道支撑板对侧,且盖板两侧向风道支撑板方向延伸,形成散热风道的侧面,风道支撑板和盖板共同构造成散热风道的主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PCB板固定连接于风道支撑板,且与风道支撑板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发热芯片与PCB板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散热件包括基板及翅片,基板紧固连接发热芯片的散热面,翅片为多个,多个翅片竖直方向设置,且翅片之间形成第三间隙;PCB板还连接有发热电容,发热电容通过引脚连接PCB板,且发热电容与PCB板之间形成第四间隙;其中第一间隙、第二间隙、第三间隙及第四间隙中任一或其组合通过外部空气流过而散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散热风道的进风口连通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其通过设置在风道支撑板上,或设置在盖板上、或设置在风道支撑板与盖板之间的第一连通孔与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连通;和/或散热风道的进风口连通壳体外侧,其通过设置在盖板上的第二连通孔对应连接至壳体上的壳体进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散热风道的排风口连通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其通过设置在风道支撑板上,或设置在风道支撑板与盖板之间的第三连通孔与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连通;和/散热风道的排风口连通壳体外侧,其通过设置在盖板上的第四连通孔对应连接至壳体上的壳体排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为连通至压缩机所在区域的空腔;或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为连通至冷凝送风风道中,且位于冷凝换热器下游区域的空腔;或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为连通至冷凝送风风道中,且位于冷凝换热器上游区域的空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风道支撑板上部设置固定连接结构,通过固定连接结构与壳体或支撑框架连接;或风道支撑板靠近并连接蒸发送风风道的外壁,蒸发送风风道的外壁贴附保温海绵;或风道支撑板靠近并连接冷凝换热器的边板,且位于冷凝送风风道的负压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PCB板电连接有第一电接口和第二电接口,第一电接口和第二电接口分别可以输入电能以驱动便携式空调器运行,PCB板上设置有驱动部,驱动部连接冷凝风机、蒸发风机及压缩机;包括与第一电接口对应的第一转换部和与第二电接口对应的第二转换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蒸发送风风道内设有蒸发器支撑架,蒸发器支撑架固定于底板上,蒸发器支撑架上设有进风通道,蒸发风机的进风口设有进风端口,蒸发风机的出风口连接有出风管,出风管与壳体外部连通,进风通道与进风端口连接,蒸发器设于进风通道与进风端口形成的安装腔内,底板上设有与蒸发器对应的集水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冷凝送风风道内设有冷凝风机支架,冷凝风机设于冷凝风机支架上方,冷凝风机的进风口与冷凝风机支架下方的空腔对正并在冷凝风机支架下方的空腔内形成负压,冷凝风机的出风口与壳体外部连通,冷凝换热器位于壳体的一侧内壁与冷凝风机支架之间,壳体内设有朝向冷凝换热器的冷凝通进风道,冷凝通进风道与壳体外部连通,经冷凝通进风道进入壳体的空气,经冷凝换热器进入冷凝风机支架下方的空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空调器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空调器,在进行制热时,根据热气向上的原理,冷凝并散热时利用竖直方向气流段,气流流动更顺畅,特别是气流排出后,由于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利于气流进一步扩散;在进行制冷时,由于空调器送出的是冷空气,冷空气被输出至工位后,冷空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形成向下沉的气流,使用户的舒适度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空调器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空调器移去后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空调器移去前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01a.前壳、011.壳体进风口、012.壳体排风口、01b.后壳、01c.右壳、013.蒸发进风口、014.蒸发出风口、01d.左壳、015.冷凝进风口、016.冷凝出风口、017.进风滤网、01e.上壳、018.提手、02.底板、021.集水槽、022.蒸发风机安装座、1.散热风道、进风口、排风口、11.散热风机、12.发热芯片、13.散热件、14.PCB板、15.风道支撑板、16.盖板、17.发热电容、2.蒸发送风风道、21.蒸发风机、211.进风端口、212.出风管、22.蒸发器、23.蒸发器支撑架、231.进风通道、24.排风口格栅3.冷凝送风风道、31.冷凝换热器、32.冷凝风机、33.冷凝风机支架、34.冷凝通进风道、4.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功能的实现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便携式空调器的出现解决了人们户外生活时的空气调节问题,便携式空调器使用场景往往是野外,其供电电源是制约其使用的主要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了变频调制以便对于各种输入电源可以进行适配,整合成合适压缩机和风机运行的电源。但是,各种输入电源需要通过电源转换来实现,而电源转换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在夏季场景野外环境温度高,散热会非常困难,即使引入外界空气也需要强制换热来实现。而压缩机也是非常显著的热源,而冷凝风道和蒸发风道,以及电源转换散热风道的布置就会成为复杂的技术问题。在寒冷季节,冷凝侧是可以用于输出热量,如何利用压缩机的散热,以及减少蒸发排风对于空调器的影响,同时利用好电源转换的散热,同时能实现制冷和制热情况下的复杂热需求,达到用户的最佳舒适型变得极具挑战。当天气炎热使,通过便携式空调器的蒸发器把低温低压的冷媒的冷量通过热交换传递给活动空间内的空气,并带走一定量的空气中的水蒸气的方式制冷并送出冷风来改善人们的活动空间的温度,当天起寒冷时,通过便携式空调器的冷凝器把高温高压的冷媒的热量通过热交换传递给活动空间内的空气的方式制热并送出冷风来改善人们活动空间的温度。但是在天气炎热时,便携式空调制热的同时,其内部电器件运行时升温较快,便携式空调器本身的温度过高,不仅会影响便携式空调器的寿命,还会影响便携式空调器的制冷速度和制冷效果,并且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后,输出的气流的温度低于活动空间的温度,这样的冷空气直接吹出并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时,用户会感觉不舒适;当天气寒冷时,外界温度过低,冷凝器容易结霜,高温高压的冷媒的热量一部分用来除霜,就会影响便携式空调器的制热效果和实用时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空调器,请参阅1至图4,便携式空调器包括壳体和底板02,底板02上设有压缩机4,壳体内的一侧设置有蒸发送风风道2,蒸发送风风道2中设有蒸发风机21及蒸发器22,壳体的另一侧设置有冷凝送风风道3,冷凝送风风道3中设置有冷凝换热器31及冷凝风机32;还包括设置有散热风机11的散热风道1,散热风道1中设置有发热芯片12,发热芯片12紧固连接散热件13,发热芯片12通过引脚连接PCB板14,散热风道1至少设置有一进风口及一排风口,进风口用于引入外部空气给散热风道1中的发热电子元器件散热;蒸发送风风道2、冷凝送风风道3及散热风道1均包括竖直方向气流段。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空调器,在夏季气温较高的环境使用时,压缩机4启动,管道内的冷媒经过压缩机4压缩成高压的状态进入蒸发器22,经过节流装置,高压的冷媒突然进入蒸发器22,压力大大减小,变成低压的气态,高压冷媒变成低压气态时候会吸收大量热量,此时在蒸发风机21的作用下进入蒸发送风风道2内的空气在经过蒸发器22时,温度会被蒸发器22吸收,然后变成低温的空气被从蒸发送风风道2的出风口送出,由于蒸发送风风道2包括竖直方向气流段,冷空气沿蒸发送风风道2向上流动并被输出,蒸发送风风道2输出的冷空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形成向下沉的气流,下沉的气流温度得到周围环境空气的混合后吹到用户的皮肤上,使用户的舒适度更高,并且下沉的气流依次经过用户的身体向下流动,可以为用户更好的降温。特别是,当采用便携式空调器为帐篷送冷风时,在一侧设置蒸发送风风道2使得进风口和排风口均可以设置在帐篷内,从而实现专门对于帐篷的送风,这样向上送冷风也不会外散,效果更好。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道1靠近蒸发送风风道2,便携式空调器进行制冷工作时,帐篷内的空气经散热风道1的进风口进入散热风道1内,并给散热风道1中的发热电子元器件散热,可以有效降低散热风道的进风温度,显著提高电源转换效率,避免便携式空调器的主体升温过高。
在冬季气温较低的环境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空调器时,压缩机4对气体冷媒加压使其成为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气体经过冷凝换热器31进行冷凝液化,放出大量热量,此时在冷凝风机32的作用下进入冷凝送风风道3内的空气吸收冷凝换热器31释放的热量并升温,然后沿冷凝送风风道3的竖直方向气流段排出,由于热气向上流动,冷凝换热器31冷凝并散热时利用竖直方向气流段,气流流动更顺畅,特别是气流排出后,由于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利于气流进一步扩散,使环境温度混合的更均匀,提高用户的舒适度。特别是,当采用便携式空调器为帐篷送热风时,在一侧设置冷凝送风风道3使得进风口和排风口均可以设置在帐篷内,从而实现专门对于帐篷的送风,这样向上送热风也不会外散,很快能充满帐篷空间,由于采用热泵制热,能效更高适合野外热舒适型,在安全上也远远好于采用电加热或者燃气加热,舒适型效果也更好。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道1靠近冷凝送风风道3,便携式空调器进行制热工作时,外部空气经散热风道1的进风口进入散热风道1内,并给散热风道1中的发热电子元器件散热后,该加热后的空气可以进入冷凝送风风道3内,可以有效利用散热风道1的排风热量,提高便携式空调器冷凝风道的送风热量。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便携式空调器运行时,外部空气经散热风道1的进风口进入散热风道1内,并给散热风道1中的发热电子元器件散热,可以避免便携式空调器的主体升温过高,同时经过散热风道1的空气由于吸收了散热风道1中的发热电子元器件的热量,温度升高,被排向用户的活动环境时,可以辅助制热,改善寒冷天气下冷凝换热器31的制热效果,节省电能,使便携式空调器的运行时间延长。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竖直方向气流段指的是,在风道中空气气流存在运行中向上流动的区域,这里的向上包括竖直向上或者倾斜向上,为了满足设计需要,将空气气流设计成不同形式的流动方向,整体上具有向上流动的分量,并最终使排出口与进风口的水平高度不同的,均可以被认为风道中存在竖直方向气流段。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空调器,散热风道1形成为竖直方向,散热风机11位于散热风道1的上部或者下部,用于形成大致单方向的气流,散热风道1包括风道支撑板15,风道支撑板15一端固定在底板02上,散热风道1还包括盖板16,盖板16设置在风道支撑板15对侧,且盖板16两侧向风道支撑板15方向延伸,形成散热风道1的侧面,风道支撑板15和盖板16共同构造成散热风道1的主体,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通过风道支撑板15及盖板16围成风道的形式是本领域的常规设计手段,具体是风道支撑板15形状改变,如向盖板16延伸,或者通过增加其他的结构起到围成散热风道1的技术效果的,都应该被认为是相同或者等同的技术手段。便携式空调器工作时,散热风机11启动,散热风机11的吸风口吸取散热风道11内的空气并向散热风道11的排风口排放,在散热风机11吸取散热风道11内的空气时,散热风道1位于散热风机11的吸风口处会形成负压区,外界空气经散热风道1的进风口进入散热风道1,在向散热风道1的排风口排出的过程中,流经散热风道1内的发热电子元器件,并对散热风道1内的发热电子元器件散热;散热风机11可以设于散热风道1的上部,此时外部空气进入散热风道1后,在流经散热风道1内的发热电子元器件后才被吸入散热风机11的吸风口,然后被排出,此时散热风道1位于散热风机11的吸风口下方的部分均形成负压区,外部空气可以大量进入散热风道1位于散热风机11的吸风口下方的部分,可以强化散热;散热风机11也可以设于散热风道1的下部,此时外部空气先进入散热风机11的吸风口,被散热风机11排出后,在进入散热风道1内,在向散热风道1的排风口排出的过程中,流经散热风道1内的发热电子元器件,并对散热风道1内的发热电子元器件散热,此时散热风机11的吸风口处形成负压区,但是由于散热风机11向散热风道1排风,散热风道1位于散热风机11的出风口以上的部分形成高压区,在气压差的作用下,散热风道1内的空气流经散热风道1内的发热电子元器件后向散热风道1的排风口排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散热风机11设于散热风道1的上部。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大致单方向的气流指的是在散热风道1的一端设置散热风机11后,在散热风机11的吸风口会形成负压区,散热风道1内形成整体上向该负压区流动的空气,但是由于结构阻挡或附壁效应,会形成局部空气方向与整体空气流动方向不同的情况,所以称在散热风机11在散热风道1内形成了大致单方向的气流。
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PCB板14固定连接于风道支撑板15,且与风道支撑板15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发热芯片12与PCB板14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散热件13包括基板及翅片,基板紧固连接发热芯片12的散热面,翅片为多个,多个翅片竖直方向设置,且翅片之间形成第三间隙;PCB板14还连接有发热电容17,发热电容17通过引脚连接PCB板14,且发热电容17与PCB板14之间形成第四间隙;其中第一间隙、第二间隙、第三间隙、第四间隙中任一或其组合通过外部空气流过而散热。在便携式空调器工作时,散热风机11启动,外界空气经散热风道1的进风口向散热风道1内进风,并在散热风机11的作用下经散热风道1的排风口排风,空气在散热风道1内向散热风道1的排风口流动的过程中,经过第一间隙、第二间隙、第三间隙和第四间隙,在经过第一间隙时,空气带走PCB板14靠近风道支撑板15一侧的热量并对PCB板14散热;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部空气来自壳体外侧的新鲜空气,空气穿过第一间隙,从而带走从风道支撑板15递过来的风道支撑板15另外一侧的热量,从而避免该热量传递给PCB板14,同时PCB14整体的热量也会被带走,包括插入该PCB板14并伸出的引脚所带的热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界空气经过第二间隙时,空气带走PCB板14和发热芯片12的热量并对PCB板14靠近发热芯片12的一侧和发热芯片12散热;发热芯片12的下部与PCB板14之间存在间隙为0.2至1.5厘米,发热芯片12通过引脚连接PCB板14,在通过散热件13对发热芯片12散热的同时,发热芯片12底部与PCB板14之间的芯片帮助发散发热芯片12底部的余热,降低局部高温,提高发热芯片12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界空气经过第三间隙时,空气带走翅片的热量并对翅片进行散热;多个翅片竖直设置,多个第三间隙的走向也是竖直设置,从下部进入到凉空气可以从第三间隙下部进入,与散热风道1中的空气顺向流动,并且随着逐步加热,形成自然对流的方向与气流方向相同,从而更方便实现对于贴附翅片的原有空气的置换,显著降低翅片温度,提高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界空气经过第四间隙时,空气带走发热电容17和PCB板14与发热电容17对应处的热量并对发热电容17和PCB板14,在发热芯片12的一侧形成有气流通道,在该气流通道上设置有发热电容17,发热电容17的外壁面形成向外散热面,该发热电容17通过引脚固定连接在PCB板14上,且间隙为0.1至0.5厘米,小的间隙竖直方向设置,使得底部加热的空气易于沿散热风道1顺向流动,降低局部高温,提高发热电容17额稳定性。散热风道1中的发热电子元器件散热可以在空气流经散热风道1的过程中被充分散热,并且各发热电子元器件不与PCB板14贴敷,散热效果更好。其中发热电子元器件包括但不限于发热芯片12,还包括发热电容17、发热电阻及发热电感等。
以上多个实施例中采用的第一间隙、第二间隙、第三间隙及第四间隙均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在一个产品中结合或者全部采用,从而提高散热,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2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散热风道1的进风口连通壳体外侧,其通过设置在盖板16上的第二连通孔对应连接至壳体上的壳体进风口011。这样外界空气引自壳体外部的环境,在制冷情况下,外部环境温度较高,但是比从便携式空调器内腔中的空气温度低,会显著提高电源转换处的散热效果,同时,在便携式空调器下部设置电池模组,会提高便携式空调壳体进风口011的位置,而壳体进风口011设在高于底盘的位置,提高进风口的位置,避免雨水及露水被吸入散热通道,避免PCB板14和元器件故障。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道1通过第一连通孔与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连通,在散热风机11启动时,散热风道1内形成负压,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内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连通孔进入散热风道1内,第一连通孔可以为设于风道支撑板15上的通孔,散热风机11启动时,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内的空气通过风道支撑板15上的第一连通孔进入散热风道1内,外界空气可以通过冷凝送风风道3进入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内,在这个过程中,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内的空气得到循环,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内的热量可以被通过风道支撑板15上的第一连通孔进入散热风道1的空气带走,相当于为冷凝送风风道3增加了排风口;第一连通孔也可以设置在盖板16上,同样地,在散热风机11启动时,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内的空气通过盖板16上的第一连通孔进入散热风道1内,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内的热量可以被通过盖板16上的第一连通孔进入散热风道1的空气带走;由于散热风道1的主体是由风道支撑板15和盖板16共同构造成,盖板16两侧向风道支撑板15方向延伸,形成散热风道1的侧面,散热风道1的侧面与风道支撑板15并未密封连接,在散热风机11启动时,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内的热量也可以通过散热风道1的侧面与风道支撑板15之间的间隙进入散热风道1内,此时散热风道1的侧面与风道支撑板15之间的间隙即为第一连通孔。这样,散热风道1的进风口连通所述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可以从空腔中引入外界空气,这里外界空气指的是散热风道1外部的空气,进入空腔的空气往往经过空气过滤处理,同时经过冷凝换热器31加热后,其即使原有一些雾气或者潮湿,也改善凝露特性,避免外部的潮湿空气对于散热风道1内的PCB板14和元器件造成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道1的进风口与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连通,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道1的进风口与壳体外侧连通,但是,本申请中散热风道1可以设有一个或者两个进风口同时存在,并不局限与一个进风口。也即在一些实施中通过设置连通空调器空腔的第一连通孔,同时设置进风口与壳体外侧连通的第二连通孔,可以通过经过冷凝风道的加热气流对于从壳体进入的新风混合加热,从而避免在壳体外侧空气潮湿雾气情况下,提高PCB板14一侧电子元件的可靠性,其中,在靠近PCB板14的一侧设置第二连通孔,将显著提高这种可靠性。便携式空调器启动时,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内的空气温度会由于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内其他电器件的工作而升温,所以如果进入散发风道1内的空气全部来自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对散热风道1内的发热电子元器件散热的散热效果并不好,所以散热风道1的进风口还与外界空气连通,连通方式为在盖板16上设置第二连通孔,第二连通孔对应连接至壳体上的壳体进风口011,散热风道1的进风口即为盖板上的第二连通孔,散热风机11启动时,散热风机11在散热风道1内形成负压,外部空气经壳体上的壳体进风口011进入盖板16上的第二连通孔,然后由第二连通孔进入散热风道1,最后由散热风道1的排风口排出,空气进入散热通道1并由散热风道1的排风口排出的过程中,对散热风道1中的发热电子元器件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道1的排风口连通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其通过设置在风道支撑板15上,或设置在风道支撑板15与盖板16之间的第三连通孔与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连通;也就是说散热风道1排出的空气可以进入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内,也可以被排出壳体外,散热风道1排出的空气还可以部分被排入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内,如连通到冷凝送风风道3中,排出的空气被冷凝风机32排出壳体外。优选的散热风道1从壳体外侧引入外界空气,再通过第三连通孔排至空调器的空腔。散热风道1内的空气经散热风机11的吸风口进入散热风机11,在经散热风机11的出风口排出,所以,散热风道1内的空气可以通过散热风机11的出风口排出,散热风道1内的空气也可以通过设于风道支撑板15上的第三连通孔排出;在一些实施例中,这样经过散热风道1加热空气可以进入冷凝送风风道3,进一步增加冷凝送风风道3的排出热量,在冬季制热的场合,可以显著增加供热区域的热舒适性。特别是使用帐篷的场合,散热风道1靠近冷凝送风风道3设置,散热风道1的进风口也设在帐篷内,则进风经过发热芯片12等加热电子元件加热后,从冷凝送风风道3的排风口排出,会既满足散热风道1内电子元件的散热要求,同时提高帐篷的热舒适性。
结合附图2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道1的排风口连通壳体外侧,其通过设置在盖板16上的第四连通孔对应连接至壳体上的壳体排风口012,进入散热风道1的空气与散热电子元器件热交换后,被排出壳体外。这样独立设置散热风道1的排风口,使得设计安装简便,特别是使用帐篷的场合,散热风道1靠近冷凝送风风道3设置,散热风道1的进风口也设在帐篷内,则进风经过发热芯片12等加热电子元件加热后,从盖板16上的第四连通孔对应连接至壳体上的壳体排风口排出,会既满足散热风道1内电子元件的散热要求,同时提高帐篷的热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道1的排风口用于与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连通;另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道1的排风口用于与壳体外连通;还有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道1设有多个排风口,其中第三连通孔和第四连通孔各为一个排风口,第三连通孔用于连通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第四连通孔用于与壳体外侧连通。这样排风更加顺畅,提高排风的效率,特别是在壳体外部风口顶风的情况下,可以接住冷凝送风风道3中强大的负压,避免因为顶风出现无法排风造成的散热电子元器件高温风险。散热风机11设于散热风道1的上部,散热风机11启动时,散热风道1内的空气经散热风机11的吸风口进入散热风机11,在经散热风机11的出风口排出,所以,散热风道1内的空气可以通过散热风机11的出风口排出,散热风道1内的空气也可以通过设于风道支撑板15上的第三连通孔排出,如果风道支撑板15上的第三连通孔与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连通,则散热风机11的出风口与壳体外侧连通,连通方式为在盖板16上的第四连通孔,在壳体上设置壳体排风口012,壳体排风口012在壳体上的位置高于壳体进风口011在壳体上的位置,盖板16上的第四连通孔对应连接至壳体上的壳体排风口012,盖板16上的第三连通孔的位置高于盖板16上的第二连通孔的位置,散热风机11的出风口与第四连通孔连通,这样在散热风机11启动时,散热风道1内的部分空气可以经位于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上方的第三连通孔进入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散热风道1内其他空气经散热风机11的出风口排出,盖板16上的第四连通孔,然后由于第四连通孔对应连接的壳体排风口012排出壳体外侧。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连通孔为散热风道1的侧面与风道支撑板15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三连通孔的间隙位于形成第一连通孔的间隙上方,在散热风机11启动时,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内的空气可以经第一连通孔进入散热风道1,散热风道1内的空气在沿散热风道1向上流动的过程中也可以经位于第一连通孔上方的第三连通孔向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流动,使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内的空气得到流通。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为连通至便携式空调器的压缩机4所在区域的空腔;其中压缩机4压缩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压缩机4可以通过设置壳体散热格栅进行散热,这样当空腔连通至压缩机4所在区域的空腔时,排风情况可以借用散热风道1中的散热风机11对压缩机4进行辅助散热,降低压缩机4的温度,提高压缩效率;当进行进风情况时,可以使得进风通过压缩机4加热,从而提高进入空气的干度,在外界环境潮湿有雾情况下,提高散热风道1内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
如图2,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为连通至冷凝送风风道3中,且位于冷凝换热器31下游区域的空腔;散热风道1内输出的空气的温度使吸收了散热风道1中的发热电子元器件上的热量后的空气,该空气的温度高于壳体外的空气的温度,而在冷凝送风风道3中,冷凝换热器31的作用是将热量传递给进入冷凝送风风道3内的空气并使空气升温,然后冷凝风机32将冷凝换热器31加热后的空气向壳体外的用户使用环境输送,当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为连通至便携式空调器的压缩机4所在区域的空腔时,当从散热风道从冷凝送风风道3内引入空气时,由于空气经过冷凝换热器31的加热,从而提高进入空气的干度,在外界环境潮湿有雾情况下,提高散热风道1内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为连通至冷凝送风风道3中,且位于冷凝换热器31上游区域的空腔。这样相当于直接引入的经过过滤的空气,并且处于负压环境中;此处的空气更接近壳体外侧的空气,当从该空腔引入空气进入到散热风道1,对散热风道1进行散热时,该处空气的温度比较低,利于提高散热效率。而该处为负压环境,对于引入空气不利。当散热风道1向该空腔排风时,该处的负压有利于顺畅排风,同时提高散热风道1的风量,提高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为连通至冷凝送风风道3中,且位于冷凝换热器31下游区域的空腔,散热风道1内对散热风道1中的发热电子元器件散热后的空气进入冷凝送风风道3内,并与外界进入冷凝送风风道3内的空气混合后向冷凝换热器31流动比并被冷凝换热器31进一步加热,最后被冷凝风机32向壳体外的用户使用环境输送。提高用户制热情况下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道1内的空气进入冷凝送风风道3内,可以对壳体外部进入冷凝送风风道3内空气进行加热,使空气在被冷凝换热器31加热前预热,可以辅助冷凝换热器31换热,使便携式空调器节能,延长便携式空调器的使用时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为连通至冷凝送风风道3中,且位于冷凝换热器31上游区域的空腔,散热风道1内对散热风道1中的发热电子元器件散热后的空气进入冷凝送风风道3内,并与和冷凝换热器31换热并升温的空气混合后,由冷凝风机32向壳体外的用户使用环境输送,可以提高冷凝送风风道3内的出风量,使用户使用环境的空气升温比较快,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空调器,风道支撑板15上部设置固定连接结构,通过固定连接结构与壳体或者连接支撑框架;便携式空调器的壳体包括前后两部分及左右两部分,蒸发送风风道2和冷凝送风风道3分设于壳体内且位于壳体的两侧,请参阅图1,为了便于说明,将壳体与蒸发送风风道2对应的一侧称为右侧,则壳体与冷凝送风风道3对应的一侧则为壳体的左侧,将壳体与散热风道1对应的一侧称为壳体的前侧,则壳体与前侧对应的一侧为壳体的后侧,则将壳体的前后两部分和左右两部分分别称为壳体的前壳01a、后壳01b、右壳01c、左壳01d,壳体还包括与底板02相对的上壳01e,上壳01e上设有提手018,提手018方便用户移动便携式空调器,前壳01a上设有壳体进风口011和壳体排风口012,右壳01c上设有与蒸发送风风道2对应的蒸发进风口013和蒸发出风口014,蒸发进风口013位于蒸发出风口014的下方,左壳01d上设有与冷凝送风风道3对应的冷凝进风口015和冷凝出风口016,冷凝进风口015位于冷凝出风口016的下方。风道支撑板15通过设于其上部的固定连接结构与壳体连接,此时散热风道1靠近冷凝送风风道3设置,散热风道1的排风口连通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为连通至便携式空调器的压缩机4所在区域的空腔,散热风道1内对散热风道1中的发热电子元器件散热后的空气进入压缩机4所在区域,避免外界环境的低温空气影响压缩机4的性能,由于风道支撑板15上固定大量的部件,为确保其可靠性,在风道支撑板15底部固定底板02的情况下,其上部固定在壳体或者连接支撑框架,从而通过支撑框架固定在壳体,从而实现固定的牢固性。这样两侧可以与蒸发送风风道2分隔,从而避免蒸发送风风道2产生的冷凝水对散热风道1中的电子元件产生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支撑板15靠近并连接蒸发送风风道2的外壁,蒸发送风风道2的外壁贴附保温海绵;便携式空调器的壳体包括前后两部分及左右两部分,蒸发送风风道2和冷凝送风风道3分设于壳体内且位于壳体的两侧,请参阅图1,为了便于说明,将壳体与蒸发送风风道2对应的一侧称为右侧,则壳体与冷凝送风风道3对应的一侧则为壳体的左侧,将壳体与散热风道1对应的一侧称为壳体的前侧,则壳体与前侧对应的一侧为壳体的后侧,则将壳体的前后两部分和左右两部分分别称为壳体的前壳01a、后壳01b、右壳01c、左壳01d,壳体还包括与底板02相对的上壳01e,上壳01e上设有提手018,提手018方便用户移动便携式空调器,前壳01a上设有壳体进风口011和壳体排风口012,右壳01c上设有与蒸发送风风道2对应的蒸发进风口013和蒸发出风口014,蒸发进风口013位于蒸发出风口014的下方,左壳01d上设有与冷凝送风风道3对应的冷凝进风口015和冷凝出风口016,冷凝进风口015位于冷凝出风口016的下方。风道支撑板15靠近并连接蒸发送风风道2的外壁,由于蒸发送风风道2内的蒸发器22是用于制冷的,所以为了避免散热风道1内吸收了散热风道1中的发热电子元器件的热量的空气影响蒸发送风风道2内的蒸发器22的制冷效果,同时避免散热风道1内的热空气在与蒸发送风风道2接触后冷凝,在壳体内产生水滴,所以在蒸发送风风道2的外壁贴附保温海绵,既可以避免蒸发送风风道2内的冷气泄漏,又可以避免散热风道1内散出到壳体内的热空气影响蒸发器22的制冷效果,还可以避免散热风道1内的热空气在与蒸发送风风道2接触后冷凝成水影响壳体内的电子器件的性能。
或风道支撑板15靠近并连接冷凝换热器31的边板,且位于冷凝送风风道3的负压区。便携式空调器的壳体包括前后两部分及左右两部分,蒸发送风风道2和冷凝送风风道3分设于壳体内且位于壳体的两侧,请参阅图1,为了便于说明,将壳体与蒸发送风风道2对应的一侧称为右侧,则壳体与冷凝送风风道3对应的一侧则为壳体的左侧,将壳体与散热风道1对应的一侧称为壳体的前侧,则壳体与前侧对应的一侧为壳体的后侧,则将壳体的前后两部分和左右两部分分别称为壳体的前壳01a、后壳01b、右壳01c、左壳01d,壳体还包括与底板02相对的上壳01e,上壳01e上设有提手018,提手018方便用户移动便携式空调器,前壳01a上设有壳体进风口011和壳体排风口012,右壳01c上设有与蒸发送风风道2对应的蒸发进风口013和蒸发出风口014,蒸发进风口013位于蒸发出风口014的下方,左壳01d上设有与冷凝送风风道3对应的冷凝进风口015和冷凝出风口016,冷凝进风口015位于冷凝出风口016的下方。风道支撑板15靠近并连接冷凝换热器31的边板,且位于冷凝送风风道3的负压区,在便携式空调器需要制热时,冷凝风机32启动,冷凝风机32会使冷凝送风风道3内的空气在流动时经过冷凝换热器31,与冷凝换热器31进行热交换后被冷凝风机32排出壳体外,风道支撑板15靠近并连接冷凝换热器31的边板,使散热风道位于冷凝送风风道3的负压区,此时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为连通至冷凝送风风道3中,且位于冷凝换热器31下游区域的空腔,散热风道1排出的空气进入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也即冷凝送风风道3的负压区,并在冷凝风机32的作用下流经冷凝换热器31,在于冷凝换热器31进行热交换后被通过壳体的左壳01d上的冷凝出风口016排出壳体外,由于冷凝换热器31工作的环境温度比较低,散热风道1排出的空气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散热风道1排出的空气与外界进入冷凝送风风道3的负压区混合后将外界的低温空气进行预热,可以辅助冷凝换热器31加热空气,并且利用散热风道1的热空气可以节省电能,延长便携式空调器的使用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可靠的固定风道支撑板15及形成适合散热风道运行的情况,需要综合考虑风道支撑板15及散热风道1的固定及设置形式,便携式空调器的壳体包括前后两部分及左右两部分,蒸发送风风道2和冷凝送风风道3分设于壳体内且位于壳体的两侧,请参阅图1,为了便于说明,将壳体与蒸发送风风道2对应的一侧称为右侧,则壳体与冷凝送风风道3对应的一侧则为壳体的左侧,将壳体与散热风道1对应的一侧称为壳体的前侧,则壳体与前侧对应的一侧为壳体的后侧,则将壳体的前后两部分和左右两部分分别称为壳体的前壳01a、后壳01b、右壳01c、左壳01d,壳体还包括与底板02相对的上壳01e,上壳01e上设有提手018,提手018方便用户移动便携式空调器,前壳01a上设有壳体进风口011和壳体排风口012,右壳01c上设有与蒸发送风风道2对应的蒸发进风口013和蒸发出风口014,蒸发进风口013位于蒸发出风口014的下方,左壳01d上设有与冷凝送风风道3对应的冷凝进风口015和冷凝出风口016,冷凝进风口015位于冷凝出风口016的下方。风道支撑板15通过设于其上部的固定连接结构与壳体连接,此时散热风道1靠近冷凝送风风道3设置,散热风道1的排风口连通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为连通至便携式空调器的压缩机4所在区域的空腔,散热风道1内对散热风道1中的电子元器件散热后的空气进入压缩机4所在区域,避免外界环境的低温空气影响压缩机4的性能;需要知道的是,在便携式空调器需要进行制热时,也就是说便携式空调器的使用环境为温度较低的环境,此时便携式空调器的冷凝送风风道3通过左壳01d上的冷凝出风口016向使用环境送出热风,此时散热风道1排出的空气可以直接进入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也即冷凝送风风道3的负压区,散热风道1排出的热空气可以预热进入冷凝送风风道3内的低温空气;在便携式空调器需要进行制冷时,也就是说便携式空调器的使用环境为温度较高的环境,此时便携式空调器的蒸发送风风道2通过壳体的右壳01c上的蒸发出风口014向使用环境送出冷风,此时由于进入散热风道1内的空气由吸收了散热风道1中的发热电子元器件的热量,散热风道1内排出的空气的温度高于外界温度,因此如果散热风道1内排出的空气如果流经蒸发器22,蒸发器22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才能使散热风道1内排出的空气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被蒸发器降低后的温度相同,因为如果散热风道1排出的风进入蒸发送风风道2内或者被蒸发风机21输送到蒸发器22处,会影响蒸发器22的制冷效果。所以在本实施例中,风道支撑板15靠近并连接冷凝换热器31的边板,且位于冷凝送风风道3的负压区,蒸发送风风道2的负压区远离散热风道1,这样在便携式空调器制热时,散热风道1内的空气更多的被散热风机11排出壳体外,并且在蒸发送风风道2的外壁贴附保温海绵,进一步避免散热风道1内进入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内的热空气影响蒸发器22的制冷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PCB板14电连接有第一电接口和第二电接口,第一电接口和第二电接口分别可以输入电能以驱动便携式空调器运行,PCB板14上设置有驱动部,驱动部连接冷凝风机32、蒸发风机21及压缩机4;包括与第一电接口对应的第一转换部和与第二电接口对应的第二转换部。便携式空调器在户外使用时,可以通过移动充电座来进行充电,此时第一电接口与移动充电座的输出端连接,移动充电座的电能通过第一电接口向便携式空调器输入电能;当便携式空调器在室内使用,或使用环境具有充电插座时,便携式空调器的第二电接口可以直接与使用环境中的充电插座连接,使用环境的电能通过与充电插座连接的第二电接口向便携式空调器输送。由于第一电接口和第二电接口输入的电压不同,所以在PCB板14上设置有与第一电接口对应的第一转换部和与第二电接口对应的第二转换部,当不同的电接口接入不同的电路时,通过转换部将不同的电压下的电能转换为适宜便携式空调器使用的电压,使便携式空调器的工作电压稳定。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空调器,蒸发送风风道2内设有蒸发器支撑架23,蒸发器支撑架23固定于底板02上,蒸发器支撑架23上设有进风通道231,蒸发风机21的进风口设有进风端口211,蒸发风机21的出风口连接有出风管212,出风管212与壳体外部连通,进风通道231与进风端口211连接,蒸发器22设于进风通道231与进风端口211形成的安装腔内,底板02上设有与蒸发器22对应的集水槽021。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底板02上设有蒸发风机安装座,蒸发风机21安装于蒸发风机安装座内,蒸发风机21上的进风端口211与蒸发器支撑架23上的进风通道231连接,蒸发器22设于进风端口211与进风通道231之间且靠近壳体的右壳01c设置,壳体的右壳01c上设有蒸发进风口013和蒸发出风口014,蒸发进风口013位于蒸发出风口014下方,出风管212与蒸发出风口014对正并连通,蒸发器22与壳体的右壳01c上的蒸发进风口013对正,在便携式空调器需要制冷时,蒸发风机21启动,外部空气通过壳体的右壳01c上的蒸发进风口013进入蒸发送风风道2内,并向蒸发风机21的进风口流动,在进入蒸发送风风道2的空气流动的过程中,先进入蒸发器支撑架23上的进风通道231,然后经过蒸发器22并与蒸发器22换热后,进入蒸发风机21的进风口处的进风端口211,有进风端口211进入蒸发风机21,然后由蒸发风机21的出风口进入出风管212,沿出风管212流动,并通过与出风管212连通的蒸发出风口014排出壳体外侧。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空调器,壳体的右壳01c上的蒸发出风口014向壳体外凸出并形成送风道,送风道上方凸出壳体的长度大于送风道下方凸出壳体的长度,使送风道的风口整体呈现出一个由上向下倾斜的状态,这样冷空气在经送风道排出时,呈现一个向下吹的趋势,冷空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形成向下沉的气流,下沉的气流温度得到周围环境空气的混合后吹到用户的皮肤上,使用户的舒适度更高,并且下沉的气流依次经过用户的身体向下流动,可以为用户更好的降温。
在使用中,蒸发出风口014向壳体外凸出并形成送风道的风口内设置有排风口格栅24,排风口格栅24使冷气从送风道排出时更均匀分散;而壳体的右壳01c上的蒸发进风口013外设有与壳体的右壳01c可拆卸连接的进风滤网017,进风滤网017在外界空气进入蒸发送风风道2内时对空气起到过滤作用,避免空气中飞絮等污染物进入蒸发送风风道2内,且进风滤网017可以从壳体的右壳01c上拆除,便于进行清洗。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空调器,冷凝送风风道3内设有冷凝风机支架33,冷凝风机32设于冷凝风机支架33上方,冷凝风机32的进风口与冷凝风机支架33下方的空腔对正并在冷凝风机支架33下方的空腔内形成负压,冷凝风机32的出风口与壳体外部连通,冷凝换热器31位于壳体的一侧内壁与冷凝风机支架33之间,壳体内设有朝向冷凝换热器31的冷凝通进风道34,冷凝通进风道34与壳体外部连通,经冷凝通进风道34进入壳体的空气,经冷凝换热器31进入冷凝风机支架33下方的空腔。在便携式空调器需要制热时,冷凝风机32启动,冷凝风机32抽取冷凝送风风道3内的空气并在冷凝风机支架33下方的空腔内形成负压,外界的空气经壳体的左壳01d上的冷凝进风口015进入壳体冷凝送风风道3内,并向负压区流动,散热风道1排出的空气也向冷凝风机支架33下方的负压区流动,由于冷凝换热器31与冷凝进风口015对正,在外部的空气向冷凝风机支架33下方的负压区流动时,空气经过冷凝换热器31,流经冷凝换热器31的空气与冷凝换热器31换热并升温后进入冷凝风机支架33下方的负压区,然后被冷凝风机32吸入,并从冷凝风机32的出风口排出,从冷凝风机32的出风口排出的空气进入壳体的左壳01d上的与冷凝风机32的出风口连通的冷凝出风口016,最后由冷凝出风口016输向使用环境,由于冷凝进风口015的高度低于冷凝出风口016的高度,且冷凝送风风道3中有竖直方向气流段,即有负压区向冷凝风机32流动的气流段,气流流动更顺畅,特别是气流排出后,由于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利于气流进一步扩散,使环境温度混合的更均匀,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请参阅图1至图4,在使用中,壳体的左壳01d连接于朝向冷凝换热器31的冷凝通进风道34,冷凝通进风道34的处风口面积与冷凝换热器31对应侧的面积适配,冷凝进风通道231与壳体的左壳01d上的冷凝进风口015对正,通过壳体的左壳01d上的冷凝进风口015的空气进入冷凝通进风道34,然后由冷凝通进风道34向冷凝换热器31流动,与冷凝换热器31换热并升温后,进入冷凝风机支架33下方的负压区,然后被冷凝风机32抽取并向壳体的左壳01d上的与冷凝风机32的出风口连通的冷凝出风口016输送,最终被壳体的左壳01d上的冷凝出风口016排向使用环境。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壳体的左壳01d下方设置有若干竖直设置的条形风孔,若干竖直设置的条形风口呈多排和多列设置形成冷凝进风口015,且竖直设置的条形风孔在壳体的左壳01d上覆盖的范围与冷凝通进风道34风口的面积适配;壳体的左壳01d上方设置有若干水平设置的条形风口,若干水平设置的条形风口呈多排和多列设置形成冷凝出风口016,且水平设置的条形风口在壳体的左壳01d上覆盖的范围与冷凝风机32的出风口的风口面积适配。竖直设置的条形风孔的高度小于水平设置的条形风口的长度,使冷凝进风口015在进风时具有过滤空气中较大灰尘的作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空调器,包括壳体和底板(0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02)上设有压缩机(4),所述壳体内的一侧设置有蒸发送风风道(2),蒸发送风风道(2)中设有蒸发风机(21)及蒸发器(22),所述壳体的另一侧设置有冷凝送风风道(3),所述冷凝送风风道(3)中设置有冷凝换热器(31)及冷凝风机(32);还包括设置有散热风机(11)的散热风道(1),所述散热风道(1)中设置有发热芯片(12),所述发热芯片(12)紧固连接散热件(13),所述发热芯片(12)通过引脚连接PCB板(14),所述散热风道(1)至少设置有一进风口及一排风口,所述进风口用于引入外部空气给所述散热风道(1)中的发热电子元器件散热;所述蒸发送风风道(2)、所述冷凝送风风道(3)及所述散热风道(1)均包括竖直方向气流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道(1)形成为竖直方向,所述散热风机(11)位于所述散热风道(1)的上部或者下部,用于形成大致单方向的气流,所述散热风道(1)包括风道支撑板(15),所述风道支撑板(15)一端固定在所述底板(02)上,所述散热风道(1)还包括盖板(16),所述盖板(16)设置在所述风道支撑板(15)对侧,且所述盖板(16)两侧向所述风道支撑板(15)方向延伸,形成所述散热风道(1)的侧面,所述风道支撑板(15)和所述盖板(16)共同构造成所述散热风道(1)的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14)固定连接于所述风道支撑板(15),且与所述风道支撑板(15)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发热芯片(12)与所述PCB板(14)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所述散热件(13)包括基板及翅片,所述基板紧固连接所述发热芯片(12)的散热面,所述翅片为多个,多个所述翅片竖直方向设置,且所述翅片之间形成第三间隙;所述PCB板(14)还连接有发热电容(17),所述发热电容(17)通过引脚连接PCB板(14),且所述发热电容(17)与所述PCB板(14)之间形成第四间隙;其中所述第一间隙、所述第二间隙、所述第三间隙及所述第四间隙中任一或其组合通过所述外部空气流过而散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道(1)的进风口连通所述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其通过设置在所述风道支撑板(15)上,或设置在所述盖板(16)上、或设置在所述风道支撑板(15)与所述盖板(16)之间的第一连通孔与所述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连通;和/或所述散热风道(1)的进风口连通所述壳体外侧,其通过设置在所述盖板(16)上的第二连通孔对应连接至所述壳体上的壳体进风口(01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道(1)的排风口连通所述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其通过设置在所述风道支撑板(15)上,或设置在所述风道支撑板(15)与所述盖板(16)之间的第三连通孔与所述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连通;和/所述散热风道(1)的排风口连通所述壳体外侧,其通过设置在所述盖板(16)上的第四连通孔对应连接至所述壳体上的壳体排风口(012)。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便携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为连通至压缩机(4)所在区域的空腔;或所述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为连通至所述冷凝送风风道(3)中,且位于所述冷凝换热器(31)下游区域的空腔;或所述便携式空调器的空腔为连通至所述冷凝送风风道(3)中,且位于所述冷凝换热器(31)上游区域的空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支撑板(15)上部设置固定连接结构,通过所述固定连接结构与所述壳体或支撑框架连接;或所述风道支撑板(15)靠近并连接所述蒸发送风风道(2)的外壁,所述蒸发送风风道(2)的外壁贴附保温海绵;或所述风道支撑板(15)靠近并连接所述冷凝换热器(31)的边板,且位于所述冷凝送风风道(3)的负压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14)电连接有第一电接口和第二电接口,所述第一电接口和所述第二电接口分别可以输入电能以驱动所述便携式空调器运行,所述PCB板(14)上设置有驱动部,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冷凝风机(32)、所述蒸发风机(21)及压缩机(4);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接口对应的第一转换部和与第二电接口对应的第二转换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送风风道(2)内设有蒸发器支撑架(23),所述蒸发器支撑架(23)固定于所述底板(02)上,所述蒸发器支撑架(23)上设有进风通道(231),所述蒸发风机(21)的进风口设有进风端口(211),所述蒸发风机(21)的出风口连接有出风管(212),所述出风管(212)与壳体外部连通,所述进风通道(231)与所述进风端口(211)连接,所述蒸发器(22)设于进风通道(231)与所述进风端口(211)形成的安装腔内,所述底板(02)上设有与所述蒸发器(22)对应的集水槽(02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送风风道(3)内设有冷凝风机支架(33),所述冷凝风机(32)设于所述冷凝风机支架(33)上方,所述冷凝风机(32)的进风口与冷凝风机支架(33)下方的空腔对正并在所述冷凝风机支架(33)下方的空腔内形成负压,所述冷凝风机(32)的出风口与壳体外部连通,所述冷凝换热器(31)位于壳体的一侧内壁与所述冷凝风机支架(33)之间,所述壳体内设有朝向冷凝换热器(31)的冷凝通进风道(34),冷凝通进风道(34)与壳体外部连通,经所述冷凝通进风道(34)进入所述壳体的空气,经所述冷凝换热器(31)进入所述冷凝风机支架(33)下方的空腔。
CN202221278947.5U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便携式空调器 Active CN2178170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78947.5U CN217817092U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便携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78947.5U CN217817092U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便携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17092U true CN217817092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85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78947.5U Active CN217817092U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便携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170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12390B (zh) 控制箱及包括该控制箱的空调室外机
CN207340352U (zh) 一种空调电控盒
CN103759344A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CN217817092U (zh) 一种便携式空调器
CN207162664U (zh) 一种制冷吸油烟机
CN102705970A (zh) 低噪音型高温机柜空调
CN210532617U (zh) 一种具有双重热回收效果的新风除湿设备
CN117167837A (zh) 一种便携式空调器
CN213687038U (zh) 天花式空调器和天花式空调系统
CN211233191U (zh) 智能型冷热风机
CN208079549U (zh) 用于空调室外机的电控盒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9623036U (zh) 空调室外机
CN103615771B (zh) 空调室外机及其电控箱散热装置
CN110594921A (zh) 智能型冷热风机
CN212644775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CN219103206U (zh) 一种蒸发进排风接口组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空调器
KR200300016Y1 (ko) 열전소자를 이용한 냉온풍기
CN210320438U (zh) 一种电子制冷加湿空调
CN218511055U (zh) 一种冷暖送风机
CN217817133U (zh) 桌面除湿加湿机
CN219243722U (zh) 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0119482U (zh) 一种便携式空调器
CN219106866U (zh) 一种具有通风机构的配电柜
CN217004688U (zh) 空气净化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884132U (zh) 窗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